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辑推荐
网络工程师教程(第5版)依据2018年审定通过的网络工程师考试大纲大纲编写,涵盖网络工程师(中级)岗位所要求的主要知识及应用技术。
通过网络工程师考试的考生可以获得由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工业和信息化部认可的职业资格证书,本考试为中级资格认证。
内容简介
本书是全国计算机技术与软件专业技术资格(水平)考试指定用书。作者在前4版的基础上,根据网络工程师新版大纲的要求,针对考试的重点内容做了较大篇幅的修订,书中主要内容包括数据通信、广域通信网、局域网、城域网、因特网、网络安全、网络操作系统与应用服务器配置、组网技术、网络管理、网络规划和设计。
本书是参加本考试的必备教材,也可作为网络工程从业人员学习网络技术的教材或日常工作的参考用书。
目录
目录
第1章计算机网络概论1
1.1计算机网络的形成和发展1
1.2计算机网络的分类和应用3
1.2.1计算机网络的分类3
1.2.2计算机网络的应用6
1.3我国互联网的发展7
1.4计算机网络体系结构9
1.4.1计算机网络的功能特性9
1.4.2开放系统互连参考模型的
基本概念11
1.5几种商用网络的体系结构18
1.5.1SNA18
1.5.2X.2520
1.5.3NovellNetWare21
1.6OSI协议集22
第2章数据通信基础27
2.1数据通信的基本概念27
2.2信道特性28
2.2.1信道带宽28
2.2.2误码率30
2.2.3信道延迟30
2.3传输介质30
2.3.1双绞线30
2.3.2同轴电缆31
2.3.3光缆33
2.3.4无线信道34
2.4数据编码35
2.5数字调制技术38
2.6脉冲编码调制40
2.6.1取样40
2.6.2量化41
2.6.3编码41
2.7通信方式和交换方式41
2.7.1数据通信方式41
2.7.2交换方式43
2.8多路复用技术46
2.8.1频分多路复用46
2.8.2时分多路复用47
2.8.3波分多路复用48
2.8.4数字传输系统48
2.8.5同步数字系列50
2.9差错控制50
2.9.1检错码51
2.9.2海明码51
2.9.3循环冗余校验码53
第3章广域通信网56
3.1公共交换电话网56
3.1.1电话系统的结构56
3.1.2本地回路57
3.1.3调制解调器61
3.2X.25公共数据网63
3.2.1流量控制和差错控制64
3.2.2HDLC协议69
3.2.3X.25PLP协议75
3.3帧中继网78
3.3.1帧中继业务78
3.3.2帧中继协议80
3.3.3帧中继的应用82
3.4ISDN和ATM83
3.4.1综合业务数字网83
3.4.2ATM虚电路87
3.4.3ATM高层88
3.4.4ATM适配层89
3.4.5ATM通信管理90
第4章局域网与城域网93
4.1局域网技术概论93
4.1.1拓扑结构和传输介质93
4.1.2LAN/MAN的IEEE802标准98
4.2逻辑链路控制子层100
4.2.1LLC地址101
4.2.2LLC服务101
4.2.3LLC协议102
4.3IEEE802.3标准103
4.3.1CSMA/CD协议103
4.3.2CSMA/CD协议的性能分析108
4.3.3MAC和PHY规范109
4.3.4交换式以太网114
4.3.5高速以太网115
4.3.6虚拟局域网118
4.4局域网互连120
4.4.1网桥协议的体系结构120
4.4.2生成树网桥123
4.4.3源路由网桥129
4.5城域网131
4.5.1城域以太网132
4.5.2弹性分组环135
第5章无线通信网139
5.1移动通信139
5.1.1蜂窝通信系统139
5.1.2第二代移动通信系统140
5.1.3第三代移动通信系统142
5.2无线局域网143
5.2.1WLAN的基本概念143
5.2.2WLAN通信技术145
5.2.3IEEE802.11体系结构150
5.2.4移动AdHoc网络156
5.2.5IEEE802.11的新进展165
5.3无线个人网169
5.3.1蓝牙技术170
5.3.2ZigBee技术175
5.4无线城域网181
5.4.1关键技术181
5.4.2MAC子层182
5.4.3向4G迈进183
第6章网络互连与互联网186
