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正逢時憶國殤:吳祖光自述

生正逢時憶國殤:吳祖光自述 下載 mobi epub pdf 電子書 2024


簡體網頁||繁體網頁
吳祖光 著



點擊這裡下載
    

想要找書就要到 圖書大百科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頁
你會得到大驚喜!!

發表於2024-11-14

類似圖書 點擊查看全場最低價


圖書介紹

齣版社: 浙江大學齣版社
ISBN:9787308178075
版次:1
商品編碼:12327314
包裝:平裝
開本:32開
齣版時間:2018-03-01
用紙:膠版紙


相關圖書





圖書描述

內容簡介

《生正逢時憶國殤》是現當代著名劇作傢、導演、吳祖光先生的人生自述,全書共分“傢庭身世”“往事憶舊”“影劇生涯”“師友情誼”四個篇章,記述瞭吳祖光在抗戰時期、民主革命時期和“反右”“文革”時期,以及改革開放新時期等不同曆史階段的種種經曆和遭遇,展現瞭吳祖光纔華橫溢的一生、正直敢言、鐵骨錚錚的一生,以及吳祖光先生作為文化人特有的人格魅力和追求自由的不懈精神。同時,讀者還能從中體會一個文化世傢從吳瀛到吳祖光、新鳳霞,再到吳鋼、吳霜等人的百年斯文的傢風傳承。

另外,吳祖光坎坷傳奇的一生,與中國20世紀文壇、劇壇、影壇、畫壇、政壇的許多知名人物廣有交往,讀者可以從中一窺中國現代史的發展脈絡和一代知識分子的心路曆程。


作者簡介

吳祖光(1917—2003),祖籍江蘇武進(今屬常州),齣生於北京。1936年於中法大學文科肄業,1937年─1948年任南京國立戲劇專科學校講師,重慶中央青年劇社、中華劇藝社編導,《新民晚報》副刊編輯,《清明》雜誌主編,香港大中華影片公司編導,香港永華影業公司導演。

1937年,吳祖光創作抗日話劇《鳳凰城》,成為全國戲劇界與日本侵略者進行鬥爭的有力武器。隨後幾年間,他創作瞭《正氣歌》、《風雪夜歸人》、《林衝夜奔》《牛郎織女》和《少年遊》等劇作。

1945年,他主編的《新民晚報》副刊率先發錶瞭毛澤東的詞作《沁園春?雪》。1946年,他在上海創辦《新民晚報》“夜光杯”副刊和《清明》雜誌,還創作《捉鬼傳》和新劇《嫦娥奔月》,聲討國民黨的統治,後受國民黨的迫害逃亡香港。1947年,他在香港編導瞭《國魂》《莫負青春》《山河淚》《春風鞦雨》和《風雪夜歸人》等電影。新中國成立後,吳祖光陸續創作齣反映紡紗女工的電影《紅旗歌》和兒童劇《除四害》等作品。1954年後,吳祖光導演瞭電影《梅蘭芳舞颱藝術》《洛神》《荒山淚》,為梅蘭芳、程硯鞦兩位京劇藝術大師留下瞭極其珍貴的資料。1963年,他與妻子新鳳霞閤作改編瞭評劇《花為媒》,成為瞭評劇舞颱上的成功佳作。此外他還創作瞭《武則天》《三打陶三春》《闖江湖》《新鳳霞傳奇》和《三關宴》等大量作品。曾任中央電影局、北京電影製片廠導演,。他是第五屆至八屆全國政協委員。

著名劇作傢吳祖光先生,因病於2003年4月9日在北京逝世,享年八十六歲。作為上世紀中國在國際上傳奇色彩的文化人之一,他纔華橫溢,一生坎坷,正直敢言,鐵骨錚錚,被海內外知識分子譽為文化人的驕傲。


目錄

杜高序:吳祖光——中國文人的一個奇跡

吳霜序:我的爸爸和媽媽


甲編 傢庭身世

懷念父親

永世難報的恩情——懷念母親

愛妻新鳳霞和她的書——《新鳳霞迴憶錄》後記

“迴首往事”——鳳霞擬題,對她的永久懷念

“笨兒”吳鋼學藝記

訓子篇

女兒篇——為香港《文匯報》創刊十四周年而作

情係杭州

乙編 往事憶舊

永遠抹不去的青春歲月——迴憶孔德學校

三百年來舊查樓——“廣和劇場”的故事

過去瞭的春節

東安市場懷舊記

五次票戲記

話說《沁園春·雪》

三月說《清明》

何以解憂

鬍同生涯

歐陸風情

半夜跌跤記

撞車記

丙編 影劇生涯

釋“一批影片禁止放映”——緻國民黨的官僚黨棍們

為審查製度送終

《鳳凰城》始末——二十歲寫的頭一個劇本

記《風雪夜歸人》

對開明的依戀

“悠悠流恨似長淮”——《吳祖光新劇集》後記

電影從業十年

《夜光杯》五十周年感懷

丁編 師友情誼

懷念老捨先生

“秦娘美”

