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T基础架构:系统运维实践

IT基础架构:系统运维实践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赵旻 著
图书标签:
  • IT基础架构
  • 系统运维
  • 运维实践
  • Linux
  • 网络
  • 服务器
  • 虚拟化
  • 云计算
  • 自动化运维
  • 故障排除
想要找书就要到 图书大百科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机械工业出版社
ISBN:9787111597780
版次:1
商品编码:12349753
品牌:机工出版
包装:平装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8-06-01
用纸:胶版纸

具体描述

产品特色

编辑推荐

1)资深系统运维专家撰写,知名运维专家联袂推荐,注重方法和思路,将枯燥的操作上升到设计和建模高度

2)站在IT基础架构视角,分析数据中心选型与规划、管理流程设计与实施、基础服务构建、系统运维实务处理、职业发展探讨等


内容简介

资深系统运维专家撰写,知名运维专家联袂推荐,注重方法和思路,将枯燥的操作上升到设计和建模高度。本书站在IT基础架构视角,分析数据中心选型与规划、管理流程设计与实施、基础服务构建、系统运维实务处理、职业发展探讨等,大致可划分为六部分,16章。

第1章,谈谈笔者心中的IT基础架构标准、写作初衷和本书特点等。

数据中心篇(第2~5章),综合介绍数据中心、网络、系统等多个技术领域的主题。笔者曾亲手规划、建设多个同城数据中心,经验丰富,难有雷同之作。

管理流程篇(第6章),管理流程是基础架构中重要的核心组件,剖析CMDB、Workflow的设计原则与注意事项,简洁而不简单。

基础服务篇(第7~11章),基于多机房和海量节点,分享如何去构建DNS、NTP、文件共享、配置管理等一整套服务的方法,事半功倍。

系统运维篇(第12~15章),与日常运维管理的工作相关,诸如硬件故障处理与维修、安全、性能较准、Shell程序等,临危不乱。

第16章,聊聊系统运维工程师应该具备的素养,如何提升自己。

本书穿插13个有趣的运维小故事,读累了在这里喘口气,里面蕴藏着很多收获呢。


作者简介

赵旻,获得RHCA/RHCSS/MCITP认证,十年以上互联网金融、电信、政府等多领域背景的从业资历,曾参与中国国家电子政务多项重点工程的安全信任体系的建设工作,为中国移动、中国航空等大型企业提供技术支持。熟悉x86平台基础架构系统的建设、管理及运维工作,并醉心于运维产品的设计与体验。乐于在工作实践中分析问题、总结经验,具有持续优化的能力,属于主动管理型的工作者。

资深面试官,产品设计评论人,《运维前线》联合作者,现专注于管理学、产品设计、基础架构运维等领域。


精彩书评

本书以提纲挈领式的全面讲解,呈现了基础运维工作的内容,并将各个要点有机串连起来,深入浅出地贡献给读者,既可以作为基础运维工作的入门书籍,又可以作为日常运维工作的参考比照。除了享受作者的文笔,不禁还要感谢作者为基础运维工作做出的贡献。推荐!

——刘浩,360云事业部总经理

本书作者从数据中心、管理流程、基础服务、系统运维等多个维度来讲解对运维的理解,兼顾了流程、人和技术三个要素,更以层次化的方式自底向上剖析运维,这对一个技术运维人来说是何等重要。喜欢运维的你,一定不要错过本书的精彩内容!

——王津银,优维科技CEO

基础设施涉及从硬件到软件、从技术到流程各个层面的知识,内容非常广泛,如何管理好基础设施,知识点非常多。本书系统化地总结了基础架构知识,相信能够读者快速成为基础架构领域的运维专家!

——肖力,云技术社区

本书激发了我强烈的共鸣,每一个章节都能让我回想起成长的一段经历。本书来源于一线实战,又兼具理论高度。云计算时代,对系统工程师的需求和要求越来越高,希望本书的问世可以惠及更多有志于从事云计算的运维同行,传道授业解惑,让天下没有难运维的数据中心!

——智锦,杭州云霁科技CEO、资深运维从业者

当今互联网正处于快速发展的关键阶段,人工智能、大数据、VR、AR等新概念的背后,是基础架构与底层系统支持的发展和实现。没有扎实的基础架构,一切概念与创新都会变成空中楼阁。无论你是运维老鸟,还是刚刚入职的新人,这本书都有适合你的地方。

本书涵盖了数据中心规划、基础服务、系统运维等多个方面。作者以十多年的经验告诉各位读者,弯路一定是会走的,但是如何能够尽早避免,并通过行之有效的方法进行解决,才是运维管理的王道。虽然IT界一直在不停地变化,但是运维的核心精神并没有变。本书就是作者多年的运维经验的积累和沉淀,总结出一套颇具心得的IT基础架构管理法。

