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名言通解

中医名言通解 下载 mobi epub pdf 电子书 2024


简体网页||繁体网页
段逸山,王庆其 著



点击这里下载
    


想要找书就要到 图书大百科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发表于2024-11-22

类似图书 点击查看全场最低价

图书介绍

出版社: 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
ISBN:9787535792884
版次:1
商品编码:12344237
包装:精装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8-05-01
用纸:特种纸
正文语种:中文


相关图书





图书描述

编辑推荐

★ 编者权*,代表了我国中医界的*高水平。

★ 本书传承中医文化的宗旨,紧扣中医药学术发展的需求,有裨于中医药专业人员、中西医临床医师及中医爱好者提高中医学基础理论水平及中医文化修养,拓宽临床辨证论治视野,启迪智慧。

★ 书中的内容深入浅出、紧贴临床,字里行间彰显了编者对中华文化、中医文化的尊重和热爱。

★ 书中名言的选择兼顾经典性与实用性。本书从历代重要医学著作与文史作品中筛选名言,入选的名言既具有权*性,有具有实用性。

★ 书中对每一条经典都做了通俗易懂、水乳交融的印证和阐释,并与时俱进地用现代语言解读了经典名句的深邃寓意,不仅努力让“古籍里的文字活起来”,而且结合现代研究,赋予中医所用之典其鲜活的当代医理及临床应用的价值与意义,为喜爱中医药的读者们学经典、用经典提供一本质量上乘的参考用书。

内容简介

本书收录先秦至清代(酌收民国)时期医学及文史哲等方面著作中有关中医药的名言共2600余条,加以解读析疑,以宏医旨。国医大师裘沛然先生说:“我国自古以还,哲人代出,其嘉言遗旨,往往一语可为百世师,一言而为后人法,所以昌明治道,敦厚漓俗,剖析事理,益人神智,载籍所记,美不胜收,斯诚中华民族之优秀文化,亦世界人类之瑰宝也。”为了适应学术发展之需求,满足广大在校学生、中西医药临床医务人员以及中医爱好者学习之需要,本辞典将书中内容按养生、阴阳、五行、脏腑、经络、病因、病机、诊法、辩证、治法、方药、论病等分类,以方便读者查阅。目前市场上同类书极少。

作者简介

段逸山, 上海中医药大学终身教授、博士生导师;上海市高校名师;中华中医药学会医古文分会名誉主任委员,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医药古籍保护与利用小组专家;曾连续担任全国中医药院校规划教材第五至第八版《医古文》主编与卫生部“十一五”规划教材《中医古籍校读法》(供研究生用)主编;发表学术论文约200篇,出版学术著作、教材约60部;段教授编写的教材及著作先后获上海市优秀本科教材一等奖、全国优秀本科教材奖以及中华中医药学会学术著作奖等。

王庆其, 上海中医药大学终身教授、博士生导师、上海市名中医,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全国名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师承导师;曾担任全国中医药院校“十五”“十一五”“十二五”规划本科生统编教材《内经选读》主编(先后获上海市教委优秀本科教材一等奖、全国优秀本科生教材奖等),担任全国中医药院校研究生统编教材《黄帝内经理论与实践》、《内经病证学概论》主编;曾荣获全国师德师风先进个人,上海市劳动模范等称号。

目录

前 言

凡 例

分类目录

一阴阳五行篇001 / 001

二医德医风篇006 / 043

三习医问道篇008 / 059

四养生益寿篇013 / 095

五精神气血篇025 / 194

六藏象学说篇033 / 254

七经络针灸篇045 / 348

八诊断方法篇050 / 398

九病因病机篇056 / 443

十辨证要点篇073 / 575

十一治则治法篇083 / 656

十二中药方剂篇098 / 780

精彩书摘

0001一阴一阳之谓道。(《周易·系辞上》)