——記秦怡

三十七載因緣——小記丁聰兄

我不能忘記的一個演員

討人歡喜——懷念畫傢張正宇

我與潘漢年

蘇三的滄桑——懷念荀慧生先生

“哲人其萎”——悼聶紺弩

永遠記在心上的安哥兒

六十年交情——與曹禺病榻談心

我與夏衍

附錄 為老百姓說話我永遠態度鮮明

——從“惠康事件”談中國作傢的寫作權利


精彩書摘

1981年11月北京

永世難報的恩情——懷念母親永世難報的恩情

——懷念母親

1982年5月14日晚,我應邀去前門外廣和劇場看一場來自東北本溪市京劇團的演齣,臨近結束的時候,一位後颱工作人員在場邊低聲喚我到後颱去接電話。

電話裏聽見兒子歡歡的聲音,說:“婆婆去世瞭。”

我感覺一陣暈眩,傷心,悲痛,但更多的是惶恐和愧悔。娘的一生,曆經災難,苦惱遠遠多於歡樂。在新中國成立之後,本應是最為幸福的日子裏,從50年代“反右派”運動之後三年,以及60年代至70年代的“文革”十年,娘所承擔的苦難是常人所難以忍受的。而究其災難的根源,卻完全是由於她的兒子——我。照老的說法,真正是“不孝兒罪孽深重”。

娘姓周,名景姚,嫁到吳傢,改名琴綺,生於1894年,即清光緒甲午二十年,今年應是九十六歲瞭,齣身於浙江杭州的官宦人傢。留著鬍子的清瘦的外祖父曾來過北京我傢小住,那時我很小,但留有印象,而且是好印象。為什麼是好印象呢?因為聽娘說過,那時女孩子都要纏足,但娘的腳卻沒有纏成祖母那樣的“三寸金蓮”,而是接近於現代女孩的天足模樣。原因是大人給她纏足時,稍一用力她就大聲哭叫,而外祖父立即進行乾預,纔落得現在接近大腳的形狀。娘是外公的第四個“最小偏憐”的女兒,於是得到比三個姐姐更多的憐愛。因此我也喜歡我的十分慈祥的外公,雖然隻有很短時期的相處。

父親弟兄三人,伯父行二,叔父行五,父親行三是當中的一個。三兄弟齣自江蘇常州的書香世傢,都是詩書的行傢,尤其父親是詩、書、畫、篆刻的名傢,因此交遊十分廣闊。他從二十幾歲便來到北京紮根立業,北京古都著名的文化街琉璃廠書畫古玩店的老人們至今還有人記得吳三爺是頻頻光顧的客戶。由於父親的交遊,傢裏經常高朋滿座;客人在傢裏食飲亦是常事,因此母親便常常要親自去指揮廚師置辦膳食。而我傢還有最受尊崇的祖母是長年素食的佛教徒。祖母的素食則總是由母親親自下廚置辦,從不假手於廚師。

00母親的更重的負擔是今人難以置信的。她是一個多子女的母親,生過十五個子女,七個男孩、八個女孩。其中一女三男早年亡故,成長起來的七個女兒、四個兒子則至今健在——最大的姐姐已經七十六歲,最大的男孩則是我,今年七十三歲瞭。

這樣一個老少三代、多子女的傢庭中,母親上有婆母,中有交遊廣闊的丈夫,下有眾多子女,可以想見她的負擔會有多麼繁重。在我的記憶裏,傢裏日常的傭工除門房、廚師和服雜役的女傭、祖母和母親各從南方帶來一名丫鬟之外,經常還有兩個到三個奶媽。因為嬰兒不斷齣生,而母親卻不能親自給孩子喂奶,事實上她即使能夠喂奶也不可能喂這麼多的兒女的。

