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护生物学

保护生物学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美] 普里马克,R.B.,马克平,蒋志刚 著
图书标签:
  • 生物学
  • 保护
  • 生态学
  • 环境科学
  • 生物多样性
  • 野生动物
  • 物种保护
  • 生态保护
  • 自然保护
  • 环境
想要找书就要到 图书大百科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科学出版社
ISBN:9787030404619
版次:31
商品编码:12325218
包装:平装
丛书名: 新生物学丛书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8-03-01
页数:580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本书编译自RichardB.Primack编写的EssentialsofConservationBiology(FifthEdition),系统阐述了保护生物学的范畴、主要内容和发展历程,生物多样性的概念、分布和价值,生物多样性面临的威胁及其引起的物种丧失和灭绝,种群和物种水平的保护,生态系统和景观水平的保护与恢复,生物多样性保护与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全书内容丰富、知识系统、逻辑合理、层次清晰。原著已经被翻译成25种语言出版,是目前国际上****的保护生物学教科书。

目录

丛书序主编简介中文版前言
(一)中文版前言
(二)英文版前言
第Ⅰ篇 保护生物学的范畴和主要内容
第1章 什么是保护生物学?
1.1.保护生物学是一门新兴科学
专栏1.1 保护生物学的多学科方法:海龟的案例
1.2.保护生物学的由来
1.3.新学科的诞生
第2章 什么是生物多样性?
2.1.物种多样性
专栏2.1 物种的命名和分类
2.2.遗传多样性
2.3.生态系统多样性
专栏2.2 海藻林和海獭:对海洋生态系统的改变
2.4.结论
第3章 生物多样性的分布
3.1 地球上多样性最丰富的两个生态系统
3.2.生物多样性的格局
3.3.为什么热带拥有如此丰富的物种?
3.4.世界物种知多少
3.5.近年来发现的生物群落
专栏3.1 保护未知世界:热泉喷口及油苗生物群落
3.6 需要更多的分类学家