6.1网络互连设备186
6.1.1中继器186
6.1.2网桥187
6.1.3路由器188
6.1.4网关189
6.2广域网互连190
6.2.1OSI网络层内部结构191
6.2.2面向连接的网际互连192
6.2.3无连接的网际互连194
6.3IP协议197
6.3.1IP地址198
6.3.2IP协议的操作200
6.3.3IP协议数据单元202
6.4ICMP协议203
6.5TCP和UDP协议204
6.5.1TCP服务205
6.5.2TCP协议205
6.5.3TCP拥塞控制208
6.5.4UDP协议211
6.6域名和地址211
6.6.1域名系统213
6.6.2地址分解协议214
6.7网关协议218
6.7.1自治系统218
6.7.2外部网关协议218
6.7.3内部网关协议220
6.7.4核心网关协议228
6.8路由器技术229
6.8.1NAT技术230
6.8.2CIDR技术232
6.8.3第三层交换技术234
6.9IP组播技术236
6.9.1组播模型概述236
6.9.2组播地址237
6.9.3因特网组管理协议238
6.9.4组播路由协议242
6.10IPQoS技术247
6.10.1集成服务248
6.10.2区分服务250
6.10.3流量工程252
6.11Internet应用254
6.11.1远程登录协议255
6.11.2文件传输协议256
6.11.3简单邮件传输协议257
6.11.4超文本传输协议258
6.11.5P2P应用261
第7章下一代互联网265
7.1IPv6265
7.1.1IPv6分组格式266
7.1.2IPv6地址270
7.1.3IPv6路由协议275
7.1.4IPv6对IPv4的改进277
7.2移动IP278
7.2.1移动IP的通信过程278
7.2.2移动IPv6280
7.3从IPv4向IPv6的过渡284
7.3.1隧道技术285
7.3.2协议翻译技术292
7.3.3双协议栈技术296
7.4下一代互联网的发展298
7.4.1IP地址的分配299
7.4.2我国的下一代互联网研究301
第8章网络安全304
8.1网络安全的基本概念304
8.1.1网络安全威胁的类型304
8.1.2网络安全漏洞305
8.1.3网络攻击305
8.1.4安全措施的目标306
8.1.5基本安全技术306
8.2信息加密技术307
8.2.1数据加密原理307
8.2.2经典加密技术308
8.2.3现代加密技术308
8.3认证312
8.3.1基于共享密钥的认证312
8.3.2Needham-Schroeder
认证协议313
8.3.3基于公钥的认证314
8.4数字签名314
8.4.1基于密钥的数字签名314
8.4.2基于公钥的数字签名315
8.5报文摘要315
8.5.1报文摘要算法316
8.5.2安全散列算法317
8.5.3散列式报文认证码318
8.6数字证书319
8.6.1数字证书的概念319
8.6.2证书的获取320
8.6.3证书的吊销321
8.7密钥管理321
8.7.1密钥管理概述321
8.7.2密钥管理体制322
8.8虚拟专用网325
8.8.1虚拟专用网的工作原理325
8.8.2第二层隧道协议327
8.8.3IPSec333
8.8.4安全套接层337
8.9应用层安全协议341
8.9.1S-HTTP341
8.9.2PGP341
8.9.3S/MIME343
8.9.4安全的电子交易344
8.9.5Kerberos345
8.10可信任系统346
8.11防火墙348
8.11.1防火墙的基本概念348
8.11.2防火墙的功能和拓扑结构349
8.12计算机病毒及防护353
8.12.1计算机病毒概述353
8.12.2计算机病毒防护355
8.13入侵检测357
8.13.1入侵检测系统概述357
8.13.2入侵检测技术363
8.13.3入侵检测技术的发展364
8.14入侵防御系统364
8.14.1入侵防御系统的概念364
8.14.2入侵防御系统与入侵检测
系统的区别365
8.14.3IPS的优势与局限性365
精彩书摘
第5章无线通信网
无线通信网包括面向语音通信的移动电话系统以及面向数据传输的无线局域网和无线广域网。随着无线通信技术的发展,计算机网络正在由固定通信系统向移动通信系统发展,传统的移动电话网也向语音和数据综合传输的移动通信网转变,二者的融合使得Internet变得无所不在,并且更加便捷和实用。本章概述移动电话网的发展历程,并详述无线局域网和无线城域网的体系结构和实用技术,最后展望了新一代移动通信网的发展方向。
