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简介
2017年7月1日,由教育部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清华大学高校德育研究中心、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协同创新中心、北京高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研究协同创新中心(清华大学)、清华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研究》编辑部、《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编辑部共同主办的“第七届全国思想政治教育高端论坛——十八大以来思想政治教育理论创新与经验总结研讨会”在秦皇岛举行。来自清华大学、中国人民大学、复旦大学、吉林大学、兰州大学、山东大学等80多所高校的150多位专家学者,聚焦十八大以来思想政治教育理论创新与经验,在“十八大以来思想政治工作的成就和经验研究”“思想政治工作的基本理念、基本规律研究”“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思想政治教育研究”“思想政治工作学术体系、学科体系、话语体系创新研究”等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的研究上,达成了多项共识,深化了理论思考,促进了实践创新。
《思想政治教育理论与实践创新聚焦:第七届全国思想政治教育高端论坛论文集萃》收入的35篇论文系从与会专家学者提交的近200篇论文中精选出来的。
作者简介
艾四林,哲学博士,教授。清华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清华大学高校德育研究中心主任,《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杂志主编。德国多所大学访问学者和研究学者。兼任中央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首席专家,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学科评议组成员,国家社会科学基金学科评审组专家,教育部研究生思想政治理论课分教学指导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全国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研究会副会长、中国历史唯物主义学会副会长、中国科学社会主义学会副会长。入选国家万人计划首批哲学社会科学领军人才、新世纪百千万人才_工程国家人选、全国文化名家暨“四个一批人才”。主要从事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马克思主义发展史、西方马克思、主义的教学与研究工作。
吴潜涛,哲学博士,教授。清华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学术委员会主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研究》杂志主编,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清华大学高校德育研究中心副主任。兼任中央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首席专家,教育部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指导委员会副主任兼“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分教学指导委员会主任,中国伦理学会副会长,全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研究会学术委员会副主任,国家社会科学基金学科评审组专家,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曾在日本学习工作多年。主持和完成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项目等国家、省部级课题十余项,在《哲学研究》等刊物发表论文二百余篇。著作《社会主义荣辱观研究》-书入选《国家哲学社会科学成果文库》。获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等多项省部级以上教学科研奖励。主要从事思想政治教育和伦理学的教学与研究工作。
目录
习近平思想政治教育思想研究
论“马魂、中根、西鉴”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研究范式
——深入解读习近平总书记“在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精神
做好新时期青年教育工作的根本遵循
——深入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关于青年教育的重要论述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
价值观的五个维度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习近平总书记“共同价值”思想的辩证
统一关系探析
党的十八大以来共产党员理想信念教育研究述评
思想政治教育理论创新研究
自主性与科学性相统一建设中国特色思想政治教育理论
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三重底色
高校思想政治教学改革应处理好“十大关系
论社会结构转型与思想政治教育研究的理性扩张
论思想政治教育过程的结构及规律
大力加强边疆民族地区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
增强思政课师生获得感的若干关系思考
思想政治理论课实效性研究
增强亲和力、针对性,在改进中加强思想政治理论课
思想政治理论课”一线二红三实“立体教学模式探索i
“移动课堂法”是提升思政课亲和力的有效途径
论教育实验在“思政课”教育教学改革中的运用
论提升思想政治理论课实效性的四个维度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生活化”模式的建构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理论研究
