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简介
本书是编者针对长期服务的10多个茶叶主产县的茶叶企业和茶叶大户对茶叶实用技术的需求而编写。内容包括:茶树良种茶苗繁育技术和湖南省主要栽培的省级和重量茶树良种,平地和坡地茶园建设技术和茶园耕作、施肥和修剪技术,茶树病虫防治和冻害防控实用技术,湖南省名优绿茶、红茶等主要茶类的实用加工技术,有关包装标签制定的基本要求和包装标签要求的基本内容。全书为彩色印刷,图文并茂,实用性强。 李健权 编著 李健权,1975年9月生,党员,茶叶专家,现任湖南省农科院科技服务处处长,兼任省农学会常务理事,省茶叶协会常务理事。主要从事茶叶技术研究、成果推广、产业开发和农业科技管理工作。历任湖南省茶叶研究所实验茶场副场长、绿色高效科技中心主任,湖南省茶叶研究所党总支委员,省派科技特派员,湖南保靖黄金茶有限公司总经理,保靖县副县长,湖南省园艺研究所所长,湖南省农业科学院科技服务处(成果转化与科技推广处)处长。发表学术论文20多篇,审定登记省级品种成果5项,获省科技进步一等奖、二等奖、三等奖各1项,中国技术市场金桥奖1项,获二等功、三等功奖励各5次。说实话,我在阅读这本书之前,对茶叶的病虫害防治,停留在“看到虫子就喷药”的简单认知上。这本书,则让我看到了一个更为系统、更为科学的病虫害管理体系。它不是简单地罗列各种病虫害的名称和防治方法,而是从“预防为主,综合防治”的理念出发,深入浅出地介绍了各种病虫害的发生规律、传播途径,以及对茶叶品质的影响。我印象最深刻的是关于“生物防治”和“物理防治”的部分。它鼓励读者优先采用这些对环境友好、对人体健康无害的方法,比如利用天敌来控制害虫,或者使用诱捕器、防虫网等物理手段。 书中还详细介绍了如何通过改善茶园的生态环境,例如种植伴生植物、保持茶园通风透光等,来增强茶树自身的抗病虫能力。这让我意识到,病虫害的防治,并不仅仅是“杀虫杀菌”那么简单,而是一个综合性的生态工程。此外,对于化学防治,书中也进行了非常谨慎和科学的指导,强调要合理选择农药种类、严格控制用药剂量和次数,并注意农药的残留问题,确保茶叶的食品安全。它还提供了一些关于如何识别不同病虫害的图鉴,以及在出现病虫害时,如何进行科学的诊断和处理的流程。这些内容,不仅让我在理论上获得了极大的提升,也让我觉得,今后在生活中,对于各种“虫害”,也能多一份理解和科学的处理方式,而不是一味的恐慌。
评分这本书的整体风格,我最喜欢的地方在于它的“实践性”和“操作性”。它不像很多理论书籍那样,只是在空中楼阁里谈概念,而是真正地把“实用技术”这四个字落到了实处。每一项技术,书中都进行了非常详细的描述,并且提供了具体的操作步骤、注意事项,甚至是图文并茂的演示。我记得在讲到“茶叶的精加工”时,对于“烘干”这一环节,书中就给出了不同温度、不同时间下的工艺参数,以及这些参数对茶叶品质可能产生的影响。 它甚至还列举了一些常见的烘干设备,以及如何根据实际情况选择和使用这些设备。我感觉,这本书完全可以作为一本“操作手册”来使用。无论你是想要自己在家尝试制作茶叶,还是作为一名茶农,想要提升生产技术,这本书都能为你提供非常直接、非常有用的指导。它不会让你感到无从下手,而是告诉你“怎么做”,并且“为什么要这么做”。这种“手把手”的教学方式,对于我这样一个“理论盲”来说,简直是福音。它让我觉得,学习茶叶生产技术,并没有想象中那么困难,只要掌握了正确的方法,人人都能成为一名优秀的茶叶生产者。
评分我一直认为,茶叶的“风味”是一种非常主观、难以量化的东西,很大程度上依赖于茶农的经验和“手感”。然而,这本书却用科学严谨的态度,将茶叶风味的研究,提升到了一个全新的高度。它不仅仅是描述茶叶的香气和滋味,而是深入分析了影响茶叶风味的各种内生和外源因素。我特别着迷于关于“茶叶风味物质”的章节,书中列举了茶叶中各种主要的香气成分和滋味物质,并详细解释了它们是如何在茶叶的生长、采摘、加工过程中形成和转化的。 它甚至还提到了利用现代分析仪器,如气相色谱-质谱联用仪(GC-MS),来解析茶叶的化学成分,从而客观地评价茶叶的风味特征。这让我觉得,茶叶的风味,不再是神秘莫测的,而是有其科学依据的。同时,这本书也强调了“人为干预”在塑造茶叶风味中的重要作用。通过对加工工艺的精细调控,比如调整发酵的程度、干燥的温度等等,可以有意地去引导和强化茶叶的某种风味特征。我记得书中有一个关于“乌龙茶的做青工艺”的详细介绍,那简直就像一门关于“如何调制茶叶的香水”的艺术课程。它让我深刻地理解到,每一杯好茶,都凝聚着科学的智慧和匠人的心血。
