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交换原理与技术

现代交换原理与技术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张轶 著
图书标签:
  • 交换机
  • 交换原理
  • 交换技术
  • 数据通信
  • 网络技术
  • 网络工程
  • 通信工程
  • 现代交换
  • 网络设备
  • 数据网络
想要找书就要到 图书大百科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人民邮电出版社
ISBN:9787115462824
版次:1
商品编码:12240024
包装:平装
丛书名: 普通高等学校电类规划教材--电子信息与通信工程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7-08-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307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编辑推荐

  1.系统完整:从通信网的角度,对教材的内容进行了原理、技术和实际应用的结合。
  2.突出重点:各类交换技术与相应网络有机结合,由产生的背景出发,有取有舍,将主流技术呈现给读者。
  3.理论结合实际:在理论知识介绍的基础上,对实际性能配置加以补充。
  4.知识融合与交叉:可读性强,知识点连成网络,便于记忆和理解。
  5.编写人员均为各高校教学与科研的一线教师。

内容简介

  全书共分为三大部分,第一部分是基础篇,主要内容包括交换技术原理概述、交换理论基础;第二部分是实践篇,内容包括数字程控交换机的硬件和软件介绍、信令系统的管理、数据分组交换技术、非连接的IP交换技术;第三部分的内容包括智能网络交换技术、软交换技术与NGN、移动交换原理技术、光交换技术与网络。

