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理学需要一种叙述性的语言作为其载体。不幸的是,这门语言不是我们的母语。不同的语言可能呈现给学习者不同的物理图像,而不同的文化会塑造研究者不同的风格从而将物理学导入不同的方向。用中文表达的物理学,因为其间还要经过一个翻译的过程,则那些物理学概念本来的一些内在关联,就在不知不觉中丢失了。有些概念甚至会被完全曲解。中国科学院物理研究所曹则贤教授在科研教学之余,长期关注物理学在中国传播过程中所遭遇的语言问题。通过比照重要物理学文献的英德法文原文,他对用中文修习物理学所遇到的一些因语言问题造成的缺憾,有了深切的认识。2007年7月,曹则贤教授在《物理》杂志上开辟“物理学咬文嚼字”专栏,为用中文修习物理学者说文解字。本书收录了“物理学咬文嚼字”专栏文章的第31-54篇(有所增补),是一本值得物理学研习者珍藏的参考书。
曹则贤,1966年生,1987年毕业于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物理系,1997年在德国Kaiserslautern大学物理系获得博士学位,1998年起在中国科学院物理研究所工作,973项目首席科学家,中国科学院“百人计划”引进学者,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编著有《物理学咬文嚼字》(两卷)、Thin Film Growth等书。
增补版序
作者自序
之三十一 核心
之三十二 切呀切
之三十三 天有病,人知否?
之三十四 主观乎,客观乎?
之三十五 Ephemeral and Evanescent
之三十六 Στοιχειαι'ο
之三十七 溅
之三十八 Channel and Tunnel
之三十九 Secular,Equation
之四十 哈, Critical
之四十一 如何是直?
之四十二 共轭
之四十三 左右可有别?
之四十四 Uncertainty of the Uncertainty Principle
之四十五 此同时非彼同时
之四十六 Oh,Paradox
之四十七 阻“你”振动
之四十八 嗨,我自己的
之四十九 Vis et Virial
之五十 Polarization
之五十一 速度
之五十二 Alloy成就人类历史
之五十三 形之变
之五十四 Action the least
之外两篇 1. 什么是焓?
之外两篇 2. Null的翻译兼谈其他物理翻译问题
跋 关于科普——兼为跋
说实话,这本书的增补版简直是为我这种“半吊子”爱好者量身定做的。我之前虽然看过不少科普读物,也勉强能跟上一些前沿讨论,但总觉得知识结构里有很多“空洞”。每次遇到一些关键术语的精确定义,或者在理解某个实验的细微差别时,总会卡壳。这部《卷二(增补版)》恰好填补了这些空白。它没有用花哨的图表和过于简化的类比来“糊弄”读者,而是选择了最扎实的方式——深入文本和历史语境。我特别欣赏作者对一些经典实验描述的细致入微。例如,对某个特定散射实验的背景回顾,作者不仅仅是写出了结论,更是还原了当时物理学家们所处的认知困境和争论焦点。这种“置身其中”的阅读体验,极大地增强了知识的粘性。比起那些只管炫耀新发现的书籍,这种专注于夯实基础的“增补”工作,才真正体现了对物理学精神的尊重。
评分这部书,老实说,我刚拿到手的时候,心里其实是抱着一丝怀疑的。书名《物理学咬文嚼字.卷二(增补版)》听起来就够“硬核”了,那种感觉就像是直接跳进了最古老、最晦涩的物理学教科书的深处。我以为这会是一本枯燥乏味,充满了公式和推导的工具书,只适合那些已经对理论框架了如指掌的专家们翻阅。然而,当我真正沉下心来阅读时,才发现我的预判完全错了。作者的叙述方式非常独特,他不是简单地罗列事实,而是像一个经验丰富的老工匠,带着我们逐一打磨那些看似寻常却又容易被忽视的物理学概念。那种“咬文嚼字”的过程,并非故作姿态,而是真正地在挖掘词语背后的深刻含义和历史演变。比如,他对“场”这个概念的阐述,从早期对电磁现象的直观描述,到后来量子场论的抽象构建,行文流畅且逻辑严密,让人在理解复杂理论的同时,也能感受到科学思想在时间长河中的演变脉络。读完后,我感觉自己对基础物理学的理解有了一个质的飞跃,不再满足于停留在表面,而是开始追问“为什么”和“如何”。
评分这本书的“增补”之处,真的体现了“精益求精”的态度。作为一个业余的物理爱好者,我最头疼的就是不同年代、不同学派对同一概念的微妙差异。过去我只能靠翻阅大量的原始论文来整理这些碎片化的信息,效率极低。但在这本增补版中,作者显然做了大量的校订和补充工作,他将一些近年来新出现的视角和对旧有理论的新解释巧妙地融入了原有的框架中,使得全书的知识结构更加完整和具有时代感。这不再是一本静止的参考书,而是一部持续进化的思想工具。最让我印象深刻的是,作者在处理那些存在争议的领域时,表现出的极度审慎和公正。他不会强迫你接受某一种观点,而是清晰地呈现各方的论据和局限性,引导读者自行判断。这种开放的学术态度,在如今这个信息爆炸的时代,显得尤为珍贵。
评分阅读体验上,这本书给我的冲击是渐进式的,它要求你有一定的耐心,但回报绝对是超值的。我发现,很多时候我们对物理学的误解,并非来源于对复杂数学的不理解,而是源于对基础概念的想当然。作者似乎有着一双能看穿表象的眼睛,他总能精准地指出那些藏在教科书脚注里的“陷阱”。举个例子,书中对“测量”这个行为的哲学和物理学双重解读,让我对量子力学的哥本哈根诠释有了更深层次的体悟。这种体悟不是通过简单的背诵,而是通过层层剥茧的逻辑推导得出的。这本书的文字风格有一种古典的严谨感,不卖弄学问,但字字珠玑,充满了对物理世界精确表达的追求。我甚至会偶尔停下来,对着书中的某一段话反复琢磨,那种感觉就像是在面对一块经过精雕细琢的玉石,每一个切面都蕴含着清晰的思考轨迹。
评分坦白说,我一开始是被名字吸引的,觉得“咬文嚼字”听起来很有趣,能揭秘一些幕后八卦。但读完之后,我才明白这是一种更高层次的趣味——是对知识本身的尊重和热爱。这本书的价值不在于告诉你宇宙的最终奥秘是什么,而在于教会你如何用最精确、最严谨的语言去描述你所观察到的现象。它更像是一套内功心法,而不是一套招式大全。当你掌握了这种“咬文嚼字”的思维方式后,再去面对任何新的物理学资料时,都会感到一种前所未有的清晰和自信。它强迫你去质疑你习以为常的表达,去深究每一个修饰词的重量。读完此书,我的笔记本上多了一堆关于定义和边界条件的笔记,这些笔记远比我过去背诵的任何公式都来得更有价值,它们是构建坚实物理理解的砖石。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teaonline.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图书大百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