低维氮化镓纳米材料掺杂改性及磁性机理

低维氮化镓纳米材料掺杂改性及磁性机理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陈国祥,王豆豆 著
图书标签:
  • 氮化镓
  • 纳米材料
  • 低维材料
  • 掺杂
  • 改性
  • 磁性
  • 机理
  • 半导体
  • 材料科学
  • 纳米技术
想要找书就要到 图书大百科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中国石化出版社
ISBN:9787511446381
版次:1
商品编码:12256722
包装:平装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7-09-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106
字数:210000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低维氮化镓纳米材料掺杂改性及磁性机理》系统地研究了低维氮化镓纳米材料的稳定性、电子、磁性等性质。全书共包括7章:第1章为本书概述;第2章详细地介绍了*一性原理方法;第3至第7章采用基于密度泛函框架下的*一性原理系统研究了填充GaN纳米管、缺陷和掺杂GaN纳米带、吸附和掺杂GaN单层纳米片、二维GaN/SiC纳米片的稳定性、电子、磁学特性和磁性起源机理。

作者简介

  陈国祥,男,1979年3月出生,博士,副教授(校聘教授岗位),硕士研究生导师,“新型半导体光电子材料及器件”青年科研创新团队带头人。西安石油大学“青年拔尖人才”,陕西省“青年科技新星”,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同行评议专家,陕西省物理学会会员。2015年起享受陕西省“三秦人才”政府津贴。2015年1月至2016年1月在美国佛罗里达大学物理系进行合作科学研究(访问学者)。王豆豆, 2012年毕业于中国科学院西安光学精密机械研究所,获理学博士学位,现为西安科技大学理学院教师。主要从事纳米聚合物材料结构和物性的理论研究。曾作为主要参与者承担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光学聚合物/二氧化钛有序结构化新材料的设计、制备及应用基础研究”的大部分研究工作。曾获陕西省高等学校科学技术一等奖。合作出版教材4部,先后发表学术论文10篇,其中SCI收录8篇,EI收录2篇。


