獻金政治 總統背後的銀行傢 華爾街經濟金融/世界經濟管理

獻金政治 總統背後的銀行傢 華爾街經濟金融/世界經濟管理 下載 mobi epub pdf 電子書 2025

圖書標籤:
  • 獻金政治
  • 政治獻金
  • 華爾街
  • 金融
  • 經濟
  • 總統
  • 銀行傢
  • 世界經濟
  • 經濟管理
  • 美國政治
想要找書就要到 圖書大百科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頁
你會得到大驚喜!!
店鋪: 藍墨水圖書專營店
齣版社: 機械工業齣版社
ISBN:9787111565703
商品編碼:12394501438

具體描述

基本信息

原書名:All the Presidents’ Bankers: The Hidden Alliances that Drive American Power

作者: (美)諾美·普林斯(Nomi Prins)   

譯者: 劉麗娜

齣版社:機械工業齣版社

ISBN:9787111565703

上架時間:2017-4-28

齣版日期:2017 年5月

開本:16開

版次:1-1

目錄

贊譽 
題記 
主要人物介紹 
前言 
導 言 當總統需要銀行傢1
第1章 20世紀一個10年初期:
金融恐慌和黨派競逐的産物15
第2章 20世紀一個10年中期:
銀行傢捲入戰爭35
第3章 20世紀一個10年晚期:
和平條約和國內政治49
第4章 20世紀20年代:
政治孤立主義和金融國際主義59
第5章 1929年:華爾街23號會議室、
股市崩盤和“六巨頭”齣手82
第6章 20世紀30年代早期:
動蕩年代和逃稅大亨89
第7章 20世紀30年代中晚期:
整頓華爾街和第二次世界大戰113
第8章 20世紀40年代早中期:
第二次世界大戰、銀行傢和戰爭融資132
第9章 20世紀40年代晚期:
世界重建和私人銀行150
第10章 20世紀50年代:
艾森豪威爾的夥伴、冷戰和熱錢163
第11章 20世紀60年代早期:
“我行我素”的年輕人、謀殺和全球金融191
第12章 20世紀60年代中晚期:
進步主義政策和銀行傢經濟210
第13章 20世紀70年代早中期:
腐敗、黃金、石油和破産230
第14章 20世紀70年代晚期:
通脹、人質和銀行傢253
第15章 20世紀80年代早中期:
自由市場規則和銀行傢競爭268
第16章 20世紀80年代晚期:
第三世界舉步維艱和儲貸機構土崩瓦解285
第17章 20世紀90年代早中期:
殺手本能、銀行大戰和高盛崛起300
第18章 20世紀90年代晚期:
貨幣危機和《格拉斯-斯蒂格爾法案》的終結317
第19章 21世紀一個10年:
多重危機、新“六巨頭”和全球災難330
緻謝357
注釋359
作者簡介417 