目录

第一部分 基础篇
第1章 交换技术概述 2
1.1 交换技术的基本概念 2
1.1.1 交换技术的引入 2
1.1.2 交换的作用 4
1.1.3 交换机的基本特征 4
1.2 交换式通信网 5
1.2.1 公共交换电信网 5
1.2.2 数据交换网 6
1.2.3 通信网的类型及工作方式 6
1.2.4 通信网协议及分层模型 7
1.3 交换技术的发展与演进 9
1.3.1 交换技术的发展阶段 9
1.3.2 电路交换技术的发展 10
1.3.3 IP交换技术概述 10
1.3.4 标记交换技术 11
1.3.5 软交换的发展 11
1.3.6 光交换技术应用与发展 12
1.3.7 宽带交换技术与国家战略 12
1.4 交换方式的分类 14
1.4.1 模拟交换方式与数字交换方式 14
1.4.2 分组交换方式与电路交换方式 16
1.4.3 宽带交换方式与窄带交换方式 16
1.5 交换机的构成与各模块的功能 18
1.5.1 交叉开关矩阵 19
1.5.2 交换机的一般组成 20
1.5.3 交换设备的主要参数指标 21
1.5.4 品牌交换机参数比较 22
本章小结 24
练习题与思考题 24
第2章 交换技术理论基础 25
2.1 话务基本理论 25
2.1.1 话务量的基本概念 25
2.1.2 线束的容量及利用度 27
2.1.3 呼叫处理能力与呼损分析 28
2.2 交换系统中的概率理论及随机过程 33
2.2.1 概率理论基础 34
2.2.2 典型的概率分布 35
2.2.3 随机过程的应用 37
2.3 交换网络的服务质量与话务负载能力 40
2.3.1 服务质量的定义 40
2.3.2 交换网络的服务质量处理流程 41
2.3.3 交换网络服务质量的保障机制与策略 41
2.3.4 服务质量分类标准 42
2.4 电信网互连基本技术 43
2.4.1 连续信号离散化 43
2.4.2 时分多路复用技术 44
2.4.3 接口控制技术 46
2.4.4 信令技术 47
2.5 交换单元与交换网络 47
2.5.1 交换单元的基本模型 47
2.5.2 典型的交换单元 50
2.5.3 交换网络级联 52
本章小结 54
练习题与思考题 54
第二部分 实践篇
第3章 数字程控交换机的硬件系统 56
3.1 硬件系统概述 56
3.2 数字程控交换机的硬件结构 57
3.2.1 总体结构 57
3.2.2 用户话路和信号部件 58
3.2.3 数字程控交换机的终端接口 60
3.3 数字程控交换机的话路控制系统 60
3.3.1 处理机的控制结构 60
3.3.2 处理机的配置方式 61
3.3.3 处理机的通信方式 63
3.4 移动网络中的数字程控交换系统 63
3.4.1 数字移动交换系统的硬件结构 63
3.4.2 数字移动交换系统的功能 64
3.4.3 数字移动交换系统的无线呼叫实现 66
3.4.4 数字交换主流芯片介绍 66
本章小结 66
练习题与思考题 66
第4章 数字程控交换机的软件系统 67
4.1 概述 67
4.2 数字程控交换机软件设计的基本需求 68
4.2.1 实时性需求 68
4.2.2 可靠性需求 68
4.2.3 可维护性需求 70
4.3 数字程控交换机的软件系统 70
4.3.1 数字程控交换机软件组成 70
4.3.2 数字程控交换机的操作系统及特点 72
4.3.3 数字程控交换机的程序设计语言 72
4.4 数字程控交换机程序的执行与管理维护 73
4.4.1 数字程控交换机程序的运行流程 73
4.4.2 数字程控交换机的程序调度 74
4.4.3 数字程控交换机呼叫处理程序的管理 76
