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子发射光谱分析

分子发射光谱分析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晋卫军 著
图书标签:
  • 光谱分析
  • 分子光谱
  • 发射光谱
  • 分析化学
  • 化学分析
  • 光谱学
  • 分子结构
  • 物质鉴定
  • 化学仪器
  • 分析方法
想要找书就要到 图书大百科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化学工业出版社
ISBN:9787122310378
版次:01
商品编码:12326875
包装:精装
出版时间:2018-03-01
页数:448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光子作为入射辐射,是引起分子激发的绿色能源,进而,光子作为次级的辐射,是人们期望的信息产物。从这个观点来看,荧光、磷光或光散射光都可以看作发射光谱的范畴。本书主要内容包括:分子发射光谱分析绪论,荧光光物理基础,分子结构与发射辐射光物理过程,溶剂效应和溶剂化动力学与发射辐射光物理过程,质子转移、温度和黏度与发射辐射光物理过程,电荷转移跃迁:吸收光谱和荧光光谱,溶液和异相介质的荧光猝灭,荧光偏振和各向异性,磷光光物理基础,发光量子点化学传感及其机理,光散射现象和共振瑞利散射光谱分析,拉曼光谱分析原理和应用。

作者简介

晋卫军,北京师范大学化学学院教授,教授,1960年02月生,理学博士、博士研究生导师,1983年本科毕业于山西大学,获理学学士学位。1991年硕士研究生毕业于山西大学,获理学硕士学位。1998年博士研究生毕业于湖南大学,获理学博士学位。1991年-2006年山西大学化学系教师。2006年04月-现在:北京师范大学化学学院教师。1994年晋升副教授,1999年晋升教授,2001年被遴选为博士研究生导师。1999年10月-2000年10月西班牙Oviedo大学博士后。2003年1月-2004年4月Oviedo大学高级访问学者。2008年11月-2009年2月美国哥伦比亚大学高级研究学者。长期从事分析化学教学与科研,特别是在荧光/磷光分析、卤键研究等方面有很深的造诣

目录

第1章 绪论 001
1.1 发光现象 002
1.2 发光的表征 004
1.3 光或辐射的吸收与发射 004
1.4 发射光谱分析的特点 004
1.5 荧光和磷光光度法简史 005
参考文献 012

第2章 荧光光物理基础 013
2.1 基本概念 013
2.1.1 光致发光涉及的电子跃迁类型 013
2.1.2 自旋多重度和单线态、三线态 013
2.1.3 Jaboński 能级图 015
2.1.4 分子电子激发态的光物理过程 016
2.1.5 吸收和辐射跃迁的选择性规则(光选律)/ 020
2.1.6 非辐射跃迁的影响因素 024
2.1.7 光选律和辐射、非辐射跃迁小结 025
2.1.8 Kasha规则的例外情况 026
2.2 荧光的类型 028
2.2.1 瞬时荧光 028
2.2.2 延迟或延时荧光 041
2.3 荧光光谱的基本特征 048
2.3.1 荧光激发光谱的形状与吸收光谱极为形似 048
2.3.2 荧光发射光谱的形状与激发光的波长无关 049
2.3.3 发射光谱的轮廓和镜像关系 050
2.3.4 斯托克斯位移 051
2.4 荧光衰减和荧光寿命 052
2.4.1 荧光衰减模型 052
2.4.2 荧光寿命的定义 053
2.4.3 荧光寿命的测量——时间分辨技术 055
2.4.4 分子发光寿命的时域分布特性 060
2.4.5 荧光寿命测量的应用 061
2.5 量子产率 061
2.5.1 定义 062
2.5.2 荧光量子产率的相对和绝对测定法 062
2.5.3 量子产率相对测定注意的几个问题 065
2.6 稳态荧光强度 068
2.6.1 光吸收的Lambert-Beer 定律 068
2.6.2 荧光定量分析的基础 069
2.6.3 荧光分析的局限性 071
参考文献 072

第3章 分子结构:影响发光光物理过程的内在因素 075
3.1 电子跃迁类型和轨道类型的改变 075
3.2 分子结构方面 080
3.2.1 分子平面性和刚性的影响 081
3.2.2 双键转子和刚性化效应 082
3.2.3 单键转子和分子共面性 082
3.2.4 螺栓松动效应 085
3.2.5 取代基的影响 086
3.3 基态与激发态分子性质的差别 090
3.4 几类典型荧光体的结构 091
3.4.1 生物类荧光基团举例 091
3.4.2 合成荧光染料 095
3.5 非典型荧光生色团及其发光聚合物 102
3.6 最低双重激发态自由基的发光 103
参考文献 104

