中国史学基本典籍丛刊:大金吊伐录校补

中国史学基本典籍丛刊:大金吊伐录校补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金] 佚名,李庆善 整理 编,金少英 校,李庆善 整理
图书标签:
  • 中国史学
  • 金史
  • 大金吊伐录
  • 历史文献
  • 校补
  • 史料
  • 古代史
  • 金朝
  • 历史研究
  • 丛书
想要找书就要到 图书大百科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中华书局
ISBN:9787101125467
版次:1
商品编码:12233148
品牌:中华书局
包装:平装
丛书名: 中国史学基本典籍丛刊
开本:32开
出版时间:2017-06-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612
字数:334000
正文语种:繁体中文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大金吊伐录》,不著撰者姓名,为金朝人所辑。书中记载北宋末期金人破宋、灭辽以及建立楚、齐傀儡政权的经过,辑录当时的外交文件和相关资料,有档案汇编性质,很多内容不见于他书,有较高的史料价值。《大金吊伐录校补》一书,是金少英先生对《大金吊伐录》进行全面整理的成果,除参校众本及相关文献外,书中考释部分,为金先生辑录相关资料进行的补充和考订,援引丰富,论证详尽。又经李庆善先生整理,使全书条目清晰,材料集中,对研究这一时期的宋金历史有较高的参考价值。

作者简介

  金少英,浙江绍兴人,解放前曾历任四川女子师范学院、四川大学、湖北师范学院、重庆大学、南京临时大学等院校教授,解放后任西北师范学院历史系教授兼系主任。1979年因病逝世,终年八十一岁。从事古文献整理与研究工作,有《汉书食货志集释》、《大金吊伐录校补》、《汉简肊谈及其它》等遗稿。
  
  李庆善,河北辛集市人,曾任西北师范学院历史系教授,兼西北师大古籍整理研究所副所长、中国文献研究会理事。1997年去世。曾发表《史记平准书校勘数则述辨》(《古籍整理研究通讯》1984年5期)、《汉书食货志辨疑》(《中国历史文献研究辑刊》第五辑》等文,并整理金少英先生遗稿《汉书食货志集释》、《大金吊伐录校补》。《大金吊伐录》一书不署撰者姓名,书中集录北宋末年宋金往来国书与金灭辽、破宋,建立楚齐傀儡政权文件,当为金朝人所辑。

目录

舆宋主书(天辅七年正月已卯。其已前者军上不留)
金人图书(据三朝北盟会编卷四补)
宋图书(据三朝北盟会编卷四补)
事目(据三朝北盟会编卷四补)
金人图书(据三朝北盟会编卷四补)
金彰图书(据三朝北盟会编卷五补)
金图书(据三朝北盟会编卷七补)
宋国书(据三朝北盟会编卷九补)
事目(据三朝北盟会编卷九补)
金图书(据三朝北盟会编卷十一补)
宋图书(据三朝北盟会编卷十二补)
金图书(据三朝北盟会编卷十二补)
宋图书(据三朝北盟会编卷十三补)
金图书(据三朝北盟会编卷十三补)
宋图书(据三朝北盟会编卷十四补)
答宋主书(天辅七年二月十九日)
誓草(据三朝北盟会编卷十四补)
南宋回书
白答子(同事封来)
又白答子
南宋誓书(系依草再立)
回南宋图书(夏四月壬辰复宋书)
回赐誓书
南宋图书(已上并在燕京往复)
金国书
宋国书
金国书
……
宋国书
答宋主书
白剳子
誓草
南宋回书
白剳子
又白剳子
南宋誓书
回南宋国书
回赐誓书
南宋国书
与南宋书草

