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生态设计:一种再生场地的设计流程 [Urban Ecological Design: A Process for Regenerativ]

城市生态设计:一种再生场地的设计流程 [Urban Ecological Design: A Process for Regenerativ]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意大利] 达尼洛·帕拉佐,[美] 弗雷德里克·斯坦纳 著,吴佳雨;傅微 译
图书标签:
  • 城市生态设计
  • 生态修复
  • 再生设计
  • 景观设计
  • 城市规划
  • 可持续发展
  • 场地设计
  • 生态城市
  • 环境设计
  • 韧性城市
想要找书就要到 图书大百科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译林出版社
ISBN:9787544771559
版次:1
商品编码:12328663
品牌:译林(YILIN)
包装:平装
丛书名: 凤凰文库·城市与生态文明系列
外文名称:Urban Ecological Design: A Process for Regenerativ
开本:32开
出版时间:2018-04-01
用纸:

具体描述

编辑推荐

《城市生态设计》是一部里程碑式的著作,细致勾画了一个将城市生态融入城市、乡镇和区域设计的简单过程,新一代城市设计师据此可以构建一个更绿色环保、更宜居的城市,以满足当下人们对于生态和可持续性议题的关注,非常适合作为城市设计专业的学生和实践者的基础读物。

内容简介

本书向读者展示了一种实现城市空间转型的跨学科设计方法,并详细说明了这一设计过程的不同阶段,通过运用理论、技术、影像和案例研究,使其可以适用于任何城市设计项目。作者认为,随着人们对于环境的日益关注,在城市设计中引入生态和可持续性议题也日益受到重视,而在构建环境的过程中毕竟是城市设计者把人类与其他生物体协调起来的,因此必须不断加强城市设计者在城市设计过程中的主导作用。

作者简介

[意大利]达尼洛?帕拉佐(Danilo Palazzo),博士,曾任意大利米兰工业大学建筑与规划系副教授,现为美国辛辛那提大学规划学院院长、教授。
[美国]弗雷德里克?斯坦纳(Frederick Steiner),曾任美国得克萨斯大学奥斯丁分校建筑学院院长,现为宾夕法尼亚大学设计学院院长、教授,主要讲授景观分析、景观建筑理论和环境影响评价等课程。

精彩书评

在这部里程碑式的著作中,作者勾画了一个将城市生态融入城市、乡镇和区域设计的简单过程,通过其所展示的清晰原理和实践方法,新一代的城市设计者能运用这些构建更为绿色环保和更宜居的城市和区域。

——罗伯特?D.亚罗,美国区域规划协会主席、宾夕法尼亚大学实践教授

本书不仅强调了城市设计过程的复杂性,而且强调了城市设计的生态必要性,非常适合作为城市设计专业学生和实践者的基础读物。

——特里迪布?巴纳吉,美国南加州大学城市和区域规划学教授


目录

致 谢
再版序
导 论
第一章 方法程序
第二章 先决条件
第三章 认知
第四章 整合
第五章 选择决策
第六章 交流对话
第七章 总体规划
第八章 展示汇报
第九章 详细设计
第十章 方案实施
第十一章 总结
参考文献

精彩书摘

导 论

城市设计远远不止是一个具体的活动区域,尽管它经常出现在教育和专业文献里,城市设计仍然是一个模糊的术语。—阿里·迈达尼普尔

城市设计这一术语是于 20世纪50年代中期被提出(Lang, 2005),与此同时,它也是第一次出现在美国的学术课程中。尽管城市设计拥有较长的研究历史,并且该领域日益受到重视,但其定义依旧不够清晰。为了使专业学生、设计和规划实践者、开发商以及政府官员能更好地理解,我们参考了当下的一些解释,在这本书里给予了这个词一个明确的定义。

英国皇家城市规划学会前会长弗朗西斯·蒂巴尔兹搜集了关于城市设计的很多观点。但有些无疑是模糊而有问题的,比如“许多建筑的集合”“建筑之间的空间”“考虑周到的市政政策”“窗外能看到的一切事物”“商业、政府、规划和建筑设计的融合”。还有一些更为详细和貌似可信的定义,如城市设计是“建筑、城镇规划和相关专业的交接点”,“基于人本的场所三维设计及其日后的照看和管理”,“用以设计小尺度城市环境的形态和特征的创造性活动”和“公共领域的物质空间设计”(Tibbalds,1988;引自 Madanipour,1996: 93)。

城市设计实践和理论领域的杰出领导者们已经提出了其他的解释,见解深刻的美国学者凯文·林奇形容城市设计是处理“可能出现的城市环境形态”(Lynch and Hack, 1984)。在《良好城市形态》(1984:290)一书中,林奇对城市设计下了一个更为广泛的定义:“为住区或其有代表性部分的使用、管理和组织创造各种可能性的艺术。”美国的建筑师、规划师克拉伦斯·斯坦曾与刘易斯·芒福德等人于1923年共同创办了美国区域规划协会(Regional Planning Association of America),他将城市设计(芒福德称之为“city design”)描述为“为了服务于当代生活环境而将人工构筑彼此联系并将人工构筑和自然环境相联系的艺术”(引自Strong, 1900: 141)。马修·卡尔莫纳和史蒂夫·蒂茨戴尔把城市设计定义为“相比其他方式,能为人类营造更好场所的一种方法”(强调部分为原文所加),他们还补充说,“城市设计是能改善城市环境的方法途径”(2007: 1)。

