璀璨經典,儒傢必讀。
弘揚傳統文化,傳承永恒經典。
《論語》是儒傢學派的經典著作之一,由孔子的弟子及其再傳弟子編撰而成。它以語錄體和對話文體為主,記錄瞭孔子及其弟子言行,集中體現瞭孔子的政治主張、倫理思想、道德觀念及教育原則等。與《大學》《中庸》《孟子》《詩經》《尚書》《禮記》《易經》《春鞦》並稱“四書五經”。
《論語》中不僅有關於孔子的儀態舉止的靜態描寫,而且有關於他的個性氣質的傳神刻畫。此外,圍繞孔子這一中心,《論語》還成功地刻畫瞭一些孔門弟子的形象。如子路的率直魯莽,顔迴的溫雅賢良,子貢的聰穎善辯,曾皙的瀟灑脫俗等等,都稱得上個性鮮明,能給人留下深刻印象。孔子因材施教,對於不同的對象,考慮其不同的素質、優點和缺點、進德修業的具體情況,給予不同的教誨,錶現瞭誨人不倦的可貴精神。
為瞭讓讀者更好的理解孔子思想的精髓,本書還設置注釋、譯文和讀解心得。對生僻字進行注音,方便閱讀。
孔子(公元前551年9月28日―公元前479年4月11日),名丘,字仲尼。祖籍宋國夏邑(今河南省商丘市夏邑縣),齣生於魯國陬邑(今山東省麯阜市尼山鎮)。東周春鞦末期著名的思想傢、政治傢、教育傢。孔子開創瞭私人講學的風氣,是儒傢學派的創始人。
學而篇第一
為政篇第二
八佾篇第三
裏仁篇第四
公冶長篇第五
雍也篇第六
述而篇第七
泰伯篇第八
子罕篇第九
鄉黨篇第十
先進篇第十一
顔淵篇第十二
子路篇第十三
憲問篇第十四
衛靈公篇第十五
季氏篇第十六
陽貨篇第十七
微子篇第十八
子張篇第十九
堯曰篇第二十
(二)
【原文】
有子曰:“其為人也,孝弟tì而好犯上者①,鮮xiǎn矣②;不好犯上而好作亂者,未之有也③。君子務本④,本立而道生⑤。孝弟也者,其為仁之本與!”
【人物簡介】
有子:即有若。字子有,一雲子若。魯國人。少孔子四十三歲。為人強識好古道。
【注釋】
①孝弟:舊注曰:善事父母曰孝,善事兄長曰弟。孝,子事父;弟,同“悌”,即弟事兄。犯,冒犯。上,指在上位的人。②鮮:少。③未之有也:否定句賓語前置,句式應為“未有之也”。④務:專心、緻力於。本:根本。⑤道:此處的道,指孔子提倡的仁道,仁的思想的內涵。
【譯文】
有若說:“為人處事,在傢能夠做到孝敬父母、尊重兄長但又忤逆犯上的人,這樣的人是很少有的;不好忤逆犯上但喜好行惡作亂的人,也是從未有過的。君子專心追求於根本的修養,如果根本樹立瞭,那麼追求的仁道就可以實現瞭。因此,孝順父母,敬愛兄長,友愛兄弟,這就是‘仁’道之根本啊。”
【讀解心得】
仁,是孔子思想的核心命題,被視為 “治國之寶鑒”。孔子所倡導的以孝悌為基礎的仁,是宗法血統性的仁,名分等級性的仁,受禮製約的仁。沒有禮,也就沒有孝瞭,也就沒有仁瞭。 懂得孝與敬的人,是不會去做逆反之事的。孝、悌是實現仁道的基礎和關鍵,是古代傢庭倫理的核心概念和基本道德行為規範,從古至今儒傢思想都強調孝悌在人倫關係中的維係作用,把孝悌作為立身之本、立國之本,流傳至今。孝悌,仍然是我們當今社會應該奉行的道德規範,並一直傳承下去。
(三)
【原文】
子曰:“巧言令色①,鮮矣仁②。”
【注釋】
①巧言令色:“巧”,好。“言”,言語。“巧言”指的是巧舌如簧、能說會道的人。“令”,善也。“色”,臉色,也指錶情。“令色”,說的是假裝和顔悅色的人。孔子批判那些花言巧語、擅於諂媚奉迎之人少見仁德之心。硃熹《論語集注》曰:“好其言,善其色,緻飾於外,務以說人。則人欲肆而本心之德亡矣。聖人辭不迫切,專言鮮,則絕無可知,學者所當深戒也。”詳盡地述說瞭巧言令色之人的外在行為和內心無德之狀,而聖人之言則與此不同,辭不緊迫,煉其重點,故學者要以戒律。②鮮:少。
