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戶界麵設計――有效的人機交互策略(第六版)

用戶界麵設計――有效的人機交互策略(第六版) 下載 mobi epub pdf 電子書 2025

[美] 本·施耐德曼(Ben Shneiderman),凱瑟琳·普拉聖特(Catherine Plaisant),馬剋辛·科恩(Maxine Cohen) 著,郎大鵬 等 譯
圖書標籤:
  • 用戶界麵設計
  • 人機交互
  • 交互設計
  • 可用性工程
  • 用戶體驗
  • UI設計
  • UX設計
  • 設計原則
  • 界麵設計
  • 信息架構
想要找書就要到 圖書大百科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頁
你會得到大驚喜!!
齣版社: 電子工業齣版社
ISBN:9787121314025
版次:6
商品編碼:12281817
包裝:平裝
叢書名: 國外計算機科學教材係列
開本:16開
齣版時間:2017-12-01
用紙:膠版紙
頁數:388
字數:651800
正文語種:中文

具體描述

編輯推薦

適讀人群 :本書在用戶界麵設計領域有一定影響,案例豐富,網上配有相關的支持材料,是用戶界麵設計、人機交互的軟件工程方法等人機交互課程的權威教材。它也適閤交互係統的用戶界麵設計人員參考閱讀。

第1章列舉瞭HCI和用戶體驗設計中的成功案例。此外,隨著用戶的多樣化和數量的增加,交互式係統麵臨的通用性問題也不斷增加,因此我們將這類問題單獨列為一章。隨後的幾章介紹瞭設計的方針、原則和理論,更新過的這些內容,大體上反映瞭當前的新思維方式。第二部分介紹開發方法學和評估技術的改進;第三部分探討“直接操縱”及其擴展方麵的研究進展,諸如虛擬現實和增強現實,以及新平颱(特彆是移動設備)帶來的對菜單、錶格填充和命令語言的改變。由於協同和社會媒體參與已不可或缺,因此,我們對這一部分進行瞭大量擴展和更新。第四部分重點探討高質量和及時的用戶體驗。講解用戶手冊的一章做瞭徹底修訂,以便能夠反映良好的設計文檔和用戶支持對提高通用性的重要性。最後,由於信息搜索與可視化正變得越來越重要,因此將這些主題各列一章進行講解。

內容簡介

用戶界麵設計能夠充分體現交互係統中人與計算機有效交互的策略。本書集計算機科學、心理學、社會學、人因工程學於一體,用生動的事例、實用的設計指南,詳細闡述瞭用戶界麵設計的基本概念及理論、開發過程、各種交互風格和諸多具體設計問題。本書內容引導讀者關注普遍可用性問題、建立以用戶為中心的設計理念,要求用戶界麵的設計不僅要適應桌麵計算機,還要適應基於Web的服務和日益多樣化的移動設備,以實現普適計算的目標。

作者簡介

Ben Shneiderman(本. 施耐德曼),美國高校和工業設計領域知名專傢,長期從事界麵設計的教學與研究工作,發錶論文多篇,齣現圖書多部。
郎大鵬,哈爾濱工程大學計算機學院副教授,從事軟件工程、交機交互領域的教學與研究工作,多次獲教學奬,並被評為教學優秀教師。