英国建筑理论家杰里米·蒂尔指出:“时间而非空间,应被看作建筑构思的主要文脉。”(2009: 95)在城市设计中,有关时间的考虑即使不是主要的,那至少也应与空间营造平等对待。英国纽卡斯尔大学城市设计理论家和学者阿里·迈达尼普尔提出的一种更看重生态问题的综合性观点,可能更加契合本书的内容。他写道:“城市设计可以被定义为一种塑造和管理城市环境的多学科交叉的活动,其重点在于这种塑造的过程以及需要塑造的空间。城市设计师结合技术、社会以及表达的关注点,通过视觉和语言的交流方式,致力于城市形成所有尺度上的社会—空间连续性。城市设计是空间营造过程的一部分。”(1996: 117)在这本书里,我们主张把城市生态学作为城市设计的一项基本要素。城市生态学不仅仅是我们所理解的城市中的自然,它也包括人类与非人类在生态功能上的结合。了解城市生态学,有助于应对气候变化和能源利用的双重挑战。在美国,建筑物会生成大约 40%的温室气体,并且消耗40%的能源(算上建筑施工可能会达到50%);此外,交通系统运行会产生 27%的温室气体和能源消耗。城市设计有助于形成交通量减少、低能耗的城市运行模式。自然要素能够用以缓解气候变化和能源消耗。比如,树木能储存碳,并为建筑提供树荫。城市生态研究也增加了我们对城市范围内的动物生活的了解,其栖息地的破碎化对很多物种造成了威胁。城市设计师可以通过在城市绿色空间之间提供连接通道而解决这个问题。一些城市生态学家还致力于解决敏感地带的弱势人群的一些问题。

城市设计和城市生态学存在很多相似之处。两者都涉及创建联系和揭示关系,都是探究不同学科间的综合性方法的研究领域。城市生态学需要一个综合的框架,用以评估备选城市发展模式的环境影响,并制定相关政策来管理城市区域,以应对一系列变化(Alberti, 2008: xi)。

城市设计是一门综合性学科,它在传统上结合了建筑学和城市规划学(Lang, 1994)。生态学包含所有生物彼此之间以及它们与其生存环境之间的相互关系。玛丽娜·艾伯蒂认为:“城市是人类和其他生物进程共同作用下产生的混合现象。”这些现象不能仅靠单独研究其组成部分而被完全理解,“因此,城市生态学是一门研究人类和生态系统在城市化区域共同发展方式的科学”(Alberti, 2008: 14)。城市生态研究将城市系统动力学的多维度融入一个连贯的理论框架之中。通过这些框架,城市规划师和设计师可以找到分析、政策和设计的方法和工具。至少设计师一开始就可以制定预警的原则,即以不伤害环境和人类为前提。此外,设计师有助于减轻对自然环境的人为影响。更有意义的是,设计师帮助协调我们与建成环境中其他生物的关系。

将城市看作生态系统的理念早已存在,当美国国家科学基金会于1997年成立了两个城市的长期生态研究项目时,这一理念获得了巨大的发展。此前,长期生态研究项目关注于人口稀少的偏远地区—从远离缅因州海岸的群岛到阿拉斯加的内陆区。生态学家建议美国国家科学基金会分别在巴尔的摩(http: //www.beslter.org)和凤凰城(http://caplter.asu.edu)建立城市的长期生态研究项目。这两个长期生态研究项目已在其他地区引发了城市生态研究热潮,尤其是在太平洋西北地区的普吉特湾(Alberti,2008)。

这个研究对于城市设计提供了非常有用的知识,例如,我们现在知道,黑色沥青会增加凤凰城的城市热岛效应(Bakeret et al., 2002),因为黑色沥青不反射光线并且储存热量。另外,沥青覆盖的停车场和街道会加快雨水径流和水质变坏。凤凰城的生态研究项目有助于量化整个大都市区域的城市热岛效应。研究人员还揭示了城市夜间温度保持高于周围自然沙漠的原因。城市设计提供了许多潜在的解决方案,如采用浅色沥青、多孔性铺路材料,以及大面积的种植。许多行政辖区要求项目实施之前必须进行环境影响分析。城市生态学有助于得出这样的分析。此外,它可以帮助设计人员了解他们项目的生态足迹(见第三章)。

