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村落民居营建工艺调查

传统村落民居营建工艺调查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郝大鹏,刘贺玮 著
图书标签:
  • 传统村落
  • 民居
  • 营建工艺
  • 建筑
  • 地方文化
  • 乡村规划
  • 历史建筑
  • 非物质文化遗产
  • 传统技艺
  • 田野调查
想要找书就要到 图书大百科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中国纺织出版社
ISBN:9787518045396
版次:1
商品编码:12317052
包装:平装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8-02-01
用纸:轻型纸
页数:176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传统村落民居的分布量大面广,各地区匠作技艺形式多样,且村落民居营建工艺相关内容较为庞杂(包括建筑形制、营建材料、营建工具、营建工序等),调查方法的制订有利于调查过程中合理有序地全面采集民居营建工艺的相关信息,避免漏项。为保证相关信息采集的原真性、准确性与完整性,本书对相关调查的前期工作、调查内容、数据采集及存档、调查成果形式等作出了要求,集成一套科学、规范的营建工艺调查方法。
《传统村落民居营建工艺调查方法》一书包括背景、成果资料整理要求、调查方案模板、调查表格以及调查实际案例等内容。《传统村落民居营建工艺调查方法》旨在加强对传统村落民居营建工艺的研究,其内容可为相关从业人员、研究者参考使用。

作者简介

郝大鹏,生于1957年,重庆市渝中区人。设计师,四川美术学院教授,研究领域为环境艺术设计。1982年毕业于四川美术学院留校任教。1987-1989年赴法国学习,1999年再赴法工作交流。曾任四川美术学院副院长,现任四川美术学院教授,上海大学博士生导师,中共四川美术学院党委常委。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重庆市美协副主席、重庆市学术技术带头人、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中国美术家学会环境艺术设计委员会委员、重庆市政府规划委员会委员。

目录

第一章 背景 001
一、什么是传统民居营建工艺 002
二、传统民居营建工艺的数字化保护 003

第二章 传统民居营建工艺调查 005
一、传统民居营建工艺调查的内容 006
二、传统民居营建工艺调查的指导原则 008
三、传统民居营建工艺调查的步骤与方法 008
(一)选点与提出调查方案 008
(二)开始调查(文献调查与实地调查) 009
(三)资料获取 010
四、成果资料的整理 011
五、传统民居营建工艺调查中的注意事项 012

第三章 传统民居营建工艺调查表 013
一、调查表使用说明 014
二、调查方案(模板) 014
三、调查表 016
(一)区域背景 017
(二)民居形制 018
(三)造房材料 028
(四)造房工具(五)造房工匠 041
(六)建房工序 044
(七)造房工艺 045
(八)民居装饰 054
(九)修缮技术 056
(十)造房风俗 057
(十一)地域适应性技术 060
(十二)地方志、相关文史资料的整理 061
(十三)区域营建工艺特点总结 062
(十四)参考文献列表 063
四、匠师采访问题参考 064
(一)相关背景 064
(二)民居建房前的准备 064
(三)设计 065
(四)基础处理 065
(五)屋架的制作、搭接、竖立 065
(六)砌墙 066
(七)上瓦 066
(八)装修 066
(九)装饰 066
(十)造房风俗 066
(十一)维修、维护067

第四章  调查实例——贵州黔东南苗族地区 木构干栏式民居营建工艺调查报告 069
一、调查背景 070
(一)研究的背景及意义 070
(二)研究对象和内容 071
(三)研究内容概念界定 072
(四)研究方法和思路 073
二、黔东南干栏式苗居营建工艺的源流与环境 073
(一)黔东南干栏式苗居营建工艺的源流 073
(二)黔东南干栏式苗居营建工艺的分布与现状 074
(三)自然环境对黔东南干栏式苗居营建工艺的影响 075
(四)社会环境对黔东南干栏式苗居营建工艺的影响 076
三、黔东南干栏式苗居的选址布局与设计构思 077
(一)选址与布局 077
(二)建筑的基本形制 078
(三)建筑的装饰 080
(四)规制及模数化 086
四、黔东南干栏式苗居营建工艺 088
(一)传统建筑材料 088
(二)传统建筑工具 092
(三)营建工序流程及做法 101
(四)维护及改扩建措施 132
(五)地域适应性技术 134
五、黔东南干栏式苗居营建过程中的习俗 135
(一)禁忌与彩头 135
(二)营造过程中的仪式 136
六、黔东南干栏式苗居营建工艺的传承 141
(一)匠师的工作领域 141
(二)师承关系 142
(三)传承方式 144
七、贵州黔东南干栏式苗居营建工艺的当代变迁 144
(一)贵州黔东南干栏式苗居营建工艺的形式变迁 145
(二)影响吊脚楼形式变迁的因素 149
八、黔东南干栏式苗居营建工艺特征总结 150
(一)工艺做法较古朴简单 151
(二)工艺做法较轻巧灵活 151
(三)工艺做法最大限度利用了木材 152
九、调查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及经验 152
(一)地域层面的影响 152
(二)匠师层面的影响 153
(三)调查团队方面的影响 153
(四)资料整理的经验 154
十、结语 154