目錄

第一部分 引 言
第1章 交互係統的可用性 4
1.1 引言 4
1.2 可用性目標與度量 9
1.3 可用性動機 10
1.3.1 消費電子、電子商務和社交媒體 11
1.3.2 遊戲和娛樂 11
1.3.3 專業環境 12
1.3.4 界麵的探索性、創造性和協同 12
1.3.5 社會技術係統 13
1.4 寫作本書的目的 14
1.4.1 影響學術和行業界的研究人員 14
1.4.2 為行業設計人員提供工具、技術和知識 16
1.4.3 提升普通大眾的用戶界麵意識 16
從業人員的總結 17
研究人員的議程 17
萬維網資源 17
參考文獻 18
常規信息資源 18
指南性文檔 20
圖書 21
視頻 24
第2章 通用性 26
2.1 引言 26
2.2 個體差異和不同的使用場所 27
2.3 不同的認知和感知能力 28
2.4 個性差異 29
2.5 文化多樣性和國際多樣性 30
2.6 殘疾用戶 31
2.7 老年用戶 33
2.8 兒童 35
2.9 適應軟硬件的多樣性 37
從業人員的總結 37
研究人員的議程 38
萬維網資源 38
參考文獻 38
第3章 指南、原則與理論 42
3.1 引言 42
3.2 指南 42
3.2.1 界麵導航 43
3.2.2 組織顯示 44
3.2.3 引起用戶注意 44
3.2.4 便於數據輸入 45
3.3 原則 46
3.3.1 確定用戶的技能水平 46
3.3.2 識彆任務 48
3.3.3 選擇交互風格 49
3.3.4 界麵設計黃金法則 51
3.3.5 預防錯誤 52
3.3.6 增大自動化程度的同時確保人對其的控製 53
3.4 理論 56
3.4.1 層次設計理論 58
3.4.2 行動階段理論 60
3.4.3 一緻性理論 61
3.4.4 情境理論 61
3.4.5 動態理論 63
從業人員的總結 65
研究人員的議程 65
萬維網資源 65
參考文獻 66
第二部分 設 計 過 程
第4章 設計 72
4.1 引言 72
4.2 設計的組織支持 74
4.3 設計進程 75
4.3.1 階段1:需求分析 76
4.3.2 階段2:概要和詳細設計 77
4.3.3 階段3:構造與實施 78
4.3.4 階段4:評估 79
4.4 設計框架 79
4.4.1 以用戶為中心的設計 79
4.4.2 參與式設計 80
4.4.3 敏捷交互設計 81
4.5 設計方法 82
4.5.1 思維能力和創造力 82
4.5.2 調查、訪談和討論組 83
4.5.3 人種學研究 84
4.5.4 場景開發與腳本 85
4.5.5 原型法 86
4.6 設計工具、實踐和模式 86
4.6.1 設計工具 87
4.6.2 設計指南和標準 87
4.6.3 交互設計模式 89
4.7 社會影響分析 90
4.8 法律問題 92
從業人員的總結 93
研究人員的議程 93
參考文獻 94
第5章 評估和用戶體驗 97
5.1 引言 97
5.2 專傢評審和啓發式方法 99
5.3 可用性測試與實驗室 101
5.3.1 可用性實驗室 102
5.3.2 人類參與研究活動中的倫理道德 105
5.3.3 齣聲思考與相關技術 105
5.3.4 可用性測試的範圍 107
5.3.5 可用性測試報告 109
5.4 調查工具 110
5.4.1 準備和設計調查問題 110
5.4.2 問捲示例 111
5.5 驗收測試 113
5.6 使用中和使用後評估 114
5.6.1 訪談與討論組討論 114
5.6.2 連續的用戶性能數據記錄 115
5.6.3 在綫或電話谘詢顧問、電子郵件和在綫建議箱 115
5.6.4 討論組、維客、新聞組和搜索 116
5.6.5 自動評估工具 117
5.7 受控心理學導嚮試驗 118
5.7.1 實驗方法 118
5.7.2 實驗設計 119
從業人員的總結 120
研究人員的議程 120
萬維網資源 121
參考文獻 122
第6章 設計案例研究 126
6.1 引言 126
6.2 案例研究1:ATM的迭代設計評估 127
6.3 案例研究2:蘋果電腦的一緻性設計 129
6.4 案例研究3:沃爾沃的數據驅動設計 130
6.5 一般性觀察及結論 132
從業人員的總結 133
研究人員的議程 133
萬維網資源 133
參考文獻 133
第三部分 交 互 風 格
第7章 直接操縱與沉浸式環境 138
7.1 引言 138
7.2 直接操縱 139
7.2.1 直接操縱的三個原則和屬性 139
7.2.2 直接操縱的平移距離 140
7.2.3 直接操縱的問題 142
7.2.4 直接操縱的持續演進 143
7.3 直接操縱實例 144
7.3.1 有GPS的地理係統 144
7.3.2 視頻遊戲 144
7.3.3 計算機輔助設計和製造 148
7.3.4 直接操縱編程和配置 149
7.4 2D界麵和3D界麵 150
7.5 遠程操作和現場操作 152
7.6 增強現實和虛擬現實 155
7.6.1 增強現實 156
7.6.2 虛擬現實 158
從業人員的總結 159
研究人員的議程 160
萬維網資源 160
其他資源 160
參考文獻 161
第8章 流暢的導航 165
8.1 引言 165
8.2 導航選擇 166
8.2.1 菜單欄、彈齣菜單、工具欄、麵闆和功能區 168
8.2.2 快捷方式和快速交互手勢 170
8.2.3 長列錶 171
8.2.4 綫性呈現與同步呈現 174
8.3 小型顯示器 175
8.4 內容組織 176
8.4.1 結構、寬度及深度 177
8.4.2 順序、措辭和布局 178
8.5 音頻菜單 180
8.6 錶格填充和對話框 181
8.6.1 錶格填充 181
8.6.2 特定格式的字段 183
8.6.3 對話框 185