——李晞岩,戴尔(中国)有限公司互联网技术团队经理

本书从机房、电力、服务器等系统管理员的日常工作对象入手,既对企业IT基础架构中的各个组件进行了详细阐述,又对一线工作经验进行了提炼和升华。书中通过趣味案例的方式来传达知识,不但增加阅读乐趣,也让读者更容易理解作者要表达的重点内容,同时诱发读者思考故事中的技术点或技巧。IT基础架构是业务系统的运行基础,稳定安全是首要任务。同时,书中有关系统管理员日常工作的规范和技巧,可以帮助读者解决如何减少沟通成本、如何提高工作效率等问题。

——刘小成,热璞科技咨询交付部总监

本书内容从工作实践出发,是作者多年积累的运维经验和感悟汇聚之作。更加难能可贵的是,作者从通俗易懂的角度,图文并茂地讲述每一个主题,从而让大家理解系统运维管理之道。我认为,不同技术阶段的运维人员都能从书中吸取有益的内容。

本书也可作为运维管理建设中的指导性书籍,或许你能从书中发现自身企业运维管理的痛点,并进行有针对的改善。感谢赵旻能给运维从业者带来这么好的分享。

——齐代英,贝壳金控资深运维工程师


目录

目 录

本书赞誉

前言

第1章 混沌初开1

1.1 我眼中的基础架构1

1.2 写一本怎样的书3

1.2.1 英文书的伤痛4

1.2.2 有话直说—这就是我的忍道4

1.2.3 当行家说人话5

1.3 本书声明6

第2章 如何选择优质的数据中心7

2.1 概述7

2.2 空间环境评估9

2.2.1 地质环境9

2.2.2 空间结构10

2.3 基础设施评估13

2.3.1 电气系统13

2.3.2 空调系统17

2.3.3 消防系统21

2.3.4 弱电与综合布线系统22

2.4 网络建设评估23

2.5 服务保障评估23

2.6 本章小结24

第3章 数据中心的规划设计工作26

3.1 需求的不确定性29

3.2 如何避免变化打乱规划30

3.2.1 采购资源预留30

3.2.2 数据中心机柜区域的规划与布局31

3.2.3 规划布局案例33

3.3 规划设计心得35

3.4 本章小结41

第4章 网络规划细节对系统运维的影响42

4.1 案例复盘44

4.2 事情为什么弄得一团糟48

4.3 网络空间资源的规划50

4.3.1 PoD容量的计算方法50

4.3.2 地址空间的规划51

4.3.3 VLAN的规划52

4.4 网卡绑定54

4.4.1 网卡绑定模式的选择54

4.4.2 网卡绑定的实现57

4.5 本章小结58

第5章 服务器硬件选型59

5.1 如何选择合适的硬件配置59

5.1.1 选型的总体原则60

5.1.2 选型中值得注意的地方60

5.2 怎样的一款服务器产品才算是优秀的62

5.2.1 带外管理有多重要63

5.2.2 异构平台融合能力63

5.2.3 完善的信息数据展示65

5.2.4 软硬件环境兼容性66

5.2.5 用户体验67

5.3 产品测试那些事儿69

5.3.1 测试前的准备工作69

5.3.2 部署系统测试70

5.3.3 产品功能性测试70

5.3.4 能耗测试71

5.3.5 CPU性能测试81

5.3.6 内存性能测试82

5.3.7 磁盘性能测试83

5.3.8 网络性能测试87

5.3.9 测试后的收尾工作90

5.4 本章小结91

第6章 构建CMDB与Work-flow92

6.1 谁拖了运维的后腿93

6.2 定海神针CMDB94

6.2.1 CMDB是一切运维的基石95

6.2.2 是什么毁了CMDB97

6.2.3 如何定义你的需求98

6.2.4 如何定义表结构99

6.2.5 设计思想原则103

6.3 多面娇娃Workflow106

6.3.1 一份周报中竟然80%的工作量都是在沟通106

6.3.2 Workflow能干什么107

6.3.3 Workflow是实例化的规范107

6.3.4 Workflow是领航员108

6.3.5 Workflow设计中的常见问题109

6.4 本章小结113

第7章 构建IaaS平台系统115

7.1 高效交付解决方案如何选型117

7.2 服务器设置详解119

7.2.1 IPMI121

7.2.2 racadmin121

7.2.3 SMASH CLP123

7.3 Cobbler部署系统详解124

7.3.1 理解Cobbler架构124

7.3.2 Cobbler的安装配置125

7.3.3 命名规范128

7.3.4 创建资源目录130

7.3.5 创建Cobbler部署模板与实例131

7.3.6 Cobbler里面出现的坑133

7.4 IaaS系统的设计要点136

7.4.1 交付工作流程定义136

7.4.2 Portal模块与各组件之间的调用关系137

7.5 制作KVM虚拟机模板139

7.5.1 虚拟机网络环境部署140

7.5.2 创建虚拟机镜像模板142

7.5.3 虚拟机克隆143

7.5.4 虚拟机设备调整144

7.5.5 VPC的支持145

7.6 本章小结149

第8章 构建域名解析服务150

8.1 写在前面的话150

8.2 首先做好一个传统的DNS管理员151

8.3 Anycast DNS在多数据中心中的应用171

8.3.1 什么是Anycast171

