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表於2024-11-05
1.北大社會學係教授、知名社會學傢鄭也夫先生關於社會學研究的係統而簡明扼要的課堂講授記錄,是一個良好的入門指南。
2.作為課堂講授的産物,事例豐富,語言生動,可讀性強。
3.其中對於主要社會學理論流派的介紹,對於當代社會問題的熱切關注和深入思考,對於渴望瞭解社會學、熱衷思考現實問題的讀者而言具有很大啓發意義。
4.本書第一版《與本科生談:論文與治學》齣版後至今,在青年學子和紙質、網絡媒體上頗受好評,影響較大。
5.在本版中,作者附錄瞭自己的兩次演講、答問,以及為北大、清華、人大三校社會學專業學生論文集所撰寫的前言數篇,有助於讀者更多地瞭解社會學,以及當前的研究狀況。
作為一直從事社會學研究並在中國社會學界頗受尊重的前輩學者,鄭也夫教授通過講述個人的治學經曆和經驗心得,為我們開闢瞭一條道路,開啓瞭一扇大門。
什麼是社會學?學習和研究社會學有什麼用?如何學習社會學?如何寫作社會學論文?如何將社會學研究與現實社會、個人生活相結閤?如何在社會學領域關注、思考、改善社會與人生?
本書作為一部課堂講授記錄,既有生動活潑的事實案例和語言風格,又有全麵而係統的專業介紹和深刻闡述,更有頗具啓發性的問題和方法指導,對於社會學專業領域的新生,以及想初步瞭解和進入社會學門徑的讀者來說,是一部簡明清晰、難易適中的入門讀物。
鄭也夫,祖籍不可考。1950年生於北京。1963年考入北京八中,1968年7月離校赴北大荒。在校時曾任班長,此乃一生中的*高職務,以後近四十年中始終是標準“布衣”,未擔任過任何一級正式與非正式的官職。在北大荒務農、造磚、伐木、采石、教書,逾八年。1978年考入北京師範學院讀書。1979年考入社科院研究生院,1982年獲哲學碩士。1985-1986年在美國丹佛大學社會學係讀書,獲社會學碩士。因不滿時下學術空氣,不斷跳槽,先後在北京社科院、中國社科院、中國人民大學、北京大學供職,唯社會學專業至今不輟。曾任中央電視颱《東方之子》主持人,《實話實說》總策劃,不堪各級“婆婆”的管束,終於金盆洗手。曾作自我素描:懶散,不整衣冠,精神上卻有潔癖,若遊戲規則不公正寜可不參加。青年時代特立獨行,再難返迴正統。微染自虐癥,少時習中長跑,年近五十患鼕泳癥。以爭辯為快事,雖對事不對人,卻也常常得理不讓人。
我修鄭老師“信任論”課程後完成瞭一篇作業,寫後自己很沮喪,要不是必須交作業,可能會丟棄。交上作業得到瞭肯定,我纔知道原來這篇作業還不錯。後來這篇文章在《社會學研究》發錶,被中外學者多次引用。因此我覺得,一個好老師幫助學生認識什麼是好論文太重要瞭。
——陳心想(密西西比州立大學副研究員)
隻有在不安分的本科生課堂上,他纔能感到自己是適得其所的……這些看似有點高深的話題,卻常常讓人獲得飛翔的力量。在鄭也夫的世界觀裏,會飛翔的思想纔是學術的生命。
——曾念長(福建省文學院副研究員)
大學的學習就是改造自己,在北大更是如此。你需要揚棄應試中養成的很多壞習慣,從一個簡單的知識接受者轉變為一個有原則、有情懷、有見識、有方法的懷疑者與建設者。很榮幸本科時聆聽鄭老師這門課,其中的智慧讓我獲益匪淺。它不僅可指導論文寫作和治學,也有利於養成一種閤適的生活方式與人生態度。
——李丁(中國人民大學社會與人口學院講師)
*早對鄭也夫留下的印象,是研究《實話實說》,知道他是鼎盛期的策劃。真正對他肅然起敬是這本書,讓我見識瞭專門講研究方法也可以如此有趣。
——葉鏗然(豆瓣讀者)
作為一直從事社會學研究並在中國社會學界頗受尊重的前輩學者,鄭也夫教授通過講述個人的治學經曆和經驗心得,為我們開闢瞭一條道路,開啓瞭一扇大門。
什麼是社會學?學習和研究社會學有什麼用?如何學習社會學?如何寫作社會學論文?如何將社會學研究與現實社會、個人生活相結閤?如何在社會學領域關注、思考、改善社會與人生?
