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都市大气环境污染成因与控制对策研究

成都市大气环境污染成因与控制对策研究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柴发合,周来东 编
图书标签:
  • 大气污染
  • 环境科学
  • 成都
  • 空气质量
  • 污染成因
  • 控制对策
  • 环境治理
  • 生态环境
  • 城市环境
  • 环境保护
想要找书就要到 图书大百科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中国环境出版社
ISBN:9787511130938
版次:1
商品编码:12325451
包装:平装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7-06-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296
字数:462000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成都市大气环境污染成因与控制对策研究》以2000-2003年完成的成都市大气环境质量现状调查与污染控制对策研究项目技术报告为基础编制而成。该项目是成都市政府立项实施的科技攻关课题,是成都市历史上首次立项实施的全面系统的大气环境科学研究工作。项目以中心城区为研究对象,以2000-2001年为目标年,从现场调查、外场监测取样与成分分析、数据处理到编制报告历时3年多,内容包括大气环境质量现状评价研究、大气污染源及污染物排放清单调查研究、污染气象特征及其对环境质量的影响、大气颗粒物来源解析、环境空气质量模型建立与运用、污染控制对策研究等。项目研究成果在指导21世纪初成都市政府开展大气污染防治工作中起到了重要的科技支持作用。2005年该项目获四川省政府科技进步二等奖。
  《成都市大气环境污染成因与控制对策研究》介绍的研究成果虽然完成于2003年,但其成果仍然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首先,大量与污染源及排放清单、空气质量观测等相关的历史数据,可通过对比分析为今天的空气污染防治提供借鉴;其次,以颗粒物为主的污染来源解析成果,特别是成都市一次PM2。5浓度与成分监测数据可为当前成都市大气颗粒物/灰霾污染成因及变化规律分析和污染防治绩效评估提供历史背景;最后,实施的污染气象实测成果仍然是中心城区风场、逆温生消规律的新外场实测成果。

内页插图

目录

第1章 总论
1.1 项目由来
1.2 研究目标
1.3 研究区域及研究重点
1.4 研究内容
1.5 技术路线

第2章 污染源现状调查和特征分析
2.1 主要调查内容及工作目标
2.2 成都市城区能源结构分析
2.3 城区工业大气污染源调查
2.4 居民生活与第三产业污染源调查
2.5 城区机动车污染现状调查
2.6 无组织排放源调查
2.7 小结

第3章 成都市环境空气质量变化趋势与现状分析
3.1 环境空气质量评价标准
3.2 环境空气质量历史回顾(1991-2000年)
3.3 环境空气质量现状
3.4 环境空气质量强化监测结果
3.5 小结

第4章 成都地区污染气象特征及其对环境空气质量的影响
4.1 成都地区污染气象特征分析
4.2 强化监测期气候及气象条件观测结果与分析
4.3 环境空气质量与气象条件相关性分析
4,4小结

第5章 成都市大气颗粒物的物理、化学特征分析
5.1 颗粒物质量浓度的分布特征
5.2 监测期间颗粒物的化学组成特征
5.3 小结

第6章 可吸入颗粒物来源解析
6.1 CMB受体模型的基本理论
6.2 源与受体(环境)样品的采集及处理
6.3 源与受体成分谱的特征分析
6.4 源分担率和贡献值的研究
6.5 可吸入颗粒物载带的多环芳烃来源识别与解析
6.6 小结

第7章 大气环境质量模拟与污染来源分析
7.1 空气质量模型概述
7.2 ISC3空气质量模型验证
7.3 环境空气质量模拟与污染物来源分析
7.4 污染控制对策环境效果分析
7.5 小结