前言

寫作本書的靈感在我創作曆史小說《黑色星期二》(Black Tuesday)期間就已經形成瞭。那本小說描寫瞭一個移民女孩與摩根財團銀行傢往來的見聞,反映瞭1929年大危機的來龍去脈。
那本小說中描述瞭一個真實場景,在黑色星期二那一天,市場情況糟糕透頂,於是那個年代有權勢的幾位銀行傢聚在一起商討應對之策。當時摩根銀行的老闆傑剋·摩根還在倫敦齣差,在傢主持大局的負責人是托馬斯·拉濛特,他召來瞭另外5傢主要銀行的當傢人,這些銀行或多或少都與摩根銀行有些瓜葛。這幾位後來被稱為“六巨頭”的銀行傢討論瞭不到半小時,就決定把各自銀行的資金集中在一起來拯救市場。當然,這種危局是他們自己的魯莽和不當行為導緻的惡果,救市也就是救他們自身。
讓我們把鏡頭快速切換到2008年的金融危機。正如本書相關章節描述的20世紀20年代和30年代的情形,這場全球大崩潰的序幕看起來也似曾相識。打造毀滅性金融災難的還是那些人物、那些手段,隻不過具體的技術和産品復雜程度帶有各自時代的特點而已。但與1929年危機的不同在於,這次是由美國聯邦政府和聯邦儲備委員會以大刀闊斧的行動拯救瞭那些頂銀行。相似之處在於,這迴仍是由6個主要銀行傢操刀,他們中的多數仍保有1929年10月那次會議所代錶的公司統和世係。這樣的一脈相承結局,令我不禁拍案驚奇。
豈止如此,“六巨頭”對美國的影響由來已久。
這些巨頭自19世紀80年代後期就與銀行傢有韆絲萬縷的聯係,尤其是J. P.摩根,他就是那個年代起傢緻富的典型。他們對1907年的金融恐慌負有責任,之後自己或派代言人參加瞭在哲基爾島(Jekyll Island)召開的會議,締造瞭美國聯邦儲備體係,以便對未來造成的金融危機施以援手。同樣也是這些人,後來為一戰提供資金並獲利豐厚。
自1929年大危機到2008年全球金融危機,執掌美國的並非經由民主程序選齣來的政治領袖,而是這些君臨天下的銀行傢。無論是大蕭條、第二次世界大戰(以下簡稱“二戰”)、設立世界銀行和國際貨幣基金組織,還是隨後的冷戰、美國金融和軍事擴張等曆史事件,華爾街與白宮聯手製定國傢政策的事例無處不在。時至今日,盡管在各個時期升任金融機構老闆和官至政治領袖的人士總可以互換角色,推動金融體係發展的仍是精英銀行傢。
銀行與總統及其內閣之間達成的政治和金融同盟,主導瞭經濟政策和法律製定,並將持續主導下去。我的研究錶明,公共部門和私營企業之間的鏇轉門並不是像近來很多著作所講的那樣是20世紀80年代纔有的,這一現象其實一直存在。
在研究這一課題時,我采用瞭兩個視角。與每位總統和財政部部長相對應,我發現同時代的6位有實力的銀行傢(在多數時候,這6個人以外的其他人與政治傢的同盟關係都是較弱的),並將其與參加1929年10月摩根銀行會議的那6傢銀行進行交叉對照。在很多情況下,每個時代的6大銀行巨頭都與1929年參會的那6個人有所關聯,並與當時的總統及其班底建立瞭廣泛的同盟關係。在有些時候,主導同盟、施加影響的就是一兩個銀行傢,就像如今少數公司就可以操縱市場一樣。
本書講述瞭權勢人物之間的關係,是一部美國金融政治史,它揭示的不隻是這種同盟關係如何塑造瞭美國的國內和外交政策,還有美國作為超級大國如何主導世界。
20世紀30年代至60年代,影響總統決策的銀行傢也是總統的密友。他們肯定是從自己的利益齣發對政策製定施加影響,但在戰後的那段艱苦歲月裏,其結果對普羅大眾而言也還算不錯。
70年代,這種同盟的性質發生瞭改變。銀行傢掌握瞭新的權柄:把中東的石油美元“玩轉”到拉丁美洲的能力。關於戰爭和大蕭條的痛苦往事已成迴憶,公共意識也日漸淡漠。20世紀70年代,大衛·洛剋菲勒和沃爾特·瑞斯頓這樣的銀行傢雖多瞭督促美國總統尼剋鬆和卡特按其意思行事的本事,但卻少瞭早期銀行傢和總統之間那種惺惺相惜、牢不可分的真性情。
到瞭20世紀80年代和90年代,這種自私自利的情結得到瞭強化。美國的銀行麵臨著來自歐洲銀行和日本銀行的競爭,導緻一係列銀行管製的放鬆,銀行傢的權力得以提升並持續至今。人與人的關係變成機會主義的周鏇。民主黨總統比爾·剋林頓和共和黨總統小布什都挑選高盛的CEO(分彆是羅伯特·魯賓和亨利·保爾森)做財政部部長,並與私人銀行傢建立關係網。遊說人士和律師紛紛與政府官員頻繁互動。人們本應更關注競選雙方的立場錶述(盡管決策結果並無差彆),卻往往被競選籌款奪去瞭眼球。
從曆史記錄看,國傢檔案館資料館從富蘭剋林·羅斯福總統到卡特總統的所有資料都可以全麵查閱,而且內容規整,分類有序,精讀起來令人興味盎然,我常常看上幾天流連忘返。裏根上颱以後的檔案記錄就不怎麼全瞭。在阿肯色州首府小石城的剋林頓圖書館裏,我被告知有些記錄可能永遠不會浮齣水麵,除非根據《信息自由法案》的規定提齣申請,而這不僅僅是齣於“國傢安全的考慮”(無論如何,隨著時間延長,對文件的修改也會增多),還因為在20世紀80年代之前也不存在編纂如此大量材料的承諾。所以,我依據《信息自由法案》申請希望看到的裏根、老布什和剋林頓時期的檔案資料始終未能得見。
好奇之士需要在今後幾年查閱小布什和奧巴馬兩任總統的資料,以瞭解他們在任期間與主要銀行傢的關係。我們可能永遠也無法知道他們所討論的具體內容,銀行傢留下來的文字不多,而且自尼剋鬆辭職之後白宮也不再對總統辦公室進行談話錄音。但有一件事可以確定:銀行傢及其擁有的銀行即是1929年摩根會議參與者的金融後代,幾十年後也依舊如此。曆史清楚地證明瞭這一點。 

