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江與洞庭湖 鄱陽湖關係演變及其調控

長江與洞庭湖 鄱陽湖關係演變及其調控 下載 mobi epub pdf 電子書 2025

鬍春宏,阮本清,張雙虎 等 著
圖書標籤:
  • 長江
  • 洞庭湖
  • 鄱陽湖
  • 水利工程
  • 湖泊演變
  • 流域管理
  • 水資源
  • 生態環境
  • 調控措施
  • 地理學
想要找書就要到 圖書大百科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頁
你會得到大驚喜!!
齣版社: 科學齣版社
ISBN:9787030530424
版次:1
商品編碼:12269338
包裝:精裝
開本:16開
齣版時間:2017-09-01
用紙:膠版紙
頁數:399
字數:890000
正文語種:中文

具體描述

內容簡介

  《長江與洞庭湖鄱陽湖關係演變及其調控》是關於長江與洞庭湖、長江與鄱陽湖關係演變及其調控方麵的研究專著。三峽及長江上遊控製性水庫群建成運用對長江中下遊通江湖泊的影響,以及在洞庭湖齣口和鄱陽湖齣口建閘,受到社會各界的高度關注。《長江與洞庭湖鄱陽湖關係演變及其調控》係統研究瞭長江與洞庭湖、長江與鄱陽湖關係演變規律及趨勢;分析瞭洞庭湖和鄱陽湖麵臨的水安全問題,並提齣應對措施;重點研究瞭洞庭湖鬆滋河疏浚建閘、洞庭湖城陵磯綜閤樞紐和鄱陽湖水利樞紐建設的必要性、工程建設和運行調度方案,以及工程建設在江湖關係演變、防洪排澇、水資源開發利用、生態環境保護和航運等方麵的作用與影響。

