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容簡介
《中國農民工城市融閤問題研究》從理論、實證、政策三個視角探討瞭中國農民工城市融閤問題。理論篇分析瞭當前中國農民工麵臨的來自經濟、政治、文化、教育及社會福利等諸多方麵的社會排斥,並依據社會排斥理論將影響農民工城市融閤的主要因素歸為人力資本、外生製度、文化與社會認同三類,動態地考察在城市融閤的不同階段三類因素之間的替代與互補作用。實證篇基於實地調研數據,運用定量研究方法分析瞭影響農民工城市融閤的相關因素,具體考察瞭工資收入水平、受教育程度、城市生活滿意度等因素與城市融閤程度之間的關係,從實證的角度驗證瞭理論部分的研究結論。政策篇基於理論與實證分析結果,從改善製度環境、提高人力資本存量、完善公共服務體係等方麵提齣瞭筆者對解決中國農民工城市融閤問題的認識與看法。
作者簡介
孟穎穎,女,管理學博士、博士後,碩士生導師,“珞珈青年”學者,現任武漢大學政治與公共管理學院副教授,武漢大學社會保障研究中心研究員,主要研究方嚮為城鎮化與社會保障。近年來,先後在《人民日報》(理論版)、《中國人口科學》、《經濟管理》等國內外期刊上發錶學術論文30餘篇,主持國傢社會科學基金、教育部人文社會科學研究基金、中國博士後基金特彆資助、湖北省社會科學基金等多項國傢、省部級課題。
目錄
緒論
理論篇
第一章 思考與辨析:對已有研究文獻的述評
第一節 “融閤”抑或“融入”?
——農民工城市融閤的概念厘定
第二節 什麼是融閤?
——農民工城市融閤程度測度的研究範式
第三節 什麼影響融閤?
——農民工城市融閤影響因素的研究
第二章 描述與討論:農民工城市融閤的障礙構成
第一節 社會排斥及類型
第二節 社會排斥:農民工城市融閤的主要障礙
第三節 農民工城市融閤障礙的成因分析
——基於社會排斥理論的視域
第三章 理論闡釋:農民工城市融閤影響因素模型的構建
——基於融閤過程的動態考察
第一節 農民工城市融閤影響因素模型構建的理論與現實基礎
第二節 農民工城市融閤影響因素基本模型的構建
第三節 農民工城市融閤影響因素基本模型的進一步推導
第四節 基本結論:農民工城市融閤中的“替代效應”與“製度效應”
實證篇
第四章 經驗驗證:農民工城市融閤影響因素的實證分析
第一節 數據來源、變量分析與研究方法
第二節 變量的描述性分析
第三節 計量迴歸結果分析
第四節 農民工城市生活滿意度、城市認同及自我身份認同影響因素的測度
第五章 共性與差異:農民工城市融閤的代際比較
第一節 新老兩代農民工代際差異的文獻述評
第二節 樣本描述:新老兩代農民工代際特徵差異比較
第三節 “人力資本”引緻力:農民工代際差異的動因分析
第四節 農民工城市融閤代際差異的迴歸分析
……
政策篇
結語:願夢想早日照進現實
精彩書摘
《中國農民工城市融閤問題研究》:
一、理論體係的建構:農民工城市融閤程度測度的理論研究範式
(一)國外學者對外來移民社會融閤程度測度研究的理論藉鑒
“社會融閤”作為移民群體與遷入地社會的互動研究中應用最普遍的概念,有著極為豐富的理論內涵與實踐意義,對“社會融閤”概念內涵基於不同視角的理解決定瞭“社會融閤”測度方法的多元化特點。究其範圍來看,國外學者關於“社會融閤”程度的測度是分為兩個層麵的:其一,是基於“社會”本身的測度,即泛指所有社會個體組成的集閤,沒有其他的群體範圍界定,是對社會本身整體融閤程度的一種度量①。其二,是對“社會”進行瞭某種意義上的範圍界定,即將社會全體成員構成的集閤解構為不同的社會群體,對兩個或多個群體之間的融洽程度進行的一種度量。當然,後者對中國農民工城市融閤程度測量的藉鑒意義較大。因此,這裏也基於第二個層麵,著重介紹國外文獻中對外來移民群體社會融閤程度的測量理論。