4.4.4 数字程控交换机的程序诊断与过程维护 77
4.4.5 交换机PRA数据配置 77
4.4.6 交换机典型故障处理与分析 78
本章小结 78
练习题与思考题 79
第5章 信令系统管理与配置 80
5.1 电话通信网络 80
5.1.1 固定电话网络 81
5.1.2 移动电话网络 82
5.1.3 电话网络的编号规则 83
5.1.4 电话通信网中的路由 84
5.2 随路信令与共路信令 85
5.2.1 随路信令 85
5.2.2 7号信令概述 86
5.2.3 7号信令网络的分类与分级方式 87
5.2.4 7号信令信号单元格式 88
5.2.5 7号信令电话用户部分 90
5.2.6 7号信令ISDN用户部分 92
5.3 7号信令系统的开通配置实例 95
5.3.1 信令交换局的连接设置 95
5.3.2 信令邻接交换局的设置 95
5.3.3 信令数据设置 96
5.4 中继数据配置与故障分析实例 96
5.4.1 中继电路配置与出局路由链 96
5.4.2 号码分析与链路状态 97
5.4.3 7号信令跟踪设置 98
5.4.4 7号信令系统配置典型故障分析 98
本章小结 98
练习题与思考题 99
第6章 数据分组交换技术及性能分析 100
6.1 分组交换技术的背景 100
6.2 分组交换技术的基本原理 101
6.2.1 统计时分复用原理 101
6.2.2 分组交换的数据格式 102
6.2.3 数据链路层的帧结构 103
6.2.4 分组的存储与转发 106
6.2.5 虚电路与数据报的交换机制 107
6.3 以太网交换技术 109
6.3.1 以太网交换原理 111
6.3.2 第2层交换技术 113
6.3.3 第3层交换技术 114
6.3.4 第4层交换技术 116
6.3.5 局域网快速交换技术 118
6.3.6 电信级交换以太网及发展 119
6.4 帧中继交换原理 120
6.4.1 帧中继交换基本特点 120
6.4.2 帧格式与协议栈 121
6.4.3 帧中继交换的应用 122
6.5 面向连接的ATM交换原理 123
6.5.1 ATM交换产生的背景 123
6.5.2 ATM交换协议模型 124
6.5.3 ATM交换网络信令技术 128
6.5.4 ATM交换网络的流量控制 131
6.6 数据分组交换网络性能分析 133
本章小结 135
练习题与思考题 136
第7章 IP交换技术与路由 137
7.1 IP技术基础 137
7.1.1 IP互连与分组协议 137
7.1.2 IP编址方案的演进 142
7.1.3 TCP与UDP协议 143
7.2 IP路由选择算法 145
7.2.1 路由信息协议 146
7.2.2 开放最短路径优先算法 148
7.2.3 边界网关协议 149
7.2.4 IP交换技术与ATM技术的融合 150
7.3 路由与交换 151
7.3.1 集线器、以太网交换机与路由器 151
7.3.2 IP网络检测实用工具 153
7.3.3 基于IP的集群路由 161
7.4 高性能交换设备体系架构 162
7.4.1 高性能交换设备产生的背景 162
7.4.2 高性能交换设备的关键技术 163
7.4.3 典型的高性能交换与路由产品 165
7.5 多协议标签交换技术 166
7.5.1 多协议标签交换概念 167
7.5.2 多协议标签交换基本原理 167
7.5.3 多协议标签交换的应用与发展趋势 169
本章小结 171
练习题与思考题 172
第三部分 未来篇
第8章 智能网络交换技术 174
8.1 概述 174
8.1.1 智能网络的背景 174
8.1.2 智能网络的通信协议 175
