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对港口航运海洋环境信息保障技术及应用进行了充分的总结及阐述,详细介绍了一体化的港口航运海洋环境信息保障技术中模型的构建方式及预报系统的研发过程。该系统包括乘潮水位预报技术、海上溢油预测预警技术及泥沙输运预报技术,可提供水文气象、泥沙淤积等海洋环境信息。在书中以天津港和洋山港为例,展示了港口航运海洋环境信息保障技术的应用。港口航运海洋环境信息保障技术的研发成果对开展港口航运的管理、监测和安全保障工作能够提供有益的参考,也能为保障港口航运稳定运行提供技术支持,为经济的快速发展保驾护航。 本书可供从事港口、航运及海洋环境保障技术工作的业务人员和科研人员参考,也可供高等院校相关领域的研究生和高年级本科生使用。
2007年6月博士毕业于中国海洋大学物理海洋专业,现任国家海洋信息中心业务处处长。作为国家海洋信息中心学术带头人,完成和承担多项***项目,曾获"海洋系统优秀科技青年”荣誉称号等多种奖项。
目 录
第1章 港口航运海洋环境信息保障技术中的几个关键问题 1
1.1 乘潮水位业务化预报技术研究 1
1.2 海上溢油应急预警技术研究 2
1.3 河口海岸泥沙输送技术研究 3
第2章 流体力学基础与海洋动力学模型的构建 4
2.1 大气模块 4
2.1.1 模型介绍 4
2.1.2 模式配置 5
2.1.3 系统框架 7
2.1.4 考虑台风过程的WRF初始场生成方案 11
2.1.5 模型应用实例与结果验证 12
2.2 海浪模块 14
2.2.1 模式简介 14
2.2.2 模型应用实例与结果验证 15
2.3 海流模块 19
2.3.1 模块简介 19
2.3.2 模型配置 20
2.3.3 模式应用与结果验证 23
第3章 乘潮水位预报技术研究 41
3.1 研究内容 41
3.1.1 技术路线 41
3.1.2 方法步骤 43
3.2 结果验证 45
3.3 乘潮水位业务化预报系统软件 45
3.4 经济社会效益与应用前景 46
第4章 海上溢油预测预警关键技术研究 48
4.1 海洋动力环境预报模块 49
4.1.1 数值模型介绍 49
4.1.2 模型的参数设置 61
4.1.3 预报成果 63
4.2 气象风场环境预报模块 64
4.2.1 预报系统构建 64
4.2.2 预报系统运行 66
4.2.3 预报系统安装 67
4.2.4 风场预报产品 69
4.3 渤海海域溢油海洋环境预报系统操作详解 71
4.4 模型案例验证及业务化应用 78
第5章 泥沙输运预报技术研究 85
5.1 风浪场数学模型 85
5.2 潮流的数值模拟 89
5.3 泥沙运动的数值模拟 98
第6章 一体化的港口航运海洋环境信息保障预报系统研发 108
6.1 研发目的 109
6.2 研发步骤 109
6.3 系统设计 110
6.3.1 系统总体架构设计 111
6.3.2 系统环境设计 112
6.3.3 数据(库)设计 113
6.3.4 系统功能设计 116
6.4 数据(库)建设 118
6.4.1 基础数据库建设 118
6.4.2 模型数据集 118
6.4.3 基础地理信息数据 118
6.5 “港口航运海洋环境保障预报系统”建设 119
6.5.1 软件开发技术 119
6.5.2 系统界面与集成 122
6.5.3 风、浪、流信息服务 123
6.5.4 乘潮水位预报服务 134
6.5.5 乘潮水位表发布 138
6.5.6 实测水位查询 138
6.5.7 其他功能 139
6.6 系统成果发布与共享应用 141
第7章 天津港应用案例 142
7.1 天津港港口航运海洋环境保障和信息服务技术研究 142
7.1.1 天津港海上现场观测调查 142
7.1.2 执行规范和标准 142
7.1.3 天津港区气象水文概况 143
7.1.4 天津港泥沙冲淤概况 145
