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護生物學

保護生物學 下載 mobi epub pdf 電子書 2025

[美] 普裏馬剋,R.B.,馬剋平,蔣誌剛 著
圖書標籤:
  • 生物學
  • 保護
  • 生態學
  • 環境科學
  • 生物多樣性
  • 野生動物
  • 物種保護
  • 生態保護
  • 自然保護
  • 環境
想要找書就要到 圖書大百科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頁
你會得到大驚喜!!
齣版社: 科學齣版社
ISBN:9787030404619
版次:31
商品編碼:12325218
包裝:平裝
叢書名: 新生物學叢書
開本:16開
齣版時間:2018-03-01
頁數:580
正文語種:中文

具體描述

內容簡介

本書編譯自RichardB.Primack編寫的EssentialsofConservationBiology(FifthEdition),係統闡述瞭保護生物學的範疇、主要內容和發展曆程,生物多樣性的概念、分布和價值,生物多樣性麵臨的威脅及其引起的物種喪失和滅絕,種群和物種水平的保護,生態係統和景觀水平的保護與恢復,生物多樣性保護與社會經濟可持續發展。全書內容豐富、知識係統、邏輯閤理、層次清晰。原著已經被翻譯成25種語言齣版,是目前國際上****的保護生物學教科書。

目錄

叢書序主編簡介中文版前言
(一)中文版前言
(二)英文版前言
第Ⅰ篇 保護生物學的範疇和主要內容
第1章 什麼是保護生物學?
1.1.保護生物學是一門新興科學
專欄1.1 保護生物學的多學科方法:海龜的案例
1.2.保護生物學的由來
1.3.新學科的誕生
第2章 什麼是生物多樣性?
2.1.物種多樣性
專欄2.1 物種的命名和分類
2.2.遺傳多樣性
2.3.生態係統多樣性
專欄2.2 海藻林和海獺:對海洋生態係統的改變
2.4.結論
第3章 生物多樣性的分布
3.1 地球上多樣性最豐富的兩個生態係統
3.2.生物多樣性的格局
3.3.為什麼熱帶擁有如此豐富的物種?
3.4.世界物種知多少
3.5.近年來發現的生物群落
專欄3.1 保護未知世界:熱泉噴口及油苗生物群落
3.6 需要更多的分類學傢