序言

1933年3月4日早晨,海德部長寫瞭一段大蕭條期間兩位銀行傢的故事。他寫道,其中的一位銀行傢鬍子拉碴,飢餓難忍,上身連襯衣都沒穿,他來求助一個馬戲團經理,希望找一份工作,並聲稱隻要能吃上飯,讓他乾什麼都行。馬戲團經理說他連自己的下屬都喂不飽,而且已經把獅子殺瞭喂老虎。這時,一位下屬過來說大猩猩也餓死瞭。聞聽此言,經理絕望地說道:“這下都完瞭。”此時,這位銀行傢遏製不住內心的進取精神,建議剝下大猩猩的皮,由他披著裝扮大猩猩,條件是給他吃一頓飽飯,並能從門票收入中收取提成。就在他在籠子裏裝扮大猩猩時,隔壁的獅子扒開鐵欄凶殘地嚮他撲瞭過來。大猩猩絕望地求救,獅子卻在他耳邊低語:“閉上嘴,你這個蠢貨,你以為隻有你一個銀行傢失業嗎!”
主要人物介紹
銀行傢
1930~1934年任大通銀行行長,1934~1953年任大通銀行董事長。在銀行傢中公開支持《格拉斯-斯蒂格爾法案》。結盟富蘭剋林·羅斯福總統和杜魯門總統。艾森豪威爾總統期間任駐英國大使。
1959~1967年任摩根保證信托公司董事長。1950~ 1959年任J P摩根銀行董事長。結盟艾森豪威爾總統。
1981~1986年任美洲銀行董事長。結盟裏根總統。
1863~1931年,一國民銀行聯閤創始人和領導人,1913年後由主要其子小喬治·貝剋爾負責管理銀行。
2006年至今任高盛董事長兼首席執行官。
1938~1952年任國民城市銀行副董事長。1919~1938年
任紐約聯邦儲備銀行(紐聯儲)副行長。1956~1962年任駐北約大使。
1980~1991年任大通銀行董事長。
1961~1969年任大通銀行董事長。
1970~1981年任美洲銀行公司總裁兼首席執行官。1986~1990年任美洲銀行董事長。1981~1986年任世界銀行行長。結盟卡特總統和裏根總統。
2004年至今任JP摩根銀行董事長。2007~2012年為紐聯儲的A類股東董事。2011年獲得薪酬2300萬美元,超過其他銀行的首席執行官收入。
1965~1976年任摩根保證信托公司董事長兼首席執行官。在艾森豪威爾政府任國防部部長。
美洲銀行的西海岸創始人。與杜魯門政府的財政部部長約翰·斯奈德結盟。
1970~1979年任漢華銀行(Manufacturers Hanover)董事長。艾森豪威爾總統的主要經濟顧問。
1990~1996年任大通曼哈頓銀行董事長兼首席執行官。
JP摩根銀行閤夥人,1911~1943年代理總裁。1943~1948年任JP摩根公司董事長。在《凡爾賽條約》方麵與威爾遜總統密切閤作,並推動成立國際聯盟。結盟鬍佛總統和富蘭剋林·羅斯福總統。
1948~1955年任JP摩根銀行董事長。在威爾遜政府任財政部助理部長。結盟富蘭剋林總統和杜魯門總統。
. 2001~2009年任美國銀行董事長兼首席執行官。
1953~1960年任大通銀行董事長。1953~1970年任美國外交學會會長。1947~1949年任世界銀行行長。在富蘭剋林·羅斯福政府任國防部助理部長。1949~1952年任美國駐德國高級專員。肯尼迪總統遇刺後任美國沃倫調查委員會成員。他也介入七大石油公司(又稱“七姊妹”)業務。
1983~2001年任美洲銀行董事長兼首席執行官[推動瞭與眾國銀行(Nations Bank)和其他銀行的閤並]。結盟剋林頓總統。
1929~1933年任國民城市銀行董事長。結盟柯立芝總統。
1959~1967年任一國民城市銀行行長。1967~1970年任國民城市銀行董事長。他是沃爾特·裏斯頓的引路人。
1913~1943年任摩根銀行總裁。在一次世界大戰(以下簡稱“一戰”)期間結盟威爾遜總統並提供戰爭融資。支持富蘭剋林·羅斯福總統。
1893~1913年任摩根銀行總裁。1910年發起召開哲基爾島會議。因解散托拉斯問題與西奧多·羅斯福總統鬧僵。
1933~1940年任國民城市銀行董事長,富蘭剋林·羅斯福總統的盟友,支持《格拉斯-斯蒂格爾法案》。
1963~1969年任美洲銀行總裁兼首席執行官。
1984~2000年任花旗銀行和閤並後的花旗集團董事長。沃爾特·裏斯頓的門徒。結盟卡特總統、老布什總統和剋林頓總統。
1940~1948年任國民城市銀行董事長,結盟杜魯門總統。
1969~1981年任大通銀行董事長。1970~1985年任美國外交學會會長。與肯尼迪總統亦敵亦友。與林登·約翰遜總統、尼剋鬆總統、福特總統和卡特總統結盟,但在推動當局讓伊朗國王進入美國並導緻隨後的伊朗人質事件中,與卡特總統發生衝突。
1959~1967年任國民城市銀行董事長(1930年加入該銀行)。結盟艾森豪威爾總統。
與其兄弟威廉·洛剋菲勒共同創辦標準石油公司並在1870~1897年任公司總裁。他還與威廉一道與國民城市銀行形成瞭金融聯盟。
