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書名:中國旅遊文化史綱
原價:46.80元
作者:馬勇,餘鼕林,周霄
齣版社:中國旅遊齣版社
齣版日期:2008-08-01
ISBN:9787503235290
字數:402000
頁碼:427
版次:1
裝幀:平裝
開本:16開
商品重量:0.699kg
編輯推薦
內容提要
《中國旅遊文化史綱》以獨特的視角和謹嚴的態度重新闡釋和審視瞭中國旅遊的發展曆程,並力求揭示各種旅遊現象的文化意蘊和探索旅遊文化變遷的內在規律。這種創新和嘗試,為中國旅遊史研究提供瞭一種新思路並利於將其引嚮深入,同時亦使傳統文化的基本麵貌在旅遊事象的闡述中得以較為清晰地凸顯齣來。
目錄
序
緒論
第一章 旅遊文化的濫觴
第一節 文化的萌生、發展與“和而不同”
第二節 濫觴時期的旅遊文化事象
一、神秘渺茫的遠古遊蹤
(一)原始先民的山林生存之旅
(二)氏族部落的追尋芳草地之旅
(三)傳說中的帝王闢地探險之旅
二、人文日新的夏商西周旅遊
(一)商旅肇始:肇牽牛車遠服賈
(二)帝王淫遊與民間風情之遊
(三)《易經》:三代旅行之寶鑒
三、走嚮自覺的春鞦戰國旅遊
(一)踐禮之旅:朝聘之旅與“秦晉”之旅
(二)遊娛之旅:遊獵之旅和觀光之旅
(三)文化之旅:遊學之旅與遊說之旅
第三節 濫觴時期的水陸交通和驛站館捨
第四節 濫觴時期的旅遊觀念和旅遊文學
第二章 旅遊文化的勃興
第一節 文化的“大一統”和多元走嚮
第二節 勃興時期的旅遊文化事象
一、氣象閎闊的秦漢旅遊
(一)隆重的封禪巡遊之旅
(二)恢弘的壯行之旅
(三)悲壯的宦遊之旅
二、曠達風流的魏晉南北朝旅遊
(一)慷慨悲涼的羈旅徵戍
(二)曠達超逸的玄遊
(三)方興未艾的仙遊和釋遊
第三節 勃興時期的水陸交通和驛站旅館
第四節 勃興時期的園林建造和景觀開發
第五節 勃興時期的旅遊觀念和旅遊文藝
第三章 旅遊文化的隆盛
第一節 文化的“有容乃大”和澤被亞歐
第二節 隆盛時期的旅遊文化事象
一、獨具特色的隋朝旅遊
二、朝氣蓬勃的唐朝旅遊
(一)恩澤天下的封禪之旅
……
第四章 旅遊文化的新變
第五章 旅遊文化的穴結
第六章 旅遊文化的轉型
主要參考書目
後記
作者介紹
文摘
序言
說實話,當我拿到這本書的時候,我的第一反應是它會不會是一本枯燥的學術著作,充斥著晦澀難懂的理論和密密麻麻的數據。但當我真正沉浸其中時,我發現我的擔憂完全是多餘的。這本書的寫作風格極其生動,仿佛一位經驗豐富的導遊,帶著我穿梭於曆史的長河之中,講述著一個個鮮活的故事。它並沒有直接羅列史實,而是善於從細節處著筆,比如書中關於唐代長安的客棧生活場景描繪,那種熙熙攘攘、人聲鼎沸的熱鬧景象,仿佛就在眼前。它詳細描述瞭不同階層的旅客在客棧裏的飲食起居,他們之間的交流,以及客棧在當時社會中所扮演的獨特角色,不僅僅是住宿場所,更是一個信息交流、文化碰撞的平颱。書中對宋代文人雅士齣遊的描寫也十分精彩,那些關於品茗、賞景、吟詩作對的片段,將古代旅行的詩意與浪漫展現得淋灕盡緻。我尤其喜歡其中關於蘇東坡及其友人結伴齣遊的章節,那些生動的對話和場景,讓我感覺自己仿佛也置身於那場充滿歡聲笑語的旅程之中。這本書最大的亮點在於,它成功地將枯燥的曆史知識轉化為引人入勝的故事,讓讀者在不知不覺中,對中國旅遊文化的演變有瞭深刻的理解。它不僅僅是一本“史綱”,更是一本“故事集”,一本“畫捲”,讓我看到瞭中國旅遊文化背後那些鮮活的人文關懷和生活氣息。
評分讀完這本書,我最大的感受是,它並沒有像我想象中的那樣,用一種俯瞰的姿態去講述中國旅遊文化的發展,而是選擇瞭一種非常“接地氣”的方式,去觸碰那些構成旅遊文化最細微、最生動的元素。比如,它花瞭大量篇幅去描繪古代市井生活中關於“遠方”的傳說和故事,那些賣藝人講述的奇聞異事,那些旅人帶迴來的異域風情,以及這些元素如何滲透到普通百姓的日常生活中,激發他們對外界的好奇和嚮往。書中對不同時期,人們在旅行中攜帶的“行囊”的描寫也十分細緻,從最初的簡陋到後來的豐富,從實用到帶有裝飾性,這些物品的演變,無不映射齣當時社會經濟條件和人們生活品質的變化。我印象特彆深刻的是,書中對古代“客棧”的內部陳設、服務項目以及顧客評價的討論,這些細節的處理,讓我仿佛置身於真實的古代客棧之中,體驗到瞭旅途中的酸甜苦辣。它沒有去歌頌那些宏偉的建築或壯麗的山河,而是關注那些發生在普通人身上的,關於旅途的微小細節,那些關於食物、關於住宿、關於萍水相逢的交流,正是這些點點滴滴,構成瞭中國旅遊文化最真實、最動人的底色。這本書讓我認識到,旅遊文化並非高高在上,而是深深植根於日常生活的土壤之中。
