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表于2024-11-22
有学者评论,这是一部比小说还精彩的当代中国乡镇政治观察论著。可媲美《江村经济》《金翼》《黄河边的中国》。
一个个鲜活的故事,对于了解村镇关系,乃至整个中国的社会运转体系,提供了可观的参考。
是值得关注中国农村的人读的一本书,也是值得关注中国改革者阅读的一本书。
基层迎检、开发纷争、征收税费、产业调整、征地“种房”、维权争利……“喧嚣”一词,释尽乡镇日常政治种种人事与结构交织碰撞的众声嘈杂。本书以后现代叙事策略,围绕基层政权、村级组织和农民在复杂的乡村权力场域中博弈共生的过程和状况,深度阐释了21世纪初中国中部地区某乡镇“乡域政治”的运作实践与支配逻辑。
本书出版十年来,获得学术界内外的广泛好评,被誉为数十年来少见的以“抵近现场”“深度描写”的方式、以“比小说还精彩”的叙述来“复杂化理解”中国基层社会的作品。重读此书,不难发现,虽然它研究的是十多年前的乡镇,但是,对于“故事”背后种种复杂因素的颇有见地的理论探讨,让它在今天仍然极具启示。
吴毅,重庆市人,1958 年生,法学博士,华中科技大学社会学院二级教授,华中科技大学“华中学者”特聘教授,出版过《村治变迁中的**与秩序—— 20 世纪川东双村的表达》 《小镇喧嚣—— 一个乡镇政治运作的演绎与阐释》 《记述村庄的政治》等著作,曾获全国优秀博士学位论文奖及中国高等学校人文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二、三等奖。
人民网 狄金华
真正以乡镇为基本研究单位展开有意识的系统的研究,吴毅先生的《小镇喧嚣》则可谓是典范之作。吴毅在完成了对“双村”长时段、历时态的记述后,以对当下时刻(时段)“乡域政治”运作过程的多相面展示与剖析为希冀推出的《小镇喧嚣》,可算是在做一次基本研究单位的**与创新尝试了。在《小镇喧嚣》中,吴毅坚持其一以贯之的个案研究传统,但将基本的分析单位由村落提升到乡镇,将“乡域”作为农村政治的研究单位正式提出来。
舒彬
一个偶然的机会让我遇到了《小镇喧嚣》这本让我感到如此畅快的书。
三农成为大家关注的热点,但热点仅仅停留到热点,很少有一本像《小镇喧嚣》一样如此细致走进农村,了解农村。作者的高明之处在于用一种讲故事的方式,深入浅出地讲述了乡镇基层政权、村级组织和农民在复杂的互动结构中博弈共生的过程和状况。
《小镇喧嚣》是值得任何关注中国农村的人读的一本书,从提出三农,到现在新农村建设,三农问题依然问题重重。作者在书里通过一个个故事鲜活了展现了农村村干部、镇干部、普通老百姓中的心理活动。
《小镇喧嚣》也是值得关注中国改革者阅读的一本书。尽管这本书写的是中国农村,但中国作为一个农业大国,改革与农村密不可分。更重要的是从本书里面所反映出那种人与人在利益面前所展现的博弈也适合城市。
读者评论
? 刚好跟《黄河边的中国》互补。曹锦清由于条件所限,虽然做到了调查广度的覆盖,但只能对中原乡村社会做一些“点到为止”的访谈,同时主要以农民的视角看待问题。而《小镇喧嚣》刚好跟他互补:此书长于调查的深度,看问题时还结合了干部的视角。
? 这是一部比小说更精彩的论著。
? 强烈推荐,很好看,鲜活。作者也是认真用心。
? 基层的故事总是比以为的更精彩。
? 这里面有大多数中国人的真实生活和行为逻辑。
? 又好看又有趣。一本让我爱上社会学的书。
? 很精彩。作者深厚的学术积点与贴实的乡村政治无缝地结合起来。顺畅而又不失学养。
再版说明 ...... Ⅰ
致?谢...... Ⅲ
主要人物一览表....... Ⅶ
引?子 ....... 1
一 迎检,迎检... 6
中心工作与迎检.... 6
村里的“作业”......18
动员再动员:确保高分过关 ........ 29
二 不开发,政府怎么办? .......... 37
林书记的规划 ................ 37
开发的政治学 ................ 45
洲头的纷争 . ............... 51
三 要钱是孙子,无钱是羔羊 ........ 64
“这狗 × 的收税”................. 64
“税源不够,靠关系去协调”........ 84
“开的价高于亩平负担,地就得租”... 90
四 播撒希望 ................. 101
重振豆乡 . ................ 101
小藠头,大文章 ................. 107
谢张村也想卖地 ................. 118
五 周旋于商民之间 ............... 127
叶先生与洲头村的租地纠纷 ...... 127
合同也要随形势而变化 . ......... 139
“没有硝烟的战斗”................ 148
六 媒 ..................... 159
洲头的突破 . ................ 159
石场风波起 . ................ 178
临时占地中的生意经 ................. 192
七?“可嫌”的农民 ................... 205