目录

第1章 概述

第2章 理论计算基础

第3章 过渡金属纳米线填充GaN纳米管的结构、电子特性和磁性

第4章 GaN纳米带的结构和电子性质

第5章 过渡金属吸附二维GaN单层纳米片的电子结构和磁性

第6章 过渡金属掺杂GaN单层纳米片磁性起源机理

第7章 二维GaN/SiC纳米片: 界面电子和磁学特性以及电场响应

前言/序言


低维氮化镓纳米材料的制备、表征与光学性质研究 引言 近年来,随着纳米科技的飞速发展,具有优异物理化学性质的低维纳米材料引起了广泛关注。氮化镓(GaN)作为一种重要的宽禁带半导体材料,在光电子器件、电力电子和高频微波器件等领域展现出巨大的应用潜力。然而,GaN材料本身的某些局限性,例如在室温下的荧光效率不高、载流子寿命较短等,限制了其在高性能器件中的进一步发展。为了克服这些挑战,科学家们一直在探索各种改性策略,其中,低维GaN纳米材料的设计与制备,以及对其光学性质的深入理解,是当前研究的热点。 本书将聚焦于低维GaN纳米材料的制备、表征以及其独特的光学性质。我们将深入探讨不同制备方法对GaN纳米材料形貌、尺寸、晶体结构和表面化学态的影响,并通过先进的表征技术,如透射电子显微镜(TEM)、扫描电子显微镜(SEM)、X射线衍射(XRD)、拉曼光谱(Raman Spectroscopy)、光致发光(PL)光谱等,对材料的微观结构和光学特性进行全面解析。 第一章:低维氮化镓纳米材料的制备方法 低维GaN纳米材料的制备是实现其优异性能的基础。本章将系统介绍当前主流的制备技术,并分析各种方法的优缺点以及适用范围。 1.1 外延生长法 1.1.1 金属有机化学气相外延(MOCVD) MOCVD是一种广泛应用于III-V族半导体外延生长的技术,其通过控制前驱体气体在加热衬底上的反应,精确控制薄膜的组分、厚度和掺杂浓度。对于低维GaN纳米结构,例如纳米线、纳米带,可以通过选择性外延(Selective Area Growth, SAG)技术,利用掩模板或催化剂来引导生长方向和形貌。我们将详细介绍MOCVD生长GaN纳米线、纳米带的工艺参数(如温度、压力、气体流量、前驱体种类)对生长过程和产物形貌的影响。 1.1.2 分子束外延(MBE) MBE是一种在高真空环境下,通过蒸发固体源在衬底上逐原子层沉积材料的技术。MBE具有生长速率可控、表面清洁度高等优点,尤其适合生长高质量的 GaN 薄膜和纳米结构。本章将讨论MBE生长GaN纳米线的优势,以及如何通过控制分子束的流量和衬底温度来调控纳米线的直径、密度和取向。 1.2 非外延生长法 1.2.1 气相-液相-固相(VLS)生长法 VLS法是一种常用的制备半导体纳米线的非外延方法。该方法通常利用金属催化剂(如金Au)在高温下与GaN前驱体反应形成液态合金,并在液滴表面吸附,最终通过固相沉积形成纳米线。我们将深入探讨VLS法中催化剂的选择、生长温度、前驱体气氛(如NH3和Ga源)对GaN纳米线直径、长度、生长速率的影响,以及催化剂在生长过程中的作用机制。 1.2.2 模板法 模板法利用预先制备好的模板(如多孔氧化铝、氧化硅纳米线阵列)作为生长介质,引导GaN的生长。通过在模板孔洞内或表面生长GaN,可以获得具有特定形貌的GaN纳米结构,例如纳米管、纳米盘等。本章将介绍不同模板材料的制备方法,以及将GaN引入模板中的生长技术,如化学气相沉积(CVD)或电化学沉积。 1.2.3 等离子体辅助生长法 等离子体辅助生长法利用等离子体激发的活性物种来促进GaN的生长。例如,利用氨等离子体与Ga源反应,可以在较低的温度下实现GaN的生长。本章将介绍不同等离子体源(如射频等离子体、微波等离子体)的特点,以及等离子体参数(如功率、气压、气体种类)对GaN纳米材料生长速率和结晶度的影响。 1.3 化学合成法 1.3.1 水热/溶剂热法 水热/溶剂热法是在高压高温的密封容器中,利用水或有机溶剂作为反应介质,通过化学反应合成纳米材料。该方法操作简便,成本较低,可以制备各种形貌的GaN纳米颗粒和纳米片。本章将详细讨论水热/溶剂热法中前驱体(如Ga源、N源)、反应物浓度、反应温度、反应时间等对产物形貌、尺寸和结晶度的影响。 1.3.2 固相反应法 固相反应法是通过将固体前驱体混合并加热,在固相状态下发生化学反应生成目标产物。该方法适用于制备一些不易通过液相合成的材料。本章将介绍利用Ga化物和氮化物(如Ga2O3、NH4Cl)进行固相反应制备GaN纳米粉体的工艺,并探讨反应温度、时间以及前驱体比例对产物纯度和形貌的影响。 第二章:低维氮化镓纳米材料的表征技术 为了准确理解低维GaN纳米材料的结构与性能,先进的表征技术是必不可少的。本章将重点介绍用于表征GaN纳米材料的各种显微学、晶体学和光谱学技术。 2.1 显微形貌表征 2.1.1 扫描电子显微镜(SEM) SEM能够提供样品表面的形貌、尺寸和粗糙度信息,对于观察 GaN 纳米材料的整体结构、纳米线的生长取向和密度尤为重要。本章将讨论 SEM 图像的解读,以及如何通过改变加速电压、放大倍数等参数来优化图像质量。 2.1.2 透射电子显微镜(TEM) TEM能够提供原子级别的分辨率,是表征纳米材料内部结构、晶体缺陷、生长取向和相界面的关键技术。我们将重点介绍高分辨透射电子显微镜(HRTEM)在观察 GaN 纳米线的晶格条纹、确定生长取向以及识别晶界和位错等方面的应用。 2.1.3 原子力显微镜(AFM) AFM能够测量样品表面的三维形貌和高度信息,对于研究纳米材料的表面粗糙度、颗粒尺寸分布以及生长过程中的形貌演变具有重要意义。 2.2 晶体结构与化学成分表征 2.2.1 X射线衍射(XRD) XRD是确定晶体结构、晶粒尺寸和物相组成的常用技术。本章将详细讲解 XRD 图谱中峰位、峰宽和峰强的分析,以及如何通过 XRD 数据来判断 GaN 纳米材料的晶型(如wurtzite, zincblende)、晶格常数和结晶度。 