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计算数据中心规划与设计

云计算数据中心规划与设计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李劲 著
图书标签:
  • 云计算
  • 数据中心
  • 规划
  • 设计
  • 网络
  • 服务器
  • 存储
  • 虚拟化
  • 运维
  • IT基础设施
想要找书就要到 图书大百科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人民邮电出版社
ISBN:9787115474520
版次:1
商品编码:12337900
包装:平装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8-03-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270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编辑推荐

《云计算数据中心规划与设计》特点:
规范性:基于国内外数据中心建设相关技术标准;
理论性:《云计算数据中心规划与设计》讲解了数据中心建设的设计原则、设计要求、设计思路;
系统性:对云计算技术、基于SDN网络通信技术和全新能源技术进行系统总结和梳理;
实用性:涵盖基础设施、系统架构、运维等,内容全面、丰富;
导向型:以数据中心的发展趋势出发,具有指导意义;
案例分析:结合案例分析,使工程技术人员在规划设计中思路更清晰。

内容简介

本书力求具有理论性、实用性、系统性和导向性,内容密切结合数据中心现状,从理论上提出并论证了面向未来云计算数据中心的架构模型,梳理云计算数据中心项目建设流程和相关环节的注意事项。书中针对云计算数据中心重要组成子系统基础设施、电源系统、制冷系统、网络及综合布线系统、云计算系统、信息安全等方面提出了建设方案,并紧密结合工程实际,结合具体项目案例详细介绍了云计算数据中心的规划,为云计算数据中心的建设人员和管理人员提供了清晰的思路和可操作的方法。
本书内容丰富,实用性强,涉及云计算数据中心规划方法、案例等内容,可作为云计算数据中心项目建设工程技术人员、管理人员的参考书或培训教材。

作者简介

李劲,湖北邮电规划设计有限公司数据通信咨询设计院副院长,高 级工程师,多年从事通信及信息化工程咨询、设计和相关项目管理工作,主要负责包括数据通信及政企信息化技术跟踪和研发、大型项目管理、主持各类数据工程试点、重要技术方案评审等,在云计算数据中心规划与设计领域积累了丰富经验,先后多次参与和主持云计算数据中心建设项目规划设计工作。