8.3.2 如何构建DNS over Any-cast171

8.3.3 如何实施Anycast DNS172

8.3.4 如何守护quagga进程177

8.3.5 BGP在Anycast中的应用178

8.4 HTTP DNS180

8.4.1 传统DNS的缺陷180

8.4.2 HTTP DNS的优势181

8.4.3 HTTP DNS长什么样181

8.4.4 HTTP DNS会取代传统的DNS吗182

8.5 本章小结183

第9章 时间同步系统184

9.1 概述184

9.1.1 如何实现时间同步184

9.1.2 GPS卫星系统授时原理185

9.1.3 PTP186

9.1.4 为何要选用硬件时间源服务器187

9.1.5 如何选择硬件时间源服务器188

9.2 ntpd191

9.2.1 ntpd初始化191

9.2.2 ntpd配置文件192

9.2.3 使用ntpq查询时间同步的状态193

9.3 chronyd197

9.3.1 chronyd的优势197

9.3.2 chronyd配置文件197

9.3.3 使用key限制客户端访问198

9.3.4 跟踪时间同步过程199

9.3.5 检查时间同步状态199

9.4 如何处理闰秒200

9.4.1 闰秒是什么200

9.4.2 闰秒的危害201

9.4.3 前辈们是怎么解决闰秒的202

9.4.4 晦涩难懂的术语202

9.4.5 怎么解决闰秒问题204

9.5 本章小结207

第10章 配置管理209

10.1 本章目的209

10.2 expect与Parallel SSH210

10.2.1 expect210

10.2.2 Parallel SSH213

10.2.3 SSH的通病214

10.3 Ansible218

10.3.1 创建Host Inventory218

10.3.2 如何自动添加节点218

10.3.3 组织主机节点219

10.3.4 Ad-Hoc221

10.3.5 Playbook225

10.3.6 关于优化231

10.4 Puppet232

10.4.1 Puppet快跑232

10.4.2 初探Puppet234

10.4.3 使用Apache + Passenger替换WEBRick239

10.4.4 Mutil-Master & Mutil-CAServer241

10.4.5 排障241

10.5 SaltStack244

10.5.1 配置Minion244

10.5.2 管理Salt Key244

10.5.3 组织主机节点245

10.5.4 模块的调用245

10.5.5 Mutil-Masters247

10.5.6 级联248

10.5.7 SLS249

10.5.8 Grain250

10.5.9 Pillar254

10.5.10 排障255

10.6 我们真的能抗住海量节点吗259

10.6.1 集合编队260

10.6.2 汇报战况260

10.6.3 不必过度依赖模块260

10.7 解决方案的选择261

10.8 本章小结265

第11章 文件共享服务266

11.1 构建WebDAV服务266

11.1.1 基本构建266

11.1.2 WebDAV on HTTPS270

11.2 构建NFS服务272

11.2.1 NFS v4的新特性272

11.2.2 NFS常见问题处理273

11.2.3 NFS高可用方案277

11.2.4 NFS Cluster实施条件278

11.2.5 NFS Cluster的实施280

11.2.6 NFS Cluster故障排错287

11.3 构建SFTP服务288

11.3.1 Chroot SFTP和公钥访问的必要性288

11.3.2 构建Chroot SFTP289

11.3.3 SFTP容灾方案294

11.4 本章小结297

第12章 硬件故障告警与维修298

12.1 硬件故障的特点299

12.2 硬件故障告警300

12.2.1 告警方式300

12.2.2 事件类型和告警级别301

12.3 硬件故障分析302

12.3.1 常用分析手段302

12.3.2 常见故障错误分析306

12.4 传统维修的问题312

12.5 报修系统的需求定义313

12.5.1 故障申报环节的设计需求315

12.5.2 审批通告环节的设计需求316

12.5.3 提交报修环节的设计需求316

12.5.4 设备维修环节的设计需求318

12.5.5 数据查询统计的设计需求318

12.6 本章小结319

第13章 主机系统信息安全基础320

13.1 系统安全加固的基本要求320

13.2 关于安全配置的反思324

13.2.1 慎用账户锁定325

13.2.2 密码的烦恼325

13.2.3 sudo的意义326

13.3 sudo over LDAP的实现327

13.3.1 服务端配置327

13.3.2 客户端配置329

13.3.3 关于LDAP超时和连接数限制的问题330

13.4 密码学与数字证书330

13.4.1 密码学技术331

13.4.2 数据加密与数字签名334

13.4.3 公钥加密体系的安全性论述336

13.4.4 数字证书是什么337