2.2.2 能量色散X射线光谱(EDS)/波长色散X射线光谱(WDS) EDS/WDS是与SEM/TEM联用的元素成分分析技术,可以确定 GaN 纳米材料中 Ga 和 N 的比例,以及是否存在其他杂质元素,对于评估材料的纯度和化学计量比至关重要。 2.2.3 X射线光电子能谱(XPS) XPS是一种表面敏感的化学分析技术,能够提供材料表面元素的化学态信息,对于研究 GaN 纳米材料的表面氧化、化学吸附以及表面缺陷等具有重要作用。 2.3 光学性质表征 2.3.1 光致发光(PL)光谱 PL光谱是研究半导体材料发光特性的最常用方法。本章将详细介绍 PL 光谱的测量原理,以及如何通过 PL 峰位、峰强、峰宽和温度依赖性来评估 GaN 纳米材料的带隙、缺陷能级、载流子复合机制以及发光效率。我们将讨论在不同激发波长和温度下,GaN 纳米材料可能出现的蓝光、紫外光发光及其与材料结构、表面态的关系。 2.3.2 拉曼光谱(Raman Spectroscopy) 拉曼光谱是研究材料声子振动模式的技术,对于分析 GaN 纳米材料的结晶度、晶格应力、相纯度以及晶粒尺寸效应非常有效。本章将重点解析 GaN 常见的声子振动模式(如 E2 (high), A1 (LO), E1 (LO)),并探讨拉曼光谱如何反映材料的生长质量和应力状态。 2.3.3 紫外-可见吸收光谱(UV-Vis Spectroscopy) UV-Vis光谱可以提供材料的吸收特性,从而推断其带隙能量。本章将介绍如何利用 UV-Vis 光谱来测量 GaN 纳米材料的吸收边,并与 PL 光谱的结果进行对比分析。 第三章:低维氮化镓纳米材料的光学特性 本章将深入探讨低维GaN纳米材料所展现出的独特光学特性,并分析这些特性与材料尺寸、形貌、表面状态以及生长质量之间的内在联系。 3.1 本征光学跃迁与发光 3.1.1 宽禁带紫外发光 纯净的 GaN 纳米材料通常表现出在紫外区域的本征发光,其峰位与 GaN 的带隙能量密切相关。我们将分析在不同尺寸和结晶度下的 GaN 纳米材料,其紫外发光峰位的蓝移或红移现象,并探讨尺寸量子限制效应在其中的作用。 3.1.2 蓝光与绿光发光 在 GaN 纳米材料中,经常观察到在可见光区域(特别是蓝光区域)的发光。本章将深入分析这些可见光发光的来源,包括氮空位(VN)、镓空位(VGa)、氧杂质(O)以及 GaN/Ga2O3 异质结等缺陷引起的复合。我们将探讨不同缺陷的形成机制、能级结构以及它们如何影响发光波长和强度。 3.2 尺寸效应与量子限制 3.2.1 尺寸依赖的带隙与发光波长 当 GaN 材料尺寸减小到纳米尺度时,量子限制效应会变得显著,导致其带隙能量增大,发光波长发生蓝移。本章将通过理论计算和实验结果,定量分析 GaN 纳米材料的尺寸如何影响其本征光学跃迁。 3.2.2 表面态对发光的影响 纳米材料具有极高的比表面积,表面缺陷和化学吸附对材料的光学性质产生重要影响。我们将讨论 GaN 纳米材料表面羟基化、氧化以及吸附分子对表面态的形成,进而影响载流子寿命和发光效率。 3.3 激子动力学与载流子复合机制 3.3.1 自由激子与束缚激子 在低温下,GaN 纳米材料可以表现出自由激子(Exciton Free, EF)和束缚激子(Exciton Bound, EB)的发光。本章将通过 PL 光谱的温度依赖性分析,区分不同类型的激子,并研究它们的复合过程。 3.3.2 非辐射复合与辐射复合 载流子在 GaN 纳米材料中的复合方式包括辐射复合(产生光)和非辐射复合(以热或声子的形式耗散能量)。本章将分析影响辐射复合效率的因素,如晶体质量、缺陷密度,以及非辐射复合机制(如俄歇复合、缺陷辅助复合)在不同尺寸和形貌的 GaN 纳米材料中的主导地位。 3.4 光学各向异性与偏振发光 3.4.1 纳米线/纳米棒的生长取向与偏振光 对于定向生长的 GaN 纳米线或纳米棒,其光发射可能表现出各向异性,即发光强度随观察方向的不同而变化,形成偏振发光。本章将探讨 GaN 纳米材料的晶体结构、生长取向以及激发光偏振如何影响其偏振发光特性。 3.4.2 表面等离激元增强光学响应 如果 GaN 纳米材料与金属纳米粒子(如 Au, Ag)复合,可能产生表面等离激元效应,增强 GaN 的光吸收和发光。本章将简要介绍表面等离激元现象,以及它如何影响 GaN 纳米材料的光学性质。 结论与展望 本书系统地阐述了低维氮化镓纳米材料的制备、表征及其光学性质。我们认识到,通过精确控制制备工艺,可以获得不同形貌、尺寸和结构的 GaN 纳米材料。先进的表征技术为我们深入理解材料的微观结构和光学行为提供了有力的工具。低维 GaN 纳米材料展现出的独特的尺寸效应、表面效应以及缺陷相关的发光特性,使其在发光二极管(LED)、激光器、太阳能电池和传感器等领域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 未来的研究可以进一步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 1. 可控生长与结构优化: 发展更高效、更可控的低维 GaN 纳米材料制备技术,以获得高质量、高性能的材料。 2. 缺陷工程与性能调控: 深入理解缺陷的形成机制,并通过缺陷工程来优化 GaN 纳米材料的发光效率和颜色。 3. 复合材料设计: 将 GaN 纳米材料与其他功能材料(如量子点、二维材料)复合,以开发具有新颖功能的光电器件。 4. 器件应用研究: 将优化后的低维 GaN 纳米材料应用于实际器件中,评估其性能和稳定性,推动其商业化进程。 通过不断的理论研究和实验探索,我们有理由相信,低维氮化镓纳米材料将在未来的科技发展中扮演越来越重要的角色。