第Ⅱ篇 生物多樣性的價值
第4章 生態經濟學和直接使用價值
4.1.為何進行經濟價值評估?
4.2.評價發展項目
4.3.自然資源的喪失和社會財富
專欄4.1 黃石公園的工業、生態環境和生態旅遊業
4.4.生物多樣性的經濟價值
4.5.直接使用價值
第5章 間接使用價值
5.1.非消耗使用價值
專欄5.1 實現的預言:生態係統服務怎樣成為頭版新聞
專欄5.2 案例研究:得剋薩斯蝙蝠值多少錢?
5.2.從長計議:選擇價值
專欄5.3 微生物的巨大價值:絕對不能忽視!
5.3.存在價值
5.4.閤理評估經濟價值
第6章 環境倫理學
6.1.生物多樣性的倫理學價值
專欄6.1 鯊魚:一種令人生畏的動物,數量在驟減
專欄6.2 宗教信仰與自然保護
6.2.開明的自身利益:生物多樣性與人類發展
6.3 深層生態學 119第Ⅲ篇生物多樣性麵臨的威脅
第7章 物種滅絕
7.1.過去的大滅絕
7.2.人類造成的大滅絕
7.3.背景滅絕率
7.4.島嶼上的物種滅絕率
專欄7.1 入侵種和島嶼生物滅絕
7.5.水生環境中的物種滅絕率
7.6.島嶼生物地理學和滅絕率預測
7.7.局部滅絕
第8章 物種對滅絕的脆弱性
8.1.特有種與滅絕
8.2.最易滅絕的物種
專欄8.1 受威脅的蛙和蟾蜍
8.3.保護級彆
8.4.自然遺産數據中心
第9章 全球氣候變化與生境破壞、破碎化和退化
9.1.人口增長及其影響
9.2.生境破壞
9.3.生境破碎化
9.4 生境退化和汙染
專欄9.1 殺蟲劑與猛禽:敏感物種可以作為環境汙染的預警
9.5.全球氣候變化
第10章 過度開發、入侵種與疾病
10.1.過度開發
專欄10.1 瀕危的鯨魚:種群數量能否恢復?
10.2.外來種入侵
專欄10.2 遺傳修飾生物體(GMO)與保護生物學
10.3.疾病
10.4.入侵種與疾病對人類健康的影響
10.5 結論 228第Ⅳ篇種群和物種水平的保護
第11章 小種群問題
11.1.小種群的基本概念
專欄11.1 麋鹿的有效種群與遺傳多樣性
11.2.影響小種群生存的其他因素
專欄11.2 亞洲和非洲犀牛:遺傳多樣性與棲息地喪失
11.3.環境變化與災變
11.4.滅絕漩渦
第12章 應用種群生物學
12.1.種群研究方法
專欄12.1 從學者到保護活動傢——三位靈長類研究先驅的故事
12.2.種群生存力分析
12.3.集閤種群
12.4.物種及生態係統的長期監測
第13章 建立新種群
13.1.建立新種群的三種方式
專欄13.1 灰狼的迴歸遭受瞭冷遇
13.2.動物種群重建的成功經驗
13.3.建立植物新種群
13.4.新種群的狀態
第14章 遷地保護
14.1.遷地保護設施 299專
欄14.1 僅有關愛並不能拯救大熊貓
專欄14.2 種子儲藏以及作物品種
14.2 結論 318第Ⅴ篇生態係統和景觀水平的保護與恢復
第15章 保護地的建立
15.1.保護地的建立和分類
15.2.現有保護地
專欄15.1 鳳凰群島保護地:世界上最大的海洋公園
15.3.新保護地的創建
15.4.連接新建保護地與保護區網絡
第16章 保護地網絡設計
16.1.保護地的設計
16.2.保護地網絡
專欄16.1 生態學傢和房地産專傢在大自然保護協會的聯閤
16.3.景觀生態學和保護地設計
16.4.結論
第17章 保護地的管理
17.1.將監測作為一種管理工具
17.2.識彆和管理威脅
17.3.生境管理
專欄17.1 生境管理:成功保護瀕危蝴蝶的關鍵
17.4.水域管理
17.5.關鍵資源的管理
17.6.管理和人員
專欄17.2 人與豹的共存管理
17.7.控製保護地內的活動
專欄17.3 北極野生生物管理和石油鑽井能共存嗎?
17.8.保護地管理麵臨的挑戰
第18章 保護地外的生物多樣性保護
18.1.未保護生境的價值
專欄18.1 捍衛野生物種:保護行動在士兵中得以推動
18.2.城市地區的物種保護
18.3.農業用地的物種保護
18.4.多種用途的生境
18.5.生態係統管理
18.6.案例研究
第19章 恢復生態學
19.1.受損和修復
專欄19.1 許多小項目能夠淨化切薩皮剋灣嗎?
19.2.生態恢復的方法
19.3.案例研究
19.4.城市地區的恢復
19.5.一些重要生態係統的恢復
專欄19.2 美國基西米河(KissimmeeRiver)的生態恢復:恢復被渠化的河流為自然狀態
19.6 恢復生態學的未來
……

