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简介
对公众聚集场所火灾扑救与应急救援案例进行研究,把握灾害规律与事故特点,总结作战经验及教训,对提高消防部队作战能力具有积极意义。
《消防灭火救援案例评析:公众聚集场所火灾扑救与应急救援》以《公安消防部队执勤战斗条令》《公安消防部队抢险救援勤务规程》《公安消防部队安全管理规定》为依据,客观地阐述了不同公众聚集场所的灭火救援行动过程,分析了灭火救援行动的规律与特点。第一篇(杨永强撰稿)为商场、商店火灾扑救,第二篇(张双轶撰稿)为医院火灾扑救与应急救援,第三篇(张学旭撰稿)为宾馆、饭店火灾扑救与应急救援,第四篇[朱国营(广东)撰稿]为影剧院、歌舞娱乐场所火灾扑救与应急救援,第五篇(孙军田撰稿)为集市、小商品批发市场火灾扑救,第六篇(王玉晓撰稿)为学校、车站、养老院火灾扑救与应急救援,绪论(孙军田撰稿)为公众聚集场所灭火救援技术。
内页插图
目录
绪论
——公众聚集场所灭火救援技术
第一篇 商场、商店火灾扑救
大跨度钢结构,高温变形坍塌
——北京市“10·11”喜隆多购物中心火灾扑救
救人第一,先控制后消灭
——延安市“12·22”国贸大厦火灾扑救
低层起火堵截,高层疏散救人
——西宁市“4·9”纺织品百货大楼火灾扑救
以固为主,强攻近战
——哈尔滨市“11·30”大世界商城火灾扑救
内外合击,逐层消灭
——乌鲁木齐市“1·2”德汇国际广场火灾扑救
内外合击,强攻近战
——吉林市“2·15”中百商厦火灾扑救
第二篇 医院火灾扑救与应急救援
救人第一,科学施救
——菏泽市“5·5”曹县医院火灾扑救
打快攻打近战,开辟多路径救人
——黄石市“3·16”第二医院火灾扑救
彩钢板房蔓延迅速,调集力量以快制快
——西宁市“2·1”青海大学附属医院火灾扑救
建筑顶层火灾,内外合击速决战
——滕州市“3·1”人民医院火灾扑救
多方联动协作,稀释堵漏转移
——黄石市“7·9”十五冶医院氯气泄漏事故救援
集中优势兵力救人,部署力量强攻近战
——辽源市“12·15”中心医院火灾扑救
第三篇 宾馆、饭店火灾扑救与应急救援
天然气爆炸起火,灭火是为了救人
——朔州市“6·19”小南国饭店爆炸事故救援
低层酒店火灾,集中兵力打歼灭战
——通化市“5·1”双龙大厦火灾扑救
排烟降毒灭火,梯次进攻搜救
——长乐市“l-31”拉丁酒吧火灾扑救
砖混钢架混合结构,高温楼板局部塌陷
——长春市“9·7”汉斯国际啤酒城火灾扑救
强行内攻,近战灭火
——绍兴市“12-16”王朝大酒店火灾扑救
内装修材料易燃,内攻近战灭火救人
——鞍山市“6·18”鸣春楼歌舞大酒店火灾扑救
集中兵力控火,创造条件救人
——大连市“5·28”大连饭店火灾扑救
第四篇 影剧院、歌舞娱乐场所火灾扑救与应急救援
屋顶大面积塌落,多种力量协同配合
——海西蒙古族藏族自治州“10·12”大柴旦行委文体活动中心坍
塌事故救援
堵截包围,逐片消灭
——吉安市“5·28”金鹏娱乐会所火灾扑救
聚氨酯泡沫燃烧,易产生毒性气体
——深圳市“9·20”舞王俱乐部火灾扑救
合理破拆排烟,多种渠道救人
——南京市“3·16”塞天皇星娱乐场所火灾扑救
餐饮休闲商住建筑,短时间形成立体燃烧
——衡阳市“7·4”进步电影院火灾扑救
灭火救人同步进行,内攻外攻同时展开
——深圳市“2·2”夜明珠卡拉OK歌舞厅火灾扑救
连体建筑不分隔,一处着火波及毗邻
——吉林市“11·15”银都夜总会火灾扑救
第五篇 集市、小商品批发市场火灾扑救
火速集结攻坚克难,跨区域联合作战
——惠州市“2·5”小商品批发城火灾扑救
化工仓储经营场所,预防次生灾害发生
——温州市“12·1”化工市场爆炸火灾扑救
大跨度三合一市场,聚氨酯材料伤人
