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容簡介
李提摩太(Timothy Richard)是影響近代中國曆史進程的重要人物,他不僅是一位有影響的宗教人士,也是中外達官貴人的座上賓、維新派的幕後師爺、孫中山革命黨的反對派……
《李提摩太在華迴憶錄》詳細記錄瞭李提摩太在晚清45年期間,他在宗教、科學、通訊、國際貿易、賑災、現代學校和專業學院的創設、現代齣版社的建立等幾乎所有領域參與瞭中國曆史的進程。而他個人的經曆,幾乎就是一部中國近代史的縮影:傳統與現代之間的激烈較量、華夏文明與西方文明的衝突與融閤、政治經濟侵略與思想和技術啓濛的對立統一等重大矛盾,無不生動地體現在他的這部迴憶錄裏。
作者簡介
李提摩太(1845-1919),字菩嶽,英國傳教士。屬於大英浸信會。1870年l2月抵達上海,隨後去山東煙颱、青州等地傳教。在華45年間,他結交權貴,聯絡士紳,顧問洋務,鼓吹變法,調停外交,抨擊革命,時而幕後,時而颱前,不辭辛勞,在不同政治勢力之間縱橫捭闔,成為清末大變局中的一位風雲人物,在中國近代史上留下瞭不可磨滅的印記。
目錄
序言東行使徒的一生
原序
第一章 早年生活
第二章 在中國的最初幾年
第三章 定居青州府
第四章 山東賑災
第五章 山西賑災
第六章 在官員和學者間的事工(1881-1884)
第七章 第一次休假(1885-1886)
第八章 艱難憂患的一些年月(1886-1891)
第九章 在上海廣學會的事工(1891-1894)
第十章 中日戰爭期間的見聞
第十一章 代錶教會進京上書
第十二章 中國的改革運動(1895-1898)
第十三章 天颱山紀行
第十四章 二度休假(1896-1897)
第十五章 義和團運動
第十六章 創立山西大學
第十七章 變革中的中國
第十八章 宗教復興運動
第十九章 大乘佛學
第二十章 晚年時光
第二十一章 我與和平運動
譯後記溝通中外文化的宗教使者
精彩書摘
《李提摩太在華迴憶錄》:
4.租住房子
就這樣一個多月過去瞭,這期間,司庫每天都跟我在旅館裏聊天,有一天,他忽然說:“你是一個很忙的人,不應該總讓那些閑得無事的人到客棧裏來打攪你。你為什麼不自己租住一個房子呢?”
我迴答道:“我很想有一個自己的房子,可是,如果沒有人為我做擔保,證明我是一個誠實的、溫和的人,我便沒法租到房子。我是個外國人。我在這裏舉目無親。人們覺得外國人都很壞。”
他迴答道,“喔,這就是你沒有租房的唯一原因嗎?”關於這件事,他再也沒有說什麼。
然而,第二天他來告訴我,說有一處房子我可以租住,而他願意為我做擔保。於是我便跟他一起去看那座房子。房子緊挨著官府的衙門,每個月的租金是九塊錢(約三十先令的樣子)。三天後,我不聲不響地搬瞭進去。
我的房子坐北朝南,前麵是一個小院子,約二十碼長,十碼寬。我的房東喜歡養花種草,在院子裏養瞭許多盆景,長瞭許多花叢,這些他每天都要打理。院子的北側是房子的正屋,也就是我住的地方。正屋共有三間,中間是最大的一間,起先是用作客廳的。西側的房間地上鋪瞭石磚,下麵埋著煙道,有一個可以從外麵生火的火爐。我發覺,鼕天住在這裏很舒適。我把這一間用作臥室兼書房,而且無需另加火爐。另外那個房間的地麵是泥地。在這正屋的後麵是一個半英畝大小的果園,裏麵長滿瞭桑樹,它的葉子可以用來喂蠶。這房子包括這地皮以及少量傢具的年租金,花去我大約四個半墨西哥元,也就是每年六英鎊的樣子(中國還是按照月亮的圓缺來計算時間的,不是按照我們的月份)。至於房東料理園子的費用,我不用付分文。那是他的愛好。
我吃的很簡單。早飯主要是小米粥,這種很像燕麥粥的東西,是由我的僕人從街上買來的。小米粥上總是蓋著厚厚的一層紅糖,鼕天的時候它可以使下麵的粥一個小時內都不會冷。一大碗這種粥纔五文錢。通常我還要吃一塊小米餅,它跟紙差不多薄,按周長算,它跟一塊威爾士奶酪差不多大小。這餅要花三文錢。不過,有一點我倒是挺奢侈的:我總要在那薄餅上抹上外國的黃油。總之,我的早飯,包括茶,從來不超過十文錢;按照當時的匯率算,這差不多是半個便士。我的午飯也是讓我的僕人從街上買的。午飯是四隻粽子,街上的小販子叫賣的這種粽子,包在很寬的葉子裏;四隻粽子加起來用不瞭一個便士。
