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輯推薦
“2017年度中國好書”入圍圖書
中國科學院院士 魏輔文 鼎力推薦!
中國科學院一綫工作者曆時5年,深入10餘個自然保護區,50餘萬字筆記整理成書。
動物與人性的思考,自然與社會的探尋!
中國科學院動物研究所團隊發聲,真實數據和記錄突齣顛覆性觀點。
內容簡介
棕熊會埋葬死去的同類?螳螂食夫並不是普遍現象?滇金絲猴阿姨行為,攜帶死嬰行為?大熊貓是多夫多妻製?杜鵑寄生的原因?
如果糾纏於人性與動物的區彆,可謂剪不斷、理還亂。不妨換個角度——從動物的角度探討人性的答案。便一下子豁然開朗,從復雜變為簡單。動物也會使用工具,會閤作分工,會思考,也有感情,幾乎人類所有的行為都可以在動物身上找到答案。
全書從求偶策略、婚配製度、親本撫育、閤作利它四個角度齣發,展開動物與人性的思考,解開自然與社會關係的探尋,同時也想讓更多的人關愛野生動物,明白生態文明的尺度在於人和動物之間的距離。
作者簡介
趙序茅,中國科學院動物研究所博士生,中國科普作傢協會會員,從事中國瀕危動物的研究保護工作。已在國內外學術期刊發錶專業文章10餘篇,科普文章100餘篇。已齣版《西域尋金雕》《雪豹下天山》《鳥國:動物學者的自然筆記》《神雕迷蹤》《野性生肖》等多部科普作品。其中《西域尋金雕》獲得第五屆梁希科普奬一等奬,《鳥國:動物學者的自然筆記》被上海教委推薦為中學生課外閱讀資料。熱衷於青少年科普教育,在中國科技館和各學校開辦科普講座100餘場次,受到廣泛好評。
精彩書評
人性之光的極亮,往往要在黑暗的時刻顯現;人類本源的愛欲,常常會在動物的身上印證。《動物知道人性的答案》,用故事包裹哲思,說的是動物王國,隱喻著紅塵人間,傳遞的是博物情懷。
從刻苦攻讀、跋山涉水的有誌“書生”,到嚮社會傳播自然、保護正能量的熱心青年,再到現在嘗試於幽微處探索“萬物生”與“人之初”之間的本質關聯,我看到序茅由活躍奮進的小溪,成長為深邃奔騰的小河。但我想這還不夠,他應該擁有大海的胸懷和壯闊,讓更多人因為他的緣故,而沉醉綠野、上下求索。
——《中國綠色時報》 記者/編輯 張一諾
《動物知道人性的答案》讓人們重新審視動物社會與自我社會的關係,喚醒人們對關愛動物、保護環境、親近大自然的意識,在動物身上找到人性的答案。
——中國科學院動物研究所 研究員 李明
讀完趙博士的書,感受到瞭進化的力量。書中所講“動物的世界沒有文化的沉澱,因此也沒有那麼復雜的虛僞。”從動物的角度,昭示瞭生活的真實,科普瞭動物的情愛世界,從另一個視角,打開瞭教育的大門,我們不妨和孩子一起閱讀,一起感受動物世界純真的情感。在人類“情愛教育”缺失的今天,我們何不用動物世界的例子觀照人類的偉大的愛!
——北京市海澱區教師進修學校附屬實驗學校 語文老師 白雲霞
目錄
求偶策略
波斑鴇炫耀求偶
紅腳鷸以舞示愛
螢火蟲緻命誘惑
翠鳥獻魚是情飼
先築巢穴後引鳳
海豚求偶獻海藻
豆娘交配爭地盤
墨魚僞裝騙情敵
大熊貓愛的儀式
參考文獻
婚配製度
一夫一妻猛金雕
一夫二妻長臂猿
一夫多妻金絲猴
一妻多夫三趾鶉
母係社會非洲犬
性愛社交黑猩猩
婚配任性林岩鷚
草原田鼠長相守
渡鴉夫婦要拆婚
參考文獻
親本撫育
靈長類育子有方
山噪鶥撫育有道
斑胸草雀會“胎教”
雌海豚單親育幼
黑頸鶴雙親護子
群居狼優生優育
根田鼠交叉撫育
章魚孵卵四年半
好父親雄性撫育
參考文獻
閤作利它
杜鵑寄生大葦鶯
阿姨照看小嬰猴
牛椋鳥尾隨犀牛
螳螂殺夫不可信
醜魚與海葵共生
大象田鼠救同伴
吸血蝠分享食物
幫手鳥閤作繁殖
工蜂捨己為蜂群
參考文獻
後記
精彩書摘
攜帶死嬰
沒人知道這位母親的心裏到底充斥著一種怎樣的情緒,隻見它把死嬰緊緊抱在胸前,就像孩子還活著一樣仍對其照顧有加。在其後的幾天、甚至幾周裏,母親走到哪裏,都會一直帶著死嬰,並對那些試圖奪走屍體的威脅者進行反擊。這是在觀察過程中所發現的滇金絲猴攜帶死嬰猴的場景。非人靈長類具有豐富的情感,比如滇金絲猴母子情深,即便嬰猴已經夭摺,很多母猴也會長期攜帶,為其理毛。不得不說,它們的這些行為與人類麵對親人死亡時的反應很相似。我們的研究小組在野外進行瞭404天的有效觀察,以下選取一例來瞭解滇金絲猴攜帶死嬰的情況。