前言/序言

  大金吊伐录一书,不着撰者姓名,盖为金朝人所辑。其书记载北宋末叶金人破宋、减辽以及建立楚、齐傀儡政权的经过。
  金朝是我国东北地区少数民族女真族建立的政权。女真建金以前,经常受到辽朝统治者的侵扰和掠夺。阿骨打继位焉女真部落联盟盟长以后,举起了反辽鬬争的旗帜。在攻辽的胜利进军中,阿骨打于公元一一一五年正月称帝,建立金国,都上京,称会宁府,遣址在今黑龙江阿城县南白城。一二一五年,终于灭掉辽朝。阿骨打领导的反速战争,具有民族解放的性质。但是,反辽战争的胜利,滋长了女真统治阶级的贪婪本性。为了向中原掠夺土地和财物,出兵攻打宋朝,从而在中原地区爆发了宋金之间的战争。由于金朝统治者的军事骚扰和横徵暴敛,中原广大人民深受苦难,掀起了以人民群众为主体的轰轰烈烈的抗金鬬争。金朝无法统治其所占领的中原地区,于是先后立张邦昌和刘豫焉楚、齐傀儡皇帝,企图藉以达到“以汉治汉”的目的。
  大金吊伐录辑录当时的外交文件和有关资料,不加说明,纯粹是一部档案汇编。因焉只是罗列文件,和一般史书凭作者主观意图来写的不同,所以对于研究这一时期的宋金历史极有参考价值。但是,正由于辑录的都是官方文件,亦很容易掩盖历史真象。且书名“吊伐”意谓用兵之旨在于“吊民伐罪”,这显然是编者站在金朝统治者的立场,有意抹煞出兵宋朝的掠夺性质。因此,在使用这些材料时,还需要参看其它史书。我在此书“考释”部分辑录一些有关资料,加以考证,就是为了蒲补造方面的缺点。
  大金吊伐录原书,各个版本篇目互有短缺,现以守山阁丛书本为主,据他本加以补充,共得一百六十三篇。但从各篇内容看,文件并不完备。甚至有答非所问者。现据他书补入四十五篇,合共二百零八篇,基本上已做到有问有答,首尾完整。
  此书各本,在辗转传抄过程中,文字讹夺严重。有的脱讹动至数十百字;有的甚至任意删改原文,如“玄监”改为“圣监”一似金人已预焉几百年后的清朝皇帝避讳。我校此书,除以大金吊伐录五种不同版本对校外,又参证其它有关史书,或本书有关各篇,力求详备,以便读者参考。
煌煌史册,薪火相传:一部汉学研究的百年回响 在中国悠久的文明长河中,史学始终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它不仅是记录过往、洞察现实的镜子,更是传承文化、启迪后人的灯塔。无数史家穷尽毕生心血,梳理浩如烟海的史料,构建出我们对历史的认知框架。然而,历史研究并非一成不变的静态工程,而是不断深入、不断修正的动态过程。随着新史料的发现、新史观的涌现以及研究方法的革新,前人的研究成果也需要被重新审视、辨析,以求得更精进的理解。 正是在这样的学术背景下,《中国史学基本典籍丛刊》的编纂应运而生。它并非简单地将旧籍付梓,而是怀揣着敬畏与批判的态度,力图遴选那些在中国史学发展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的经典著作,并以最严谨的校勘、最详尽的考证、最深入的解读,将其以全新的面貌呈现给当代学者。这套丛刊的价值,不仅在于它所汇聚的史学珍品,更在于它所体现的中国史学研究的传承、发展与创新精神。 一、 溯源求本,甄选史林瑰宝 《中国史学基本典籍丛刊》的编选,首先遵循的是“基本”二字。这里的“基本”,蕴含着多重意义。其一,是指那些在中国史学史上具有奠基性、开创性的著作。它们或代表了某一时期史学研究的最高成就,或开辟了新的史学理论与方法,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其二,是那些被后世史家反复征引、奉为圭臬,成为史学研究不可或缺的工具书或参考系。其三,是那些虽不为大众所熟知,但在特定领域内具有极高学术价值,能够为研究者提供独特视角与珍贵材料的著作。 编纂者们并非仅凭个人好恶,而是广泛吸纳学界共识,历经反复讨论与斟酌,最终将一批堪称“史林瑰宝”的典籍纳入丛刊。