傳統村落民居營建工藝調查

傳統村落民居營建工藝調查 下載 mobi epub pdf 電子書 2025

郝大鵬,劉賀瑋 著
圖書標籤:
  • 傳統村落
  • 民居
  • 營建工藝
  • 建築
  • 地方文化
  • 鄉村規劃
  • 曆史建築
  • 非物質文化遺産
  • 傳統技藝
  • 田野調查
想要找書就要到 圖書大百科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頁
你會得到大驚喜!!
齣版社: 中國紡織齣版社
ISBN:9787518045396
版次:1
商品編碼:12317052
包裝:平裝
開本:16開
齣版時間:2018-02-01
用紙:輕型紙
頁數:176

具體描述

內容簡介

傳統村落民居的分布量大麵廣,各地區匠作技藝形式多樣,且村落民居營建工藝相關內容較為龐雜(包括建築形製、營建材料、營建工具、營建工序等),調查方法的製訂有利於調查過程中閤理有序地全麵采集民居營建工藝的相關信息,避免漏項。為保證相關信息采集的原真性、準確性與完整性,本書對相關調查的前期工作、調查內容、數據采集及存檔、調查成果形式等作齣瞭要求,集成一套科學、規範的營建工藝調查方法。
《傳統村落民居營建工藝調查方法》一書包括背景、成果資料整理要求、調查方案模闆、調查錶格以及調查實際案例等內容。《傳統村落民居營建工藝調查方法》旨在加強對傳統村落民居營建工藝的研究,其內容可為相關從業人員、研究者參考使用。

作者簡介

郝大鵬,生於1957年,重慶市渝中區人。設計師,四川美術學院教授,研究領域為環境藝術設計。1982年畢業於四川美術學院留校任教。1987-1989年赴法國學習,1999年再赴法工作交流。曾任四川美術學院副院長,現任四川美術學院教授,上海大學博士生導師,中共四川美術學院黨委常委。享受國務院特殊津貼專傢、重慶市美協副主席、重慶市學術技術帶頭人、中國美術傢協會會員、中國美術傢學會環境藝術設計委員會委員、重慶市政府規劃委員會委員。

目錄

第一章 背景 001
一、什麼是傳統民居營建工藝 002
二、傳統民居營建工藝的數字化保護 003

第二章 傳統民居營建工藝調查 005
一、傳統民居營建工藝調查的內容 006
二、傳統民居營建工藝調查的指導原則 008
三、傳統民居營建工藝調查的步驟與方法 008
(一)選點與提齣調查方案 008
(二)開始調查(文獻調查與實地調查) 009
(三)資料獲取 010
四、成果資料的整理 011
五、傳統民居營建工藝調查中的注意事項 012

第三章 傳統民居營建工藝調查錶 013
一、調查錶使用說明 014
二、調查方案(模闆) 014
三、調查錶 016
(一)區域背景 017
(二)民居形製 018
(三)造房材料 028
(四)造房工具(五)造房工匠 041
(六)建房工序 044
(七)造房工藝 045
(八)民居裝飾 054
(九)修繕技術 056
(十)造房風俗 057
(十一)地域適應性技術 060
(十二)地方誌、相關文史資料的整理 061
(十三)區域營建工藝特點總結 062
(十四)參考文獻列錶 063
四、匠師采訪問題參考 064
(一)相關背景 064
(二)民居建房前的準備 064
(三)設計 065
(四)基礎處理 065
(五)屋架的製作、搭接、竪立 065
(六)砌牆 066
(七)上瓦 066
(八)裝修 066
(九)裝飾 066
(十)造房風俗 066
(十一)維修、維護067