第4章 溶剂效应和溶剂化动力学:影响发光光物理过程的外在因素 109
4.1 溶剂效应 110
4.2 一般溶剂效应 110
4.2.1 一般溶剂效应对吸收光谱的影响 111
4.2.2 一般溶剂效应对荧光光谱的影响 116
4.2.3 一般溶剂效应的定量表示 118
4.2.4 荧光极性探针——芘/蒽探针尺度 122
4.3 专属性溶剂效应Ⅰ:氢键 128
4.3.1 基本概念 129
4.3.2 对荧光光谱的影响 130
4.3.3 对荧光强度的影响 131
4.4 专属性溶剂效应Ⅱ:卤键/s-穴键 132
4.5 专属性溶剂效应Ⅲ:π-穴键 138
4.6 溶剂化动力学的定量处理 139
4.6.1 构建时间分辨荧光发射光谱 139
4.6.2 探针的溶剂化动力学和溶剂化弛豫时间或旋转弛豫时间 140
4.6.3 荧光探针研究离子液体的溶剂化动力学 141
4.6.4 磷光探针研究毫秒级溶剂化动力学 145
4.7 红边效应 148
附录 148
参考文献 156

第5章 质子转移、温度和黏度对发光光物理过程的影响 161
5.1 质子转移对荧光的影响 161
5.1.1 基态和激发态质子解离 161
5.1.2 激发态分子内或分子间的质子转移 166
5.2 温度和黏度对荧光强度及荧光光谱的影响 169
5.2.1 温度的影响 169
5.2.2 黏度的影响 171
参考文献 176

第6章 电荷转移跃迁:吸收光谱和荧光光谱 178
6.1 基本现象 179
6.2 基本概念和电荷转移的分子轨道理论 182
6.3 电荷转移的热力学和动力学基础 183
6.4 常见电子/电荷供体和受体类型 187
6.5 电荷向溶剂转移(CTTS)跃迁 187
6.6 分子内的跨环共轭和/或跨环电荷转移 192
6.7 电荷转移荧光的两种机理 194
6.8 分子内和扭转的分子内电荷转移荧光 195
6.9 电荷转移荧光的应用 198
参考文献 207

第7章 溶液和异相介质的荧光猝灭 212
7.1 荧光猝灭概述 213
7.1.1 荧光猝灭现象 213
7.1.2 常见荧光猝灭剂及其猝灭机理 213
7.2 碰撞猝灭和静态猝灭理论 222
7.2.1 溶液中的碰撞作用 222
7.2.2 碰撞猝灭方程:Stern-Volmer方程 223
7.2.3 静态猝灭理论 225
7.2.4 动态和静态猝灭的偏差 227
7.2.5 动态猝灭和静态猝灭比较 229
7.2.6 非均相介质的发光猝灭 229
7.3 电子转移及光诱导电子转移(PET)猝灭 231
7.3.1 电子能量转移(ET)和电子转移(ELT)的比较 231
7.3.2 电子转移的Rehm-Weller理论 232
7.3.3 电子转移的Marcus理论 233
7.3.4 价带间的电子转移 235
7.3.5 电子的跳跃转移 236
7.3.6 光诱导的电子转移和传感器设计 237
7.4 电子能量转移猝灭 239
7.4.1 能量辐射转移 239
7.4.2 荧光猝灭的Frster共振能量转移 240
7.4.3 交换能量转移 246
7.4.4 电子能量转移途径的比较:局限性和模型的扩展 248
7.4.5 分子内的借键非辐射能量转移:F?rster和Dexter型之外的电子能量转移形式 251
7.5 荧光猝灭的典型应用 256
7.5.1 光谱尺的应用 256
7.5.2 胶束平均聚集数的测定 257
7.5.3 分子信标设计两例 261
7.5.4 借键能量转移的应用 262
参考文献 265

第8章 荧光偏振和各向异性 270
8.1 荧光偏振和各向异性的物理基础 270
8.2 稳态荧光偏振和各向异性的实验测量 271
8.3 荧光偏振和各向异性的理论处理 274
8.4 偏振和各向异性光谱测量用于确定跃迁矩或辨别电子状态 278
8.5 退偏振化 281
8.6 荧光各向异性测量在化学和生物分析中的应用 282
8.6.1 蛋白质旋转动力学 282
8.6.2 荧光偏振应用于免疫分析 284
8.6.3 结合棒形纳米粒子偏振特性的焦磷酸根检测 286
8.6.4 荧光各向异性黏度探针 287
参考文献 290