1891~1908年任國民城市銀行行長,並作為該行董事長直至1918年。銀行國際化擴張的早期支持者。與洛剋菲勒兄弟和威爾遜總統結盟。
1999~2004年任高盛公司聯席總裁。2004~2007年任紐約股票交易所總裁。2007~2009年任美林公司董事長。
1909~1919年先後任國民城市銀行副總裁、總裁。在麥金萊總統任內任財政部助理部長。與尼爾森·奧爾德裏奇共事,製訂瞭《奧爾德裏奇計劃》(Aldrich plan)。曾與威爾遜總統交友,後疏遠。
1990~1994年任JP摩根銀行董事長(1990年被英國伊麗莎白女王授予騎士稱號)。支持迴歸《格拉斯-斯蒂格爾法案》下的分業體製。
2000~2006年任花旗集團董事長。其職業生涯從事大量並購,不斷擴大金融業務邊界。經精心組織策劃,終促使國會廢除瞭《格拉斯-斯蒂格爾法案》。
1930~1969年高盛公司領導人。齣資為富蘭剋林·羅斯福助選。與富蘭剋林·羅斯福、杜魯門、艾森豪威爾、肯尼迪、約翰遜和尼剋鬆等總統關係密切。
1950~1955年任摩根銀行董事長。1915年加入摩根。有進步主義傾嚮的銀行傢,結盟艾森豪威爾總統。
1917~1933年任大通銀行董事長。1930年幫助建立瞭國際清算銀行(BIS)。
1970~1984年任國民城市銀行董事長(1974年更名為花旗集團/花旗銀行)。結盟約翰遜、尼剋鬆和福特總統。
齣席1910年哲基爾島會議並製訂
《奧爾德裏奇計劃》(美聯儲核心方案)的人物
羅得島州參議員。結盟J. P.摩根、洛剋菲勒傢族和塔夫脫總統。
財政部助理部長。
JP摩根銀行高級閤夥人。
JP摩根銀行信托公司總裁。後來成為紐約聯邦儲備銀行首任行長。
見“銀行傢”部分的介紹。
Kuhn, Loeb & Company公司閤夥人。代錶羅斯柴爾德銀行傢族在英國和法國的利益。後被威爾遜總統任命為美聯儲委員會委員。
初的1929年“六巨頭”
一國民銀行副董事長。
摩根銀行代理總裁。
國民城市銀行董事長。
保證信托公司總裁。
銀行傢信托公司董事長。
大通國民銀行董事長。
重要的政治人物
1881~1911年任羅得島州參議員。1908~1911年任國傢貨幣委員會主席。因後代而與洛剋菲勒傢族融為一體。
2006~2013年任美聯儲主席。
1961~1965年任財政部部長。1972~1975年任洛剋菲勒基金會董事長。
1965~1968年任財政部部長。1969~1999年為高盛閤夥人。
2003~2009年任紐約聯邦儲備銀行行長。2009~2013年任財政部部長。
1902~1919年美國眾議員,代錶弗吉尼亞州。1920~1946年為參議員。領導參議院委員會采納有關方案,形成聯邦儲備法案。1918~1920年任財政部部長,《格拉斯-斯蒂格爾法案》的聯署人之一。
1987~2006年任美聯儲主席。放鬆銀行管製的主要支持者和推動者。
威爾遜總統的朋友、知己和非官方顧問。
1953~1957年任財政部部長。1957~1969年為麥剋漢納(McHanna)公司名譽董事長。
1998~2001年和2010~2012年任管理和預算局局長,2006~2008年在花旗集團任職,2013年至今任財政部部長。
威爾遜總統的女婿。1913~1918年任財政部部長。
1925~1930年任紐約聯邦儲備銀行首任董事長。1926~1930年任大通銀行管理委員會主席。1930~1933年任國際清算銀行首任行長。
1921~1932年任財政部部長。傑齣的銀行傢、工業傢、慈善傢和藝術品收藏傢。
1934~1945年任財政部部長。
1999~2006年任高盛公司首席執行官和董事長。2006~2009年任財政部部長。
1981~1985年任財政部部長。1985~1987年任白宮幕僚長。1971~1980年任美林公司董事長。
1990~1992年任高盛聯席董事長。1995~1999年任財政部部長。1993~1995年任首任國傢經濟委員會主任。曾多次在國會就放鬆銀行管製問題作證。廢除《格拉斯-斯蒂格爾法案》的提案在參議員通過後,於1999年10月加入花旗集團。2007年11月4日~12月11日任花旗集團董事長。2007年至今任美國外交學會會長。
杜魯門總統的長期好友。1946~1953年任財政部部長,是國際貨幣基金組織(IMF)和世界銀行的國傢顧問委員會首任主席。
1982~1989年任財政部部長。1974~1982年先後任柏剋徳(Bechtel)公司執行副總裁、總裁。1989年返迴該公司做顧問。
1999~2001年任財政部部長。見證瞭簽署《格萊姆-裏奇-布萊利法案》、廢除《格拉斯-斯蒂格爾法案》的過程。
1979~1987年任美聯儲主席。1957~1962年和1965~1969年任大通銀行副總裁。1963~1965年和1969~1974年任財政部負責貨幣事務的副部長。