從業人員的總結 186
研究人員的議程 186
萬維網資源 187
參考文獻 187
第9章 錶述性人類和命令語言 190
9.1 引言 190
9.2 語音識彆 191
9.2.1 口語交互的場所 191
9.2.2 語音識彆應用 193
9.2.3 設計口語交互 194
9.2.4 語音提示和命令 197
9.3 語音生成 198
9.4 人類語言技術 200
9.5 傳統的命令語言 202
從業人員的總結 204
研究人員的議程 204
萬維網資源 204
參考文獻 204
第10章 設備 207
10.1 引言 207
10.2 鍵盤 208
10.2.1 鍵盤布局 209
10.2.2 可訪問的文本輸入 209
10.2.3 按鍵 210
10.2.4 移動設備的文本輸入 211
10.3 指嚮設備 213
10.3.1 指嚮任務和控製模式 213
10.3.2 直接控製指嚮設備 215
10.3.3 間接控製指嚮設備 216
10.3.4 指嚮設備間的比較 219
10.3.5 菲茨定律 219
10.3.6 新型指嚮設備 221
10.4 顯示器 224
10.4.1 顯示技術 224
10.4.2 大型顯示牆 225
10.4.3 桌麵(水平)顯示器 228
10.4.4 平視顯示器和頭戴式顯示器 229
10.4.5 移動設備顯示器 229
10.4.6 變形顯示器 231
從業人員的總結 232
研究人員的議程 233
萬維網資源 233
參考文獻 233
第11章 溝通與協作 239
11.1 引言 239
11.2 協作模型 242
11.2.1 同步性 242
11.2.2 物理分布 243
11.2.3 規模 244
11.2.4 實踐社區的數量 244
11.2.5 起源 245
11.2.6 計劃持久性 245
11.2.7 人員調整率 245
11.3 具體目標和語境 246
11.3.1 溝通與對話 246
11.3.2 在綫市場 247
11.3.3 會議協調 247
11.3.4 創造性作品 248
11.3.5 眾包與外包 248
11.3.6 娛樂和遊戲 249
11.3.7 教育 250
11.4 設計考慮 250
11.4.1 認知因素 251
11.4.2 個人因素 253
11.4.3 集體因素 255
從業人員的總結 257
研究人員的議程 257
萬維網資源 257
參考文獻 257
第四部分 設 計 問 題
第12章 提升用戶體驗 264
12.1 引言 264
12.2 顯示設計 265
12.2.1 字段布局 266
12.2.2 實證結果 268
12.2.3 顯示序列 268
12.3 視圖(窗口)管理 269
12.3.1 多視圖(窗口)協調 270
12.3.2 瀏覽大型視圖 272
12.4 動畫 274
12.5 網頁設計 275
12.6 顔色 277
12.7 非擬人化設計 281
12.8 錯誤消息 284
12.8.1 特異性 285
12.8.2 建設性指南與積極的語氣 286
12.8.3 閤適的物理格式 287
從業人員的總結 287
研究人員的議程 288
萬維網資源 288
參考文獻 288
第13章 適時的用戶體驗 292
13.1 引言 292
13.2 係統響應時間模型的影響 293
13.2.1 網站SRT 294
13.2.2 網絡對SRT的影響 295
13.2.3 SRT建模的要素 295
13.3 期望與態度 296
13.4 SRT中的用戶生産力和變異性 297
13.5 糟糕的體驗 299
從業人員的總結 300
研究人員的議程 301
萬維網資源 302
參考文獻 302
第14章 文檔和用戶支持 305
14.1 引言 305
14.2 確定文檔內容 306
14.2.1 組織方式與寫作風格 306
14.2.2 網頁寫作 308
14.3 訪問文檔 310
14.3.1 在綫文檔 310
14.3.2 在綫幫助 311
14.4 紙麵閱讀與顯示器閱讀的比較 313
14.4.1 屏幕延伸閱讀 314
14.5 在綫教程和動畫演示 316
14.5.1 在綫教程 316
14.5.2 動畫演示和多媒體 317
14.6 在綫社區和其他用戶支持 318
14.7 開發過程 319
從業人員的總結 320
研究人員的議程 320
萬維網資源 320
參考文獻 321
第15章 信息搜索 325
15.1 引言 325
15.2 五階段搜索框架 328
15.2.1 構想 329
15.2.2 發起動作 330
15.2.3 評審結果 331
15.2.4 細化 333
15.2.5 使用 333
15.3 動態查詢和分麵搜索 335
15.4 命令語言和“自然”語言查詢 338
15.5 多媒體文檔搜索和其他專用搜索 339
15.5.1 圖像搜索 339
15.5.2 視頻搜索 340
15.5.3 音頻搜索 341
15.5.4 地理信息搜索 341
15.5.5 多語種搜索 341
15.5.6 其他專用搜索 341
15.6 社交搜索 341
從業人員的總結 343
研究人員的議程 343
萬維網資源 344
參考文獻 344
第16章 數據可視化 347
16.1 引言 347
16.2 數據可視化中的任務 348
16.2.1 數據和視圖規範 349
16.2.2 視圖操作 350
16.2.3 過程和齣處 351
16.3 數據類型可視化 353
16.4 數據可視化的挑戰 359
從業人員的總結 361
研究人員的議程 361
萬維網資源 362
參考文獻 362
後記 用戶界麵對社會及個人的影響 366
A.1 未來的界麵和巨大的挑戰 366
A.2 信息時代的十大頑疾 369
從業人員的總結 371
研究人員的議程 372
萬維網資源 372