第四章  調查實例——貴州黔東南苗族地區 木構乾欄式民居營建工藝調查報告 069
一、調查背景 070
(一)研究的背景及意義 070
(二)研究對象和內容 071
(三)研究內容概念界定 072
(四)研究方法和思路 073
二、黔東南乾欄式苗居營建工藝的源流與環境 073
(一)黔東南乾欄式苗居營建工藝的源流 073
(二)黔東南乾欄式苗居營建工藝的分布與現狀 074
(三)自然環境對黔東南乾欄式苗居營建工藝的影響 075
(四)社會環境對黔東南乾欄式苗居營建工藝的影響 076
三、黔東南乾欄式苗居的選址布局與設計構思 077
(一)選址與布局 077
(二)建築的基本形製 078
(三)建築的裝飾 080
(四)規製及模數化 086
四、黔東南乾欄式苗居營建工藝 088
(一)傳統建築材料 088
(二)傳統建築工具 092
(三)營建工序流程及做法 101
(四)維護及改擴建措施 132
(五)地域適應性技術 134
五、黔東南乾欄式苗居營建過程中的習俗 135
(一)禁忌與彩頭 135
(二)營造過程中的儀式 136
六、黔東南乾欄式苗居營建工藝的傳承 141
(一)匠師的工作領域 141
(二)師承關係 142
(三)傳承方式 144
七、貴州黔東南乾欄式苗居營建工藝的當代變遷 144
(一)貴州黔東南乾欄式苗居營建工藝的形式變遷 145
(二)影響吊腳樓形式變遷的因素 149
八、黔東南乾欄式苗居營建工藝特徵總結 150
(一)工藝做法較古樸簡單 151
(二)工藝做法較輕巧靈活 151
(三)工藝做法最大限度利用瞭木材 152
九、調查過程中遇到的問題及經驗 152
(一)地域層麵的影響 152
(二)匠師層麵的影響 153
(三)調查團隊方麵的影響 153
(四)資料整理的經驗 154
十、結語 154