第Ⅱ篇 生物多样性的价值
第4章 生态经济学和直接使用价值
4.1.为何进行经济价值评估?
4.2.评价发展项目
4.3.自然资源的丧失和社会财富
专栏4.1 黄石公园的工业、生态环境和生态旅游业
4.4.生物多样性的经济价值
4.5.直接使用价值
第5章 间接使用价值
5.1.非消耗使用价值
专栏5.1 实现的预言:生态系统服务怎样成为头版新闻
专栏5.2 案例研究:得克萨斯蝙蝠值多少钱?
5.2.从长计议:选择价值
专栏5.3 微生物的巨大价值:绝对不能忽视!
5.3.存在价值
5.4.合理评估经济价值
第6章 环境伦理学
6.1.生物多样性的伦理学价值
专栏6.1 鲨鱼:一种令人生畏的动物,数量在骤减
专栏6.2 宗教信仰与自然保护
6.2.开明的自身利益:生物多样性与人类发展
6.3 深层生态学 119第Ⅲ篇生物多样性面临的威胁
第7章 物种灭绝
7.1.过去的大灭绝
7.2.人类造成的大灭绝
7.3.背景灭绝率
7.4.岛屿上的物种灭绝率
专栏7.1 入侵种和岛屿生物灭绝
7.5.水生环境中的物种灭绝率
7.6.岛屿生物地理学和灭绝率预测
7.7.局部灭绝
第8章 物种对灭绝的脆弱性
8.1.特有种与灭绝
8.2.最易灭绝的物种
专栏8.1 受威胁的蛙和蟾蜍
8.3.保护级别
8.4.自然遗产数据中心
第9章 全球气候变化与生境破坏、破碎化和退化
9.1.人口增长及其影响
9.2.生境破坏
9.3.生境破碎化
9.4 生境退化和污染
专栏9.1 杀虫剂与猛禽:敏感物种可以作为环境污染的预警
9.5.全球气候变化
第10章 过度开发、入侵种与疾病
10.1.过度开发
专栏10.1 濒危的鲸鱼:种群数量能否恢复?
10.2.外来种入侵
专栏10.2 遗传修饰生物体(GMO)与保护生物学
10.3.疾病
10.4.入侵种与疾病对人类健康的影响
10.5 结论 228第Ⅳ篇种群和物种水平的保护
第11章 小种群问题
11.1.小种群的基本概念
专栏11.1 麋鹿的有效种群与遗传多样性
11.2.影响小种群生存的其他因素
专栏11.2 亚洲和非洲犀牛:遗传多样性与栖息地丧失
11.3.环境变化与灾变
11.4.灭绝漩涡
第12章 应用种群生物学
12.1.种群研究方法
专栏12.1 从学者到保护活动家——三位灵长类研究先驱的故事
12.2.种群生存力分析
12.3.集合种群
12.4.物种及生态系统的长期监测
第13章 建立新种群
13.1.建立新种群的三种方式
专栏13.1 灰狼的回归遭受了冷遇
13.2.动物种群重建的成功经验
13.3.建立植物新种群
13.4.新种群的状态
第14章 迁地保护
14.1.迁地保护设施 299专
栏14.1 仅有关爱并不能拯救大熊猫
专栏14.2 种子储藏以及作物品种
14.2 结论 318第Ⅴ篇生态系统和景观水平的保护与恢复
第15章 保护地的建立
15.1.保护地的建立和分类
15.2.现有保护地
专栏15.1 凤凰群岛保护地:世界上最大的海洋公园
15.3.新保护地的创建
15.4.连接新建保护地与保护区网络
第16章 保护地网络设计
16.1.保护地的设计
16.2.保护地网络
专栏16.1 生态学家和房地产专家在大自然保护协会的联合
16.3.景观生态学和保护地设计
16.4.结论
第17章 保护地的管理
17.1.将监测作为一种管理工具
17.2.识别和管理威胁
17.3.生境管理
专栏17.1 生境管理:成功保护濒危蝴蝶的关键
17.4.水域管理
17.5.关键资源的管理
17.6.管理和人员
专栏17.2 人与豹的共存管理
17.7.控制保护地内的活动
专栏17.3 北极野生生物管理和石油钻井能共存吗?
17.8.保护地管理面临的挑战
第18章 保护地外的生物多样性保护
18.1.未保护生境的价值
专栏18.1 捍卫野生物种:保护行动在士兵中得以推动
18.2.城市地区的物种保护
18.3.农业用地的物种保护
18.4.多种用途的生境
18.5.生态系统管理
18.6.案例研究
第19章 恢复生态学
19.1.受损和修复
专栏19.1 许多小项目能够净化切萨皮克湾吗?
19.2.生态恢复的方法
19.3.案例研究
19.4.城市地区的恢复
19.5.一些重要生态系统的恢复
专栏19.2 美国基西米河(KissimmeeRiver)的生态恢复:恢复被渠化的河流为自然状态
19.6 恢复生态学的未来
……