前言/序言

譯 者 序

用戶界麵設計人員常問自己的一個問題是:界麵需要給用戶帶來怎樣的一種體驗?是愉悅、放鬆、便捷、開放,還是某種形式的實用主義?蘋果公司産品的成功,將産品設計推嚮瞭前所未有的新高度,導緻許多其他公司都競相模仿。

“社會心理學之父”——德國心理學傢庫爾特?盧因(Kurt Lewin)曾提齣過著名的盧因行為模型,該模型認為人的行為是由個性和後天環境共同影響決定的。用戶在使用産品時,沉浸在用戶界麵構造的使用環境中,産品界麵決定瞭用戶是否能夠進行某種特定的操作和互動。尤其是在消費電子領域,用戶界麵的設計水平甚至決定瞭産品的生命周期。優秀的用戶界麵,不但會給用戶帶來視覺上的享受,還會體現齣企業和研究機構對其産品設計哲學的深刻理解。

那麼,優秀的用戶界麵設計究竟是一項普通設計人員難以企及的靈光乍現,還是一門可以衡量和傳承的學科技能呢?本書為研究人員、學者、從業人員開啓瞭一扇窺視用戶界麵設計奧秘的大門。經過六個版本的修訂,本書不斷去粗取精,增加新內容、去掉舊資料,從計算機科學、心理學、社會學、人因工程學等多個學科領域,綜閤論述和介紹瞭用戶界麵設計中的若乾理論和實踐。書中既包含瞭用戶界麵設計過程中的重要準則,如“界麵設計的8條黃金規則”,給讀者以理論上的指導,又包含瞭許多最新的優秀用戶界麵設計實例,如美國馬裏蘭州的交通管控界麵。通過大量的理論和實例,可為不同行業和研究領域的讀者提供幫助,具有極強的參考價值。

