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絡工程師教程(第5版)(全國計算機技術與軟件專業技術資格(水平)考試指定用書)

網絡工程師教程(第5版)(全國計算機技術與軟件專業技術資格(水平)考試指定用書) 下載 mobi epub pdf 電子書 2025

嚴體華,景為,副主編 著,雷震甲,嚴體華,景為,副 編
圖書標籤:
  • 網絡工程
  • 網絡工程師
  • 教程
  • 第五版
  • 計算機資格證
  • 考試用書
  • 網絡技術
  • 通信技術
  • 信息技術
  • 專業教材
想要找書就要到 圖書大百科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頁
你會得到大驚喜!!
齣版社: 清華大學齣版社
ISBN:9787302492238
版次:5
商品編碼:12306073
包裝:平裝
開本:16開
齣版時間:2018-01-01
用紙:膠版紙
頁數:708
字數:977000
正文語種:中文

具體描述

編輯推薦

  網絡工程師教程(第5版)依據2018年審定通過的網絡工程師考試大綱大綱編寫,涵蓋網絡工程師(中級)崗位所要求的主要知識及應用技術。
  通過網絡工程師考試的考生可以獲得由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部、工業和信息化部認可的職業資格證書,本考試為中級資格認證。


內容簡介

  本書是全國計算機技術與軟件專業技術資格(水平)考試指定用書。作者在前4版的基礎上,根據網絡工程師新版大綱的要求,針對考試的重點內容做瞭較大篇幅的修訂,書中主要內容包括數據通信、廣域通信網、局域網、城域網、因特網、網絡安全、網絡操作係統與應用服務器配置、組網技術、網絡管理、網絡規劃和設計。
  本書是參加本考試的必備教材,也可作為網絡工程從業人員學習網絡技術的教材或日常工作的參考用書。

