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古建築典籍解讀--《營造法式》注釋與解讀

中國古建築典籍解讀--《營造法式》注釋與解讀 下載 mobi epub pdf 電子書 2025

[宋] 李誡 著
圖書標籤:
  • 古建築
  • 營造法式
  • 建築史
  • 中國建築
  • 傳統文化
  • 建築學
  • 古籍
  • 文化遺産
  • 宋代建築
  • 技術史
想要找書就要到 圖書大百科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頁
你會得到大驚喜!!
齣版社: 化學工業齣版社
ISBN:9787122304070
版次:1
商品編碼:12293101
包裝:平裝
叢書名: 中國古建築典籍解讀
開本:16開
齣版時間:2018-02-01
用紙:膠版紙
頁數:431
字數:550000
正文語種:中文

具體描述

産品特色

編輯推薦

適讀人群 :本書適閤建築師、建築史學者、建築專業師生、建築愛好者、藝術設計專業師生以及相關專業人員閱讀。
1.多名古建築專傢、媒體人聯袂傾力推薦。
2.內容完整。原著+注解+譯文+延伸閱讀+現代彩色圖片,不僅完整地校注《營造法式》,還結閤原著中的要點,給齣現代建築定義與圖片,通過對比,讓讀者深刻理解原著內容,多方麵提升建築素養。
3.可讀性強,采用四色印刷,對原典中的古建築構件,采用現代彩色圖片予以詮釋,直觀明瞭。

內容簡介

《營造法式》被譽為“中國古代建築的寶典”。全書共三十六捲,其中圖樣六捲,幾乎囊括瞭當時建築工程以及與建築相關的各個方麵,把當時和前代工匠的建築經驗加以係統化、理論化,提齣瞭一整套木構架建築的模數製設計方法,並提供瞭珍貴的建築圖樣。全書體係嚴謹、內容豐富,是中國古代建築科學技術的一部百科全書。
本書對原著文字部分進行瞭注釋和解讀,將圖樣部分的圖有選擇性地插入內文閤適的地方,形成瞭“古文配古圖,古圖釋古文”的特點。另外,在“原典圖說”版塊中,編者對原著中涉及的相關建築,不僅配上瞭實景圖,還進一步給予瞭專業性的解讀。這不僅讓讀者對古典建築有一個直觀的瞭解,而且還融學術性、趣味性和欣賞性為一體,是古籍中難得的優秀讀本。
本書適閤建築師、建築史學者、建築專業師生、建築愛好者、藝術設計專業師生以及相關專業人員閱讀。

作者簡介

吳吉明,男,1978年齣生,北京市建築設計研究院高級建築師、北京土木建築學會秘書處主管、九三學社中央委員會人資環專委會委員、九三學社北京城建委委員、中國建築節能協會第二屆專傢委員會專傢、CEA總工之傢智庫專傢,同時也是知名旅行攝影師,自媒體人。

內頁插圖

精彩書評

中華文化的理念、智慧、氣度、神韻增添瞭中國人民和中華民族內心深處的自信和自豪。傳統建築的營造法式中充滿著無限的智慧與哲學魅力。本套中國古建築典籍解讀用通俗形象化的方式將中國建築之美再度呈現,這對於在青年學生中弘揚和傳承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推廣普及建築科普知識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中國建築學會監事會監事顧勇新教授

相比多樣化的現代建築,中國古代建築體係完整沿襲有序,我們傳統建築決不僅是靠工匠的經驗便可修建而成的。經典營造法式,將古人們的智慧充分歸納並條理化,充分反映瞭中國古代高超的建築設計水平,而通過對經典的學習,讀者也可以更好的瞭解中國古代建築沿襲的脈絡,獲得啓發服務當代。
——中國勘察設計協會傳統建築分會秘書長 王新華

古人的建造在如今看來本就是一份傳奇,從構思到後現實化,靠著匠人們的口傳心授,更依靠一種體係化的智慧體係。從圖樣到模型再到大規模的群體建築,匠人們用著獨特的“密碼”體係進行著建造,形成一項專門的技術。而這套叢書或許正可以幫助大傢細細品味這份獨特的傳統建築傳奇。
——資深媒體人,新浪網執行總編輯孟波

目錄

捲一002
總釋上/002
宮/002
闕/005
殿/007
樓/009
亭/010
颱榭/012
城/013
牆/015
柱礎/017
定平/018
取正/019
材/021
栱/022
飛昂/023
爵頭/025
枓/026
鋪作/027
平坐/028
梁/029
柱/030
陽馬/031
侏儒柱/032
斜柱/033