第9章 磷光光谱原理 291
9.1 磷光光物理基础 291
9.1.1 分子单线态和三线态 291
9.1.2 三线态布居的机制 293
9.1.3 磷光光物理过程 294
9.2 磷光量子产率和磷光寿命 295
9.2.1 磷光量子产率和磷光寿命的定义 295
9.2.2 磷光量子产率和磷光寿命的测量 296
9.3 磷光与分子结构和电子跃迁类型 299
9.3.1 电子跃迁类型对磷光的影响:埃尔-萨耶德选择性规则 299
9.3.2 分子结构 301
9.3.3 能隙律 302
9.4 增强室温磷光的途径 305
9.4.1 自旋-轨道耦合作用 305
9.4.2 电子自旋-核自旋超精细耦合 319
9.4.3 氘代作用 325
9.4.4 刚性化效应 326
9.4.5 聚集或晶化限制分子内旋转弛豫作用 328
9.4.6 轨道限域效应 329
9.4.7 金属纳米粒子/溶胶局域表面等离子体波耦合定向磷光 332
9.5 三线态研究方法 336
9.5.1 系间窜越速率常数的测定或估计 336
9.5.2 测定富勒烯三线态 338
9.6 稀土离子和其他金属离子的发光 340
9.6.1 稀土螯合物的能量转移及其发光现象 340
9.6.2 其他金属离子的发光机理及发光寿命 345
9.7 磷光测量实践中的若干问题 346
9.7.1 磷光和荧光之间竞争关系 346
9.7.2 荧光和磷光的识别以及同时检测 347
9.7.3 重原子微扰剂的量 349
参考文献 349

第10章 发光纳点及化学传感机理 355
10.1 纳点的荧光/磷光的起源 355
10.1.1 无机半导体量子点 355
10.1.2 金属离子掺杂的无机半导体量子点 357
10.1.3 金属纳米粒子和金属团簇 360
10.1.4 碳点和石墨烯点 362
10.1.5 硅点和金刚石纳米粒子 368
10.2 量子点和其他纳点发光猝灭或增强的一般途径 371
10.2.1 电子或空穴的俘获 371
10.2.2 量子点表面组成及形态的变化对其发光的猝灭或增强 371
10.2.3 顺磁效应或电子自旋交换猝灭 372
10.2.4 化学传感机理举例 372
10.2.5 偶极-偶极相互作用引起的荧光猝灭 378
10.2.6 亲金/亲金属作用 378
10.3 问题与策略 380
参考文献 380

第11章 光散射现象和共振瑞利散射光谱分析 389
11.1 光散射和共振光散射 389
11.2 共振瑞利光散射的条件和共振瑞利光散射光谱的获得 391
11.3 瑞利和拉曼散射光对荧光测量的影响 392
11.4 共振瑞利光散射光谱在分析化学中的应用 394
11.4.1 核酸-卟啉相互作用的共振瑞利光散射现象 394
11.4.2 定量共振瑞利散射光谱分析 396
11.4.3 基于量子点和其他纳米材料共振光散射的分析应用 397
11.4.4 离子缔合物散射光谱及其应用 402
11.4.5 共振瑞利散射光谱用于碳纳米管的结构表征 405
参考文献 408

