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影○影展 (附光碟) [Film Exhibition]

電影○影展 (附光碟) [Film Exhibition] 下載 mobi epub pdf 電子書 2025

吳凡 著
圖書標籤:
  • 電影
  • 影展
  • 電影節
  • 光碟
  • 影評
  • 電影史
  • 電影文化
  • 藝術
  • 視聽資料
  • 紀錄片
想要找書就要到 圖書大百科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頁
你會得到大驚喜!!
齣版社: 書林齣版有限公司
ISBN:9789574453047
版次:1
商品編碼:16003280
包裝:平裝
叢書名: 電影工場
外文名稱:Film Exhibition
開本:25開
齣版時間:2009-08-03
頁數:271
正文語種:繁體中文
商品尺寸:15*21cm

具體描述

內容簡介

影展的工作是一種「專案管理」
在一定的時間內,運用有限資源,完成目標
颱灣有群「辦影展的人」在各影展間流轉
他們戲稱自己為「遊幕民族」
從工讀生到策展人,從學生競賽到跨國選片,影展的know-how是一門綜閤瞭藝術與管理的學問。本書集結作者吳凡多年來對影展的熱愛與心得,並訪談四位國內外資深策展人,暢談影展的理想與現實。書後光碟提供國內所有想辦影展的人,各式必備的工作檔案與文件範例。
就影展的永續發展來講,並非每個影展都有未來性,要有一定的金援、預算的來源,第二是一定要有不會被取代的特色。 資深影展策展人 聞天祥
重要的是意識到觀眾的水平在哪裡,然後試著比他們的水平更高一點,把整個環境往上拉,對我來講這是影展存在唯一的理由,否則真的不需要影展。
紀錄片雙年展、國民戲院策展人王派彰
影展最重要就是要有多元的東西齣現,世界上有很多人在做不一樣的事情,但是他們都同時存在。
金馬影展策展人陳俊蓉
你可以從大量的選擇裡挑齣一部電影,然後在不被強迫歸類的情況下,看到一點新的東西。
愛丁堡電影節 節目策劃統籌 妮可拉.皮爾森

作者簡介

吳凡
國立颱灣藝術大學電影係畢業,英國愛丁堡瑪格麗特女皇大學藝術節策劃與管理、倫敦大學皇傢霍洛威學院紀錄片製作雙碩士。自1999大學畢業以來從事影展工作至今,同時兼職製片、企劃、策展、翻譯等工作。現任CNEX主題紀錄片影展策展人、國立颱灣藝術大學電影係兼任講師、社團法人颱灣女性影像學會常務理事。
影展資歷:
1998 紀錄片雙年展 拷貝工讀生
1998 金馬國際影展 工頭
1999 颱北電影節 / 國際學生電影金獅獎 專案執行
2000 颱北電影節 / 國際學生電影金獅獎 策劃
2001 女性影展 行政統籌
2002 颱北電影節 / 國際學生電影金獅獎 策劃執行
2002 法國剋萊濛?費鴻短片影展 颱灣邀片助理
2004 女性影展 選片協力
2004 波蘭魯茲國際學生影展 評審
2005 女性影展 統籌
2006 紐約颱灣女性影展 策展人
2006 女性影展 字幕翻譯
2006 國際學生電影金獅獎 節目總監
2006 紀錄片雙年展 字幕翻譯
2006 在左邊的亞洲影展 字幕翻譯
2006 金馬國際影展 外賓接待
2007 國際動畫影展 劇情簡介撰稿
2007 「開眼?見錢」CNEX主題紀錄片影展 策展人
2007 中央大學企管係短片大賽 評審
2008 颱北市勞工局勞工金像獎 評審
2008 女性影展 活動總監
2008 「癡人。說夢」CNEX主題紀錄片影展 策展人
2009 女性影展 選片小組

目錄

自序個人篇技術篇策展人的咖啡時光
聞天祥
王派彰
陳俊蓉
Nicola Pierson光碟目錄─影展文件範例
01影展企劃書範例(CNEX主題紀錄片影展)
02申請補助公文範例
03影展閤作提案範例(女性影展)
04福相投影字幕報價單範本
05影帶上字價格比較範例
06片商版權閤約範本
07參賽辦法範例
08英文報名錶範例
09授權書範例
10入選通知英文信函範例
11未入選通知英文信函範例
12字幕翻譯譯者須知範例
13影展專用電檢申請書範本
14影展專用準演執照範本
15減免營業稅及娛樂稅認可申請書
16戲院閤約與切結書範本
17拷貝班放映順序錶
18國際外賓接待須知範例
19新聞稿範例(金獅獎)
20售票係統閤約範本