捲二034
總釋下/034
棟/034
兩際/035
搏風/036
柎/036
椽/037
簷/039
舉摺/041
門/042
烏頭門/044
華錶/045
窗/046
平棊/048
鬥八藻井/049
鈎闌/050
拒馬叉子/051
屏風/052
槏柱/053
露籬/054
鴟尾/055
瓦/056
塗/057
彩畫/058
階/060
磚/061
井/062

捲三063
壕寨製度/063
取正/063
定平/064
立基/065
築基/065
城/066
牆/067
築臨水基/068
石作製度/069
造作次序/069
柱礎/071
角石/072
角柱/073
殿階基/074
壓闌石/075
殿階螭首/076
殿內鬥八/077
踏道/078
重颱鈎闌/079
螭子石/081
門砧限/081
地栿/083
流杯渠/084
壇/085
捲輂水窗/086
水槽子/087
井口石/087
馬颱/088
山棚 腳石/089
幡竿頰/089
贔屭鰲坐碑/090
笏頭碣/091

捲四092
大木作製度一/092
材/092
栱/094
飛昂/097
爵頭/100
枓/101
總鋪作次序/103
平坐/105

捲五106
大木作製度二/106
梁/106
闌額/109
柱/111
陽馬/112
侏儒柱/113
棟/114
搏風闆/115
柎/115
椽/116
簷/117
舉摺/118

捲六120
小木作製度一/120
闆門/120
烏頭門/123
軟門/125
破子欞窗/127
睒電窗/129
闆欞窗/130
截間闆帳/131
照壁屏風骨/132
隔截橫鈐、立旌/133
露籬/134
闆引簷/135
水槽/136
井屋子/137
地棚/139

捲七140
小木作製度二/140
格子門/140
闌檻鈎窗/143
殿內截間格子/145
堂閣內截間格子/146
殿閣照壁闆/148
障日闆/149
廊屋照壁闆/150
鬍梯/151
垂魚、惹草/153
栱眼壁闆/154
裹栿闆/155
擗簾竿/156
護殿閣簷竹網木貼/156

捲八157
小木作製度三/157
平棊/157
鬥八藻井/159
小鬥八藻井/161
拒馬叉子/162
叉子/163
鈎闌/165
棵籠子/168
井亭子/169
牌/172

捲九173
小木作製度四/173
佛道帳/173

捲十185
小木作製度五/185
牙腳帳/185
九脊小帳/190
壁帳/195

捲十一197
小木作製度六/197
轉輪經藏/197
壁藏/206

捲十二213
雕作製度/213
混作/213
雕插寫生華/214
起突捲葉華/214
剔地窪葉華/215
鏇作製度/216
殿堂等雜用名件/216
照壁闆寶床上名件/217
佛道帳上名件/218
鋸作製度/220
用材植/220
抨墨/221
就馀材/221
竹作製度/222
造笆/222
隔截編道/223
竹柵/224
護殿簷雀眼網/224
地麵棋文簟/225
障日 等簟/226
竹芮索/226

捲十三227
瓦作製度/227
結/227
用瓦/228
壘屋脊/230
用鴟尾/232
用獸頭等/233
泥作製度/236
壘牆/236
用泥/237
畫壁/238
立竈/239
釜鑊竈/240
茶爐/241
壘射垛/242

捲十四243
彩畫/243
總製度/243
五彩遍裝/247
碾玉裝/252
青綠疊暈棱間裝/254
解綠裝飾屋捨/255
丹粉刷飾屋捨/257
雜間裝/259
煉桐油/260

捲十五261
磚作製度/261
用磚/261
壘階基/262
鋪地麵/263
牆下隔減/264
踏道/264
慢道/265
須彌坐/266
磚牆/267
露道/268
城壁水道/268
捲輂河渠口/269
接甑口/269
馬颱/270
馬槽/270
井/271
窯作製度/272
瓦/272
磚/274
琉璃瓦等/275
青掍瓦/276
燒變次序/276
壘造窯/277

捲十六279
壕寨功限/279
總雜功/279
築基/281
築城/281
築牆/282
穿井/283
般運功/283
供諸作功/285
石作功限/286
總造作功/286
柱礎/287
角石/289
殿階基/290
地麵石/291
殿階螭首/292
殿內鬥八/292
踏道/293
單鈎闌/294
螭子石/295
地栿石/295
門砧限/296
流杯渠/297
壇/299
捲輂水窗/300
水槽/300
馬颱/301
井口石/301
山棚腳石/302
幡竿頰/302
贔屭碑/303
笏頭碣/304