第12章 拉曼光谱分析原理和应用 410
12.1 拉曼光谱基本原理 410
12.1.1 拉曼光谱产生的条件:拉曼活性 410
12.1.2 拉曼光谱和红外光谱选律的比较 414
12.1.3 拉曼光谱中的同位素效应 415
12.1.4 拉曼光谱的特征参量:拉曼频移 416
12.1.5 拉曼散射与红外吸收的互补性 416
12.1.6 拉曼光谱的识谱 418
12.2 拉曼光谱的偏振和退偏 419
12.3 拉曼光谱新技术与新方法 419
12.3.1 激光共振拉曼效应 419
12.3.2 表面增强拉曼光谱 420
12.3.3 显微共焦拉曼光谱 421
12.3.4 受激拉曼散射和相干反斯托克斯拉曼散射显微技术 422
12.3.5 时间分辨振动光谱 423
12.4 拉曼光谱的典型应用 423
12.4.1 化学结构鉴定 423
12.4.2 几种炭材料的表征 424
12.4.3 生物医学分析 428
12.4.4 文物鉴定和保护 431
12.4.5 宝石鉴定和鉴别 434
12.4.6 卤键非共价相互作用的辅助表征 434
12.5 拉曼光谱的定量分析 440
参考文献 444
物理光学基础:波动与粒子视角的统一 本书简介 本书旨在为物理学、光学工程、材料科学以及相关领域的研究人员、教师和高年级本科生提供一个全面、深入且具有现代视角的物理光学基础。内容涵盖了光的基本性质、传播理论、与物质的相互作用,并着重于将经典波动光学与量子光学的概念进行有机融合,构建一个统一的理解框架。全书结构严谨,逻辑清晰,力求在数学推导的严密性和物理图像的直观性之间取得最佳平衡。 第一部分:光的波动特性与传播 第一章:电磁场理论基础与光的本构 本章首先回顾麦克斯韦方程组在真空及各向同性介质中的形式,推导光波的波动方程。详细阐述光作为横电磁波的本质,包括电场、磁场和传播方向之间的矢量关系。随后,深入探讨光在介质中的传播特性,包括折射率的物理意义、色散关系(波数与角频率的关系),并引入克拉默-克罗尼格关系,连接了介质的吸收和色散。讨论了材料的宏观电磁响应,如电导率、介电常数和磁导率,并从微观角度简要提及洛伦兹振子模型对宏观参数的微观起源的解释。 第二章:光的几何光学近似与成像理论 本章从波动理论的近似出发,推导出费马原理和光线方程。系统阐述几何光学的基本定律,包括反射和折射定律。随后,深入探讨成像系统,从简单透镜、反射镜到复杂的多镜面和多透镜组合。详细分析了理想光学系统的物像关系,并引入矩阵光学(ABCD矩阵法)来处理光束在复杂光路中的传输,包括薄透镜矩阵、厚透镜的等效参数。重点讲解了几何像差,如球差、彗差、像散、场曲和色差的成因、数学描述及其校正方法。本章结尾部分将几何光学与波动光学中的衍射极限联系起来,强调几何光学作为波动光学在短波长或大孔径条件下的有效近似。 第三章:干涉现象的精细分析 本章专注于光的叠加原理及其导致的干涉现象。从相干性的概念入手,区分了时间相干性和空间相干性。详细分析了双缝干涉、多缝干涉的强度分布和可见度(Visibility)。随后,深入研究了薄膜干涉,包括反射和透射干涉,并介绍了迈克尔逊干涉仪和法布里-珀罗干涉仪的工作原理、理论模型及其在光谱分析和精密测量中的应用。引入了傅里叶变换与干涉图样的关系,为后续的衍射分析和成像对比度分析打下基础。 第四章:衍射与光的空间频率特性 衍射是光波绕过障碍物或孔径边缘时偏离直线传播的现象。本章从惠更斯-菲涅耳原理出发,推导夫琅禾费衍射和菲涅耳衍射的理论模型。重点分析了单缝、圆孔、阵列孔径的衍射图案,并讨论了衍射极限对成像系统的约束。引入傅里叶光学概念,将衍射视为光学系统的空间频率滤波过程。详细阐述了衍射限制的成像系统(如显微镜和望远镜)的性能评价,包括点扩散函数(PSF)和调制传递函数(MTF)。 第二部分:光与物质的相互作用 第五章:光的吸收、散射与偏振 本章探讨光与物质相互作用的宏观现象。深入分析吸收光谱的形成机理,介绍比尔-朗伯定律的适用范围及其局限性。在散射部分,区分了瑞利散射、米氏散射和非弹性散射(如拉曼散射的初级概念)。偏振是光波的重要特征,本章系统讲解光的线偏振、圆偏振和椭圆偏振的数学描述,包括琼斯矩阵法和穆勒矩阵法,并详细讨论了偏振元件(如偏振片、波片)的作用原理和应用。 第六章:晶体光学与双折射现象 本章将研究光在各向异性介质(晶体)中的传播特性。详细阐述了晶体中的电磁场关系,引入了介电张量,解释了为什么在晶体中光速依赖于传播方向和偏振方向。核心内容是双折射现象,包括单轴晶体和双轴晶体中的光线传播,引入了波面板(Wave normal)和光线面板(Ray surface)的概念。详细分析了电光效应和磁光效应(如法拉第效应),这些是实现光调制和光开关的关键。 第三部分:光子的视角与量子基础 第七章:光与原子/分子的能级结构 本章引入量子力学的基本概念,将光视为能量量子(光子)的集合。回顾玻尔模型和更精细的原子结构,讨论电子的能级、跃迁选择定则。详细阐述了吸收、自发辐射和受激辐射的物理过程,这是激光技术的基础。引入了爱因斯坦的辐射系数,并从统计力学角度解释了这些过程的概率。 第八章:激光原理与腔体光学 本章聚焦于受激辐射在工程中的实现——激光器。详细阐述了激光器的基本组成(增益介质、泵浦源、谐振腔)。深入分析了粒子数反转的条件、阈值振荡的条件以及激光束的特性,如单色性、相干性和方向性。重点分析了谐振腔的稳定性判据和纵模结构,解释了腔内光场分布的模式(TEM$_{mn}$ 模式),并概述了不同类型的激光器(如气体、固体和半导体激光器)的工作原理。 第九章:非线性光学导论 随着激光技术的发展,高强度光场与物质相互作用的非线性效应日益重要。本章从宏观极化率的泰勒展开式出发,系统介绍二阶非线性过程(如倍频、和频生成、参量下转换)和三阶非线性过程(如自相位调制、交叉相位调制、四波混频)。详细讨论了实现这些过程所需的相位匹配条件,并简要介绍高次谐波产生(HHG)等前沿课题。 第十章:光的信息载体与现代应用展望 本章将全书知识进行整合,展望光在信息技术、传感和测量中的应用。讨论光纤中的光传输理论,包括色散和模间串扰的限制。简要介绍光信号的调制和解调原理。最后,探讨光与探测器(如光电倍增管、CCD/CMOS传感器)的相互作用,并以全息术和光学信息处理为例,展示波动光学在信息存储与处理中的强大能力。 总结 本书结构上遵循“波动现象 $ ightarrow$ 波动应用 $ ightarrow$ 粒子图像 $ ightarrow$ 量子/非线性效应”的递进逻辑,确保读者不仅掌握了光传播的经典描述,更能理解光子本征的量子特性,为从事现代光学、光电子学或相关交叉学科的研究奠定坚实的理论基础。全书配有大量的例题和习题,有助于读者检验理解的深度。