目錄

目錄
第1章計算機網絡概論1
1.1計算機網絡的形成和發展1
1.2計算機網絡的分類和應用3
1.2.1計算機網絡的分類3
1.2.2計算機網絡的應用6
1.3我國互聯網的發展7
1.4計算機網絡體係結構9
1.4.1計算機網絡的功能特性9
1.4.2開放係統互連參考模型的
基本概念11
1.5幾種商用網絡的體係結構18
1.5.1SNA18
1.5.2X.2520
1.5.3NovellNetWare21
1.6OSI協議集22
第2章數據通信基礎27
2.1數據通信的基本概念27
2.2信道特性28
2.2.1信道帶寬28
2.2.2誤碼率30
2.2.3信道延遲30
2.3傳輸介質30
2.3.1雙絞綫30
2.3.2同軸電纜31
2.3.3光纜33
2.3.4無綫信道34
2.4數據編碼35
2.5數字調製技術38
2.6脈衝編碼調製40
2.6.1取樣40
2.6.2量化41
2.6.3編碼41
2.7通信方式和交換方式41
2.7.1數據通信方式41
2.7.2交換方式43
2.8多路復用技術46
2.8.1頻分多路復用46
2.8.2時分多路復用47
2.8.3波分多路復用48
2.8.4數字傳輸係統48
2.8.5同步數字係列50
2.9差錯控製50
2.9.1檢錯碼51
2.9.2海明碼51
2.9.3循環冗餘校驗碼53
第3章廣域通信網56
3.1公共交換電話網56
3.1.1電話係統的結構56
3.1.2本地迴路57
3.1.3調製解調器61
3.2X.25公共數據網63
3.2.1流量控製和差錯控製64
3.2.2HDLC協議69
3.2.3X.25PLP協議75
3.3幀中繼網78
3.3.1幀中繼業務78
3.3.2幀中繼協議80
3.3.3幀中繼的應用82
3.4ISDN和ATM83
3.4.1綜閤業務數字網83
3.4.2ATM虛電路87
3.4.3ATM高層88
3.4.4ATM適配層89
3.4.5ATM通信管理90
第4章局域網與城域網93
4.1局域網技術概論93
4.1.1拓撲結構和傳輸介質93
4.1.2LAN/MAN的IEEE802標準98
4.2邏輯鏈路控製子層100
4.2.1LLC地址101
4.2.2LLC服務101
4.2.3LLC協議102
4.3IEEE802.3標準103
4.3.1CSMA/CD協議103
4.3.2CSMA/CD協議的性能分析108
4.3.3MAC和PHY規範109
4.3.4交換式以太網114
4.3.5高速以太網115
4.3.6虛擬局域網118
4.4局域網互連120
4.4.1網橋協議的體係結構120
4.4.2生成樹網橋123
4.4.3源路由網橋129
4.5城域網131
4.5.1城域以太網132
4.5.2彈性分組環135
第5章無綫通信網139
5.1移動通信139
5.1.1蜂窩通信係統139
5.1.2第二代移動通信係統140
5.1.3第三代移動通信係統142
5.2無綫局域網143
5.2.1WLAN的基本概念143
5.2.2WLAN通信技術145
5.2.3IEEE802.11體係結構150
5.2.4移動AdHoc網絡156
5.2.5IEEE802.11的新進展165
5.3無綫個人網169
5.3.1藍牙技術170
5.3.2ZigBee技術175
5.4無綫城域網181
5.4.1關鍵技術181
5.4.2MAC子層182
5.4.3嚮4G邁進183
第6章網絡互連與互聯網186
6.1網絡互連設備186
6.1.1中繼器186
6.1.2網橋187
6.1.3路由器188
6.1.4網關189
6.2廣域網互連190
6.2.1OSI網絡層內部結構191
6.2.2麵嚮連接的網際互連192
6.2.3無連接的網際互連194
6.3IP協議197
6.3.1IP地址198
6.3.2IP協議的操作200
6.3.3IP協議數據單元202
6.4ICMP協議203
6.5TCP和UDP協議204
6.5.1TCP服務205
6.5.2TCP協議205
6.5.3TCP擁塞控製208
6.5.4UDP協議211
6.6域名和地址211
6.6.1域名係統213
6.6.2地址分解協議214
6.7網關協議218
6.7.1自治係統218
6.7.2外部網關協議218
6.7.3內部網關協議220
6.7.4核心網關協議228
6.8路由器技術229
6.8.1NAT技術230
6.8.2CIDR技術232
6.8.3第三層交換技術234
6.9IP組播技術236
6.9.1組播模型概述236
6.9.2組播地址237
6.9.3因特網組管理協議238
6.9.4組播路由協議242
6.10IPQoS技術247
6.10.1集成服務248
6.10.2區分服務250
6.10.3流量工程252
6.11Internet應用254
6.11.1遠程登錄協議255
6.11.2文件傳輸協議256
6.11.3簡單郵件傳輸協議257
6.11.4超文本傳輸協議258
6.11.5P2P應用261
第7章下一代互聯網265
7.1IPv6265
7.1.1IPv6分組格式266
7.1.2IPv6地址270
7.1.3IPv6路由協議275
7.1.4IPv6對IPv4的改進277
7.2移動IP278
7.2.1移動IP的通信過程278
7.2.2移動IPv6280
7.3從IPv4嚮IPv6的過渡284
7.3.1隧道技術285
7.3.2協議翻譯技術292
7.3.3雙協議棧技術296
7.4下一代互聯網的發展298
7.4.1IP地址的分配299
7.4.2我國的下一代互聯網研究301
第8章網絡安全304
8.1網絡安全的基本概念304
8.1.1網絡安全威脅的類型304
8.1.2網絡安全漏洞305
8.1.3網絡攻擊305
8.1.4安全措施的目標306
8.1.5基本安全技術306
8.2信息加密技術307
8.2.1數據加密原理307
8.2.2經典加密技術308
8.2.3現代加密技術308
8.3認證312
8.3.1基於共享密鑰的認證312
8.3.2Needham-Schroeder
認證協議313
8.3.3基於公鑰的認證314
8.4數字簽名314
8.4.1基於密鑰的數字簽名314
8.4.2基於公鑰的數字簽名315
8.5報文摘要315
8.5.1報文摘要算法316
8.5.2安全散列算法317
8.5.3散列式報文認證碼318
8.6數字證書319
8.6.1數字證書的概念319
8.6.2證書的獲取320
8.6.3證書的吊銷321
8.7密鑰管理321
8.7.1密鑰管理概述321
8.7.2密鑰管理體製322
8.8虛擬專用網325
8.8.1虛擬專用網的工作原理325
8.8.2第二層隧道協議327
8.8.3IPSec333
8.8.4安全套接層337
8.9應用層安全協議341
8.9.1S-HTTP341
8.9.2PGP341
8.9.3S/MIME343
8.9.4安全的電子交易344
8.9.5Kerberos345
8.10可信任係統346
8.11防火牆348
8.11.1防火牆的基本概念348
8.11.2防火牆的功能和拓撲結構349
8.12計算機病毒及防護353
8.12.1計算機病毒概述353
8.12.2計算機病毒防護355
8.13入侵檢測357
8.13.1入侵檢測係統概述357
8.13.2入侵檢測技術363
8.13.3入侵檢測技術的發展364
8.14入侵防禦係統364
8.14.1入侵防禦係統的概念364
8.14.2入侵防禦係統與入侵檢測
係統的區彆365
8.14.3IPS的優勢與局限性365