阴阳学说是古人用以认识自然和解释自然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包涵着丰富的辩证法思想。阴阳学说认为,世界是物质的,物质世界是在阴阳二气相互作用下发生、发展、变化着的。用阴阳学说认识世界的关键在于分析既相互对立,又相互统一,相反相成的阴阳两种物质势力之间的关系以及变化规律。阴阳学说渗透到医学领域,用于阐释人体生命活动和病理变化,指导人们对疾病的诊断、治疗及预防。所谓“道”,即法则、规律的意思。阴阳学说用以概括自然界一切事物运动变化的总规律。《素问·阴阳应象大论》载:“阴阳者,天地之道也……治病必求于本。”诚如张介宾所说:“医道虽繁,而可以一言蔽之者,曰阴阳而已。”(《景岳全书·阴阳》)

0002一阴一阳谓之道,偏阴偏阳谓之疾。(南宋·成无己《注解伤寒论·辨脉法》)

人体要维持正常的生命活动,有赖于体内阴阳两个方面保持相对的平衡协调关系。因为人体的生命活动是以物质为基础的,没有阴精就无以产生阳气,而没有阳气的功能活动,就无以不断地化生阴精。一阴一阳相互配合,相互协调,维持相对平衡,人体生命活动就正常而有规律,疾病因此也就不会发生。如果体内阴阳失调,原来相对平衡的关系被打破,出现阴阳偏盛偏衰的状况,生命活动的规律便紊乱,机体就会发生疾病。例如阳邪致病,可使体内阳偏盛而阴偏衰,出现热证;阴邪致病,则使体内阴偏盛而阳偏衰,出现寒证。阴阳还赅括人体上下、左右、前后的位置,脏腑、经络的属性,又有气血、津液、精髓、水火的差异以及病邪的性质、气候环境的变化等很多内容,而所有各种情况如有偏胜,均可导致疾病。所以治病之道,要在调整阴阳。参见上条。

0003人与天地同一橐籥,故天地之气有升降,人之气亦随之。(明·孙一奎《医旨绪余·防暑论》)橐(tuó)籥(yuè),喻指本源。在中医学乃至整个中国古代哲学领域,气是一切物质的基础,天地人均本源于气。人与天地万物同一本源,人在节律和结构上应当与天地具有同一模式,即使形式不同,天地的各种变化也必然影响人的生理活动。《素问·阴阳应象大论》:“地气上为云,天气下为雨。”人处于气交之中,无时无刻不受天地之气的影响。《素问·六微旨大论》云“天枢之上,天气主之;天枢之下,地气主之;气交之分,人气从之,万物由之。”因此,天地之气有升降,人体之气亦是如此。如肺属金,在位为西,肝属木,位主东方,二者东西相对,金木相克,在五行属于所胜所不胜关系。肝气升于左,肺气降于右,二者一升一降,相互协调,共同维持全身气机的升降平衡。不仅如此,《素问·阴阳应象大论》还提及“脾主升清,胃主降浊”,脾胃升清降浊亦与天地之升降相通应。中医学遵循人身应同天地的理念,用以认识生命特征、人体健康和疾病。在理论上参与构建了藏象经络学说和五运六气,在临床上蕴育变化出诊法和治法,并创立了道术合一的养生保健体系。

0004人与天地相参也,与日月相应也。(《灵枢·岁露论》:“~故月满则海水西盛,人血气积……至其月郭空,则海水东盛,人气血虚。”)

人生存于天地之间,自然界天地阴阳、日月星辰的运动变化,时时影响着人的生命运动。以日月为例,一日之中太阳的升降起落及在天空中的位置,对人体阳气生、长、收、藏的变化具有影响,而阳气的消长又使疾病过程出现旦慧、昼安、夕加、夜甚的周期性变化;一月之中,月亮的朔、弦、望、晦引起海水、江河的潮汐变化,也影响着人体中气血的流动变化。比如月望时海水西盛,人体的气血亦充盛;月晦时海水东盛,人体的气血就虚弱。正因为人与天地日月的关系如此密切,所以自然界中时令的变迁,日月星辰的运动,可以作为临床诊治疾病的重要的参考因素。参见1176条。