第8章 大气污染控制对策
8.1 成都市控制大气污染已有措施与有效性分析
8.2 成都市控制大气污染进一步对策建议
8.3 小结

前言/序言

  21世纪初,成都市中心城区大气环境污染相当严重,中心城区燃煤发电、冶金、建材等高耗能高污染企业众多,燃煤是城区工业和居民主要的生活燃料,道路扬尘和工地扬尘污染防治水平低,机动车排气污染显现,以二氧化硫、扬尘、氮氧化物为主的空气污染问题突出。当时民众戏称成都为“尘都”,天色灰暗、灰霾天气频繁出现、很少见到蓝天,严重影响了城市形象和居民健康。为此,市政府决心开展大气污染成因研究,为科学治理大气污染提供科技支持。本书以2000-2003年完成的成都市大气环境质量现状调查与污染控制对策研究项目技术报告为基础编制而成。该项目是成都市政府立项实施的科技攻关课题,是成都市历史上首次立项实施的全面系统的大气环境科学研究工作。项目以中心城区为研究对象,以2000-2001年为目标年,从现场调查、外场监测取样与成分分析、数据处理到编制报告历时3年多,内容包括大气环境质量现状评价研究、大气污染源及污染物排放清单调查研究、污染气象特征及其对环境质量的影响、大气颗粒物来源解析、环境空气质量模型建立与运用、污染控制对策研究等。项目研究成果在指导21世纪初成都市政府开展大气污染防治工作中起到了重要的科技支持作用。2005年该项目获四川省政府科技进步二等奖。
  本书介绍的研究成果虽然完成于2003年,但其成果仍然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首先,大量与污染源及排放清单、空气质量观测等相关的历史数据,可通过对比分析为今天的空气污染防治提供借鉴;其次,以颗粒物为主的污染来源解析成果,特别是成都市第一次PM2。5浓度与成分监测数据可为当前成都市大气颗粒物/灰霾污染成因及变化规律分析和污染防治绩效评估提供历史背景;最后,实施的污染气象实测成果仍然是中心城区风场、逆温生消规律的最新外场实测成果。
图书简介: 聚焦区域生态文明建设与可持续发展:《区域气候变化应对与绿色发展路径探索》 书籍概述: 本书是一部深入剖析特定区域在面对全球气候变化挑战时,如何构建系统性应对策略,并将其深度融入区域经济社会绿色转型与可持续发展进程的综合性研究专著。全书以宏大的区域生态安全视角出发,摒弃单纯的环境治理叙事,转而聚焦于气候风险的量化评估、低碳转型路径的工程经济学分析,以及跨部门政策协同机制的构建,旨在为面临复杂环境与发展双重压力的地区提供一套前瞻性、可操作的实践框架。 本书内容涵盖气候科学、区域经济学、能源系统工程、城市规划及政策科学等多个学科领域,力求在理论深度与应用实践之间架起坚实的桥梁。我们相信,区域的可持续发展并非是对现有发展模式的简单修补,而是需要一次深层次的系统性重塑,而气候变化正是驱动这次重塑的关键变量。 --- 第一篇:区域气候风险的量化评估与脆弱性分析 (Quantitative Assessment of Regional Climate Risks and Vulnerability Analysis) 本篇是全书的基础性构建,着重于如何将抽象的气候变化预测转化为区域管理者可理解、可量化的风险指标体系。 第一章:区域气候变化情景构建与本地化影响建模 本章首先梳理了当前全球气候模型(GCMs)在区域尺度(如季风区、干旱/半干旱区)的降尺度(Downscaling)方法论的优劣。重点阐述了基于统计学和动力学的混合降尺度方法,以生成针对特定研究区域未来三十年的气温、降水极端事件频率、热浪日数及海平面(若适用)变化的精细化情景。强调了不确定性分析在情景选择中的核心地位,避免过度依赖单一预测结果。 第二章:关键部门的气候脆弱性测度 本章从社会经济系统的韧性角度,对区域内几个核心部门——农业灌溉系统、水资源供给网络、能源基础设施以及沿海/河流防洪体系——进行气候脆弱性指数(CVI)的构建与实证计算。