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简介
本书共分9章,详细介绍了雷电的形成与特性、雷电的各种技术参数、雷击的选择性及雷电的危害,同时还重点介绍了建筑物防雷分类及保护措施、雷击风险评估技术与方法、综合防雷工程设计、防雷装置设计技术评价与施工监督、防雷装置检测技术、雷电灾害调查与鉴定及雷电监测与预警预报等内容,并提供了相关设计实例。本书以介绍雷电防护专业基础知识为重点,注重内容的可读性,加强了理论联系实际的案例分析内容。力求体现基层台站气象业务实际需求,满足基层台站防雷减灾业务技术人员需求。 高学浩 主编 著作 高学浩,男,1958年出生,硕士,*国工程继续教育协会常务理事。长期从事气象教育培训的教学和管理工作,主要从事气象继续教育与培训的理论与方法、政策、规划等研究,主持气象继续教育与培训相关重大项目、培训课程体系以及相关培训教材的系统开发工作。说实话,我对这类专业书籍的期望值一直不高,总觉得它们要么过于理论化,要么就是流于表面、只谈概念。但这本书却完美地找到了那个微妙的平衡点。它对新型防护材料的介绍,简直就是一场视觉和知识的双重盛宴。作者似乎对当前材料科学的最新进展了如指掌,不仅仅停留在传统避雷针的范畴,而是深入探讨了诸如纳米涂层、导电聚合物在外部防护层应用的可能性和实际挑战。更让我感到惊喜的是,书中对于系统集成与维护的篇幅着墨不少,这通常是很多技术书籍会忽略的“脏活累活”。作者详细描述了如何进行定期的热成像检测、接地电阻的动态监测,甚至细致到不同气候条件下,部件老化的预测模型。这种对全生命周期的关注,体现了作者深厚的工程实践经验,而不是纸上谈兵的理论构建。读完这部分,我立刻回去检查了我公司几处关键设施的运维记录,发现了不少过去被忽视的盲点,这本书的实用指导价值是毋庸置疑的。
评分这本书的结构编排,堪称艺术品级别的严谨。它没有采用传统的“总分总”或者时间顺序,而是构建了一个逻辑清晰的知识体系树。最让我眼前一亮的是它对雷电物理机制的溯源分析。作者没有将雷电发生视为一个既定事实,而是花了大篇幅去解构先导流光、回击阶段的微观过程,这部分的描述充满了物理学的张力和美感。随后,这种对基础的深刻理解,无缝衔接到后面对电磁兼容(EMC)的深度剖析上。书中明确指出,单纯的外部防护不足以应对现代电子设备的敏感性,必须从源头控制电磁脉冲的耦合。作者用简洁的图表展示了屏蔽效能(SE)与频率的关系,并给出了针对高密度数据中心的具体法拉第笼设计优化建议。这种从宏观现象到微观机理,再到实际工程控制的层层递进,使得阅读体验极其扎实,每一页知识点都像是为下一页的复杂应用打下了坚实的地基,绝无半分冗余。
评分这本书,讲的真是让人耳目一新。我本以为它会像我以前读过的那些技术手册一样,枯燥乏味,充斥着复杂的公式和晦涩难懂的术语。没想到,作者以一种近乎讲故事的方式,将那些原本看似遥不可及的电磁场理论,以及复杂的设备原理,娓娓道来。尤其是书中关于不同建筑结构对雷电敏感度的分析部分,简直是教科书级别的深度,但行文却异常流畅,让人在不知不觉中就吸收了大量知识。比如,书中对历史古迹保护中的防雷策略探讨,不再是简单地罗列规范,而是结合了实际案例,分析了如何在不破坏建筑美学的前提下,植入现代防护系统,这种平衡艺术的阐述,远超我预期的技术深度。它更像是一本结合了历史、建筑学和前沿物理学的跨学科著作,让人对“防护”二字有了更宏大、更全面的理解。我特别欣赏作者在处理标准制定背景时的那种严谨态度,没有生硬地堆砌条文,而是深入挖掘了背后驱动技术发展的社会需求和工程挑战,读来颇有洞察力。
评分这本书的语言风格非常独特,它有一种老派工程师特有的沉稳和对细节的执着,但又不失现代科技的锐气。我对防雷接地系统那一章节印象最为深刻,因为它往往是实践中最容易出问题的地方。作者对人工接地体与自然接地体的融合利用,进行了极为细致的探讨。他不仅分析了土壤电阻率对接地阻抗的影响,还深入讨论了共地和地电位反击现象在多点接地系统中的复杂相互作用。书中详细对比了环形地网和网格地网在不同地质条件下的优劣势,甚至提到了在腐蚀性土壤中采用牺牲阳极保护的具体方案。最让我佩服的是,作者在讨论雷击产生的瞬态过电压时,没有停留在理论计算层面,而是直接给出了浪涌保护器(SPD)的选择指南,包括其残余电压、额定放电电流以及不同钳位机制的优缺点对比,内容详实到可以作为现场工程师的应急手册来使用,真正做到了技术与实践的完美统一。
评分我必须承认,在阅读关于高层建筑群落的雷击风险评估那一章时,我感受到了极大的震撼。这部分内容远超出了我之前对于风险分析的认知。作者引入了蒙特卡洛模拟的概念,来预测复杂地形和气流对电荷布集的影响,这在传统教科书中是很难看到的。更绝妙的是,书中对雷电防护等级(LPL)的选择,不再是简单的查表,而是引入了经济损失模型和社会影响因子进行权衡。比如,对于某些关键基础设施(如医院、数据中心),即使风险概率极低,作者也力主采用更高级别的防护标准,并给出了详尽的成本效益分析模型。这种将工程决策与风险社会学相结合的视角,极大地提升了这本书的理论高度。它不再仅仅是一本技术指南,而更像是一部关于如何在不确定性世界中做出最优决策的战略手册。那些精妙的配图,如三维电荷密度分布图,更是直观地将抽象的物理概念具象化了。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teaonline.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图书大百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