捲十七305
大木作功限一/305
栱、枓等造作功/305
殿閣外簷補間鋪作用栱、枓等數/307
殿閣身槽內補間鋪作用栱、枓等數/309
樓閣平坐補間鋪作用栱、枓等數/310
枓口跳每縫用栱、枓等數/312
把頭絞項作每縫用栱、枓等數/313
鋪作每間用方桁等數/314

捲十八316
大木作功限二/316
殿閣外簷轉角鋪作用栱、枓等數/316
殿閣身內轉角鋪作用栱、枓等數/319
樓閣平坐轉角鋪作用栱、枓等數/321

捲十九324
大木作功限三/324
殿堂梁、柱等事件功限/324
城門道功限/328
倉敖、庫屋功限/329
常行散屋功限/331
跳捨行牆功限/332
望火樓功限/333
營屋功限/334
拆修、挑、拔捨屋功限/335
薦拔、抽換柱、栿等功限/336

捲二十338
小木作功限一/338
闆門/338
烏頭門/342
軟門/343
破子欞窗/344
睒電窗/345
闆欞窗/346
截間闆帳/347
照壁屏風骨/348
隔截橫鈐、立旌/349
闆引簷/349
露籬/350
水槽/350
井屋子/351
地棚/351

捲二十一352
小木作功限二/352
格子門/352
闌檻鈎窗/354
殿內截間格子/355
堂閣內截間格子/355
殿閣照壁闆/356
障日闆/357
廊屋照壁闆/357
鬍梯/358
垂魚、惹草/358
栱眼壁闆/359
裹栿闆/359
擗簾竿/360
護殿閣簷竹網木貼/360
平棊/361
鬥八藻井/362
小鬥八藻井/363
拒馬叉子/363
叉子/364
鈎闌/365
棵籠子/367
井亭子/367
牌/368

捲二十二369
小木作功限三/369
佛道帳/369
牙腳帳/374
九脊小帳/376
壁帳/377

捲二十三378
小木作功限四/378
轉輪經藏/378
壁藏/383

捲二十四386
諸作功限一/386
雕木作/386
鏇作/394
據作/396
竹作/397

捲二十五398
諸作功限二/398
瓦作/398
泥作/401
彩畫作/403
磚作/406
窯作/408

捲二十六411
諸作料例一/411
石作/411
大木作/413
竹作/415
瓦作/417

捲二十七421
諸作料例二/421
泥作/421
彩畫作/424
磚作/426
窯作/428

參考文獻431

前言/序言

北宋中晚期,各地大肆建造宮殿、衙署、廟宇、園囿等,造型極盡奢華,負責工程的大小官吏趁機貪汙,整個建築業腐敗叢生,緻使國庫法應付浩大的開支。麵對這種危急情況,熙寜二年(1069年),宋神宗下令當時負責宮室建築的部門——將作監,編製齣一部關於建築工程方麵的規範書。經過十餘年的努力,將作監於宋哲宗元祐六年(1091年)將書籍完成,稱為《元祐法式》,但因該書缺乏用材製度,工料太寬,不能防止工程中的各種弊端,因此並沒有實施開來。到瞭宋哲宗紹聖四年(1097年),朝廷又詔令將作監的李誡重新編修,李誡此次編著完成的正是《營造法式》一書。
《營造法式》被學界譽為“中國古代建築寶典”。全書共三十六捲,其中圖樣六捲,幾乎囊括瞭當時建築工程以及與建築有關的各個方麵,把當時和前代工匠的建築經驗加以係統化、理論化,提齣瞭一整套木構架建築的模數製設計方法,並提供瞭珍貴的建築圖樣。全書體係嚴謹、內容豐富,是中國古代建築科學技術的一部百科全書。其不但總結瞭中國曆代勞動人民建築方麵的經驗,而且為後世留下瞭有關建築力學和材料力學的豐富史料。自《營造法式》問世以來,曆代許多學者均非常重視此書。20 世紀初期甚至還成立瞭以《營造法式》為研究核心的中國營造學社。因此,本書的齣版,對於繼承和發揚中國傳統建築理論,深入解讀傳統建築經典,以及探索具有中國特色的建築學理論和實踐體係,有著非常重要的意義。
本書對《營造法式》原著文字部分進行瞭注釋和解讀,將圖樣部分的圖有選擇性地插入注釋文字中閤適的地方,形成瞭“原著 + 注解 + 譯文 + 延伸閱讀”的內文形式。在“原典圖說”欄目中,還配以相關現代圖片,圖文並茂。可以說,本書不僅保持瞭原著的魅力,還讓《營造法式》時代感更強,更具有可讀性,大大提升《營造法式》的閱讀價值。本書不僅完整地校注《營造法式》,還根據原著中的要點,結閤現代建築規範,通過對比,讓讀者深刻理解原著的內容,從多方麵提升讀者的建築素養。
本書由吳吉明譯注,周瀾、楊承清、吳大寶、張琴、吳正法、張躍、高海靜、葛新麗、劉海明、劉露、楊傑、王丹丹、臧耀帥、呂君、陳凱、武鵬、李亞奇也做瞭大量的工作,在此對他們付齣的勞動一並錶示感謝。
由於編寫時間和水平有限,盡管編者盡心盡力,反復推敲核實,但難免有疏漏及不妥之處,懇請廣大讀者批評指正,以便做進一步的修改和完善。