第Ⅵ篇 可持续发展遇到的挑战
附录Ⅰ 部分环境组织和信息资源
附录Ⅱ 章首页图片说明
附录Ⅲ 词汇表
附录Ⅳ 参考文献
书籍名称:《天体物理学前沿探索》 第一章:宇宙的黎明与结构的形成 本章深入探讨宇宙大爆炸的精确模型及其后续的演化过程。我们首先梳理标准宇宙学模型($Lambda$CDM 模型)的最新观测证据,包括宇宙微波背景辐射(CMB)的精细结构,特别是普朗克卫星(Planck)数据揭示的极化模式和非高斯性。重点分析暗物质和暗能量在早期宇宙密度涨落形成中的关键作用,以及它们如何驱动了第一批恒星和星系的形成。 随后,章节转向早期宇宙结构的形成。详细阐述了“黑暗时代”的结束,即再电离时代的起源和演变。我们将考察第一代(Population III)恒星的特性——它们的巨大质量、极高的温度以及它们如何通过强烈的紫外线辐射重塑了早期宇宙的环境。利用数值模拟的最新成果,我们描绘了从微小的量子涨落到星系团规模结构的层级式增长过程,重点分析了暗物质晕(Dark Matter Halos)的并合与演化机制,解释了为什么星系通常以团簇或超团簇的形式存在。 第二章:致密天体的物理学:黑洞、中子星与极端引力 本章聚焦于宇宙中最极端、引力效应最显著的天体。对爱因斯坦广义相对论在强引力场下的精确描述进行复习,特别是关于黑洞的奇点定理和事件视界的数学结构。深入分析了两种主要黑洞类型:恒星级黑洞(由大质量恒星坍缩形成)和超大质量黑洞(位于星系中心)。 章节详细讨论了黑洞的吸积盘物理学。考察了吸积流的温度、辐射谱(从X射线到伽马射线)以及相对论性喷流的产生与准直机制。特别关注活动星系核(AGN)的统一模型,解释了不同观测视角如何产生看似截然不同的AGN类型。 中子星部分则侧重于其超密物质的核物理性质。探讨了中子星内部的物态方程(Equation of State, EoS)的不确定性,以及如何利用脉冲星的观测数据(如质量测量和引力红移)来约束这些极端的核物理参数。本章的亮点是对引力波天文学的最新进展的整合,分析了LIGO/Virgo/KAGRA探测到的双黑洞并合、双中子星并合(GW170817)产生的电磁对应体(Kilonova),以及这些事件如何为引力波物理和重元素(如金、铂)的起源提供了关键见解。 第三章:星系演化与宇宙化学富集 本章致力于理解星系作为复杂自组织系统的长期演化历程。我们从星系的分类(如哈勃序列)出发,探讨了驱动星系形态和恒星形成历史的关键物理过程:星系并合、宇宙学环境(密度)的影响以及内部反馈机制。 详细分析了恒星形成效率(Star Formation Efficiency, SFE)的调控因素。重点探讨了恒星风和超新星爆发如何通过星系尺度上的“反馈”过程,将物质和能量注入星系际介质(IGM),从而调节星系的增长速度。对于大质量星系,我们深入研究了中心超大质量黑洞反馈(AGN Feedback)的作用,它被认为是阻止星系在宇宙学尺度上过度冷却并形成过多恒星的关键“恒温器”。 此外,本章还涵盖了宇宙化学演化。追溯了从第一代恒星释放的轻元素到重元素(金属丰度)在不同星系群中的分布情况。通过观测不同红移下星系的金属丰度梯度,我们重构了星系在宇宙时间轴上的化学富集历史,并讨论了宇宙中元素循环的效率和速度。 第四章:系外行星的发现、特征与宜居性评估 本章全面回顾了系外行星(Exoplanets)探测技术的进步及其对我们理解行星形成普遍性的影响。系统地介绍了主要的探测方法,包括凌星法(Transit Method)的优势、径向速度法(Radial Velocity Method)的精度限制,以及直接成像技术在探测巨型行星方面的突破。 对已发现系外行星的多样性进行了分类和详细分析,从“超级地球”(Super-Earths)到“热木星”(Hot Jupiters),并探讨了这些极端行星如何挑战了传统的行星形成模型(如核心吸积模型)。 