参考文献 156
附  录 158
附录一  贵州黔东南苗族地区木构干栏式民居营建工艺研究实地调查方案(2014年10月29日至2014年11月9日) 158
附录二  贵州黔东南苗族地区 木构干栏式民居营建工艺研究实地调查方案(2015年4月6日至2015年4月15日) 160
附录三  贵州黔东南苗族地区木构干栏式民居营建工艺研究实地调查日志 162
一、2014年10月29日至2014年11月9日调查日志 162
二、2015年4月6日至2015年4月15日调查日志 165
三、2015年9月5日至2015年9 月6日、2016年3月4日至2016年3月7日调查日志 166
《中国传统村落民居营造技艺》 导言 在中国广袤的土地上,散落着无数古老而充满生命力的村落。它们如同镶嵌在大地上的璀璨明珠,承载着千年的历史记忆,凝结着世代居住者的智慧与情感。这些村落,特别是其独具特色的民居,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是中华民族宝贵的人居遗产。然而,随着时代的发展和城镇化的加速,许多传统村落面临着衰落甚至消失的危机,其赖以生存的营造技艺也面临着失传的风险。《中国传统村落民居营造技艺》一书,正是为了应对这一严峻挑战,深入田野,实地考察,系统梳理和记录了中国各地极具代表性的传统村落民居的建造工艺,旨在为后人留下珍贵的文化遗产,并为当下和未来的乡村建设提供宝贵的借鉴。 本书并非一部理论堆砌的学术专著,而是一部饱含深情的田野调查报告。作者怀揣着对乡土的热爱和对传统的敬畏,踏遍祖国的千山万水,深入探访了那些散落在地图角落里的古老村庄。从江南水乡的粉墙黛瓦,到北方黄土高原的窑洞民居;从西南地区的吊脚楼,到闽粤地区的客家围屋,本书以翔实的图文资料,生动地再现了这些不同地域、不同民族、不同风格的传统民居的营建过程。 第一部分:地域分异与文化根源——中国传统民居的宏观图景 本书的开篇,首先勾勒出中国传统民居的宏观图景,着重分析其地域分异的成因及其背后深厚的文化根源。 气候与地理环境的塑造: 中国幅员辽阔,气候类型多样,地理环境复杂。南方多雨潮湿,民居多采用高脚、坡屋顶,以利于排水和通风;北方寒冷干燥,民居则多采用厚墙、内庭院,以保温隔热;西部高原地区,黄土高原的窑洞和藏区的石砌民居,都是对严酷自然环境的巧妙适应。本书将详细阐释不同地域的建筑材料选择、空间布局、屋顶形式等如何与当地的气候和地理条件紧密相连。 文化传统与社会结构的烙印: 传统民居不仅是居住的空间,更是社会文化观念的物质载体。儒家思想的“礼制”观念体现在建筑的等级秩序、中轴对称以及院落的层层递进中;道家思想的“天人合一”则体现在建筑与自然的和谐共生,以及对风水理论的运用。宗族制度下的聚族而居,形成了独特的村落格局和家族式民居院落。本书将深入剖析这些文化传统如何渗透到民居的选址、布局、装饰等各个环节。 民族特色与多元融合: 中国是一个多民族国家,各民族在长期的历史发展中形成了自己独特的民居风格。汉族、藏族、维吾尔族、苗族、侗族、瑶族、客家等等,他们各自在建筑材料、空间组织、装饰风格上都有鲜明的民族特色。同时,不同民族之间的交流与融合,也使得一些地区出现了多元文化的交融体现。本书将通过典型案例,展示不同民族民居的独特魅力及其文化融合的痕迹。 第二部分:精雕细琢的技艺传承——传统民居的营造工艺 本书的核心内容,在于对传统民居营造技艺的深入挖掘和细致呈现。这不是简单的材料堆砌,而是对古人智慧和匠人心血的致敬。 选址与规划——“依山傍水,藏风聚气”: 传统村落的选址并非随意,而是蕴含着深刻的择地智慧。本书将详细介绍古人如何根据地形、水文、气候、风向以及风水理论来选择村落和民居的基地,如何进行合理的规划布局,以达到“依山傍水,藏风聚气”的理想状态。例如,村落的朝向、河流的利用、道路的规划、公共空间的设置等,都体现了古人对人居环境的深刻理解。 结构体系与空间组织——“天圆地方,院落深深”: 传统民居的结构体系是其稳固耐用的基础。本书将重点介绍不同地域民居的承重墙体、梁柱体系、木结构、砖石结构等建造方式。无论是北方民居的土墙承重,还是南方民居的木框架结构,亦或是西南地区的干栏式建筑,都展现了精湛的工艺和巧妙的力学应用。同时,本书还将深入剖析传统民居的空间组织,特别是“院落”这一核心单元。院落不仅是采光、通风、排水的实用空间,更是家庭成员交流、活动、祭祀的中心,承载着丰富的家庭伦理和生活方式。