目录

* 1章 概述 //001
1.1 数据中心的定义和发展现状 //001
1.2 云计算发展趋势 //002
1.2.1 云计算定义 //002
1.2.2 云计算发展简史 //002
1.2.3 云计算的特点 //003
1.2.4 云计算演化 //004
1.2.5 云计算发展方向 //004
1.3 云计算数据中心的演进和发展方向 //005
1.4 本书重点研究内容 //006
* 2章 云计算数据中心项目建设流程和必要性、可行性论证 //007
2.1 云计算数据中心建设需求分析 //007
2.1.1 需求的产生 //007
2.1.2 需求识别 //007
2.1.3 需求建议书 //008
2.2 云计算数据中心项目建设流程 //009
2.3 项目建设可行性论证 //010
2.3.1 可行性研究的依据 //010
2.3.2 可行性研究主要内容 //011
第3章 云计算数据中心总体建设方案 //013
3.1 数据中心建设相关标准 //013
3.2 云计算数据中心分类 //015
3.2.1 GB 50174-2017机房分级 //015
3.2.2 TIA/EIA-942机房分级 //015
3.3 能效模型评估 //018
3.3.1 能效定义 //018
3.3.2 数据中心能耗结构 //019
3.3.3 能耗影响因素 //019
3.3.4 数据中心能效评价标准 //020
3.3.5 综合能效评估模型 //021
3.4 建设目标和原则 //021
3.4.1 建设目标 //021
3.4.2 建设原则 //022
3.5 云计算中心总体架构设计 //023
3.5.1 设计理念 //023
3.5.2 IT和工程结合 //025
3.5.3 云数据中心总体架构 //025
第4章 基础设施 //027
4.1 数据中心选址 //027
4.1.1 GB 50174-2017标准机房选址要求 //027
4.1.2 TIA-942标准机房选址要求 //029
4.1.3 云数据中心选址 //030
4.2 数据中心功能布局及结构设计 //031
4.2.1 GB 50174-2017机房组成和结构设计要求 //031
4.2.2 TIA/EIA-942机房组成和结构设计要求 //032
4.3 给排水设计 //035
4.4 装饰装修 //035
4.5 照明设计 //040
4.6 综合布线系统 //042
4.6.1 系统概述 //042
4.6.2 数据机房及测试区布线系统设计案例 //044
4.6.3 数据机房智能化布线管理系统 //047
4.6.4 数据机房布线接地问题 //047
4.6.5 小结 //047
第5章 电源系统 //049
5.1 电源系统概述 //049
5.2 供配电系统 //052
5.2.1 N系统 //053
5.2.2 N(1+1)系统 //053
5.2.3 N+1系统 //054
5.3 发电机组 //054
5.3.1 柴油发电机组原理、组成及分类 //055
5.3.2 发电机组容量的计算 //055
5.3.3 发电机电压等级的选择 //058
5.3.4 发电机系统控制策略 //060
5.3.5 其他需关注的问题 //061
5.4 UPS系统 //061
5.4.1 UPS分类及工作原理 //062
5.4.2 数据中心UPS供电方案 //065
5.5 防雷接地 //068
5.5.1 雷电及其危害 //068
5.5.2 防雷和接地系统设计依据、设计原则 //071
5.5.3 雷电防护措施 //072
5.5.4 防雷设计 //074
5.5.5 接地的基本概念 //077
5.5.6 防雷的等电位连接 //079
5.5.7 计算机机房对接地系统的要求 //086
第6章 制冷系统 //093
6.1 制冷系统概述 //093
6.2 数据中心对制冷系统的要求 //094
6.3 空调负荷计算原则 //095
6.4 数据中心气流组织 //096
6.4.1 传统数据中心制冷方式的选择 //096
6.4.2 数据中心封闭冷通道制冷方式的选择 //097
6.4.3 数据中心行级制冷方式的选择 //098
6.4.4 气流组织结论 //100
6.5 制冷技术介绍 //100
6.5.1 风冷直膨式系统及主要送风方式 //100
6.5.2 水冷系统 //102
6.5.3 水侧自然冷却和新型空调末端 //103
6.5.4 风侧自然冷却系统 //105
6.5.5 发展展望 //107
6.6 云计算数据中心制冷系统的规划设计案例 //108
6.6.1 制冷空调及通风系统设计 //108
6.6.2 方案小结 //113