——深圳市“12·11”荣健农副产品批发市场火灾扑救
房中房建筑,逐片围歼
——上海市“1·6”农产品中心批发市场火灾扑救
大面积多点火灾,分片包干合击灭火
——天津市“3·22”大胡同南方小商品批发市场火灾扑救
强攻近战,内攻灭火
——长春市“3·28”天元商贸市场火灾扑救
堵截包围上下合击,多警联动有效控制
——蚌埠市“11·20”小商品批发市场火灾扑救
第六篇 学校、车站、养老院火灾扑救与应急救援
暴雨淹没地铁站,远程调装排积水
——南宁市“6·4”百花岭地铁站洪涝事故救援
隔烟排烟,创造安全区
——合肥市“2·23”瑶池老年公寓火灾扑救
两站集结,双向救援
——上海市“9·27”轨道交通10号线事故救援
砖木结构老建筑,火灾导致屋顶坍塌
——新余市“6·11”仙女湖养老院火灾扑救
聚氨酯泡沫外墙,夺命保温材料
——上海市“11·15”静安区胶州路教师公寓火灾扑救
固移结合,以快制快
——上海市“5·16”地铁1号线黄陂南路站火灾扑救
合理运用装备,全力搜救遇难人员
——大连市“5·19”沈阳音乐学院教学楼塌陷事故救援
前言/序言
公众聚集场所是指人员聚集的室内场所,如宾馆、饭店等旅馆、餐饮场所,商场、集贸市场、超市等商品经营场所,体育场馆等健身休闲场所,图书馆、公共展览馆、博物馆的展览厅等文化活动场所,证券交易等金融活动场所,公共文化娱乐场所,医院的门诊楼、病房楼及老年公寓、托儿所、幼儿园、学校的教学楼等特殊人群场所,客运车站、码头、民用机场的候车、候船、候机厅等人员流动场所。
公众聚集场所火灾易导致众多人员伤亡,灭火救援技术与战术需要认真贯彻“救人第一,科学施救”的指导思想。对公众聚集场所火灾扑救与应急救援案例进行研究,把握灾害规律与事故特点,总结作战经验及教训,对提高消防部队作战能力具有积极意义。
本书以《公安消防部队执勤战斗条令》《公安消防部队抢险救援勤务规程》《公安消防部队安全管理规定》为依据,客观地阐述了不同公众聚集场所的灭火救援行动过程,分析了灭火救援行动的规律与特点。第一篇(杨永强撰稿)为商场、商店火灾扑救,第二篇(张双轶撰稿)为医院火灾扑救与应急救援,第三篇(张学旭撰稿)为宾馆、饭店火灾扑救与应急救援,第四篇[朱国营(广东)撰稿]为影剧院、歌舞娱乐场所火灾扑救与应急救援,第五篇(孙军田撰稿)为集市、小商品批发市场火灾扑救,第六篇(王玉晓撰稿)为学校、车站、养老院火灾扑救与应急救援,绪论(孙军田撰稿)为公众聚集场所灭火救援技术。
本书在编写过程中得到了公安部消防局作战训练处、全国各消防总队及警官培训基地领导的大力支持,在此表示感谢!由于时间仓促,本书中必会存在问题和不足,恳请读者或专家提出宝贵意见。
图书简介:现代企业风险管理与危机应对实践 本书聚焦于当代企业运营中日益重要的风险管理体系构建与危机应对策略的实际应用。在全球化、信息化和快速变革的商业环境下,企业面临的风险类型和复杂性呈几何级数增长,传统的被动式风险控制已无法满足可持续发展的需求。本书旨在为企业管理者、风险官、内审人员以及相关专业人士提供一套系统化、操作性强的风险管理框架和危机预案设计指南。 一、企业风险管理体系的理论基石与框架构建 本卷深入探讨了现代企业风险管理(ERM)的核心理念及其在不同行业中的适用性。首先,本书详细阐述了风险管理的演进历程,从早期的纯财务风险控制,发展到如今覆盖战略、运营、合规、声誉等全方位的综合管理体系。我们采用国际公认的COSO-ERM框架为基础,结合《企业内部控制规范》的要求,构建了一套适用于中国国情和本土企业文化的风险管理模型。 1. 风险识别与评估的深度解析: 本书提供了多种先进的风险识别工具和技术,如情景分析法、德尔菲法、FMEA(失效模式与影响分析)等,并重点讲解了如何将这些工具应用于识别“黑天鹅”事件和系统性风险。