目錄

目錄

前言
第一篇 長江與洞庭湖關係演變及其調控
第1章 緒論 2
1.1 洞庭湖基本情況 3
1.2 洞庭湖生態經濟區 13
1.3 研究內容與技術路綫 16
第2章 長江與洞庭湖關係演變 19
2.1 長江與洞庭湖關係演變特徵 20
2.2 三峽水庫蓄水運用前長江與洞庭湖關係演變 23
2.3 三峽水庫蓄水運用後長江與洞庭湖關係演變 33
2.4 長江與洞庭湖關係演變趨勢 42
2.5 本章小結 49
第3章 洞庭湖區麵臨的水安全問題及其應對措施 52
3.1 防洪形勢依然嚴峻 53
3.2 供水保障程度不高 56
3.3 濕地生態質量下降 65
3.4 水生動物數量逐年減少 74
3.5 湖區水質呈惡化趨勢 77
3.6 通航條件受到製約 79
3.7 洞庭湖區水安全應對措施 81
3.8 本章小結 85
第4章 鬆滋河疏浚建閘工程與運行調度 87
4.1 洞庭湖四口河係綜閤整治方案 88
4.2 鬆滋河疏浚建閘的必要性 93
4.3 鬆滋河疏浚建閘建設任務與工程方案 95
4.4 鬆滋閘運行調度方案 101
4.5 本章小結 104
第5章 鬆滋河疏浚建閘對江湖關係的作用與影響 105
5.1 疏浚建閘對增加三口分流的作用 106
5.2 疏浚建閘對泥沙衝淤的影響 108
5.3 本章小結 112
第6章 鬆滋河疏浚建閘對防洪的作用與影響 113
6.1 鬆澧地區的防洪形勢 114
6.2 鬆滋閘單獨運行對防洪的作用和影響 118
6.3 三峽水庫與鬆滋閘聯閤運行對防洪的作用與影響 128
6.4 本章小結 131
第7章 鬆滋河疏浚建閘對水資源開發利用的作用與影響 133
7.1 疏浚建閘對解決四口河係地區季節性缺水的作用 134
7.2 疏浚建閘對改善鬆滋河通航條件的作用 137
7.3 疏浚建閘對長江乾流水資源開發利用的影響 138
7.4 本章小結 145
第8章 鬆滋河疏浚建閘對生態環境的作用與影響 147
8.1 四口河係地區水環境狀況 148
8.2 疏浚建閘對四口河係地區水質的影響 149
8.3 疏浚建閘對洞庭湖水質的影響 152
8.4 疏浚建閘對江湖魚類交流的影響 153
8.5 本章小結 154
第9章 城陵磯綜閤樞紐工程與運行調度 155
9.1 城陵磯綜閤樞紐建設的必要性 156
9.2 城陵磯綜閤樞紐工程定位與建設任務 158
9.3 城陵磯綜閤樞紐工程布置 159
9.4 城陵磯綜閤樞紐調度方案 166
9.5 本章小結 171
第10章 城陵磯綜閤樞紐工程的作用 173
10.1 樞紐工程可有效應對江湖關係變化 174
10.2 樞紐工程可改善洞庭湖濕地生態係統 178
10.3 樞紐工程可擴大水生動物的生存空間 184
10.4 樞紐工程可提高濱湖區供水保障程度 185
10.5 樞紐工程可促進湖區航運發展 191
10.6 樞紐工程可改善洞庭湖水質 194
10.7 本章小結 200
第11章 城陵磯綜閤樞紐工程的影響 202
11.1 樞紐工程對防洪的影響 203
11.2 樞紐工程對濕地候鳥的影響 208
11.3 樞紐工程對水生動物的影響 210
11.4 樞紐工程對湖泊富營養化的影響 211
11.5 本章小結 215
第12章 城陵磯綜閤樞紐調度方案 216
12.1 城陵磯綜閤樞紐下閘時間和最高蓄水位 217
12.2 樞紐調控高水位 219
12.3 樞紐調控低水位 222
12.4 樞紐運行調度方案推薦 224
12.5 樞紐工程推薦方案綜閤評估 225
12.6 本章小結 228
第13章 綜閤分析 229
13.1 長江與洞庭湖關係演變及趨勢 230
13.2 洞庭湖麵臨的水安全問題 231
13.3 鬆滋河疏浚建閘工程建設任務與調度方案 231
13.4 鬆滋河疏浚建閘工程的作用 232
13.5 鬆滋河疏浚建閘工程的影響 233
13.6 城陵磯綜閤樞紐工程建設任務與調度方案 233
13.7 城陵磯綜閤樞紐工程的作用 234
13.8 城陵磯綜閤樞紐工程的影響 234
附圖 236
第二篇 長江與鄱陽湖關係演變及其調控
第14章 緒論 244
14.1 鄱陽湖基本情況 245
14.2 鄱陽湖生態經濟區 253
14.3 研究內容與技術路綫 256
第15章 長江與鄱陽湖關係演變 258
15.1 長江與鄱陽湖關係演變特徵 259
15.2 三峽水庫蓄水運用前長江與鄱陽湖關係演變 259
15.3 三峽水庫蓄水運用後長江與鄱陽湖關係演變 263
15.4 長江與鄱陽湖關係演變趨勢 273
15.5 本章小結 275
第16章 鄱陽湖區麵臨的水安全問題及其應對措施 277
16.1 防洪形勢依然嚴峻 278
16.2 季節性缺水問題突齣 281
16.3 濕地生態係統退化 287
16.4 水環境質量逐年下降 292
16.5 鄱陽湖水安全應對措施 294
16.6 本章小結 296
第17章 鄱陽湖水利樞紐工程與運行調度 299
17.1 鄱陽湖水利樞紐工程建設的必要性 300
17.2 鄱陽湖水利樞紐工程定位與建設任務 302
17.3 鄱陽湖水利樞紐建設方案 304
17.4 樞紐運行調度原則及調度方案 309
17.5 本章小結 313
第18章 鄱陽湖水利樞紐對防洪影響 315
18.1 樞紐工程對長江乾流防洪的影響 316
18.2 樞紐工程對湖區防洪的影響 321
18.3 樞紐工程對堤防和圩區排澇的影響 330
18.4 樞紐工程對湖區和長江乾流衝淤的影響 331
18.5 本章小結 334
第19章 鄱陽湖水利樞紐對水資源開發利用的作用與影響 335
19.1 樞紐工程對保障湖區水資源安全的作用 336
19.2 樞紐工程對長江下遊水資源開發利用的作用和影響 337
19.3 樞紐運行調度推薦方案 341
19.4 本章小結 342
第20章 鄱陽湖水利樞紐對水環境的作用與影響 344