7.1.5 海洋调查实施 146
7.2 天津港海域水动力及泥沙输运特征规律及工程影响研究 148
7.2.1 海流调查结果 148
7.2.2 悬沙浓度调查结果 161
7.2.3 天津港航道悬沙输运计算 169
7.2.4 天津港潮流泥沙计算 172
第8章 洋山港应用案例 186
8.1 洋山港海上现场观测调查 186
8.1.1 调查依据 186
8.1.2 调查方法 187
8.2 洋山港海域水动力及泥沙输运特征规律及工程影响研究 192
8.2.1 洋山海域流场分析 192
8.2.2 泥沙含量分析 198
前 言
随着我国经济发展和经济全球化、国际船舶运输的大型化及专业化,特别是我国加入WTO和国际竞争加剧,既对我国近海港口的建设提出更高的要求,也为我国近海港口的大型化注入了新的活力。我国许多重要的近海港口,包括天津港、洋山港、宁波-舟山港、黄骅港等大型港口,大部分位于淤泥质或淤泥粉砂质海岸,其自然水深较浅,泥沙淤积严重,大型船舶需乘潮作业。为了充分保持海湾河口和三角洲经济的快速稳定发展,保障港口、航道、海事和海洋工程安全,以及海洋油气资源开发,更好地为社会经济活动保驾护航,提供涵盖面广、可供利用的泥沙淤积和海洋水文气象信息服务及预报预警信息是十分必要的。
本书研究内容包括乘潮水位预报和潮位现报技术研究、海上溢油预测预警技术、风暴回淤机理研究、监测能力建设、数值模拟与业务化预报预警服务。涉及理论研究、体系建立、信息技术应用等多个方面,由于多项工作具有一定的前瞻性与先进性,因而,对该研究领域相关技术的提高与发展起到积极的推进作用。
本书共分8章,第1章对港口航运海洋环境信息保障技术中的3个关键问题进行了分析,分别为乘潮水位、海上溢油及泥沙输送;第2章介绍了港口航运海洋环境信息保障技术中模型的构建及方式,模型包含3个模块:大气模块、海浪模块及海流模块;第3章对乘潮水位预报技术进行了研究;第4章重点分析了海上溢油预测预警关键技术;第5章主要对泥沙输运预报进行了探讨;第6章分析了一体化的港口航运海洋环境信息保障预报系统的构建与研发;第7章与第8章分别为港口航运海洋环境信息保障技术在天津港和洋山港的应用。本书以期对我国港口航运海洋环境信息提供保障技术,对开展港口航运的管理、监测和安全保障工作提供有益的参考。
本书所述皆为最新的研究成果,涉及物理海洋、气象、生物、化学、地质、环境、交通运输、法律等诸多学科领域,同时港口航运海洋环境信息保障预报系统的研发是一项庞大而艰巨的系统工程。成书仓促,加之作者水平所限,疏漏和不足之处在所难免,恳请广大读者不吝指正。
编 者
2017年8月于武汉
这本书的阅读体验,就像是在解开一个精密的谜题,每一个技术名词,每一个算法描述,都是解开未来海洋世界奥秘的一把钥匙。我被书中那些关于数据挖掘、模式识别、以及地理信息系统(GIS)在海洋环境监测中的应用的章节深深吸引。那些关于遥感技术、水下探测、以及声学监测的介绍,让我惊叹于人类探索和理解海洋的智慧。它让我明白,我们对海洋的认识,并非仅仅依靠肉眼所见,而是通过无数精密仪器和尖端技术,在看不见的维度里,构建起对海洋环境的全方位感知。书中关于信息安全和隐私保护的讨论,也同样重要,它提醒我们在享受信息技术便利的同时,也要时刻警惕潜在的风险。这种对技术细节的深入剖析,让我看到了“信息保障”的深度和广度,它不仅仅是技术本身,更是如何利用技术来解决实际问题,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智慧。