0005人以天地之气生,四时之法成。(《素问·宝命全形论》)人依靠天地阴阳之气的交合而衍生,依赖天地的大气和水谷精气而维持生命运动,顺应四季寒热温凉、生长收藏的规律而正常地生存。因此,人类生命活动与自然界有着不可分割的联系。人体的生理活动、病理变化,以及情志好恶、起居饮食,都直接或间接地受到自然界各种因素的影响。所以摄生防病,必须顺应自然界的规律。参见下条。

0006人生于地,悬命于天;天地合气,命之曰人。(《素问·宝命全形论》)

人的生命活动与天地有着广泛而密切的联系。一方面,人类必须依赖于自然界的天之气、地之物,才能生存;另一方面,自然界的阴阳消长、四时物候的变化,又无时无刻不在影响着人。所以说,天气与地气相交融,才具备了人类生命活动的条件和环境。如果人类能够掌握自然规律,顺应天地阴阳四时的变化,采取积极措施,摄生保健,就能长久地维持正常的生命活动,达到延年益寿的目的。参见上条。

0007人生有形,不离阴阳。(《素问·宝命全形论》)

人体是一个有机的整体,从其形态和功能特性来分析,都可以划分为阴阳两部分。如人体上部属阳,下部属阴;体表属阳,体内属阴。而体表又可再分阴阳,如体表的背部属阳,腹部属阴;外侧属阳,内侧属阴。以脏腑来分,六腑属阳,五脏属阴。而五脏之中又可再分阴阳,如心与肺属阳脏,肝、脾、肾属阴脏。再具体到每一脏腑,又有阴阳之分,如心有心阴、心阳,肝有肝阴、肝阳,肾有肾阴、肾阳。总之,人体上下、内外各部位的组织结构,虽然形态各异,功能复杂,但都可以根据其特性,用阴阳来概括说明。阴阳学说把人体看作是由各种既对立矛盾,又协调统一的组织结构、功能活动所组成的统一体,是认识人体生理病理,指导诊断治疗的重要理论。

0008人在阳时则舒,在阴时则惨。(东汉·张衡《二京赋》)

人类生活在天地之间,与自然界息息相关。人受外界环境变化的影响,相应在身体、情志方面会发生一些微妙的变化。一般来说,风和日丽的晴朗天气和春夏季节,即所谓阳时,会使人感到轻松愉快,精神振作,充满生机;反之,凄风苦雨的阴冷天气和秋冬季节,即所谓阴时,易使人情绪低沉,精神委顿,身体疲乏不适。所以,人应当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随着时令气候的变化,及时调整自己的饮食、衣着、起居和情绪,积极地去适应和驾驭自然界的变化。

0009人身之脉,阳法天而健,阴法地而翕。(清·吴仪洛《伤寒分经·比类金匮胃寒证》)

健,指强盛。翕(xī),指和合。人体的血脉贯通全身,内连脏腑,外达肌表,运行气血,周流不休,所以脉象能够反映全身脏腑功能、气血、阴阳的综合信息。阴阳可分天地。阳主动,有健运向上的作用;阴主静,有宁静抑制的功效。脉的阴阳之分,可以体现脉位的浅深、脉搏频率的快慢、脉力的强弱等要素,从而显示人体功能的状况。

0010人者,天地之镇也。(《灵枢·玉版》)

自然界中,阴阳四时及其他事物的种种变化,会对人体的生理活动和病理变化产生影响。但是,人在承受这种影响时并不完全被动,也能具有主动性。比如懂得养生之道的人能够了解、掌握自然界阴阳的消长变化,依据四季的冷暖变迁,适时调理自己的饮食起居,以保养体内的阳气和阴精,主动避免或预防恶劣气候的侵袭。此外,人还能以气功、导引、服药等方式来增强体质,预防疾病。所以说,人一旦掌握了自然界阴阳四时变化的规律,就能化被动为主动,适应自然,驾驭自然,“与万物沉浮于生长之门”(《素问·四气调神大论》)。因此人在自然界中超然于群物之上,具有最为重要的地位。人为“天地之镇”一语更为深刻的含义是,说明人具有改造自然、改造社会的巨大作用。如人工降雨以治旱,疏通河渠以抗涝,通草木之性以兴农,明理化之道以扶工,知礼义以息干戈,重卫生以防疾疫等。总之,人可以参赞天地而育造化。故《素问·宝命全形论》有“天覆地载,万物悉备,莫贵于人”之说。