伊恩·麦克哈格是沿着理论结合实际这条路线来探索城市与自然关系的学者之一。他写道:“在人类发展史上,人类在强大的自然面前是微不足道的。”(McHarg, 1963,引自Steiner, 2006: 2)据伊恩·麦克哈格的学生、美国风景园林和城市设计学者安妮·韦斯顿·斯本(Spirn, 2011)介绍,人类居住区生态学(也就是她所说的“生态都市主义”)的理论和实践研究,在西方文化中有着长远的历史和深刻的传统。早在公元前4世纪,希波克拉底就已经描述了空气、水、场所对人类健康的影响。维特鲁威(公元前 1世纪)在其《论建筑》一书的第五章里描述了根据太阳方位、风速、气候来确定城市最佳选址。莱昂·巴蒂斯塔·艾伯蒂在他出版于 15世纪末的《建筑十书》中强调了城市漠视大自然的力量所遭受的灾难。


前言/序言

序 言

1998年,我有幸参与EMBT(Enric Miralles and Benedetta Tagliabue)事务所在巴塞罗那的设计项目——蒂亚戈诺?马尔公园(Diagonal Mar Park),并为自己能与这样天才的创作团队合作而感到愉快。为了更切合巴塞罗那城市规划和推进设计,客户杰伊?韦珀(Jay Wyper)和海因斯(Hines)建议我们改进方案,以实现可持续的景观发展和公园利用。虽然这听起来不算陌生,但在当时看来却是西班牙综合公园规划的先例。因此,我们急需有这方面研究经验的专家相助,正好那年夏天弗里茨?斯坦纳老先生因获得罗马奖金(Rome Prize)而留在欧洲讲学;我们就有机会同他一起完成了公园可持续规划的方案设计,内容涉及景观、水体、土壤、硬质景观、标志物、解说系统等方面。虽然我说是我们一起完成了方案;实际上,弗里茨先生告诉我们怎么做,我们就怎么做。

随后,《蒂亚戈诺?马尔公园的可持续规划》被翻译成加泰罗尼亚语,并成为了该地区一个公园设计和建造的样板。这个公园面积约8.1公顷,是由曾用作货运仓库的城市棕地改造而成的。可持续规划可绝不是虚有其表。几年后,还是这个公园,改造者以追求视觉至上的理念将水体的自然岸线硬化、直化,铲除水岸交界处的自然景致,甚至用化学试剂消除了水体中的乡土植被和生物;我们告诫其回归改造前的可持续规划理念,那其中明确禁止用这样的手段处理土壤、水体和场地。时间的检验最终证明我们是对的。如今,这处公园郁郁葱葱,还成为了可持续设计的获奖案例。从这个简单案例就可以看出可持续规划理念与设计方案在实际中的效果呈现是要耐得住等待、经得起质疑的;这个公园证实了注重生态环境产生的正效应,这也是本书中其他很多案例所证明的一点。

可持续规划理念的确是个新说法,20世纪后五十年里,很少有设计师熟悉或者愿意花时间精力来关注可持续的、生态的设计。尽管人们认为在设计中有可持续的想法还是不错的,但在好的设计中却也可有可无;更别说能意识到可持续在设计中的必要性了。看看自1950年以来,有多少景观是我们刻意为之、投其所好而来的。我们试图在不毛之地缀上草坪,在干旱地区营建水景——几乎所有的公共活动场所都充斥着这种人工味儿的景观——当然这些设计在如今看来都是失败之举,甚至被视为吸引人前来的一出闹剧;不然也不会把那么多喷泉池子用来做花坛了。过去也有一部份设计师认同可持续理念的设计并将其付诸实践,然而人们总认为不对大自然做点人工味儿的改造就像没做过设计;这是那个年代里的共识。

幸运的是,以上情况并未泛滥成灾。在冗余的案例之中,仍然可以找到一些成功的例子,那些经得住时间考验而始终未被淘汰的设计。它们就是20世纪美国著名风景园林师威廉?梅尔塔格(William Meltarg)和加雷特?埃克博(Garrett Eckbo)所期望的那种顺应自然进程的设计典范;因而能够在城市快速发展而大拆大建的80年代至90年代里安然无恙。直到今天,它们都是美国城市(众所周知的比如旧金山、迈阿密、夏洛特)的迷人风景,迎接着一批又一批游客的参观。

我们曾经很少考虑生态系统,最多不过应政府要求设计一两个澄清池(retention pond),还将其放置在场地角落边缘等不显眼处、就像处理一件多余的东西那样;但是我们心里还是不舒服,因为那池子不修边幅,与场地景观格格不入。我们也曾简单粗暴地排干填埋沼泽;可是现在它们被视为湿地景观,于是我们谨慎为之,不轻易移栽那里的一棵树一株草。如今,连LEED(Leadership in Energy and Environment Design,1998年成立)组织的成员也都十分重视设计的生态意义了——要知道几年前,他们曾鼓动将一处完好的历史建筑翻修改造,以证明所有陈旧的东西都可以变得崭新。

是啊,如果设计不是本着“保护”、“维护”、“美化”等理由,那么设计除了是设计师的自我展示外,它还是什么?做设计最重要的是要有根有据,这样才可能获得认可。如果设计仅仅是设计师自我的彰显,那么我们又如何对毁坏绿地所造成的损失作出令人信服的解释?