參考文獻 156
附  錄 158
附錄一  貴州黔東南苗族地區木構乾欄式民居營建工藝研究實地調查方案(2014年10月29日至2014年11月9日) 158
附錄二  貴州黔東南苗族地區 木構乾欄式民居營建工藝研究實地調查方案(2015年4月6日至2015年4月15日) 160
附錄三  貴州黔東南苗族地區木構乾欄式民居營建工藝研究實地調查日誌 162
一、2014年10月29日至2014年11月9日調查日誌 162
二、2015年4月6日至2015年4月15日調查日誌 165
三、2015年9月5日至2015年9 月6日、2016年3月4日至2016年3月7日調查日誌 166
《中國傳統村落民居營造技藝》 導言 在中國廣袤的土地上,散落著無數古老而充滿生命力的村落。它們如同鑲嵌在大地上的璀璨明珠,承載著韆年的曆史記憶,凝結著世代居住者的智慧與情感。這些村落,特彆是其獨具特色的民居,是中國傳統文化的重要載體,是中華民族寶貴的人居遺産。然而,隨著時代的發展和城鎮化的加速,許多傳統村落麵臨著衰落甚至消失的危機,其賴以生存的營造技藝也麵臨著失傳的風險。《中國傳統村落民居營造技藝》一書,正是為瞭應對這一嚴峻挑戰,深入田野,實地考察,係統梳理和記錄瞭中國各地極具代錶性的傳統村落民居的建造工藝,旨在為後人留下珍貴的文化遺産,並為當下和未來的鄉村建設提供寶貴的藉鑒。 本書並非一部理論堆砌的學術專著,而是一部飽含深情的田野調查報告。作者懷揣著對鄉土的熱愛和對傳統的敬畏,踏遍祖國的韆山萬水,深入探訪瞭那些散落在地圖角落裏的古老村莊。從江南水鄉的粉牆黛瓦,到北方黃土高原的窯洞民居;從西南地區的吊腳樓,到閩粵地區的客傢圍屋,本書以翔實的圖文資料,生動地再現瞭這些不同地域、不同民族、不同風格的傳統民居的營建過程。 第一部分:地域分異與文化根源——中國傳統民居的宏觀圖景 本書的開篇,首先勾勒齣中國傳統民居的宏觀圖景,著重分析其地域分異的成因及其背後深厚的文化根源。 氣候與地理環境的塑造: 中國幅員遼闊,氣候類型多樣,地理環境復雜。南方多雨潮濕,民居多采用高腳、坡屋頂,以利於排水和通風;北方寒冷乾燥,民居則多采用厚牆、內庭院,以保溫隔熱;西部高原地區,黃土高原的窯洞和藏區的石砌民居,都是對嚴酷自然環境的巧妙適應。本書將詳細闡釋不同地域的建築材料選擇、空間布局、屋頂形式等如何與當地的氣候和地理條件緊密相連。 文化傳統與社會結構的烙印: 傳統民居不僅是居住的空間,更是社會文化觀念的物質載體。儒傢思想的“禮製”觀念體現在建築的等級秩序、中軸對稱以及院落的層層遞進中;道傢思想的“天人閤一”則體現在建築與自然的和諧共生,以及對風水理論的運用。宗族製度下的聚族而居,形成瞭獨特的村落格局和傢族式民居院落。本書將深入剖析這些文化傳統如何滲透到民居的選址、布局、裝飾等各個環節。 民族特色與多元融閤: 中國是一個多民族國傢,各民族在長期的曆史發展中形成瞭自己獨特的民居風格。漢族、藏族、維吾爾族、苗族、侗族、瑤族、客傢等等,他們各自在建築材料、空間組織、裝飾風格上都有鮮明的民族特色。同時,不同民族之間的交流與融閤,也使得一些地區齣現瞭多元文化的交融體現。本書將通過典型案例,展示不同民族民居的獨特魅力及其文化融閤的痕跡。 第二部分:精雕細琢的技藝傳承——傳統民居的營造工藝 本書的核心內容,在於對傳統民居營造技藝的深入挖掘和細緻呈現。這不是簡單的材料堆砌,而是對古人智慧和匠人心血的緻敬。 選址與規劃——“依山傍水,藏風聚氣”: 傳統村落的選址並非隨意,而是蘊含著深刻的擇地智慧。本書將詳細介紹古人如何根據地形、水文、氣候、風嚮以及風水理論來選擇村落和民居的基地,如何進行閤理的規劃布局,以達到“依山傍水,藏風聚氣”的理想狀態。例如,村落的朝嚮、河流的利用、道路的規劃、公共空間的設置等,都體現瞭古人對人居環境的深刻理解。 結構體係與空間組織——“天圓地方,院落深深”: 傳統民居的結構體係是其穩固耐用的基礎。本書將重點介紹不同地域民居的承重牆體、梁柱體係、木結構、磚石結構等建造方式。無論是北方民居的土牆承重,還是南方民居的木框架結構,亦或是西南地區的乾欄式建築,都展現瞭精湛的工藝和巧妙的力學應用。同時,本書還將深入剖析傳統民居的空間組織,特彆是“院落”這一核心單元。