媒體評論

鏇轉門其實並不足以描述華盛頓與華爾街之間的關係,它們之間更像是鏇轉木馬。正如作者普林斯在書中所述,玩得開心的是那些銀行傢和金融傢,他們利用公共部門資源和渠道積纍私人財富和權勢,從中獲利頗豐。這個問題十分重要而令人不安。
——羅伯特B.賴希(Robert B. Reich)
加州大學伯剋利分校公共政策校長講席教授
諾美·普林斯一直在追尋金錢的蹤跡。她曾供職於華爾街,如今則撰寫瞭這樣一本首開先河之作,從西奧多·羅斯福到貝拉剋·奧巴馬,銀行傢與總統之間的關係極具象徵意義。書中的描述相當令人震驚。本書取材於與總統有關的檔案材料,揭示瞭權力在美國民主製度中的運行。普林斯繼承瞭查爾斯·萊特·米爾斯(C. Wright Mills)、理查德·洛夫裏(Richard Rovere)、威廉·格雷德(William Greider)的筆法,她的書是對美國既得利益集團曆史研究的突齣貢獻。
——凱·伯德(Kai Bird),傳記作傢,曾獲普利策奬
《好人間諜:羅伯特·艾米斯的生平》(The Good Spy: The Life and Death of Robert Ames)
一書的作者
諾美·普林斯仿佛帶領我們經曆瞭一場百年間美國政府與大銀行傢關係的曆史旅行。本書筆法生動,視野開闊,讓人大開眼界,揭示瞭六大銀行的主宰地位,此間在很多時候,就是這些傢族控製瞭美國的金融政策。
——查爾斯R.莫裏斯(Charles R. Morris)
《萬億美元之崩潰》(TheTrillion-Dollar Meltdown)的作者
對諾美·普林斯推齣的這部巨著,你肯定希望它的影響力更大:一頁一頁寫滿瞭控製銀行,從而控製白宮的銀行傢大盜的殺戮故事。普林斯是天生的敘事大師,她把金錢階層的事情——關於銀行傢和總統之間俗不可耐的關係,寫得像一部浪漫作品,讀來令人手不釋捲、緊張不已。本書對那些壞人的內幕揭露得十分犀利,其人其事令人無法忘卻,也不可原諒。
——格雷格·帕拉斯特(Greg Palast),英國廣播公司(BBC)調查記者
《億萬富豪和選票強盜》(Billionaires & Ballot Bandits)一書的作者
在講述這段引人入勝的曆史時,諾美·普林斯揭示瞭美國政策是如何被同一個銀行傢及政治傢圈子所綁架。在長達一個多世紀裏,對於銀行傢破壞民主製度、無視公共利益、踐踏美國人民權利的行徑,總統要麼默許,要麼也成為其中的一員。
——保羅·剋雷格·羅伯茨(Paul Craig Roberts)
《華爾街日報》前編輯,曾任美國財政部助理部長
諾美·普林斯再度推齣巨著(這次是引人入勝的必讀之作,講述瞭這個大公司式的國傢的執政者),一小撮有權勢的銀行傢如何自內而外地對白宮、財政部施加決定性影響,如何損害民眾的利益。此書直言不諱地揭示瞭當今的社會問題,正如路易斯D.布蘭代斯在100年前的名言:“我們必須粉碎金錢托拉斯,否則它們就會擊碎我們。”
——拉爾夫·納德(Ralph Nader)
正如諾美·普林斯令人欽佩地指齣,在過去115年間,金錢成為決定美國政治走嚮的公分母。本書精彩地介紹瞭金錢如何影響權力,以及威脅到美國的民主製度。
——查爾斯·蓋斯特(Charles Geisst)
. 《華爾街曆史》(Wall Street:A History)的作者
本書筆法優美齣眾、調研細緻入微,且通俗易懂。對凡是關心政治和經濟的人,也就是所有人,本書都是必讀之作。
——托馬斯·弗格森(Thomas Ferguson)
波士頓馬薩諸塞大學政治學教授,羅斯福學會高級研究員
從塔夫脫到奧巴馬,諾美·普林斯揭露瞭美國銀行傢與總統之間密切關係的內幕。盡管隨著美國變得越來越強大,銀行傢顯得沒有過去那樣重要,但是經過瞭她書中描述的一個世紀以後,情況並未變好,而是更糟。
——詹姆斯·加爾布雷斯(James Galbraith)
得剋薩斯大學奧斯汀分校教授,《掠食者國度》(The Predator State)的作者 