在风险评估环节,我们强调定性分析与定量分析的结合,特别是对于新兴风险(如数据安全风险、供应链中断风险)的概率测算和影响量化方法。书中包含大量针对制造业、金融业和服务业的案例分析,展示了如何构建多维度的风险地图和风险矩阵。 2. 风险偏好与容忍度的确定: 风险管理并非旨在消除所有风险,而是要在风险与回报之间寻求最优平衡。本书详细剖析了企业如何根据其战略目标、组织文化和资源禀赋来科学地设定风险偏好和风险容忍度。这部分内容着重于将抽象的风险文化融入日常决策流程,确保各级员工在风险约束内最大化价值创造。 3. 风险治理结构的优化: 有效的风险管理依赖于清晰的治理结构。本书探讨了董事会、监事会、管理层和风险管理部门之间的权责划分与有效协作机制。我们提供了建立高效风险委员会的组织蓝图,以及如何通过设立“三道防线”模型,确保风险识别、监测和审计职能的有效分离与制衡。 二、关键运营风险的专项管理 企业运营中存在的风险点繁多,本书挑选了当前企业面临挑战最大的几个关键领域进行深入剖析和对策研究。 1. 供应链韧性与中断管理: 在全球贸易环境不确定性增加的背景下,供应链的稳定至关重要。本书详细阐述了如何利用数字化工具对一级、二级供应商进行风险画像,建立多源采购策略,并设计“热备用”和“冷备用”的库存策略,以应对地缘政治冲突、自然灾害或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导致的供应中断。 2. 数字化转型中的信息安全与数据治理: 随着“工业4.0”和“企业上云”的推进,数据已成为核心资产,也成为主要的风险源。本书不仅涵盖了传统的信息安全管理体系(如ISO 27001),更侧重于应对勒索软件攻击、内部数据泄露和云服务提供商风险。同时,对《数据安全法》、《个人信息保护法》等法规下的数据合规性风险进行了详尽的解读和操作指引。 3. 法律合规与反腐败风险: 全球化运营使得企业必须遵守多国法律体系,尤其是反垄断法、出口管制和反商业贿赂法(如FCPA、英国反贿赂法)。本书提供了构建全球合规监测系统的具体步骤,包括利用技术手段进行交易监控,以及如何设计有效的“吹哨人”保护机制和内部调查流程。 三、危机沟通与灾难恢复计划(DRP) 风险管理的高潮在于危机发生时的有效应对。本书在后半部分完全专注于危机管理和业务连续性规划(BCP)。 1. 建立全流程危机管理小组(CMT): 本书详细描绘了危机管理小组的组建、职能分配和启动流程。这包括技术专家、法律顾问、高层决策者和公关专家的协同机制。重点讲解了在信息不完全、压力巨大的情况下,如何快速做出高风险决策。 2. 业务连续性规划的实战部署: BCP并非仅仅是IT系统的备份。本书强调了从关键业务流程识别(BIA)、恢复目标时间(RTO)和恢复点目标(RPO)的设定,到跨部门资源调配的细致规划。针对生产中断、关键人员丧失、基础设施损坏等不同类型的危机场景,提供了模块化的恢复预案模板。 3. 危机沟通与声誉修复: 在现代媒体环境下,危机爆发后的第一小时决定了企业声誉的走向。本书提供了危机沟通的“黄金法则”,包括信息发布的前置准备、社交媒体舆情监测与快速反应机制。书中详述了如何撰写有效的“Holding Statement”,如何与监管机构、受影响方和媒体进行坦诚且战略性的沟通,以及在危机平息后如何进行系统的声誉修复和经验总结。 本书特点: 实践导向: 案例丰富,注重将理论模型转化为可执行的管理工具包。 前瞻性: 紧密结合最新的监管趋势和技术风险发展。 系统性: 覆盖从风险识别到危机恢复的完整生命周期管理。 通过研读本书,读者将能够建立起一套适应性强、前瞻性高、能够有效保护企业核心价值的现代风险管理与危机应对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