《營造法式》:穿越韆年的工匠智慧與東方美學 在中國浩瀚的文化寶庫中,有數不勝數的經典著作,它們承載著先人的思想、技藝與精神。而《營造法式》,無疑是其中一顆璀璨的明珠,一部係統闡述中國古代建築設計、施工、材料、管理等各方麵知識的百科全書。它不僅是研究中國古代建築的必讀之作,更是窺探東方傳統智慧、審美情趣與社會結構的一扇珍貴窗口。 源遠流長,匠心獨運 《營造法式》由北宋徽宗年間(1100-1125年)李誡奉敕編纂,是中國曆史上最早、最完整、最科學的建築技術書籍。其成書之初,便肩負著規範全國建築行業、提高工程質量、統一技術標準的重任。曆經近韆年的風雨洗禮,《營造法式》穿越時空的阻隔,以其嚴謹的邏輯、精深的理論、詳實的圖例,嚮後世展現瞭古代中國在建築領域所達到的高超水平。 本書的內容涵蓋瞭建築的方方麵麵,從宮殿、寺廟、塔、園林等大型建築,到民居、橋梁、城牆等各類工程,無不涉及。它詳細記錄瞭木構件的尺寸、比例、連接方式,磚石材料的規格、砌築方法,乃至色彩搭配、裝飾細節等。這些規範和圖樣,不僅體現瞭古人對結構的精妙把握,更彰顯瞭他們對空間、比例、對稱、和諧等美學原則的深刻理解。 體係完備,邏輯嚴謹 《營造法式》的結構堪稱嚴謹,共分為三十四捲,十個部分,每個部分又細分為若乾章節,層層遞進,條理清晰。 《總釋》:作為全書的總綱,簡要闡述瞭建築的基本原則、設計理念以及造物的根本。 《裝造》:詳細介紹瞭建築的構件名稱、規格、尺寸、製作方法,包括柱、梁、枋、鬥拱、椽、望等關鍵木構件,以及石、磚、瓦等材料的應用。 《畫atorics》:闡述瞭圖紙繪製的規則和方法,這是將設計意圖轉化為具體施工圖的關鍵。 《營造》:詳述瞭工程的組織管理、人員分工、預算編製、材料采購等管理流程,體現瞭古代建築工程的標準化和規模化。 《工程做法》:這是本書的核心部分,詳細介紹瞭各類建築的施工步驟、技術要領和工藝流程,如木作、石作、瓦作、泥作、彩畫作、雕刻作等。 《定色》:專注於建築色彩的運用,包括色彩的搭配原則、顔料的選擇、以及不同部位的色彩規範,反映瞭古人對建築視覺效果的重視。 《考工》:涉及建築工程的質量檢驗和驗收標準,確保工程符閤設計要求和技術規範。 《物料》:詳細列舉瞭各種建築材料的種類、産地、規格、質量標準以及驗收方法。 《工程》:提供瞭具體的工程案例分析和說明,通過實例來講解理論知識。 《圖樣》:附有大量精美的圖樣,包括構件的斷麵圖、節點圖、平麵圖、立麵圖等,是理解書中文字內容的直觀補充。 這種體係化的編纂方式,使得《營造法式》不僅是一部技術手冊,更是一部具有高度學術價值的科學著作,為後人提供瞭研究中國古代建築設計的完整框架。 精湛技藝,智慧結晶 《營造法式》所展現的,是中國古代工匠的非凡智慧和精湛技藝。書中對鬥拱的描述,便是其突齣代錶。鬥拱是中國古代木結構建築特有的構件,它由若乾小木塊(鬥)和弓形短木(拱)層層疊加、縱橫交錯而成。在《營造法式》中,鬥拱的形製、尺寸、連接方式被描繪得細緻入微,堪稱科學的力學計算和精巧的工藝技術的完美結閤。鬥拱不僅能夠將屋頂的巨大荷載傳遞到柱子上,還具有裝飾作用,增添瞭建築的莊重與華美。 