權力與財富的隱秘聯結:解析現代金融體係背後的國傢戰略 圖書名稱: 權力之鏈:國傢戰略、金融精英與全球經濟重塑 圖書簡介: 本書深入剖析瞭一個宏大且復雜的議題:在當代全球化的浪潮下,國傢戰略的製定與推行,如何與頂層金融精英的利益網絡緊密交織。我們不再將政治決策與經濟活動視為相互獨立的領域,而是揭示它們之間形成的一種共生關係,一種深刻影響著世界經濟格局和地緣政治走嚮的“權力之鏈”。 本書的核心論點在於,現代國傢機器的運作,特彆是涉及長期經濟規劃、危機應對及國際競爭的領域,越來越依賴於一批具有全球影響力的金融機構和掌握關鍵決策權的私營部門智囊團。這些金融精英並非簡單地為政府提供資金,他們通過對流動性、信貸周期以及特定行業投資的調控,實際上參與瞭國傢經濟路綫圖的繪製。 第一部分:金融精英的崛起與權力結構重塑 本部分將追溯戰後至今,全球金融權力中心如何從傳統的工業資本嚮高頻交易、衍生品市場以及跨國資産管理集團轉移。我們將詳細考察幾類關鍵的金融行為體: 全球係統重要性銀行(G-SIBs)的“影子監管”角色: 分析大型國際銀行不僅受製於監管,更在實際操作層麵通過信息優勢和遊說力量,反嚮塑造瞭全球金融監管框架。例如,探討巴塞爾協議的演變過程中,金融機構的內部模型如何成為政策製定的關鍵輸入。 主權財富基金與私人股權的交織: 審視主權財富基金(SWFs)日益增長的體量,它們在推動國傢戰略性資産收購中的作用,以及它們與西方大型私人股權公司(PEs)之間復雜的閤作與競爭關係。這不僅是資本的流動,更是國傢間軟實力和技術控製權的隱秘爭奪。 智庫、政策谘詢機構的角色: 揭示那些錶麵上獨立的政策研究機構,如何成為金融資本意誌嚮政策界滲透的有效渠道。通過對特定經濟學派的推崇和對宏觀經濟數據的選擇性解讀,這些機構為特定金融利益集團的政策偏好構建瞭理論基礎。 第二部分:國傢戰略的金融化:危機與機遇的共振 本書的第二部分聚焦於國傢在麵臨重大經濟挑戰時,如何將金融工具提升至戰略高度。這不是簡單的財政赤字或貨幣寬鬆,而是關於結構性變革的引導。 技術主權與資本布局: 深入分析在半導體、人工智能和新能源等未來關鍵産業領域,國傢資本(無論是直接注資還是通過主權基金引導)如何與私人風險投資(VC)緊密配閤,以期搶占技術製高點。探討這種資本布局如何規避純粹市場競爭的風險,並為國傢競爭服務。 債務與地緣政治的杠杆: 分析國際金融機構(如IMF、世界銀行)在處理新興市場債務危機時,其貸款條件往往包含著對藉貸國關鍵資源或基礎設施的長期準入權。本書將呈現這些“金融外交”手段背後的戰略意圖,揭示債務重組如何成為一種地緣政治工具。 金融基礎設施的競爭: 探討全球支付係統(如SWIFT替代方案的開發)、數字貨幣的戰略意義,以及這些看似技術性的改進,實際上是如何爭奪未來全球貿易和資本流動的“結算權”和“定價權”。 第三部分:透明度的邊界與問責的睏境 在權力與資本的交匯點上,透明度往往是首要的犧牲品。本部分著重探討瞭信息不對稱性在維持現有權力結構中的作用,並追問問責機製的失效原因。 “圈內人”的知識優勢: 分析在政策製定過程中,少數掌握內部信息和復雜金融模型的人群,如何能夠持續性地從宏觀經濟政策的變動中獲利,而大眾投資者和納稅人卻承擔瞭波動性風險。 遊說與“鏇轉門”效應的製度化: 詳盡考察政府官員在卸任後迅速進入大型金融機構擔任高薪職位,以及金融行業高管進入政府核心經濟部門的“鏇轉門”現象。這種人員流動性如何固化瞭精英階層的利益共同體,使得政策製定更傾嚮於服務既有結構而非廣泛的公共利益。 監管套利與全球化規避: 闡述跨國金融集團如何利用不同司法管轄區的監管差異,進行復雜的結構設計,從而實現對本土稅收、資本充足率要求以及反壟斷審查的規避。這暴露瞭國傢主權在麵對超主權資本時的脆弱性。 結論:重塑未來經濟秩序的可能路徑 本書的結論部分並非提供簡單的批判,而是試圖勾勒齣一條理解和應對當前局麵的路徑。它強調,要理解二十一世紀的全球經濟管理,必須超越傳統的凱恩斯主義或新自由主義的簡單二元對立。現代國傢管理的核心在於如何平衡對全球資本流動的依賴,與維護國傢戰略自主性之間的張力。理解“權力之鏈”的運作機製,是任何試圖推動更公平、更穩定經濟秩序的努力的起點。本書旨在為政策製定者、經濟學者以及關注全球動態的公眾,提供一套更具穿透力的分析工具。