8.1.3 智能网络的基本模型 175
8.1.4 智能网络的发展与演进 178
8.2 典型的智能网络业务 179
8.2.1 智能网业务标准 179
8.2.2 个人通信业务 182
8.2.3 专用网业务(VPN) 184
8.2.4 被叫集中付费业务 186
8.2.5 记帐卡呼叫业务 187
8.3 固定智能网络与移动智能网络及其发展 188
8.3.1 固定智能网络 188
8.3.2 移动智能网络 191
8.3.3 综合智能网络 191
8.3.4 智能网络与下一代网络的融合 193
本章小结 194
练习题与思考题 195
第9章 软交换技术原理与网络配置 196
9.1 软交换技术概述 196
9.1.1 软交换体系架构 197
9.1.2 基于软交换技术的下一代网络分层模型 198
9.1.3 软交换实现的主要功能 199
9.1.4 软交换技术设备功能 201
9.2 IP多媒体子系统 203
9.2.1 IMS标准化 203
9.2.2 IMS的系统架构 204
9.2.3 IMS系统的主要功能实体 204
9.2.4 IMS功能特点 208
9.2.5 IMS和软交换的特点比较 209
9.2.6 IMS典型设备 209
9.3 软交换技术的典型协议 210
9.3.1 媒体网关控制协议 210
9.3.2 H.323协议 212
9.3.3 SIGTRAN的信令传输层协议 214
9.3.4 SIGTRAN的信令适配层协议 216
9.3.5 SIP协议 219
本章小结 224
练习题与思考题 224
第10章 移动交换原理 225
10.1 移动通信网络概述 225
10.1.1 移动通信系统网络结构 226
10.1.2 编号规则 228
10.1.3 移动通信网络的发展及演进 235
10.2 移动交换技术 239
10.2.1 移动呼叫的流程 240
10.2.2 漫游与切换 241
10.2.3 移动交换接口与信令 246
10.2.4 位置更新 249
10.3 GPRS无线数据业务 252
10.3.1 网络架构 252
10.3.2 GPRS网络协议栈 254
10.3.3 GPRS的业务信道与控制信道 254
10.3.4 GPRS交换业务平台 255
10.4 基于移动交换的3G核心网发展与演进 256
10.4.1 基本概念 257
10.4.2 移动软交换及应用 260
10.4.3 全IP核心网的发展演进 262
本章小结 263
练习题与思考题 264
第11章 光交换技术与光网络 265
11.1 光通信概述 265
11.2 光纤通信关键技术 267
11.2.1 FTTH技术 267
11.2.2 WDM技术 268
11.2.3 RPR技术 268
11.3 光交换机制 269
11.3.1 空分光交换 269
11.3.2 时分光交换 269
11.3.3 波分/频分光交换 270
11.3.4 自由空间光交换 271
11.3.5 光突发交换 272
11.3.6 光分组及其缓存 272
11.4 光交换单元 273
11.4.1 光分插复用 273
11.4.2 光交叉连接 275
11.5 自动交换光网络 275
11.5.1 ASON的网络体系结构 276
11.5.2 ASON的链路资源管理 277
11.5.3 ASON光网络的保护和恢复 278
11.5.4 ASON光网络的路由 279
11.5.5 光交换平台 280
11.6 光交换网络的演进与未来发展 283
本章小结 284
练习题与思考题 284
附录1 缩略词表 285
附录2 爱尔兰呼损公式计算表 297
参考文献 308