20.1 鄱陽湖汙染負荷量估算 345
20.2 樞紐工程對湖泊水質影響 352
20.3 樞紐工程運行後湖區水動力與水質變化特徵 364
20.4 本章小結 373
第21章 鄱陽湖水利樞紐對水生動物的作用與影響 375
21.1 鄱陽湖魚類江湖交流習性和主要産卵場 376
21.2 江豚的遷移 378
21.3 樞紐工程對水生動物的作用與影響 378
21.4 關於樞紐工程的幾點建議 380
21.5 本章小結 381
第22章 綜閤分析 383
22.1 長江與鄱陽湖關係演變及趨勢 384
22.2 鄱陽湖麵臨的水安全問題 385
22.3 鄱陽湖水利樞紐工程建設任務與調度方案 385
22.4 鄱陽湖水利樞紐工程對防洪和湖區泥沙淤積的影響 386
22.5 鄱陽湖水利樞紐工程對水資源開發利用的作用與影響 386
22.6 鄱陽湖水利樞紐工程對水環境的作用與影響 387
22.7 鄱陽湖水利樞紐工程對水生動物的作用與影響 387
附圖 389
附錶 397
浩渺煙波:中國古代河流生態與人類文明的互動史綱 本書聚焦於中國古代文明發展進程中,幾條核心河流係統——尤其是黃河、淮河、以及長江中下遊地區水係——與周邊生態環境、區域社會變遷之間復雜而深刻的相互作用。它並非探討某一特定湖泊或河段的精細調控機製,而是從宏觀的曆史地理學與生態人類學的視角,審視古代中國社會如何理解、利用、適應乃至最終被水文變遷所塑造的曆程。 第一部分:文明的搖籃與水患的序麯 古代文明的興起,無不依傍著大河流域的豐沛水力。本書首先梳理瞭新石器時代晚期至夏商周時期,早期農業聚落如何選址於河漫灘、颱地之上,並初步建立瞭對季節性洪水周期的認知與敬畏。 第一章:早期聚落的依水選擇與初級水事認知 本章深入分析瞭陶器文化、仰韶文化遺址的分布與河流變遷的對應關係。重點探討瞭早期“社稷”觀念中“社”(土地之神)與“稷”(榖物之神)的形成,如何與河流的穩定性、泛濫周期緊密關聯。我們考察瞭如二裏頭文化中可能存在的早期水利工程萌芽,指齣這些努力更多是基於經驗和信仰,而非係統性的工程規劃。 第二章:大河改道的地質背景與早期帝國的動蕩 黃河在商周至秦漢時期的主流擺動,是塑造早期政治版圖的關鍵因素。本章結閤地質學和考古學證據,重建瞭特定曆史時期黃河的河道特徵。重點分析瞭商代晚期或西周早期因河流改道或重大泛濫事件,如何引發區域人口遷移、資源重組乃至王朝權力的衰落或轉移。討論瞭早期文獻中“天譴”、“河神之怒”等敘事背後的自然災害真相。 第二部分:治水理念的演進與區域格局的固化 秦漢至魏晉南北朝,國傢治理能力增強,對河流的調控從“順應”逐漸轉嚮“乾預”。這一時期的治水活動,深刻影響瞭後世的區域經濟格局和政治中心的選擇。 第三章:秦漢大一統背景下的河工製度與屯田 本章著重考察瞭秦漢時期大規模水利工程的組織模式,如都江堰體係的維護與黃河堤防的修築。分析瞭“大禹治水”神話在構建中央集權閤法性中的作用。特彆關注瞭漕運體係的建立,如何使得水利工程不再僅僅服務於灌溉和防洪,而是成為維係帝國版圖的生命綫。對這一時期河工的勞役負擔及其對社會穩定性的影響進行瞭量化探討。 第四章:魏晉南北朝的南北分流與文化衝突中的水患應對 在國傢分裂時期,南北方的治水策略展現齣鮮明差異。南方,注重圩田與河網的精細管理;北方,則麵臨黃河泛濫和漕運中斷的雙重危機。本章以史料為證,揭示瞭這一時期地方豪強、士族階層如何利用對水利資源的控製權,來鞏固其地方勢力。討論瞭佛教石窟造像、道教經典等文化現象,如何在一定程度上成為應對水患焦慮的“精神避難所”。 第三部分:盛唐的水運經濟與中下遊的生態壓力 隋唐時期,大運河的貫通是古代水利工程的巔峰成就,它極大地改變瞭中國的人口、經濟和權力中心。本書關注這一空前繁榮背後隱藏的生態成本。 第五章:大運河體係的宏觀構建與內陸水網的重塑 本章詳細剖析瞭隋煬帝時期京杭大運河的修建,如何協調利用瞭黃河、淮河、汴水、永濟渠等多條水係的差異。重點分析瞭運河的開鑿對沿岸生態環境(如濕地植被、水生生物群落)帶來的不可逆的改變。通過對唐代賦稅和物資運輸記錄的分析,量化瞭水運對國傢財政的依賴程度。 第六章:淮河的生態變遷與中下遊平原的脆弱性 與黃河、長江的明確主流不同,淮河流域的復雜性、泥沙淤積速度以及“九河入海”的史前狀態,使得其調控難度極大。本章聚焦於唐代中晚期,因農業過度開發和不閤理的堤壩設置,淮河水係日益淤淺、湖泊萎縮的趨勢。討論瞭當時士人如白居易等人對淮河治理的思考,揭示瞭在當時技術條件下,過度乾預所帶來的負麵循環。 第七部分:宋代的多維水網與地方生態智慧 宋代經濟的繁榮,建立在更為精細化、地方化的水利管理之上,這體現在對江湖的開發、防洪體係的完善以及救災機製的建立。 第七章:宋代的圩田化浪潮與江湖的“蠶食” 宋朝在長江中下遊地區(特彆是太湖流域和江淮地區)大力推廣圩田,以應對人口壓力。本書通過分析宋代地方誌和水利文集,展現瞭農民如何通過土工技術,將原本流動的江湖空間轉化為穩定的農業用地。探討瞭這種土地集約化利用對區域洪水風險的長期影響,即當洪水來臨時,缺乏緩衝空間的洪水如何更快速、更劇烈地衝擊城市和村落。 第八章:水災的社會記憶與賦稅製度的關聯 本書的最後一部分探討瞭水災記錄如何被納入國傢治理的話語體係。通過對比不同省份的賦稅減免記錄與災害報告,分析瞭宋代中央政府對地方水患的反應速度和資源調配效率。同時,考察瞭宋代文人對“自然秩序”的哲學反思,他們如何看待人類活動與河流、湖泊之間永恒的張力。 本書總結: 《浩渺煙波》旨在提供一個跨越韆年的河流生態史框架,用以理解古代中國社會為何屢次在水患的反復衝擊下依然能夠重建和發展。它強調,古代的河流係統是一個整體,任何對某一河段或湖泊的過度乾預,都將以復雜且不可預測的方式,反饋到整個流域的生態平衡和政治穩定之中。全書立足於紮實的文獻考證和曆史地理分析,重構瞭古代中國社會與水環境之間持續的、動態的博弈過程。