第7章 网络系统 //115
7.1 网络设计原则 //115
7.2 网络整体设计思路 //116
7.2.1 快速部署 //116
7.2.2 网络虚拟化 //116
7.2.3 全网冗余可靠 //117
7.2.4 多网络平面 //117
7.2.5 内外网隔离 //117
7.3 总体网络架构 //117
7.3.1 网络总体规划 //117
7.3.2 总体逻辑架构 //119
7.3.3 总体物理拓扑设计 //121
7.4 详细网络设计 //121
7.4.1 网络功能分区设计 //121
7.4.2 网络平面设计 //128
7.5 网络架构技术特点 //129
7.5.1 SDN网络集中控制架构 //129
7.5.2 VXLAN大二层网络设计 //131
7.5.3 vSwitch虚拟交换机接入架构 //131
第8章 云计算系统的规划设计 //133
8.1 云管理系统设计 //133
8.1.1 云计算系统总体架构 //133
8.1.2 物理资源管理 //135
8.1.3 虚拟资源管理 //136
8.1.4 服务门户 //137
8.1.5 多租户管理 //137
8.1.6 多级资源审批 //137
8.1.7 服务目录 //138
8.1.8 监控与报表 //138
8.2 虚拟化平台详细设计 //138
8.2.1 虚拟化管理中心设计 //139
8.2.2 虚拟化架构设计 //140
8.2.3 虚拟机资源调度设计 //140
8.2.4 虚拟机热迁移设计 //141
8.2.5 虚拟机高可用设计 //141
8.3 计算资源部署 //141
8.3.1 主机总体设计 //141
8.3.2 主机资源设计 //144
8.3.3 虚拟机规格设计 //145
8.3.4 应用场景设计 //146
8.4 存储资源部署 //147
8.4.1 存储总体设计 //147
8.4.2 本地双活方案设计 //151
8.4.3 复制方案设计 //164
8.4.4 存储容量设计 //167
8.5 备份系统设计 //167
8.5.1 备份总体设计 //167
8.5.2 备份场景设计 //168
8.5.3 备份策略设计 //171
8.5.4 备份容量设计 //173
8.6 基础软件详细设计 //174
8.6.1 操作系统软件 //174
8.6.2 数据库软件 //174
8.6.3 中间件软件 //175
第9章 信息安全 //177
9.1 安全体系总体架构 //177
9.2 安全管理组织 //178
9.3 安全管理制度 //178
9.4 安全等级保护需求对应项 //179
9.5 安全技术方案设计 //198
9.5.1 总体设计 //198
9.5.2 网络安全 //198
9.5.3 主机安全 //208
9.5.4 应用安全 //210
9.5.5 数据安全 //212
9.5.6 机房安全 //212
9.5.7 灾备安全 //212
9.5.8 设备级安全 //212
* 10章 消防安全 //215
10.1 消防系统 //215
10.1.1 气体灭火系统 //215
10.1.2 细水雾系统 //216
10.2 火灾自动报警系统 //216
10.2.1 系统的组成 //217
10.2.2 火灾自动报警系统的基本形式 //218
* 11章 运行维护管理 //219
11.1 运维服务体系 //219
11.1.1 运维服务体系建设原则 //220
11.1.2 运维服务体系架构 //220
11.2 运维服务组织架构 //221
11.2.1 运维服务团队架构 //222
11.2.2 运维服务团队职责 //222
11.3 运维服务流程管理 //223
11.3.1 用户服务管理 //223
11.3.2 事件管理 //224
11.3.3 问题管理 //225
11.3.4 变更管理 //225
11.3.5 配置管理 //226
11.3.6 服务水平管理 //226
11.4 数据中心运维管理 //227
11.4.1 日常运行运维管理的目标 //227
11.4.2 机房运行环境的管理 //227
11.4.3 配电系统巡检及维护 //228
11.4.4 温湿度定期检查 //228
11.4.5 消防系统巡检 //228
11.4.6 视频监控 //229
11.4.7 门禁系统检查和维护 //229
11.4.8 卫生清洁服务 //229
11.4.9 设备进场管理 //230
11.4.10 7×24小时值班及巡检服务 //231
11.5 运维平台架构设计 //232
11.5.1 技术架构设计 //232
11.5.2 功能架构设计 //233
11.5.3 平台总体部署架构设计 //234