全書分為四部分,首先引導讀者從用戶界麵設計的普遍可用性的基本目標、基本理論、原則和指南齣發,對用戶界麵設計進行全麵深入的研究。第一部分是引言,概述交互係統的普遍可用性問題,錶述用戶界麵的設計指南、原則和理論;第二部分是設計過程,討論設計過程的管理和界麵設計的評估;第三部分是交互風格,探索直接操縱及其擴展領域的進展,涉及的內容廣泛,包括直接操縱與虛擬環境、菜單、錶格填充與對話框、命令與自然語言、交互設備、協同與社會媒體參與;第四部分是設計問題,重點介紹服務質量和一係列重要的設計問題,討論服務質量、功能與時尚的平衡、用戶文檔與在綫幫助、信息搜索、信息可視化。後記中,討論瞭用戶界麵對社會和個體的影響,包括未來的界麵、信息時代的十大災難和持續爭論的客觀陳述。

本書內容的編排獨具匠心:每章開頭用名人名言來點齣主題;通過大量應用程序的截圖來說明具體的案例;用框圖的形式來概括每章中總結的設計要點。本書暢銷歐美,適時反映瞭該學科的發展。在前一版的基礎上,新版增加瞭許多新的思想、示例和圖錶,引導讀者關注普遍可用性問題,建立以用戶為中心的設計理念,要求用戶界麵的設計不僅要適應桌麵計算機,還要適應基於Web的服務和日益多樣化的移動設備。書中案例豐富,並配有相關的網上資源,是用戶界麵設計、人機交互的軟件工程方法等課程的權威教材,也適閤交互係統的用戶界麵設計人員參考閱讀。

本書的第1~3章由劉海波翻譯,前言、後記、第4~6章由李健利翻譯,第7~11章由張國印翻譯,第12~16章由郎大鵬、白玉翻譯。全書由郎大鵬、李晉共同審校。初譯完成後,由史長亭、陳誌遠、馬春光、南瑞濤、王東方、張偉、俞博、鬍新良、張夢奇、程媛、遲榮華、薛迪、薑昊辰、劉嘉、王曉昀等各負責一章,對照英文原稿進行瞭認真校對,對譯文訛誤和欠妥之處進行瞭訂正。

書中涉及的內容既廣又新,因此翻譯難度很大,有些詞匯甚至沒有準確或唯一的中文詞匯與其對應。譯者一方麵通過廣泛查閱參考資料加深理解,另一方麵通過與美籍研究人員交流具體含義,力求做到翻譯準確且符閤中文的錶達習慣。但是,由於水平有限,譯稿難免存在錯誤和疏漏,歡迎讀者批評指正。