書中對木構件的榫卯連接的細緻描述,也充分體現瞭中國古代木工的高超技藝。榫卯結構是一種不使用釘子的連接方式,通過構件之間的咬閤形成穩固的整體。這種結構不僅強度高、耐久性好,而且能夠更好地適應木材的自然膨脹和收縮,延長建築的使用壽命。《營造法式》對各種榫卯節點的精確尺寸和製作方法都有詳細說明,足以令今人驚嘆。 此外,本書對磚石的砌築、瓦片的鋪設、泥抹灰的配比、以及彩畫的繪製,都有詳細的規定和說明。例如,書中對不同等級建築的屋頂形式、顔色、彩畫題材都有明確的要求,這不僅體現瞭等級製度在建築中的應用,也展現瞭古人對建築外觀的精心設計。 東方美學,意蘊深遠 《營造法式》不僅僅是技術上的指南,更蘊含著深刻的東方美學思想。它所追求的,並非西方建築的宏偉壯觀,而是與自然和諧統一,與人文精神相契閤的獨特審美。 和諧與平衡:《營造法式》強調建築的整體感和比例協調,追求各個部分之間的平衡與和諧。無論是宏偉的宮殿還是素雅的庭院,都力求達到一種寜靜、莊重、和諧的視覺效果。 天人閤一:中國古代建築深受“天人閤一”哲學思想的影響,力求建築能夠融入自然環境,與山水、氣候相協調。本書中的選址、布局、以及對庭院的設計,都體現瞭這種對自然的尊重和順應。 含蓄與內斂:與西方建築的直白開放不同,中國古建築往往展現齣一種含蓄、內斂的美感。通過麯摺的迴廊、錯落的庭院、以及精緻的雕飾,營造齣一種“步移景異”、“麯徑通幽”的意境。 象徵與寓意:許多建築構件和裝飾都具有豐富的象徵意義,如龍、鳳、祥雲等,它們寄托著人們對美好生活的嚮往和對皇權的尊崇。《營造法式》中對色彩和裝飾的規定,也反映瞭這種寓意化的審美取嚮。 傳承與啓示 《營造法式》的價值,體現在其對後世的深遠影響。在漫長的曆史長河中,無數的建築工匠遵循著《營造法式》的原則,建造瞭無數令人驚嘆的建築傑作。即使在技術不斷進步的今天,《營造法式》所蘊含的智慧和美學思想,仍然具有重要的啓示意義。 對於研究中國古代建築的學者而言,《營造法式》是不可或缺的原始文獻,它為理解古代建築的建造技藝、設計理念、以及文化背景提供瞭最直接、最權威的依據。通過對《營造法式》的深入解讀,我們可以揭示古代建築的精髓,填補曆史研究的空白。 對於建築設計師和工匠而言,《營造法式》是寶貴的藉鑒。它所傳達的嚴謹、精巧、注重細節的工匠精神,以及對自然、和諧、比例的追求,對於當代建築設計仍然具有重要的指導意義。在追求創新和現代化的同時,藉鑒和傳承優秀傳統建築文化,能夠為當代建築注入更深厚的文化底蘊和藝術價值。 對於普通讀者而言,《營造法式》更是瞭解中國傳統文化的一扇窗口。通過這部經典,我們可以窺見古代中國社會的生活方式、價值觀念、以及人們對於美的追求。它讓我們更加深刻地理解中國傳統文化的博大精深,增強民族文化自豪感。 結語 《營造法式》是一部穿越韆年、跨越時空的偉大著作。它不僅僅是一部建築技術典籍,更是一部凝聚瞭中華民族智慧、審美和創造力的文化瑰寶。通過對其深入細緻的解讀與研究,我們不僅能夠復原那些曾經輝煌的建築,更能從中汲取寶貴的經驗和啓示,為我們今天的建築事業和文化傳承,注入新的活力與生機。這部經典的流傳,是對古代工匠精神的緻敬,也是對中華民族優秀傳統文化的傳承與發揚。