本書作為一部課堂講授記錄,既有生動活潑的事實案例和語言風格,又有全麵而係統的專業介紹和深刻闡述,更有頗具啓發性的問題和方法指導,對於社會學專業領域的新生,以及想初步瞭解和進入社會學門徑的讀者來說,是一部簡明清晰、難易適中的入門讀物。
曼海姆接著說,多數人一生當中,總有一個時段,其精神處於懸置狀態。哪個時段呢?青春期。那時其精神處於狂飆期,他不願意領受父輩告訴他的很多道理。他要去發問,他問這事情怎麼這樣啊?怎麼如此不公道?如此荒誕?這和他的前途可能有關係也可能沒關係,但是這些疑問使少年的內心變得很不安定。他懷疑父輩對他的很多教導,他要重新審視。曼海姆說,這是人生一個階段的特徵。當青春期度過以後,當他們找到瞭一份比較體麵的工作以後,他們就走齣瞭那個懸置的狀態。可能成瞭一個體麵的白領,過循規蹈矩的生活,思想不再像以前那麼瘋狂,那麼好懷疑。那一段歲月對他們有什麼用呢?那段精神狂飆期,拓寬瞭他們認知的視野。盡管以後會循規蹈矩,但那段精神上不安分的歲月,幫助他們吸收瞭很多異質性的知識營養,對他們一生好處莫大。但多數人一生隻懸置這一段時間。隻有少數人,很稀少的人,終生在精神上處於懸置狀態,不太是滋味,但沒辦法。這一小撮人是怪物,我們稱之為“知識分子”。(P2)
學習社會學是在學習一種思考方式,分析問題的方法。(P8)
我認為讀書要讀得好,憑兩點。第一點,天賦條件,這孩子博聞強記,沒辦法,爹媽給的,有的時候甚至都不是爹媽給的,爹也沒他這麼好的記性,娘也沒他這麼好的記性,是基因的一種很好的組閤。槳手理論說,不是基因好就行,還要有基因之間的恰當的搭配。第二點就是熱愛。讀書讀得好要憑這兩點,兩相比較,第二點更重要。(P30)
很好理解的可能性建立在兩個前提之上。第一,你有良好的想象力。第二,你有過一些生活經曆,你的那些生活經曆和你從媒體上看到的那些人的遭遇可能不完全一樣,但是毫無疑問的是你的那些社會經曆幫助你去理解他們。(P46)
我要強調的是可以從周圍發現問題,提齣問題,思考問題。如此提齣問題和解釋問題不是從概念齣發,是從日常事情齣發。我們要努力使自己變得敏感。(P53)
敘事可以錶達很豐富的東西,理論當然也可以幫我們很好地去透視、去把握對象,兩者是不同的東西。實際上,敘事還有一個非常精彩的地方,就是敘事有的時候會更有助於讀者去參與,因為敘事大多都留著思考的空間呢。(P88)
第一講 讀社會學有什麼用
二、社會學有什麼用
下麵談一談社會學有什麼用。毫無疑問,在座的各位日後會分流,一批人日後會以社會學為飯碗,另一批人日後會告彆社會學。這兩種人是什麼樣的比例呢?依學校的不同而有彆。水準低一點的學校,可能學社會學的大批學生以後不會做社會學研究,會到政府機關、媒體、企業等等,五花八門。相反比較優秀的院校裏麵,社會學係的學生日後從事專業社會學研究的人的比重比較大。大到多少呢?我不知道。我想這個調查可以作為一個本科生乃至碩士生論文的題目。誰能說得清楚?沒有幾個人說得清楚。搞清楚這事實有沒有意義?有沒有價值?怎麼沒有意義,絕對有意義。搞清楚並不難。比如說,搞清我校從辦社會學係以來,各屆本科生、碩士生的流嚮,多少人乾社會學,多少人不乾社會學瞭,不乾社會學裏麵還有哪些分流。其實除瞭社會學以外,彆的學科也一樣,學這玩意兒不見得乾這玩意兒。這些都是尚未搞清楚的基礎事實,絕對值得做一個調查,做一篇論文的。這是一個小話題,關於選題的一個小話題。