精彩書摘

  第5章無綫通信網
  無綫通信網包括麵嚮語音通信的移動電話係統以及麵嚮數據傳輸的無綫局域網和無綫廣域網。隨著無綫通信技術的發展,計算機網絡正在由固定通信係統嚮移動通信係統發展,傳統的移動電話網也嚮語音和數據綜閤傳輸的移動通信網轉變,二者的融閤使得Internet變得無所不在,並且更加便捷和實用。本章概述移動電話網的發展曆程,並詳述無綫局域網和無綫城域網的體係結構和實用技術,最後展望瞭新一代移動通信網的發展方嚮。
  5.1移動通信
  移動電話是最方便的個人通信工具。從第一代(1G)到第三代(3G)移動通信係統都是針對話音通信設計的,隻有未來的4G纔可能與Internet無縫地集成。但是在2G和3G時代,由於筆記本電腦的迅速普及,通過移動電話網訪問Internet已經成為許多用戶的選擇。
  5.1.1蜂窩通信係統
  1978年,美國貝爾實驗室開發瞭高級移動電話係統(AdvancedMobilePhoneSystem,AMPS),這是第一個具有隨時隨地通信能力的大容量移動通信係統。AMPS采用模擬製式的頻分雙工(FrequencyDivisionDuplex,FDD)技術,用一對頻率分彆提供上行和下行信道。AMPS采用蜂窩技術解決瞭公用移動通信係統所麵臨的大容量要求與頻譜資源限製的矛盾。到瞭1980年中期,歐洲和日本都建立瞭第一代蜂窩移動電話係統。
  蜂窩網絡把一個地理區域劃分成若乾個稱為蜂窩的小區(Cell)。在模擬移動電話係統中,一個話音連接要占用一個單獨的頻率。如果把通信網絡覆蓋的地區劃分成一個一個的小區,則在不同小區之間就可以實現頻率復用。在圖5-1中,一個基站覆蓋的小區用一個字母來代錶,在一個小區內可以用一組頻率提供一組用戶進行通話。相鄰小區不能使用相同的通信頻率,同一字母(例如A)代錶的小區可以使用同樣的通信頻率,使用同樣頻率的小區之間有兩個頻率不同的小區作為分隔。如果要增加通信頻率的復用程度,可以把小區劃分得更小。
  當用戶移動到一個小區的邊沿時,電話信號的衰減程度提醒相鄰的基站進行切換(handoff)操作,正在通話的用戶就自動切換到另一個小區的頻段繼續通話。切換過程是通過移動電話交換局(MTSO)在相鄰的兩個基站之間進行的,不需要電話用戶的乾預。
  圖5-1蜂窩通信係統的頻率復用
  5.1.2第二代移動通信係統
  第二代移動通信係統是數字蜂窩電話,在世界不同的地方采用瞭不同的數字調製方式。我國最初采用歐洲電信的GSM(GlobalSystemforMobile)係統和美國高通公司的碼分多址(CDMA)係統。
  1.全球移動通信係統GSM
  GSM係統工作在900~1800MHz頻段,無綫接口采用TDMA技術,提供話音和數據業務。圖5-2所示為工作在900MHz頻段的GSM係統的頻帶利用情況。
  圖5-2GSM的TDMA係統
  圖5-2中的每一行錶示一個帶寬為200kHz單工信道,GSM係統有124對這樣的單工信道(上行鏈路890~915MHz,下行鏈路935~960MHz),每一個信道采用時分多路(TDMA)方式可支持8個用戶會話,在一個蜂窩小區中同時通話的用戶數為124×8=992。為同一用戶指定的上行鏈路與下行鏈路之間相差3個時槽,如圖中的陰影部分所示,這是因為終端設備不能同時發送和接收,需要留齣一定時間在上下行信道之間進行切換。
  2.碼分多址技術
  美國高通公司(Qualcomm)的第二代數字蜂窩移動通信係統工作在800MHz頻段,采用碼分多址(CDMA)技術提供話音和數據業務,因其頻率利用率高,所以同樣的頻率可以提供更多的話音信道,而且通話質量和保密性也較好。
  ……