從既有研究成果來看,國外學者通常基於不同的視角,將社會融閤的測量體係解構為不同的維度體係來研究外來遷移者或族裔的融閤問題(梁波,2010)。比較有代錶性的如:H.Entzinger等從經濟、政治、文化、接納與排斥度四個方麵來衡量移民的社會融閤,其中,經濟融人維度包括就業市場、收入水平和職業地位等指標,政治融入維度包括公民身份、選舉權利和政黨參與等指標,文化融人包括語言學習和觀察認同等指標,主體社會對移民的接納和排斥維度包括朋友關係、社區交往和支持網絡等指標。
Milton Gordon(1964)在研究美國族群之間的融閤問題時,建立瞭七個維度的移民社會融閤測量指標體係:(1)文化及行為的同化;(2)社會結構的相互滲透或融閤;(3)族裔之間通婚;(4)族裔身份認同偏見的消除;(5)經濟、就業、教育等領域族裔歧視行為的消除;(6)族裔意識或身份認同的融閤;(7)公共事務的融閤。
John Goldlust和Anthony H.Richmond(1974)在《移民適應的多元模型研究》一文中基於主觀與客觀的視角,提齣瞭衡量移民對新環境適應能力的七類指標:(1)經濟:所從事的行業和職業,收入以及消費;(2)文化:語言的學習,移民和接受地之間文化産品和文化象徵性的交換,從飲食習慣的轉變到宗教或道德信念的轉變;(3)社會:初級關係的形成,以及各類正式組織中的參與度;(4)政治:選舉權和被選舉權的獲得和有效執行,以及代錶移民和民族少數群體特殊利益的組織形成;(5)自我意識的轉變;(6)對接受地態度和價值的接受與內化;(7)對移民後生活的滿意程度(周皓,2012)。
總之,在國外學者關於移民社會融閤測度的理論研究中,對“融閤”概念多維度的解釋已經為大傢所普遍接受,研究者們基於各自對“社會融閤”理解和視角的差異,形成瞭社會融閤測量的不同維度及每一個維度測量指標之間的差異。
……
前言/序言
中國目前正在經曆的數億規模的農村勞動力群體的鄉一城遷移是世界上任何一個國傢不曾遇到的情況。對農民工而言,作為城市“新市民”的他們,在為所在城市建設揮灑青春與汗水的同時,卻往往由於各種主觀或客觀的原因都曾不同程度地遭遇過經濟歧視、文化偏見、社會關係網絡變弱、公民權利缺失等各方麵的社會排斥。一係列的社會排斥不僅使數億農民工無法從真正意義上融人城市社會,實現身份上的“質”的轉變,從某種意義上,更嚴重阻礙瞭中國城鎮化進程的速度,並影響瞭整個社會文明進步的步伐。
農村剩餘勞動力轉移是每個國傢或地區在城市化、工業化發展過程中都會齣現的現象。中國長期存在的固化瞭的城鄉二元經濟結構決定瞭未來很長一段時期內仍將有大量農村剩餘勞動力嚮城市非農産業持續轉移。傳統計劃經濟時代遺留下的諸多帶有二元分割色彩的行政管轄製度及社會保障體係的滯後發展,嚴重阻礙瞭中國農民工的城市融人進程。加快推動數億規模的農村剩餘勞動力嚮城市轉移,並實現其市民化身份的轉變是中國城鎮化進程的必然要求,也是我們必須擔當的曆史責任。
更為緊迫的是,隨著農民工內部年齡結構的自然更迭,大批齣生於20世紀80年後之後的新生代農民工已經逐漸取代瞭傳統第~代農民工的“曆史地位”。他們不同於隻想在城市攢足“養傢錢”而終年默默無聞、辛勤勞作的父輩們,他們擁有自己的信念與理想,對城市生活渴望而執著。很難想象一群擁有毅力與夢想的年輕人,如果不能通過正當的社會流動機製改變或是“改善”自己的命運與際遇,將會帶來怎樣的社會影響。可以說,作為連接城鄉二元社會的“橋梁”與“紐帶”,相對於第一代農民工而言,具有人力資本優勢、接受新事物能力較強的新生代農民工必將成為推動中國城鎮化進程、加快城鄉社會融閤的新的“排頭兵”。
中國農民工城市融閤問題研究 下載 mobi epub pdf txt 電子書 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