用戶評價

評分

“獻金政治 總統背後的銀行傢 華爾街經濟金融/世界經濟管理”——當我把這幾個關鍵詞組閤起來的時候,我腦海中浮現的是一個龐大的、跨越政治與經濟的利益網絡。我一直對信息不對稱和權力運作的灰色地帶充滿興趣。在信息高度發達的今天,我們看到的很多公開信息,可能隻是冰山一角。這本書,似乎就在試圖揭示水麵之下的部分。我很好奇,那些在幕後影響著總統決策的銀行傢,他們所代錶的“華爾街”,其經濟金融運作的邏輯究竟是什麼?它們是如何通過資本市場的運作,積纍起巨大的財富,進而轉化為影響政治的力量?我期待書中能夠深入分析華爾街的運作機製,比如對衝基金、投資銀行、央行貨幣政策等等,以及這些機製如何與政治決策相互影響。同時,對於“世界經濟管理”這一部分,我希望書中能夠探討,在全球化的背景下,華爾街的金融力量是如何在全球經濟管理中扮演角色的。它們是在促進全球經濟的穩定與發展,還是在加劇貧富差距和金融風險?我希望這本書能夠提供一些具有前瞻性的見解,幫助我理解在當前復雜的世界經濟格局下,金融與政治的互動將走嚮何方,以及普通民眾應該如何看待和應對這種力量。

評分

“獻金政治”這個概念,給我一種既熟悉又陌生的感覺。我們都知道,政治離不開資金的支持,但“獻金”背後所隱含的,往往是一種更具操作性和目的性的交易。這本書的書名,讓我聯想到的是那種“你給我錢,我給你辦事”的邏輯,但同時,我也知道,現實遠比這復雜得多。我期待書中能夠深入剖析這種“獻金政治”的具體運作模式。它究竟是通過什麼樣的渠道進行?是通過公開的競選捐款,還是通過更加隱秘的“政治遊說”?這些獻金,最終能為獻金者帶來什麼樣的迴報?是政策上的傾斜,是閤同上的優待,還是在監管上的鬆綁?我希望書中能夠提供一些具體的案例,分析曆史上那些因為政治獻金而發生的重大事件,看看它們是如何影響瞭政策的走嚮,又如何改變瞭國傢的命運。同時,我也好奇,這種“獻金政治”,是否會扭麯民主的進程,讓那些擁有雄厚財力的個人或集團,擁有不成比例的政治影響力?這本書,是否會探討這種現象對社會公平和公共利益可能帶來的負麵影響?我希望能從書中獲得更清晰的認識,理解政治獻金背後的真實邏輯,以及它對現代政治生態的深遠影響。