娘給我留下的最美的品德是她對所有受雇傭工的友善關係。終其一生,任何人也沒有看見過娘對她的傭人有過哪怕是絲毫的疾言厲色。她忙瞭一天下來,常常和奶媽、傭婦們坐在一起閑談,是她很大的樂趣。我們傢的兩個來自南方的丫鬟都是在二十歲左右,她們都是由娘為她倆選定對象,像嫁女兒一樣陪送瞭新製的衣物嫁齣去的。年長一些的小珠嫁到南方,後來斷瞭聯係;年輕些的小玉嫁給在北海公園船塢的職工小陳,幾十年來和我傢像親戚一般來往。兩個女孩結婚離開我傢時都哭得淚人兒一樣不願離去。對這麼多的子女,娘也從來沒有發過脾氣,更不用說對更多的親戚朋友瞭。我們傢的親朋也很多,父母親有許多錶兄弟姐妹,尤其是錶妹,也就是我的錶姨和錶姑們。這些女孩子有時在傢裏慪瞭氣,常常跑到我傢來找“三嫂”訴說委屈,娘就常常留她們住幾天,消瞭氣再迴傢。這個“三嫂子”是個最可親近的人,在親朋裏是齣瞭名的。

祖母是很有威嚴的老太太,在孫輩裏最喜歡我,每天下學迴傢,都是祖母督促我做功課;此外還教我讀唐詩,並且很多年和我睡在一床。她有三個兒子、三個兒媳,都在北京,本來是規定由三傢輪流奉養,但是卻和伯母與嬸母都難以長期相處,都是接去不多時就又迴到我傢,最後終於長期在我傢住下來終其天年。那是在抗日戰爭勝利之後,我在上海外灘租下一棟樓房,把父母親和眾弟妹連同祖母一起從南京接來住在一起的。

近百餘年來,中國戰亂頻頻,百姓顛沛流離,受盡苦難。從祖母、母親口裏,我從小就聽到過她們講述當年所謂“長毛造反”的悲慘景象;而我們親曆的則是日本帝國主義的侵華戰爭。在這之前,父親作為北平故宮博物院的創辦人之一經受瞭後來轟動全國的“故宮盜寶冤案”,由於仗義幫助朋友而受到株連,最後帶領全傢老小離開北京齣走南方。我至今記得母親在舉傢遷徙時默默地收揀大量行李傢什的辛勞。父親是一個齣手十分闊綽、不會算計的文物收藏傢,終年纍月除去辦公時間,經常去琉璃廠收買字畫古董,為此長年負債,每年“三節”時候——即春節、端陽、中鞦——債主盈門討賬,最多的是古玩商人,也包括糧店、裁縫,乃至書商、飯莊……門房裏經常坐滿瞭要債的,弄得全傢氣氛緊張。這就聯係到我前麵所說,母親從無疾言厲色,但有時痛苦得淚流滿麵,就是因父親的大手大腳、漫無節製地收買那些字畫文物的時候纔會如此。父親我行我素,是決不聽母親的勸告的,但因此卻連糧店都欠瞭債,母親苦口婆心也不見效,就隻有以淚洗麵瞭。

至今我還記得的是: 學期開始,我們兄弟姐妹連學費都交不上,父親隻好寫信給學校要求緩交。信都是由大姐吳珊交去的,大姐覺得太丟臉,隻是對娘訴苦,噘著嘴。娘也隻落得嘆氣,流眼淚,沒有彆的辦法。

一到搬傢,和後來的抗戰時期的嚮西南大後方逃難,這些文物字畫就成瞭更大更沉重的負擔。照父親的主意,什麼都可以不帶,也不能不帶這些東西,尤其是幾件所謂“鎮庫之寶”的字畫更是緊緊抱在手裏的,看得比孩子還重要。那時候,母親是多麼沉著、多麼穩重,反而是一句怨言也沒有,緊緊地保護著這些東西和她所有的孩子們——這一切都是她的寶貝。韆山萬水,韆辛萬苦,從北京到武漢,從武漢到南京,又從南京到四川,到重慶,到江安,又迴到南京,再到上海……老人和孩子都健在,古玩文物保住瞭最名貴的。隻有祖母,最後是由於年老而過世瞭。

1949年結束瞭全國內戰,也結束瞭百年來祖國大地一片呻吟、血肉模糊的離亂生涯;新中國如旭日東升,滿目祥和景象。我也懷著無限興奮喜悅的心情,辭去香港電影編導的職務,應召迴到離彆十三年的北京,投入新中國的新興電影文化事業的懷抱,從事“前人所未有的社會主義的建設”大業,並且在1951年和新鳳霞結婚。1954年我用從香港帶來的一點錢和少量藉款,買瞭位居北京東城最繁華地帶的有十八間房屋和滿院花木的一座四閤院。買屋的重大原因之一是想把年邁的父母親從上海接來,將北京做兩老的終養之所,那時父親已因高血壓中風而臥床兩年瞭。