本书将分析不同类型院落(如四合院、三合院、天井院、围合式院落等)的空间构成、功能划分以及文化内涵。 材料选择与加工——“就地取材,天然为上”: 传统民居的材料大多取自当地,就地取材是其最显著的特征之一。本书将详细介绍不同地区常用的建筑材料,如夯土、砖、石、木材、瓦、竹子等,以及这些材料的加工、处理和运用技艺。例如,如何制作坚固耐用的夯土墙,如何烧制不同质地的砖瓦,如何对木材进行防腐防虫处理,如何利用竹子的柔韧性来建造结构等,都将一一呈现。这些技艺不仅体现了对自然的尊重,也展现了古人因地制宜的智慧。 构件制作与组装——“榫卯结构,巧夺天工”: 在木结构建筑中,榫卯连接是其灵魂所在。本书将重点介绍各种经典的榫卯构件,如斗拱、梁、柱、檩、椽等,以及它们之间精妙的连接方式。这些不用钉子的连接方式,不仅使得建筑结构更加稳固,而且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本书将通过大量的图例,详细展示榫卯的种类、制作工艺和组装技巧。 装饰艺术与文化寓意——“寓意吉祥,美学传承”: 传统民居的装饰艺术是其文化内涵的重要体现。无论是砖雕、木雕、石雕,还是彩绘、壁画、剪纸,都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寓意和审美情趣。本书将选取不同地区的典型装饰图案和工艺,分析其象征意义,如龙凤呈祥、花鸟鱼虫、人物故事等,以及这些装饰如何与居住者的生活习俗、宗教信仰、哲学观念相联系。同时,本书还将探讨传统民居的色彩运用,如何通过色彩来营造不同的氛围和空间感受。 屋顶营造——“飞檐翘角,遮风挡雨”: 屋顶是中国传统建筑中最具艺术表现力的部分之一。本书将详细介绍不同类型的屋顶形式,如歇山顶、硬山顶、悬山顶、庑殿顶、攒尖顶等,以及它们的构造、材料和建造工艺。重点将放在屋脊装饰、瓦片铺设、檐口处理等方面,展示古人如何在满足实用功能的同时,赋予屋顶以独特的艺术美感。 门窗设计与应用——“隔而不绝,光影流转”: 门窗是民居与外界联系的媒介,也是室内空间采光、通风的重要途径。本书将分析传统民居中不同形式和功能的门窗,如落地长窗、隔扇、花格窗、漏窗等,以及它们在材料选择、造型设计、装饰工艺上的独到之处。这些门窗不仅具有实用价值,更通过光影的 interplay,为室内空间增添了韵律和情趣。 第三部分:传承与创新——面向未来的思考 在对传统营造技艺进行系统梳理和记录的同时,本书并没有止步于对过去的缅怀。它更关注当下和未来。 技艺的传承困境与对策: 随着老一辈匠人的离世和年轻一代对传统技艺的疏离,许多精湛的营造技艺面临着失传的危机。本书将探讨这种传承困境的原因,并提出一些可行的对策,如加强技艺的教育与培训、鼓励传统工匠的技艺传承、建立技艺数据库等。 传统民居的保护与活化: 许多传统村落的民居建筑面临着年久失修、功能不适应现代生活等问题。本书将介绍一些成功的传统民居保护与活化案例,探讨如何在尊重历史风貌的基础上,对民居进行修缮和改造,使其重新焕发生机,适应现代居住需求,并发挥其文化和经济价值。 传统营造技艺在现代建筑中的启示: 传统民居的营造技艺蕴含着深刻的智慧,对于当代的建筑设计和乡村建设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本书将探讨如何从传统民居的选址理念、空间组织、材料运用、装饰艺术等方面汲取灵感,如何在现代建筑中融入传统元素,创造出既有时代特色又不失文化底蕴的人居环境。例如,绿色建筑理念与传统民居的天然材料和被动式设计方法的结合,可持续发展与传统村落生态智慧的融合等。 案例研究的深度拓展: 本书将精选数十个具有典型意义的传统村落和民居进行案例研究,每个案例都将深入剖析其地域特色、文化背景、建筑结构、材料工艺、装饰艺术以及居住习俗。通过这些鲜活的实例,让读者更直观地理解传统民居营造技艺的丰富内涵。 结语 《中国传统村落民居营造技艺》是一本关于历史、关于文化、关于技艺、更是关于人的书。它记录了古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智慧,展现了匠人精益求精的匠心,也承载着居住者对家园的热爱与眷恋。希望本书能够唤起更多人对中国传统村落和民居的关注,激发对传统文化的敬畏与传承,并为保护和发展珍贵的中国传统民居营造技艺贡献力量,让这些承载着民族记忆的建筑瑰宝,在新的时代焕发出更加璀璨的光彩。