前言/序言

  第5版前言
  考慮到交換機與路由器設備在市場上的占有率以及服務器操作係統的升級換代,本次修編對 交換機和路由器的配置以及服務器操作係統及配置進行瞭替換。第1章由雷震甲、張凡編寫;第2章由吳小葵、楊俊卿編寫;第3章由嚴體華、劉偉編寫;第4章由張永剛、王亞平編寫;第5章由雷震甲編寫;第6章由高悅、劉強編寫;第7章由吳振強、武波編寫;第8章由高振江、王黎明編寫;第9章由張武軍、張誌欽編寫;第10章由景為、宋勝利編寫;第11章由謝誌誠、霍鞦艷編寫;第12章由曹燕龍、褚華編寫。
  作者
  2018年1月


《深入理解現代網絡架構與實踐》 麵嚮未來的網絡技術指南,助力您成為卓越的網絡工程師 在數字化浪潮席捲全球的今天,網絡作為信息時代的基石,其復雜性和重要性日益凸顯。從支撐企業運營到驅動社會創新,高效、穩定、安全的網絡是這一切的基礎。然而,網絡技術的飛速發展,特彆是雲計算、SDN(軟件定義網絡)、NFV(網絡功能虛擬化)以及日益增長的安全威脅,使得傳統網絡知識已不足以應對挑戰。如何構建、優化和管理這些復雜的現代網絡,已成為衡量一名優秀網絡工程師能力的關鍵。 本書《深入理解現代網絡架構與實踐》正是為應對這一時代需求而生。它並非一本簡單堆砌概念的教材,而是從實踐齣發,以深入淺齣的方式,為您剖析現代網絡架構的核心原理、關鍵技術及其在實際應用中的落地方法。我們旨在為您提供一套係統性的知識體係,幫助您理解網絡是如何在瞬息萬變的數字環境中協同工作,並具備獨立解決復雜網絡問題的能力。 本書的獨特之處在於: 理論與實踐的深度融閤: 我們堅信,真正的理解源於實踐。因此,本書在講解每一個網絡概念時,都力求貼閤實際應用場景。從基礎的網絡協議原理,到復雜的虛擬化技術部署,再到前沿的安全防護策略,每一個章節都包含瞭豐富的案例分析、技術演示和配置指導,讓您不僅知其然,更知其所以然。 麵嚮未來的技術視野: 現代網絡已不再局限於傳統的路由器和交換機。本書將帶您深入探索雲計算環境下的網絡設計,如AWS、Azure、GCP等公有雲平颱網絡服務;講解SDN如何打破傳統網絡的剛性束縛,實現網絡的靈活性和自動化;探討NFV如何將網絡功能從專用硬件遷移到通用服務器,帶來更高的效率和更低的成本;並深入分析網絡安全在零信任架構、威脅情報等新理念下的演進。 循序漸進的學習路徑: 本書結構清晰,內容由淺入深,適閤不同知識背景的讀者。如果您是網絡領域的初學者,本書將為您打下堅實的基礎;如果您是經驗豐富的工程師,本書將幫助您更新知識庫,掌握最新的技術趨勢,並提升解決復雜問題的能力。 本書內容涵蓋(但不限於)以下關鍵領域: 第一部分:現代網絡架構基石 1. TCP/IP協議族深度解析: 在此基礎上,我們將超越教科書式的介紹,深入探討TCP/IP協議在現代網絡環境下的行為,例如TCP擁塞控製算法的演進、UDP在實時通信中的優化應用、以及IPv6帶來的網絡地址空間和路由效率的提升。我們將分析不同應用場景下協議性能的差異,以及如何通過參數調優來優化網絡體驗。 2. 數據鏈路層與物理層高級概念: 超越MAC地址和以太網幀,我們將深入探討VLAN(虛擬局域網)的實際劃分策略、STP(生成樹協議)的多種類型及其在高可用性設計中的作用、以及鏈路聚閤(LAG)如何提高帶寬和容錯能力。同時,我們將關注光縴通信、無綫接入技術(Wi-Fi 6/6E/7)等物理層技術的發展趨勢及其對網絡性能的影響。 3. 路由與交換的智能化演進: 除瞭OSPF、BGP等經典路由協議,我們將重點講解BGP在互聯網骨乾網中的作用、EBGP與IBGP的策略、以及如何通過路徑屬性優化路由。對於交換機,我們將深入理解多層交換機的原理、ACL(訪問控製列錶)的精細化配置以實現流量隔離和安全策略,以及QoS(服務質量)在保障關鍵業務流量中的實際部署。 第二部分:軟件定義網絡與網絡功能虛擬化 4. SDN(軟件定義網絡)核心原理與架構: 告彆硬件綁定,我們將詳細解讀SDN的三層架構:數據層、控製層和應用層。重點介紹OpenFlow協議在SDN中的作用,分析SDN控製器(如ONOS, OpenDaylight)的實現機製,以及SDN如何賦能網絡自動化和精細化管理。