用户评价

评分

《低维氮化镓纳米材料掺杂改性及磁性机理》这本书,乍一看书名就觉得它属于那种硬核的科学研究类读物,估计里面充斥着各种复杂的理论公式、实验数据和专业术语。我平时对这类题材接触得不多,但出于好奇,还是翻开了它。我尤其对“掺杂改性”这个部分充满了想象,不知道作者会介绍哪些奇特的元素被引入到氮化镓纳米材料中,又是如何通过这种“掺杂”来改变材料原有的性质。想象一下,将一些不常见的稀土元素或者过渡金属原子巧妙地嵌入到纳米尺度的氮化镓晶格中,会产生怎样意想不到的连锁反应?会不会像给材料注入了新的生命,赋予它一些全新的功能?这让我联想到一些科幻小说里的情节,虽然我知道这毕竟是科学研究,但其中蕴含的创新和突破总是让人兴奋。而且,低维度的概念也很有意思,纳米材料本身就因为其特殊的尺寸效应而表现出独特的性能,而低维度更是将这种独特性推向了极致。我很好奇作者是如何在这么微小的尺度上进行精确的控制和操作的,这背后一定涉及了高超的实验技术和精密的仪器设备。总的来说,我对书中关于如何“改性”材料的细节非常感兴趣,希望能从中窥见材料科学领域的前沿探索。

评分

说实话,拿到《低维氮化镓纳米材料掺杂改性及磁性机理》这本书,我最先联想到的就是它可能在半导体物理或者磁学领域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书名中的“磁性机理”四个字,仿佛在向我揭示一个隐藏在材料深处的秘密,让我跃跃欲试想去探寻。我设想,作者可能会深入浅出地剖析氮化镓纳米材料在掺杂后,其电子结构会发生怎样的变化,进而影响到材料整体的磁化强度、矫顽力、剩磁等一系列磁学参数。特别是“机理”这个词,它意味着不仅仅是现象的描述,更是对背后原因的深入挖掘。我期待书中能够有详尽的理论推导,用严谨的数学公式来解释为什么某种掺杂能够诱导出磁性,或者增强已有的磁性。而且,考虑到是“低维”材料,这些磁性的表现形式可能会更加奇特和多样化,也许会出现一些在块体材料中从未见过的磁相,或者是在特定温度、特定磁场下才会显现的特殊磁行为。我很好奇作者会如何描述这些复杂的磁现象,是仅仅停留在宏观描述,还是会深入到量子力学层面,去解释电子自旋、轨道角动量以及它们之间的耦合关系。如果这本书能够清晰地阐述清楚掺杂与磁性之间的内在联系,那对于从事相关研究的科研人员来说,无疑是极大的帮助,甚至可能为开发新型磁性材料提供理论指导。