十多年前,一次事件激发了我对这个问题的思考。当时我在参加一场社区讨论,会场情绪失控,前来了解设计项目的市民公然叫嚣离场,让设计师颜面尽失。我想每一个有过向公众展示设计概念经历的设计者都应该清楚,那种情况下即使是最自信、最有实践经验的演说者都希望能有一套完整的理论来为自己辩护以解脱尴尬境地。虽然做设计很多年,但我们却没有形成理论——就是觉得那样做看起来不错,与场地契合;所以我们就那么做了,并试图说服客户接受我们的方案。我们根本不考虑为场地本身寻找这样做的理由。

结合我三十五年的设计经历与晚年博士阶段对于理论的探索,我发现实践与理论之间必然存在着灵活的连结体。设计者也是问题的解决者:因为在实践前,往往需要对所遇到的问题进行详细地评估;我们需要分析细节、做出应对设想、寻找最优解决途径,以形成最终的设计。好的理论能帮助设计者确立解决步骤、提供科学依据、给以鼓励和慰藉。此外,设计的理论依据是一个体系,因而我们遇到的问题都能够在那个体系中找到思路与解决途径。从设计的理论中,就可以读出设计本身的发展进程(例如形式与材质的变化);当然这些改变有的十分成功,有的则很失败。实际上,研究理论的学者为设计的实践者提供了巨大的帮助,因为他们在得出一个科学合理的理论的过程中经历了不断的量化、精确、提炼、组织与分析;但遗憾的是,很多设计者不愿意花时间画花精力将其付诸实践。我想他们还没意识到设计的实践阶段是多么离不开理论支持。理论设置了目标,并为实践者遇到的问题提供支持。

有经验的设计师很清楚设计不是一个线性不可逆过程,错了就不能改。事实上,我们现在以及将来要做的设计项目比过去的五十年要复杂得多,因为我们的设计对象中棕地的比例会越来越高。我们得改造和重建城市,研究恶化的景观;将那些曾经人口密集如今衰败的区域改造为农业用地,将曾经的郊区工业废弃地改造成新的城市中心…… 十几年前的那种周边环境不复杂的、容易上手的绿地设计项目,很难再有了——虽然我曾以为工作会一直如此。我们得面对现实:容易的项目不再有,艰巨的任务遍地是。不论是波士顿“大开挖”项目(the Big Dig)中的小型公园设计,还是巴塞罗那废弃轨道线路途径区域的改造项目,或者亚特兰大汽车修理场地改造为中心商业区的设计,再比如米兰或迈阿密高楼林立中的林荫道与街头绿地项目;这些都不足为惧。因为我们是设计师,当周遭情况变得难以应对时,我们得扛起大旗,充当先例。

在这本著作的编写中,学者们把城市设计与景观生态结合在一起进行讨论。斯坦纳和帕拉佐两位作者都是业界令人尊敬的人物,他们在生态、可持续与设计方面堪称领袖。作为理论学者,他们能把握当下的设计理念动向,这得益于其渊博的专业知识与广泛的讲学经历;作为设计实践者,他们用非常丰富的经验使人信服什么是行之有效的设计,什么不是。

回想当初、真希望我当时能花点时间研究卡米洛?西特(Camillo Sitte)、弗雷德里克?奥姆斯特德(Frederick L. Olmsted)、比尔?希利尔(Bill Hillier)、于尔根?哈贝马斯(Jürgen Habermas)、简?雅各布斯(Jane Jacobs)、凯文?林奇(Kevin Lynch)等人的理论,来帮助我更好的完成设计;幸运的是,眼下我们还有斯坦纳和帕拉佐这两位优秀学者的著作。如今,很多院校的城市设计专业扩招;迈阿密大学和佐治亚理工学院近来均把其“城郊设计”(suburb and town design)专业改成了“城市设计”(urban design)专业;越来越多的学生都奔着这个以前被忽视的专业来学习,意图毕业后到中国、印度和非洲的一些国家去施展才华。因此,斯坦纳和帕拉佐顺时著书,借助诸多设计案例,清晰地表述了景观发展的历史与现状,同时预测了我们的终极设计法则:坚持可持续的、生态为本的设计观。

该书正当及时。美国的数据表明,目前世界上一半的人都居住在城市;而到了2050年,世界平均城市化率将达66%;这表明我们能做的事情太多太多了。那时候世界城市的发展方向是什么?它具有什么样的职能?这是作为城市规划者必须要面对的问题。虽然经济大衰退仍然笼罩着美国,且对我们这个行业造成了不小的影响;但这恰恰给了我们反思总结过去、确立未来目标的机会。因此对于我们很多人来说,目前有充足的时间来考虑该怎么做好设计,怎样让世界变得更美好。

不同于其他行业,与我们打交道的是大自然,此乃幸事。因为生活中时时处处都离不开大自然,设计就在身边,我们也不必担心它们被装在屋子里看不到。我们的工作涉及城市立面、街景、交通、天际线等多种景观——凡是与此相关的大小事物,无论抽象具体,都是我们要关注的。我们捍卫了大自然与这个行业的关系;也借此明白城市设计,真是一个包罗万象、令人兴奋的职业。