用戶評價

評分

這本書簡直是我近期閱讀體驗中最大的驚喜!我一直對中國古建築有著濃厚的興趣,也看過不少相關的書籍,但很多都停留在錶麵,要麼是泛泛而談的介紹,要麼就是過於專業的考據,讓我覺得難以深入。直到我遇到這本《中國古建築典籍解讀--<營造法式>注釋與解讀》,我纔覺得自己終於找到瞭“對的書”。作者的功力著實不凡,他不僅對《營造法式》這部煌煌巨著有著深入的研究,更重要的是,他能夠用一種非常接地氣的方式,將那些古老而精深的知識傳遞給讀者。我喜歡它那種循序漸進的講解方式,從最基礎的術語解釋,到復雜的結構分析,每一步都走得很穩,讓我能夠跟得上節奏。而且,書中那些詳盡的圖解和對照,實在是太有幫助瞭!我常常對著書中的插圖,腦海中會立刻浮現齣腦海中那些古代建築的形象,那種感覺就像是在親手觸摸那些精美的榫卯和梁柱。更讓我印象深刻的是,作者在解讀過程中,並沒有生硬地將古代的知識與現代的理論割裂開來,而是巧妙地將兩者聯係起來,讓我能夠看到中國古建築在曆史長河中是如何演變和發展的,以及它對現代建築設計所能提供的啓示。這本書讓我不再覺得中國古建築是遙不可及的“文物”,而是充滿瞭生命力和智慧的寶藏。

評分

翻閱《中國古建築典籍解讀--<營造法式>注釋與解讀》的過程,對我而言,是一場漫長而愉快的“考古”。我一直認為,想要真正理解一個民族的文化,就必須去探尋其最古老的智慧和工藝。而《營造法式》,無疑是中國古代建築的集大成者。但原著的晦澀,常常讓我想望而卻步。這本書的齣現,如同一把鑰匙,為我打開瞭這扇塵封已久的大門。我喜歡它那種“不厭其煩”的耐心,對於每一個術語,每一個圖例,都進行瞭細緻入微的解釋。它不僅僅是告訴你“是什麼”,更是告訴你“為什麼”。這種探究式的解讀方式,讓我能夠從根本上理解《營造法式》的精髓。我尤其欣賞書中對於一些施工細節的描寫,例如木材的選擇、榫卯的結構、鬥拱的安裝等等,這些細節的處理,讓我看到瞭中國古代工匠對細節的極緻追求。它讓我明白,一座宏偉的建築,是由無數個微小的、精密的部件組成的,而每一個部件,都凝聚著匠人的心血和智慧。這本書讓我對中國古建築的敬畏之情,從錶麵的贊嘆,上升到瞭對內在工藝和文化精神的深刻理解。

評分

閱讀《中國古建築典籍解讀--<營造法式>注釋與解讀》的過程,與其說是一次學習,不如說是一次重塑。我一直對中國古建築抱有好感,但總覺得隔瞭一層紗,無法真正觸碰到其精髓。這本書,就像一雙靈巧的手,輕輕地撥開瞭那層紗,讓我得以窺見其內心深處的奧秘。《營造法式》的原著,對於大多數人來說,無疑是天書。即便是一些專業的學者,也需要花費大量的時間和精力去鑽研。而這本書,卻巧妙地將這部巨著“翻譯”成瞭我們普通人能夠理解的語言。它不僅僅是對字詞的注釋,更是對思想、對技術、對文化的深層解讀。我發現,書中對於每一個概念的闡釋,都力求清晰明瞭,同時又兼顧瞭學術的嚴謹性。作者並沒有因為追求通俗易懂而犧牲掉學術的深度,反而通過層層遞進的解讀,將復雜的理論變得觸手可及。我尤其喜歡它對《營造法式》中那些看似枯燥的圖錶和數據進行生動化的處理,通過對比、類比,讓那些抽象的概念變得具象化。這使得我在閱讀過程中,能夠不斷地産生“原來如此”的頓悟,而不是機械地記憶。更重要的是,這本書讓我看到瞭中國古建築背後所蘊含的哲學思想和審美情趣。它不僅僅是一本技術手冊,更是一部承載著民族精神的文化經典。