“农民既可怜又可嫌”............... 205
种粮不如“种房”.................. 221
“道上的伢们”.................. 231
八?僵持 .................. 239
叶先生的回应 ................. 239
开工前的反复 ........................ 248
断不清的土地案 .................. 260
九?基层的理性 .................... 270
“这是一种政治行为”................. 270
“诱民致富”. ................... 288
“扶强不扶弱”................... 300
十?又是一轮收钱时 .................. 309
当“讨要者”成为“被讨要者”....... 309
征收进入攻坚阶段 .................. 326
国、地两税提前过关 ................. 338
十一?了结难题 ..................... 345
洲头纷争的补遗 ..................... 345
叶桦事件的终结 ..................... 359
藠头下种了 .................... 372
十二?利益交关 .................... 381
花小钱办大事 ...................... 381
最后的征收 ........................ 389
石场业主上京了 ................... 403
十三?新的年轮 .................... 418
突起的争地风潮 ................... 418
“伢们”也来凑热闹 ............... 431
“耗油”与“就范”............... 438
十四?未完的结局 ................... 456
藠头种植的喜与忧 ................. 456
陈同年的困窘 ..................... 461
征地被冻结了 ..................... 464
业主们欲罢又起 ................... 467
不收税干部做什么? . ............. 471
又到了迎检的时候 ................. 475
十五?幕落幕启 ............. 486
研究关怀与策略的自白 . ......... 486
权力格局“错置”与官民行为“悖论”........ 494
非正式权力技术的凸显 . ......... 501
政权建设抑或治理转型 . ......... 511
注?释....... 515
附录 1?小镇调查笔记引用索引 ..... 600
附录 2?小镇文献资料引用目录 ..... 610
参考文献 ................... 613
种粮不如“种房”
小陈村紧挨着大陈村,离小镇有20多分钟的汽车路程。10月28日,我随挂村干部程文启去该村八组观察收税,却意外地遭遇农民“种房”的事件。
所谓“种房”,多见于城郊接合部地区。近年来,随着城市化进程加快,城市征用周边地区的农村土地成为一个不可避免的趋势。与这一趋势相伴随,一些城乡接合部地区的农民便趁开发之前,纷纷抢建住房,其中,除一部分是因为各种原因确需修建,且为政府部门同意之外,更多的却是没有得到政府批准的违章建筑。对于这股在待征农地上刮起的抢建风,人们戏称为“种房”。
“种房”的目的是牟利,按农民的话说就是“赌开发”,即借“种房”捞取开发补偿。开发补偿有一定的标准,而且标准至少都在当地建农家房成本价的一到两倍以上,一旦侥幸“种房”成功,就等于发了一笔小财。因此,“种房”实际上又是农民的一种投资(机)行为,对此,人们戏称为“种粮不如种房”。
小陈村不靠近城郊,之所以也刮起“种房”风,是因为规划中的沪蓉快速铁路线要经过这里,而且,测绘部门实际上也已经来村里做过地形勘测。所以,按干部们的说法,铁路建设征用农地只是一个时间问题。虽然国家建设用地的补偿标准不如商业开发性征地高,但老百姓算过一笔账,现行的补偿标准是每平方米拆迁房屋给200元,而大江区目前建农家房每平方米的成本价是100多元,多少还有赚头,这样,“种房”就有了利益上的驱动。
我们一走进村湾,便见满眼的砖红色,农户们正纷纷在自己的旧房上加层呢!有的加一层,有的加两层,有的加到了三层。据说,只要老房子的地基能够承受,就尽量地往上加。而一些农户则将自家的房屋向前后院落扩张,甚至个别房屋干脆就延伸到了耕地之内,大有借建房之机扩张地盘的态势。
我们来到了组长的兄弟家里,他的儿子也正在用红砖砌围墙。
围墙呈四方形,将整个院落围了起来。主人说,这是在让儿子操练手艺,以便日后好出外谋生。但是,码放在一旁的红砖却明显是刚买回来的新货,说是练手艺,这教育成本的投入也似乎太大了一些。
我本是来观察收税的,可转了大半天,农户缴钱的却不多,都说是手头紧,没有钱。没有钱倒也是理由,但整个湾子“种房”的事又做何解释?程文启半认真半开玩笑地说:“未必建房有钱,缴公粮就没有钱?”