第Ⅵ篇 可持續發展遇到的挑戰
附錄Ⅰ 部分環境組織和信息資源
附錄Ⅱ 章首頁圖片說明
附錄Ⅲ 詞匯錶
附錄Ⅳ 參考文獻
書籍名稱:《天體物理學前沿探索》 第一章:宇宙的黎明與結構的形成 本章深入探討宇宙大爆炸的精確模型及其後續的演化過程。我們首先梳理標準宇宙學模型($Lambda$CDM 模型)的最新觀測證據,包括宇宙微波背景輻射(CMB)的精細結構,特彆是普朗剋衛星(Planck)數據揭示的極化模式和非高斯性。重點分析暗物質和暗能量在早期宇宙密度漲落形成中的關鍵作用,以及它們如何驅動瞭第一批恒星和星係的形成。 隨後,章節轉嚮早期宇宙結構的形成。詳細闡述瞭“黑暗時代”的結束,即再電離時代的起源和演變。我們將考察第一代(Population III)恒星的特性——它們的巨大質量、極高的溫度以及它們如何通過強烈的紫外綫輻射重塑瞭早期宇宙的環境。利用數值模擬的最新成果,我們描繪瞭從微小的量子漲落到星係團規模結構的層級式增長過程,重點分析瞭暗物質暈(Dark Matter Halos)的並閤與演化機製,解釋瞭為什麼星係通常以團簇或超團簇的形式存在。 第二章:緻密天體的物理學:黑洞、中子星與極端引力 本章聚焦於宇宙中最極端、引力效應最顯著的天體。對愛因斯坦廣義相對論在強引力場下的精確描述進行復習,特彆是關於黑洞的奇點定理和事件視界的數學結構。深入分析瞭兩種主要黑洞類型:恒星級黑洞(由大質量恒星坍縮形成)和超大質量黑洞(位於星係中心)。 章節詳細討論瞭黑洞的吸積盤物理學。考察瞭吸積流的溫度、輻射譜(從X射綫到伽馬射綫)以及相對論性噴流的産生與準直機製。特彆關注活動星係核(AGN)的統一模型,解釋瞭不同觀測視角如何産生看似截然不同的AGN類型。 中子星部分則側重於其超密物質的核物理性質。探討瞭中子星內部的物態方程(Equation of State, EoS)的不確定性,以及如何利用脈衝星的觀測數據(如質量測量和引力紅移)來約束這些極端的核物理參數。本章的亮點是對引力波天文學的最新進展的整閤,分析瞭LIGO/Virgo/KAGRA探測到的雙黑洞並閤、雙中子星並閤(GW170817)産生的電磁對應體(Kilonova),以及這些事件如何為引力波物理和重元素(如金、鉑)的起源提供瞭關鍵見解。 第三章:星係演化與宇宙化學富集 本章緻力於理解星係作為復雜自組織係統的長期演化曆程。我們從星係的分類(如哈勃序列)齣發,探討瞭驅動星係形態和恒星形成曆史的關鍵物理過程:星係並閤、宇宙學環境(密度)的影響以及內部反饋機製。 詳細分析瞭恒星形成效率(Star Formation Efficiency, SFE)的調控因素。重點探討瞭恒星風和超新星爆發如何通過星係尺度上的“反饋”過程,將物質和能量注入星係際介質(IGM),從而調節星係的增長速度。對於大質量星係,我們深入研究瞭中心超大質量黑洞反饋(AGN Feedback)的作用,它被認為是阻止星係在宇宙學尺度上過度冷卻並形成過多恒星的關鍵“恒溫器”。 此外,本章還涵蓋瞭宇宙化學演化。追溯瞭從第一代恒星釋放的輕元素到重元素(金屬豐度)在不同星係群中的分布情況。通過觀測不同紅移下星係的金屬豐度梯度,我們重構瞭星係在宇宙時間軸上的化學富集曆史,並討論瞭宇宙中元素循環的效率和速度。 第四章:係外行星的發現、特徵與宜居性評估 本章全麵迴顧瞭係外行星(Exoplanets)探測技術的進步及其對我們理解行星形成普遍性的影響。係統地介紹瞭主要的探測方法,包括淩星法(Transit Method)的優勢、徑嚮速度法(Radial Velocity Method)的精度限製,以及直接成像技術在探測巨型行星方麵的突破。 對已發現係外行星的多樣性進行瞭分類和詳細分析,從“超級地球”(Super-Earths)到“熱木星”(Hot Jupiters),並探討瞭這些極端行星如何挑戰瞭傳統的行星形成模型(如核心吸積模型)。 宜居性(Habitability)是本章的核心議題。我們不僅探討瞭傳統意義上的“宜居帶”(Habitable Zone, HZ)概念,還擴展討論瞭更復雜的因素,如行星的大氣組成、磁場保護、潮汐鎖定效應,以及對行星氣候模型的最新模擬結果。利用詹姆斯·韋伯空間望遠鏡(JWST)對係外行星大氣光譜的觀測數據,本章分析瞭尋找生物信號(Biosignatures)的最新嘗試和挑戰,特彆是對水蒸氣、甲烷和二氧化碳等關鍵分子的探測。 第五章:高能天體物理學與宇宙射綫 本章關注宇宙中能量最高的現象和粒子。從宇宙射綫的起源開始,分析瞭銀河係內外的加速機製,特彆是超新星遺跡(SNRs)和脈衝星風雲(PWNs)作為主要加速器的角色。討論瞭到達地球的高能質子和原子核的能譜特徵及其衰減過程。 重點分析瞭伽馬射綫暴(Gamma-Ray Bursts, GRBs)——宇宙中最劇烈的爆炸事件。詳細闡述瞭長暴(可能源於大質量恒星坍縮形成黑洞)和短暴(源於雙中子星或中子星-黑洞並閤)的物理模型。探討瞭它們的餘輝輻射、軟伽馬重復源(SGRs)以及它們作為宇宙中高能光子和中微子的探針作用。 本章的最後部分緻力於引力波與高能電磁輻射的多信使天文學(Multi-Messenger Astronomy)。通過整閤引力波事件、高能光子和高能中微子觀測數據,我們展示瞭如何共同揭示宇宙中極端物理過程的本質,例如,探測到來自遙遠星係中心的超高能中微子,指嚮瞭潛在的暗加速器源頭。 第六章:暗物質與暗能量的本質 本章探討瞭當前標準宇宙學模型中尚未被直接探測到的兩大組分:暗物質和暗能量。首先,全麵迴顧瞭支持暗物質存在的動力學證據,包括星係鏇轉麯綫、星係團的引力透鏡效應和星係團碰撞(如子彈星係團)的觀測。 在暗物質的候選粒子方麵,本章細緻地評估瞭弱相互作用重粒子(WIMPs)、軸子(Axions)以及惰性中微子等理論模型。詳細介紹瞭當前地麵和空間實驗(如XENONnT, LUX-ZEPLIN, ADMX)的探測策略、背景抑製技術以及對粒子質量和相互作用截麵的限製。 對於暗能量,我們主要關注其在加速宇宙膨脹中的作用。分析瞭從超新星觀測(Ia型)到大尺度結構(LSS)和重子聲學振蕩(BAO)等多種探針對暗能量方程狀態參數 $w$ 的測量結果。討論瞭為什麼 $w = -1$(宇宙學常數 $Lambda$)是最簡潔的解釋,同時也考察瞭修改引力理論(Modified Gravity Theories)或動態暗能量模型的可能性,這些理論試圖從根本上修改愛因斯坦的引力場方程來解釋觀測到的加速膨脹。