遥远的星尘:一部关于宇宙的探索史 星光闪耀的夜空,自古以来就激发着人类最深邃的遐想。在那些璀璨的点点光芒中,蕴藏着无尽的奥秘,等待着我们去揭开。本书《遥远的星尘》并非一本技术手册,也非理论推演的学术专著,而是一部以时间为轴线,以人类好奇心为驱动,描绘了我们如何一步步从仰望星空到深入宇宙的壮丽史诗。 第一卷:古人的仰望与智慧的萌芽 在文字与文明的黎明时期,人们便已开始观察天空。那些规律的月相变化,日出日落的循环,以及星辰在夜空中的移动,构成了早期文明最直观的宇宙模型。古巴比伦人精确记录下天体的运行,编制出用于预测日食月食的历法;古埃及人根据天狼星的出现来安排农耕,将宇宙的秩序融入日常生活。在古希腊,哲学家们开始尝试用理性去解释宇宙的现象。泰勒斯用几何学解释日食,毕达哥拉斯学派发现了宇宙的和谐与数学比例息息相关。亚里士多德的地心说虽然在后来的科学发展中被证明是错误的,但它构建了一个逻辑自洽的宇宙体系,并影响了西方思想界长达一千多年。 中国古代的观星者们则发展出了独特的浑天仪和星图,记录了无数星宿的走向,并将其与政治、文化紧密联系。伽利略的出现,是人类探索宇宙的一个里程碑。他改进了望远镜,并将这一新奇的工具指向了天空。他看到了月球表面的环形山,看到了木星的四颗卫星,看到了金星的相位变化,这些观测证据开始动摇地心说的根基,也为日心说的传播奠定了基础。开普勒则在第谷·布拉赫的观测数据基础上,发现了行星运动的三大定律,用数学的语言精确地描述了行星绕太阳运行的椭圆轨道,将宇宙的运行从神话和哲学推向了精准的科学轨道。 第二卷:牛顿的万有引力与宇宙的机械论 艾萨克·牛顿的出现,无疑是天文学发展史上的一个划时代事件。他提出了万有引力定律,将地面上的苹果落地与天上的月球绕地运行统一在同一个物理规律之下。这一伟大的理论,如同为宇宙装上了一台精密的机械,揭示了天体运动的根本驱动力。牛顿的力学体系,为后来的天文学家们提供了强大的理论工具,使得对行星轨道、彗星轨迹甚至潮汐现象的计算和预测变得可能。 随着望远镜技术的不断进步,人类的视野也逐渐从太阳系扩展到更遥远的星系。赫歇尔父子发现了天王星,并开始测量恒星的距离,对宇宙的尺度有了初步的认识。他们的工作,也为后来对银河系结构的探索埋下了伏笔。19世纪,光谱分析技术的出现,为我们打开了了解天体化学成分的大门。天文学家们通过分析恒星发出的光,能够得知其组成元素,温度,甚至运动方向。这使得我们能够“听”到宇宙的声音,理解它的物质构成。 第三卷:爱因斯坦的相对论与宇宙的宏大图景 20世纪初,爱因斯坦的相对论,特别是广义相对论,彻底颠覆了我们对时间和空间的认知,也为理解宇宙的演化提供了全新的框架。广义相对论预言了黑洞的存在,解释了引力如何扭曲时空,甚至预言了光线的弯曲。这些曾经只存在于理论中的概念,后来一一被天文观测所证实。 哈勃的观测,是另一个决定性的时刻。他通过测量遥远星系的光谱红移,发现宇宙并非静止不变,而是正在膨胀的。这一发现,直接指向了宇宙大爆炸理论。如果宇宙在膨胀,那么在过去,它必然曾经更加紧密,甚至是一个奇点。大爆炸理论,为我们描绘了一个有起点、有过程的宇宙。 第四卷:现代天文学的飞跃:从粒子到星系 进入20世纪下半叶,随着技术的爆炸式发展,人类对宇宙的探索进入了一个前所未有的高速发展时期。射电望远镜、X射线望远镜、伽马射线望远镜等各种新型天文仪器的出现,使我们能够观测到电磁波谱上更广泛的波段,从而揭示出更多隐藏在光学视线之外的天体现象。 射电天文学的兴起,让我们发现了脉冲星、类星体等新奇的天体,也为探测早期宇宙的痕迹提供了可能。X射线和伽马射线观测,则将我们带入了极端高能的天体物理世界,揭示了黑洞吸积盘、超新星爆发等剧烈事件的奥秘。 空间望远镜的部署,更是将人类的观测能力送出了地球大气层的干扰,获得了更加清晰、更加深邃的宇宙图像。哈勃空间望远镜,以其令人惊叹的图像,让我们看到了遥远的星系,了解了宇宙的结构和演化。詹姆斯·韦伯空间望远镜,则将我们的目光推向了宇宙的更早期,探测到了第一批恒星和星系的形成,为理解宇宙的“婴儿时期”提供了宝贵的数据。 第五卷:宇宙的未解之谜与人类的未来 尽管取得了巨大的成就,宇宙仍然充满了未解之谜。《遥远的星尘》的最后一部分,将带领读者进入这些神秘领域。暗物质和暗能量,这两种占据宇宙绝大部分质量和能量的神秘物质,它们的本质是什么?它们如何影响宇宙的演化?黑洞的奇点内部到底隐藏着怎样的秘密?宇宙是否是唯一的?是否存在其他的宇宙? 本书的叙述,也将触及人类探索宇宙的各种方式。从地面上的大型天文台,到太空中的观测站,再到未来可能实现的深空探测器和载人航天任务,人类的足迹正在一步步延伸。我们不仅在观察,也在思考。从宇宙的起源,到生命的意义,天文学的探索,最终会导向对我们自身存在的哲学反思。 《遥远的星尘》并非一本讲述如何建造望远镜,或是如何计算轨道方程的书。它是一部关于人类好奇心、智慧和勇气的赞歌。它讲述了我们如何从对星空的敬畏,到对宇宙规律的理解,再到对宇宙终极奥秘的追寻。从最微小的粒子,到最宏大的星系,宇宙的每一个角落,都蕴含着令人惊叹的故事。而我们,作为这浩瀚宇宙中的一员,正以我们的智慧和探索精神,努力解读着这片“遥远的星尘”,寻找着属于我们的位置,以及那无尽的未来。本书旨在激发读者对宇宙的兴趣,理解人类探索宇宙的漫长而辉煌的历史,并认识到我们对宇宙的认识,仍然只是冰山一角。

