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海湖流域生態水文過程與水分收支研究

青海湖流域生態水文過程與水分收支研究 下載 mobi epub pdf 電子書 2025

李小雁等 著
圖書標籤:
  • 青海湖流域
  • 生態水文
  • 水分收支
  • 水文過程
  • 生態 hydrology
  • 流域水文
  • 青海湖
  • 水資源
  • 氣候變化
  • 乾旱區 hydrology
想要找書就要到 圖書大百科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頁
你會得到大驚喜!!
齣版社: 科學齣版社
ISBN:9787030569448
版次:31
商品編碼:12337679
包裝:平裝
開本:16開
齣版時間:2018-04-01
頁數:246
字數:380000
正文語種:中文

具體描述

內容簡介

  《青海湖流域生態水文過程與水分收支研究》在簡要介紹青海湖流域自然地理特徵、社會經濟狀況和生態環境問題的基礎上,論述不同生態係統的生態水文過程,研究典型陸地生態係統優勢種的水分利用特徵和流域水量轉換,探討青海湖湖體水熱交換過程與蒸發規律,模擬不同尺度的水分平衡關係,評價流域水資源承載力,並提齣水資源優化配置方案。《青海湖流域生態水文過程與水分收支研究》力圖將實驗觀測、過程分析和模型模擬相結閤,詮釋青海湖流域不同尺度生態過程與水文過程的相互作用及其對水資源的影響,並發展高寒半乾旱區生態水文學。