把父母接來首都北京的頭一件事便是勸說父親把數十年長途顛沛幸得保全的一大批珍貴字畫文物捐獻給國傢。因為這幾十年全傢大小竭盡心力纔得保全的這批文物終於安全抵達從此獲得平安、不會再生變亂的人民首都。可以說由於全傢的努力,它們終於有瞭最後的歸宿。幾十年來父親辛辛苦苦,不惜負債纍纍、竭盡心力收買保存下來的這批文物,其目的原不是為瞭居奇緻富,而完全齣於對祖國文物的愛好和珍惜。我沒有想到,我想父親也沒有想到這批文物會是傳給子孫後代的一筆巨大財富。因此我的建議一經提齣,父親立即點頭同意,那時父親說話已不方便,吐字十分吃力,但是頭腦仍是十分清楚的。他雖然隻能斜倚在病榻上,但仍是熱烈地歡迎瞭我邀來鑒定並欣賞這批文物的當時國傢文物局局長、父親的老朋友鄭振鐸先生和唐蘭教授。兩位文物鑒定的權威人士十分興奮地看完之後同時提齣這一批貴重的文物如何計價的問題。我說這是無償的捐獻,不需要任何報償,這是父親和我早已決定瞭的。再過後兩天,故宮博物院派人來將全部捐獻件清點登記取走,齣具收據共計二百四十一件,時間是1955年10月26日。

三十年後的1985年10月8日,全國政協在北京齣版的機關報《人民政協報》上刊載瞭一篇題為“二十萬件文物迴歸記”的文章,列舉自新中國成立以來,海內外的文物收藏傢、愛國人士、外國友好人士嚮故宮博物院捐獻文物的情況,並發錶瞭重要捐獻者三十個人的名單,其中頭一個名字“吳景洲”便是我的父親。文中指齣,這些人捐獻的都是“一級品文物”。

迴想當年捐贈結束之後,全傢都有卸下重擔的輕鬆之感。其中感受最強烈的是娘,她在這轉徙流離的十餘年萬裏徵途中打包裝卸、吃苦受纍、擔驚受怕已經無從計數……而這一迴她說:“這纔是真正解放瞭。”

50年代是中國四億人民對民族、國傢的命運充滿無限希望的年代。從百年的積弱轉為強大,從舉國大亂轉為大治,展望前途一片光明。一百年來誌士仁人前僕後繼,屍橫遍野,血流成河換來的人民當傢做主的新中國是多麼難能可貴,多麼幸福啊!

我正是懷著這樣的無比興奮、無法形容的幸福感,把父親、母親從上海接來北京,同時亦來迎接這樣甜蜜溫暖的新生活的。但是絕對不能預料的是這個新興的國傢針對知識分子的批判運動,一個接一個地開始瞭: 《武訓傳》的批判,《紅樓夢》的批判,“鬍風事件”的批判……還隻是針對一些個人或少數人的批判,發展到1957年的“反右派運動”就擴大為針對全中國知識分子的批判瞭。當然,“批判”知識分子的也全是知識分子。這裏麵,我是屬於揪齣來示眾被批判的一個,更為嚴重的我竟成為全國戲劇界最為重點挨批的一個。開始的時候我完全糊塗瞭,完全不理解這是怎麼一迴事。不是偉大的領袖發齣莊嚴的號召,要求全國人民幫助共産黨整風嗎?要求大傢對黨提意見,指缺點,提建議嗎?再三指齣“言者無罪,聞者足戒”“有則改之,無則加勉”嗎?但是在種種的“誠摯”而又“謙虛”的動員之下提意見的愛黨愛國人士,轉眼間被提齣瞭一個“這是為什麼”的問題,緊接著便被打成瞭“反黨、反革命的右派分子”。“反右派”成為一個運動,一個席捲全國的運動。

按理說,就我一傢而言,“右派”的比例不算太大,我兄弟姐妹十一人,其中長姐遠在新中國成立之前便去瞭颱灣,十人中除我被打成“右派”之外,還有我的一個小七妹由於“反右”前在雲南接待我的來訪,從而傳播過我的一些片言隻語亦被株連劃為“右派”。畢竟十人之中隻占瞭二人。然而我是大哥呀!小弟弟小妹妹脫不瞭乾係,其中一個被保送齣國赴蘇聯留學的小弟竟被命令迴國接受審查達數月之久,最後被清洗思想之後纔得幸免。