5.1移动通信
移动电话是最方便的个人通信工具。从第一代(1G)到第三代(3G)移动通信系统都是针对话音通信设计的,只有未来的4G才可能与Internet无缝地集成。但是在2G和3G时代,由于笔记本电脑的迅速普及,通过移动电话网访问Internet已经成为许多用户的选择。
5.1.1蜂窝通信系统
1978年,美国贝尔实验室开发了高级移动电话系统(AdvancedMobilePhoneSystem,AMPS),这是第一个具有随时随地通信能力的大容量移动通信系统。AMPS采用模拟制式的频分双工(FrequencyDivisionDuplex,FDD)技术,用一对频率分别提供上行和下行信道。AMPS采用蜂窝技术解决了公用移动通信系统所面临的大容量要求与频谱资源限制的矛盾。到了1980年中期,欧洲和日本都建立了第一代蜂窝移动电话系统。
蜂窝网络把一个地理区域划分成若干个称为蜂窝的小区(Cell)。在模拟移动电话系统中,一个话音连接要占用一个单独的频率。如果把通信网络覆盖的地区划分成一个一个的小区,则在不同小区之间就可以实现频率复用。在图5-1中,一个基站覆盖的小区用一个字母来代表,在一个小区内可以用一组频率提供一组用户进行通话。相邻小区不能使用相同的通信频率,同一字母(例如A)代表的小区可以使用同样的通信频率,使用同样频率的小区之间有两个频率不同的小区作为分隔。如果要增加通信频率的复用程度,可以把小区划分得更小。
当用户移动到一个小区的边沿时,电话信号的衰减程度提醒相邻的基站进行切换(handoff)操作,正在通话的用户就自动切换到另一个小区的频段继续通话。切换过程是通过移动电话交换局(MTSO)在相邻的两个基站之间进行的,不需要电话用户的干预。
图5-1蜂窝通信系统的频率复用
5.1.2第二代移动通信系统
第二代移动通信系统是数字蜂窝电话,在世界不同的地方采用了不同的数字调制方式。我国最初采用欧洲电信的GSM(GlobalSystemforMobile)系统和美国高通公司的码分多址(CDMA)系统。
1.全球移动通信系统GSM
GSM系统工作在900~1800MHz频段,无线接口采用TDMA技术,提供话音和数据业务。图5-2所示为工作在900MHz频段的GSM系统的频带利用情况。
图5-2GSM的TDMA系统
图5-2中的每一行表示一个带宽为200kHz单工信道,GSM系统有124对这样的单工信道(上行链路890~915MHz,下行链路935~960MHz),每一个信道采用时分多路(TDMA)方式可支持8个用户会话,在一个蜂窝小区中同时通话的用户数为124×8=992。为同一用户指定的上行链路与下行链路之间相差3个时槽,如图中的阴影部分所示,这是因为终端设备不能同时发送和接收,需要留出一定时间在上下行信道之间进行切换。
2.码分多址技术
美国高通公司(Qualcomm)的第二代数字蜂窝移动通信系统工作在800MHz频段,采用码分多址(CDMA)技术提供话音和数据业务,因其频率利用率高,所以同样的频率可以提供更多的话音信道,而且通话质量和保密性也较好。
……
前言/序言
第5版前言
考虑到交换机与路由器设备在市场上的占有率以及服务器操作系统的升级换代,本次修编对 交换机和路由器的配置以及服务器操作系统及配置进行了替换。第1章由雷震甲、张凡编写;第2章由吴小葵、杨俊卿编写;第3章由严体华、刘伟编写;第4章由张永刚、王亚平编写;第5章由雷震甲编写;第6章由高悦、刘强编写;第7章由吴振强、武波编写;第8章由高振江、王黎明编写;第9章由张武军、张志钦编写;第10章由景为、宋胜利编写;第11章由谢志诚、霍秋艳编写;第12章由曹燕龙、褚华编写。
作者
2018年1月
网络工程师教程(第5版)(全国计算机技术与软件专业技术资格(水平)考试指定用书) 下载 mobi epub pdf txt 电子书 格式
网络工程师教程(第5版)(全国计算机技术与软件专业技术资格(水平)考试指定用书) 下载 mobi pdf epub txt 电子书 格式 2024
网络工程师教程(第5版)(全国计算机技术与软件专业技术资格(水平)考试指定用书) mobi epub pdf txt 电子书 格式下载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