【譯文】
孔子說:“花言巧語、一臉諂媚奉迎的人,仁義之心少見。”
【讀解心得】
上一則從正麵闡述瞭孔門思想的核心“仁”及“仁”的外在錶現孝與悌。這一則,孔子講仁的反麵,即花言巧語、諂媚奉迎。孔子把“巧言令色”叫做“佞”,對此自然是不喜歡的,後麵多章多則都有所反映。不巧言令色瞭,孔子就一定喜歡嗎?那些不花言巧語,但是嘴上沒度沒德、心直口快之人,孔子也不喜歡,比如子路的說話方式,在《論語》的記錄中就可見到多次批評他。那麼,與此相對孔子喜歡什麼樣的人呢?孔子喜歡少說話或不說話的人(見《子路》)。這一點跟孔子所崇尚的儒傢思想有關。
儒傢講求說話應謹慎小心,思慮周全,不可慌說狡說,更不能隨便亂說。且要言之有信,不可圖一時之快。言語錶達得當、行為端莊大方、文質彬彬,是孔子所推崇和要樹立的“君子風範”的具體要求。同時也告誡人們不要巧言令色,故弄玄虛,要講求言行得體、由內而外的溫潤儒雅,這樣就達到瞭“仁”的程度瞭。從接收和傳承的角度來看,“巧言令色,鮮矣仁”,已經成為一種道德評判標準,影響至今。
從古至今,總不乏誇誇其談、巧言令色的人,說得多做得少、嘴皮子和臉皮子上見高低的人,這樣的人不僅自己創造價值不多,還影響整個集體創造價值的情緒和氛圍,無仁德之品亦無仁德之行。所以,孔子的箴言對於整個社會來講具有很大的現實警戒性。訓導不要做花言巧語、諂媚奉迎之人的同時,也要盡量使巧言令色的社會傾嚮消融掉,實現全社會的儒雅質樸,這也是中華民族德修的一種融貫和體現。
我近期淘到瞭一套《萬捲樓國學經典(升級版)》中的《唐詩三百首》,簡直是驚喜連連。這本書的選篇就很有講究,既包含瞭傢喻戶曉的經典名篇,也收錄瞭一些相對冷門卻意境深遠的佳作。我特彆欣賞它在每首詩之後的導讀部分,不是簡單的背景介紹,而是深入剖析瞭詩歌的意境、藝術手法以及作者的創作心境,給我的理解帶來瞭極大的提升。例如,讀《靜夜思》時,以往隻是感受到思鄉之情,但通過導讀,我纔瞭解到李白在寫這首詩時的具體情境,以及“床前明月光”所營造的那種寂寥與悵惘,讓我的情感共鳴變得更加豐富和深刻。書中的注釋也非常詳盡,對於一些生僻字、典故,都做瞭精準的解釋,並且提供瞭多種可能的解讀,這一點對於我這種希望深入學習的人來說,非常有價值。而且,這本書的排版設計也考慮到瞭閱讀的舒適度,行距、字號都恰到好處,長時間閱讀也不會感到疲憊。我還在書的最後發現瞭作者的“題跋”,裏麵記錄瞭其對唐詩的獨特見解,讀來引人深思,仿佛與一位老友在進行一場關於詩歌的深入交流。
評分我對《萬捲樓國學經典(升級版)》係列中收錄的《宋詞三百首》可以說是愛不釋手。拿到書的那一刻,就被它典雅的裝幀所吸引,古樸而不失格調,觸感也相當溫潤。翻開內頁,印刷質量堪稱上乘,文字清晰銳利,紙張泛黃但質感極佳,即便長時間翻閱,眼睛也不會覺得疲勞。這本書的特點在於它對每首詞都提供瞭非常詳盡的賞析,不僅僅是簡單的詞句解釋,而是著重於對詞人當時心境、創作背景以及詞中所蘊含的深層意蘊的解讀。我印象最深的是對柳永詞的分析,以往總覺得柳永的詞過於俚俗,但通過這本書的導讀,我纔瞭解到他詞中的市井氣息並非庸俗,而是他對生活細緻入微的觀察和對底層人民情感的細膩體察。書中的注釋也很貼心,對於一些容易混淆的字詞,會給齣清晰的辨析,而且翻譯也非常到位,既保留瞭原詞的韻味,又易於現代人理解。最讓我驚喜的是,書中還附帶瞭一些詞牌的介紹,包括其起源、格律以及代錶性的作品,這對於想要進一步瞭解詞學的人來說,簡直是寶藏。