0011人知夫生之为生,而不知生中有克;知克之为克,而不知克中有用。(明·张介宾《类经图翼·五行统论》)

五行相生,是指一类事物对另一类事物具有促进、资生等作用。五行相克,是一类事物对另一类事物具有抑制、约束等作用。然而,事物之间的相生和相克不是截然无关,而是密切联系的。体现为生中有克,克中有用。只有这样,自然界才能维持其生态平衡,人体也才能维持其生理稳态。以木为例,木虽克土,而通过木生火、火生土的资生作用,使木克土中具有“生”的因素,是谓“克中有用”。木虽生火,而通过木克土,土克水、水克火的制约作用,使木生火中具有“克”的因素,是谓“生中有克”。中医学所阐述的生克原理,说明人体各种脏器功能,有其生长的一面,而生长必须有所克制,才能保证人体正常功能的协调平衡。自然界的一切事物,也同样有生长,也必须有制约,制约是为了更好地生长,如果没有制约,必然会因过亢而致害。故《素问·六微旨大论》有“亢则害,承乃制”之言。

0012人是小乾坤,得阳则生,失阳则死。(明·张介宾《类经附翼·大宝论》)

自然间万物皆依赖阳气,阳气充盛则万物生长,阳气衰亡则万物萧条,乃至死亡。张氏针对阴寒之气有碍生化而强调阳气为造化之主。认为阳主生,阴主杀。人为万物之灵,自然界万有不齐的物质及其运动变化规律,基本上具备于人体,它有似天地的一个缩影,故称为小乾坤。人身小天地同样有赖阳气为性命之本,即人体生命的发生、延续,各种生理功能的正常进行,如肌肉运动、脏腑功能、气血津液运行,以及体温、呼吸、心脉、思维等所有生理活动和功能表现,都归属于阳气的主导作用。正如景岳自述:“凡通体之温者,阳气也;一生之活者,阳气也。”突出阳气对于生命体的重要性,故称“人之大宝,只此一息真阳”。

0013人禀五常,因风气而生长。风气虽能生万物,亦能害万物。如水能浮舟,亦能覆舟。(东汉·张机《金匮要略·脏腑经络先后病脉证》)

自然界的正常气候能生长万物,不正常的气候会伤害万物。就像水能载舟,亦能覆舟一样。处于自然之中的人当然也不能例外。生长、发育离不开阳光、空气、水等自然条件,而自然环境的反常变化,又会影响人体的生长发育。如寒热反常与过湿过燥等都会干扰人的生理活动。人与自然息息相应,是统一的整体。机体活动与自然相适应,则健康无病;反之,则产生疾病。认识人与自然的统一性,重视适应自然的必要性,对于养生防病、辨证论治具有重要意义。

0014人禀阴阳五行之气,以生于天地间,无处不与天地合。(清·石芾南《医原·人身一小天地论》)人是天地阴阳形气相感的产物,与自然界和谐一致,均受阴阳五行运动规律制约,人体生命活动必须与外界环境不断进行物质、能量和信息交换,随着自然界变化而发生相应的变化,以保证正常的生命活动。反之,就会产生不适,甚至生病。所以人类要顺应自然规律,与自然协调相处,怡养心身,以适应自然,达到天人合一的境界。

0015大抵人不能常动,亦不能常静。常动则胶于阳,而有以失于阴;常静则胶于阴,而有以失于阳。阴阳偏胜,则伤之者至矣。(元·李冶《敬斋古今黈》卷五)

