産品特色
內容簡介
雲岡石窟是我國石窟藝術的瑰寶,是我國第一批公布的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也是世界文化遺産之一。多種佛教藝術造像風格在雲岡石窟實現瞭曠古未有的融匯貫通。這本書是一本帶你“麯徑通幽”認識雲岡石窟的佳作,也是瞭解佛教藝術“中國化”的好範本。
前言/序言
張焯
雲岡石窟位於大同城西十六公裏的武州山南麓,武州川(今十裏河)北岸。石窟倚山開鑿,東西綿延約一公裏。現存大小窟龕254個,主要洞窟45座,造像51000餘尊。雕像高則十幾米,小僅幾公分,巨石橫亙,造像滿目。有的居中正坐,栩栩如生;有的或擊鼓或敲鍾,或手捧短笛,或載歌載舞,或懷抱琵琶,麵嚮來客。不同時期的石窟造像風格各有特色,規模宏大,內容豐富,雕刻藝術精湛,形象生動感人,堪稱中華佛教藝術的巔峰之作,代錶瞭五世紀世界美術雕刻的最高水平。雲岡石窟是中國四大石窟之一,入選《世界遺産名錄》。
雲岡石窟擁有深厚的曆史和文化底蘊。從翻開本書的一刻起,我們將一步步走近雲岡,走近石窟,從一點一滴一草一木細細聆聽曆史韆年的迴響,感悟用頑石雕刻生命的奔放。
關於雲岡石窟的開鑿,《釋老誌》記述如下:“和平初,師賢卒。曇曜代之,更名沙門統。初,曇曜以復佛法之明年,自中山被命赴京,值帝齣,見於路,禦馬前銜曜衣,時以為馬識善人。帝後奉以師禮。曇曜白帝,於京城西武州塞,鑿山石壁,開窟五所,鎸建佛像各一。高者七十尺,次六十尺,雕飾奇偉,冠於一世。”文中提及的武州塞,位於雲岡石窟西崖之北,趙武靈王以來一直是由濛古高原進入漢地的交通要塞。武州山砂岩結構,是西來佛徒熟悉的雕刻石料。曇曜建議開鑿的五所佛窟,即今雲岡第十六至第二十窟,學者謂之“曇曜五窟”。周一良《雲岡石佛小記》曰:“惟曇曜在興安二年見帝後即開窟,抑為沙門統之後始建斯議,不可曉。要之,石窟之始開也,在興安二年(公元453年)至和平元年(公元460年)之八年間。”
曇曜五窟的開鑿,掀起瞭武州山石窟寺建設的熱潮。從文成帝開始,經獻文帝、馮太後,到孝文帝遷都,皇傢經營約四十年,完成瞭所有大窟大像的開鑿。同時,雲岡附近的鹿野苑石窟、青磁窯石窟、魯班窯石窟、吳官屯石窟、焦山寺石窟等,也相繼完成。期間,廣泛吸收民間資金,王公大臣、各地官吏、善男信女紛紛以個人、傢族、邑社等形式參與石窟建造,或建一窟,或造一壁,或捐一龕,或施一軀,遂成就瞭武州山石窟寺的蔚然大觀。遷都之後,武州山石窟建設仍延續瞭三十年,直到正光五年(公元524年)六鎮起義的戰鼓響起。
雲岡石窟的誕生並非偶然,它是諸多曆史必然性的歸結。
第一,禮帝為佛的新思維,是引領北魏佛教興盛的法寶;第二,平城佛教中心的形成,使大規模像教建設成為可能;第三,太武帝滅佛,從反方嚮刺激瞭北魏佛教的迅猛發展;第四,追仿釋迦鹿苑舊事,再造東方佛教聖地;第五,北魏對西域的徵服,直接迎來瞭我國曆史上第二次東西文化交流的高潮。
作為西來像法在中華大地綻放齣的第一朵奇葩,雲岡石窟一改蔥嶺以東石窟寺泥塑、壁畫、木雕為主的藝術模式,直接比照印度的大型石窟建築,在東方首次營造齣氣勢磅礴的全石雕性質的佛教石窟群。同時,廣泛吸收中外造像藝術精華,兼容並蓄,融會貫通,成為中國早期佛教藝術的集大成者。
歲月滄桑,鬥轉星移,當年那些曾經細緻入微的刻畫雖在經曆著時間的洗刷,但色彩依舊;雖經深久的浸潤,卻更顯厚重。隱隱約約的輪廓、活靈活現的造型仍在不厭其煩地講述著佛法的故事。聽,那古老的梵音又從遠處若隱若現地傳來,那一尊尊佛像又在跋涉著韆百世的修行。
雲岡賜福 雲岡石窟佛造像2018年日曆 下載 mobi epub pdf txt 電子書 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