我們將通過實際案例展示SDN在數據中心、園區網等場景的應用。 5. NFV(網絡功能虛擬化)的變革之路: 理解NFV如何將防火牆、負載均衡器、NAT等傳統硬件網絡功能虛擬化為運行在通用服務器上的軟件實例(VNFs)。我們將深入探討NFV的架構,包括NFVI(NFV基礎設施)、VNF(虛擬網絡功能)、MANO(管理與編排)等關鍵組件,並分析NFV如何為運營商和企業帶來成本效益和敏捷性。 6. SD-WAN(軟件定義廣域網)的崛起: 結閤SDN和NFV的理念,SD-WAN正重塑著廣域網的連接方式。本書將詳細闡述SD-WAN的優勢,如集中式管理、智能流量調度、應用感知路由、以及如何通過雲平颱實現跨地域網絡的無縫連接。我們將探討SD-WAN在分支機構連接、雲訪問優化等場景的應用。 第三部分:雲計算與現代數據中心網絡 7. 公有雲與私有雲網絡深度剖析: 深入理解AWS VPC(虛擬私有雲)、Azure VNet(虛擬網絡)、GCP VPC等主流公有雲平颱的網絡設計理念。我們將講解如何在雲環境中構建安全、可擴展的網絡,包括子網劃分、路由錶配置、安全組/網絡ACL的應用、以及跨區域/跨雲連接方案(如VPC Peering, Direct Connect, ExpressRoute)。同時,我們也會探討私有雲(如OpenStack Neutron)的網絡管理。 8. 容器化網絡(Docker & Kubernetes): 隨著容器技術的普及,容器網絡成為現代應用部署的關鍵。本書將深入講解Docker網絡驅動(bridge, host, none, overlay)的工作原理,以及Kubernetes中的網絡模型,包括Pod IP、Service、Ingress和CNI(容器網絡接口)插件(如Calico, Flannel, Cilium)的配置與管理。 9. 現代數據中心網絡設計與技術: 探討Leaf-Spine架構、VXLAN(Virtual Extensible LAN)等技術如何在大型數據中心實現高密度、低延遲、可擴展的網絡連接。我們將分析VXLAN的封裝機製、Overlay網絡與Underlay網絡的協同工作,以及如何通過EVPN(Ethernet VPN)實現跨數據中心二層互聯。 第四部分:網絡安全與優化 10. 下一代防火牆與入侵檢測/防禦係統(IDPS): 超越傳統的包過濾,本書將聚焦下一代防火牆(NGFW)的深度包檢測(DPI)、應用層識彆、威脅情報集成等高級功能。我們將探討IPS/IDS的部署模式、簽名庫的更新與管理、以及如何將其集成到整體安全策略中。 11. 零信任網絡架構與身份認證: 深入理解零信任安全模型的核心理念:永不信任,始終驗證。我們將探討如何通過微隔離、身份和訪問管理(IAM)、多因素認證(MFA)、設備狀態檢查等技術,構建更加健壯的安全邊界,抵禦內部和外部的威脅。 12. 網絡性能監測與故障排除: 掌握使用Wireshark、tcpdump等工具進行抓包分析,解讀網絡報文,快速定位性能瓶頸和故障根源。本書將提供一套係統性的故障排除流程,涵蓋從網絡層到應用層的多維度分析方法。 13. 自動化與運維(AIOps): 探索如何利用Python、Ansible等工具實現網絡配置的自動化部署與管理,以及如何藉助AI和機器學習技術,對網絡數據進行智能分析,實現主動式故障預測和優化,提升運維效率。 誰適閤閱讀本書? aspiring網絡工程師: 為您提供紮實的理論基礎和實用的操作技能,助您快速成長。 資深網絡工程師: 助您更新技術視野,掌握最新的行業趨勢,解決更復雜的問題。 係統管理員和DevOps工程師: 幫助您更好地理解和管理與應用程序緊密集成的網絡基礎設施。 IT項目經理和技術決策者: 為您提供對現代網絡技術及其商業價值的全麵認識。 對網絡技術充滿好奇的學習者: 開啓您探索廣闊網絡世界的精彩旅程。 掌握現代網絡技術,就是掌握數字化轉型的關鍵。本書《深入理解現代網絡架構與實踐》將是您在這條道路上不可或缺的夥伴。現在就開始您的學習之旅,構建麵嚮未來的強大網絡!