评分这本书像是一扇窗,透过它,我看到了一个我从未深入了解过的世界——那个关于海洋环境的复杂而又至关重要的信息网络。书中关于监测技术、数据分析以及预警系统的论述,让我对“信息保障”有了全新的认识。它不仅仅是简单的收集数据,更是对这些数据进行深度挖掘和智能分析,从而为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提供科学依据。我尤其对书中关于海洋污染物监测、生态系统健康评估以及气候变化影响预测的部分印象深刻。那些详尽的技术细节,虽然专业,但字里行间流露出的对蓝色星球未来的深切关怀,让我动容。这不再是一本纯粹的技术手册,它更像是一份关于如何守护我们共同家园的行动指南。我开始思考,那些看似遥不可及的海洋保护政策,背后究竟需要怎样强大的信息支撑才能有效落地。这本书让我对“科技赋能”有了更具体的理解,它不再是空洞的口号,而是实实在在的力量,能够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和保护海洋环境。
评分这本书给我的感受,是那种“润物细无声”的影响。它没有那些戏剧性的情节,也没有惊心动魄的冒险故事,但却在字里行间,展现了现代科技如何悄无声息地改变着我们对海洋的认知和利用方式。我被那些关于港口智能化管理、航线优化、以及船载信息系统集成等应用案例所打动。它让我意识到,在每一次货物的顺利交付,每一次安全的航行背后,都离不开信息的精准传递和智能的决策支持。书中对不同信息平台之间的互联互通、以及跨部门协同的强调,更是让我看到了构建一个高效、协同的海洋信息生态系统的重要性。这种对系统性、整体性思维的强调,让我从更宏观的角度去理解港口航运与海洋环境之间的复杂关系。这本书让我对未来的智能化港口和智慧航运有了更清晰的憧憬,它不仅仅是一本技术书籍,更是一部关于如何构建更加高效、安全、可持续的海洋交通未来的蓝图。
评分这本书的气息,是那种扑面而来的、饱含咸涩海风的,仿佛能闻到岸边渔船的柴油味,还有远方集装箱轮巨大的汽笛声。读起来,我脑海里自动浮现出那些忙碌而有序的港口场景:巨大的龙门吊如同钢铁巨兽般缓缓移动,将沉重的集装箱精准地装卸;货船在狭窄的航道中小心翼翼地穿行,船员们紧张地注视着雷达屏幕上的每一个光点。书中那些关于信息保障技术的描述,虽然我不是专业人士,但也能感受到那种严谨和复杂。我想象着,在波涛汹涌的大海,或是能见度极低的浓雾中,正是这些看不见的信息,才维系着港口的顺畅运转,保障着每一艘船的安全抵达。那些关于数据传输、信息共享、应急响应的章节,虽然文字本身很技术性,但我能读出背后蕴含的对海洋环境的敬畏和对航运安全的极致追求。它让我明白,在看似粗犷的港口作业背后,是多么精密的科技在默默支撑。甚至能感受到,在每一个数据包的传递中,都承载着重要的经济价值和无数人的辛勤付出。这种对现实世界运作的深入洞察,是读书最大的乐趣之一。
评分拿起这本书,我仿佛置身于一个宏大的数据海洋,而这本书便是那艘指引方向的导航船。那些关于海洋信息基础设施建设、数据融合与共享平台的描述,让我看到了一个庞大而复杂的体系。它不仅仅关注单一的技术点,更着眼于整个信息生态的构建。从传感器网络的部署,到云计算、大数据技术的应用,再到人工智能在海洋信息分析中的潜力,每一个方面都让我感到惊叹。我能想象到,当不同来源、不同类型的数据汇集在一起,经过智能化的处理,会产生多么巨大的价值。书中提到的灾害预警、船舶管理、海洋资源开发等应用场景,更是将抽象的技术概念具象化,让我看到了信息保障在实际工作中的巨大作用。它不仅仅是“知道”,更是“做到”,是能够驱动决策、优化流程、提升效率的强大引擎。读完这本书,我感觉自己对现代海洋管理和航运业的运作方式有了更深层次的理解,那种“运筹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的智能力量,让我由衷钦佩。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teaonline.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图书大百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