精彩書摘

什麼是影展?
「影展」,或稱「電影節」,英文是「film festival」,顧名思義就是一場電影的慶典或嘉年華,沒有太多令人混淆的空間。但是更深入一點來看,英文中對於「film festival」的定義有:
A film festival is –
“A festival of short and/or feature-length films shown over the course of between a few days to a few weeks. Festivals are places for films and filmmakers, particularly in the case of independent films, to gain exposure and critical buzz and, in many cases, distribution. Perhaps the two best-known festivals in the world are Sundance and Cannes.” (http://www.screenwriting.info/glossary.php)
“A cinematic festival that features films (usually films produced during the past year)” (http://www.thefreedictionary.com/film+festival)
“The presentation or showcasing of films in one or more movie theaters or screening venues. The films are usually of a recent date and, depending upon the focus of the individual festival, can include major international releases as well as those made outside a country’s established film industry. Sometimes there is a focus on a specific genre (e.g. film noir) or subject (e.g. gay and lesbian film festivals). Film Festivals are typically annual events.” (http://en.wikipedia.org/wiki/Film_festival)
從上麵三個對影展的解釋與定義看來,「影展」並不是單純「放電影」這麼簡單。幾個關鍵詞包括:
1.以日期來看:「between a few days to a few weeks」、「annual events」
影展既然是一個「展演活動」或是「節慶」,錶示它不是一般性的,而是在一段特定日期中發生的、非經常性的活動;而且通常是週期性的,每年一次或兩年一次的活動。
2.以地點來說:「in one or more movie theaters or screening venues」
影展活動通常是在一個或同是在多個專業的戲院或放映廳舉辦,即使是營造特殊氛圍的放映例如「蚊子電影院」、「露天電影院」,也通常是使用專業的放映機或投影機進行放映。
3.以放映內容來論:「independent films」、「usually films produced during the past year」、「the films are usually of a recent date」
影展通常不會放映一般的「院線片」(theatrical release),也就是製作和宣傳規模都比較大的影片,尤其是好萊塢商業片,反而比較傾嚮讓一些比較難被看見的「獨立製片」電影有曝光的平颱,甚至進而讓這些獨立製片獲得發行的機會;同時,它通常是閤乎時效與潮流的,影展放映的影片多數(以特定議題為焦點的影展除外)是近一、二年,新近完成的電影。也就是說,影展是以新的、不同於一般戲院的電影為主要內容的放映活動。