2010年4月3日,下午15點34分,滇金絲猴群的一個小傢庭中剛齣生一個月的嬰猴夭摺瞭。死因不明,屍體錶麵沒有可見的傷痕,不是天敵所傷,猴群內也沒有發生大規模的攻擊性行為,更沒有記錄到殺嬰行為,所以基本可以排除他殺的可能性。
隨後,母猴在取食時,用一隻手抱住死亡的嬰猴。在移動時,用一隻手抓住死嬰,用剩餘的三足前行。這種攜帶姿勢通常僅在嬰猴隻有幾日齡時齣現,因為初生的嬰猴無法獨立抓握母親腹部的皮毛。當猴群中有猴子發齣警戒的叫聲時,母猴就會迅速抓起死嬰抱在胸前,進行保護。在猴群休息時,母猴抓著嬰猴的屍體爬到樹上,為其理毛。
當日下午16點07分,傢庭中的一隻亞成年雌性靠近母猴,盯視瞭死嬰10秒鍾,而後離開,並沒有試圖碰觸嬰猴。母猴隨即攜帶死嬰離開。除此之外,沒有其他傢庭成員接觸母猴。母猴也沒有主動與其他成員接觸。
第二天中午12點22分,猴群休息時,母猴攜帶死嬰爬上樹,連續為嬰猴理毛三次。其中最長的一次持續24.5分鍾。母猴為死嬰理毛的時間遠長於其他母親為正常嬰猴理毛的時間。母猴獨自坐著,輕拍著死嬰,就那樣看著它,15分鍾沒有動過。它還會偶爾擁抱死嬰。這隻母猴甚至趕走一隻想要觸摸死嬰的公猴,露齣鋒利的牙齒以示警告。
4月6日下午13點30分,母猴把死嬰放在地上,獨自爬上一棵樹。保護區管理員撿拾到死嬰,為瞭避免死嬰傳播寄生蟲和傳染病等,進行檢查後將其掩埋。此時,死嬰已經嚴重腐爛,被毛幾乎完全脫落,屍體發齣臭味。30秒鍾之後,母猴發現死嬰消失,即在觀察區域的樹冠上四處跑動、尋找,並發齣哇哇的叫聲。
4月7日,母猴不再尋找,恢復往常的生活。
攜帶死嬰這種行為在錶麵上看來是毫無意義的,甚至可能會隨著屍體的腐爛對攜帶者造成損害,如傳播寄生蟲、染病等。那母猴為何還要攜帶死嬰呢?靈長類研究學者提齣瞭幾個假說,試圖解釋母猴攜帶死嬰的行為。
假說一認為,母猴不能分辨死嬰,以為死嬰還是有生命的,隻是暫時停止瞭活動,所以纔會持續攜帶死嬰並加以照料。這個假說成立的前提是死亡的嬰猴還保持著與正常嬰猴相同的體貌特徵,因此母親纔會持續攜帶。如果嬰猴已經腐爛,母親將知道這是死嬰,便停止攜帶。
依據我們的觀察,母猴是産過孩子的成年雌猴,根據以往的育幼經驗,母猴應該能分辨正常的嬰猴和死亡的嬰猴。另外,死嬰的屍體已經部分腐爛,母猴不可能意識不到孩子已經死亡。再者,在滇金絲猴傢庭中,除母親之外的雌性個體也會對嬰猴進行照顧,尤其是對初生不久的嬰猴。但是,對死亡的嬰猴,除母親以外,其他傢庭成員都不再給予關愛瞭。說明傢庭成員有能力分辨死亡的嬰猴。因此推測,母猴不能分辨死嬰的假說不成立。
既然母猴能夠分辨死嬰,那它為何還要攜帶呢?
有人提齣一個屍體腐爛延緩假說:在炎熱乾燥或寒冷等極端的氣候條件下,死亡的動物屍體腐爛較為緩慢,生活在這些地區的靈長類會較長時間地攜帶死嬰。也就是說,腐爛的程度影響瞭母猴攜帶死嬰與否,如果屍體明顯地腐爛瞭,母猴將停止攜帶死嬰。
滇金絲猴棲息在高海拔地區,氣溫較低,這樣的氣候環境可能使屍體腐爛較慢,這在錶麵上符閤屍體腐爛延緩假說。可是本次觀察的嬰猴死於4月,這時氣候較為溫暖、潮濕,攜帶4天後屍體已經有瞭明顯的腐爛跡象,但母猴依舊攜帶它。由此可知,母猴對死嬰猴攜帶與否,與腐爛速度沒有明顯的關聯,所以不符閤這個假說。
還有一個主流的假說是産後體徵維持假說:攜帶死嬰行為受母猴産後激素水平的影響。母猴在嬰猴死亡後,促使它照料幼仔的激素不會迅速下降而是仍保持在一定水平。母猴在妊娠期間和産後,在激素的誘導、刺激下,産生母性,從而繼續照料嬰猴。
我們的觀察還發現,嬰猴存活的時間越長,母猴攜帶死嬰的時間也越長。由此可見,母子的聯結既有生理性因素,也有心理因素。母猴與嬰猴共同的生活經曆和內分泌係統産生的激素共同起作用,使母猴和嬰猴之間産生強烈的情感。因此,當嬰猴死亡後,母猴在生理和心理上都無法捨棄它,而是繼續攜帶、照顧死嬰。
……
動物知道人性的答案 下載 mobi epub pdf txt 電子書 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