13.4.5 数字证书是怎么产生的337

13.4.6 数字证书是怎么验证的338

13.5 人为因素340

13.5.1 运维红线340

13.5.2 安全操作341

13.5.3 运维工作中的常见问题342

13.6 本章小结344

第14章 性能校准345

14.1 队列理论346

14.2 CPU348

14.2.1 来自内核态的资源消耗348

14.2.2 用户态资源占用率高353

14.2.3 Cache与内存的三种映射关系356

14.2.4 CPU调度算法357

14.2.5 进程运行在哪个核心上359

14.2.6 strace的妙用360

14.3 内存361

14.3.1 NUMA362

14.3.2 Cache和Buffer364

14.3.3 虚拟地址空间365

14.3.4 大页366

14.3.5 内存分配366

14.3.6 内存回收368

14.3.7 内存超配了怎么办369

14.3.8 为什么会产生OOM370

14.4 存储372

14.4.1 磁盘调度算法372

14.4.2 I/O调度算法373

14.4.3 日志模式375

14.4.4 其他因素376

14.5 网络378

14.5.1 Jumbo Frames379

14.5.2 BDP379

14.5.3 qperf380

14.5.4 其他380

14.6 本章小结381

第15章 Shell编程382

15.1 参数传递383

15.1.1 shift383

15.1.2 eval385

15.1.3 getopt387

15.1.4 函数传参390

15.1.5 返回值391

15.2 文本处理三剑客393

15.2.1 grep394

15.2.2 sed396

15.2.3 awk397

15.3 字符处理401

15.3.1 字符的转义401

15.3.2 字符串截取403

15.4 数组404

15.5 算来算去406

15.5.1 比较406

15.5.2 字符串计算407

15.5.3 精度与长度408

15.5.4 进制转换408

15.6 表面文章409

15.7 典型案例410

15.8 本章小结416

第16章 修行之路417

16.1 系统工程师的自我修养417

16.1.1 工程师与管理员418

16.1.2 系统工程师的三颗心419

16.1.3 匠人精神420

16.2 未来时代422

16.2.1 前方高能—出现怪兽AlphaGo422

16.2.2 从现在开始就要改变自己424

16.2.3 开启你的管理模式425

16.3 写在最后的话427


前言/序言

2015年,国务院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制定“互联网+”的行动计划。在这个大背景时代的推动下,越来越多的传统行业面临着与云计算、大数据等热门技术相结合的发展趋势。在漫长的转型过程中,传统企业的IT部门面临着基础架构变革的严峻考验,运维团队不可避免地遇到了很多棘手的难题。例如,管理模式如何由集中式向分布式转型,小型机到x86的演变,海量运维模式的挑战,以及知识结构与运维思路的转变,等等。这些都是目前传统行业IT部门领导者所面临的主要问题。

随着电商的流行,也有很多非IT领域的成功企业正在酝酿着自己的O2O市场,希望借助互联网完成第二次创业。他们遇到的最大问题就是—对互联网的认知完全是一片空白。要实现从无到有的原始积累,会有很多挑战在等着他们。

为什么要写这本书

基于上述这些问题,我们策划了这套IT基础架构丛书。作为这个系列的第一部作品,我个人的压力还是蛮大的。当机械工业出版社华章公司的高婧雅编辑和我约稿时,自己竟然一时有些不知所措。算起来,我从事系统运维的工作已满十个秋冬。说来惭愧,我觉得自己并没有什么拿得出手的成绩。不论是实践还是基础,市面上这方面的书已经非常多了。那么,以什么作为出发点是合适的呢?最终,我还是从《运维前线》这本书中获得了启发。2017年3月,由云技术社区创始人肖力发起并策划的《运维前线》成功出版,让我感受到了同行们乐于分享的热情,同时也看到了广大读者对实用、落地的技术方案的渴求与肯定。于是,我产生了一个新的想法:在《运维前线》主打实用的基础之上,围绕着我所擅长的系统运维方向,写一部《运维前线》的“系统版”。

本书特色

不管怎么说,技术是一个很枯燥的东西。我自己在学习的过程中也深有体会。拗口的描述、复杂的逻辑是很多技术文档的通病。也许这样的表达形式是严谨的,但它并不“亲民”。我认为,一本好书不但要有深度,更要带领读者一同到达才行。这个深度就像西游记中的水帘洞,如果只有你自己进去了,却把读者晾在一边,那真是太糟糕了。如果一本书洋洋洒洒几十万字,读者看完后没有任何收获,那我宁愿不去写它。因此,打比方和举例子是我在全书中用得最多的写作手法。通俗易懂,是我在技术分享时所秉持的一贯态度。我希望消除掉一切阻碍的门槛,让每一位读者朋友都能够从本书中获得些许的帮助。

选择撰写本书是有着特别的意义的。既然是实践,我们首先要保证技术的实用性。但从定位上讲,它又不同于以往的实践类书籍。书中讲述的所有内容都是笔者正在或者曾经使用过的,并将一些经验和观点融在其中。写这本书,也算是对我多年工作经验的一种总结,了却自己的一桩心愿吧。