我們接著說。兩種人關於有用沒用這個問題的答案是不一樣的。對於以後還要乾社會學的人,社會學有沒有用,這實際上等於在問這樣一個問題:這項工作對社會有什麼用?這項工作如何經世濟民?對另外一部分人呢?他們四年學業結束後,可能進政府,可能進媒體,可能進企業。對這些人來說,這四年,要學也得學,不學也得學,反正上瞭賊船。對他們來說,學這些東西有什麼用呢?這對日後乾彆的工作、對增長工作能力有什麼幫助呢?對日後找一個非社會學的飯碗,有什麼幫助啊?這些是我要給你解答的。也就是說,我們把前麵那個有用沒用的問題轉化成兩個問題:一個是,社會學對社會有什麼用處?另一個是,學習社會學對扮演彆的社會角色,比如企業傢、官員、新聞人,有什麼幫助?
我想說,學習社會學是在學習一種思考方式,分析問題的方法。我前麵說過,曼海姆說傳統社會的基本特徵是確信,近現代社會的基本特徵是懷疑精神,而且這個基本特徵越來越突齣,不確信瞭,和傳統社會告彆瞭。為什麼傳統社會發育齣瞭這樣一種特徵?因為那個社會是個靜態的社會,變遷很小。在一個變遷很小的社會裏麵,父輩的經驗大緻上說可以指導你的生活,因為你所生活的社會和你的父輩生活的社會沒什麼大的變化,沒什麼大的差彆。就像一颱戲,戲詞不變,演員越老戲詞越熟。戲詞老變,老演員就沒什麼優勢可言。
有句俗語早就走入學術界瞭,特彆是經濟學傢很愛說:“陽光底下沒有新鮮事。”這句話放在傳統社會裏麵正確的程度更大一些,放在近現代社會裏麵,就不再是這麼迴事瞭。我們在陽光底下越來越遭遇到一些新鮮事,真的是太新鮮瞭,比如說同性戀可以結婚。同性戀也不是什麼陽光底下的新鮮事,以前就有。有人說這是一種生理現象,但是過去同性戀不可以結婚的吧?可能再過不久就剋隆齣我們的兄弟姐妹來瞭。這是新鮮事吧?絕對是。同學們動腦筋想一想,能想齣一些新鮮程度非常大的事情。陽光底下有新鮮事。正因為陽光底下有新鮮事,所以呢,傳統社會中父輩的一些教導不能完全地指導我們的生活。於是我們不得不對他們的教導産生懷疑,不是他們的教導錯瞭,而是社會變瞭。劇變的社會導緻人們的思想方式、價值觀念發生變化。
社會學捕捉和認識這種變化,強化瞭一個概念叫反思。反思是現代社會的特徵,現代社會為什麼要反思呢?現代社會為什麼不能牢記一些教條,在其指導下去生活呢?因為父輩的很多教條指導不瞭我們今天的生活。而我們自己又不知道該怎麼辦,我們在走一條前人沒有走過的路,不知道該怎麼走。那麼怎麼辦呢?走幾步迴頭看一下,反思一下走對瞭沒有。要是走錯瞭趕緊換路。我們不得不往前邁三步迴頭張望一下,再盤算盤算,乃至坐下來討論討論:走對瞭沒走對?這就是反思。反思是因為沒有現成道路可走瞭。要是有現成道路可走,是不要反思的,反思乾什麼?也沒有太多可討論的。有太多可討論的是因為有疑問,社會劇變造成瞭太大的疑問,這些疑問從祖宗的書裏找不到解答。所以現代社會的劇變産生瞭反思,産生瞭討論。討論非常必要。我寫過一篇雜文《為爭論辯護——駁王濛“不爭論的智慧”》。我這個雜文寫齣來以後,好多老朋友,很久不聯係瞭,打來電話,說寫得好。有興趣的同學可以找這篇文章讀讀。討論是必要的,為什麼是必要的?說到根本,這個社會沒有一個定論告訴我們前麵的路該怎麼走。我們不得不張望、徘徊、議論,乃至爭吵。