阴阳的动态平衡是人体得以正常生存的条件。人在日常生活中或动或静,对于体内的阴阳消长具有非常密切的关系。阴主静,阴静是指生命活动物质由显著变动转化为相对静止,或由强活动变为弱活动。阳主动,阳动是指生命活动物质由相对静止转化为显著变动,或由弱活动变为强活动。阴静阳动在相对的基础上保持统一和平衡,从而维持人的正常生命活动。人若常动不静,则阳气太盛而伤阴;若只静不动,则阴精不能化生阳气,则阴盛而阳衰。如此皆为阴阳失调,必然破坏正常的生命节律,而导致疾病。只有动静得宜,劳逸结合,才能保持体内阴阳的动态平衡,健康也就有了一定的保证。

0016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老子》第四十二章)

“负阴而抱阳”,意指世间万物都包含有“阴”和“阳”,不能理解作背为“阴”,腹为“阳”。“冲”,意为虚,与盈相对。《老子》第四章说“道冲而用之,或不盈”,第四十五章又说“大盈若冲”。老子认为世间万物都包含着阴和阳两个方面。如“二”由“一”分化出来,而“二”则可以变化为“三”,这就是所谓“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三”正是由阴、阳再加上这清虚之气。万物都离不开阴、阳与气,这是“三生万物”的基本含义。老子哲理特别重视“冲气”,因为阴和阳是两个对立面,有了冲气才得以调和,万物才能正常生长。所以在道家养生思想中常强调“冲虚”这一概念。与《内经》所说“恬淡虚无,真气从之”意义相通。

0017凡阴阳之要,阳密乃固。(《素问·生气通天论》)

大凡阴阳的关键,在于阳气固密于外,阴气才能守持于内。凡是阴阳事物或现象调和的关键,在于阳气内敛,不过旺,才能固守保护这种协调平衡。因此,调和阴阳,是最好的养生方法。如果阳气过于亢盛,不能固密,则会耗伤阴液,导致阳盛阴衰而使人生病。对于人体来说,阳气充足,阴气不虚,阴阳相互运动不息,才能维护健康,即《素问·生气通天论》所谓“阴平阳秘,精神乃治”。

0018凡阴虚之极阳必厥,阳虚之极阴必躁。(清·熊寿试《伤寒论集注·太阳经中》)

阴虚之极,不能敛阳,产生阳气厥逆的证候;阳虚之极,不能制阴,出现躁动不安的证候。此为阴阳的对立制约,即相互关联的阴阳双方彼此间存在着相互斗争、抑制、排斥、约束的关系。阴阳的对立制约是宇宙间普遍存在的规律,是促进事物运动发展的内在动力。正是由于阴阳的这种相互对立制约,才维持了阴阳之间的动态平衡。如四季寒热温凉的气候变化,即是自然界阴阳相互制约、相互消长的结果。故《素问·脉要精微论》说:“冬至四十五日,阳气微上,阴气微下;夏至四十五日,阴气微上,阳气微下。”而人体中的阴气和阳气之间的动态平衡,亦是阴阳双方相互对立、相互制约的结果。反之,其对立制约关系失调,动态平衡被破坏,则标志着疾病的发生。

0019天之大宝,只此一丸红日;人之大宝,只此一息真阳。(明·张介宾《类经附翼·大宝论》)张介宾针对朱丹溪“阳常有余,阴常不足”论,提出“阳常不足,阴本无余”的著名论点,强调阳气的重要。认为人体阴气的生成和衰败都以阳气的功能作用为主导,即所谓“阴以阳为主”。凡人之体温、活力及功能活动等,都是阳气的作用。及至呼吸停止,则身冷如冰、形存而气去。这种阳脱在前而阴脱在后的情况,正是阳常不足的表现。他又以春夏阳热而生化万物,秋冬阴寒而缺乏生意为例,说明“热无伤而寒可畏”;论证阳气的重要性,明确指出“生化之权,皆由阳气”。在生命过程中,“难得而易失者唯此阳气,既失而难复者亦唯此阳气”(《景岳全书·阳不足再辨》)。他认为阳气之于人犹如太阳之于天地,可贵之极:“天地之和者,唯此日也,万物之生者,亦唯此日也。设无此日,则天地虽大,一寒质耳,岂非六合尽冰壶,乾坤皆地狱乎?人是小乾坤,得阳则生,失阳则死。”

......

