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容簡介
《媒介政治社會學分析》著重圍繞傳播媒介有關的幾個重要方麵展開分析,具體涉及媒介技術、媒介生産、媒介話語以及媒介行動。但本研究與基於傳播本體意義上的分析不同,而是將這些重要方麵與政治、資本、社會,乃至於個人建立起關聯分析。顯然,這一過程需要展開跨學科思考,並實現跨學科的視界融閤與轉換,以獲得更豐富的闡釋和研究發現。
同時,《媒介政治社會學分析》還堅持瞭全球視角和本土經驗,但這不是一個本土經驗驗證全球理論的依瓢畫葫蘆的過程,而是一個檢視理論和闡發本土經驗獨特性的過程。此外,由於與此或多或少有關的研究不乏卓著成果,因此本研究同時也是對相關成果進行梳理與對話的過程。
作者簡介
謝進川,1974年生,博士,中國傳媒大學文法學部社會學係副教授、碩士研究生導師,中國傳媒大學文法學部學術委員會委員、傳媒與社會治理研究中心副主任。
近年來主持瞭多個國傢新聞齣版廣電總局、教育部、北京市的項目。齣版瞭《傳媒治理論》《微博傳播與社會管理》《媒介政治社會學分析》3部學術著作,在《中國青年研究》《現代傳播》《國際新聞界》《新聞界》等期刊發錶學術論文30餘篇。
主要研究領域:新媒體政治與國傢治理、傳媒社會學。
目錄
第一章 媒介觀念
第一節 媒介發展的未來
一、四個發展變化趨嚮
二、不同媒介的內在關係
第二節 媒介化社會與中國體驗
一、媒介化社會
二、媒介中國體驗
第三節 媒介視界的基本需求與跨學科特質
一、媒介視界的融閤與轉換需求
二、媒介視界的跨學科特質
第二章 媒介技術與社會變遷
第一節 媒介技術認知的兩種傾嚮
一、技術決定論
二、社會建構論
第二節 媒介技術的偏嚮與社會嵌入
一、媒介技術的多重偏嚮
二、媒介技術的社會嵌入
第三節 新媒介技術的社會批判
第三章 媒介生産的邏輯及其關係
第一節 媒介生産的經濟邏輯
一、三個運作規範
二、經濟邏輯爭議
第二節 媒介生産的政治邏輯
一、政治邏輯及其爭議
二、媒介發展與機遇政治
第三節 媒介專業主義與職業生存
一、媒介職業化及其爭議
二、媒介專業主義及其批判
三、公共媒介與商業媒介的分化
第四節 傳播政治經濟學批判與反批判
一、來自傳播政治經濟學的批判
二、對傳播政治經濟學的批判
三、媒介生産中多重邏輯的關係
第四章 媒介話語秩序與話語政治
第一節 媒介話語與意識形態化錶達
一、意識形態與霸權
二、媒介話語的意識形態化錶現
三、媒介的去意識形態化政治
第二節 現實主義電影與都市的政治隱喻
一、何謂現實主義
二、現實主義電影與疏離的都市人群
第三節 作為話語政治的“發展傳播”
一、作為研究議題的“發展傳播”
二、“發展傳播”的話語政治變遷
第五章 媒介與社會政治行動
第一節 媒介與社會動員
一、社會運動理論的媒介認知
二、媒介動員的實踐及其反思
第二節 弱勢群體與傳播增權
一、弱勢群體確認與權利保障
二、傳播增權路徑及其特殊錶現
第三節 微傳播監視政治
一、從規訓手段到社會監視權力的生成
二、微傳播監視的政治價值
三、微傳播監視的行動邏輯
四、微傳播監視睏境
第四節 公眾的網絡媒介行動悖論
一、公眾性與個人性
二、政治感與感覺政治
三、平等性與卑微性
四、批判權濫觴與批判氣質缺乏
第六章 媒介與社會風險治理
第一節 風險與風險社會
一、風險含義及其起源
二、風險社會觀念
第二節 媒介與風險錶達
一、風險錶達的必要性
二、風險錶達中的民意問題
三、媒介在風險錶達中的功能
第三節 風險共識與風險分配正義
一、風險共識
二、風險分配正義
參考文獻
後記
精彩書摘
《媒介政治社會學分析》:
政治始終存在對傳播的乾預需求。對西方政府來說,專門有總統的新聞管理機構存在。在美國,就是白宮新聞辦公室。這種性質的辦公室的存廢也反映瞭其在政治過程中的意義及被政治人認識的重要程度。白宮新聞辦公室是由美國前總統尼剋鬆創立的,最初的目的是用來控製和管理所有分支的信息流,並企圖越過媒體與群眾直接交流。但“水門事件”後,這些目標遭到解體。其後繼者卡特執政後,忽視瞭這個機構的新聞管理,決定將白宮嚮媒體開放並作為恢復政府誠信的措施之一,但在媒體對一係列關於伊朗人質事件等尷尬的報道中,卡特被迫下颱。到瞭裏根總統時期,白宮新聞辦公室纔完全發展成為一個運轉良好的公共關係機器,裏根也藉此成為偉大的交流傢。①有意思的是,這種對傳播內容的管理需求也帶來瞭傳播學專業人纔的增長,20世紀90年代中期,美國傳播學專業人纔的數量就達到15萬,已經超過瞭13萬記者的數量,並且這一差距一直在拉大。政客、商界、利益群體、名人以及其他新聞製造者們的已經包裝好的新聞材料成為日常信息係統的主流,這樣的視頻新聞稿也被稱為是新聞機構的“漢堡助手”。②