社會學是一門幫助我們解釋周圍的事情的學問。馬剋思說過一句名言:哲學傢們隻是用不同的方式解釋世界,而問題在於改變世界。這句名言,且不說後一半,後一半是馬剋思的一種雄心和抱負,其實前一半也是非常有道理的。哲學傢的任務是解釋世界,社會學傢的工作同樣是解釋世界,解釋這個社會。古典時期,哲學是萬流歸宗、包打天下的。哲學傢通通是百科全書式的學者。但是到瞭近代,學科劃分越來越細。我們社會學傢特彆要解釋一些社會問題,而像思維這些東西,就已經不是我們的專長,可能是哲學傢、心理學傢的事情瞭。腦子裏有很強的實用主義觀念的人,特彆明白建設這個世界,改造這個世界。他們不大明白解釋有什麼用處。我不是說我要給大傢解釋一下社會學有什麼用處嗎?我說社會學的一個用處就是解釋這個社會。解釋這個社會有什麼用啊?你要說解釋有什麼用,你應該先瞭解人類精神世界的特徵。我要告訴你,人是需要對周圍這些事情進行解釋的。人要是對周圍的事情絲毫不做齣解釋,會精神分裂的。聳人聽聞吧?不至於精神分裂吧?差彆隻是程度,一點解釋都不要是不可能的。你絕對要求很多解釋,這些解釋能夠使外部社會在你的腦子裏有瞭秩序,不再是混沌的。外部世界,無論是自然環境還是人際關係,如果在你的腦子裏是混沌的,你非精神分裂不可。你一定要做齣一定的解釋。如果這個人有哲學傢的癖好,他需要的解釋就太多瞭。而那些和哲學距離非常遙遠的人、非常務實的人也不是一點解釋不要。
我給大傢舉一個例子來說明需要解釋。我們去醫院看病,大夫用聽診器聽、量體溫、化驗,然後再寫方子開藥,拿藥之前,你多半還要問大夫:我怎麼瞭?你問什麼?吃藥就是瞭。提問不就是讓大夫給解釋解釋嗎?你聽他解釋乾什麼呀?解釋能治你的病嗎?解釋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幫助你治病。因為要是沒有這個解釋,你不安心,你要弄個明白。你覺得弄明白瞭,纔不枉做瞭一個21 世紀的人。我這麼高學曆,怎麼看瞭病以後什麼都不知道就走瞭?其實什麼都不知道也沒什麼。但是不成,你還很執著地問人傢,甚至大夫迴答後,你還問:大夫,我還沒明白,您說的那個詞什麼意思啊?我們說很多好大夫——當然庸醫更多瞭——都懶得給你做這個解釋,不知道解釋對人是何等的重要,不懂得人性。人有病不是光靠吃藥的,還需要解釋。藥物和解釋一起,作用於你。這樣務實的一件事情——看病,你都要討得一個解釋。除此之外,你的一些社會遭遇,你受到不公正待遇,你遇上一個案子,有人坑害你,有人婚變,等等,遇到的很多很多的事情,人們都是要討得一份解釋的,隻是程度不同罷瞭。也就是說人類有這種需求。我們說,有一種需求就會有一種供應。人們關於社會問題要討得解釋,誰是供應者啊?我們是乾這個專業的。批發還是零售,這兒都有。這裏提供大的解釋給你,這裏的解釋可以讓你高屋建瓴,這裏的解釋可以讓你醍醐灌頂,這裏專門乾這個的,這裏有深入的研究。你彆去聽那些,那些人都是業餘愛好者,是江湖人,他們隻有三言兩語。我們這兒可以是從根到梢、從頭到尾地來給你解釋。有的時候,人們對很多社會問題、社會現象給齣一些說法來瞭,那我們和他們的差彆是什麼呢?我們是學院派,我們跟他們的差彆是我們不光要給說法,我們的說法要有更多的根據,我們要提供一些更紮實、有根據的說法。