“哪里话,那都是借的。”农民们回答。
“我不管钱从哪里来的,只要上面不管,我也希望你们能多得些补偿,只是这公粮总还得缴吧。”
小陈村的“种房”吸引了我。程文启又告诉我,不仅小陈村,只要是规划中的快速铁路线所要经过的村湾,农户们都乘着有关部门尚未对拟占压土地上的建筑物进行登记和评估,大肆建房。而洲头村作为已经规划的开发园区,尚未搬迁的农户也早已玩起了这种“种房”的游戏。
无疑,土地占用,政府和开发商会对土地或土地上的附着物,包括房屋给予一定的补偿,但那只是针对合法建房,对于各种未经许可而私自搭建的违章建筑,根据规定,不仅没有补偿,还要予以拆除。果真这样,这些“种房”的农民不仅无利可赚,弄不好可能连本钱都要搭上,这个道理农民不明白?
“真要是这么简单,就不会有这屡禁不止的‘种房’风了。”程文启苦笑道,“镇里对这个问题不止研究一次,也拿不出什么行之有效的办法。”(附录1:101)
小陈村之行是我第一次遭遇“种房”问题,一个月之后,我再次经历了这样的场景。
…………
于是,我得以体会,“种房”农民那貌似无理与刁蛮的背后其实深藏着他们自身所寻求的理性,这种特殊的理性是他们长期生活于其中的底层社会的环境教给他们的,更是一定的社会现实和政策所形塑出来的。弄清楚了这一点,我们也就弄清楚了作为阶级与群体的农民的弱和作为社区与个体的农民的强之间内在矛盾的联系。
很大程度上,我们完全可以这样讲,正是因为在相当长一段时间内整个社会体制与政策并没有给农民提供一个公正与平等地表达和维护其自身权益的机会,才导致他们中间的一部分人也同样不会想到以一种更为合作与合法的方式来参与对于社会财富的重新分配及社会权利的表达。在前提并不合理的情况下,除非社会治理者以全控和高压方式促使农民“配合”,否则农民总是会以不配合或不合情理的“配合”来表达自己的意愿。对于农民的这种不合作,若是站在不问前提是否合理、只问程序是否正确的立场(这往往是作为政策执行者的基层和地方政府的最典型立场)上,农民自然就纯属不通情理的刁民。但是,如果我们肯进一步去深究这不问前提是否合理、只问过程是否正确的政策究竟是合理还是不合理时,我们才能透过农民的“刁蛮”去发现他们作为社会底层的无奈与无助,才能去思考那种不问价值是否合理、只问程序是否合法的开发政策究竟是解放了农民,还是在以一种新的不平等与不公正方式继续剥夺他们。君不见一些地方的政府在加大对“城中村”“拆违”力度的同时,却又拱手将农民视为命根子的土地半卖半送地交给开发商,再让他们去开发各种适合人居环境(有人说那其实只是适合富人居住的环境)标准的豪宅,去建设各种能给地方领导人增光添彩的城市名片工程,去引进能给地方增加财政收入的各种企业。在这些豪宅、工程和企业中,又究竟有没有先建后批或边建边批的违章建筑呢?一想到这里,我竟至对究竟是谁在搞“违建”,“违建”的标准究竟该由政府还是法律说了算,以及究竟应该先杜绝哪一种“违建”这些最为基本的问题也犯了糊涂。
于是,我感觉到,农民“种房”,赌的是开发,赌注却是自己的尊严,农民以牺牲自身社会尊严的方式来给我们的社会虚构出一个强弱“错置”的场景,并通过这一错置的场景达到“以弱制强”的目的。对于如此狡黠而又居然有效的生存技术,我不知道应该是欣赏还是悲哀。
《小镇喧嚣》自 2007 年 10 月由三联书店出版以来,迄今已近10 个年头。10 年不算很长,但在出版业如此发达的今天,也足以让一本书被淹没在海量更新面世的出版物中而被人忘却。幸运的是,这本书还不时有人提起,它没有躺在图书馆的书架上睡觉,而真正是有人在读。阅读者既包括学界的同行和学生,也有不少喜欢读书的人。试想,还有什么能比这更让作者满足?这些年来,经常有人给我来邮件,问我在哪里还可以买到此书,因为实体书店和网上都已无售,甚至还有朋友说,他在网上买了复印本。这一类信息,自然会让我高兴,觉得当年的辛苦没有白费。
得知三联书店旗下新恢复的生活书店正在策划“中国社会学经典文库” ,拟将改革开放以来国内出版的一些已经获得影响的社会学著作进行系列再版,并将《小镇喧嚣》也收入其中,这于我无疑是一个更好的消息。经典与否不是我们这些当世者能够说了算的,但以此理由让有兴趣的人能够买到书,不亦乐乎?