用戶評價

評分

我感覺這本書在知識的廣度和深度上都做得相當不錯。它不僅僅是介紹瞭一些基礎的網絡知識,而是深入到瞭很多現代網絡架構的關鍵技術,比如我對虛擬化、雲計算相關的網絡部分尤其感興趣,發現這本書在這方麵的內容介紹得非常詳盡,並且能夠結閤實際的部署場景來講解。對於一些前沿的技術,比如SDN、NFV等,這本書也給齣瞭比較清晰的介紹和發展趨勢的分析,這對於我瞭解行業動態,把握未來技術發展方嚮非常有幫助。我覺得它既能滿足我當前工作的需求,又能為我未來的職業發展打下堅實的基礎。而且,書中還經常會涉及到一些相關的安全概念和配置,這對於網絡安全日益重要的今天,也是一個非常重要的補充。總的來說,這本書內容非常豐富,既有“厚度”又有“寬度”,讓我感覺物超所值,是一本非常值得我長期學習和參考的佳作。

評分

這本書的裝幀設計相當的紮實,拿在手裏很有分量,那種紙張的觸感和油墨的印製都顯得很專業。我翻閱瞭幾頁,發現它的排版布局清晰,圖文結閤得恰到好處,不會讓人覺得擁擠或者信息過載。特彆是那些插圖,繪製得非常細緻,對於理解一些抽象的網絡概念,提供瞭直觀的幫助。我個人很看重書籍的印刷質量,畢竟這是一本需要經常翻閱的參考書,好的印刷能讓閱讀體驗更佳,也更能吸引人去深入學習。而且,封麵的設計也比較簡潔大氣,沒有過於花哨的元素,符閤一本技術教程應有的專業感。我注意到封麵上的“指定用書”標識,這讓我對它的權威性和內容的準確性有瞭一定的信心,畢竟是經過官方認可的,應該不會有什麼大問題。總的來說,從外觀和初步的翻閱體驗來看,這本書給人一種值得信賴的感覺,是一種嚴謹學術風格的體現,讓我對接下來的學習充滿瞭期待。

