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简介
本书根据我国社会协商理论和实践的现状,结合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加强创新社会治理、应对群体性事件的现实需求,从理论和实务上开展对社会协商机制的全方位研究,力图建构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协商理论体系和法律制度。 本书的主要创新在于:初步构建起中国特色的社会协商理论体系;填补了我国社会协商制度类型化研究的空白;从社会协商主体能力建设和公共话语平台建设两个方面为社会协商理论研究注入新的内容;为促进社会治理创新,有效应对群体性事件提供新的路径选择;为社会协商法律机制和制度框架的建立完善提供相应的依据和具有典型意义的实证分析样本,加快推进我国社会协商的法治化进程。 全书共六章,约30万字。
目录
第一章 绪论
一、研究缘起与研究价值
二、国内外相关文献综述与研究现状的评述
三、主要研究内容与研究方法
四、全书构架与主要创新
第二章 社会协商的基本理论
一、社会协商内涵揭示
二、社会协商的理论基础
三、社会协商的价值
四、社会协商的实践及影响
第三章 社会协商的表现形式
一、社会协商表现形式概述
二、社会协商信息公开
三、社会协商会议
四、社会协商听证
五、社会协商询议
六、社会协商创新形式
第四章 社会协商主体能力建设
一、社会协商主体能力建设的含义及其意义
二、社会协商主体能力的基本内容
三、当前社会协商主体能力存在的问题
四、社会协商主体能力建设的措施
第五章 社会协商与公共话语平台建设
一、社会协商与公共话语平台构建的理论基础
二、社会协商与公共话语平台构建的制度建设
三、社会协商与公共话语平台构建的机制创新
四、社会协商与公共话语平台构建的策略和方法
第六章 社会协商法律机制的建构与完善
一、社会协商法律机制的历史考察
二、理念契合:社会协商法律制度的构建思路
三、实体层面:社会协商法律关系解构
四、程序层面:社会协商法律机制建构
主要参考文献
精彩书摘
(2)关于社会协商机制的实践应用
麻宝斌认为,十三大以后,不同形式、不同内容、不同层次的社会协商对话活动在全国迅速展开,成效显著。首先,进一步发挥人民政协、各民主党派、各群众团体等原有社会协商对话渠道的作用;其次,开通了国家、地方和基层单位各级领导机关的负责人与人民群众或他们的代表之间的协商对话渠道。设市(县)长接待日、公布市长电话邮箱、和当地最高行政负责人直接沟通、建立了各种形式的决策咨询机构等:再次,利用新闻工具开展与全社会的直接对话;最后,建立社会调查和民意测验机构,及时调查和了解各方面群众对党和国家政策的理解与拥护程度,收集不同意见和要求,供各级领导机关参考。
(3)关于社会协商与群体性事件的关系
毛寿龙认为,群体性事件发生的根本性原因在于个人无法找到协商机制和利益维护机制,找不到常规的说话渠道。林小丽认为,群体性事件之所以发生,往往是民众缺乏沟通的渠道,有苦无处诉。不把事情闹大,没有人出来倾听诉求,问题也就没有得到解决的希望。此种情况在目前社会中较为普遍。党政部门已意识到此问题的严峻,建立了综治维稳中心、完善处置机制等,当务之急是建立更为畅通有效的协商机制。
……
社会协商论 下载 mobi epub pdf txt 电子书 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