脆弱性不再被视为静态特征,而是动态耦合了气候暴露度、敏感性和适应能力。例如,在水资源分析中,引入了“水资源承载力指数”与“极端气候事件频率”的叠加效应模型,用以识别最易在气候压力下崩溃的社会经济节点。 第三章:气候变化对区域生态系统服务价值的重估 超越传统的生物多样性保护范畴,本章运用投入产出模型和替代成本法,量化了气候变化(如干旱加剧、物种迁移)对区域提供的关键生态系统服务(如碳汇功能、水源涵养、土壤保持)的潜在价值损失。这为后续的生态补偿和基于自然的解决方案(NbS)提供了经济学依据。 --- 第二篇:面向低碳转型的区域能源系统深度脱碳路径研究 (Deep Decarbonization Pathways for Regional Energy Systems) 本篇聚焦于驱动区域经济增长的核心引擎——能源系统,探讨实现深度脱碳(Deep Decarbonization)的技术可行性、经济合理性与政策保障。 第四章:区域能源需求侧管理的精益化策略 本章着眼于效率提升,尤其关注工业部门与新建建筑的能耗控制。研究了基于物联网(IoT)的工业流程余热回收优化模型,以及区域供暖/制冷系统的热电联产(CHP)优化调度,旨在实现负荷因子的最大化。同时,提出了“近零能耗建筑集群”的推行策略,并分析了其在不同气候区(如严寒与酷热)的技术经济门槛。 第五章:可再生能源的高比例并网与系统柔性增强 本书深入探讨了风能、太阳能等间歇性能源在高渗透率下对区域电网稳定性的挑战。研究内容包括:区域性抽水蓄能电站(PHS)的选址优化模型、虚拟电厂(VPP)在需求侧响应中的作用,以及长时储能技术(如压缩空气储能、液流电池)在区域能源结构调整中的技术经济性比较分析。 第六章:化石能源系统的转型:碳捕集、利用与封存(CCUS)的区域适宜性评估 针对仍需依赖化石能源的重工业基础区域,本章评估了CCUS技术的区域部署潜力。评估标准不仅包括地质封存的安全性,还包括碳源与碳汇之间的输送管网的经济成本分析,以及二氧化碳在工业原料替代(如甲醇合成)中的技术路线选择。 --- 第三篇:适应性基础设施与韧性社区建设 (Adaptive Infrastructure and Resilient Community Building) 本篇将气候风险应对与城市规划、基础设施建设相结合,探讨“硬措施”与“软治理”的集成。 第七章:气候适应型水资源管理与防灾减灾基础设施升级 本章重点研究了应对极端降水和干旱的双重压力。在防洪方面,引入了“海绵城市”建设的绩效评估体系,关注绿色基础设施(如透水铺装、下凹式绿地)的雨洪削减能力与成本效益分析。在供水方面,提出了非常规水资源(如中水回用、海水淡化)在区域水网中的协同配置模型,以提高水资源系统的应对冗余度。 第八章:气候变化下的区域土地利用与空间布局优化 本书提出了基于气候风险分级的土地利用规划新范式。识别高风险区域(如洪泛平原、滑坡易发区),并制定渐进性的退出和再开发策略。同时,探讨了城市热岛效应缓解措施(如屋顶绿化、高反射材料应用)对区域公共健康指标的贡献。 第九章:跨部门协同治理与政策工具箱的构建 适应与减缓行动的有效性依赖于强有力的制度保障。本章分析了区域政府间在气候治理中的权责划分问题,并详细介绍了碳定价机制(如区域碳交易市场)、气候债券发行,以及绿色采购标准等政策工具的实施效果评估框架,确保气候行动能够内化到长期的区域发展规划之中。 --- 总结与展望: 本书最终形成了一个闭环的“风险评估—路径设计—系统实施—效果反馈”的区域气候治理模型。它强调了技术路径选择必须紧密结合区域的资源禀赋、社会公平性以及经济承受能力。我们期望本书能为区域决策者、规划师以及相关领域的科研人员提供一份扎实、前瞻性的参考指南,指引区域经济实现更高质量、更具韧性的可持续发展。