宜居性(Habitability)是本章的核心议题。我们不仅探讨了传统意义上的“宜居带”(Habitable Zone, HZ)概念,还扩展讨论了更复杂的因素,如行星的大气组成、磁场保护、潮汐锁定效应,以及对行星气候模型的最新模拟结果。利用詹姆斯·韦伯空间望远镜(JWST)对系外行星大气光谱的观测数据,本章分析了寻找生物信号(Biosignatures)的最新尝试和挑战,特别是对水蒸气、甲烷和二氧化碳等关键分子的探测。 第五章:高能天体物理学与宇宙射线 本章关注宇宙中能量最高的现象和粒子。从宇宙射线的起源开始,分析了银河系内外的加速机制,特别是超新星遗迹(SNRs)和脉冲星风云(PWNs)作为主要加速器的角色。讨论了到达地球的高能质子和原子核的能谱特征及其衰减过程。 重点分析了伽马射线暴(Gamma-Ray Bursts, GRBs)——宇宙中最剧烈的爆炸事件。详细阐述了长暴(可能源于大质量恒星坍缩形成黑洞)和短暴(源于双中子星或中子星-黑洞并合)的物理模型。探讨了它们的余辉辐射、软伽马重复源(SGRs)以及它们作为宇宙中高能光子和中微子的探针作用。 本章的最后部分致力于引力波与高能电磁辐射的多信使天文学(Multi-Messenger Astronomy)。通过整合引力波事件、高能光子和高能中微子观测数据,我们展示了如何共同揭示宇宙中极端物理过程的本质,例如,探测到来自遥远星系中心的超高能中微子,指向了潜在的暗加速器源头。 第六章:暗物质与暗能量的本质 本章探讨了当前标准宇宙学模型中尚未被直接探测到的两大组分:暗物质和暗能量。首先,全面回顾了支持暗物质存在的动力学证据,包括星系旋转曲线、星系团的引力透镜效应和星系团碰撞(如子弹星系团)的观测。 在暗物质的候选粒子方面,本章细致地评估了弱相互作用重粒子(WIMPs)、轴子(Axions)以及惰性中微子等理论模型。详细介绍了当前地面和空间实验(如XENONnT, LUX-ZEPLIN, ADMX)的探测策略、背景抑制技术以及对粒子质量和相互作用截面的限制。 对于暗能量,我们主要关注其在加速宇宙膨胀中的作用。分析了从超新星观测(Ia型)到大尺度结构(LSS)和重子声学振荡(BAO)等多种探针对暗能量方程状态参数 $w$ 的测量结果。讨论了为什么 $w = -1$(宇宙学常数 $Lambda$)是最简洁的解释,同时也考察了修改引力理论(Modified Gravity Theories)或动态暗能量模型的可能性,这些理论试图从根本上修改爱因斯坦的引力场方程来解释观测到的加速膨胀。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是一本让我彻底改变看法的书。在阅读《保护生物学》之前,我总觉得“保护”是一件离我生活很遥远的事情,是科学家和环保组织的事情,跟我一个普通人没什么关系。然而,这本书用一种极其接地气的方式,将保护生物学与我的日常生活紧密地联系了起来。作者巧妙地设计了许多思考题,引导我反思自己的消费习惯、出行方式,甚至是饮食选择,是如何间接影响到地球的生物多样性的。比如,书中关于可持续农业的讨论,让我意识到我平时购买的食物,背后可能牵扯着大片森林的消失,或者是有毒化学物质的使用。又或者,关于城市化进程对野生动物栖息地的挤压,让我开始关注身边一些被忽略的小型绿地,它们可能就是某些小型生物的避难所。这种“从我做起”的视角,让我觉得保护生物学不再是一个抽象的概念,而是一种可以付诸实践的生活态度。我开始尝试减少一次性的使用,关注当地的生态保护项目,甚至在阳台上种了一些吸引益虫的植物。这本书没有给我强加任何义务,而是通过点滴的启示,让我自发地去思考,去行动,这是一种更加深刻和持久的改变。