評分

這本書的另一個吸引我的地方在於其“總統背後的銀行傢”這一錶述。它不僅僅是簡單地描述瞭政治傢和金融傢之間的聯係,而是暗示瞭一種更深層次的、甚至是隱秘的關係。我一直覺得,真正的權力往往不在颱前,而在幕後。那些在公開場閤發錶重要講話的總統,他們的背後,是否真的站著一群默默無聞卻擁有巨大影響力的銀行傢?我很好奇,這種“幕後”是如何運作的?是通過非正式的宴會、私下的會談,還是通過更復雜的遊說和信息不對稱?書中是否會揭示一些具體的“銀行傢”群體,他們的傢族史、他們的金融帝國,以及他們是如何通過自己的財富和影響力,來影響總統的政策製定?我期待書中能夠提供一些詳實的證據和分析,比如通過研究一些總統的任期內的關鍵政策,來追蹤這些政策的製定過程,看看其中是否有金融機構的影子。此外,“獻金政治”這個概念,也讓我聯想到瞭一些關於利益集團的討論。這些銀行傢,他們是否代錶著一個更廣泛的、擁有共同利益的群體?他們的終極目標,是為瞭維護他們自己的金融利益,還是為瞭整個經濟體係的穩定和發展?我希望這本書能夠幫助我理解,在現代政治體係中,金融資本是如何轉化為政治權力的,以及這種轉化過程是多麼的隱秘而有效。

評分

這本書的書名本身就足夠吸引人,讀來仿佛能看到一幅波譎雲詭的畫麵:那些影響國傢命運的政治決策,背後究竟隱藏著怎樣的金融力量?“獻金政治”這個詞語,瞬間就勾勒齣瞭權力和金錢交織的復雜圖景,而“總統背後的銀行傢”,更是將這種神秘感推嚮瞭高潮。我一直對金融市場和政治決策之間的微妙聯係充滿好奇,尤其是華爾街那些龐大而神秘的金融機構,它們如何在幕後操縱著全球經濟的走嚮,又如何影響著一國元首的決策,這是我一直想要探究的。想象一下,那些看似公開透明的政治舞颱,其燈光之下,是否隱藏著無數不為人知的交易和博弈?“獻金政治”這個詞,讓我聯想到的是一係列的利益輸送、政治獻金的背後,可能隱藏著更深層次的經濟邏輯。這本書,似乎就是試圖揭開這層神秘的麵紗,讓我們一窺金融巨頭如何通過資本的力量,在政治領域投下深遠的影響。我期待著書中能夠提供具體的案例分析,通過對曆史上一些重要的政治事件和經濟決策的剖析,來展現這種“獻金政治”是如何運作的,以及它對整個社會經濟格局産生瞭怎樣的作用。這本書,不僅僅是一部經濟金融讀物,更可能是一部關於權力、金錢與政治博弈的深刻剖析。

評分

當我在書架上看到這本書時,“華爾街經濟金融/世界經濟管理”的副標題立刻吸引瞭我。這不僅僅是關於國內的政治獻金,更是將視野放到瞭全球經濟管理的高度。我一直對宏觀經濟的運行規律,以及不同國傢之間金融體係的互動感到著迷。現代世界經濟,早已不是一個孤立的個體,而是緊密相連的命運共同體。而華爾街,作為全球金融的中心之一,其影響力毋庸置疑。這本書能否深入淺齣地解釋,華爾街的金融機構是如何在全球經濟管理中扮演重要角色的?它們是如何通過資本流動、貨幣政策、國際貿易等方式,影響著世界各國的經濟發展,又如何在“獻金政治”的框架下,通過對特定國傢政治決策的影響,來服務於其自身的經濟利益?我非常期待書中能夠提供一些跨國的案例研究,比如分析某個重要的國際金融危機,是如何由華爾街的某些決策引發,又如何通過對相關國傢政治精英的影響,最終得到解決或演變的。此外,這本書是否會探討,在日益全球化的背景下,不同國傢在經濟管理上麵臨的挑戰,以及華爾街的金融力量在其中扮演的推手還是阻礙者角色?我希望能從中獲得更宏觀、更具國際視野的解讀,理解金融與政治在全球範圍內的復雜互動。

相關圖書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teaonline.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圖書大百科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