用户评价

评分

作为一名长期居住在成都的老市民,我深切地体会到了这些年来城市空气质量的变化。曾经,成都的冬天是令人期待的,清澈的蓝天和明媚的阳光,是许多回忆的底色。然而,近年来,雾霾成为了常客,尤其是在秋冬季节,呼吸着略带沉闷的空气,心中难免会泛起一丝忧虑。我一直想了解,究竟是什么原因导致了我们赖以生存的空气质量出现如此大的波动。是工业化的进程太快,还是我们的生活方式不够环保?《成都市大气环境污染成因与控制对策研究》这本书,恰好触及了我心中最关切的问题。我希望这本书能够用通俗易懂的语言,向我们普通市民解释清楚大气污染的来源,比如是不是汽车尾气排放、工厂的烟囱、甚至是建筑工地的扬尘,都在悄悄地影响着我们。更重要的是,我期待书中能给出一些切实可行的建议,让我们每个人都能参与到改善空气质量的行动中来,比如如何减少一次性用品的使用,如何选择更环保的出行方式等等。这本书的出版,让我看到了一份对成都美好环境的承诺,也让我对未来的生活充满了期待。

评分

作为一名对城市文化和历史充满好奇的旅行者,我对成都这座城市一直有着特别的情感。我曾在不同的季节到访过成都,每次都能感受到这座城市独特的魅力,从古老的街巷到现代化的天际线,都散发着迷人的气息。然而,我也隐约察觉到,在某些日子里,空气中的能见度会受到影响,这让我对这座城市的“健康”产生了一丝担忧。《成都市大气环境污染成因与控制对策研究》这本书,恰好填补了我对成都深层了解的空白。我设想,这本书可能会从一个更广阔的视角,去审视成都这座城市在发展过程中所面临的环境挑战。它或许会追溯到历史的发展脉络,去分析是什么样的因素导致了如今的大气污染局面。同时,我也期待书中能够呈现出成都人民在环境保护方面所做的努力,以及他们对恢复清新空气的共同愿望。这本书不仅仅是对一个环境问题的探讨,更可能是一次对成都城市发展模式的深刻反思,一次对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美好未来的追寻。它让我觉得,我对成都的了解,将因此而变得更加立体和深刻。

评分

我是一名环境工程领域的专业人士,一直关注着国内外在大气污染治理方面的最新研究成果和技术进展。当我在学术期刊上看到《成都市大气环境污染成因与控制对策研究》这本书的推荐时,我立刻被它精准的地域定位和深刻的研究主题所吸引。我推测,这本书很可能汇集了成都地区在过去几年里针对大气污染所进行的系统性调查和科学分析。我期待书中能够详细阐述成都独特的地理、气候以及社会经济条件对大气污染形成的影响,例如盆地地形对污染物扩散的阻碍作用,以及快速城镇化进程中能源消耗和产业结构带来的挑战。在控制对策方面,我希望书中能够涵盖更具创新性和前沿性的技术方法,比如针对颗粒物、臭氧等主要污染物的精细化监测与预警体系,以及新型污染物治理技术的应用潜力。此外,我也关注书中是否对现有的政策法规进行了评估,并提出了更具前瞻性和可操作性的政策建议,以期能够推动成都大气污染治理进入一个新阶段。这本书的出现,对于我正在进行的相关研究项目,无疑是一份宝贵的参考资料。

评分

作为一名对成都这座城市既熟悉又担忧的居民,我一直密切关注着它的发展。最近,一本名为《成都市大气环境污染成因与控制对策研究》的书引起了我的极大兴趣。虽然我还没有机会深入阅读这本书,但从书名本身,我已经被它所承载的责任感和前瞻性深深吸引。成都,这座被誉为“天府之国”的城市,近年来在经济飞速发展的同时,也面临着日益严峻的环境挑战,尤其是空气质量问题,成为了许多市民心中的一块“阴影”。我迫切地希望这本书能够为我们揭示造成这种局面的深层原因,不仅仅是简单的工业排放或交通拥堵,而是更系统、更深入的分析。更重要的是,我期待书中提出的控制对策能够真正具有操作性和前瞻性,能够为政府部门、企业以及我们每一个市民提供清晰的行动指南。我希望这本书不仅仅是学术上的探讨,更能转化为切实有效的治理措施,让蓝天白云重回成都的天空,让清新的空气再次成为我们生活的一部分。这本书的出现,仿佛是一缕曙光,点燃了我对成都未来空气质量改善的希望,我迫不及待地想知道,它将为我们描绘怎样的蓝图。

评分

我是一名对城市规划和环境保护有着浓厚兴趣的在校学生,正在为我的毕业论文寻找相关的研究资料。偶然间,我在图书馆的书架上发现了《成都市大气环境污染成因与控制对策研究》这本书。虽然我的研究方向并非直接指向大气污染,但它所涉及的“成都市”和“环境污染”这两个关键词,无疑与我对城市可持续发展的思考息息相关。我设想,这本书可能会从宏观的城市发展战略、产业结构调整、能源结构优化等角度,来探讨成都大气污染的成因。同时,它提出的控制对策,或许会涉及到城市绿化、交通管理、工业节能减排等多个层面。我尤其关注书中是否能够提供一些具体的案例分析,例如某个特定区域或某一类污染源的详细研究,以及这些研究成果是如何被转化为实际政策的。我对书中可能存在的跨学科研究方法和数据分析手段也抱有极大的期待,希望能从中学习到如何进行严谨的环境科学研究。这本书的出现,为我拓展研究思路提供了一个重要的窗口,我希望能从中汲取养分,丰富我的论文内容,并对成都的环境治理有更深的理解。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teaonline.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图书大百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