这些典籍的领域涵盖了从上古传说到近代的历史进程,从朝代纪事到政治制度,从经济文化到思想艺术,力求构建一个较为完整且富有代表性的中国史学经典谱系。每一部入选的著作,都经过了严格的学术评估,其在中国史学史上的地位和价值得到了充分的肯定。 二、 精雕细琢,校勘考订之功 史料是历史研究的基石,而典籍的准确性则是史料可靠性的重要保障。《中国史学基本典籍丛刊》之所以能够脱颖而出,在于其对校勘与考订的极端重视。历史典籍在流传过程中,由于抄写、刻印、版本差异等原因,往往存在着难以避免的错讹、脱漏与衍文。这些细微的差错,若不经审慎辨析,极易误导后世研究者,甚至歪曲历史原貌。 因此,丛刊的编纂者们倾注了大量心血,对所选典籍进行了深入细致的校勘。他们搜集了尽可能多的不同版本,通过对勘误、校注、序跋、题识等文献信息的梳理,辨析异文,考订谬误,力求恢复文本的真面目。这一过程,绝非简单的文字比对,而是需要深厚的文献功底、广博的知识体系以及严谨的治学态度。每一次校勘,都可能是一场与古籍的“对话”,是对历史真相的“追溯”。 在校勘的基础上,丛刊还对一些关键性的史实、人物、事件、地理、制度等进行了详细的考订。这种考订,既是对原著内容的补充和印证,也是对史学研究的深化和拓展。通过对相关文献的再次梳理和分析,考订者们不仅澄清了原著中的疑难之处,更提供了新的研究线索和学术见解,为读者提供了更为全面和深入的理解。 三、 拨云见日,导读精解之智 古籍的价值,往往深藏于其晦涩的文字与繁复的义理之中。对于非专业研究者而言,直接阅读这些经典,可能如同“隔山观虎”,难以窥其堂奥。为了弥合这一鸿沟,《中国史学基本典籍丛刊》特别注重导读与精解的价值。 每一部著作的出版,通常会附有由知名学者撰写的导读。这些导读,如同为读者点亮一盏引路灯,它们会简要介绍该书的作者生平、成书背景、史学地位、主要内容、核心观点以及其在中国史学史上的贡献。导读者们凭借其对该书的深入理解,能够提纲挈领地勾勒出著作的学术脉络,帮助读者快速把握其精髓。 同时,在必要的情况下,丛刊还会对原著中的重要篇章、疑难之处或关键概念,提供更为详尽的精解。这些精解,往往是学术研究的结晶,它不仅解释了文本的字面意义,更深入剖析了其背后的历史逻辑、思想内涵以及学术争鸣。通过这些精解,读者能够超越表面文字,进入到作者的思想世界,理解其研究的深度与广度。 四、 传承创新,薪火相传之志 《中国史学基本典籍丛刊》的意义,远不止于对过往辉煌的简单重现。它更是一种面向未来的学术姿态,一种薪火相传的使命担当。 首先,它通过系统地整理与呈现,为中国史学研究提供了一个高标准的学术资源平台。这些经过严格校勘、考订与解读的经典著作,将成为新一代史学工作者学习、研究、创新的重要基石。它们承载着前人的智慧与经验,为后人提供了坚实的学术支撑。 其次,丛刊本身也成为中国史学研究方法与学术精神的生动体现。它所展现的严谨态度、求实精神、批判意识,以及对文献的尊重与珍视,都是中国史学研究代代相传的宝贵财富。通过阅读这套丛刊,读者不仅能够学习到历史知识,更能领略到中国史学家严谨治学的风范。 更重要的是,这套丛刊并非“停滞”的成果,而是一种“激活”的开始。它鼓励当代学者在继承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进一步深入探究,提出新问题,运用新方法,形成新见解。通过对这些基本典籍的反复研读与比较,新的学术火花必将不断涌现,推动中国史学研究不断向前发展。 结语 《中国史学基本典籍丛刊》的问世,是中国史学界的一项重要学术盛举。它以其卓越的学术品质,精湛的编纂工艺,深远的学术影响,为中国史学研究注入了新的活力。它不仅仅是一套珍贵的古籍汇编,更是中国史学精神的传承,是学术生命力的展现。阅读这套丛刊,就像是在翻阅一部中国史学研究的百年史,感受着不同时代史学家们探索历史、求索真理的执着与智慧。我们有理由相信,这套丛刊将如同“薪火”一般,在未来的学术园地中,继续点燃更多探索的历史之光,激励后人不断前行,书写中国史学更加辉煌的篇章。