AECOM执行副总裁:芭芭拉?法加(Barbara Faga)

2010年10月于亚特兰大



《城市生态设计:一种再生场地的设计流程》 是一本深度探讨如何将生态智慧融入城市空间规划与设计,以期实现场地功能的再生与活力的提升的学术专著。本书并非简单罗列零散的生态设计案例,而是着重于提炼和阐述一套系统、可操作的设计流程,旨在为城市规划师、景观设计师、建筑师、环境工程师以及关注城市可持续发展的政策制定者和公众,提供一套理解和实践生态城市设计的理论框架与实用工具。 全书的出发点在于认识到当代城市发展所面临的严峻挑战:一方面,城市扩张挤占自然空间,生物多样性锐减,水体污染,土壤退化,能源消耗巨大;另一方面,城市中大量存在着被遗弃、废弃或功能衰退的工业区、矿区、填埋场等“灰色地带”,这些场地不仅是城市景观的“伤疤”,更是潜在的生态修复与功能再生的宝贵机遇。本书的核心理念在于,通过科学、有机的生态设计方法,可以将这些曾经被视为“负担”的场地,转化为促进生态健康、提升社会福祉、实现经济可持续发展的“绿色资产”。 本书的独特之处在于其对“设计流程”的强调。它认为,有效的城市生态设计并非一次性的灵光乍闪,而是一个循序渐进、多学科协作、不断反馈迭代的系统过程。从最初的场地诊断与愿景设定,到生态策略的制定与方案的生成,再到实施、监测与后期管理,本书为每一个环节都提供了详尽的指导和深入的分析。 第一阶段:场地诊断与愿景设定 在启动任何设计之前,深入了解场地是基础。本书的第一部分详细阐述了场地诊断的方法论。这包括: 生态基底评估: 详细分析场地的现有自然条件,例如土壤类型、地质构造、水文特征(地表水、地下水、降雨模式)、气候条件(微气候、风向)、植被类型与分布、野生动物栖息地以及生物多样性现状。这需要结合实地考察、遥感影像分析、历史数据查阅等多种手段。 历史与社会经济背景分析: 探究场地的历史变迁,包括其过去的土地利用方式(农业、工业、居住等)、工业生产带来的污染类型与程度、以及周边社区的社会结构、居民需求、文化习俗和历史记忆。理解这些因素有助于识别场地再生中的潜在机遇与挑战。 污染评估与风险分析: 对于再生场地,特别是工业遗址,深入的污染评估至关重要。本书会介绍不同污染物的识别(重金属、有机污染物、放射性物质等)、采样与检测方法,以及对人类健康和生态系统造成的潜在风险等级评估。 法规与政策研究: 识别与场地再生相关的国家、地方性法规、规划政策、环境标准和审批流程。这有助于确保设计方案的合规性和可实施性。 在充分诊断的基础上,本书强调了愿景设定的重要性。这是一个包容性的过程,需要邀请包括社区居民、政府部门、专家学者、开发商等各方利益相关者共同参与。通过工作坊、访谈、公众咨询等形式,共同描绘场地未来的理想状态。本书会提供启发性的问题和讨论框架,帮助参与者超越简单的功能恢复,思考场地如何在生态、社会、经济维度上实现真正的“再生”——例如,它是否可以成为城市“海绵体”,缓解内涝;是否可以成为生物多样性的“避难所”,连接碎片化的生态廊道;是否可以成为社区的“客厅”,提供休闲、教育和文化交流的空间;是否可以成为低碳经济的“试验田”,推广循环经济模式。 第二阶段:生态策略的制定与方案生成 基于场地诊断与愿景,本书进入核心的生态策略制定与设计方案生成阶段。这部分是本书的理论精髓所在,它并非提供一套固定的“模版”,而是引导读者掌握一系列“生态思维”和“设计工具”。 再生设计原则: 本书将深入阐述一系列核心的再生设计原则,例如: 尊重与适应场地: 充分利用和转化现有场地特征,而非推倒重来。例如,保留有价值的历史构筑物、利用现有地形地貌、就地取材处理污染土壤。 模拟自然过程: 将自然界高效、低能耗的物质循环、能量流动和生态演替过程,巧妙地引入到城市设计中。例如,利用湿地净化污水,通过植被蒸腾调节微气候,构建多层次的植物群落以增加生物多样性。 功能整合与多重效益: 追求单一设计元素实现多种生态、社会、经济效益。例如,一个雨水花园既能收集雨水、净化水质,又能提供栖息地、美化景观、提供休憩场所。 韧性与适应性: 设计能够应对未来气候变化、环境变化和社会变迁的弹性系统。例如,选择耐旱、耐盐碱的乡土植物,设计可适应不同水位的水体景观。 