我的晚飯非常豐盛。晚飯我通常下館子,而不是在傢吃。在飯館裏,晚飯我會點上一道燴雞片(一道湯煮的、味道很好的雞肉),晚上還要點一道煮魚片(一道用風味獨特濃湯煮的魚片)。在點瞭肉和魚之後,我還會點四隻小籠包,其形狀和大小相當於一隻小玻璃杯。除瞭這些就是當地的茶,茶水想喝多少就喝多少。一頓晚飯的花銷算是可觀的,但加起來也不超過一百二十文錢,也就是十六便士的樣子。
鼕天的時候,開始吃晚飯之前我經常喝兩小盅溫過的糯米黃酒,這大概要花六文錢。這點酒下肚,冰冷的雙腳不一會兒便暖和和的,舒服得很。
為瞭換換口味,我經常去清真館子,大傢都認為清真館子比中國館子要乾淨些。在清真館子可以吃到烤牛排、烤羊排,味道好極瞭。
山西發生大飢荒的時候,人們的飲食簡單到瞭極點。任何肉類、任何蔬菜都斷瞭貨源。不過,齣現瞭一個非常好的替代食品,當地人叫它。果皮“(即橘子皮)。客人在中午或晚上到瞭一傢客棧,他們能點的就是這個東西。點上之後,店老闆便取齣麵粉,加上水,和成麵團,再把它在一口平底鍋裏壓扁。接著,他便把那薄麵餅用拇指和食指捏住,一點一點地掐齣來,再把掐齣來的疙瘩倒進鍋中滾開的水裏。不大一會兒,這些小麵片便都煮熟瞭,可以和著一些湯料,裝進大碗裏。最後,再往大碗裏加點醋和一點點鹽。這樣,”橘皮“麵便做好、上桌瞭。這東西非常健康,做起來也很快。
……
前言/序言
1871年夏天,大清國東北的某處曠野,有兩個響馬(土匪)劫下瞭一輛馬車。他們甩著馬刀吆喝著,讓車裏的人滾齣來。很快,有一個高大的歐洲青年從馬車裏走齣來。兩個土匪從未見過西方人,他們被嚇傻瞭,以為大白天遇上瞭鬼。他們立刻騎馬走人。但不久,他們又帶著一股人馬殺來瞭——他們太好奇瞭,想迴來看個究竟。
那個歐洲青年駕著馬車並未走遠。土匪們很快包圍住他。好在土匪頭子見多識廣,還知道這世界上有“洋人”存在。他大膽上前,揮刀問那個歐洲青年,說:“你從哪裏來,到哪裏去,做什麼生意的呢?”那個人用生硬的中國話來迴答:“我從英國來,是來賣書的。”那個頭目便又問:“賣的什麼書?”那個歐洲青年便說:“是勸人行善的書。”他邊說邊搬齣瞭一摞《聖經》,熱情洋溢地說:“如果你們誠信嚮善。我分文不取也可以,送給你們。”他微笑著把書送給土匪頭目,但是土匪頭目連忙搖頭,說自己不認字。齣於對知識人原始的敬畏,土匪們放過瞭這個要送自己書的洋人。
這個力圖把《聖經》推銷給土匪的人,就是本書的作者,英國傳教士李提摩太。深懷對古老中國的嚮往,年輕神學士李提摩太來到瞭中國。在來中國的輪船上,他學瞭中國二百一十四個漢字部首,開始瞭用大半生來成就的中國之旅。
在李提摩太到中國不多久的1876年到1878年間,中國北方滴雨未下,乾旱帶來瞭嚴重的飢荒。這就是晚清曆史上淒慘無比的“丁戊奇荒”。飢荒蔓延,很多人開始吃樹葉,也有人開始吃死人,而積貧積弱的滿清政府卻無計可施。在山東傳教的李提摩太,開始在上海的英文報紙上撰文,呼籲口岸及本土的外國慈善團體賑災捐款。很快,李提摩太就籌集到大量的救災款。
在蜂擁的救荒潮中,李提摩太記下一段非常引人深思的故事:“為瞭避免人員踩踏傷亡,我站在城裏最貧睏地區的一條狹窄小巷的盡頭,讓災民被迫排成長隊從身邊走過。每有一個人領到救濟金,我就在他那髒兮兮的手上,用墨水塗一個不易除掉的標記,可惜仍然有些人洗掉瞭標記,重新排到隊尾。”李提摩太說,“但那雙乾淨的手齣賣瞭他們,我們隻嚮那些依舊髒兮兮的手上發救濟。”
1877年,山西的災情嚴重超過瞭山東,受上海教會賑災委員會委托,李提摩太赴山西救災。在途中,他見到瞭最慘絕人寰的景象,到處是死屍,倒在路邊任野狗撕扯。這令他大為衷慟,開始在英國籌集善款賑災。他共籌得六萬英鎊,這些錢兌換成白銀後,由李鴻章派兵押往山西。途中,他聽到押送白銀的士兵間的談話,他們嘲笑這些錢是傻洋鬼子的,便深感到,拯救一個民族的靈魂與拯救他們的肉體一樣重要。
人到中年以後,隨著社會閱曆的積纍,李提摩太吸取瞭明代傳教士利瑪竇在中國傳教的經驗。特彆是通過對中國社會的觀察和思考,他更專注於跟當時中國的高層統治者打交道。通過影響諸如李鴻章、張之洞、曾國荃、岑春煊、周馥這些高官,乃至慈禧太後、光緒皇帝等人,來實現對中國的改變。
李提摩太在華迴憶錄 下載 mobi epub pdf txt 電子書 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