譯 者

2017年11月



《用戶界麵設計——通往高效人機交互之路》 本書並非探討特定軟件、硬件平颱的用戶界麵設計方法,也非針對某一特定行業(如電商、社交媒體、遊戲等)的用戶界麵設計指南。它更側重於普適性的、跨平颱的、能夠指導用戶體驗設計核心原則的理論框架和實踐方法。 引言:理解人機交互的本質與力量 在信息爆炸和技術飛速發展的今天,用戶界麵(UI)早已不再是冰冷的技術堆砌,而是連接用戶與數字世界最直接、最關鍵的橋梁。一個優秀的用戶界麵,能夠讓復雜的功能變得易於理解和使用,提升用戶的工作效率,甚至帶來愉悅的情感體驗。相反,一個糟糕的界麵則可能讓用戶感到沮喪、睏惑,最終放棄使用。 本書將帶您深入探索人機交互(Human-Computer Interaction, HCI)的本質。我們將從根本上理解人類的認知能力、行為模式以及他們在與技術互動時可能遇到的挑戰。這意味著,我們不會止步於“如何讓按鈕看起來好看”,而是要深入理解“為什麼這樣的按鈕更有效”、“用戶在看到這個信息時會如何思考”、“他們期望接下來發生什麼”。這種對用戶深層需求的洞察,是構建真正有效的用戶界麵的基石。 第一篇:認知基石——理解用戶行為與心智模型 本篇將為您構建理解用戶行為的認知框架。我們首先會探討人類的感知能力,包括視覺、聽覺以及觸覺在用戶界麵中的作用。例如,我們將分析色彩、對比度、字體大小如何影響信息的讀取效率,聲音提示如何傳達狀態,以及觸覺反饋如何增強交互的真實感。 接著,我們將深入研究人類的記憶和注意力模型。用戶界麵設計必須考慮用戶的短時記憶容量,避免信息過載;同時,要引導用戶的注意力,確保他們在關鍵時刻能夠注意到重要的信息或操作。我們會討論如何通過信息架構、布局設計和視覺層次來優化這些認知過程。 理解用戶的學習過程也是關鍵。新用戶需要能夠快速掌握界麵的使用方法,而經驗用戶則需要高效的路徑來完成任務。本書將介紹如何設計具有學習麯綫平滑的用戶界麵,並探討如何通過一緻性的設計語言和清晰的反饋機製來降低用戶的學習成本。 此外,心智模型(Mental Model)的概念將在本篇占據重要地位。每個用戶在使用産品時,都會形成一個關於其工作原理的內在理解。一個好的用戶界麵應該與用戶的現有心智模型相契閤,或者能夠清晰地引導用戶建立新的、準確的心智模型。我們將探討如何通過模仿現實世界的類比、使用戶熟悉的模式來設計界麵,以及如何處理用戶心智模型與係統實際運作之間的差異。 第二篇:設計原則——構築直觀易用的界麵 在理解瞭用戶行為的認知基礎後,本篇將轉嚮具體的設計原則,它們是構建高效、易用界麵的指導方針。 一緻性(Consistency)是用戶界麵設計的核心原則之一。無論是視覺元素(如按鈕的樣式、顔色、位置),還是交互行為(如菜單的展開方式、操作的反饋),都應在整個産品乃至産品傢族中保持一緻。我們將探討內部一緻性(産品內部的統一)和外部一緻性(與用戶熟悉的通用平颱或行業標準保持一緻)的重要性,以及如何通過設計係統和樣式指南來實現這一點。 可見性(Visibility)與反饋(Feedback)是確保用戶瞭解係統狀態和操作結果的關鍵。界麵元素應該清晰可見,用戶能夠輕鬆找到所需的功能。同時,當用戶執行任何操作時,係統都應提供及時、明確的反饋,告知用戶操作是否成功,當前係統處於何種狀態。我們將分析不同類型的反饋(如加載指示器、錯誤消息、狀態改變提示),以及如何將其設計得既有用又不乾擾用戶。 映射(Mapping)與意圖(Affordance)是關於如何讓用戶理解控件的作用及其與操作結果之間聯係的原理。我們通過設計直觀的控件,使其外觀和行為能夠暗示其功能(如一個鏇鈕應該可以被鏇轉,一個按鈕應該可以被按下)。本書將探討如何利用物理世界的類比、慣用模式以及視覺 cues來增強控件的意圖,並實現操作與結果之間的清晰映射。 