用戶評價

評分

這本書的書名《長江與洞庭湖 鄱陽湖關係演變及其調控》,光聽名字就充滿瞭學術的厚重感和問題的深度。長江,那條貫穿中國大地的母親河,它的每一次波濤洶湧都牽動著無數人的心。而洞庭湖和鄱陽湖,作為長江流域的“巨眼”,它們的存在與長江的關係,絕非是簡單的“一加一大於二”或者“一減一等於零”那麼簡單。書名中的“關係演變”四個字,立刻在我腦海中勾勒齣一幅波瀾壯闊的曆史畫捲,想象著這兩個巨大的湖泊,如何在長江的滋養下,又如何反過來影響長江的水流、泥沙和生態。我尤其期待書中能夠細緻地描繪齣這種動態變化的過程,比如,在不同的曆史時期,它們的麵積、形態、水深是如何變化的?是什麼樣的自然因素,如地質構造、氣候變遷,塑造瞭它們最初的形態,又是什麼樣的人類活動,如圍墾、築壩、航道疏浚,改變瞭它們的發展軌跡?而“調控”這個詞,則進一步揭示瞭這本書的現實意義,它是否會深入探討人類為瞭解決洪澇、乾旱、水資源短缺等問題,而對長江、洞庭湖、鄱陽湖進行乾預的各種嘗試,並且分析這些調控措施的科學性、有效性以及潛在的負麵影響。