读者对象

说到这本书的定位,我想它对绝大多数从事系统运维的工作者都是有益的。本书需要一点点Linux和网络的基础知识作为铺垫,除此之外再无其他要求。对于工作3~5年的朋友们,我知道你们已经厌倦了基本的系统管理,但你们也许有点儿迷茫,不知道下一步该如何进阶。对于那些传统行业面临IT基础架构转型的系统运维团队,你们可能在系统管理方面经验丰富,但是对大规模、分布式x86平台的系统运维却感到陌生。还有那些刚刚到创业公司的“中生代”技术人,你们可能在工作中会遇到更多新的挑战。我想,选择这本书对你们来说是再适合不过的了。当然,如果你早已是这方面的行家里手,也不妨来读读本书。我的一些经验也许能帮到你,我的一些经历也许能让你感同身受,我的一些观点也许能让你会心一笑,只当是我与你之间的一次未曾谋面的技术交流好了。

如何阅读本书

本书从内容上大致分为六大部分,共计16章内容。

第一部分(第1章),笔者对心中的IT基础架构标准、本书的写作初衷和特点等做了阐述。

第二部分是数据中心篇(第2~5章)。这是一个综合了数据中心、网络、系统等众多技术领域的主题。我作为一个经历过创业公司的老员工,对此深有体会。从无到有,我亲手规划、建设了多个同城的数据中心,后续又和两位牛人学习了很多相关的知识。该篇也许真的非常跨界,我想在所有讲解系统技术的书籍里,难有雷同之作。作为一名真正的SE,只懂操作系统是不合格的。所以,我认为这个跨界还是值得的。

第三部分是管理流程篇(第6章)。这是一个特殊的篇章,因为它特殊到只有一章。如果能够进一步展开,这个主题其实完全可以独立成书。管理流程是基础架构中最为重要的核心组件。我想没有人会反驳这个观点,除非他所运维的节点数量还不够多。

第四部分是基础服务篇(第7~11章)。本篇内容基于多机房和海量节点,介绍了如何去构建DNS、NTP、文件共享、配置管理等一整套服务的方法。

第五部分是系统运维篇(第12~15章)。这部分内容主要和日常运维管理的工作相关。例如,硬件故障处理与维修、安全、性能校准、Shell程序等。如果要做推荐,我会更倾向于数字证书那一章。因为那是我刚入行时的专业方向,和数字证书打了这么多年的交道,写这一篇时也算是一种情怀吧。

第六部分(第16章),这部分介绍系统运维工程师应该具备的素养,以及如何提升自己等内容。

此外,这本书中还有13个有趣的运维小故事。它们很像登山时的休息点,如果你读累了,可以在这里歇歇脚,喘口气。其实,故事里面也蕴藏着很多收获呢。

不过,这还不是本书全部的内容。既然我受到了《运维前线》的启发,为了表示敬意,我也继承了《运维前线》一书的设计形式。最后一章,藏着一个有趣的彩蛋,等待着读者朋友们去发现。好了,我想我说得已经够多的了,我们在书中相见吧。

勘误和支持

由于笔者的水平有限,编写时间仓促,书中难免会出现一些错误或者不准确的地方,恳请读者批评指正。如有任何反馈与想法,请你发送电子邮件到itarch@qq.com。真诚地期待能够得到你的反馈,在技术之路上互勉共进。

致谢

在写作这本书时,我得到了很多朋友的帮助。例如我的同事—张望和徐铁军两位大牛。张望是网络方面的专家,铁军则有着多年的IDC管理经验。撰写数据中心篇章时,关于一些技术问题的求证,两位给予了我很多的支持与帮助。能和你们在一起工作真好,谢谢两位。

感谢云技术社区的北极熊,熊总在各大社区中不遗余力地帮忙推广本书,做了很多无私的工作。感谢我的那些新老朋友们,在我成书之时,他们帮我撰写书评,给了我很多的鼓励与支持。谢谢你们的帮助与肯定。

此外,在这里我还要特别感谢两位老师。一位是云技术社区的肖力,另一位是机械工业出版社华章公司的高婧雅老师。两位老师是指引我走上写作道路的领航人,虽然都只有一面之缘,但他们却给我提供了很多的帮助和支持。2015年,我加入了力哥发起的《运维前线》的写作团队。也正是通过这次写作得到了婧雅编辑的肯定,进而才有了这部书稿的成文。力哥在百忙之中亲自为我作序,婧雅为我的写作提供了很多有价值的指导意见。可以说,没有两位就没有这部书的出版。谢谢所有支持我、关心我、帮助我的朋友们,感激之情溢于言表,谢谢大家!

谨以此书献给广大热爱技术的朋友们!