目錄

目錄
前言
第1章 緒論 1
1.1 自然地理特徵 1
1.1.1 地貌特徵 2
1.1.2 氣候特徵 2
1.1.3 水文狀況 3
1.1.4 土壤類型 3
1.1.5 植被類型 4
1.2 社會經濟狀況 5
1.2.1 行政區劃 5
1.2.2 人口狀況 6
1.2.3 經濟發展 6
1.3 生態環境問題 7
1.3.1 天然草場退化 7
1.3.2 濕地麵積縮小 8
1.3.3 土地沙漠化 8
1.3.4 環湖帶汙染與人為破壞 9
參考文獻 9
第2章 典型陸地生態係統生態水文過程 10
2.1 研究方法 10
2.1.1 植被樣方調查 11
2.1.2 土壤物理性質測定 12
2.1.3 土壤微結構觀測 12
2.1.4 土壤水分和溫度監測 13
2.1.5 壤中流觀測 13
2.1.6 微氣象觀測 15
2.1.7 冠層截留測定 15
2.1.8 用波文比能量平衡方法計算潛熱和顯熱 17
2.1.9 用Penman-Monteith方法計算參考蒸散發 21
2.2 典型陸地生態係統土壤微結構特徵 21
2.2.1 土壤大孔隙三維結構 21
2.2.2 土壤大孔隙數量特徵 21
2.2.3 土壤大孔隙度特徵 22
2.2.4 土壤大孔隙直徑 23
2.3 嵩草草甸生態水文過程 24
2.3.1 嵩草草甸樣地降雨特徵 24
2.3.2 嵩草草甸冠層降雨再分配特徵 24
2.3.3 嵩草草甸土壤水分特徵 25
2.3.4 嵩草草甸壤中流特徵 27
2.3.5 嵩草草甸蒸散發特徵 43
2.4 金露梅灌叢生態水文過程 45
2.4.1 金露梅灌叢樣地降雨特徵 45
2.4.2 金露梅灌叢冠層降雨再分配特徵 46
2.4.3 金露梅灌叢土壤水分特徵 47
2.4.4 金露梅灌叢蒸散發特徵 50
2.5 芨芨草草原生態水文過程 51
2.5.1 芨芨草草原樣地降雨特徵 51
2.5.2 芨芨草草原冠層降雨再分配特徵 53
2.5.3 芨芨草草原土壤水分特徵 59
2.5.4 芨芨草草原地錶徑流特徵 61
2.5.5 芨芨草草原蒸散發特徵 65
2.6 具鱗水柏枝灌叢生態水文過程 67
2.6.1 具鱗水柏枝灌叢樣地降雨特徵 67
2.6.2 具鱗水柏枝灌叢冠層降雨再分配特徵 67
2.6.3 具鱗水柏枝灌叢土壤水分特徵 71
2.6.4 具鱗水柏枝灌叢蒸散發特徵 72
2.7 農田生態水文過程 74
2.7.1 農田樣地降雨特徵 74
2.7.2 農田土壤水分特徵 74
2.7.3 農田地錶徑流特徵 76
2.7.4 農田蒸散發特徵 76
2.8 沙地生態水文過程 77
2.8.1 沙地土壤水分特徵 77
2.8.2 沙地地錶徑流特徵 78
2.8.3 沙地蒸散發特徵 79
2.9 小結 80
參考文獻 81
第3章 典型陸地生態係統水分利用特徵 83
3.1 研究方法 83
3.1.1 樣地選擇與樣品采集 83
3.1.2 樣品測試 84
3.1.3 數據處理 84
3.2 金露梅灌叢水分利用特徵 85
3.2.1 金露梅灌叢植物水和潛在水源同位素特徵 85
3.2.2 金露梅灌叢植物水分利用來源 86
3.3 芨芨草草原水分利用特徵 87
3.3.1 芨芨草草原植物水和潛在水源同位素特徵 87
3.3.2 芨芨草草原植物水分利用來源 88
3.4 具鱗水柏枝灌叢水分利用特徵 89
3.4.1 具鱗水柏枝灌叢植物水和潛在水源同位素特徵 89
3.4.2 具鱗水柏枝灌叢植物水分利用來源 92
3.5 農田水分利用特徵 95
3.5.1 農田植物水和潛在水源同位素特徵 95
3.5.2 農田植物水分利用來源 95
3.6 沙地水分利用特徵 98
3.6.1 沙地植物水和潛在水源同位素特徵 98
3.6.2 沙地植物水分利用來源 99
3.7 小結 101
參考文獻 101
第4章 青海湖水體水熱交換與蒸發量 103
4.1 研究方法 103
4.1.1 觀測點與觀測係統 103
4.1.2 渦動相關技術基本原理 104
4.1.3 觀測數據處理 104
4.2 湖麵微氣象特徵 105
4.3 湖麵能量分配特徵 106
4.4 湖麵能量分配影響因素 110
4.5 小結 113
參考文獻 114
第5章 流域水文循環特徵和水量轉換 115
5.1 研究方法 115
5.1.1 樣品采集及測試 115
5.1.2 分析計算 116
5.2 流域水文空間格局 119
5.3 大氣降水同位素特徵及水汽來源 119
5.3.1 大氣降水同位素特徵 120
5.3.2 大氣降水同位素地理效應 121
5.3.3 青海湖流域大氣降水來源 123
5.3.4 青海湖水麵蒸發對流域降水的貢獻 124
5.4 河水同位素特徵及徑流過程 126
5.4.1 青海湖流域河水同位素特徵 126
5.4.2 青海湖流域河水水化學特徵 129
5.4.3 青海湖流域河川徑流過程 130
5.4.4 青海湖流域地錶産流特徵 133
5.5 環湖地下水同位素特徵及補給來源 134
5.5.1 環湖地下水同位素特徵 134
5.5.2 環湖地下水水化學特徵 134
5.5.3 環湖地下水補給來源 137
5.6 湖水同位素特徵及演化過程 138
5.6.1 青海湖及周邊小湖泊湖水同位素特徵 138
5.6.2 青海湖及周邊小湖泊湖水水化學特徵 140
5.6.3 青海湖湖水演化過程 142
5.7 湖水位變化原因初探 144
5.8 小結 148
參考文獻 149
第6章 陸地生態係統和流域水分收支 151
6.1 研究方法 151
6.1.1 陸地生態係統水量平衡分析 151
6.1.2 基於同位素方法的青海湖水量平衡分析 151
6.1.3 土壤水分和蒸散發反演 152
6.2 陸地生態係統水分收支 154
6.2.1 不同生態係統水分收支對比 154
6.2.2 不同生態係統水分收支年內變化 158
6.2.3 不同生態係統水分收支年際變化 162
6.2.4 不同海拔水分收支對比 165
6.3 流域水分收支 167
6.3.1 水分收支數量關係 167
6.3.2 水分收支空間格局 168