評分

初次翻開這本《中國古建築典籍解讀--<營造法式>注釋與解讀》,便被它厚重而不失親和的氣息所吸引。我並非科班齣身的建築史專傢,隻是對中國傳統文化,尤其是那些凝固在時間和空間裏的智慧,有著一份難以言喻的熱情。市麵上關於《營造法式》的解讀書籍不少,但很多都過於艱澀,充斥著專業術語,仿佛一道道高牆,將我這樣普通的愛好者拒之門外。然而,這本書從一開始就給予瞭我截然不同的感受。它並非直接照搬原文,而是以一種抽絲剝繭的方式,將原本晦澀難懂的宋代建築規範,化繁為簡,變得生動有趣。那些古老的木構件名稱,那些繁復的施工步驟,那些精妙的比例關係,在這位作者的筆下,仿佛重新獲得瞭生命。我尤其喜歡書中那些細緻入微的注釋,它不僅僅是簡單地解釋詞語的意思,更深入地剖析瞭這些詞語背後的曆史語境、工藝考量,甚至還有一些鮮為人知的民間傳說。讀著讀著,我仿佛能聽到古老工地上的叮叮當當,看到工匠們汗流浹背卻又一絲不苟的身影。這種身臨其境的感覺,是任何圖片或模型都無法給予的。而且,作者在解讀中,並沒有迴避《營造法式》本身的局限性,以及它在後世傳播和應用過程中所遇到的挑戰,這種客觀而辯證的態度,讓我對中國古建築的認識,不再是單一的贊美,而是多瞭一份更深刻的理解和反思。這本書就像一位循循善誘的良師,帶領著我在中國古建築的殿堂裏,一步步探索,一步步感悟,那種收獲的喜悅,難以言錶。

評分

說實話,一開始拿到這本書,我抱著一種觀望的心態。畢竟,《營造法式》這三個字,在中國建築史領域的分量,我還是瞭解一些的。我接觸過一些研究者寫的文章,他們的邏輯嚴密,論證充分,但讀起來總覺得少瞭點什麼——那種能夠觸動人心的溫度。而這本書,恰恰彌補瞭這一點。它沒有一開始就拋齣大量的理論和數據,而是從一個讀者的角度齣發,試圖去理解和解答那些睏擾普通人的疑問。我常常在想,古時候的工匠們,他們是如何在沒有現代機械的輔助下,建造齣那些宏偉壯觀的宮殿廟宇?他們的測量工具是什麼?他們的計算方法有多麼精妙?這本書就像一位耐心細緻的朋友,用最平實的語言,為我一一揭開瞭這些謎底。它沒有使用那種讓人望而生畏的學術腔調,而是像在和老朋友聊天一樣,娓娓道來。我特彆欣賞書中對於一些細節的處理,比如對某個構件名稱的溯源,對某個工藝流程的圖解,甚至是對一些容易被忽略的建築細節的強調。它讓我明白,中國古建築的美,不僅僅在於宏觀的布局和整體的風格,更在於那些細微之處,那些滲透在每一塊木料、每一處榫卯中的匠心獨運。這本書讓我感覺,我不是在被動地接受知識,而是在主動地參與到一場跨越韆年的對話之中,去感受那些先人的智慧和情感。

評分

這本書,給我帶來的不僅僅是知識的增長,更是一次精神的洗禮。我一直認為,真正的知識,是能夠引發思考,能夠改變認知的。而這本書,恰恰做到瞭這一點。《營造法式》,作為一部古代的建築典籍,在今天看來,依然閃耀著智慧的光芒。作者在解讀過程中,並沒有迴避《營造法式》中的一些局限性,而是以一種批判性思維,去審視和理解它。這讓我覺得,作者在進行學術研究的同時,也保持著一份難得的獨立思考精神。我喜歡它那種“旁徵博引”的解讀方式,在解釋《營造法式》的同時,還會 reference 相關的其他文獻、考古發現,甚至一些民間傳說。這種多維度的解讀,讓我能夠從不同的角度,去理解和認識《營造法式》的價值。它讓我明白,任何一部偉大的著作,都不是孤立存在的,而是與當時的社會環境、文化背景,息息相關的。這本書讓我對中國古建築的研究,不再是簡單的“看圖識字”,而是變成瞭一場深入的文化探索。

評分

在閱讀《中國古建築典籍解讀--<營造法式>注釋與解讀》之前,我對中國古建築的認識,就像是一幅未完成的畫捲,雖然色彩斑斕,卻總覺得少瞭些許細節的勾勒。這本書,就像一位技藝精湛的畫師,用最細膩的筆觸,為我填補瞭那些空白。我喜歡它那種“化繁為簡”的能力,將《營造法式》中那些冗長而專業的條文,轉化為一段段生動而易懂的文字。我尤其欣賞書中對於一些建築構件的圖解,那些精密的綫條,那些清晰的標注,讓我能夠準確地理解那些復雜的結構是如何組閤而成的。我常常會一邊閱讀,一邊在腦海中勾勒齣那些建築的形象,那種感覺,就像是我也在參與建造一樣。而且,作者在解讀過程中,並沒有故作高深,而是始終站在讀者的角度,去思考讀者可能會遇到的疑問。這種“設身處地”的態度,讓我覺得非常舒服和受用。這本書讓我對中國古建築的理解,從“宏大敘事”走嚮瞭“精微之處”,也讓我更加佩服那些古代工匠的巧思和技藝。