評分

作為一個地理愛好者,我對水體之間的相互作用和演變曆史總是充滿著莫名的吸引力。《長江與洞庭湖 鄱陽湖關係演變及其調控》這個書名,就像是為我量身定做的。我腦海中瞬間浮現齣,長江如同巨龍般蜿蜒而下,而洞庭湖與鄱陽湖則是它身旁的明珠,閃爍著獨特的光芒。然而,這種“明珠”與“巨龍”的關係,究竟是和諧共生,還是存在著微妙的拉扯?“關係演變”這四個字,預示著書中將不僅僅是靜態的描述,而是會深入剖析這些水體在時間維度上的動態過程。我猜想,作者可能會從地質變遷、氣候變化、泥沙淤積等自然因素入手,來闡釋湖泊與河流邊界的消長,水域麵積的增減,以及它們各自的水文特徵是如何在這種演變中形成和發展的。此外,人類活動的乾預,如圍墾、水利工程建設等,也必然是影響這種關係演變的重要因素。這本書能否提供一個清晰的脈絡,讓我理解這些看似獨立的水體,實則是一個相互依存、相互影響的復雜係統,這讓我非常期待。

評分

剛看到《長江與洞庭湖 鄱陽湖關係演變及其調控》這個書名,我的第一反應是,這絕對是一本值得深入研究的著作。長江、洞庭湖、鄱陽湖,這三個名字在中國的水係地理版圖上占據著舉足輕重的地位。它們之間的關係,絕非簡單的“水流匯入”這麼簡單,而是充滿瞭地質、水文、生態乃至於人文曆史的交織。書名中的“關係演變”,讓我聯想到數韆年來,這些水體經曆瞭怎樣的滄桑巨變。是自然力量的鬼斧神工,還是人類活動的深刻烙印?例如,我一直很好奇,在古代,洞庭湖和鄱陽湖的水域麵積和形態是怎樣的?它們又是如何影響長江的流速和泥沙攜帶能力的?隨著時代的發展,特彆是近幾十年來,大規模的水利工程建設,如三峽大壩的修建,對洞庭湖和鄱陽湖的水位、水情乃至生態環境産生瞭怎樣的影響?“調控”這個詞,更是觸及到瞭問題的核心——人類是否成功地掌握瞭這些水體的調控權,其背後又有哪些科學原理和實踐挑戰?這本書能否迴答這些我長久以來的疑問,將是我閱讀的重點。

評分

這本書的書名《長江與洞庭湖 鄱陽湖關係演變及其調控》乍一看就吸引瞭我。我一直對中國的壯麗江河和水係有著濃厚的興趣,特彆是長江,作為母親河,其對周邊地理、生態以及人文的影響是毋庸置疑的。而洞庭湖和鄱陽湖,作為長江流域最重要的兩個淡水湖泊,它們的命運似乎總是與長江緊密相連,又各自獨立發展。書名中的“關係演變”四個字,讓我立刻聯想到這兩個巨大的湖泊在漫長曆史長河中,是如何與長江相互塑造,又如何隨著自然和人類活動的變遷而發生改變的。是擴張還是萎縮?是相互補充還是相互競爭?這些動態的變化過程,無疑充滿瞭復雜性和故事性。而“調控”一詞,更是點明瞭這本書的核心議題之一——人類如何試圖去理解和管理這些龐大的水體,以達到某種目的。是為瞭航運?為瞭灌溉?還是為瞭應對洪水和乾旱?這些問題都讓我充滿好奇,期待書中能夠深入探討這些調控措施的背書、效果以及可能帶來的次生影響。總而言之,這本書的書名就已經勾勒齣一幅宏大的水係畫捲,讓我迫不及待地想翻開它,一探究竟。

評分

《長江與洞庭湖 鄱陽湖關係演變及其調控》這個書名,一下就抓住瞭我關注的幾個核心點。我一直以來都對中國水係的動態變化和人類如何與之互動非常感興趣,而長江,作為中國最長、最重要的河流,其周邊水域的演變更是值得深入探究。洞庭湖和鄱陽湖,作為長江流域的兩大重要吞吐湖,它們與長江之間是一種怎樣的共生關係?這種關係在漫長的曆史長河中,又是如何隨著自然環境和人類活動而不斷變化的?書名中的“演變”二字,就意味著這本書不會隻停留在對現狀的描述,而是會追溯其曆史根源,展現一個動態的發展過程。我非常好奇,書中是否會詳細闡述導緻這些水體關係發生改變的各種因素,比如氣候變化帶來的降水模式改變,泥沙淤積對湖泊容積的影響,以及人類大規模的農業開發、城市擴張和水利工程建設等。而“調控”更是點明瞭這本書的實踐意義,它是否會探討人類為管理和利用這些水資源所采取的各種措施,例如防洪、蓄水、發電,以及這些措施是否達到瞭預期效果,又帶來瞭哪些意想不到的後果。

相關圖書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teaonline.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圖書大百科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