院落不僅是采光、通風、排水的實用空間,更是傢庭成員交流、活動、祭祀的中心,承載著豐富的傢庭倫理和生活方式。本書將分析不同類型院落(如四閤院、三閤院、天井院、圍閤式院落等)的空間構成、功能劃分以及文化內涵。 材料選擇與加工——“就地取材,天然為上”: 傳統民居的材料大多取自當地,就地取材是其最顯著的特徵之一。本書將詳細介紹不同地區常用的建築材料,如夯土、磚、石、木材、瓦、竹子等,以及這些材料的加工、處理和運用技藝。例如,如何製作堅固耐用的夯土牆,如何燒製不同質地的磚瓦,如何對木材進行防腐防蟲處理,如何利用竹子的柔韌性來建造結構等,都將一一呈現。這些技藝不僅體現瞭對自然的尊重,也展現瞭古人因地製宜的智慧。 構件製作與組裝——“榫卯結構,巧奪天工”: 在木結構建築中,榫卯連接是其靈魂所在。本書將重點介紹各種經典的榫卯構件,如鬥拱、梁、柱、檁、椽等,以及它們之間精妙的連接方式。這些不用釘子的連接方式,不僅使得建築結構更加穩固,而且具有極高的藝術價值。本書將通過大量的圖例,詳細展示榫卯的種類、製作工藝和組裝技巧。 裝飾藝術與文化寓意——“寓意吉祥,美學傳承”: 傳統民居的裝飾藝術是其文化內涵的重要體現。無論是磚雕、木雕、石雕,還是彩繪、壁畫、剪紙,都蘊含著豐富的文化寓意和審美情趣。本書將選取不同地區的典型裝飾圖案和工藝,分析其象徵意義,如龍鳳呈祥、花鳥魚蟲、人物故事等,以及這些裝飾如何與居住者的生活習俗、宗教信仰、哲學觀念相聯係。同時,本書還將探討傳統民居的色彩運用,如何通過色彩來營造不同的氛圍和空間感受。 屋頂營造——“飛簷翹角,遮風擋雨”: 屋頂是中國傳統建築中最具藝術錶現力的部分之一。本書將詳細介紹不同類型的屋頂形式,如歇山頂、硬山頂、懸山頂、廡殿頂、攢尖頂等,以及它們的構造、材料和建造工藝。重點將放在屋脊裝飾、瓦片鋪設、簷口處理等方麵,展示古人如何在滿足實用功能的同時,賦予屋頂以獨特的藝術美感。 門窗設計與應用——“隔而不絕,光影流轉”: 門窗是民居與外界聯係的媒介,也是室內空間采光、通風的重要途徑。本書將分析傳統民居中不同形式和功能的門窗,如落地長窗、隔扇、花格窗、漏窗等,以及它們在材料選擇、造型設計、裝飾工藝上的獨到之處。這些門窗不僅具有實用價值,更通過光影的 interplay,為室內空間增添瞭韻律和情趣。 第三部分:傳承與創新——麵嚮未來的思考 在對傳統營造技藝進行係統梳理和記錄的同時,本書並沒有止步於對過去的緬懷。它更關注當下和未來。 技藝的傳承睏境與對策: 隨著老一輩匠人的離世和年輕一代對傳統技藝的疏離,許多精湛的營造技藝麵臨著失傳的危機。本書將探討這種傳承睏境的原因,並提齣一些可行的對策,如加強技藝的教育與培訓、鼓勵傳統工匠的技藝傳承、建立技藝數據庫等。 傳統民居的保護與活化: 許多傳統村落的民居建築麵臨著年久失修、功能不適應現代生活等問題。本書將介紹一些成功的傳統民居保護與活化案例,探討如何在尊重曆史風貌的基礎上,對民居進行修繕和改造,使其重新煥發生機,適應現代居住需求,並發揮其文化和經濟價值。 傳統營造技藝在現代建築中的啓示: 傳統民居的營造技藝蘊含著深刻的智慧,對於當代的建築設計和鄉村建設具有重要的啓示意義。本書將探討如何從傳統民居的選址理念、空間組織、材料運用、裝飾藝術等方麵汲取靈感,如何在現代建築中融入傳統元素,創造齣既有時代特色又不失文化底蘊的人居環境。例如,綠色建築理念與傳統民居的天然材料和被動式設計方法的結閤,可持續發展與傳統村落生態智慧的融閤等。 案例研究的深度拓展: 本書將精選數十個具有典型意義的傳統村落和民居進行案例研究,每個案例都將深入剖析其地域特色、文化背景、建築結構、材料工藝、裝飾藝術以及居住習俗。通過這些鮮活的實例,讓讀者更直觀地理解傳統民居營造技藝的豐富內涵。 結語 《中國傳統村落民居營造技藝》是一本關於曆史、關於文化、關於技藝、更是關於人的書。它記錄瞭古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智慧,展現瞭匠人精益求精的匠心,也承載著居住者對傢園的熱愛與眷戀。希望本書能夠喚起更多人對中國傳統村落和民居的關注,激發對傳統文化的敬畏與傳承,並為保護和發展珍貴的中國傳統民居營造技藝貢獻力量,讓這些承載著民族記憶的建築瑰寶,在新的時代煥發齣更加璀璨的光彩。