循环与再生: 强调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减少废弃物产生,将废弃物转化为资源。例如,利用建筑拆除产生的骨料,开发土壤修复技术,推广生物质能源。 关键生态设计技术与方法: 本书将详细介绍一系列具体的生态设计技术,并说明它们如何应用于再生场地: 土壤修复与再生: 介绍物理、化学和生物修复技术(如植物修复、微生物修复、稳定化/固化技术)的原理、适用性与选择,以及如何通过改良和富集有机质,恢复土壤的生态功能。 水文管理与绿色基础设施: 阐述雨水花园、生态湿地、透水铺装、绿色屋顶、雨水收集系统等“低影响开发”(LID)技术,以及如何将它们整合起来,构建具有海绵城市功能的生态网络。 生物多样性恢复与栖息地营造: 介绍乡土植物的选择策略,多层次的植被结构设计,为不同生物(昆虫、鸟类、小型哺乳动物)创造多样化的栖息地,以及如何建立生态廊道连接碎片化的自然区域。 能源与物质的循环利用: 探讨太阳能、地热能等可再生能源的应用,建筑废弃物的回收利用,以及有机废弃物的生物处理与能源化。 景观生态学与区域尺度整合: 强调将场地设计置于更大的区域生态系统格局中考量,如何通过场地设计促进区域生态廊道的构建,提升区域生态系统的整体韧性。 设计方法的创新: 本书还会探索一些前沿的设计方法,例如: 参数化设计与生态模拟: 如何利用数字技术进行复杂的生态模型模拟(如水文模型、能耗模型、生物栖息地模型),优化设计方案。 自下而上的参与式设计: 强调在设计过程中充分融入社区的智慧和需求,赋能当地居民参与到场地未来的塑造中。 原型设计与实验性设计: 鼓励在场地中进行小尺度的原型测试,验证设计方案的有效性,并根据反馈进行迭代。 第三阶段:实施、监测与后期管理 一个成功的生态设计项目,其生命周期远不止于方案的绘制。本书的最后一部分,将目光聚焦于设计的落地与长期的可持续运营。 实施策略与挑战: 详细讨论再生场地设计的实施过程中可能遇到的挑战,例如技术难题、成本控制、施工管理、公众沟通以及多方利益协调。本书会提供克服这些挑战的策略和经验。 监测与评估体系: 建立一套系统性的监测体系,对设计实施后的生态指标(如水质、土壤健康、生物多样性、微气候变化)、社会效益(如居民满意度、社区参与度)以及经济效益(如能源节约、废物处理成本降低)进行长期跟踪和评估。 适应性管理与反馈机制: 强调管理过程的灵活性和适应性。根据监测结果,及时调整管理策略,不断优化场地性能,确保其生态功能和社区价值得到持续提升。这是一种“活”的设计,而非静态的建设。 知识传播与制度化: 探讨如何将成功的再生设计经验进行梳理、总结和传播,并推动相关政策法规的完善,从而促进生态城市设计的普及与发展。 总而言之,《城市生态设计:一种再生场地的设计流程》是一本面向实践、理论扎实的专著,它提供了一套全面的方法论,指导读者如何将生态智慧注入城市再生,将废弃之地转化为充满生机、功能多元、可持续发展的城市空间。本书的阅读价值在于,它不仅能帮助专业人士掌握一套系统性的设计工具,更能启发所有城市居民,以更具生态意识和创新精神的视角,去理解、参与和塑造我们生活的城市。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书如同一剂清醒剂,让我重新审视了我们对城市设计的固有认知。作者在《城市生态设计:一种再生场地的设计流程》中,并没有提供一套“万能钥匙”,而是引导读者去思考“如何思考”。“再生场地”这个概念的提出,让我意识到,我们不应该仅仅满足于“不破坏”或“减少负面影响”,而是要积极地“修复”和“提升”城市环境的生态功能。书中对设计流程的拆解,清晰而有力,它将复杂的生态设计过程变得更容易理解和执行。我特别欣赏作者对“生物多样性”在城市设计中的重要性的强调,并详细介绍了如何在城市环境中创造和维护生物多样性。这包括从植物的选择、栖息地的营造,到生态廊道的构建,都进行了深入的探讨。书中对一些城市更新项目的分析,也让我看到了“再生设计”在实践中的巨大潜力,它不仅能够改善城市环境,还能够提升居民的生活品质,增强社区的韧性。这本书的价值在于,它不仅仅是给设计师看的,对于政策制定者、社区管理者,甚至每一个关心城市未来的市民来说,都具有重要的参考意义。它激发了我对城市生态设计更深层次的思考,也让我对未来城市的发展充满了希望。