但是最為悲慘的是我還株連瞭妻子。這個自幼從南方被賣到天津,在貧民窟長大,六歲學戲,十四歲成為主演,以其卓越的天賦,不數年徵服瞭萬韆觀眾,名噪海內外的天纔演員,在作為丈夫的我被打成“右派”之後,居然有一位中央文化部的副部長(劉芝明)召她去談話,當麵下令,要她與丈夫劃清界限,離婚,便可入黨,否則要“承擔後果”。

然而連我亦感到意外的是: 這個生來膽小怕事,照她自己所說的“舊社會怕警察,新社會怕乾部”,連樹葉掉下來都怕打破頭的新鳳霞,這一迴麵對一位來自老區的主管部長、大乾部竟自“不買賬”,公然抗拒,不願和“右派”丈夫劃清界限。在聽到要把她的丈夫遠遣邊荒之後,竟說:“要等他迴來。”“等多久?”“王寶釧等薛平貴十八年,我等他二十八年。”副部長安得不怒?拍桌子,把她逐齣辦公室。

一路哭齣中央文化部樓上長甬道的新鳳霞怎麼也想不到,第二天去劇院上班時迎頭看到的是鋪天蓋地的大字報,對著大門的是一幅很大的漫畫,畫一個戲裝的相府小姐抱著一個身穿中山裝的吳祖光,滿麵流淚地哭喊:“我等你二十八年呀……”然後全院開大會批鬥,宣布新鳳霞是“反革命右派分子”,戴上瞭“右派”帽子。

但是劇院仍要指靠新鳳霞演齣賣錢。隻要是新鳳霞主演的劇目登齣廣告,立即滿座。她不參加的演齣,則門可羅雀,無人問津;但是後颱還要貼上大標語:“右派分子吳祖光的老婆新鳳霞不要翹尾巴!”每晚演齣結束,場內觀眾熱烈鼓掌,要求演員謝幕時,誰也不知道,他們熱愛的新鳳霞已經被“革命同誌”勒令去打掃廁所或是清理後颱、倒痰盂去瞭。

在那以後,我被遣送到極北邊荒的北大荒,沒有期限,不知何日歸來。妻子為避免不測的傷害——那些同颱的演員、包括閤作十多年的夥伴,一下子都換瞭一副敵視的眼光——在丈夫遣走之後立即搬到劇院去過集體生活瞭。

後果是什麼呢?我的重病的父親,三個年幼的子女,一座十八個房間的四閤院,全副重擔落在瞭母親身上。

三個孩子,最大的吳鋼,幼小時由外祖父母照顧較多,現在則由祖母照管瞭;二子吳歡則是齣生不久便被送到上海由祖母代管撫養,正如我小時最受我的祖母寵愛而有幾年受祖母教養一樣,和婆婆感情最深;小女兒雙雙也全交給瞭婆婆;另外,還有一個女孩是我六妹的女兒能能,從小在我傢長大的。於是母親除要照顧病癱在床的父親之外,全部接受瞭四個孫兒孫女和外孫女的沉重負擔。

我至今記得1958年初春,天氣陡變嚴寒,大雪漫天,我被勒令遠行北大荒。頭一天的深夜,娘走進我們房間對我說:“你好好走,傢裏隻管放心。我一定幫著鳳霞替你看好傢,等你迴來。你放心,放心。一點也不要擔心。”

娘重復地說著“放心,放心……”我有九個弟妹留在災難頻頻的祖國大陸,但誰也沒有我的災難深重,都具備奉養老母的條件,但娘信守諾言,應付種種艱難,一步也不離開我傢。

在我離傢的三年裏,鳳霞單身住進無數雙敵視眼睛的劇院,隻在周末和節假日裏迴傢匆匆探視老人和孩子。這是怎麼迴事呀?百思而不得其解,實在不知道是犯瞭什麼罪?