6.4 小結 169
參考文獻 170
第7章 多尺度水分平衡模型模擬與分析 171
7.1 模型介紹 171
7.1.1 氣孔導度模型 171
7.1.2 生態係統水分平衡模型 172
7.1.3 SWIM模型 181
7.2 建群種葉片氣孔導度模擬 184
7.2.1 模型輸入數據 184
7.2.2 模型參數率定及驗證 185
7.2.3 葉片氣孔導度模擬結果分析 186
7.3 生態係統水分平衡模擬 187
7.3.1 模型輸入數據 187
7.3.2 模型驗證 190
7.3.3 典型生態係統水分平衡模擬結果分析 197
7.4 流域生態水文過程模擬 206
7.4.1 模型輸入數據 206
7.4.2 模型水文響應單元劃分 209
7.4.3 模型參數率定與驗證 210
7.4.4 流域生態水文特徵分析 211
7.4.5 氣候變化對流域生態水文過程的影響評估 216
7.5 小結 221
參考文獻 221
第8章 流域水資源承載力評價與優化配置 225
8.1 研究方法 225
8.2 流域水資源利用現狀分析 225
8.2.1 水資源係統構成 225
8.2.2 水資源開發利用現狀分析 227
8.2.3 青海湖流域需水預測 229
8.2.4 青海湖水量平衡分析 232
8.2.5 水資源利用存在的主要問題 233
8.3 流域水資源承載力評價 233
8.3.1 評判因素的選取、分級和評分 234
8.3.2 模糊關係矩陣和綜閤評價模型 234
8.3.3 評價因素隸屬度刻化 235
8.3.4 流域水資源承載力綜閤評價 236
8.4 流域水資源係統動力學模型構建與模擬 238
8.4.1 係統動力學模型介紹 238
8.4.2 水資源係統動力學模型構建 239
8.5 流域水資源優化配置 243
8.5.1 水資源配置理論與目標 243
8.5.2 水資源配置方案 243
8.5.3 水資源優化配置對策 244
8.6 小結 246
參考文獻 246
附圖
《青海湖流域生態水文過程與水分收支研究》圖書簡介 本書聚焦於青海湖流域這一獨特的內陸高寒區水係,係統深入地探討瞭其復雜多樣的生態水文過程及其精細的水分收支平衡。 本研究立足於該地區特殊的地質構造、氣候條件和人類活動影響,旨在揭示青海湖這一高原湖泊群的水資源動態機製,為區域水資源可持續管理和生態係統保護提供科學依據。 第一部分:流域概況與研究背景 本書首先對青海湖流域的地理環境、氣候特徵、水文地質條件進行瞭詳盡的描述。青海湖作為中國最大的內陸湖泊,其水量收支對區域乃至更廣範圍的氣候變化響應極為敏感。研究區域涵蓋瞭祁連山脈的冰川融水補給區、高原山間盆地以及廣闊的湖濱平原。 我們詳細分析瞭流域內氣溫、降水、蒸散發等關鍵氣象要素的時空分布規律。特彆關注瞭近年來氣候變暖背景下,冰川退縮、積雪變化對河流徑流補給的影響。通過對曆史水文資料的梳理和分析,構建瞭流域水文情勢的基本框架,指齣瞭傳統觀測數據在揭示復雜水循環機製上的局限性,從而引齣瞭本書後續采用的先進研究方法。 第二部分:生態水文過程的精細化解析 本研究的核心在於對流域內多環節水文過程的深入剖析。我們不僅關注宏觀的河流徑流變化,更深入到微觀的生態係統對水循環的調控作用。 1. 冰雪水文與融雪補給: 針對流域主要水源——祁連山區的冰川和季節性積雪,本書采用瞭遙感技術與實地觀測相結閤的方法,精確估算瞭冰川物質平衡狀況和積雪融化速率。研究揭示瞭冰雪融水補給量對年內和多年尺度徑流分配的決定性影響,並探討瞭融雪過程對下遊濕地生態係統水資源可利用性的時效性控製。 2. 植被覆蓋對水分收支的影響: 青海湖流域的植被類型多樣,包括高寒草甸、灌叢和濕地植被。本書利用長時間序列的NDVI數據和渦度協方差技術(Eddy Covariance),量化瞭不同植被類型下的實際蒸散量(ET)。研究發現,植被覆蓋度的變化,尤其是高寒草甸的退化與恢復,對區域水分匯集與損失的平衡産生瞭顯著的反饋作用,為植被管理與水資源保護提供瞭量化指標。 3. 地下水與地錶水的相互作用: 針對內陸盆地的復雜水文地質條件,我們建立瞭基於三維數值模擬的地下水流動模型。模型重點刻畫瞭湖泊水體與周邊地下水之間的交換關係,揭示瞭地下水在枯水期對湖泊的維持作用以及在豐水期對湖濱濕地的補給機製。通過同位素示蹤技術,我們成功區分瞭不同來源(冰川融水、降水、湖泊迴流)的水在地下水係統中的遷移路徑和停留時間。 第三部分:青海湖水分收支的量化與平衡研究 水分收支是評估流域水資源可持續性的基礎。本書采用“自上而下”和“自下而上”相結閤的核算方法,對青海湖的水分平衡進行瞭嚴格的驗證。 1. 閉閤的水分收支方程構建: 我們基於長期觀測數據和模型模擬結果,構建瞭流域尺度的水分收支方程。重點解決瞭內陸湖泊區蒸散量難以精確測量的難題,通過綜閤應用水量平衡法、能量平衡法和遙感反演數據,提高瞭對湖麵和陸麵蒸散發的估算精度。 2. 人類活動的水資源擾動分析: 本部分量化瞭灌溉用水、生活用水以及水利工程對流域水分收支的淨影響。通過分析不同時間尺度上人類用水強度與自然來水量的耦閤關係,明確瞭在氣候變化背景下,人類用水對湖泊水量變化的貢獻度,為製定閤理的用水紅綫提供瞭依據。 3. 敏感性分析與未來情景模擬: 基於已建立的水文模型,本書對未來氣候變化情景(如溫度升高2°C、降水格局改變)下青海湖的水量變化進行瞭敏感性分析。模擬結果錶明,在未來升溫趨勢下,若無有效的地錶水資源調控,青海湖的水量可能會持續下降,威脅到其生態安全。 第四部分:結論與政策建議 本書總結瞭青海湖流域生態水文過程的關鍵驅動力,明確瞭冰雪融水是其主要的外部驅動力,而植被和人類活動是主要的內部調節因子。研究成果不僅深化瞭對高寒內陸湖泊水文過程的理論認識,更為青海湖流域水資源管理、生態環境保護和區域社會經濟發展提供瞭堅實的科學支撐。我們提齣瞭一係列基於生態水文原理的綜閤管理建議,強調在氣候變化下,保護上遊水源涵養區和優化流域水資源配置的緊迫性。 本書適閤 區域水資源管理者、生態水文學研究人員、地理科學、環境科學領域的學者及相關專業的在校研究生參考閱讀。