用户评价

评分

阅读《分子发射光谱分析》这本书,我原以为会踏上一段探索微观世界的奇妙旅程。我期待的是了解分子在吸收能量后,电子如何跃迁到高能级,以及它们在回到低能级时,如何以光子的形式释放能量,从而形成我们肉眼可见或仪器可检测的发射光谱。我期望书中能详细解释影响发射光谱特性的各种因素,例如分子的结构、电子构型、振动和转动能级等,以及这些因素如何决定了光谱的强度、波长和形状。我也希望它能涵盖现代光谱仪器的原理和操作,并指导我如何处理和解释复杂的光谱数据,以从中提取有用的信息。这本书的封面设计也颇具科学感,让我更加坚信它会是一本扎实的学术著作。然而,当我深入阅读时,我却发现内容与我最初的设想大相径庭。这本书似乎聚焦于……(此处省略具体内容,但要强调其非科学属性。)我看到的描述,更像是……(再次省略具体内容,突出与科学分析的距离。)这让我对书名的选择感到非常困惑,我只能推测这可能是一种……(继续省略具体内容,暗示一种完全不同的解读方式。)这次阅读经历,无疑是对我先入为主的科学认知的一次颠覆。

评分

《分子发射光谱分析》这个书名,在我看来,就如同化学实验室内的一束幽蓝的辉光,预示着对物质微观世界的探索。我满心欢喜地以为,这本书将会带我走进一个充满原子、分子、电子跃迁与光子发射的奇妙世界。我期待着书中能够系统地讲解光谱学的基本原理,包括普朗克量子假设、玻尔模型以及更复杂的量子力学在描述分子光谱中的应用。我希望能看到关于不同激发方式(如热激发、电激发、光激发)的详细阐述,以及它们如何影响分子的发射光谱。我渴望了解如何通过分析光谱的峰值位置、强度和形状,来识别物质的组成,甚至是研究分子的振动和转动能级,从而深入理解分子的结构和动力学性质。我尤其关注这本书是否会介绍现代光谱分析技术,例如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FTIR)或拉曼光谱,以及它们在材料科学、生命科学或环境监测等领域的应用实例。然而,当我翻开这本书,我所接触到的内容却让我大为意外,它与我对“分子发射光谱分析”的任何科学理解都产生了巨大的偏差。我看到的是……(此处省略具体内容,但要强调其非科学性。)这让我不禁开始思考,这个书名是否是一种……(再次省略具体内容,暗示一种完全不同的、非科学的解读。)这次阅读经历,无疑是一次令人惊叹的、关于标题与内容完全脱节的体验。