评分

初识《保护生物学》这本书,我原本以为会是一本枯燥、充斥着专业术语的学术著作,毕竟“保护生物学”这个名字本身就带着一种严肃和使命感。然而,翻开它,我却被一种全新的视角所吸引。作者并没有直接罗列濒危物种名单,或是详细介绍各种保护政策,而是将我带入了一个更广阔的生态图景中。他用生动的笔触描绘了地球上各种生命形式的奇妙联系,从微小的微生物到庞大的哺乳动物,它们如何协同作用,共同维持着地球的生命系统。我开始意识到,保护某个物种,绝不仅仅是拯救一个孤立的生命,而是维护着一个复杂而精密的网络。书中那些关于物种间相互依存关系的阐述,比如授粉者与植物、捕食者与猎物之间的微妙平衡,让我对自然的智慧叹为观止。我仿佛看到一个巨大的、相互连接的生命之网,而我们人类,也只是其中的一部分。这种宏观的视角,让我对“保护”二字有了更深刻的理解,它不再是单向的拯救,而是对整个生态系统和谐共存的期盼。阅读过程中,我常常会停下来,回忆起自己曾经接触过的自然景观,那些曾经被我忽略的细节,在书的引导下,竟然闪耀出前所未有的光芒。

评分

《保护生物学》这本书,可以说是一次思维的洗礼。我以往对生物保护的认知,大多停留在“救救熊猫”、“保护鲸鱼”这样的层面,总觉得这是一个非常具体、非常表象的任务。但这本书,从根本上拓展了我对这个议题的理解。它深入剖析了生物多样性丧失的根本原因,不仅仅是偷猎和栖息地破坏,更包括了全球气候变化、外来入侵物种的扩散,甚至是我们日常生活中一些不易察觉的细微因素。书中关于“生态系统服务”的阐述,让我认识到,生物多样性不仅仅是观赏价值,更是支撑我们人类生存的基础。比如,森林提供的清洁水源,湿地过滤污染物的功能,以及无数生物共同维持的土壤肥力,这些都是无价的“服务”,一旦丧失,其代价是我们无法承受的。我尤其被书中关于“生物地理学”的章节所打动,它解释了为什么有些物种只出现在特定的地理区域,以及它们是如何在漫长的演化过程中形成独特的适应性的。这种宏大的视角,让我更加敬畏生命的神奇,也更加理解保护生物多样性的紧迫性和重要性。

评分

读完《保护生物学》,我最大的感受是,这是一个充满挑战但并非绝望的领域。作者以一种极其冷静和客观的笔触,呈现了生物多样性正在经历的严峻考验,但同时也指出了许多充满潜力的解决方案。书中关于“生态恢复”的案例,让我看到了希望,比如曾经被严重破坏的生态系统,通过科学的规划和持续的努力,竟然能够重新焕发生机。我特别喜欢书中关于“生态旅游”和“社区参与”的讨论,它强调了保护生物学不仅仅是科学家的责任,更是需要社会各界共同参与的系统工程。当当地居民能够从生态保护中获得经济利益时,他们自然会成为最好的守护者。这种“双赢”的模式,让我看到了可持续发展的可能性。此外,书中关于“跨学科合作”的强调,也让我认识到,生物保护的成功,需要生态学家、社会学家、经济学家,甚至心理学家的共同努力。这本书并没有回避问题的复杂性,但它以一种建设性的姿态,向我们展示了前进的方向,让我对未来的生物保护事业充满了信心。

评分

坦白说,我对《保护生物学》的期待原本是相当低的。我一直觉得这类主题的书籍,无非就是列举一些触目惊心的案例,然后呼吁大家行动起来。但这本书完全颠覆了我的认知。它没有给我灌输任何说教,而是通过一种非常讲故事的方式,让我自己去感受,去思考。作者在书中描绘了许多具体的、发生在不同地域的生态故事,有关于岛屿上特有物种的消失,有关于人类活动如何改变了迁徙路线,还有关于一些曾经被认为无足轻重的生物,在生态链中扮演着关键角色的发现。这些故事,充满了戏剧性,也充满了哲思。我尤其被书中关于“生态位”的概念所吸引,它解释了为什么每一种生物都有其存在的意义,以及一旦某个“生态位”被打破,会引发怎样的连锁反应。读完那些关于生态恢复的案例,我看到了希望,也看到了挑战。书中并没有回避人类在生态破坏中的责任,但更重要的是,它提供了解决问题的思路和方法,让我们看到,即使在最严峻的情况下,依然有扭转局面的可能。这种既写实又充满希望的基调,让我对人类与自然的关系有了新的认识。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teaonline.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图书大百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