評分

我對中國古建築的興趣,由來已久,但一直苦於缺乏能夠真正引導我的入門書籍。直到我遇到瞭這本《中國古建築典籍解讀--<營造法式>注釋與解讀》,我纔覺得自己找到瞭“寶藏”。這本書的獨特之處,在於它不僅僅是對《營造法式》的注釋,更是一種對中國古建築精神的解讀。作者在解讀過程中,始終不忘強調《營造法式》所代錶的中國古代的哲學思想、審美觀念和價值取嚮。我喜歡它那種“穿越時空”的對話方式,通過對《營造法式》的解讀,讓我能夠與那些古代的工匠和學者進行思想的交流。它讓我明白,中國古建築,並非僅僅是冰冷的磚石和木材,而是蘊含著豐富的情感和深刻的文化內涵。而且,書中對於一些現代建築所麵臨的挑戰,也能提供一些有益的思考。它讓我看到瞭,在現代化的進程中,我們如何纔能更好地傳承和發揚中國優秀的傳統建築文化。這本書,讓我對中國古建築的理解,上升到瞭一個新的高度,也讓我對中華民族的文化自信,有瞭更強的認同感。

評分

在我看來,這本書不僅僅是一部解讀《營造法式》的作品,更是一扇通往中國古建築靈魂深處的窗戶。我一直認為,真正的文化傳承,不僅僅是知識的傳遞,更是情感的共鳴和精神的浸潤。而這本書,恰恰做到瞭這一點。作者在翻譯和解讀《營造法式》的過程中,始終飽含著對中國古代工匠的敬意,對中華民族智慧的贊美。這種情感,貫穿於全書始終,讓我讀來倍感溫暖和振奮。我不是建築專業的學生,對《營造法式》也所知甚少,但當我翻開這本書時,我並沒有感受到任何的門檻。作者以一種非常友好的姿態,帶領我走進這個古老的領域。他沒有使用那種故弄玄虛的專業術語,而是用最樸素、最真誠的語言,將那些復雜的建築理論和工藝流程,一一呈現在我的麵前。我尤其喜歡它對一些關鍵概念的闡釋,比如“材”、“份”等,作者通過生動的比喻和形象的說明,讓我能夠深刻地理解這些看似抽象的概念是如何在實際的建築實踐中發揮作用的。這本書讓我明白,中國古建築的美,不僅僅是外在的造型,更是內在的邏輯和精髓。它讓我對中華民族的創造力,有瞭更深的認識和更強的自豪感。

評分

我一直相信,偉大的文化,總能跨越時空的界限,與後人産生共鳴。這本書,讓我真切地感受到瞭這一點。它讓我明白,《營造法式》之所以成為經典,並非僅僅因為它是一部技術手冊,更是因為它所蘊含的哲學智慧和人文關懷。作者在解讀過程中,並沒有僅僅停留在對字詞句的解釋上,而是深入挖掘瞭《營造法式》背後所反映的中國古代社會的政治、經濟、文化等方方麵麵。我喜歡它那種“舉一反三”的解讀方式,通過對某個建築規製的闡釋,引申齣其背後所代錶的社會倫理、等級製度,甚至是對自然規律的認知。這讓我看到瞭中國古建築,是如何與中國人的生活方式、思維模式,緊密地聯係在一起的。而且,書中對於一些現代建築設計所麵臨的問題,也能提供一些寶貴的啓示。它讓我明白,在追求形式和功能的同時,我們也不能忽略建築所承載的文化意義和人文價值。這本書讓我對中國古建築的理解,不再局限於“美”的範疇,而是擴展到瞭“智慧”、“哲學”和“人文”的層麵。

評分

很早就聽說這本書,插圖講解不錯

評分

很早就聽說這本書,插圖講解不錯

評分

很早就聽說這本書,插圖講解不錯

評分

很早就聽說這本書,插圖講解不錯

評分

很早就聽說這本書,插圖講解不錯

評分

很早就聽說這本書,插圖講解不錯

評分

很早就聽說這本書,插圖講解不錯

評分

很早就聽說這本書,插圖講解不錯

評分

很早就聽說這本書,插圖講解不錯

相關圖書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teaonline.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圖書大百科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