用户评价

评分

在阅读这本书的过程中,我仿佛置身于一座座古老的村落,亲身感受着砖瓦的温度,木头的纹理,以及那份穿越时空的匠心。作者的笔触细腻而富有情感,他不仅仅是在记录建筑工艺,更是在描绘一种生活方式,一种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哲学。我特别着迷于书中关于“土”的运用,从夯土墙到土坯砖,从窑洞到地窖,这些看似最普通的材料,在古代工匠的手中却能焕发出惊人的生命力。它让我反思,在如今追求高效和新材料的时代,我们是否忽略了身边最容易获得的、最环保的资源。书中对传统通风和采光设计的讲解也让我受益匪浅,那些巧妙的窗户布局,那些利用自然风的通道,都体现了古人对舒适生活的追求。我曾以为这些只是古老的技法,但书中介绍的很多设计理念,即使在现代建筑中也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这本书不仅让我增长了见识,更让我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深厚底蕴有了更深的敬意。

评分

这本书就像一本珍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档案,它用文字和图片,将中国传统村落民居的营建工艺一一呈现在读者面前。我一直对那些古老的村落建筑充满好奇,但苦于没有专业的知识去理解它们。这本书恰好填补了我的这一空白。作者的叙述非常生动,他不仅讲述了建筑的“怎么做”,更讲述了“为什么这么做”。我了解到,许多看似古老的营建方法,其实都蕴含着科学的道理和实用性的考量。书中对于不同地区民居在材料选择上的差异,以及不同材料的加工和运用方式的描述,让我对中国丰富的自然资源和劳动人民的智慧有了更深的认识。我特别喜欢书中对村落整体布局的分析,它不仅仅是房屋的简单堆砌,而是根据地形、河流、道路等因素进行整体规划,这体现了古人对人居环境的整体性思考。这本书让我对“家”有了更深层次的理解,它不再仅仅是一个遮风挡雨的场所,而是承载着家族历史、邻里情感和地域文化的生命体。