一本书既已面世,就获得了它自身的生命,经过时间的沉淀,再次出版是否仍有价值,将由读者研判。因此,此次再版,我除了对书中新发现的错漏之处进行处理,并未对内容做改动,对原书的“致谢词”也只是做了微调,特此说明。
小镇喧嚣:一个乡镇政治运作的演绎与阐释 下载 mobi pdf epub txt 电子书 格式 2024
小镇喧嚣:一个乡镇政治运作的演绎与阐释 下载 mobi epub pdf 电子书十年沧桑
评分社会学经典著作译本,一部堪比《白鹿原》的雄奇家族史诗!
评分《金翼:一个中国家族的史记》是知名社会学家林耀华先生用小说体写作的社会人类学学术专著,通过小说中张、黄两家在社会生活与经济变迁中的兴衰沉浮,刻画出了中国南方乡村生活的全景。面对生活中的机遇与挑战,张、黄两家的不同选择,演变出截然不同的家族命运与个人际遇。作者娓娓道来,在叙述张、黄两家生活场景的同时,对地方社会的信仰、习俗等进行了细致入微的描写,对个人在人际关系中的调适与制衡进行了分析与评述,为读者更好的解析人物故事内涵、解读中国传统社会的运行机制与内在逻辑,提供了社会学领域的很好读本。
评分此书长于调查的深度,看问题时还结合了干部的视角。学者吴毅2003年执武汉某区领导之“尚方宝剑”,进入一个正急速变迁着的郊区小镇,期间与镇村各级领导混得很熟,进行了为期一年半的深入调查。本书以“讲故事”的形式叙述了小镇一年间发生的一些典型政治事件:迎接上级检查、开发征地、经济作物推广、采石场纠纷、收税等等,对乡干部、村干部、商人、农民等各个利益主体之间的政治互动进行了实景展现,可读性很好。书中还叙述了处于弱势地位的农民为了自身利益所采取的斗争策略,诚实地展现了农民群体的完整形象:淳朴的农民也会拿起弱者的@而变“刁民”。
评分本书出版十年来,获得学术界内外的广泛好评,被誉为数十年来少见的以“抵近现场”“深度描写”的方式、以“比小说还精彩”的叙述来“复杂化理解”中国基层社会的作品。重读此书,不难发现,虽然它研究的是十多年前的乡镇,但是,对于“故事”背后种种复杂因素的颇有见地的理论探讨,让它在今天仍然极具启示。
评分庄孔韶,中国个民族学(人类学)博士。美国华盛顿大学人类学博士后研究,访问教授和访问学者(1990-1994)。台湾中央研究院访问研究员(1997-1998),中国民族学会理事、中国人类学会理事、中国比较文学学会理事。中国遗传学会国际伦理道德委员会委员、美国摄影师学会终身会员。现任浙江大学讲座教授、人类学研究所所长,中国人民大学人类学教授,中国民族学人类学研究会副会长,中国影视人类学学会副会长和中国@人类学专业委员会主任,专业期刊《人类学研究》主编。近年来的重要著作有:《行旅悟道》(北京大学出版社,2009),《时空穿行——中国乡村人类学世纪回访》(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人类学通论》(主编)(2003年国家图书奖),《人类学概论》(主编)(2006年规划精品教材),《来自中国的影视文化视角:方法论、分析与电影呈现(英文版)》(多人合编)(知识产权出版社,2012)等。近年来致力于跨学科研究,其医学人类学纪录片《虎日》(暨学术论文)获2004年中英项目(HAPAC)奖和亚洲“佳实践”奖。本书《银翅》的配合影片《端午节》(英文,华盛顿大学出版社)于1992年成功入围美国纽约米德电影节。
评分社会学经典著作译本,一部堪比《白鹿原》的雄奇家族史诗!
评分《金翼:一个中国家族的史记》是知名社会学家林耀华先生用小说体写作的社会人类学学术专著,通过小说中张、黄两家在社会生活与经济变迁中的兴衰沉浮,刻画出了中国南方乡村生活的全景。面对生活中的机遇与挑战,张、黄两家的不同选择,演变出截然不同的家族命运与个人际遇。作者娓娓道来,在叙述张、黄两家生活场景的同时,对地方社会的信仰、习俗等进行了细致入微的描写,对个人在人际关系中的调适与制衡进行了分析与评述,为读者更好的解析人物故事内涵、解读中国传统社会的运行机制与内在逻辑,提供了社会学领域的很好读本。
评分“浙江村”,20世纪80年代起渐次于北京天安门以南5公里的南苑地区汇聚成形。30年来,其经济生产与社会再生产的特殊面貌、内部空间与外部环境的互动演变,已成为研究改革开放以来中国流动人口与城市社会经济发展,体制、权力与政策的鲜活样本。
小镇喧嚣:一个乡镇政治运作的演绎与阐释 mobi epub pdf txt 电子书 格式下载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