用户评价

评分

(评价四) 作为一名对通信技术充满好奇的业余爱好者,我一直想找一本能够系统地介绍现代通信基础知识的书籍,而这本书恰好满足了我的需求。它不仅仅停留在概念的层面,而是深入剖析了各种通信技术的核心原理和实现方式。我尤其欣赏书中对不同通信体制的比较分析,例如时分多址、频分多址、码分多址等,作者通过详细的对比,让我能够清晰地认识到它们各自的优势和局限性,也理解了为什么不同的场景会采用不同的技术。书中关于无线通信的部分,让我对信号的传播、衰减、干扰等问题有了更深刻的理解,也明白了一些手机信号不好的原因。此外,书中对现代移动通信系统,如2G、3G、4G、5G的发展历程和关键技术进行了梳理,这让我对整个通信技术演进的脉络有了清晰的认知。这本书的内容非常扎实,信息量巨大,但讲解却丝毫不显枯燥,作者的叙述方式引人入胜,让我读起来感觉像是在和一位经验丰富的专家在交流。

评分

(评价二) 读完这本书,我对“交换”这个词有了颠覆性的认识。我之前以为交换就是简单的信息传递,但这本书让我看到了它背后庞大而精密的体系。从最初的电路交换,到如今数据交换的时代,每一步技术的革新都蕴含着智慧的结晶。我尤其对书中关于数据交换原理的阐述印象深刻,详细介绍了数据包的封装、路由选择、拥塞控制等环节,让我理解了为什么网络能够如此高效地工作,也让我明白了我们在网上冲浪时,数据是如何跨越千山万水到达我们手中的。书中的一些网络协议的讲解也非常到位,比如TCP/IP协议族的层次划分和各层协议的功能,让我对互联网的运行机制有了更宏观的认识。让我惊喜的是,书中还穿插了一些实际的网络设备和技术的介绍,比如路由器、交换机的工作原理,以及一些常见的网络拓扑结构。这些内容让理论知识变得更加生动和具体,也让我对网络工程师的工作有了更直观的感受。这本书的深度和广度都让我非常满意,是一本值得反复阅读、深入探究的专业书籍。

评分

(评价一) 这本书给我打开了一扇全新的窗户,让我对现代通信的世界有了更深入的理解。我一直对我们生活中无处不在的无线信号感到好奇,比如手机信号、Wi-Fi,甚至是家里的蓝牙设备。这本书就像一位经验丰富的向导,一步步地为我揭开了这些技术背后的奥秘。我特别喜欢它循序渐进的讲解方式,从最基础的信号传播原理讲起,到各种调制解调技术,再到复杂的网络架构,内容层层递进,即使是像我这样没有太多通信背景的读者,也能慢慢跟上节奏。书中使用了大量的图表和实例,这对于理解抽象的概念非常有帮助。例如,在解释多址接入技术时,作者通过生动形象的比喻,让我一下子就明白了TDMA、FDMA和CDMA的区别,以及它们各自的优缺点。而且,这本书并没有停留在理论层面,而是花了很大篇幅介绍了一些当前非常热门的技术,比如5G通信中的关键技术,比如波束赋形、大规模MIMO等等,这些内容让我对未来的通信发展有了更清晰的认知,也让我对工程师们在这些领域付出的努力感到由衷的钦佩。总的来说,这是一本内容丰富、讲解清晰、兼具理论深度和实践指导意义的好书。

评分

(评价五) 这本书的价值在于,它能够帮助读者建立起一个关于现代通信系统完整而系统的知识框架。我以前对网络通信的概念非常模糊,只知道手机上网、电脑连网,但具体是如何实现的,却一无所知。这本书就像一副精密的蓝图,为我描绘了通信世界的全貌。我特别喜欢书中关于网络层和传输层原理的讲解,让我理解了IP地址、端口号的作用,以及TCP和UDP协议在可靠性和效率上的权衡。书中的一些关于网络安全和隐私保护的内容,也让我意识到在享受便利的同时,也需要关注潜在的风险。例如,关于加密技术和身份认证的介绍,让我对如何保护自己的信息有了更深的认识。此外,书中对一些新兴的通信技术,如物联网通信、边缘计算通信等也进行了介绍,这让我对未来的通信发展趋势有了初步的了解。这本书的出版,对于任何想要深入了解现代通信技术、网络原理的读者来说,都具有极其重要的参考价值。

评分

(评价三) 这本书给我带来的最大收获,就是认识到现代通信系统背后严谨的数学和工程学原理。我一直以为手机信号、Wi-Fi这些都是“魔法”,直到看了这本书,才明白它们都是建立在一系列复杂的数学模型和工程设计之上。书中关于信息论、编码理论的介绍,虽然有些部分比较烧脑,但作者的讲解非常有条理,从信源编码到信道编码,再到差错检测和纠正,一步步地揭示了信息如何在传输过程中保持完整和可靠。我特别喜欢关于信道编码的部分,理解了纠错码是如何在信号受到干扰时,依然能够恢复原始信息的,这真是太神奇了!此外,书中对各种通信接口标准和协议的介绍,也让我对不同设备之间如何“对话”有了清晰的认识。比如,USB、以太网等等,这些我们日常生活中经常接触到的接口,原来背后也有着如此丰富的技术细节。这本书让我对“智能”二字有了新的理解,它不仅仅是算法的堆砌,更是无数工程师在理论和实践中不断探索和优化的结果。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teaonline.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图书大百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