评分

这本书像一位饱经沧桑的老者,用他深邃的目光,讲述着中国传统村落民居那些鲜为人知的故事。我惊叹于作者对细节的极致追求,他不仅记录了建筑的“形”,更挖掘了建筑的“神”。我曾经对一些古老的建筑结构感到困惑,比如那些复杂的斗拱,那些巧妙的穿斗式木构架,这本书为我一一解答了这些疑惑。作者通过清晰的图示和生动的文字,将这些复杂的技术变得通俗易懂,让我能够领略到中国古代工匠们超凡的智慧和精湛的技艺。书中对于不同地域民居的比较研究也十分有价值,它揭示了中国地域文化的多样性和独特性,以及这种多样性如何在建筑上得到充分的体现。我了解到,同一类型的建筑,在不同的地域也会因为材料、气候、文化习俗的不同而呈现出不同的风貌。这种“求同存异”的哲学思想,也体现在了中国传统民居的营建之中。这本书让我深刻体会到,传统村落的民居不仅仅是冰冷的建筑,它们是生活的容器,是情感的寄托,更是历史的见证。

评分

这本书的价值,远不止于对建筑工艺的记录,它更是一次对中国传统乡土文化的深度溯源。我从小在城市长大,对农村的概念大多来自于媒体的描绘,但这本书让我看到了一个截然不同的乡村,一个充满智慧和温度的乡村。书中对民居材料的考究,比如如何选择合适的木材,如何制作耐用的土坯,如何烧制高品质的青砖,这些看似朴素的工艺,却凝聚了古人对材料特性的深刻理解和对可持续发展的朴素追求。我尤其对书中关于屋顶的建造部分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从木梁的搭建,到瓦片的铺设,再到屋脊的装饰,每一个环节都充满了讲究。那些飞檐翘角,那些精美的雕刻,都不仅仅是为了美观,更是为了排水、通风、采光等实际功能的考虑。我曾在一个古村落中见到过保存完好的老房子,当时就对其精湛的工艺感到震撼,这本书为我揭示了这些震撼背后的秘密。它让我明白了,这些看似简单的建筑,其实蕴含着祖先世代相传的宝贵经验和生存智慧。这本书让我更加珍视那些即将消失的传统村落,它们是我们民族文化的重要根脉。

评分

这本书为我打开了一扇通往中国古代建筑智慧的大门,我从中看到了前所未有的精妙和深邃。作者以一种近乎虔诚的态度,记录了传统村落民居的营建工艺,从选材、设计到施工,每一个环节都充满了考究和智慧。我特别被书中关于木结构连接的部分所吸引,那些精密的榫卯结构,不仅保证了建筑的牢固,更展现了工匠们对材料性能的深刻理解和对力学原理的精准运用。我曾经对这些结构感到过好奇,但一直找不到清晰的解释,这本书为我提供了详尽的答案。书中关于不同地区民居特色的对比也十分精彩,它让我看到,中国这片土地上孕育出的建筑风格是如此丰富多彩,每一种风格都与当地的自然环境、文化传统紧密相连。我了解到,南方民居的灵巧婉约,北方民居的粗犷大气,都并非偶然,而是历史和地理共同作用的结果。这本书让我明白,传统村落的民居,不仅仅是物质的建筑,更是精神的载体,承载着几代人的记忆和情感。

评分

这本书为我提供了一个全新的视角来审视中国传统村落的民居,它不仅仅是建筑的记录,更是一次对文化传承的深入探索。我一直对那些古老的村落建筑充满了敬意,它们不仅是历史的遗迹,更是智慧的结晶。作者在书中详细地介绍了传统民居的营建工艺,从地基的处理,到墙体的砌筑,再到屋顶的搭建,每一个环节都充满了匠心和巧思。我特别着迷于书中关于木结构和砖石结构的讲解,那些精密的榫卯连接,那些巧妙的拱券结构,都展现了古代工匠们超凡的技艺和对力学原理的深刻理解。书中对不同地域民居风格的分析也十分精彩,它让我看到了中国地域文化的丰富性和多样性,以及这种多样性如何在建筑上得到充分的体现。我了解到,每一种民居风格都与当地的气候、地理、人文习惯息息相关,是劳动人民在长期的生产实践中形成的独特智慧。这本书让我更加珍视这些古老的村落,它们是我们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值得我们去保护、去传承。