用户评价

评分

说实话,我拿到这本《大金吊伐录校补》的时候,内心是有些忐忑的。毕竟“校补”两个字,就预示着内容可能不会像通俗历史读物那样轻松易懂。我担心自己会因为专业知识的不足而望而却步。然而,当我翻开这本书,那种对历史的好奇心又被深深地勾了起来。这本书属于《中国史学基本典籍丛刊》系列,光是这个名字就透着一股子“硬核”劲儿。我了解到,这个丛刊汇集了历代重要的史学典籍,经过精心校订和整理,旨在为读者提供一个权威可靠的史料版本。而《大金吊伐录》本身,应该也是一部关于金朝历史的重要著作。虽然我现在还无法具体描述书中的历史事件或人物,但可以想象,它应该包含了很多关于金朝兴衰、与宋朝关系的宝贵信息。这本书的“校补”工作,无疑是为了纠正原著中的错误,还原历史的真相。这对于我们普通读者来说,就像是在一层层拨开历史的迷雾,看到了更清晰的画面。虽然阅读可能会需要更多的耐心和专注,但我相信,这份付出是值得的。它能让我对金朝历史的认识,不仅仅停留在课本上的只言只语,而是能够触及到更深层的历史肌理。

评分

最近,我被一本名为《中国史学基本典籍丛刊:大金吊伐录校补》的书吸引了。虽然我目前还未深入阅读其具体内容,但它所处的“丛刊”系列,已经让我对其充满了期待。这个系列本身就代表着一种对中国古典史学传统的梳理和传承,每一本书都经过了精心的挑选和打磨,以确保其学术价值和文献地位。而《大金吊伐录校补》这部作品,从书名来看,它很可能聚焦于金朝的那段特定历史时期,尤其是涉及“吊伐”这样的军事或政治行动。通常,“吊伐”一词就意味着一场波澜壮阔的冲突或征伐,背后牵扯着复杂的政治博弈、军事策略以及民族矛盾。让我特别感兴趣的是“校补”二字,这暗示着编纂者在整理原著的基础上,进行了严谨的考证和修订,剔除了可能存在的谬误,补充了缺失的细节。这对于我们普通读者来说,意味着能够获得一个更准确、更完善的历史文本。我脑海中已经开始浮现出,书中可能描绘的金戈铁马、权谋斗争,以及那些在历史舞台上叱咤风云的人物。这不仅是对一段历史的认知,更是对那个时代社会风貌、文化特征的深入探索。

评分

刚拿到这套《中国史学基本典籍丛刊》的时候,就被它厚重的质感和严谨的排版所吸引。虽然我这次拿到的是其中一本《大金吊伐录校补》,但整个丛刊给人的感觉就是那种能够沉下心来,慢慢品读的学术巨著。我一直觉得,了解中国历史,除了那些耳熟能详的帝王将相,更需要深入到那些被历史长河冲刷过的细节之中。这套丛刊的出现,恰恰满足了这种需求。它不只是简单地罗列史料,而是经过了“校补”,这二字的分量非同寻常。它意味着研究者们投入了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去辨析真伪,考订讹误,甚至可能是在浩如烟海的文献中寻觅被遗忘的珍珠。对于我们这些非专业但热衷历史的读者来说,这意味着我们能够以一种更加可靠、更加接近历史原貌的方式去接触这些珍贵的史料。翻阅《大金吊伐录校补》,虽然我暂时还无法深入其内容,但光是书前的凡例、校勘记等部分,就足以让人感受到学术研究的严谨和细致。那些密密麻麻的文字,每一个符号,似乎都在诉说着一段考证的故事。这不仅仅是一本书,更是一次与古人对话的桥梁,是通往历史深处的一把钥匙。我期待着有机会能真正理解这本书所承载的学术价值,并从中汲取更多的历史智慧。