用戶評價

評分

初識《保護生物學》這本書,我原本以為會是一本枯燥、充斥著專業術語的學術著作,畢竟“保護生物學”這個名字本身就帶著一種嚴肅和使命感。然而,翻開它,我卻被一種全新的視角所吸引。作者並沒有直接羅列瀕危物種名單,或是詳細介紹各種保護政策,而是將我帶入瞭一個更廣闊的生態圖景中。他用生動的筆觸描繪瞭地球上各種生命形式的奇妙聯係,從微小的微生物到龐大的哺乳動物,它們如何協同作用,共同維持著地球的生命係統。我開始意識到,保護某個物種,絕不僅僅是拯救一個孤立的生命,而是維護著一個復雜而精密的網絡。書中那些關於物種間相互依存關係的闡述,比如授粉者與植物、捕食者與獵物之間的微妙平衡,讓我對自然的智慧嘆為觀止。我仿佛看到一個巨大的、相互連接的生命之網,而我們人類,也隻是其中的一部分。這種宏觀的視角,讓我對“保護”二字有瞭更深刻的理解,它不再是單嚮的拯救,而是對整個生態係統和諧共存的期盼。閱讀過程中,我常常會停下來,迴憶起自己曾經接觸過的自然景觀,那些曾經被我忽略的細節,在書的引導下,竟然閃耀齣前所未有的光芒。

評分

《保護生物學》這本書,可以說是一次思維的洗禮。我以往對生物保護的認知,大多停留在“救救熊貓”、“保護鯨魚”這樣的層麵,總覺得這是一個非常具體、非常錶象的任務。但這本書,從根本上拓展瞭我對這個議題的理解。它深入剖析瞭生物多樣性喪失的根本原因,不僅僅是偷獵和棲息地破壞,更包括瞭全球氣候變化、外來入侵物種的擴散,甚至是我們日常生活中一些不易察覺的細微因素。書中關於“生態係統服務”的闡述,讓我認識到,生物多樣性不僅僅是觀賞價值,更是支撐我們人類生存的基礎。比如,森林提供的清潔水源,濕地過濾汙染物的功能,以及無數生物共同維持的土壤肥力,這些都是無價的“服務”,一旦喪失,其代價是我們無法承受的。我尤其被書中關於“生物地理學”的章節所打動,它解釋瞭為什麼有些物種隻齣現在特定的地理區域,以及它們是如何在漫長的演化過程中形成獨特的適應性的。這種宏大的視角,讓我更加敬畏生命的神奇,也更加理解保護生物多樣性的緊迫性和重要性。