赵旻


《云端运维:从零到精通的自动化与弹性架构》 内容概要: 本书旨在为读者提供一套全面、实用的云原生运维体系构建指南。内容聚焦于如何在新兴的云计算和容器化技术浪潮中,建立一套高效、弹性、可观测且高度自动化的IT基础架构。我们不仅会深入剖析主流的云平台(如AWS、Azure、GCP)核心服务在运维场景下的应用,还会讲解容器编排技术(如Kubernetes)的深度实践,并在此基础上构建强大的自动化流水线、精细化的资源管理、全方位的安全防护以及智能化的监控与故障排除能力。本书摒弃了传统的、孤立的运维视角,而是强调系统整体的生命周期管理和持续集成、持续部署(CI/CD)的理念,帮助读者掌握构建现代化、面向未来的IT基础架构的必备技能。 详细章节解析: 第一部分:云原生时代的运维基石 第一章:拥抱云:从IaaS到PaaS的运维思维转变 1.1 云计算核心概念与模型回顾: 简要回顾IaaS、PaaS、SaaS的定义与区别,以及公有云、私有云、混合云的优势与劣势。 1.2 云上运维的独特挑战与机遇: 分析云环境带来的弹性、按需付费、服务化等特性对传统运维模式带来的颠覆,以及如何抓住这些机遇提升效率。 1.3 核心云平台服务概览(AWS、Azure、GCP): 计算服务: EC2/VMs/Compute Engine,Lambda/Azure Functions/Cloud Functions,容器服务(ECS/AKS/GKE)。 存储服务: S3/Blob Storage/Cloud Storage,EBS/Managed Disks/Persistent Disks,文件存储。 网络服务: VPC/VNet/VPC Network,Load Balancer,DNS服务。 数据库服务: RDS/Azure SQL/Cloud SQL,NoSQL选项。 身份与访问管理(IAM): 核心概念与策略配置。 1.4 运维人员的角色演变: 从“守门人”到“赋能者”, DevOps理念在云原生时代的实践。 第二章:容器化浪潮:Docker与容器编排的崛起 2.1 Docker核心概念与实践: 镜像与容器: 理解镜像构建、分层文件系统、容器生命周期。 Dockerfile最佳实践: 最小化镜像体积、多阶段构建、安全配置。 容器网络与存储: Docker网络模式解析,数据持久化方案。 2.2 Kubernetes:分布式系统的“操作系统” Kubernetes架构详解: Master节点(API Server, Controller Manager, Scheduler, etcd),Worker节点(Kubelet, Kube-proxy, Container Runtime)。 核心概念: Pods, Deployments, Services, Namespaces, ConfigMaps, Secrets, Volumes。 基本操作与实践: Pod创建、部署管理、服务暴露、配置与密钥管理。 2.3 容器编排的优势与应用场景: 提升部署密度、简化扩缩容、实现高可用、快速回滚。 第二部分:自动化运维体系构建 第三章:基础设施即代码(IaC):自动化部署与管理 3.1 IaC的核心理念与价值: 版本控制、可重复性、自动化、减少人为错误。 3.2 Terraform:声明式基础设施管理 Terraform基础: Providers, Resources, Data Sources, Variables, Outputs。 Terraform状态管理: 本地状态与远程状态后端(S3, Azure Blob, GCS)。 Terraform模块化: 构建可重用、标准化的基础设施模块。 Terraform工作流: init, plan, apply, destroy。 3.3 Ansible:配置管理与自动化执行 Ansible核心概念: Inventory, Playbooks, Tasks, Modules, Roles。 Ansible Ad-hoc命令与Playbooks编写: 自动化执行系统配置、软件安装、服务管理。 Ansible Roles与变量管理: 组织化、复用化配置。 3.4 其他IaC工具介绍(选讲): Pulumi, AWS CloudFormation, Azure Resource Manager。 第四章:CI/CD流水线:实现软件的持续交付 4.1 CI/CD核心流程与原则: 持续集成、持续交付、持续部署。 4.2 GitLab CI/CD实战 `.gitlab-ci.yml`文件编写: Pipeline Stages, Jobs, Scripts, Artifacts, Cache。 Pipeline执行流程与变量: 理解Pipeline的生命周期,常用变量。 Docker Registry集成: 构建和推送Docker镜像。 部署策略: 蓝绿部署、金丝雀发布。 4.3 Jenkins的CI/CD实践(可选) Jenkins Pipeline(Declarative & Scripted): 构建和管理Jenkins Pipeline。 常用插件与集成: Git, Docker, Kubernetes。 4.4 容器化环境下的CI/CD: Kubernetes Operator, Helm Chart集成。 