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HINESE MOTIFS 东方元素与设计 中国传统古典图形图案设计元素素材书籍 附光盘

CHINESE MOTIFS 东方元素与设计 中国传统古典图形图案设计元素素材书籍 附光盘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图书标签:
  • 中国风
  • 传统纹样
  • 古典图案
  • 设计素材
  • 东方元素
  • 文化设计
  • 图案设计
  • 书籍
  • 素材
  • 纹样集
想要找书就要到 图书大百科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店铺: 高色调图书专营店
出版社: SendPoints
ISBN:9789887757344
商品编码:13391836844
包装:精装
丛书名: CHINESE MOTIFS
外文名称:东方元素与设计
出版时间:2017-06-01
页数:256
正文语种:英文版

具体描述

描述信息

CHINESE MOTIFS IN CONTEMPORARY DESIGN 

 东方元素与设计

ISBN/978-988-77573-4-4

出版社:SendPoints

装帧:精装

尺寸:215*280mm

页数:256页   

语言:英语

附赠光盘内含700个东方纹样素材

【内容简介】


《东方元素与设计》通过展示富有东方特色的传统图案素材,包括戏剧脸谱、民间剪纸、传统年画、吉祥纹样等,配以东方传统图案元素为创作灵感的优秀作品,并邀请知名设计师分享东方图案在现代设计中的思考与见解,将一份关于“东方文化”的心意传递给你,以便深入了解东方传统文化的丰富内涵,以及在当代设计中获得良好的启发和借鉴。

1.全书以东方素材为主,分为6大类:戏剧脸谱、民间剪纸、传统年画、吉祥纹样、动物纹样、植物纹样。

2.精选超过700个东方特色纹样素材

3.展示35个优秀作品案例

4.分享国内知名设计师对东方传统图案的设计经验与见解

【内页展示】




































《西方古典建筑的结构之美与风格演变》 内容提要: 本书深入剖析了西方古典建筑从古希腊、古罗马时期萌芽,历经文艺复兴、巴洛克、新古典主义等阶段的发展脉络与核心美学特征。它不仅仅是一部风格鉴赏录,更是一本侧重于结构逻辑、材料运用以及空间哲学的专业著作。全书以严谨的学术态度和详实的图文资料,力求揭示西方建筑如何通过对柱式体系的精妙运用、拱券结构的突破性实践,以及对人体比例和自然和谐的追求,构建起其独特的恢弘气势与理性光辉。 第一部分:源头与基石——古希腊与古罗马的辉煌 本部分聚焦于西方建筑文明的开端。我们将详细考察古希腊建筑的精髓——多立克、爱奥尼和科林斯三大柱式的语法、比例规范及其象征意义。通过对帕特农神庙等标志性建筑的剖析,读者将理解希腊人如何通过“视觉矫正”的数学原理来实现完美的和谐感。 随后,我们将进入古罗马时期。罗马人继承并发展了希腊的柱式,但其真正的创新在于工程技术的飞跃。本书重点解析了罗马人在拱、券、穹顶结构上的革命性贡献,特别是混凝土材料的广泛应用如何使得万神殿这般宏大而简洁的空间成为可能。我们不仅展示了宏伟的公共建筑(如斗兽场、巴西利卡),也探讨了罗马式建筑中对实用功能与权力表达的深刻融合。 第二部分:重生与理性——文艺复兴的回归与创新 中世纪的黑暗消散后,欧洲迎来了对古典精神的重新发现。文艺复兴时期的建筑师们,如布鲁内莱斯基、阿尔伯蒂和帕拉第奥,他们不再仅仅是匠人,而是将建筑视为一门严谨的数学科学与人文哲学。 本书细致梳理了文艺复兴时期对古典“比例和谐”的回归。我们详细介绍了帕拉第奥基于维特鲁威原则所构建的“黄金比例”在别墅设计中的应用,以及中轴对称、清晰的几何形体如何重塑了人类的居住空间观念。对佛罗伦萨大教堂穹顶的结构分析,将展示早期文艺复兴工程师如何解决技术难题,重现古典工程的雄心。 第三部分:情感与戏剧——巴洛克与洛可可的动感表达 进入17世纪,建筑不再满足于古典的宁静与平衡,而是转向了对情感、运动和戏剧性的追求。巴洛克建筑,以其强烈的明暗对比、椭圆形平面布局、以及复杂多变的曲面造型,成为了绝对君主制和天主教会彰显权威的利器。 本章将深入剖析贝尼尼和博罗米尼的作品,展示他们如何利用光线、雕塑元素与建筑体量相结合,创造出令人震撼的视觉体验。洛可可风格作为巴洛克的“轻盈版”,则在室内装饰上展现了更为精致、轻快和非对称的美学趣味,本书将通过对法国贵族沙龙的设计分析,揭示这种风格的社会根源。 第四部分:秩序与典雅——新古典主义的复兴与工业时代的交汇 18世纪后期,对巴洛克和洛可可的过度装饰感到厌倦,一股回归古希腊罗马的“纯粹”风格再次兴起。新古典主义建筑强调简洁的线条、清晰的几何形体和严谨的纪念碑性。 本书详述了雅克-热尔曼、罗伯特·亚当等人在这一时期的贡献,以及这种风格如何与启蒙运动的思想紧密结合,成为新兴资产阶级和民主政体(如美国国会大厦)的首选语言。同时,本章也探讨了工业革命对建筑带来的冲击——新材料如铸铁和玻璃的出现,如何开始挑战并最终突破传统石材与砖木结构的限制,为现代主义的到来埋下伏笔。 专业特点与深度: 本书的插图丰富,包含了大量建筑平面图、剖面图、立面图的精确测绘资料,并辅以清晰的透视图解。它不仅停留在描述“外形”的层面,更着重于“结构逻辑”的探讨,例如,分析了拱券的推力传递机制、扶壁的作用、以及中央穹顶的重量分散系统。对于每一个关键的历史时期,我们都附带了详尽的术语表和影响该时期建筑风格的哲学、政治背景分析,为建筑学生、历史研究者以及对西方美学有深度探究需求的读者提供了一套系统化、可操作的研究工具。本书致力于展示西方古典建筑在理性与美学之间所达到的精妙平衡与永恒魅力。