评分

《低维氮化镓纳米材料掺杂改性及磁性机理》这个书名,直接勾起了我对材料科学前沿动态的浓厚兴趣。我一直关注着半导体材料特别是宽禁带半导体的最新研究进展,而氮化镓(GaN)无疑是其中的佼佼者。当看到“低维”这个修饰词时,我便知道这本书所探讨的,绝非是寻常的材料性质,而是可能带来突破性进展的纳米尺度下的奇妙世界。我对“掺杂改性”这一技术手段尤其感兴趣,因为它意味着通过人为干预,能够对材料的内在属性进行精密的调控。我设想,书中可能会详细介绍各种掺杂元素的选择原则,以及它们如何与GaN基底发生相互作用,从而影响材料的电子能带结构、载流子浓度和迁移率等关键参数。而“磁性机理”的引入,则让这本书的吸引力更上一层楼。在普遍认为GaN不是典型磁性材料的背景下,通过掺杂来实现磁性,本身就是一个极具挑战性和研究价值的课题。我非常好奇,书中会如何解释这种非本征磁性的起源,是源于掺杂原子的磁矩,还是因为掺杂引起的晶格畸变和缺陷态,从而产生出奇特的磁学现象?这种对“机理”的深入剖析,应该能帮助读者建立起对掺杂改性与磁性产生之间清晰的逻辑链条,从而为进一步的材料设计和应用提供坚实的理论基础。

评分

初次接触到《低维氮化镓纳米材料掺杂改性及磁性机理》这个书名,我的脑海中便勾勒出了一幅充满科技感的画面。我一直对纳米材料的神奇之处感到着迷,而将氮化镓(GaN)这种本身就具备优异性能的材料,进一步制备成低维纳米结构,无疑是在为其性能的“极限挑战”铺路。书中关于“掺杂改性”的部分,让我充满期待。我猜想,作者在书中会详细阐述如何巧妙地将其他元素“种入”到GaN纳米材料的晶格中,从而像“点石成金”一样,改变其原有的物理化学性质。这种“改性”的工艺是否复杂?选择哪些元素作为掺杂剂能达到最佳效果?掺杂的浓度如何控制才能避免产生不利影响?这些都是我非常想了解的细节。而书名中“磁性机理”的出现,更是让我感到意外和惊喜。GaN以其优异的电学和光学性能著称,但其磁性并不突出。如果能够通过掺杂改性,赋予GaN纳米材料有趣的磁学特性,那将是多么令人振奋的发现。我非常期待书中能够深入分析这种掺杂诱导的磁性是如何产生的,是源于掺杂原子的磁矩,还是因为掺杂在GaN纳米材料中引入了特殊的电子态,进而导致了宏观磁性的出现。这种对“机理”的深入探讨,对于理解纳米材料的内在规律,以及探索其在磁性存储、传感器等领域的潜在应用,都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评分

当我看到《低维氮化镓纳米材料掺杂改性及磁性机理》这个书名时,我的脑海里立刻浮现出实验室里精密仪器运转的声音,以及穿着白大褂的研究人员专注的神情。我一直认为,氮化镓(GaN)本身就是一种非常了不起的半导体材料,它在高温、高压、大功率器件方面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而将其做成“低维纳米材料”,意味着其性能的潜力将被进一步激发。我对书中“掺杂改性”的部分充满了好奇,想象着作者是如何通过引入不同的原子,来“雕刻”氮化镓纳米材料的性能。是不是会用一些贵金属来提高其导电性?或者用一些稀土元素来赋予它光学上的特殊功能?更有趣的是,书名中提到了“磁性机理”。GaN本身通常不是强磁性材料,那么通过掺杂,真的能够让它展现出可观的磁性吗?如果是,那这种磁性是如何产生的?是电子的自旋在某种特殊的排列下形成的,还是有其他更深层次的物理机制在起作用?我非常期待书中能够详细地介绍各种掺杂剂的选择、掺杂浓度对材料性能的影响,以及最关键的——掺杂后产生的磁性的微观起源。这些细节的探讨,对于我们理解材料的内在规律,甚至开发出具有特定磁学性质的新型GaN基功能器件,都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应用价值。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teaonline.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图书大百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