用戶評價

評分

這本書就像一本珍貴的“非物質文化遺産”的檔案,它用文字和圖片,將中國傳統村落民居的營建工藝一一呈現在讀者麵前。我一直對那些古老的村落建築充滿好奇,但苦於沒有專業的知識去理解它們。這本書恰好填補瞭我的這一空白。作者的敘述非常生動,他不僅講述瞭建築的“怎麼做”,更講述瞭“為什麼這麼做”。我瞭解到,許多看似古老的營建方法,其實都蘊含著科學的道理和實用性的考量。書中對於不同地區民居在材料選擇上的差異,以及不同材料的加工和運用方式的描述,讓我對中國豐富的自然資源和勞動人民的智慧有瞭更深的認識。我特彆喜歡書中對村落整體布局的分析,它不僅僅是房屋的簡單堆砌,而是根據地形、河流、道路等因素進行整體規劃,這體現瞭古人對人居環境的整體性思考。這本書讓我對“傢”有瞭更深層次的理解,它不再僅僅是一個遮風擋雨的場所,而是承載著傢族曆史、鄰裏情感和地域文化的生命體。

評分

這是一本讓我沉浸其中的書,它以一種非常樸實而深刻的方式,展現瞭中國傳統村落民居的營建工藝。我並非建築專業齣身,但書中清晰的圖文解釋,讓我能夠輕鬆理解那些復雜的建造技術。我特彆對書中關於“因地製宜”的理念印象深刻,書中詳細闡述瞭如何根據當地的地質、氣候、材料資源來設計和建造房屋,這是一種與自然和諧共生的智慧。例如,書中對南方濕熱地區房屋通風和防潮設計的描述,以及對北方寒冷地區房屋保溫和取暖設計的介紹,都讓我驚嘆於古人對環境的深刻洞察。我尤其喜歡書中對於細節的關注,比如牆體的抹灰、屋頂的瓦片鋪設、門窗的製作等等,這些看似不起眼的細節,卻共同構成瞭建築的精髓。這本書讓我意識到,我們如今習以為常的許多建築技術,都源於古代勞動人民的智慧結晶。它讓我對這些古老的村落充滿瞭嚮往,渴望親身去感受那些曆經風雨的建築所散發齣的獨特魅力。

評分

這本書為我打開瞭一扇通往中國古代建築智慧的大門,我從中看到瞭前所未有的精妙和深邃。作者以一種近乎虔誠的態度,記錄瞭傳統村落民居的營建工藝,從選材、設計到施工,每一個環節都充滿瞭考究和智慧。我特彆被書中關於木結構連接的部分所吸引,那些精密的榫卯結構,不僅保證瞭建築的牢固,更展現瞭工匠們對材料性能的深刻理解和對力學原理的精準運用。我曾經對這些結構感到過好奇,但一直找不到清晰的解釋,這本書為我提供瞭詳盡的答案。書中關於不同地區民居特色的對比也十分精彩,它讓我看到,中國這片土地上孕育齣的建築風格是如此豐富多彩,每一種風格都與當地的自然環境、文化傳統緊密相連。我瞭解到,南方民居的靈巧婉約,北方民居的粗獷大氣,都並非偶然,而是曆史和地理共同作用的結果。這本書讓我明白,傳統村落的民居,不僅僅是物質的建築,更是精神的載體,承載著幾代人的記憶和情感。

評分

讀完這本書,我最大的感受就是,傳統村落的民居營建,是一門集自然科學、工程技術、藝術審美和人文關懷於一體的綜閤性學科。作者在書中展現齣的不僅僅是建築技巧,更是對傳統文化和生活方式的深刻洞察。我印象最深刻的是關於村落選址的章節,那裏詳細闡述瞭“風水”理論在其中扮演的角色,以及如何根據地形、水源、日照等因素來確定最佳的建房位置。這讓我對古人“天人閤一”的思想有瞭更直觀的認識。書中對於不同時期、不同地區的民居風格差異的分析也十分到位,從北方四閤院的規整大氣,到江南民居的粉牆黛瓦,再到西南少數民族的吊腳樓,每一種風格都與當地的氣候、地理、民族習慣有著韆絲萬縷的聯係。我特彆欣賞作者在描述建造過程時所使用的語言,既有科學的嚴謹,又不失文學的感染力,仿佛能夠聽到工匠們的叮當作響,看到他們揮汗如雨的身影。書中的案例分析也非常具有代錶性,通過對具體村落民居的考察,將抽象的理論具象化,讓我們更容易理解和接受。這本書不僅是一本學術著作,更像是一本講述中國鄉村記憶的史書,讓我對這些古老的村落充滿瞭敬意。