用户评价

评分

第四段评价: 这本书的视角非常独特,它似乎在努力架起一座沟通的桥梁——一座连接古代匠心与当代审美的桥梁。我欣赏它没有将这些传统图形仅仅视为僵硬的历史遗物,而是将其解构为可供现代设计师提取和再创造的“设计语汇”。这种处理方式让我在翻阅时,不再只是被动的欣赏,而是会不自觉地去思考:“如果把这种云纹结构应用到现代字体设计中会产生怎样的化学反应?”或者“这种对称的几何构成,能否作为品牌视觉识别系统的骨架?”这种激发创作潜能的引导力,远超一般素材书籍的价值。它提供的不是“答案”,而是“提问”的灵感源泉。

评分

第二段评价: 我得说,这本书在图案分类和逻辑梳理上,展现出了令人称道的专业性。我之前也收藏过不少关于传统纹样的图册,但很多都只是简单地罗列图片,缺乏系统性的引导。而这本《东方元素与设计》似乎更像是一部小型研究资料汇编,它不仅仅停留在“是什么”的层面,更进一步探讨了“为什么”以及“如何应用”的可能性。比如,对于某一类吉祥纹饰的演变脉络,作者似乎有清晰的脉络梳理,这一点对于想要进行深度二次创作的设计师来说,是至关重要的参考。我特别留意了其中的排版布局,每一个独立的图案单元,周围都有足够的留白,使得即便是极其繁复的细节也能清晰呈现,这极大地减轻了阅读和提取素材时的视觉疲劳。这种注重用户体验的编排方式,体现了编者对目标读者的深刻理解。

评分

第三段评价: 坦白讲,我对于附赠的光盘内容抱持着一种审慎的期待,毕竟数字素材的质量往往参差不齐。然而,令人惊喜的是,光盘中的素材文件组织得异常清晰,并且文件的命名规范性非常高,这对于我后续需要快速检索和批量导入到设计软件中的工作流来说,简直是效率的巨大提升。我随便打开了几个高分辨率的矢量文件进行测试,它们在放大至极限时依旧保持着令人满意的边缘锐利度,这表明原始素材的采集和数字化处理工作是极其严谨的,没有出现那种粗糙的位图拉伸痕迹。对于需要将传统元素融入现代商业设计,例如包装、UI界面或者织物印花等领域的设计师而言,这种高质量、易于操作的素材库是无价之宝。

评分

第一段评价: 这本书的装帧设计简直让人眼前一亮,那厚实的封面带着一种沉稳的质感,触感温润如玉,一看就知道是经过精心打磨的作品。我尤其喜欢它在色彩运用上的克制与大胆并存,那种既有古韵悠长又不失现代审美的平衡感,在众多的设计参考书中是相当少见的。内页纸张的选取也很考究,即便是印刷复杂精细的图案,色彩过渡也显得自然而富有层次,完全没有廉价感。光是捧着这本书,就仿佛能感受到背后那股深厚的文化底蕴在缓缓流淌,对于我这种对视觉体验要求较高的设计师来说,光是作为陈列品就已经值回票价了。至于内容上的具体详述,我目前还沉浸在对这封面和排版的赞叹之中,它成功地营造了一种“这不是一本普通的图集,而是一件艺术品”的氛围,让人在翻阅之前就对手中的知识产生了由衷的敬意。这是一种非常高级的营销策略,即通过物料本身的高品质,来预示内容的深度。

评分

第五段评价: 整体来看,这是一本在信息密度、视觉呈现和工具实用性上都达到了极高水准的出版物。它的装帧和纸质给人一种收藏级的价值感,而其内部的结构划分和分类体系,则展现了专业资料的严谨性。更难得的是,它没有那种故作高深的学术腔调,语言表述直观易懂,即便是初入设计行业的新手,也能快速领会其中精髓。对于那些希望在自己的作品中注入深厚文化底蕴,却又苦于缺乏可靠、系统化参考资源的创作者而言,这本书无疑是一个强有力的支撑点,它提供了一个坚实、可信赖的东方美学数据库,值得反复研读和珍藏。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teaonline.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图书大百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