容錯性(Error Prevention and Recovery)是設計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人總是會犯錯的,優秀的用戶界麵能夠主動地防止錯誤發生,或者在錯誤發生後,提供清晰的引導,幫助用戶快速、無痛地糾正錯誤。我們將研究如何通過預設值、限製輸入、提供確認選項等方式來預防錯誤,以及如何設計有效的錯誤提示和撤銷/重做功能。 效率(Efficiency)則關注如何讓用戶以最少的時間和精力完成任務。我們將探討如何通過優化導航、提供快捷方式、減少不必要的步驟和信息來提升用戶的工作效率。 第三篇:用戶體驗設計流程——從研究到評估 本篇將引導您瞭解一個完整的用戶體驗設計(UX Design)流程,確保您的設計真正滿足用戶的需求並達到預期的效果。 用戶研究(User Research)是設計流程的起點。我們將探討各種用戶研究方法,包括訪談、問捲調查、可用性測試(Usability Testing)、現場勘查(Contextual Inquiry)等。這些方法能夠幫助我們深入瞭解目標用戶的特徵、需求、痛點以及他們在特定場景下的行為模式。 需求分析與用戶畫像(Persona)是將用戶研究的成果轉化為設計方嚮的重要步驟。我們將學習如何從研究數據中提煉齣關鍵的用戶需求,並創建典型用戶畫像,這些畫像將作為設計決策的依據,幫助團隊始終關注真實用戶的需求。 信息架構(Information Architecture, IA)關注如何組織、分類和導航信息,以便用戶能夠輕鬆地找到他們需要的內容。我們將學習如何構建清晰的網站地圖、分類體係,以及如何設計有效的導航菜單和搜索功能。 綫框圖(Wireframing)與原型設計(Prototyping)是可視化設計思想、測試交互邏輯的關鍵工具。我們將介紹如何從低保真度的綫框圖逐步過渡到高保真度的交互原型,以便在早期階段發現並解決設計問題。 可用性評估(Usability Evaluation)貫穿於設計的各個階段。我們將深入探討如何進行不同形式的可用性評估,包括啓發式評估(Heuristic Evaluation)、用戶訪談、A/B測試等,以持續改進界麵的易用性和用戶體驗。 迭代與優化(Iteration and Optimization)是優秀設計過程的靈魂。設計不是一次性的完成,而是通過不斷的原型製作、測試、評估和修改,逐步逼近最佳解決方案的過程。本書將強調迭代思維的重要性,以及如何利用反饋來驅動設計優化。 第四篇:跨平颱與新興交互——應對未來的挑戰 隨著技術的發展,用戶與數字産品的交互方式日益多樣化。本篇將探討如何在不同的平颱和媒介上應用用戶界麵設計原則,並展望未來的交互趨勢。 響應式設計(Responsive Design)與自適應設計(Adaptive Design)將是移動互聯網時代的必備技能。我們將分析如何設計能夠適應不同屏幕尺寸、分辨率和操作方式的界麵,確保用戶在桌麵端、平闆電腦和手機上都能獲得一緻且優質的體驗。 語音用戶界麵(Voice User Interface, VUI)和對話式設計(Conversational Design)正變得越來越重要。本書將探討如何設計自然、高效的語音交互,理解用戶的意圖,並提供清晰的語音反饋。 增強現實(AR)與虛擬現實(VR)為用戶界麵設計帶來瞭全新的機遇和挑戰。我們將初步探討在沉浸式環境中,如何設計直觀的導航、信息呈現和交互方式。 無障礙設計(Accessibility Design)是所有用戶都應享有的權利。本書將強調設計對殘障人士的友好性,包括視力、聽力、運動障礙等,並介紹相關的設計原則和標準,以確保産品能夠被更廣泛的用戶群體所接受和使用。 結語:成為一名優秀的用戶體驗設計師 本書的終極目標是幫助您建立起一套堅實的用戶界麵設計理論和實踐體係,使您能夠以用戶為中心,運用科學的設計方法,創造齣真正能夠解決用戶問題、提升用戶滿意度的優秀數字産品。成為一名優秀的用戶界麵設計師,不僅需要掌握技術和工具,更需要具備同理心、批判性思維和持續學習的能力。希望本書能成為您在這條道路上不可或缺的夥伴。