用戶評價

評分

剛拿到這本書,我的第一感覺是它似乎打開瞭一個通往神秘高原水世界的大門。青海湖,這個鑲嵌在青藏高原上的明珠,其生態係統的獨特性和脆弱性一直是我關注的焦點。這本書的題目《青海湖流域生態水文過程與水分收支研究》精準地抓住瞭核心問題,讓我對接下來的閱讀充滿瞭好奇。我非常想知道,作者們是如何在如此廣闊且氣候多變的區域進行細緻入微的科學研究的。我腦海中浮現齣無數畫麵:可能是無人機在高原上空盤鏇,采集影像數據;可能是科研人員在寒風中跋涉,布設監測點;也可能是實驗室裏,分析著復雜的采樣數據。我相信,這本書中一定包含瞭對青海湖流域水文循環的全麵解析,從降水的分布特徵,到蒸發量的估算,再到地錶徑流的形成機製,以及地下水與地錶水的相互轉化。更吸引我的是,“生態水文過程”這一概念,它意味著研究不僅僅停留在物理層麵的水量計算,更會深入探討水資源的變化如何影響植被生長、生物多樣性,甚至是當地居民的生活方式。這本書的題目本身就暗示著一種係統性的思維,讓我期待它能描繪齣一幅關於青海湖流域水資源動態演變的完整圖景。

評分

翻開這本書,首先被《青海湖流域生態水文過程與水分收支研究》這個書名深深吸引。我對青海湖這個區域一直有著濃厚的興趣,尤其是那裏獨特的高原氣候和脆弱的生態環境,總讓人聯想到水資源的重要性。這個書名直接點齣瞭研究的核心——“生態水文過程”和“水分收支”。這讓我對書中將要呈現的內容充滿瞭期待。我猜想,書中會詳細地描繪青海湖流域的水是如何在不同地理環境、不同氣候條件下進行運動、轉化和儲存的。從高山積雪的融化,到大氣降水的補給,再到河流的流淌、湖泊的蓄積,以及最終的蒸發散失,我想這本書會給齣一個詳盡的“水賬”。更吸引我的是“生態水文過程”這個概念,它意味著研究的目光並不僅僅停留在水量本身,而是會深入探討水文變化如何影響當地的植被、土壤、甚至野生動物的生存。這本書的題目本身就散發齣一種科學的嚴謹和對自然的敬畏,讓我相信它將是一部深入淺齣、內容紮實的學術著作,能夠幫助我全麵瞭解青海湖流域的水資源現狀及其對生態環境的影響。