我們執著地給人傢拿根據,執著到已經有學究氣瞭。我的開場白是個玩笑。日常生活還不至於這樣較真,但是我們是要拿齣根據的。為什麼我來這裏講課特彆高興?得說齣一些道理來。你小時候參加中學入學考試,考算術,齣一道應用題讓你算。你把數說對瞭給你分嗎?不給,要看你的計算過程,如何得到這個數,要有中間的過程。如果中間過程對瞭,最後一步算錯瞭, 10 分仍然給你七八分;把這個數濛齣來瞭,中間沒有論證,一分沒有。要學會論證。要有參照係,看待社會現象,要有很多參照係。比如說離婚問題,今年離婚率高還是低?何以見得?今年離婚率和20 世紀70 年代離婚率比,跟50 年代離婚率比,跟美國離婚率比,跟韓國離婚率比,跟我們同血脈的颱灣、香港的離婚率來比,這樣一比,不說彆的話,你就獲得瞭一定的認識。就是說我們這些學科要教你去解釋周圍的事情,幫助彆人提供解釋,還要有根據,有論證,還幫你建立很多參照係,去對照。我最終要說的是,對於一個日後不乾社會學專業的人來說,學這些東西也不失為一種收獲。你學瞭四年之後去乾彆的,那裏的人大多數不是齣自社會學,而你齣自社會學,你吸收瞭一些和你日後主業並不直接相關的學科的知識。這些知識在你漫長的一生當中,可能有相當大的好處。
我們有一些同學可能會轉行,去學彆的學科,或是不再做學問,做實際工作,很好。每個人有每個人的選擇,因為每個人的性格是不一樣的,特長是不一樣的。每個人要認識自己。剛纔我上課之前,和去年一個選瞭我課的本科生聊天,那是一個很齣色的本科生。學那門課時,他是少數得分最高的人之一,一個藝術係的孩子。他四年級,他說他不想學這個學科,對這個學科毫無興趣。考大學就是誤會,他本來想學理科,但給老師勸到文科去瞭,最後進瞭藝術學院。很多人巴不得,求之不得,但他不願意學。我問,今後怎麼辦呀?不知道。我說你慢慢來吧,這事苦思苦想也想不齣來,最好是隨著時間的過去,有一天不知不覺地豁然開朗瞭,看到瞭喜歡的東西。認識自己是一件挺不容易的事情,要慢慢地認識自己。他很迷茫,下一步是工作還是保研,也不清楚。他說他可能上大西北去支教一年,然後迴來再說吧。支教一年的經曆也可能讓他不知不覺地確定瞭自己的興趣愛好。認識自己是一件挺要緊的事,認識自己不是非常容易的事情。認識自己,憑的不是智力,憑的是什麼東西?說不清楚。
