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简介
     本书是普通高等教育“十五”国家级规划教材。书中由浅入深、由近及远系统地讲解了天体的运行规律,太阳和太阳系,恒星物理量的测量,双星和变星、中子星、白矮星和黑洞,恒星的形成和演化,美丽的银河系和多姿多彩的河外星系及浩瀚的星系集团,并介绍了宇宙的演化及未来以及*新的天文科学成果与空间探测的新发现。书后附有一张光盘,提供了19个“天文观测和实验”的示例和丰富的天文观测图片及资料,融时代性、科学性、系统性和实践性于一身。    本书适合高等院校理科和文科的大学生学习,书中注有*的章节为天文专业学生必读,理科各类学科与文科的学生可以选读。     
内页插图
          目录
   绪论
第一篇 天文观测的基础知识
第一章 星空运转与周日视运动
第1节 星座与四季星空
第2节 天体的周日视运动
第3节 太阳的周年视运动
第4节 天体的亮度和视星等
习题
第二章 天球和天球坐标系
第1节 天球和天球坐标系
第2节 天球坐标系的变换
习题
第三章 天文观测时间系统
第1节 平太阳时、世界时、区时与恒星时
第2节 原子时、历书时和力学时
第3节 历法与节 气
第4节 天体的出没时刻
习题
第四章 天文望远镜
第1节 当代天文望远镜
第2节 天文光学望远镜系统
第3节 天文光学望远镜的光学性能
第4节 光学望远镜的光学像差
第5节 光学望远镜的机械装置
第6节 射电望远镜
第7节 空间望远镜与空间探测器
习题
第二篇 我们的太阳系
第五章 太阳系大家族
第1节 太阳系大家族
第2节 行星的视运动
第3节 行星的轨道运动定律
第4节 行星运动轨道要素和运动方程
第5节 太阳系的形成和演化
习题
第六章 水星与金星
第1节 水星
第2节 金星
习题
第七章 地球与月球
第1节 地球在太阳系中得天独厚
第2节 地球的物理特征与结构
第3节 地球的内部构造
第4节 磁层与辐射带
第5节 地球自转
第6节 地球内部的地极移动
第7节 地球公转与四季
第8节 地球轨道参数变化
第9节 地球的沧桑演变
第10节 厄尔尼诺现象。
第11节 地震
第12节 宇宙环境对气候的影响
第13节 保护环境珍惜地球
第14节 月球
习题
第八章 地外行星
第1节 火星
第2节 木星
第3节 土星
第4节 天王星
第5节 海王星
第6节 冥王星
习题
第九章 太阳系的小天体
第1节 小行星
第2节 彗星
第3节 流星和流星雨
第4节 陨石和陨石雨
习题
第十章 日食与月食
第1节 月食
第2节 日食
习题
第三篇 太阳和恒星世界
第十一章 太阳是一颗主序星
第1节 太阳的物理特征
第2节 太阳的内部
第3节 太阳的能量来源
第4节 太阳的空间探测
第十二章 太阳大气
第1节 光球
第2节 太阳的光球光谱
第3节 色球
第4节 过渡区和日冕
第5节 太阳风
第6节 太阳磁场
习题
第十三章 太阳活动
第1节 太阳黑子活动
第2节 色球活动
第3节 日冕活动
第4节 日震
第十四章 日地关系
第1节 太阳是一个超级实验室
第2节 太阳对地球环境的影响
第3节 太阳对地球气候与地震的影响
习题
第十五章 恒星的测量
第1节 恒星的距离
第2节 恒星的绝对星等与光度
第3节 恒星的辐射与温度
第4节 恒星的光谱
第5节 恒星的大小
第6节 恒星的质量
第7节 恒星的运动
第8节 恒星的自转
第9节 恒星活动与能源
习题
第十六章 恒星的形成和演化
第1节 化学元素的形成
第2节 原恒星
第3节 主序前星
第4节 主序星
第5节 红巨星
第6节 恒星的归宿
习题
第十七章 白矮星、中子星和黑洞
第1节 白矮星
第2节 中子星
第3节 黑洞
习题
第十八章 双星
第1节 目视双星
第2节 食变双星
第3节 分光双星
第4节 双星的洛希模型
第5节 色球活动双星
第6节 x射线双星
第7节 密近双星的演化
习题
第十九章 变星
第1节 变星的分类
第2节 脉动变星
第3节 激变变星
习题
第二十章 超新星
第1节 超新星的分类
第2节 著名的超新星
第3节 超新星的爆发机制
习题
第四篇 银河系与河外星系
第二十一章 银河系
第1节 银河系的外貌
第2节 银河系里的恒星族
第3节 星团
第4节 银河系的质量
第5节 银河系的较差自转
第6节 银河系的旋臂
第7节 银河系的中心
第8节 银河系的形成和演化
习题
第二十二章 河外星系