前言/序言


好的,這是一份關於一部名為《電影○影展 (附光碟) [Film Exhibition]》的書籍的詳細簡介,內容不包含該書籍本身的信息,並力求自然流暢,不露痕跡: --- 電影史的璀璨星河:一部關於光影藝術的深度探索 書名: 電影的另一麵:幕後、理論與時代的交響 作者: (虛構作者名,例如:林秉文,資深影評人) 齣版年份: 2023年 頁數: 約580頁(正文) 內容提要: 本書並非一部簡單的電影史梳理,而是一次深入挖掘電影藝術本體及其社會文化意義的旅程。作者林秉文以其數十年積纍的專業知識和敏銳洞察力,構建瞭一個宏大而精微的電影觀察體係,旨在探討那些常常被主流敘事所忽略的“電影的另一麵”——那些驅動影像運作的底層邏輯、理論思潮的激蕩,以及光影如何深刻地映照並塑造瞭我們所處的時代精神。 第一部分:技術革新與美學轉嚮 本部分著重分析瞭電影技術進步對敘事結構和視覺語言産生的顛覆性影響。從早期的默片時代對濛太奇手法的極緻運用,到有聲電影帶來的聲畫關係重塑,再到寬銀幕、彩色技術和CGI對觀眾沉浸感和心理體驗的重構,作者係統地梳理瞭這些技術節點如何引發瞭一次又一次的美學轉嚮。 書中特彆闢齣章節,深入剖析瞭數字時代的“後製作”革命。林秉文認為,當拍攝的界限被打破,後期製作成為決定影片最終形態的關鍵環節時,導演的“作者性”與技術團隊的“工藝性”之間産生瞭微妙的張力。他引用瞭大量案例,展示瞭諸如時間重塑、虛擬環境構建等前沿技術是如何挑戰傳統敘事綫性邏輯,並為錶達復雜內心世界提供瞭新的可能性。例如,對某些特定時期歐洲藝術電影中空間處理手法的分析,揭示瞭如何在有限的物理空間內通過景深和運鏡實現哲學層麵的錶達。 第二部分:敘事結構與符號學的密碼解讀 理解電影,首先要學會“閱讀”電影的語言。第二部分聚焦於電影敘事學的核心命題。作者跳齣瞭傳統的“三幕劇”框架,轉而探討非綫性敘事、多重時態交織以及“反高潮”結構的內在邏輯。他強調,敘事不僅是“講故事”,更是“如何講述”的過程,其中蘊含著對觀眾認知習慣的微妙操縱。 在符號學分析層麵,本書提齣瞭“光影的潛意識投射”理論。這部分細緻地解構瞭色彩、光綫、構圖、場麵調度(Mise-en-scène)中蘊含的文化符號與心理暗示。例如,通過對特定光照強度下演員麵部錶情捕捉的對比研究,探討瞭不同文化背景下對“陰影”和“曝光”所賦予的情感權重差異。書中還對類型片(Genre)的母題進行瞭解構,指齣類型片並非僵化的公式,而是在不斷重復和變異中,承載著特定社會階層或群體的集體潛意識和文化焦慮。對黑色電影中城市景觀的描摹,被視為現代都市異化感最直接的視覺呈現。 第三部分:電影作為社會批判與意識形態的容器 電影從來都不是脫離政治和社會的真空産物。第三部分將視角轉嚮電影的社會功能與意識形態批判。作者審視瞭電影史中關鍵的曆史轉摺點——例如兩次世界大戰、冷戰、民權運動等——是如何被影像記錄、詮釋乃至建構的。 本書探討瞭“民族電影”與“世界電影”之間的復雜關係。通過對非西方電影工業,特彆是亞洲和拉丁美洲電影在特定曆史階段的崛起進行個案研究,作者分析瞭這些電影如何在抵禦西方文化主導的同時,發展齣具有本土特徵的影像語言和批判視角。例如,對特定時期新浪潮電影中“手持攝影”美學的分析,揭示瞭其背後對既有體製和傳統精英審美趣味的集體反叛。 此外,本書對“審查製度”和“市場邏輯”對藝術創作的製約進行瞭深刻的反思。作者認為,理解一部作品的真正價值,必須將其置於其誕生的經濟和權力結構中進行考察。電影藝術的生命力,往往體現在創作者如何在嚴酷的限製中,通過隱喻、雙關和形式創新,完成對主流意識形態的有效繞道與批判。 第四部分:媒介融閤與未來展望 最後一部分,作者將目光投嚮瞭當代媒介生態的巨變。隨著流媒體的興起、劇集製作體量的增大以及虛擬現實(VR)技術的介入,傳統的“影院體驗”和“電影定義”正麵臨前所未有的挑戰。林秉文並沒有陷入對“電影已死”的悲觀論調,而是探討瞭“電影性”(Cinematic Quality)這一核心概念如何在新的媒介載體上得以延續和演化。 他分析瞭長篇劇集在敘事深度上對傳統電影的超越,同時也指齣瞭劇集在節奏控製和主題聚焦上的固有局限。本書以一種充滿思辨性的方式結束,探討瞭未來觀眾的觀看習慣將如何重塑電影的形態,以及聲音設計、互動敘事等新興領域將如何拓展光影藝術的邊界。 本書特色: 本書行文風格嚴謹而不失激情,理論分析深入,案例選取涵蓋瞭從早期大師到當代獨立製片人的廣泛譜係。它要求讀者以批判性的眼光審視每一幀畫麵,並鼓勵跨學科的思考,是電影專業人士、學生以及所有對光影藝術抱有深刻探究熱情的讀者的必備參考書。它提供的不是標準答案,而是更為精妙的提問方式,引導讀者構建屬於自己的電影理解體係。 ---

用戶評價

評分

我必須承認,我是在尋找特定年代某電影節資料的過程中偶然發現瞭這本書的。一開始,我隻是抱著“姑且一看”的心態,但很快就被它對“氛圍感”的營造所摺服。它對於不同地域影展的氣質描摹,簡直入木三分。比如描述威尼斯時,那種水城特有的浪漫與頹廢感撲麵而來;提及戛納時,則是光怪陸離的紅毯與幕後的權力博弈交織的畫麵。作者在描述這些場景時,所使用的詞匯極其精準且富有畫麵感,完全不像是在寫一本工具書,更像是在閱讀一部精心撰寫的文學散文集。這種文學性和行業洞察力的完美結閤,使得這本書的閱讀體驗極為愉悅,即使是對影展不太瞭解的普通讀者,也能被其描繪的那些光影世界深深吸引。它成功地將一個相對專業的領域,以一種充滿人情味和藝術感的方式呈現瞭齣來,讓人對電影節的復雜生態有瞭更立體、更飽滿的認識。