評分我最近入手瞭《萬捲樓國學經典(升級版)》係列中的《道德經》一捲,閱讀體驗可以用“豁然開朗”來形容。這本書在裝幀設計上延續瞭該係列一貫的雅緻風格,拿在手裏就有一種沉靜的力量。我最欣賞的是它對於《道德經》章節的劃分和注釋方式。它並沒有采用過於僵化的分章,而是根據思想的連貫性進行劃分,並且在每章的注釋中,都力求用最樸實、最貼近生活的語言來闡釋老子深邃的智慧,避免瞭枯燥的哲學說教。例如,對於“道可道,非常道”的解釋,它並沒有止步於字麵意義,而是結閤瞭生活中的許多例子,生動地說明瞭“道”的不可言說性和永恒性。書中的翻譯也很有功力,既保留瞭古籍的精煉,又充滿瞭現代的語感,讀起來毫不費力,卻又能體會到其中蘊含的深刻哲理。我還在每章之後看到瞭作者的“感悟”部分,這部分並不是簡單的總結,而是將老子的思想與現代社會現實相結閤,提齣瞭一些引人深思的觀點,讓我對“無為而治”等概念有瞭更深刻的理解。這套書的齣現,讓我覺得理解《道德經》不再是一件遙不可及的事情。
評分這套《萬捲樓國學經典(升級版)》係列,我最先入手的是《詩經》捲。拿到手就感覺沉甸甸的,紙張厚實,印刷清晰,裝幀設計也很有古韻,擺在書架上頗有幾分文人雅緻的氣息。我尤其喜歡它注釋的處理方式,不像有些版本那樣把注釋擠在頁眉頁腳,而是單獨放在每頁的下方,並且字體大小適中,不會乾擾閱讀正文,但又足夠醒目,方便隨時查閱。更難得的是,它的翻譯也比較貼近原意,沒有過多賣弄辭藻,而是力求將古人的情感和思想用現代的語言清晰地傳達齣來,這對於我這種初學者來說,真的是非常友好瞭。翻開《詩經》,那些描繪自然風光、男女情愛的篇章,在清晰的注釋和流暢的翻譯下,仿佛穿越韆年,鮮活地展現在眼前。有時讀到一些情節,會不自覺地聯想到現代的生活,發現古人的喜怒哀樂,與我們其實並沒有太大的區彆。這套書的編排上也考慮到瞭閱讀體驗,每篇的體例都清晰明瞭,可以快速找到想要的部分。總的來說,從《詩經》的體驗來看,我對這個係列非常滿意,期待它後續的其他經典。
評分我最近購買瞭《萬捲樓國學經典(升級版)》中的《山海經》版本,著實讓我大開眼界。這本書的體例非常清晰,首先介紹瞭《山海經》的成書背景、流傳過程以及其在中國文化中的重要地位,為讀者提供瞭一個宏觀的認識框架。我尤其喜歡它對每一捲內容的劃分和解讀,不僅僅是簡單地羅列神怪和地理信息,而是嘗試將其與古代的神話傳說、民俗信仰相結閤,試圖勾勒齣古人眼中那個充滿奇幻色彩的世界。書中的插圖也極具特色,雖然是古籍的復刻,但綫條粗獷有力,充滿瞭原始的神秘感,配閤文字閱讀,仿佛置身於那個遙遠的時代,與那些傳說中的生物進行一場心靈的對話。注釋方麵,這本書也做得非常到位,對於那些晦澀難懂的詞句和地理名稱,都做瞭詳細的考證和解釋,有些地方甚至提供瞭不同學者的觀點,展現瞭學術研究的多樣性。閱讀《山海經》讓我感受到中國古代先民的想象力是何等奔放,他們如何通過對自然萬物的觀察和理解,構建瞭一個獨一無二的神話體係,這套書功不可沒。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teaonline.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圖書大百科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