但這樣的方式並不能完全滿足政治對媒介傳播的需求,更為直接的方式則是有效的乾預和管理,特彆是在主權範疇內,由於政治與媒介之間的地位總體上並不平等,後者往往成為前者的規製對象,直接影響瞭媒介的生産過程。
一、政治邏輯及其爭議
媒介生産的政治邏輯總體上錶現為一種控製取嚮。媒介與社會的重要研究者剋羅圖概括瞭政治對媒介進行控製的運作規範與方式:對“非法”的管理、對所有權的管理(包括媒介所有權和節目所有權)、對媒介內容和發行的管理(包括公平管理、道德管理、分級管理等)。①
美國曆史上有兩個重要的法案與此有關。一個是《1996年電信法》。該法案取消瞭“政府禁止公司可以擁有超過12個以上電視颱”的規定,並規定每個公司所擁有電視受眾的數量可以達到美國收看電視節目傢庭總數的35%。該法案還取消瞭公司可以擁有廣播電颱最大數量的限製。這一規定無疑是鼓勵瞭集中和壟斷。另一個是《2000年無綫電保護法》。美國調頻50赫茲的伯剋利自由廣播電颱是自由無綫電運動最著名的參與者,電颱創始人與聯邦通訊委員會在法庭上已經對峙多年。2000年美國政府允許這類電颱運行,但遭到現有廣播公司協會的反對,後者通過成功說服議會限製其數量,最終通過瞭《2000年無綫電保護法》。這一結果被認為是為瞭現存的廣播公司的利益而進行的無綫電頻率保護。
……
前言/序言
對一般人來說,如果沒有傳播媒介,生活會怎樣?這是一種認識其重要與否的方法。不過,認為重要和如何理解這種重要卻是不同的問題。
著有“信息社會三部麯”(《網絡社會的崛起》《認同的力量》《韆年終結》)的曼紐爾·卡斯特(Manuel Castells)曾有過這樣的錶述:
“在我的學術曆程中有一個貫穿始終的核心命題:對構成社會基石的權力關係的研究。在我研究都市化時,都市問題對於新的政府政策和新的社會運動形成至關重要。如今,傳播領域——包括在新技術環境中的新媒體和傳播的橫嚮網絡——是權力關係得以展開的場域。傳播是我們這個世界政治運作的中心,因此,在過去十年,我決定進入這個領域。這個決定反映瞭我一以貫之的思路。”
對手我來說,2000年進入中國傳媒大學(原北京廣播學院),那時我對傳播媒介的關注源於認為這應該是一個十分有趣的領域。但從2009年開始,特彆是微博等新媒體傳播在中國的錶現,使我認識到其在中國將是一個重要的存在,並將給中國打上深深的烙印。從近十年來看,傳播媒介的發展對當下中國的影響日漸巨大。社會方方麵麵的發展不斷吸納媒介因素,同時也不斷地被它捲入其中。源於這種認知,我對傳播媒介持續關注,並將其納入近些年的學術研究中。作為研究者,這恐怕是“與時代同行”含義的另一種注解。
在社會生活中冠以某某媒介稱謂的且具有重要意義的詞,至少有兩個:貨幣媒介與傳播媒介。二者的共同點在於其中介性,又各自有其自身獨有的生成性和作用機製,並帶來諸多影響。但二者的不同點也很明顯,貨幣媒介強調物質性或非物質性交換,而傳播媒介強調的是信息交換和意義生成等非物質性交換。作為一個係統,貨幣與物品、市場等直接相關聯,傳播媒介除瞭與市場相關聯外,還與信息的來源、意義生産、共享、支配與控製等相關聯。
媒介政治社會學分析 [A Political Sociological Analysis of Media] 下載 mobi epub pdf txt 電子書 格式
媒介政治社會學分析 [A Political Sociological Analysis of Media] 下載 mobi pdf epub txt 電子書 格式 2025
媒介政治社會學分析 [A Political Sociological Analysis of Media] mobi epub pdf txt 電子書 格式下載 20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