當然,很快對此就有瞭答案。據說號召大傢對黨提意見,然後把提意見的人打成“反革命右派”原來是一種策略,一條妙計,叫作“引蛇齣洞”。然而從此以後,萬馬齊喑,隱瞞真情,專說假話,再也聽不到真話瞭。成瞭這樣的狀態,其前途也就可想而知瞭。

以後的三年,我被流放,鳳霞被迫離傢去做那受虐待、受唾棄,但仍要承擔主演繁重任務的可悲角色。我傢的硃紅大門上經常會被鄰居塗上大字,什麼“大右派”“反革命”之類的侮辱性名詞,甚至有人會來欺侮我傢年幼的兒女……這一切沉重壓力都壓在母親一人的身上。

三年不是一個短暫的時間,孩子們都正在成長期,加上一個病殘的老人;母親不單是負重而且還要忍辱,這真是從何說起?但老人卻一步步走過來瞭。

1960年底臨近新年的時候,我闖關萬裏,居然“幸獲”生還——因為有不止一個同時遣送北大荒的同難者就此埋骨荒原、魂歸絕域,再也見不到親人瞭。相比之下,我竟成瞭幸運者。

60年代初期那幾年,我過瞭一段比較平安的日子。我於1960年年底從黑龍江虎林縣現已改為虎林市。——編者注迴到傢裏,與母親、妻子、兒子、女兒終於團聚,但永遠失去瞭父親。三年以前大雪紛飛,走嚮北大荒萬裏徵途的早晨,我身負行囊去父親住室嚮老人告彆時,老人根本不知道在我身上發生瞭什麼事情,我嚮他告彆,他隻是嚮我點頭笑著。父親的笑是他留給我的永遠的迴憶。

母親已是滿頭白發瞭。她亦是用滿麵笑容迎接我的歸來。她說:“我現在可以把鳳霞、大牛(長子吳鋼的小名)、歡歡、雙雙,還有能能都交給你瞭。”

接連幾天,素來不多言語的母親,坐下來便講述三年來含辛茹苦撫養孩子們的往事。譬如這個三年還是近代史上罕見的“災荒”的三年,國傢分配的糧食遠遠不夠吃的,全傢經常處在飢餓狀態裏。每個月發工資時,鳳霞要從劇院裏送錢迴傢住一晚再走。這時,當傢做主的婆婆便細心地、幾乎是數著糧食下鍋。吃飯時總是先把鳳霞的碗盛滿,並告訴孩子們:“媽媽演戲非常辛苦,所以先要吃飽些。”然後纔依著年歲大小分給每個孩子一份,最後留給婆婆自己的就是最少的一份。有一次小雙雙的碗沒有端好,打翻在地上瞭,搪瓷碗沒有摔破,但是米飯連菜湯全潑掉瞭,孩子們把地上的飯抓起來往嘴裏送,顧不上地下有泥土……這真是一場慘劇,但現在卻當作笑話來講瞭。

飽經憂患的母親永遠是穩重的、寬厚的。過去的總會過去,沒有抱怨,更沒有憤怒。提到還沒有完全好轉的飢荒年月,母親說:“早就聽說外地災荒的悲慘事,河南的一場‘荒禍’一個省就餓死瞭多少萬人。比起來我們過的就是神仙日子瞭。”母親又永遠是容忍的、知足的,是典型的中國安善良民的性格。

正如母親說的“過去的總會過去”,60年代的前半期確是比較安定下來瞭,老百姓的生活也在逐漸好轉,社會亦好像走上瞭軌道。就我傢說來,一場滔天大禍之後重獲安寜何其可貴可喜!中國的億萬老百姓是最會滿足現狀的,“平安即是福”,即使是小小的平安亦會教人忘懷過去瞭的災難。然而事情卻總是嚮著人們的意願逆施倒行,在中國這塊土地上竟齣瞭一個為禍十年的“四人幫”,把剛剛復蘇的中華大地推落到萬丈深淵。九百六十萬平方公裏的祖國大好河山頓時血肉模糊,慘不忍睹。轉眼之 生正逢時憶國殤:吳祖光自述 下載 mobi epub pdf txt 電子書 格式


生正逢時憶國殤:吳祖光自述 mobi 下載 pdf 下載 pub 下載 txt 電子書 下載 2024

生正逢時憶國殤:吳祖光自述 下載 mobi pdf epub txt 電子書 格式 2024

生正逢時憶國殤:吳祖光自述 下載 mobi epub pdf 電子書
想要找書就要到 圖書大百科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頁
你會得到大驚喜!!

用戶評價

評分

評分

評分

評分

評分

評分

評分

評分

評分

類似圖書 點擊查看全場最低價

生正逢時憶國殤:吳祖光自述 mobi epub pdf txt 電子書 格式下載 2024


分享鏈接




相關圖書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索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友情鏈接

© 2024 book.teaonline.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圖書大百科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