評分

不得不說,《青海湖流域生態水文過程與水分收支研究》這個書名,直接觸動瞭我內心深處對於那個壯麗高原的嚮往,以及對於水資源這一生命綫問題的深刻思考。我一直對青海湖流域那種遼闊而又充滿挑戰的環境著迷,那裏不僅有令人驚嘆的自然風光,更有著復雜的生態係統和緊缺的水資源。這本書的題目,仿佛是一把鑰匙,能夠解鎖我對這個地區水文規律和生態奧秘的認知。我設想,書中一定會詳細介紹青海湖流域的水是如何從雪山融水、雨水降落,再到匯入河流、滲入地下,最終蒸發升騰的完整過程。我特彆期待看到書中對“水分收支”的研究,這是衡量一個區域水資源是否健康的關鍵指標。我希望能夠通過這本書,瞭解青海湖流域的水量是處於盈餘、平衡還是虧損的狀態,以及哪些因素正在影響著這種狀態。同時,“生態水文過程”的提法,也讓我看到瞭研究的深度,它將水文過程與生態係統的健康發展緊密結閤,這對於理解如何在保護好青海湖生態環境的前提下,閤理利用有限的水資源,具有極其重要的指導意義。

評分

這本書的標題《青海湖流域生態水文過程與水分收支研究》實在是太吸引人瞭,尤其是對於我這種對高原湖泊生態係統和水資源管理有著濃厚興趣的人來說。我一直在思考,在高寒、乾旱的青海湖流域,那些珍貴的水資源是如何流動、如何被利用,又對整個生態係統産生瞭怎樣的影響。這本書的齣現,簡直像是在我腦海中構建瞭一個模型,讓我能夠更深入地理解那裏脆弱的生態環境與水文過程之間的緊密聯係。我想,這本書一定能為我揭示齣許多關於這個獨特地區水循環的關鍵信息,比如降水、蒸發、地錶徑流、地下水等各個環節的量化分析,以及它們是如何相互作用,最終影響到青海湖的水量和水質的。我期待著書中能夠詳盡地闡述各種生態因子(例如植被覆蓋、土壤性質、氣候變化等)是如何與水文過程交織在一起,形成一個動態平衡的係統,或者在某些情況下,打破這種平衡。更重要的是,我希望能從書中看到作者們如何通過科學的研究方法,為青海湖流域的水資源可持續利用提供切實可行的建議。這本書的題目本身就傳遞齣一種嚴謹求實的學術態度,讓我對其中的研究成果充滿瞭期待。

評分

《青海湖流域生態水文過程與水分收支研究》這個書名,像是一扇窗戶,讓我窺見瞭那個遙遠高原上水與生態的秘密。我對青海湖的印象,除瞭廣袤的湖麵和壯麗的景色,還有它所承載的生態意義和水資源的重要性。這本書的題目,精準地概括瞭我一直以來想要瞭解的核心問題:在這片高寒、乾旱的土地上,水是如何循環的,又是如何維係著那裏獨特的生命係統的。我非常期待書中能夠提供一份詳盡的“水分收支報告”,讓我清楚地知道,進入這個流域的水量有多少,流失的水量又有多大,以及其中哪些環節是主要的補給來源,哪些又是主要的消耗去嚮。同時,“生態水文過程”的提法,更是讓我看到瞭研究的廣度和深度,它意味著本書不僅僅是枯燥的數字統計,更會深入分析水文變化對植被覆蓋、土壤侵蝕、濕地演變乃至生物多樣性的影響。我希望能夠從書中瞭解到,在這個脆弱的生態係統中,水是如何扮演著至關重要的角色,而人類活動又在其中扮演著怎樣的角色,以及如何纔能實現水資源的可持續利用,保護好這片珍貴的土地。

相關圖書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teaonline.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圖書大百科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