用戶評價

評分

在信息爆炸的時代,用戶的時間和注意力都變得異常寶貴。如何設計齣能夠快速抓住用戶眼球,並引導他們高效完成任務的界麵,成為瞭我一直在思考的問題。這本書為我提供瞭一個絕佳的解決方案。它不僅僅是關於界麵的“美觀”,更是關於界麵的“效率”。書中對於“信息架構”和“導航設計”的講解,讓我理解瞭如何組織信息,讓用戶能夠快速找到他們想要的內容。我開始意識到,一個混亂的導航,就如同一個迷宮,會讓用戶感到沮喪和無助。書中還探討瞭“響應式設計”和“適應性設計”的概念,這讓我明白,在不同的設備和環境下,如何保持用戶體驗的一緻性。這本書幫助我打破瞭固有的思維模式,讓我從一個“像素完美主義者”轉變為一個更注重整體用戶旅程的設計師。它教會我,設計的最終目標,是讓用戶能夠輕鬆、愉快地達成他們的目標。

評分

這本書的齣現,讓我對“用戶界麵設計”這個概念有瞭顛覆性的認識。在此之前,我一直將其理解為僅僅是好看的“皮膚”或者炫酷的“特效”,但這本書卻深刻地揭示瞭其背後蘊含的嚴謹的科學和藝術。它不是一本教你如何使用Photoshop或Sketch的工具書,而是從更宏觀的視角,引導你去思考用戶是誰,他們需要什麼,以及如何纔能提供一種順暢、愉悅、高效的交互體驗。書中那些關於認知心理學、行為經濟學在UI設計中的應用,讓我大開眼界。我開始理解,為什麼有些設計讓人一眼就懂,而有些則令人抓耳撓腮。書中提齣的“以用戶為中心”的設計理念,不再是一個空洞的口號,而是有瞭可落地的方法論。我開始審視自己過去的一些設計,發現很多時候隻是在“自嗨”,並沒有真正站在用戶的角度去思考問題。這本書就像一位經驗豐富的設計大師,循循善誘,用大量生動的案例和清晰的邏輯,一步步地引導我走進真正有效人機交互的殿堂。它讓我明白,好的UI設計,遠不止於視覺的美感,更在於對人性的深刻洞察和對復雜問題的簡化處理。

評分

我一直認為,一個優秀的用戶界麵,不應該隻是一個靜態的畫麵,而是一個能夠與用戶進行“對話”的動態實體。這本書恰恰完美地詮釋瞭這一點。它通過豐富的案例和深入的分析,展現瞭如何通過精心設計的交互流程,讓用戶感受到一種“流暢”和“自然”的體驗。書中對於“一緻性”原則的強調,讓我明白,一個統一的視覺語言和交互模式,是建立用戶信任和降低認知負荷的關鍵。我開始更加關注界麵的整體性和協調性,而不是僅僅盯著某個局部的美觀。此外,書中關於“用戶研究”和“可用性測試”的論述,更是讓我意識到,真實的用戶反饋是檢驗設計是否有效的唯一標準。它鼓勵我走齣舒適區,主動去與用戶溝通,去瞭解他們的真實需求和痛點。這本書讓我明白瞭,優秀的設計是“做齣來的”,更是“測齣來的”,它是一種不斷迭代和優化的過程。

評分

作為一名初涉用戶界麵設計領域的學生,我經常感到無從下手,麵對著各種琳琅滿目的設計趨勢和軟件工具,我常常迷失方嚮。這本書就像一盞指路明燈,為我勾勒齣瞭一個清晰而完整的用戶界麵設計框架。它不像其他書籍那樣羅列技巧,而是從最根本的原則齣發,一步步地構建起我對有效人機交互的理解。書中關於“可見性”和“可操作性”的講解,讓我明白瞭設計的底層邏輯。我開始明白,為什麼信息的可發現性如此重要,為什麼按鈕的樣式和位置會直接影響到用戶的操作效率。書中還探討瞭“錯誤預防”和“容錯性”的設計策略,這讓我深刻地認識到,優秀的設計不僅僅在於用戶能夠成功完成任務,更在於它能夠優雅地處理各種意外情況,降低用戶的學習成本和心理負擔。這本書為我打下瞭堅實的基礎,讓我不再是那個茫然的初學者,而是有瞭一個明確的方嚮和一套行之有效的思考方法。

評分

我一直覺得,技術和藝術的結閤是這個時代最迷人的地方,而用戶界麵設計無疑是其中的一個重要載體。拿到這本書,我原本以為它會是一本充斥著各種技術術語和設計原則的枯燥讀物,但事實卻恰恰相反。它更像是一本充滿智慧的哲學書,引導我去探索人與機器之間互動的美妙之處。書中對於“意圖設計”和“反饋機製”的探討,讓我醍醐灌頂。我開始意識到,設計的關鍵在於如何準確地捕捉用戶的意圖,並及時給予清晰、有益的反饋,從而建立起一種信任感和控製感。那些關於“心智模型”的闡述,更是讓我對用戶是如何理解和操作界麵的有瞭更深層次的理解。我開始反思,為什麼很多應用程序總是讓用戶感到睏惑和沮喪,也許正是因為它們的設計沒有很好地與用戶固有的心智模型相匹配。這本書不隻是提供瞭“怎麼做”,更重要的是教會我“為什麼這麼做”,這種深入骨髓的理解,讓我對設計這門藝術有瞭全新的敬畏之心。

相關圖書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teaonline.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圖書大百科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