评分

我一直对城市环境的可持续发展抱有浓厚的兴趣,而《城市生态设计:一种再生场地的设计流程》这本书,无疑为我打开了一扇新的大门。作者以一种极其系统和深入的方式,阐述了“再生场地”这一概念,并提供了一个清晰的设计流程。我特别欣赏书中对“系统性思维”的强调,它鼓励我们将城市视为一个相互关联的有机整体,并从宏观到微观,全方位地考虑生态因素。书中对各种生态设计策略的介绍,也让我大开眼界。例如,作者详细介绍了如何利用绿色基础设施来改善城市的水质和水循环,如何通过生态廊道来连接城市中的绿地,以及如何通过生物多样性来提升城市生态系统的韧性。这些内容都充满了实践指导意义,让我对未来的城市设计充满了信心。这本书的语言风格也非常吸引人,既有严谨的学术深度,又不失流畅的叙述性,让我读起来感到轻松而愉悦。

评分

这本书彻底颠覆了我对城市生态设计的刻板印象。《城市生态设计:一种再生场地的设计流程》以一种全新的视角,将“再生”作为城市设计的核心目标,这让我耳目一新。作者的叙述方式非常吸引人,他仿佛是一位经验丰富的向导,带领读者一步步探索城市生态设计的奥秘。书中对设计流程的梳理,不仅仅是技术层面的介绍,更包含了一种对自然、对城市、对人类生存环境的深刻反思。我尤其对书中关于“场地记忆”和“生态韧性”的讨论印象深刻。作者认为,一个优秀的城市生态设计,应该能够回应场地的历史文脉,并增强场地抵御未来挑战的能力。这种超越简单功能性的设计理念,让我看到了城市设计的新方向。书中对各种生态策略的介绍,也让我感到非常实用。例如,作者详细介绍了如何利用本土植物来构建生态系统,如何通过水体和绿地来调节城市微气候,如何通过生态廊道来连接破碎的栖息地等等。这些内容都充满了实践指导意义,让我对未来的城市设计充满了信心。

评分

坦白讲,在翻阅《城市生态设计:一种再生场地的设计流程》之前,我对“再生场地”这个概念的理解还比较模糊。这本书的出现,让我对这个概念有了深刻的认识,并且认识到它对于未来城市发展的重要性。作者在书中提出的设计流程,清晰且具有可操作性。它并非简单地罗列各种生态技术,而是将这些技术融入一个有机的、循序渐进的设计框架中。我特别对书中关于“生态恢复”和“生态修复”的讨论印象深刻。作者认为,城市在发展过程中,往往会对原有的生态系统造成破坏,而生态设计应该致力于修复这些创伤,并重新建立健康的生态循环。书中对不同类型城市场地的案例分析,也让我看到了“再生设计”在实践中的巨大潜力。它不仅能够改善城市环境,还能够提升居民的生活品质,增强社区的韧性。这本书的价值在于,它不仅仅是给设计师看的,对于政策制定者、社区管理者,甚至每一个关心城市未来的市民来说,都具有重要的参考意义。

评分

我最近读了《城市生态设计:一种再生场地的设计流程》,这本书给我的感受非常复杂,但总体来说是充满启发性的。它并非那种一本正经的学术著作,而是以一种更具故事性和探索性的方式,引导读者一步步走进城市生态设计的世界。作者似乎非常注重设计的“过程”,并且反复强调“再生”的意义,这让我开始思考,我们通常所说的“可持续”是否已经不足以应对日益严峻的环境挑战。书中对“场地”的理解也非常深刻,不仅仅是一个物理空间,更是包含了历史、文化、社会以及生态等多重维度的复杂有机体。作者提出的设计流程,与其说是一套僵化的规则,不如说是一种思维方式的引导。它鼓励设计师在充分理解场地特质的基础上,进行“自下而上”的设计,而不是简单地套用现成的模板。我特别对书中关于“生态系统服务”的讨论印象深刻,它将城市中的各种绿色基础设施,如公园、绿地、湿地等,不仅仅视为美化环境的元素,更是城市正常运转必不可少的“服务提供者”。这让我重新审视了我们城市中的绿化空间,开始思考它们在调节气候、净化空气、涵养水源等方面所扮演的关键角色。书中对不同类型生态策略的分析,从植物选择到材料运用,都充满了实操性的建议,让我觉得这本书不只是纸上谈兵,而是真正能够指导实践的工具书。

评分

这是一本让我耳目一新的书籍,作者以一种非常系统和深入的方式探讨了城市生态设计。我一直对如何让城市变得更可持续、更具生命力充满兴趣,而这本书恰恰满足了我的求知欲。它不仅仅停留在理论的层面,更重要的是提供了一个清晰、可操作的设计流程。从最初的场地评估,到具体的生态策略应用,再到实施和监测,每一个环节都进行了细致的阐述。我尤其喜欢书中对“再生场地”(Regenerative Site)的定义和解读,这超越了简单的“绿色”或“环保”概念,而是指向一个能够自我修复、自我维持,并能为周边环境做出积极贡献的系统。书中对案例的研究也十分详实,通过真实的城市项目,展示了这些设计原则是如何被转化为具体的实践,以及在实践中可能遇到的挑战和解决方案。例如,书中关于雨水径流管理的章节,不仅解释了传统的排水系统存在的弊端,还详细介绍了如何通过绿色屋顶、透水铺装、雨水花园等技术,将雨水转化为宝贵的资源,并提升城市景观的生态价值。读完这些章节,我感觉自己对城市的水循环有了全新的认识,也对未来的城市发展有了更乐观的展望。作者的语言流畅,逻辑清晰,即使是复杂的生态原理,也能被解释得通俗易懂。对于城市规划师、建筑师、景观设计师,甚至是对城市可持续发展感兴趣的普通读者来说,这本书都极具参考价值。它提供了一个看待城市问题的全新视角,也激发了我在未来设计项目中应用这些理念的决心。