第1节 星系的形态分类
第2节 星系的红移
第3节 星系的光度
第4节 星系的质量
第5节 星系的形成和演化
习题
第二十三章 活动星系
第1节 类星体
第2节 赛弗特活动星系
第3节 蝎虎座BL天体
第4节 其他活动星系
第5节 活动星系核的统一模型
习题
第二十四章 星际介质
第1节 星际消光
第2节 气体星云
第3节 宇宙线和星际磁场
习题
第二十五章 星系群与超星系团
第1节 星系群
第2节 星系团与超星系团
第3节 暗物质
第五篇 膨胀的宇宙与宇宙中生命的探寻
第二十六章 宇宙学
第1节 中国古代宇宙观
第2节 欧洲宇宙学的发展
第3节 现代宇宙学的观测基础
第4节 现代宇宙学
第5节 标准宇宙学——宇宙大爆炸模型
第6节 宇宙演化的简史
第7节 宇宙的年龄与未来
习题
第二十七章 茫茫宇宙觅知音
第1节 太阳系的生命探索
第2节 银河系里的生命之光
习题
附录 常用天文、物理常量
参考文献      
前言/序言
     浩瀚的宇宙魅力无穷,它吸引着无数的科学志士为之求索探秘。千百年来,人们为了认识天体和宇宙的奥秘,不屈不挠地探求着。伟大的波兰天文学家哥白尼有一句名言:“人类的天职是勇于探索”,中国古代诗人屈原说过:“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可见探索宇宙是人类永恒的科学主题。正是人类一代接一代地探索和辛勤地观测研究,谱写了源远流长的天文学史。如今人类的思想和行动早已飞出地球和太阳系,正迈着时代的步伐向宇宙更深层次进军,使天文学充满了生机和活力。新千年要求有勇于与天奋斗、开拓进取的新人才,我们教师有责任为他们在前进的道路上准备好精神食粮——教科书。
  《基础天文学》入选普通高等教育“十五”国家级规划教材,它是现代天文学的基础教材,它将带读者敲开现代天文科学殿堂的大门。
  本教材从浅入深,由近及远,系统地讲解了天体的运转、太阳和太阳系、美丽银河系和多姿多彩的河外星系及浩大的星系集团,并讲解了天体与宇宙的演化及宇宙的未来,介绍了最新的科学成果与探测发现。
  本教材的特点除了具有时代性、科学性和系统性以外还具有实践性,它提供了十九个“天文观测和实验”的示例,这不仅对大学生学习有益,而且对广大的天文爱好者进行天文观测也很有帮助。“天文观测和实验”的内容是根据北京师范大学天文系的望远镜和仪器情况编写的,不同的高校可根据自己的望远镜和设备选做部分实验。
  书中还列有大量的例题和习题,其中包括一些历届国际天文奥林匹克竞赛的考题,它有益于教学与学生的自学,对那些准备参加国际天文奥赛的青少年也是非常有帮助的。
  本书作为基础天文教材适合于高等院校各类学科(理科和文科)的大学生学习。书中注有的章节,为天文专业学生必读的知识,其他各学科的学生可以选读。
  书后附有一张光盘,呈现给读者一些最新探测的宇宙精彩图像,适合制作天文教学的电子幻灯片,可以帮助教师教学,也有助于学生自学和理解。光盘中的附录给出了“全天88个星座表”、“梅西叶星表”及“球面三角学的基本知识”,并提供了“天文网上资源”的网址以便于大家从网上进一步了解当今天文观测的新动态,这也是从事现代天文科学研究所需要的。    
				
 
				
				
					好的,根据您的要求,我将为您撰写一份不包含《基础天文学(附光盘)》内容的图书简介,该简介力求详细、自然,避免任何人工智能生成痕迹。     宇宙的奥秘与人类的探索:一部跨越时空的文明史诗  书名: 寰宇探源:从古代星象到现代宇航的宏大叙事  作者: [此处留空,或填入一个富有古典气息的笔名,例如:星海行者/古月居士]  出版社: 启明文库  页数: 880页  装帧: 精装,附赠精美星图(不含光盘)  ---   卷首语:仰望,是人类永恒的冲动  自古以来,头顶那片浩瀚无垠的夜空,便以其深邃、神秘与规律的美感,牵引着人类文明前行的脚步。我们对星辰的命名、对月相的解读,不仅是早期科学的萌芽,更是哲学、宗教与艺术的源头。《寰宇探源》并非一本教科书式的知识罗列,而是一部试图梳理和重构人类认知宇宙历程的史诗。它聚焦于人类如何一步步从地面上的模糊观测,发展到穿越大气层,触及行星的宏伟篇章。  本书将读者带入一场跨越数千年的精神漫游,从尼罗河畔的祭司到巴比伦的占星师,从古希腊的几何哲思,到近代的望远镜革命,全面展现天文学如何作为人类理解自身在宇宙中位置的“第一科学”,引领了科学范式的根本性转变。  ---   第一部分:尘世之上的秩序——古代天文学的勃兴与融合  本部分深入探讨了不同古老文明如何独立或相互影响地建立起他们的宇宙模型。我们细致剖析了:  1. 早期文明的计时与礼仪:   美索不达米亚的星历: 重点分析了苏美尔人和巴比伦人在观测行星周期、制定阴阳历法方面的精湛技艺,及其与农业、神谕体系的紧密结合。我们考察了他们如何记录金星的升落,以及这些数据如何成为后世数学天文学的基石。  古埃及的恒星钟与历法: 探讨了尼罗河泛滥周期与天狼星(索普代特)偕日升的关联,阐释了古埃及人如何利用天文现象来校准他们的民用和宗教历法。  中国古代的“天人感应”与浑象: 详细解读了周朝“观象授时”的政治哲学基础,重点描述了浑天说与盖天说的争论,以及张衡等人创制的水运浑仪等精密仪器的原理和实践意义。  2. 希腊哲学的宇宙构想:  这一章是全书的理论核心之一。我们摒弃了对亚里士多德模型的简单复述,而是深入探究了欧几里得几何学如何被用来支撑一个完美、匀速、以地球为中心的宇宙结构。本书特别强调了埃拉托斯特尼测量地球周长的方法学创新,以及托勒密的《至大论》在中古世界数千年的学术统治地位,分析其模型的复杂性与预测的精确性之间的微妙平衡。  ---   第二部分:透镜的革命——科学范式的颠覆与重建  本书的第二部分聚焦于16、17世纪那场波澜壮阔的科学革命,这是人类视野从“地心”转向“日心”的关键转折点。  1. 哥白尼的勇气与布拉赫的积累:  我们详细阐述了哥白尼模型诞生的时代背景与哲学动机。随后,笔锋转向丹麦的蒂珂·布拉赫,他毕生在乌拉尼堡积累的无与伦比的观测数据,是如何成为下一代物理学家推翻旧秩序的“铁证”。  2. 开普勒的三大定律与牛顿的综合:  本书对开普勒如何从布拉赫的繁复数据中提炼出椭圆轨道定律进行了细致的数学推导(以非专业性语言解释),展现了数据驱动科学的典范。紧接着,我们将探讨牛顿的《自然哲学的数学原理》如何以万有引力定律为核心,将天上运行的行星与地面上坠落的苹果统一在同一套物理法则之下,彻底完成了从现象描述到动力学解释的飞跃。  3. 望远镜的时代开启:  伽利略对望远镜的改进及其带来的震撼性发现——木星的卫星、月球的表面、金星的相位——被详尽描述。这部分不仅是技术史的记录,更是对“眼见为实”这一科学信条的早期胜利的歌颂。  ---   第三部分:星际的拓扑——18世纪至今的天体物理学飞跃  随着观测工具的进步和物理学理论的完善,天文学家开始真正探索恒星的本质、星系的结构乃至宇宙的起源。  1. 测距的艺术与恒星的本质:  本部分讲解了视差法如何首次让人类获得了恒星的真实距离概念。我们追溯了光谱分析技术(从夫琅和费谱线到赫罗图)的诞生,解析了人类如何通过光线的颜色和特征,判断恒星的化学成分、温度、年龄与演化阶段。  2. 宿命的揭示:星系、膨胀与奇点:  我们将目光投向20世纪的巨大突破。本书详细阐述了哈勃如何通过观测遥远星云的红移,揭示了宇宙正在膨胀的惊人事实,并探讨了广义相对论如何为这一发现提供了理论框架。同时,本书也深入探讨了黑洞、中子星等极端天体的理论预测与后续的观测证据。  3. 现代探索的边界:  最后一部分展望了当代天文学的焦点:从宇宙微波背景辐射(CMB)对大爆炸模型的验证,到暗物质和暗能量的“缺失”之谜。我们讨论了詹姆斯·韦伯空间望远镜(JWST)等新一代观测平台所肩负的使命,即追溯宇宙“黑暗时代”的曙光,并回答“我们在宇宙中是否孤单”这一终极问题。  ---   结语:永无止境的追问  《寰宇探源》试图展示的是一种精神气质:即人类对未知世界的永恒好奇心,以及为求真理不惜推翻既有认知的勇气。本书的每一页,都是人类智慧在面对宏大尺度时所投下的微小而坚定的目光。它邀请读者加入这场跨越时空的对话,去思考,我们从何而来,又将往何处去。  本书特色:   深度聚焦于科学哲学史: 侧重于观测数据如何挑战既有理论,以及科学范式转变的内在逻辑。  详尽的古代天文仪器复原图谱: (注:此处为文字描述,非实际图片)对浑仪、星盘、象限仪的结构和使用进行了细致入微的文字描绘。  跨文化比较研究: 对比了东西方在时间测量、历法制定上的异同及其背后的文化驱动力。  丰富的历史文献引用: 穿插了大量早期天文学家书信、手稿的精妙片段,力求还原发现过程的真实语境。  献给所有对星空怀有敬畏之心,并渴望理解我们所处世界根基的求知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