评分

当我拿到《分子发射光谱分析》这本书时,我的脑海中立刻浮现出各种与物理化学、原子光谱、分子光谱分析相关的图像。我期待着书中能深入浅出地解释原子和分子是如何通过吸收能量而被激发,以及它们在回到基态时如何通过发射光子来展现其独特的“指纹”——即发射光谱。我希望这本书能详细介绍不同类型的发射光谱仪,例如火焰发射光谱(FES)、电感耦合等离子体发射光谱(ICP-AES)和原子吸收光谱(AAS)等,并阐述它们在化学分析中的应用原理。我尤其期待书中能够有关于分子发射光谱的章节,解释多原子分子的复杂光谱特性,以及如何通过分析这些光谱来确定分子的结构、含量,甚至是温度和压力等环境参数。我设想着书中会充斥着精密的公式推导、大量的图谱对比,以及实际实验操作的指导。然而,当我打开这本书,我却发现我进入了一个完全不同的领域。书中所描绘的场景和讲述的故事,似乎与科学分析的严谨性毫不沾边。我看到的更多是……(此处省略具体内容,但需强调其非科学性。)我开始怀疑,这本《分子发射光谱分析》是不是……(再次省略具体内容,突出与科学分析的巨大差异。)这次阅读,让我对标题的含义产生了全新的、并且是 completamente unrelated 的理解。

评分

在拿到《分子发射光谱分析》这本书之前,我对其充满了极高的期待。作为一名对物理化学领域有浓厚兴趣的爱好者,我一直渴望能有一本能够清晰、系统地阐述分子发射光谱原理和应用的著作。我设想它会是一本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宝典,从最基础的能量量子化概念出发,逐步深入到各种激发机制,如热激发、化学激发、光激发等,并详细介绍不同类型的发射光谱,例如原子发射光谱(AES)和分子发射光谱(MES)之间的区别与联系。我期待书中能包含大量实验数据分析的案例,以及如何利用光谱数据进行定量和定性分析的实际操作指南。尤其是我对分子发射光谱在天文学、环境监测、材料科学等领域的应用非常感兴趣,希望书中能对此有详尽的介绍,并附上相关的案例研究。然而,当我翻阅这本书时,我所看到的内容却让我大跌眼镜。这本书的语言风格非常……(此处省略具体内容,但需要暗示阅读者发现与科学书籍的期望完全不符。)我甚至怀疑我拿到的不是同一本书。原以为会是严谨的科学论述,结果却发现是……(再次省略具体内容,强调反差。)这真是一次意想不到的阅读体验,让我对“分子发射光谱分析”这个书名有了全新的、并且是完全不相关的理解。

评分

这本书的标题是《分子发射光谱分析》,但当我翻开它时,我发现它完全不是我预期的那样。我本来以为这是一本关于原子或分子如何与光相互作用,进而产生特征光谱的深入讲解。我期待的是物理化学的严谨推导,量子力学的概念应用,以及各种激发态、跃迁过程的细致描述。我设想着里面会有大量的公式、图表,解释不同类型分子(如多原子分子、离子)发射光谱的复杂性,以及如何利用这些信息来识别物质成分、研究分子结构。或许还会涉及到一些先进的技术,比如激光诱导击穿光谱(LIBS)或者电感耦合等离子体发射光谱(ICP-AES)在分子分析中的应用。然而,打开这本书,我却发现内容与“分子发射光谱分析”这个名称几乎没有任何关联。我遇到的信息是关于……(此处省略了具体内容,因为我需要避免生成不存在的书籍内容,但在此需要暗示阅读者发现与标题不符的巨大落差,以满足“不包含此书内容”的要求。)我感到一丝困惑,同时也有一点被误导的感觉。书中的图文并茂,似乎是在讲述一个完全不同的领域,或许是某个非科学领域的故事,或者是某种艺术形式的创作。我还在努力理解,这究竟是如何与“分子发射光谱分析”这个科学术语联系起来的,或者说,这是否是一种非常规的、具有象征意义的标题选择。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teaonline.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图书大百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