第五章:自动化脚本与工具链:提升日常运维效率 5.1 Shell脚本编程进阶: 常用命令、循环、条件判断、函数、错误处理。 5.2 Python在运维中的应用: Boto3/Azure SDK/Google Cloud Client Libraries: 与云服务API交互。 自动化任务脚本编写: 日志分析、资源清理、批量操作。 常用Python库: `requests`, `paramiko`。 5.3 日志管理与处理自动化: ELK Stack (Elasticsearch, Logstash, Kibana) 部署与配置: 收集、存储、检索、可视化日志。 Fluentd/Filebeat的日志收集: 统一日志格式,灵活输出。 基于日志的告警规则设置。 5.4 自动化任务调度: Cron, At, Airflow(用于复杂工作流)。 第三部分:弹性与可观测性实践 第六章:弹性架构设计与实现:应对业务峰值 6.1 弹性设计的核心原则: 去中心化、无状态、可伸缩、容错。 6.2 云平台弹性特性应用: 自动伸缩组(Auto Scaling Groups): 基于指标(CPU、内存、网络流量)自动调整实例数量。 Kubernetes Horizontal Pod Autoscaler (HPA): 基于CPU/内存使用率自动伸缩Pod副本。 Kubernetes Cluster Autoscaler: 自动调整Kubernetes集群的节点数量。 6.3 负载均衡策略与实现: L4/L7负载均衡,Sticky Sessions。 6.4 服务网格(Service Mesh)在弹性中的作用: Istio/Linkerd(流量管理、故障注入)。 第七章:可观测性:告别“黑箱”的监控之道 7.1 可观测性的三大支柱: Metrics (指标), Logs (日志), Traces (追踪)。 7.2 指标监控体系构建: Prometheus核心概念: Exporters, Scrape Configs, PromQL查询语言。 Grafana可视化: 构建仪表盘,展示关键指标。 Node Exporter, cAdvisor, kube-state-metrics: 采集系统、容器、Kubernetes集群指标。 7.3 分布式追踪: Jaeger/Zipkin实践: 理解Trace, Span, Operation。 OpenTracing/OpenTelemetry标准: 跨语言、跨技术的追踪。 如何Instrument应用获取Trace数据。 7.4 告警体系设计与管理: Alertmanager: 告警路由、分组、静默、升级。 告警规则设计: 阈值、趋势、异常检测。 第八章:故障排除与应急响应:快速定位与恢复 8.1 故障定位的系统性方法: 从现象到本质,层层排查。 8.2 利用可观测性工具进行故障分析: 指标异常分析: CPU、内存、网络、磁盘I/O。 日志关联分析: 查找错误信息、警告、用户行为。 Trace调用链分析: 识别慢请求、服务间调用问题。 8.3 容器化环境下的故障排除: Pod日志、事件、kubectl命令。 8.4 基础设施故障排除: 云平台故障排查工具,网络诊断。 8.5 应急响应流程与演练: 明确职责、沟通机制、事后复盘。 第四部分:安全与成本优化 第九章:云原生安全:从代码到生产的防护 9.1 云安全模型与责任划分: 理解云服务商和用户的安全责任。 9.2 身份与访问管理(IAM)安全: 最小权限原则、MFA、角色分离。 9.3 网络安全: 安全组/网络安全组、VPC隔离、DDoS防护、WAF。 9.4 容器安全: 镜像安全扫描: 检测已知漏洞。 Pod安全策略: NetworkPolicy, PodSecurityPolicy (PSP)/Pod Security Admission (PSA)。 运行时安全: Falco等工具。 9.5 数据安全: 加密(传输中、静态)、密钥管理。 9.6 安全审计与日志: 记录所有关键操作。 第十章:云成本优化与资源管理 10.1 云成本构成的理解: 计算、存储、网络、数据库等。 10.2 成本优化的策略: 资源预留与节省计划(Reserved Instances/Savings Plans): 降低长期使用成本。 弹性伸缩与按需付费: 避免资源浪费。 实例类型选择与优化: 选择最适合工作负载的实例。 存储生命周期管理: 自动迁移不常用数据到低成本存储。 10.3 成本监控与分析工具: 云平台原生工具(Cost Explorer, Azure Cost Management, Google Cloud Billing),第三方工具。 10.4 资源清理与回收: 自动化识别和删除闲置、未使用的资源。 10.5 容器资源管理: Request/Limit设置,Kubernetes资源配额。 附录: 常用命令行工具速查表 云服务商对比概览 术语表 目标读者: 本书适合有一定IT基础,希望深入理解和实践云原生技术,构建现代化、自动化、弹性且安全可靠的IT基础架构的系统管理员、运维工程师、DevOps工程师、SRE工程师、以及对云技术和容器化感兴趣的技术人员。也适合作为相关专业学生的进阶学习资料。