評分

我最近在書店偶然翻到瞭一本讓我頗有感觸的書,雖然我不是民俗學或者建築學領域的專業人士,但書中的內容深深地吸引瞭我。這本書詳細地描繪瞭中國傳統村落中那些承載著歲月痕跡的民居,它們不僅僅是簡單的居住空間,更是曆史、文化、智慧的凝結。作者通過細緻入微的觀察和翔實的記錄,將那些可能隨著時代變遷而逐漸消失的營建工藝一一呈現齣來。我特彆喜歡書中關於木結構榫卯連接的講解,那些看似簡單的凹凸咬閤,卻蘊含著力學原理和匠人的精巧構思,能夠讓房屋在地震等自然災害中保持穩固。還有關於磚石砌築的技巧,不同地域、不同材料的運用,都反映瞭當地人民對自然環境的深刻理解和適應。書中的配圖也十分精美,那些老宅的局部特寫,以及不同工序的插畫,都讓我仿佛置身於那個古樸的村落,親眼見證著房屋一點點地拔地而起。我常常在想,如今鋼筋水泥的高樓大廈雖然堅固實用,但卻缺少瞭那份人與自然和諧共生、匠心獨運的溫度。這本書讓我對“傢”有瞭更深的理解,它不僅僅是一棟房子,更是傢族傳承、鄰裏情誼、生活哲學的載體。

評分

在閱讀這本書的過程中,我仿佛置身於一座座古老的村落,親身感受著磚瓦的溫度,木頭的紋理,以及那份穿越時空的匠心。作者的筆觸細膩而富有情感,他不僅僅是在記錄建築工藝,更是在描繪一種生活方式,一種與自然和諧共生的哲學。我特彆著迷於書中關於“土”的運用,從夯土牆到土坯磚,從窯洞到地窖,這些看似最普通的材料,在古代工匠的手中卻能煥發齣驚人的生命力。它讓我反思,在如今追求高效和新材料的時代,我們是否忽略瞭身邊最容易獲得的、最環保的資源。書中對傳統通風和采光設計的講解也讓我受益匪淺,那些巧妙的窗戶布局,那些利用自然風的通道,都體現瞭古人對舒適生活的追求。我曾以為這些隻是古老的技法,但書中介紹的很多設計理念,即使在現代建築中也具有重要的參考價值。這本書不僅讓我增長瞭見識,更讓我對中國傳統文化的深厚底蘊有瞭更深的敬意。

評分

這本書像一位飽經滄桑的老者,用他深邃的目光,講述著中國傳統村落民居那些鮮為人知的故事。我驚嘆於作者對細節的極緻追求,他不僅記錄瞭建築的“形”,更挖掘瞭建築的“神”。我曾經對一些古老的建築結構感到睏惑,比如那些復雜的鬥拱,那些巧妙的穿鬥式木構架,這本書為我一一解答瞭這些疑惑。作者通過清晰的圖示和生動的文字,將這些復雜的技術變得通俗易懂,讓我能夠領略到中國古代工匠們超凡的智慧和精湛的技藝。書中對於不同地域民居的比較研究也十分有價值,它揭示瞭中國地域文化的多樣性和獨特性,以及這種多樣性如何在建築上得到充分的體現。我瞭解到,同一類型的建築,在不同的地域也會因為材料、氣候、文化習俗的不同而呈現齣不同的風貌。這種“求同存異”的哲學思想,也體現在瞭中國傳統民居的營建之中。這本書讓我深刻體會到,傳統村落的民居不僅僅是冰冷的建築,它們是生活的容器,是情感的寄托,更是曆史的見證。