从“三个倡导”到“两个共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再凝练
试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思想基础
社会主义自由的认知基础——自由话题纵横谈
友善价值观的哲学内涵及其对高校德育的启示
培育和践行核心价值观的动力困境及其破解: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探索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过程的思考
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传统节日的理论意蕴与实践路径
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效果评估研究
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载体研究
——以大学生思想政治理论网络学习共同体为例
马克思主义指导及多样文化资源研究
论马克思恩格斯共产主义思想的现实性
马克思精神生活治理的“感性生存现实”实践价值逻辑
从“姓马”到“信马”“用马”
——浅谈新形势下党员干部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
论红色革命文化教育的当代话语转换
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理性设计论略
——以“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为例
文化自信与意识形态安全研究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的文化自信培育
美国对华意识形态议题设置的基本策略
文化自信与高校文化传承创新的路径研究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培育文化自信的关键问题
微时代执政党意识形态安全战略“四力”思路谫论
会议综述
在改进中加强思想政治工作
——“第七届全国思想政治教育高端论坛”综述
后记
精彩书摘
《思想政治教育理论与实践创新聚焦:第七届全国思想政治教育高端论坛论文集萃》:
一、习近平总书记关于青年和青年工作重要性的
重要论述具有十分丰富的内涵
青年最富有朝气、最富有梦想,历届党的领导人都十分重视青年和青年教育工作。以习近平总书记为核心的党中央也高度重视青年,关注青年的健康成长。在重要系列讲话中,习近平多次谈到青年,并对青年给予了高度评价,深刻阐述了青年对社会进步、国家发展和对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实现的重要性。
(一)强调“青年是整个社会中最积极、最有生气的力量”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在系列讲话中明确强调,“青年最富有朝气、最富有梦想。中国的未来属于年轻一代,欧洲的未来属于年轻一代,世界的未来属于年轻一代”①,“青年是可爱、可信、可贵、可为的一代”②,“历史和现实都告诉我们,青年一代有理想、有担当,国家就有前途,民族就有希望,实现我们的发展目标就有源源不断的强大力量”③,这些是对青年和青年教育在国家发展中具有的重要地位的高度肯定。事实上,早在1983年8月10日河北正定县青年“三热爱”教育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就曾强调,“青年是整个社会中最积极、最有生气的力量,是振兴正定所要依靠的生力军,从某种意义上说,振兴正定的大业,要在我们这一代青年手中实现”,还谈到“青年的命运总是与祖国的命运紧密联系在一起的。时代的变革,常以青年为先锋;社会在前进,必以青年为主力”④。
(二)充分论述了“青年是未来”的思想
在系列讲话中,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青年是国家的未来、民族的未来…亚洲的未来”“世界的未来”“对外联系合作的未来”,同时强调“祖国的未来属于青年,重视青年就是重视未来”。2013年5月4日,他在同各界优秀青年代表座谈时的讲话中强调:“中国共产党从来都把青年看作是祖国的未来、民族的希望,从来都把青年作为党和人民事业发展的生力军,从来都支持青年在人民的伟大奋斗中实现自己的人生理想。”“青年兴则国家兴,青年强则国家强。我们党自成立之日起,就始终代表广大青年、赢得广大青年、依靠广大青年。”2014年7月4日,他在韩国国立首尔大学作的题为《共创中韩合作未来同襄亚洲振兴繁荣》的演讲中强调,“青年是中韩两国的未来,也是亚洲的未来。”2014年11月1日,他在全军政治工作会议发表的重要讲话中指出:“青年一代是党和军队的未来和希望,革命事业靠你们接续奋斗,优良传统靠你们继承发扬。”2014年12月20日,他在庆祝澳门回归祖国15周年大会暨澳门特别行政区第四届政府就职典礼上的讲话中强调:“澳门青少年是澳门的希望,也是国家的希望,关系到澳门和祖国的未来。要实现爱国爱澳光荣传统代代相传,保证‘一国两制’事业后继有人,就要加强对青少年的教育培养。要高度重视和关心爱护青年一代,为他们成长、成才、成功创造良好条件。”
(三)强调“青年是实现中国梦的重要主体”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提出的“中国梦”重要论述产生了巨大反响,具有鲜明的时代特色和强烈的感召性,人民无不受之振奋鼓舞,特别是他深刻论述了“青年梦”与“中国梦”的辩证关系,明确强调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的实现归根到底要依靠广大人民群众来实现,青年群体是广大人民群众中非常重要的一部分,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重要主体。2013年5月2日,五四青年节前夕,习近平总书记在给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2009级本科团支部全体同学的回信中点明:“中国梦是国家的梦、民族的梦,也是包括广大青年在内的每个中国人的梦。”①在随后的五四青年节,他在同各界优秀青年代表座谈时的讲话中鲜明指出,“青年最富有朝气、最富有梦想。近代以来,我国青年不懈追求的美好梦想,始终与振兴中华的历史进程紧密相联”,“中国梦是我们的,更是你们青年一代的。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终将在广大青年的接力奋斗中变为现实”。②
……
思想政治教育理论与实践创新聚焦:第七届全国思想政治教育高端论坛论文集萃 下载 mobi epub pdf txt 电子书 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