11.5.4 分布式系统部署架构设计 //235
11.5.5 双机热备部署设计 //235
11.5.6 分级部署架构设计 //237
11.6 运维平台功能设计 //238
11.6.1 资源监控 //238
11.6.2 配置管理数据库(CMDB) //241
11.6.3 IT运维管理 //243
11.6.4 报表基本功能 //245
11.6.5 用户权限管理 //245
11.7 运维平台系统设计 //246
11.7.1 系统安全性 //246
11.7.2 系统可靠性 //247
11.7.3 系统可用性 //247
11.7.4 系统易维护性 //247
11.7.5 系统扩展性 //247
11.7.6 系统可操作性 //248
11.7.7 系统数据库的存储与恢复 //248
11.7.8 系统接入方式 //248
* 12章 招标方案 //249
12.1 招标范围 //249
12.2 招标方式 //250
12.3 招标组织形式 //250
12.4 分标规划 //250
12.4.1 分标原则 //250
12.4.2 分标方案 //251
* 13章 环保、职业安全、职业卫生 //253
13.1 环境影响及环保措施 //253
13.1.1 项目建设期对环境的影响 //253
13.1.2 运营期环境影响分析 //254
13.2 环保措施及方案 //254
13.3 职业安全和职业卫生 //255
13.3.1 主要职业危害 //255
13.3.2 卫生措施 //256
* 14章 项目实施进度及人员培训 //257
14.1 项目实施进度 //257
14.1.1 项目建设期 //257
14.1.2 实施进度计划 //257
14.2 人员组织 //258
14.3 人员培训需求和建议 //258
14.3.1 培训对象 //258
14.3.2 培训内容 //259
* 15章 项目投资估算及效益分析 //261
15.1 数据中心建设投资估算 //261
15.1.1 收入种类 //261
15.1.2 收入测算 //262
15.2 数据中心成本测算 //262
15.3 经济效益 //263
15.4 社会效益 //263
15.4.1 促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 //263
15.4.2 促进基础设施完善 //263
15.4.3 提高相关服务业务的发展水平 //263
* 16章 项目风险和风险管理 //265
16.1 风险因素分析 //265
16.2 风险对策 //266
参考文献 //267
《数字地球:空间信息技术的全球应用与未来展望》 内容简介 在信息爆炸的时代,我们赖以生存的星球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被数字化。从高清卫星图像到遍布城乡的传感器网络,海量的地理空间信息正在被生成、收集、存储和处理。这些信息,如同地球的数字孪生,为我们理解、监测和管理这个复杂而动态的系统提供了前所未有的视角。《数字地球:空间信息技术的全球应用与未来展望》一书,将带领读者踏上一段深度探索数字地球构建之路,全面解析支撑其运作的关键技术、展示其在各行各业的广泛应用,并展望其塑造我们未来生活的美好前景。 本书并非泛泛而谈,而是深入挖掘数字地球的“骨骼”与“血脉”——即其核心的空间信息技术。我们将从最基础的遥感(Remote Sensing)技术讲起,详细阐述不同类型卫星(光学、雷达、红外等)的工作原理、成像机制以及数据获取的先进方法。读者将了解到如何从遥远的太空捕捉地表的细微变化,如何利用多光谱、高光谱等技术辨识地物特征,以及合成孔径雷达(SAR)如何在云层或夜晚穿透障碍,获取关键信息。本书将深入剖析这些数据的预处理流程,包括辐射定标、几何校正、大气校正等关键步骤,确保数据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紧随其后,我们聚焦于地理信息系统(Geographic Information System, GIS)。GIS是数字地球的“大脑”,负责数据的组织、存储、管理、分析和可视化。本书将详细介绍GIS的数据模型,包括矢量模型(点、线、面)和栅格模型,以及它们各自的优势与适用场景。我们将深入探讨空间分析的各种方法,如叠加分析、缓冲区分析、网络分析、空间统计等,展示如何从海量地理数据中提取有价值的信息,例如城市规划中的交通流量分析、环境监测中的污染扩散模拟、资源管理中的适宜性评价等。本书还将介绍现代GIS软件的最新发展,包括三维GIS、实时GIS以及云GIS等前沿技术,以及它们如何驱动更智能的空间决策。 