用户评价

评分

我一直对构建稳定、高效的IT系统充满了好奇,但往往在实际操作中会遇到很多瓶颈。很多时候,即使我按照网上的教程操作,也无法达到预期的效果,甚至会引入新的问题。这本书的出现,就像是给我点醒了迷津。它让我明白,IT基础架构的运维,绝不仅仅是简单的命令执行和参数配置,而是一项需要系统性思维和深入理解的技术工作。书中关于性能优化的章节,让我大开眼界。它不仅仅是告诉我如何调整某个参数,而是从 CPU、内存、磁盘 I/O、网络带宽等多个维度,深入剖析了影响系统性能的关键因素,并且提供了具体的分析方法和调优策略。我尤其印象深刻的是关于负载均衡和分布式系统的讲解,这部分内容将复杂的技术原理用非常直观的方式呈现出来,让我能够理解不同负载均衡算法的优劣,以及如何设计和部署高可用的分布式服务。这本书最大的优点在于,它能够将那些看似高深的技术,转化为读者能够理解和实践的内容,让我觉得“大道至简”,原来运维也可以如此有章可循,如此有艺术性。

评分

老实说,在翻开这本书之前,我对“IT基础架构”这个词的理解还停留在比较表面的层面,总觉得就是一堆服务器、网络设备加上一些软件。然而,这本书彻底颠覆了我的认知。它让我看到了IT基础架构背后那庞大而精密的体系,以及支撑这个体系运转的各种关键要素。从硬件的选型、部署,到操作系统的配置、优化,再到网络协议的原理、流量的控制,这本书几乎无所不包。我尤其被它在虚拟化和容器化技术方面的讲解所吸引,这部分内容详细地解释了这些技术的出现如何改变了传统的基础架构模式,以及它们在弹性伸缩、资源隔离和部署效率上的巨大优势。阅读过程中,我仿佛在跟着作者一步步搭建一个现代化的数据中心,从最初的规划到最终的落地,每一个环节都经过了详尽的阐述和实际案例的支撑。这本书最大的价值在于,它不仅仅是理论的堆砌,更强调了“实践”的重要性。书中提供的许多运维脚本、配置模板以及故障排除的实用技巧,都具有很高的可操作性,可以直接应用到实际工作中。这让我感觉像是得到了一本“葵花宝典”,学会了许多独门绝技,能够更高效、更专业地应对工作中的挑战。

评分

这本书的出现,像是在我多年摸索IT运维道路上的一盏及时雨。曾经,我孤身一人,面对着各种突发状况,从服务器宕机到网络延迟,从权限问题到安全漏洞,都是凭着一股“摸着石头过河”的劲儿在解决。很多时候,即使成功解决了问题,也只能隐隐约约感觉到背后有更系统的原理和更成熟的实践,但却无从下手去深究。这本书,就像是为我打开了一扇通往“道”的大门。它并没有给我一堆现成的“术”,而是循循善诱地引导我理解“术”的根基——为什么这样做,背后的逻辑是什么。当我读到关于系统监控和日志分析的部分时,我仿佛看到了自己曾经在黑暗中摸索的那些日日夜夜,这本书的讲解清晰地勾勒出了如何从纷繁复杂的数据中抽丝剥茧,找到问题的症结所在,并且提供了多种行之有效的策略。尤其是在高可用性和灾难恢复方面,它不仅仅是简单罗列技术名词,而是深入浅出地阐述了构建健壮、可靠IT基础架构的思维模式,以及在实际操作中需要注意的关键点。这本书让我意识到,运维不再是零散的故障排除,而是一门需要系统性思维、前瞻性规划和持续优化的科学。它填补了我理论知识的空白,也为我今后的工作提供了更坚实的指导方向,让我不再只是被动地应对问题,而是能够主动地预防和优化。

评分

读完这本书,我感觉自己对IT基础架构的理解,从“知道有什么”升级到了“知道怎么做,以及为什么这么做”。过去,我可能会纠结于某个配置文件的具体参数,或者某个命令的特定用法,但这本书让我看到了更宏观的图景。它引导我思考的是整个系统的架构设计,是从顶层到底层的整体优化。比如,它在讲解自动化运维的章节,不仅仅是介绍了几种常用的自动化工具,更重要的是阐述了自动化运维的理念和方法论,以及如何在实际工作中逐步实现自动化。这让我意识到,过去的很多重复性劳动,其实都可以通过自动化来解决,从而将更多精力投入到更有价值的系统设计和优化工作中。此外,关于容量规划和资源管理的部分,也让我受益匪浅。书中提供的估算方法和管理工具,能够帮助我更准确地预测未来的资源需求,避免资源浪费或不足的情况发生,从而为业务的稳定发展提供有力的支撑。这本书不仅仅是技术的讲解,更是运维思想的启迪,让我对IT运维工作有了全新的认识和更高的追求。

评分

这本书的内容,就像一本详尽的IT运维“百科全书”,而且是以一种非常易于理解和吸收的方式呈现出来的。我一直觉得,IT基础架构是一个非常庞杂的领域,涉及的技术栈和知识点实在太多,很难形成一个系统性的认识。而这本书,却巧妙地将这些零散的知识点串联起来,形成了一个清晰的脉络。它从最基础的服务器硬件讲起,逐步深入到操作系统内核、文件系统、网络协议栈,再到上层的应用部署、安全防护和性能调优。我尤其喜欢它在讲解安全性方面的章节,不仅仅停留在防火墙和入侵检测,而是从更深层次探讨了安全风险的识别、评估和应对策略,以及如何通过加固系统、权限管理等手段来构建纵深防御体系。书中穿插的许多真实世界的案例分析,更是让那些抽象的概念变得生动具体,我能够从中学习到其他公司是如何面对和解决类似问题的,这对于提升我自身的解决问题的能力非常有帮助。而且,作者在讲解过程中,总是会不厌其烦地解释“为什么”,而不是简单地告诉你“是什么”,这种严谨的讲解方式,让我能够真正理解技术的本质,而不是停留在表面操作。

评分

为啥一定要超过十个字呢?

评分

此用户未填写评价内容

评分

好书 同事推荐看 非常有用

评分

为啥一定要超过十个字呢?

评分

此用户未填写评价内容

评分

感觉比较一般

评分

为啥一定要超过十个字呢?

评分

书不错。慢慢读

评分

此用户未填写评价内容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teaonline.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图书大百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