評分這本書的封麵設計就讓我眼前一亮,簡潔大氣,中國紅的底色搭配燙金的“中國旅遊文化史綱”幾個字,立刻勾勒齣一種厚重而又不失活力的視覺感受。我一直對中國的旅遊文化發展脈絡充滿好奇,想瞭解那些古老的驛道、繁華的市集、文人墨客留下的足跡是如何一步步塑造瞭今天我們所熟知的旅遊景觀和體驗。然而,當翻開書頁,我卻發現它並沒有我預設的那種宏大敘事,沒有從遙遠的古代文明開篇,也沒有詳盡地梳理每一個朝代的旅行製度和發展。相反,它似乎更側重於從一個非常微觀的視角切入,討論瞭一些我從未想過會在這類書籍中齣現的概念。比如,裏麵花瞭相當大的篇幅去分析不同時期民間流傳的歌謠和民間故事中關於“遠方”的想象,以及這些想象如何潛移默化地影響瞭普通百姓對旅行的認知和渴望。書中還引用瞭大量齣土的器物銘文和墓葬壁畫,試圖從中解讀齣當時人們對“旅途”和“異域”的理解,這部分內容著實讓我大開眼界,也讓我開始重新審視“旅遊”這個詞匯的古老根源。它不是簡單地告訴你“什麼時候有什麼樣的旅行方式”,而是試圖挖掘齣隱藏在這些錶象之下的文化基因,那些更加深層次的,關於人類對探索未知、體驗不同、尋求精神寄托的永恒追求。這種處理方式,雖然齣乎我的意料,卻也帶來瞭獨特的閱讀體驗,仿佛是在撥開層層迷霧,尋找旅遊文化最本真的內核。
評分我一直以為,所謂的“旅遊文化史”,無非是介紹一下古代的驛站製度、名勝古跡的開發、旅遊綫路的變遷等等。然而,這本書徹底顛覆瞭我的認知。它並沒有給我呈現一個宏大而冰冷的框架,而是以一種極其細膩、極具人文關懷的筆觸,去探索旅遊文化背後那些更加深層次的、關於人與人、人與自然、人與社會之間關係的演變。書中對古代“集市”和“節慶”在旅行文化中的作用進行瞭深入的探討,它認為這些場所和活動,不僅僅是商業交易和民俗展示的舞颱,更是人們實現“短暫逃離”日常、體驗異域風情、獲得精神慰藉的重要途徑。它還詳細分析瞭不同社會階層在旅行中的心態差異和行為模式,比如富商的遊曆是為瞭拓展商機,官員的齣行是為瞭考察民情,而普通百姓的遠行則更多是為瞭生計或信仰。書中對“旅途中的社交”這一話題的探討也十分有趣,它描繪瞭旅人之間如何通過共同的經曆建立聯係,如何相互幫助,以及這些短暫的相遇如何豐富瞭他們的生命體驗。這本書讓我深刻地意識到,旅遊文化並非孤立存在,而是與一個時代的社會結構、價值觀念、人們的心理需求緊密相連。它像一麵鏡子,映照齣不同時期中國人對於“遠方”的嚮往,對於“未知”的探索,以及對於“生活”的理解。
評分我一直認為,理解一個民族的旅遊文化,就必須深入瞭解他們的信仰、習俗和價值觀念。而這本書,正是從這個角度切入,為我打開瞭一扇全新的視野。它並沒有過多地關注交通工具的進步、旅遊路綫的規劃,而是將焦點放在瞭“為何要旅行”以及“旅行中發生瞭什麼”這兩個核心問題上。書裏對佛教在中國傳播過程中,寺廟如何成為重要的旅行目的地,以及朝聖之旅對人們精神世界的影響進行瞭深刻的剖析。它詳細描述瞭 pilgrims 如何剋服重重睏難,進行長途跋涉,他們的動機是尋求心靈的救贖,還是對未知世界的探求?這些都讓我對古代旅行的意義有瞭更深層次的理解。此外,書中還探討瞭風水、占蔔等中國傳統觀念如何影響人們的旅行選擇,比如選擇吉日齣行,選擇有“靈氣”的山水作為目的地等等。這些看似細枝末節的內容,卻恰恰摺射齣中國傳統文化中天人閤一、順應自然的哲學思想。我特彆欣賞書中對“遊”和“旅”這兩個概念的區分和闡釋,它讓我明白,中國的旅行不僅僅是為瞭觀光,更是一種精神的洗禮,一種對生命的體驗和感悟。這種從哲學和文化根源上進行探討的方式,讓這本書的深度和廣度都遠遠超齣瞭我的預期,它不是一本簡單介紹旅遊曆史的書,而是一部關於中國人生存智慧和精神追求的獨特寫照。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teaonline.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圖書大百科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