評分

這本書的實用性絕對是它的一大亮點。我發現它在講解每一個技術點的時候,都會附帶一些非常實用的配置命令和操作步驟,並且還會對這些命令進行詳細的解釋,說明每個參數的含義以及作用。這對於我們這些實際操作者來說,簡直是福音。我不用再去翻閱大量的官方文檔,或者在網上東拼西湊找例子,這本書裏基本上就涵蓋瞭最常用、最核心的操作。而且,書中還穿插瞭一些常見的故障排除案例,並給齣瞭相應的解決方法。這對我日常工作中遇到的問題,提供瞭很好的參考。我甚至覺得,這本書就像一本“隨身攜帶的網絡工程師寶典”,遇到問題,翻開它,總能找到一些思路或者直接的解決方案。這種理論與實踐相結閤的編寫方式,讓我感覺學到的知識不僅停留在理論層麵,而是真正能夠應用到實際工作中的。

評分

這本書的章節邏輯安排得相當閤理,從基礎的網絡原理,逐步深入到更復雜的協議和技術。我特彆欣賞它在講解過程中,並沒有直接跳入技術的細節,而是先花瞭相當篇幅去解釋“為什麼”,也就是說,它會先從宏觀層麵講清楚某個技術齣現的背景、解決的問題,然後再一步步引齣具體的實現和配置。這樣的講解方式,對於我這種需要理解底層邏輯的人來說,非常有幫助。它不像有些書那樣,上來就給你一堆命令和配置,讓你照搬,但卻不知道為什麼這麼做。這本書則更注重培養讀者的思考能力,讓你能夠舉一反三。而且,它在講解每個知識點的時候,都會適時地給齣一些實際的案例或者場景分析,這讓我能夠將書本上的理論知識與實際工作聯係起來,更容易理解和記憶。我感覺作者非常瞭解初學者在學習過程中可能會遇到的睏惑,並針對性地提供瞭解決方案。

評分

這本書在語言風格上,可以說是相當的嚴謹,但又不至於過於枯燥。作者在遣詞造句上,力求精確,每一個術語的定義都十分到位,避免瞭含糊不清的錶述。當然,這也意味著閱讀過程中,可能需要花費更多的精力去理解那些專業術語。不過,對於一本技術教程而言,我認為這種嚴謹是必不可少的。它不像一些通俗讀物那樣,可以天馬行空地發揮,而是需要非常精準地傳達信息。令人欣慰的是,作者並沒有完全犧牲易讀性,他在一些關鍵的地方,會使用一些比喻或者類比,來幫助讀者理解那些比較抽象的概念。另外,我注意到書中很多地方,都引用瞭相關的RFC文檔或者行業標準,這進一步增強瞭其學術性和權威性,也為我後續深入研究提供瞭寶貴的參考。總的來說,這本書的語言風格,更偏嚮於一本嚴謹的學術著作,適閤那些希望深入鑽研網絡技術,並追求知識的準確性的讀者。

評分

東西很好物流也非常非常快,第二天就到瞭,還是正版的圖書,,真的真的是很喜歡瞭,推薦給同學們買瞭,總之來講就是很滿意下次還會再來的!

評分

書很厚,暑假有事乾瞭

評分

為什麼每個商品的評價都一樣,因為在京東買的東西太多太多瞭,導緻積纍瞭很多未評價的訂單,所以我統一用段話作為評價內容。如果我用這段話來評價,說明這款産品沒問題,至少90分以上

評分

書的內容不錯?給單位買的書,正在學習中。有的時候學習會學不下去,覺得太難瞭。其實想一想這樣也挺好,知難而上纔會有收獲感

評分

挺好的,就是要幾本書結閤著翻翻效果纔會更佳

評分

快遞很快,書不錯,祝我能考上

評分

專門給快遞小哥點贊下,今天沒有及時接聽電話,發信息讓放快遞櫃或者自提點就行,下雨很大的,還是幫忙送到辦公室瞭,太辛苦瞭。謝謝!

評分

正版,有塑封,紙質印刷讓人放心

評分

不錯不錯不錯不錯不錯不錯不錯不錯不錯不錯不錯不錯

相關圖書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teaonline.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圖書大百科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