评分我一直以为,茶叶的“优质”和“高效”是两个相对独立的概念,或者说,为了追求“高效”,可能会牺牲一部分“优质”,反之亦然。但这本书彻底颠覆了我的这种认知。它通过大量案例和数据,详细阐述了如何通过科学的技术手段,实现两者的高度统一。我记得其中一个章节,重点讲了茶叶的修剪技术。我之前只知道需要修剪,但具体怎么修剪,修剪到什么程度,什么时候修剪,这些问题就完全不知道了。这本书则将修剪的重要性、不同品种的修剪方法、不同生长阶段的修剪要点,以及修剪与产量的关系,都进行了深入浅出的讲解。它不仅仅是告诉你“怎么做”,更重要的是告诉你“为什么这么做”,以及“这么做会带来什么好处”。 比如说,关于“修剪过度”和“修剪不足”的危害,书中都有非常详细的对比分析,并且引用了不同修剪策略下茶叶产量和品质的实际数据。它还介绍了一些先进的修剪设备和工具,以及如何正确使用它们,以提高效率并减少对茶树的损伤。我甚至还看到了一些关于“茶树生长模型”的介绍,虽然听起来有点科学,但作者用非常通俗易懂的语言进行了解释,让我明白,通过对茶树生长规律的精准把握,可以科学地制定修剪计划,从而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读完这部分,我不仅对茶叶的修剪有了全新的认识,也更加理解了“科学管理”在农业生产中的重要性。我甚至觉得,这些管理理念,在很多其他领域同样适用,比如团队管理,或者项目开发。
评分这本书,我拿到手的时候,其实是抱着一种“或许能翻翻看,了解点皮毛”的心态。毕竟“茶叶优质高效生产实用技术”这个名字,听起来就挺专业,也挺硬核的,我一个对茶文化有兴趣,但对种植采摘生产环节几乎一窍不通的“小白”,原本没指望能看得懂多少,甚至做好了囫囵吞枣、一知半解的准备。然而,从我翻开第一页开始,就立刻被它吸引住了。它不像我之前看过的那些理论性太强的书籍,枯燥乏味,充斥着各种我看不懂的专业术语。这本书的语言风格非常接地气,作者仿佛就是一位经验丰富的茶农,在娓娓道来,用最直观、最生动的方式,把复杂的生产流程呈现在我眼前。 打个比方,书中讲到土壤改良的部分,我原本以为会是各种化学成分分析、pH值、有机质含量等等,听起来就头疼。结果呢?它却是从“土壤就像茶树的家,得给它一个舒舒服服的环境”这样的话讲起,然后细致地描述了不同土壤类型对茶叶品质的影响,以及如何通过增施有机肥、种植绿肥、深耕翻地等具体措施来改善土壤结构,提高肥力。它甚至还配有一些图文并茂的插画,清晰地展示了各种操作的步骤,比如如何堆积发酵有机肥,如何进行翻耕,以及不同季节适宜的土壤管理方法。我感觉自己仿佛置身于茶园之中,亲手去触摸那些泥土,去感受茶树生长的需求。这种“手把手”的教学方式,让我这个门外汉也能轻松理解,并且觉得很有启发性。我甚至开始思考,以后自家后院的那些花草,是不是也可以借鉴一些里面的方法来打理。
评分在这本书里,我最感兴趣的几个章节,无疑是关于茶叶初加工和精加工的部分。在此之前,我一直觉得,茶叶的品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茶树本身的优劣和采摘时的嫩度,而加工过程,似乎只是一个“标准化”的流程。但这本书,彻底刷新了我的三观。它用大量生动形象的例子,以及清晰细致的步骤讲解,让我认识到,初加工和精加工,才是真正赋予茶叶灵魂的关键环节。 我记得书中对“杀青”这一环节的描述,那简直就像在看一场精彩的烹饪表演。它详细讲解了不同茶类(绿茶、红茶、乌龙茶等)杀青的温度、时间和方式的差异,以及这些差异对茶叶内含物质转化所产生的深远影响。它还提到了利用现代化设备进行精准控温控时,以最大限度地保留茶叶的鲜爽度和香气。同时,书中也保留了对传统手工杀青技艺的介绍,并分析了其在特定情况下的独特价值。这种新旧技术的结合,让我看到了茶叶加工工艺的传承与创新。此外,关于“揉捻”、“发酵”、“干燥”等每一个环节,书中都进行了同等详细的介绍,并且始终围绕着“如何最大程度地提升茶叶的品质和风味”这一核心目标。读完这些内容,我感觉自己仿佛走进了一个神奇的茶叶实验室,看到了各种神奇的化学反应在茶叶中发生,最终孕育出那一杯杯令人心醉的茶汤。