前言/序言

本书前身系《中医名言辞典》。 《中医名言辞典》于1992年问世以来已越二十余年,目前书市早已售罄,其间常有读者询问何时再版。由此思念起是书主编国医大师裘沛然先生。裘老生前为圆成此书竭尽全力,组织业内同仁及门人精心纂集,并亲自提笔撰写序文。惜乎先生已于2010年驾鹤西去。近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根据读者需要,约请原副主编段逸山、王庆其两位组织重行撰写,以续先生之遗业。

此番编著,主要做了三项工作:一是对原书欠当之处,作修缮补充,删除少量重复的条文;二是新增400余条条目,按原来编写体例组织编撰;三是原书未作分类,现据条目主旨分为十二类。

上述工作,最为棘手的是分类。因为前人所述,每每涉及多途,难以一概而论,须据其主旨,以作定夺。如张介宾《景岳全书·眩运》:“头痛之病,上实证也;头眩之病,上虚证也。”就其对“头痛”“头眩”辨析的角度而言,可纳入“辨证要点篇”;从其发病的原因与机制来说,宜归到“病因病机篇”。《素问·五脏生成》有“头痛颠疾,下虚上实”语,言头痛属上实;《灵枢·口问》载“上气不足,脑为之不满,耳为之苦鸣,头为之苦倾,目为之眩”文,谓头眩属上虚。张氏此论由此生发,而《素问》与《灵枢》是从病因病机的角度论述二证的。据此,本书将此条置于“病因病机篇”。虽然在分类上耗费了诸多心血,但是欠当之处,或有夥够。

唐代文魁韩愈有言: “人声之精者为言,文字之于言,尤其精也。”据此而论,名言佳文宜是文字中之尤精者。自古以还,医界先哲,代不疏出,清辞丽句,美不胜收, 迭经岁月沧桑,大浪淘沙,已成为公认的至理妙语,言简而意赅,语近而旨远,集中地展示了与病魔斗争的经验结晶,凝聚着深邃的哲学智慧,洵属中华传统文化之精粹,被历代医家沿用和借鉴,为养生保健及疾病防治,发挥了不可替代的指导作用。无论是临证之际,抑或书写脉案,操觚论著,中医古典名句因其具有寓意深邃、生动传神的特点,皆可发挥启迪慧心、开拓思路的作用。

综观近时以来,中医学界存在着忽视中医经典学习研究的现象,从而导致中医经典教学质量下降,中医基础理论水平滑坡。有鉴于此,中医名家乃至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一再呼吁“读经典,做临床,跟名师”,以提高中医药学人员的专业学养,更好地服务于医疗实践与科学研究。然而中医古籍载祀绵远,恒河沙数,文辞古奥,语义艰深,今人有深厚古文底蕴者实不多觏,且时间精力有限,既难以通读诸多经典名著,又不便查检名言警句,更遑论理解其义,寻索其源。因此,分类汇集并疏通解释中医名言,宜属适当其时的有益工作。“一语可为百世师,一言而为后人法。”一书在手,置于案头,空闲时熟读默念,临证际自如运用,既方便,又实用。这也是再次出版本书,并更名为“中医名言通解”的素心所在。

今次付梓,编著者颇费心力,博士生董娴、马凤岐悉心协助查核相关资料,出版社又重新设计版面,俾全书有耳目一新之感。尽管如此,诚如裘老所云: “虽有良好之心愿,远未臻理想之目的,兹编所集,聊开风气,博采精收,有俟来者。”希望是书问世,对 中医名言通解 下载 mobi epub pdf txt 电子书 格式


中医名言通解 mobi 下载 pdf 下载 pub 下载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4

中医名言通解 下载 mobi pdf epub txt 电子书 格式 2024

中医名言通解 下载 mobi epub pdf 电子书
想要找书就要到 图书大百科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用户评价

评分

评分

评分

评分

评分

评分

评分

评分

评分

类似图书 点击查看全场最低价

中医名言通解 mobi epub pdf txt 电子书 格式下载 2024


分享链接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友情链接

© 2024 book.teaonline.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图书大百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