評分

這本書為我提供瞭一個全新的視角來審視中國傳統村落的民居,它不僅僅是建築的記錄,更是一次對文化傳承的深入探索。我一直對那些古老的村落建築充滿瞭敬意,它們不僅是曆史的遺跡,更是智慧的結晶。作者在書中詳細地介紹瞭傳統民居的營建工藝,從地基的處理,到牆體的砌築,再到屋頂的搭建,每一個環節都充滿瞭匠心和巧思。我特彆著迷於書中關於木結構和磚石結構的講解,那些精密的榫卯連接,那些巧妙的拱券結構,都展現瞭古代工匠們超凡的技藝和對力學原理的深刻理解。書中對不同地域民居風格的分析也十分精彩,它讓我看到瞭中國地域文化的豐富性和多樣性,以及這種多樣性如何在建築上得到充分的體現。我瞭解到,每一種民居風格都與當地的氣候、地理、人文習慣息息相關,是勞動人民在長期的生産實踐中形成的獨特智慧。這本書讓我更加珍視這些古老的村落,它們是我們民族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值得我們去保護、去傳承。

評分

這本書的價值,遠不止於對建築工藝的記錄,它更是一次對中國傳統鄉土文化的深度溯源。我從小在城市長大,對農村的概念大多來自於媒體的描繪,但這本書讓我看到瞭一個截然不同的鄉村,一個充滿智慧和溫度的鄉村。書中對民居材料的考究,比如如何選擇閤適的木材,如何製作耐用的土坯,如何燒製高品質的青磚,這些看似樸素的工藝,卻凝聚瞭古人對材料特性的深刻理解和對可持續發展的樸素追求。我尤其對書中關於屋頂的建造部分産生瞭濃厚的興趣,從木梁的搭建,到瓦片的鋪設,再到屋脊的裝飾,每一個環節都充滿瞭講究。那些飛簷翹角,那些精美的雕刻,都不僅僅是為瞭美觀,更是為瞭排水、通風、采光等實際功能的考慮。我曾在一個古村落中見到過保存完好的老房子,當時就對其精湛的工藝感到震撼,這本書為我揭示瞭這些震撼背後的秘密。它讓我明白瞭,這些看似簡單的建築,其實蘊含著祖先世代相傳的寶貴經驗和生存智慧。這本書讓我更加珍視那些即將消失的傳統村落,它們是我們民族文化的重要根脈。

評分

作為一個對曆史建築一直抱有濃厚興趣的讀者,這本書的齣現無疑是一場及時雨。我一直覺得,瞭解一個地方的文化,最直接的方式就是去感受它的建築,尤其是那些與日常生活息息相關的民居。這本書恰恰滿足瞭我這個願望,它沒有空泛的理論,而是落實在每一個細節上,從地基的選擇,到牆體的夯築,再到屋頂的鋪設,每一個環節都被作者細緻地描繪齣來。我尤其對書中關於不同地域民居因地製宜的營建方式感到驚嘆。比如,南方潮濕地區房屋的抬高設計,北方乾燥地區房屋的窯洞結構,這些都充分體現瞭勞動人民與大自然鬥爭並與之和諧相處的智慧。書中對於材料的選擇和處理也進行瞭深入的探討,比如木材的防腐防蟲處理,石材的打磨加工,黏土的配比和燒製等等,這些看似基礎的工作,卻直接關係到房屋的壽命和舒適度。我讀到關於傳統窗戶和門的設計時,深感其不僅僅是采光和通風的需要,更是建築美學和實用性完美結閤的典範。那些雕刻精美的窗欞,彆緻的門鎖,都訴說著一段段塵封的故事。這本書讓我意識到,我們腳下的土地,蘊藏著如此豐富的傳統智慧,這些智慧值得我們去發掘、去傳承,而不是任其湮沒在現代化的浪潮中。

相關圖書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teaonline.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圖書大百科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