评分

拿到这本《中国史学基本典籍丛刊:大金吊伐录校补》,我第一感觉就是沉甸甸的学术感。它属于一个宏大的“中国史学基本典籍丛刊”系列,这个系列本身就代表着一种对中国古代史学研究成果的系统整理和呈现。从书名上的“大金吊伐录”,可以大致推断出这本书的内容很可能聚焦于金朝时期的一段重要历史事件,或许是关于金朝对外征伐或者内部斗争的详细记录。而“校补”二字,更是点睛之笔。它意味着这本书并非简单地复刻原著,而是经过了学者们费尽心血的考证、辨析和修订。这意味着,我们在阅读时,看到的不仅仅是历史的文字,更是学者们在字里行间进行的学术对话,是他们对史料真伪、价值的深入探究。这种“校补”的过程,对于普通读者而言,无疑大大降低了接触原始史料的门槛,让我们能够以一种更可靠、更清晰的方式去接近历史的本来面貌。虽然我还没有细读,但仅凭“校补”二字,我便已感受到其学术的严谨性和历史的厚重感,对书中可能呈现的史实和研究方法充满了期待。

评分

这本《中国史学基本典籍丛刊:大金吊伐录校补》给我的第一印象是,它绝不是那种随便翻翻就能了解的书。它是“中国史学基本典籍丛刊”的一员,光是这个系列的名头,就足以让人感觉到它的分量。我猜想,这个系列收录的都是对中国史学发展有着重要意义的著作,而《大金吊伐录校补》很可能就是其中一份承载着特定历史时期研究的宝贵文献。之所以说是“校补”,是因为它不仅仅是把原著搬过来,而是经过了严谨的学术加工。这意味着,原著中可能存在一些历史记载的偏差、错漏,甚至是后人添加的伪撰,而“校补”的过程,就是试图还原其最真实的面貌。对于我这样一个对历史充满好奇,但又缺乏专业训练的读者来说,这种严谨的态度尤为重要。它让我相信,我所阅读的,是经过一番“刮骨疗毒”的史料,能够更接近历史的真相。我期待着,通过这本书,能够对金朝历史,特别是其军事行动和政治格局,有一个更深入、更细致的理解。这不仅仅是对历史事件的了解,更是对那个时代背后逻辑的探寻。

评分

中国史学基本典籍丛刊:大金吊伐录校补

评分

好看路口若陪你你咯发的如欧巴不可错过哦不错做的i家里吃几口饭基金康扣扣密码咯

评分

书的质量很好!非常满意。

评分

金国史料,还不错,印刷很好

评分

很好很好很好很好

评分

送货速度不错,给公司买的,用了再来追评。

评分

中国史学基本典籍丛刊新书,与《大金国志校证》互补研究,对当时辽、宋、金三国纷乱状态的史实记叙详细,以金国为主导的军事外交。是书校补全面,引用资料多,繁体竖排,平装实惠,好评!塑封无破损,京东配送快,谢谢啦!!!

评分

《大金吊伐录》,不著撰者姓名,为金朝人所辑。书中记载北宋末期金人破宋、灭辽以及建立楚、齐傀儡政权的经过,辑录当时的外交文件和相关资料,有档案汇编性质,很多内容不见于他书,有较高的史料价值。《大金吊伐录校补》一书,是金少英先生对《大金吊伐录》进行全面整理的成果,除参校众本及相关文献外,书中考释部分,为金先生辑录相关资料进行的补充和考订,援引丰富,论证详尽。又经李庆善先生整理,使全书条目清晰,材料集中,对研究这一时期的宋金历史有较高的参考价值。

评分

中华书局的点校本很好 用起来方便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teaonline.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图书大百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