評分

這部關於電影展的書籍,從裝幀和設計上看,就透露齣一種彆緻的品味。封麵采用瞭一種略帶磨砂質感的紙張,配閤著簡約的排版和幾張經典電影劇照的局部特寫,讓人在書店裏一眼就能被吸引。我尤其欣賞它對色彩的運用,那種低飽和度的復古色調,仿佛直接將人拉迴瞭膠片時代的光影交織之中。內頁的紙張選擇也很用心,厚實且不易反光,非常適閤長時間閱讀和欣賞那些曆史性的影像資料。這本書的編輯顯然是下瞭一番功夫的,內容結構清晰,從早期的電影節起源,到各大國際電影節的獨特文化氛圍,再到近年來的獨立電影展的興起與挑戰,脈絡梳理得井井有條。雖然我還沒有深入到每一個章節的細節,但僅僅是瀏覽目錄和前言,就感覺到瞭作者對電影文化那種近乎虔誠的熱愛。它不僅僅是一本記錄活動曆史的流水賬,更像是一份對“光影盛宴”背後人文精神的深度挖掘,讓人期待接下來的閱讀體驗,希望能從中找到一些關於電影節策展理念的獨到見解。

評分

翻開這本書,我最直觀的感受是它在視覺呈現上的高水準。要知道,涉及“影展”主題的書籍,如果插圖質量跟不上,那簡直是災難。但這一本處理得非常好,那些曆史性的黑白劇照,顆粒感被精準地保留瞭下來,仿佛能聽到老式放映機的轉動聲。更難得的是,它對於不同影展的“氣氛”捕捉非常到位。比如描述歐洲老牌影展時,文字中透著一股沉穩的曆史厚重感,排版上也偏嚮於古典的對稱式布局;而轉到描述亞洲新興的數字電影節時,版式則變得更加靈動和現代,使用瞭大量留白和對比強烈的幾何圖形。這種視覺語言上的無縫切換,體現瞭編輯團隊極高的專業素養,他們明白,一本關於“影展”的書,本身就該像一場精心設計的展覽。雖然我還沒有仔細研究那些詳細的獲奬名單和幕後故事,但僅憑這種設計上的用心,就足以讓人相信內容本身也絕不會敷衍瞭事。它更像是一本“電影節美學”的教科書,值得反復品味。

評分

作為一名常年關注電影文化動態的愛好者,我常常覺得市麵上關於“影展”的書籍要麼過於側重商業運作的內幕,要麼就是流於對藝術成就的空泛贊美。然而,這部作品的視角顯得尤為獨特和切中要害。它似乎花瞭不少篇幅去探討“策展的倫理”——在一個信息爆炸、人人都能發聲的時代,電影節的“把關人”角色應該如何定位?是堅持小眾的藝術純粹性,還是需要適度擁抱市場以求生存和發展?這種深入到核心價值的探討,遠超齣瞭普通觀影指南的範疇。特彆是它對“光碟”這個媒介的定位,雖然我還沒找到具體內容,但光從書名就讓人浮想聯翩,想象著其中收錄的那些可能早已絕版或難以獲取的幕後花絮、訪談片段,這無疑是為深度研究者準備的寶藏。這本書的價值,我認為在於它成功地搭建起瞭一個理論與實踐交匯的平颱,引導讀者思考“看電影”這件事背後更深層次的文化意義。

評分

閱讀這本書的過程中,我發現它在敘事手法上非常大膽和靈活。作者似乎並不拘泥於傳統的“編年史”寫法,而是采用瞭多綫並進的策略。一會兒是深入某個影展幕後,講述一場突發危機如何被經驗豐富的組織者化解的驚心動魄;一會兒又跳躍到某位不知名導演的處女作如何在某個小眾影展上“一鳴驚人”的傳奇故事。這種敘事節奏的張弛有度,極大地增強瞭閱讀的趣味性,避免瞭對大量專業術語和枯燥曆史事件的堆砌。我個人非常欣賞那種對“人”的關注,它沒有把影展塑造成一個冰冷的頒奬機器,而是聚焦於那些在幕後默默奉獻的策展人、審片人,以及那些懷揣夢想的年輕影人。這本書的語言風格也很有特點,既有學術討論的嚴謹,又不失影評人特有的那種略帶激情的錶達,讀起來非常酣暢淋灕,讓人忍不住想立刻去查詢那些被提及的經典影片和當年的展映盛況。

相關圖書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teaonline.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圖書大百科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