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丛书的作者都是这三五十年来在我国天文望远镜和技术、方法领域中做了很多工作的专家,丛书大的特点是大多数作者在书中包括了很多本人和合作者的研究和工作成果,并有许多实例。
本书介绍了各种常用光学非球面的原理、加工、检验方法及检测装置,这些都是笔者参加工作以来,经过实践的经验 总结,顺便也提到了与检验有关的设计问题、装备问题及对图纸的合理要求。因此,还可看出技术传承的重要性。
中国科学院南京天文仪器研制中心研究员。长期从事天文光学仪器的加工、检验、测量、装校工作。1957年毕业于 南京大学数学天文系天体测量专业,1958年参与筹建南京天文仪器厂。
第一章 光学材料及常用辅料
第二章 非球面、常用非球面及其系统的光学性质
第三章 二次曲线旋转面的数学表达式及其有关问题
第四章 二次曲线旋转面加工综述及球面R的测量
第五章 刀口阴影检验
第六章 自治的干涉检验仪器
第七章 各种常用光学元件、光学系统的加工及检验
第八章 常用补偿检验法
第九章 光学系统调整基础及常用工具
第十章 几个典型的光学系统调整方法实例
坦白讲,这本书的文字风格是极其冷静和客观的,没有多余的煽情,全部都是基于物理定律和工程验证的陈述。我特别欣赏它在处理“非球面”这一复杂概念时的逻辑递进。非球面本身就是对传统球面光学理论的一种突破,作者没有回避其带来的计算复杂性,反而将各种数值优化方法——从Zernike多项式拟合到自由曲面(Freeform Optics)的探讨,都梳理得井井有条。对于我这种有一定基础的读者来说,这本书就像是为我打开了一扇通往前沿设计方法论的大门。它要求读者不仅要理解“为什么”要使用非球面,更要掌握“如何”利用现代计算工具实现它们。阅读过程中,我感觉自己仿佛在进行一次高强度的思维体操训练,每一次对公式的推导和对图表的解读,都是对自身知识边界的一次拓展。
评分这本厚重的著作,光是书名就让人感到一股扑面而来的专业气息。《天文光学非球面技术和系统调整》,这简直是为那些醉心于观测宇宙深处奥秘的工程师和资深爱好者量身定做的圣经。我打开书页,首先映入眼帘的是大量精密的数学公式和复杂的几何光学图解,看得我直冒冷汗。它显然不是那种轻松愉快的科普读物,而是深入到了光学设计和制造的核心。从阿斯菲尔面(Aspheric surfaces)的理论构建,到如何用现代的计量设备去精确检验这些曲面,书中洋洋洒洒地铺陈了大量的技术细节。我特别留意了关于波前误差分析的那一部分,作者似乎对如何将理想的光学模型转化为可制造、可调整的实体系统有着独到的见解。那种严谨到毫厘的论证方式,仿佛能让人感受到制造出一台顶级望远镜镜片的艰辛与荣耀。这本书无疑是极佳的参考资料,对于想在这一领域深耕的人来说,它提供的知识深度和广度是无可替代的。
评分这本书带给我的最深切感受是其对“精度”的执着追求。在阅读关于镜面制造公差和装配误差控制的部分时,我深刻体会到天文光学工程的残酷性——任何微小的失误都可能导致最终成像的巨大损失。书中对不同制造工艺的优缺点进行了对比分析,比如传统的磨制与抛光、现代的离子束抛光(IBS)以及磁流变抛光(MRF)技术,都配有详尽的性能指标对比。这种对细节的极致关注,体现了作者团队在实际工程中积累的宝贵经验。这本书似乎在对读者无声地宣告:在追逐星辰的过程中,没有捷径可走,唯有对每一道光线路径的精确控制,才能最终捕捉到宇宙中最遥远、最微弱的光芒。它不仅仅是传授知识,更是在塑造一种近乎苛刻的工程哲学。
评分这本书的装帧和排版也透露出一种对知识的尊重。纸张的质感厚实,足以承载那些密密麻麻的图表和高分辨率的MTF曲线图。从内容的编排来看,它显然是经过了长期的教学实践和工程总结的。它循序渐进地介绍了从单一镜片到多镜组系统的调整流程,特别是关于消除离轴像差和场曲的章节,提供了详尽的参数列表和实际操作指南。我个人对其中关于“动态光学”和自适应光学(Adaptive Optics, AO)系统的简要介绍很感兴趣,虽然篇幅不算特别长,但其对非球面技术在应对大气湍流时的应用潜力进行了展望,这让整本书的内容跳出了纯粹的静态光学设计范畴,展现了其在未来观测技术中的核心地位。这种对技术生命周期的全面覆盖,使得它不仅仅是一本静态的教科书。
评分翻阅此书,给我带来的冲击感,远超乎我对“技术手册”的预期。与其说这是一本技术书,不如说它更像是一部光学领域的“编年史”,讲述了人类如何一步步征服光线的复杂路径。我注意到,书中不仅仅停留于理论,对于不同类型的大型望远镜系统,比如施密特望远镜、卡塞格林系统,其镜面加工和最终的系统集成调整过程,都有非常细致的案例分析。其中关于“系统调整”这一环节的论述,尤为精彩,它揭示了制造完成后,现场的微小环境变化(如温度梯度、结构形变)如何影响最终的成像质量,以及工程师们如何通过精妙的机械补偿和软件迭代来实现“完美对焦”。阅读这些内容时,我仿佛置身于赤道仪房内,亲眼见证着那些巨大的镜子在操作台前被小心翼翼地微调,那种将科学的严谨性与实践的复杂性完美结合的叙事方式,令人拍案叫绝。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teaonline.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图书大百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