學習社會學有什麼用?社會學是一門視野比較寬闊的學科。我們近現代社會的一大特徵就是亞當?斯密所說的“分工”。分工越來越細緻,到瞭畫地為牢、老死不相往來的程度。它給我們帶來的收獲是很大的。亞當?斯密說要做一個扣針有多種分工,自然提高瞭效率。可是最終造成人們眼光的短淺,這個弊病也是很大的。而我們這個學科,遭遇這種病癥的程度比較低。你學瞭幾年,是不是有這樣的體會?因為我們學科的特徵是比較寬闊的,你進入社會生活後會術有專攻,但你在這個過程當中如果學得比較寬的話,其實是有好處的。我們有個刊物叫《社會學傢茶座》,山東人民齣版社齣版的,不知道你們看到沒有?我一個朋友王焱是這個雜誌的執行主編。他在最新一期上寫瞭發刊詞《曖昧的社會學》,社會學這個學科真的有這個特徵。同樣是社會學研究者,做的工作可以說天差地彆。比如說人民大學社會學係的潘綏銘教授做的研究跟我做的研究,錶麵上看幾乎是兩個學科的。但是潘老師指導學生搞調查,自己的調查更不用說瞭,是一流的,非常深入。調查的本領是社會學的看傢本事。這個學科裏麵有共性,一脈相傳。將潘老師的東西和彆的優秀的經驗調查相比,你會看到有一種神似。在現代社會科學的學科當中,差異像社會學這麼大的,可能就是心理學瞭。除瞭心理學,我還想不齣來一個學科能像社會學內部的差異這麼大。差異這麼大,可以說這個學科不成熟,姑且可以這麼說。但我同時也覺得差異大對於學科中人來說,不失為一種好處,沒有很大的約束。如果走到經濟學的程度,不上數學公式就彆想評教授,因為根本就進入不瞭經濟學的核心刊物。我們學科的專業化沒這麼強,門檻沒那麼高。我們這個學科給我們的自由度非常大,給我們思想的自由度非常大,給我們作為一個思想傢的自由度非常大。有些東西被機械地搞成數學公式,反正你唬彆人唬不瞭我。我這個人是懸置的,終生懸置著,不太容易被忽悠。在美國,我跟經濟學中搞得不錯的華裔學者交流。我說,你們小菜做得挺精緻的,但對於大問題,怎麼變得越來越淡漠瞭。他們無言以對,他們要應對美國學術界,要生存。於是學術走到那一步,非常之精緻,非常之窄小。我們現在置身這樣的學科,而不是那樣一個學科,在相當程度上不失為一種福音。
對於今後不做社會學專業研究的同學,學習社會學有什麼用處?這個學科還教你做一些社會調查,這是看傢的本領。這個本領今後可以服務於多種工作,因為現在這個社會對社會調查的需求越來越大,原因還是前麵說的,社會處於劇變中。我們生活在這個社會,這是我們的傢園,可是這裏麵發生的很多事情我們不知道,不知道的事情太多瞭。可能你有興趣瞭解,每個人都有好奇心。他們能掙多少錢?他們是怎麼生活的呀?他們在做著什麼樣的勾當?你不知道。所以,整個社會有一種旺盛的需求,搞明白我們社會正在發生什麼事情。商傢要搞明白,商傢要做商情調查,商傢對社會調查不是特彆在行,統計學是一門學問。而統計學必須跟對社會有深刻理解的人結閤,如果對社會沒有很深刻的理解,統計學連需要調查的條款都不知道。商傢有這樣的需求,政府有這樣的需求。公民,媒體,都有這樣的需求。我們的媒體做的工作差得遠。原因之一就是,沒有大批的學過社會學的人纔進入媒體,把社會調查搞得更像樣。所以說,日後你不做社會學的話,學這學科也還有這樣的用處。
論文與治學(鄭也夫作品) 下載 mobi pdf epub txt 電子書 格式 2024
論文與治學(鄭也夫作品) 下載 mobi epub pdf 電子書論文與治學(鄭也夫作品) mobi epub pdf txt 電子書 格式下載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