全球导航卫星系统(Global Navigation Satellite System, GNSS),如GPS、GLONSS、Galileo和北斗,构成了数字地球的“导航系统”。本书将详细解析GNSS的工作原理,包括信号的传播、接收和定位解算过程。我们将探讨不同GNSS接收机的技术特点,以及差分GPS(DGPS)、实时动态GPS(RTK)等高精度定位技术如何实现亚米级甚至厘米级的定位精度。此外,本书还将阐述GNSS在土地测绘、交通导航、应急响应、精准农业等领域的关键作用,以及其与惯性导航系统(INS)等其他定位技术的融合应用。 除了上述三大核心技术,本书还将深入探讨支撑数字地球运转的大数据与云计算技术。海量地理空间数据的存储、管理和处理需要强大的基础设施。我们将介绍分布式文件系统(如HDFS)、NoSQL数据库(如HBase, Cassandra)等大数据存储技术,以及MapReduce、Spark等并行计算框架在地理空间数据处理中的应用。云计算平台(如AWS, Azure, GCP)如何为数字地球提供弹性的计算资源、存储能力和专业的地理空间服务,也将是本书的重要探讨内容。我们将分析如何利用云原生技术构建可伸缩、高可用的数字地球服务平台。 三维建模与可视化技术是数字地球呈现其全貌的关键。本书将详细介绍三维地理模型(如倾斜摄影模型、BIM模型、LiDAR点云数据)的获取、处理和构建方法。读者将了解到如何利用航空摄影、无人机测绘等手段生成高精度的三维城市模型,以及如何将这些模型与GIS数据相结合,实现逼真的三维空间展现。本书还将探讨虚拟现实(VR)和增强现实(AR)技术在数字地球领域的应用,例如沉浸式的城市规划评审、实时的现场勘查叠加显示等。 人工智能(AI)与机器学习(ML)正在以前所未有的方式赋能数字地球。本书将深入探讨AI在地理空间信息处理中的应用,包括: 地物提取与识别: 利用深度学习模型(如CNN, U-Net)从高分辨率遥感影像中自动识别和提取道路、建筑、农作物、水体等各类地物,大大提高数据生产效率。 变化检测: 通过对比不同时期的遥感影像,利用AI算法自动识别地表的变化,如城市扩张、森林砍伐、灾害发生等,为监测和预警提供有力支持。 空间预测与模拟: 应用机器学习模型进行土地利用变化预测、城市人口密度分布模拟、自然灾害风险评估等,为可持续发展提供科学依据。 自然语言处理(NLP)在地理信息中的应用: 如何从海量的文本数据(如新闻报道、社交媒体评论)中提取地理位置信息,并与空间数据进行关联分析,发现新的洞察。 本书不仅会从技术层面进行剖析,更会着重展示数字地球在全球范围内的多元化应用。我们将精选一系列具有代表性的案例,涵盖: 智慧城市建设: 数字孪生城市、交通管理优化、环境监测与污染防治、公共安全与应急响应、智慧能源管理等。 自然资源与环境保护: 森林资源监测与火灾预警、水资源管理与洪水预测、土壤侵蚀监测、生物多样性保护、气候变化影响评估与适应策略等。 农业现代化: 精准农业、作物长势监测、病虫害预警、农田土壤健康管理、农产品溯源等。 应急管理与灾害响应: 地震、洪水、台风等自然灾害的快速评估、灾害区域可视化、救援资源调度、灾后重建规划等。 交通与物流: 智能交通系统、物流路径优化、车队管理、无人驾驶技术支撑等。 国土空间规划与管理: 土地利用现状调查、城乡规划辅助决策、不动产登记与管理、历史文化遗产保护等。 文化旅游与社会服务: 旅游资源可视化、虚拟旅游体验、社区服务精准定位、人口普查与社会经济分析等。 在展望未来时,本书将探讨数字地球面临的机遇与挑战。我们将分析新兴技术(如5G/6G通信、物联网(IoT)、区块链、边缘计算)将如何进一步提升数字地球的能力,例如实现更广泛、更实时的空间信息获取和处理。我们将讨论在数据隐私、信息安全、数据共享、伦理法规等方面需要关注的问题,以及如何构建一个开放、协作、可持续发展的数字地球生态系统。最后,本书将描绘数字地球如何成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应对全球性挑战、实现可持续发展目标的强大引擎。 《数字地球:空间信息技术的全球应用与未来展望》是一本集理论深度、技术广度与应用多样性于一体的著作。它不仅适合从事地理信息科学、遥感、测绘、计算机科学、环境科学、城市规划等相关领域的科研人员、工程师和学生阅读,也对政府决策者、企业管理者以及对我们居住的星球充满好奇的公众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本书旨在激发读者对空间信息技术的兴趣,理解数字地球的巨大潜力,并共同参与到构建更美好、更智能、更可持续的未来地球的进程中。