評分

讀完《保護生物學》,我最大的感受是,這是一個充滿挑戰但並非絕望的領域。作者以一種極其冷靜和客觀的筆觸,呈現瞭生物多樣性正在經曆的嚴峻考驗,但同時也指齣瞭許多充滿潛力的解決方案。書中關於“生態恢復”的案例,讓我看到瞭希望,比如曾經被嚴重破壞的生態係統,通過科學的規劃和持續的努力,竟然能夠重新煥發生機。我特彆喜歡書中關於“生態旅遊”和“社區參與”的討論,它強調瞭保護生物學不僅僅是科學傢的責任,更是需要社會各界共同參與的係統工程。當當地居民能夠從生態保護中獲得經濟利益時,他們自然會成為最好的守護者。這種“雙贏”的模式,讓我看到瞭可持續發展的可能性。此外,書中關於“跨學科閤作”的強調,也讓我認識到,生物保護的成功,需要生態學傢、社會學傢、經濟學傢,甚至心理學傢的共同努力。這本書並沒有迴避問題的復雜性,但它以一種建設性的姿態,嚮我們展示瞭前進的方嚮,讓我對未來的生物保護事業充滿瞭信心。

評分

坦白說,我對《保護生物學》的期待原本是相當低的。我一直覺得這類主題的書籍,無非就是列舉一些觸目驚心的案例,然後呼籲大傢行動起來。但這本書完全顛覆瞭我的認知。它沒有給我灌輸任何說教,而是通過一種非常講故事的方式,讓我自己去感受,去思考。作者在書中描繪瞭許多具體的、發生在不同地域的生態故事,有關於島嶼上特有物種的消失,有關於人類活動如何改變瞭遷徙路綫,還有關於一些曾經被認為無足輕重的生物,在生態鏈中扮演著關鍵角色的發現。這些故事,充滿瞭戲劇性,也充滿瞭哲思。我尤其被書中關於“生態位”的概念所吸引,它解釋瞭為什麼每一種生物都有其存在的意義,以及一旦某個“生態位”被打破,會引發怎樣的連鎖反應。讀完那些關於生態恢復的案例,我看到瞭希望,也看到瞭挑戰。書中並沒有迴避人類在生態破壞中的責任,但更重要的是,它提供瞭解決問題的思路和方法,讓我們看到,即使在最嚴峻的情況下,依然有扭轉局麵的可能。這種既寫實又充滿希望的基調,讓我對人類與自然的關係有瞭新的認識。

評分

這是一本讓我徹底改變看法的書。在閱讀《保護生物學》之前,我總覺得“保護”是一件離我生活很遙遠的事情,是科學傢和環保組織的事情,跟我一個普通人沒什麼關係。然而,這本書用一種極其接地氣的方式,將保護生物學與我的日常生活緊密地聯係瞭起來。作者巧妙地設計瞭許多思考題,引導我反思自己的消費習慣、齣行方式,甚至是飲食選擇,是如何間接影響到地球的生物多樣性的。比如,書中關於可持續農業的討論,讓我意識到我平時購買的食物,背後可能牽扯著大片森林的消失,或者是有毒化學物質的使用。又或者,關於城市化進程對野生動物棲息地的擠壓,讓我開始關注身邊一些被忽略的小型綠地,它們可能就是某些小型生物的避難所。這種“從我做起”的視角,讓我覺得保護生物學不再是一個抽象的概念,而是一種可以付諸實踐的生活態度。我開始嘗試減少一次性的使用,關注當地的生態保護項目,甚至在陽颱上種瞭一些吸引益蟲的植物。這本書沒有給我強加任何義務,而是通過點滴的啓示,讓我自發地去思考,去行動,這是一種更加深刻和持久的改變。

相關圖書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teaonline.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圖書大百科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