评分

我一直认为,城市的未来发展,离不开对自然的尊重和模仿。《城市生态设计:一种再生场地的设计流程》这本书,正是遵循了这一理念。作者在书中不仅阐述了“再生场地”的核心价值,更提供了一个详实、可行的设计流程。我被书中对“生态功能整合”的讨论深深吸引,它鼓励我们将城市设计视为一个多功能的系统,将生态、社会、经济等多种价值有机地结合在一起。书中对各种绿色基础设施的介绍,也让我大开眼界。例如,作者详细介绍了如何利用绿色屋顶来缓解城市热岛效应,如何通过透水铺装来减少雨水径流,以及如何通过生态湿地来净化污水。这些内容都充满了实践指导意义,让我对未来的城市设计充满了信心。这本书的语言风格也非常吸引人,既有严谨的学术深度,又不失流畅的叙述性,让我读起来感到轻松而愉悦。

评分

最近有幸拜读了《城市生态设计:一种再生场地的设计流程》这本书,我必须说,它给我带来的冲击和启发是巨大的。我一直认为,城市作为人类文明的结晶,其发展方向应该更加注重与自然的和谐共生,而这本书正是提供了一个非常具体和可行的路径。作者在书中反复强调“再生”的概念,这与我们以往所理解的“可持续”有所不同,它不仅仅是维持现状,而是要通过设计,让城市场地能够自我修复、自我进化,并且能够为更广泛的生态系统做出贡献。书中提出的设计流程,从前期的场地研究、目标设定,到中期的策略选择、方案深化,再到后期的实施与监测,每一个步骤都充满了智慧和远见。我尤其喜欢书中对“设计中的不确定性”的处理方式,作者并没有回避这个问题,而是鼓励设计师拥抱变化,将设计过程视为一个持续学习和调整的过程。书中关于“基于自然的解决方案”(Nature-based Solutions)的应用,也让我大开眼界。它将传统的工程技术与自然的生态过程相结合,创造出既高效又具有美学价值的城市空间。例如,利用植被和土壤来净化污水,用生态湿地来调蓄洪水,这些都让我看到了城市发展的新可能。

评分

《城市生态设计:一种再生场地的设计流程》这本书,是一部真正意义上的“行动指南”。它不像一些书籍那样,只是空谈理论,而是为读者提供了一个非常清晰、详细的设计框架。作者在书中深入浅出地阐述了“再生场地”的核心理念,并将其转化为一系列可操作的设计步骤。我最喜欢的部分是关于“场地适应性设计”的论述。作者强调,每一个场地都是独一无二的,因此,生态设计也应该因地制宜,充分考虑场地的气候、土壤、水文、生物等自然条件,以及其历史、文化、社会等非自然因素。只有这样,才能设计出真正有效、持久的生态解决方案。书中对各种绿色基础设施的介绍,也让我受益匪浅,从雨水花园到绿色屋顶,从生态湿地到垂直绿化,作者都进行了详尽的阐述,并提供了具体的案例和技术细节。这让我意识到,原来城市中看似普通的绿色元素,竟然蕴藏着如此巨大的生态价值。这本书的语言风格也很吸引人,既有严谨的学术深度,又不失流畅的叙述性,让我读起来感到轻松而愉悦。

评分

坦白说,这本书的标题《城市生态设计:一种再生场地的设计流程》一开始并没有完全吸引我。我通常对这类书籍抱有一种“理论多于实践”的期待,但事实证明我的预设是错误的。这本书最大的亮点在于它对“流程”的强调,并且这个流程是围绕着“再生”这一核心理念展开的。作者并没有简单地罗列各种生态技术,而是将它们融入一个有机的、循序渐进的设计框架中。我尤其欣赏书中对“场地分析”这一环节的重视,作者认为,任何有效的生态设计都必须建立在对场地深刻理解的基础上,包括其自然条件、人文历史、社会经济状况等等。只有这样,才能设计出真正符合场地需求、并且能够与场地和谐共存的方案。书中关于“功能整合”的讨论也让我茅塞顿开,它鼓励设计师打破不同专业之间的壁垒,将生态功能、社会功能、经济功能等有机地结合在一起,创造出多重价值的城市空间。例如,一个湿地公园不仅可以净化水质,还可以成为市民休闲娱乐的场所,甚至可以发展生态旅游,带来经济效益。这种系统性的思考方式,让我觉得非常受用。书中对一些成功案例的剖析,也让我看到了将理论付诸实践的可能性,并且这些实践所带来的积极影响是深远的。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teaonline.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图书大百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