评分

我最近在书店偶然翻到了一本让我颇有感触的书,虽然我不是民俗学或者建筑学领域的专业人士,但书中的内容深深地吸引了我。这本书详细地描绘了中国传统村落中那些承载着岁月痕迹的民居,它们不仅仅是简单的居住空间,更是历史、文化、智慧的凝结。作者通过细致入微的观察和翔实的记录,将那些可能随着时代变迁而逐渐消失的营建工艺一一呈现出来。我特别喜欢书中关于木结构榫卯连接的讲解,那些看似简单的凹凸咬合,却蕴含着力学原理和匠人的精巧构思,能够让房屋在地震等自然灾害中保持稳固。还有关于砖石砌筑的技巧,不同地域、不同材料的运用,都反映了当地人民对自然环境的深刻理解和适应。书中的配图也十分精美,那些老宅的局部特写,以及不同工序的插画,都让我仿佛置身于那个古朴的村落,亲眼见证着房屋一点点地拔地而起。我常常在想,如今钢筋水泥的高楼大厦虽然坚固实用,但却缺少了那份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匠心独运的温度。这本书让我对“家”有了更深的理解,它不仅仅是一栋房子,更是家族传承、邻里情谊、生活哲学的载体。

评分

这是一本让我沉浸其中的书,它以一种非常朴实而深刻的方式,展现了中国传统村落民居的营建工艺。我并非建筑专业出身,但书中清晰的图文解释,让我能够轻松理解那些复杂的建造技术。我特别对书中关于“因地制宜”的理念印象深刻,书中详细阐述了如何根据当地的地质、气候、材料资源来设计和建造房屋,这是一种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智慧。例如,书中对南方湿热地区房屋通风和防潮设计的描述,以及对北方寒冷地区房屋保温和取暖设计的介绍,都让我惊叹于古人对环境的深刻洞察。我尤其喜欢书中对于细节的关注,比如墙体的抹灰、屋顶的瓦片铺设、门窗的制作等等,这些看似不起眼的细节,却共同构成了建筑的精髓。这本书让我意识到,我们如今习以为常的许多建筑技术,都源于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结晶。它让我对这些古老的村落充满了向往,渴望亲身去感受那些历经风雨的建筑所散发出的独特魅力。

评分

读完这本书,我最大的感受就是,传统村落的民居营建,是一门集自然科学、工程技术、艺术审美和人文关怀于一体的综合性学科。作者在书中展现出的不仅仅是建筑技巧,更是对传统文化和生活方式的深刻洞察。我印象最深刻的是关于村落选址的章节,那里详细阐述了“风水”理论在其中扮演的角色,以及如何根据地形、水源、日照等因素来确定最佳的建房位置。这让我对古人“天人合一”的思想有了更直观的认识。书中对于不同时期、不同地区的民居风格差异的分析也十分到位,从北方四合院的规整大气,到江南民居的粉墙黛瓦,再到西南少数民族的吊脚楼,每一种风格都与当地的气候、地理、民族习惯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我特别欣赏作者在描述建造过程时所使用的语言,既有科学的严谨,又不失文学的感染力,仿佛能够听到工匠们的叮当作响,看到他们挥汗如雨的身影。书中的案例分析也非常具有代表性,通过对具体村落民居的考察,将抽象的理论具象化,让我们更容易理解和接受。这本书不仅是一本学术著作,更像是一本讲述中国乡村记忆的史书,让我对这些古老的村落充满了敬意。

评分

作为一个对历史建筑一直抱有浓厚兴趣的读者,这本书的出现无疑是一场及时雨。我一直觉得,了解一个地方的文化,最直接的方式就是去感受它的建筑,尤其是那些与日常生活息息相关的民居。这本书恰恰满足了我这个愿望,它没有空泛的理论,而是落实在每一个细节上,从地基的选择,到墙体的夯筑,再到屋顶的铺设,每一个环节都被作者细致地描绘出来。我尤其对书中关于不同地域民居因地制宜的营建方式感到惊叹。比如,南方潮湿地区房屋的抬高设计,北方干燥地区房屋的窑洞结构,这些都充分体现了劳动人民与大自然斗争并与之和谐相处的智慧。书中对于材料的选择和处理也进行了深入的探讨,比如木材的防腐防虫处理,石材的打磨加工,黏土的配比和烧制等等,这些看似基础的工作,却直接关系到房屋的寿命和舒适度。我读到关于传统窗户和门的设计时,深感其不仅仅是采光和通风的需要,更是建筑美学和实用性完美结合的典范。那些雕刻精美的窗棂,别致的门锁,都诉说着一段段尘封的故事。这本书让我意识到,我们脚下的土地,蕴藏着如此丰富的传统智慧,这些智慧值得我们去发掘、去传承,而不是任其湮没在现代化的浪潮中。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teaonline.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图书大百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