评分我必须说,这本书给我带来的最大的一个启发,就是让我认识到,“科学技术”在茶叶生产中的重要性。在此之前,我一直觉得,茶叶的生产,更多地是一种“经验”和“传承”,是老一辈茶农世代相传的技艺。然而,这本书却用大量的实例和数据,向我展示了,科学技术如何能够极大地提升茶叶的生产效率和品质。 从土壤改良、品种选育,到病虫害防治、采摘加工,再到品质鉴评,每一个环节,都离不开科学技术的支撑。比如,书中关于“茶叶品种选育”的部分,介绍了一些先进的育种技术,如杂交育种、分子标记辅助育种等,是如何帮助培育出更高产、更优质、更抗病虫害的新品种。这些技术,让我看到了茶叶生产的未来发展方向。此外,书中还提到了利用物联网、大数据等技术,对茶园进行智能化管理,实现精准施肥、精准灌溉,从而提高资源利用效率,降低生产成本。这些内容,都让我对茶叶生产有了全新的认识,也对中国茶叶产业的未来发展,充满了信心。这本书,不仅仅是一本技术手册,更是一部关于茶叶产业科技创新的百科全书。
评分我之前一直以为,“高效生产”更多的是指“产量最大化”,而“优质生产”则更侧重于“品质最佳化”,这两者之间往往存在一定的矛盾,需要有所取舍。但这本书,通过它对“茶叶优质高效生产实用技术”的全面解读,彻底打破了我这种狭隘的认知。它让我深刻地认识到,真正的“高效”,是在保障“优质”的前提下实现的,而“优质”的生产,本身就蕴含着“高效”的基因。 书中关于“茶园管理”的部分,我印象特别深刻。它不仅仅是强调要施肥、除草、浇水,而是从“茶树生长发育规律”出发,科学地指导读者如何进行精细化管理。比如,它会详细介绍不同季节茶树对水分、养分的具体需求,以及如何通过合理的灌溉和施肥技术,在保证茶树健康生长的同时,最大限度地提高产量和品质。它还提到了利用一些现代化的农业设施,如喷灌系统、地膜覆盖技术等,来提高水分和养分的利用效率,减少资源浪费,从而实现“投入更少,产出更多”的高效目标。这本书让我明白了,所谓的“高效”,并不是盲目地追求数量,而是建立在对作物生长规律深刻理解基础上的科学管理。
评分我一直觉得,“采摘”这个环节,是最能体现“手工技艺”和“传统文化”的。所以,我对这本书在采摘方面的介绍,原本没有抱太大期待,觉得可能会比较偏向于对传统采摘方式的描述。但事实证明,我的想法太片面了。这本书在茶叶采摘部分,引入了大量的现代化、科技化的理念和方法,让我大开眼界。它不仅仅是讲了什么时候采摘、采摘哪些嫩梢,而是从“茶叶的生物钟”和“外界环境对茶叶生化成分的影响”等角度,深入分析了采摘时机的选择。 书中详细介绍了不同茶类的最佳采摘季节和时间,以及如何根据天气、茶树生长状况等因素进行灵活调整。更让我惊讶的是,它还提到了利用遥感技术、大数据分析等手段,来预测茶叶的成熟度,从而实现精准采摘。这听起来就非常酷!此外,在采摘工具方面,它也介绍了各种传统手工工具和现代化采摘设备,并分析了它们的优缺点,以及在不同场景下的适用性。我甚至还看到了关于“智能采摘机器人”的介绍,虽然目前可能还不太普及,但这无疑代表了未来茶叶采摘的发展方向。这本书让我明白,即使是像采摘这样看似传统的环节,也蕴含着丰富的科学知识和技术创新,并且正在不断地向智能化、高效化方向发展。
评分在这本书的阅读过程中,我最感触颇深的一个方面,是它对“茶叶的品质鉴评”的系统性阐述。我以前对于茶叶的品质,大多是凭着个人喜好来判断,比如“好喝”、“不好喝”,或者“香”、“不香”。这本书则提供了一套非常专业、非常有条理的鉴评体系,让我能够更客观、更科学地去认识和评价茶叶的品质。它详细介绍了茶叶感官审评的各个方面,包括外形、汤色、香气、滋味、叶底等等,并且对每一项感官指标都给出了清晰的评判标准。 我尤其喜欢其中关于“如何识别不同缺陷”的部分,它列举了许多茶叶中常见的“跑火”、“焦味”、“霉味”等不良品质表现,并分析了它们产生的原因。这让我意识到,原来我平时在品茶时,遇到的很多“不对劲”的味道,都有其具体的归属和成因。书中还提到了利用一些仪器设备,辅助进行茶叶品质的检测,比如色差仪、水分测定仪等,来进一步量化和客观化品质的评价。这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科学与感官相结合的鉴评方法,让我觉得非常有启发性。读完这部分,我感觉自己仿佛拥有了一双“火眼金睛”,能够更深入地洞察茶叶的内在品质,也能在选购茶叶时,做出更明智的选择。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teaonline.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图书大百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