用户评价

评分

我是一位初入IT行业的新手,对云计算充满了憧憬,也对建设支撑这些服务的底层基础设施感到一丝迷茫。了解到《云计算数据中心规划与设计》这本书,我把它当作是我的入门指南。我希望它能以一种清晰易懂的方式,将那些看似高深莫测的专业术语和概念一一解读。比如说,在数据中心选址时,需要考虑哪些关键因素?如何进行合理的容量规划,以保证未来的扩展性?在供电和制冷系统方面,有哪些主流的技术和设计原则?我对各种服务器、存储和网络设备的选型以及它们之间的互联方式也感到好奇。这本书能否帮助我理解不同组件之间的协同作用,以及如何设计一个既稳定又高效的网络架构?我尤其希望它能够介绍一些行业内的最佳实践和常见的设计误区,让我少走弯路。如果能包含一些图表和流程图,那就更好了,这样可以帮助我更直观地理解复杂的概念。总而言之,我希望这本书能够为我打开一扇通往数据中心技术世界的大门,让我能够对云计算基础设施有一个初步但扎实的认识。

评分

这本书的题目着实吸引人,作为一名在数据中心领域摸爬滚打多年的老兵,我一直对如何在高密度、高可用性的环境下实现高效的资源利用和灵活的扩展性感到好奇。市面上关于云计算的讨论很多,但真正深入到数据中心物理层面的规划与设计,并将其与云计算的需求相结合的详尽著作却不多见。我期待这本书能够填补这方面的空白,提供一套系统性的方法论,从选址、供电、制冷、布线到安全防护,将每一个环节都剖析得清清楚楚。特别是对于云计算所强调的弹性和敏捷性,这本书能否提供一些在数据中心设计层面的创新思路,例如如何通过模块化设计来应对业务的快速变化,或者如何利用智能化运维系统来降低运营成本,都是我非常感兴趣的。我希望能看到一些实际案例的分析,能够结合不同规模和应用场景下的数据中心建设经验,让理论知识变得触手可及。同时,对于当前流行的绿色数据中心理念,我也想知道这本书是如何将其融入到规划设计中的,如何在满足高性能计算需求的同时,最大程度地降低能耗和碳排放。这本书的价值,在于能否真正帮助读者建立起一个全面、深入的云计算数据中心设计思维框架,使其在面对复杂项目时,能够游刃有余。

评分

作为一名行业分析师,我密切关注着云计算技术的发展趋势及其对基础设施带来的深远影响。这本书《云计算数据中心规划与设计》引起了我的兴趣,因为我认为它触及了云计算生态系统中一个至关重要的环节。我期待这本书能够提供一个宏观的视角,深入分析当前云计算数据中心设计面临的挑战和机遇,以及未来的发展方向。例如,随着AI、大数据、物联网等新兴技术的兴起,数据中心的设计需要做出哪些调整以适应这些新的应用场景?在安全性方面,如何在新一代数据中心设计中构建更强大的防护体系,抵御日益复杂的网络威胁?对于全球范围内不断加强的环保法规和可持续发展要求,这本书是否能够提供关于绿色数据中心设计的前沿理念和创新实践?我希望它能够基于深入的市场调研和技术分析,为行业内的决策者、设计师和工程师提供具有洞察力和前瞻性的指导,帮助他们构建面向未来的、具有竞争力的云计算数据中心。

评分

作为一个在大型企业负责IT基础设施的老总,我们正面临着从传统数据中心向现代化、云化数据中心转型的关键时期。这本书的题目《云计算数据中心规划与设计》恰好击中了我们的痛点。我关注的不仅仅是技术细节,更重要的是整体的战略规划和投资回报。这本书能否提供一套关于如何评估现有数据中心、确定转型方向和目标,并制定详细的实施路线图的指导?我希望它能深入探讨如何平衡性能、成本、安全、可靠性和可持续性这几个核心要素。例如,在考虑采用超融合基础设施还是分离式架构时,应该如何权衡?对于大规模数据中心的能源效率提升,是否有切实可行的设计方案和技术建议?书中对于如何规划和设计高可用性、灾难恢复能力强的云计算数据中心,以及如何满足不断增长的业务需求,是否有具体的策略和成功案例?我期待这本书能为我们提供更具前瞻性和指导性的洞察,帮助我们做出明智的决策,成功构建一个适应未来发展趋势的云计算数据中心。

评分

我是一名在数据中心运维一线工作的工程师,每天都在与服务器、网络设备、UPS、空调等打交道。我对《云计算数据中心规划与设计》这本书的期待,更多地集中在实际操作层面上。我想了解在规划设计阶段,哪些因素会直接影响到日常的运维效率和成本。比如,在布线设计上,如何才能做到整洁、易于管理,并方便日后的设备更换和升级?在供电和制冷系统的设计上,是否有最新的节能技术和监测手段可以应用,以降低PUE值?对于机柜布局和通道设计,如何才能最大化空间利用率,同时保证良好的散热效果和人员操作的便利性?书中能否提供一些关于智能运维和自动化管理在数据中心设计中的体现,例如如何通过监控系统实现对设备状态的实时掌握,或者如何通过预警机制来防止故障发生?我希望这本书能给我带来一些实用的建议,让我在日常工作中能够更好地理解设计意图,并提出更优化的运维方案。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teaonline.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图书大百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