誰說繳白卷不能拿滿分:跳脫思考框架、活出自在人生的83個提示 [一天地六の法則]

誰說繳白卷不能拿滿分:跳脫思考框架、活出自在人生的83個提示 [一天地六の法則]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林俊之(Cacatokori) 著,林俊之 编,林欣儀 译
图书标签:
  • 自我提升
  • 思维方式
  • 人生哲理
  • 积极心理学
  • 个人成长
  • 幸福生活
  • 日本文化
  • 实用指南
  • 思考模式
  • 人生智慧
想要找书就要到 图书大百科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臉譜出版
ISBN:9789861205144
版次:1
商品编码:16011432
包装:平裝
丛书名: Business Max
外文名称:一天地六の法則
开本:25開
出版时间:2011-01-04
页数:192
正文语种:繁體中文
商品尺寸:14.8cm×21cm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如果用放大鏡看『成功』兩個字,會發現裡面有無數個『失敗』;
如果用放大鏡看『失敗』兩個字,會發現裡面有無數個『成功』。」
凡事沒有絕對的是非對錯,轉換不同視角看世界,生活就能自在快樂!

如果今天你拿出骰子的1點給朋友看,
問他:「這個點數是多少?」
他會怎麼回答呢? 答案應該是「1」吧!?
但是當他看著1點的時候,你看的那一面卻是背後的6點。
更進一步來說,2的背後是5,3的背後是4。
世間萬物亦是如此,都有對稱的「背面」。
雖然1朝上,但反面必定有個6。
---------------------

作者简介

Cacatokori
(林俊之)集客之鬼。
一九六一年生於岡山縣。天秤座AB型。大阪工業大學機械系畢業。一九八五年進入林田商會有限公司,後來升至總經理,一九九六年更成為董事長兼老闆。本名林俊之。但是網路暱稱Cacatokori比較有名。為了奔波全國各地的職員,以電子郵件取代朝會,結果一傳十,十傳百,獲得「讓人打起精神、充滿勇氣、消除煩惱」的迴響。由於太受歡迎,郵件伺服器甚至被塞爆六次之多。他也是熱門講座講師,從北海道到九州,都有為晚輩開課傳授成功哲學和市場趨勢。講座參加者多為顧問、師字輩的專業人士,常被尊稱為「師父」。在商業書籍促銷上功績尤其顯赫。林欣儀
翻譯領域自生活延伸至機械專業,樂於在工作中吸收新知識。譯有《思考不關機》、《業務員要像算命師》、《0.5秒挑中你》、《站著開會比坐著好》、《要成功先學會減法》、《守破離創意學》等書。

目录

前言:人生就像擲骰子 10
本書的使用方法 14
太陽旗的紅點往左偏了百分之一 16
不是只有2+3才等於5 18
別相信骰子的點數 20
未來的你正創造現在的你 22
答案卷上可以給個愛心符號嗎? 24
辛苦的第一,不如「唯一」的第二 26
為什麼牛丼連鎖店的招牌都是橘色? 28
飛機為什麼會飛? 30
不知道才有意義 32
事實都可以改變 34
誰能吃到架上掉下的牡丹餅 36
再多選擇也不怕的抉擇法 38
做個砍一百棵樹的人 40
明白自己是個笨蛋大有好處 42
絆腳石也能壓出好醬菜 44
浪費越多的旅程越能看到風景 46
通往成功的地圖只能量身打造 48
用「過去式」想像成功的終點 50
你在砌磚頭還是蓋教堂? 52
上游的人要經常適量洩洪 54
成功是累積「愉快的努力」 56
用「神的眼光」看待每天的工作 58
喜歡的、不討厭的、讓人感謝的 60
愛因斯坦不會放棄 62
堅持到底才能靠近夢想 64
天使隨時站在你這邊 66
幸福的決定權不在別人手上 68
人生的勝利界線 70
定出自己的專屬時間和距離 72
好事是小快樂,壞事是小幸福 74
張開心靈天線寫幸福日記 76
別把自己貶成仿冒品 78
減三成的學問 80
對著鏡子連說三次「威士忌」 82
換個觀點,麻煩就是轉機 84
輸上癮的惡性循環 86
劣質空氣不要吸 88
用正面能量一點一滴打敗負面能量 90
伸展心靈的藍天體操 92
擺脫煩惱的地球時間比較法 94
向能存活四億年的水母學習 96
不要擴大千分之一的差異 98
能夠釀好酒的葡萄通常很難吃 100
對話:心靈之間的傳動皮帶 102
你的信用額度還剩多少? 104
「真是奇妙的口感啊!」 106
感謝來自未來的警告 108
跌倒了別只是站起來 110
總是遲到的藉口大師 112
你有給愛車取名字嗎? 114
拿一塊大石頭當名片 116
彈性與曖昧用語的好處 118
你自己的後援會有多大? 120
死後留下什麼:人才?事業?金錢? 122
與其靠口碑,不如親自嚐 124
無壓力達成目的的方法 126
雙方放箭的時候,只有笨蛋往前衝 128
別為他人套上「不幸的成衣」 130
比滿足顧客更高一等的要素 132
專家會把工作做到比滿分更好 134
靈感是守護神的禮物 136
黃金屁股說了算 138
為什麼壽司店會賣草莓? 140
不懂得拒絕也有好處 142
你要在地板上練習游泳到何時? 144
心想船會直,船兒自然直 146
有錢買不到的和果子 148
沒扔出去的迴力鏢不會畫出美麗的圓弧 150
吉他箱裡面的「假資金」 152
正確的投降方式 154
自卑感是硬幣的兩面 156
凹下去的不重要,凸出來的才要留意 158
人為什麼要有頭? 160
How much:不談錢才傷感情 162
你想在墓碑上寫下什麼? 164
從求生存到求生活 166
為什麼要坐商務艙? 168
理由是藉口還是動機? 170
不需要時光機器的時光旅行 172
你可以選擇不接電話 174
不一樣形狀的拼圖才好玩 176
活得漂亮,才會死得漂亮 178
你還有很多口袋 180
後記:追求答案的人就找不到答案 182

精彩书摘

★答案卷上可以給個愛心符號嗎?
「你可以用『由於』二字來造句嗎?」
小學二年級的國語課,老師問了這樣一個問題。
結果有孩子回答:「章魚跟『魷魚』都要沾醬油來吃。」
這不是很棒嗎?孩子雖然缺乏經驗,卻努力動用自己貧乏的智慧來了解這個世界。
這答案看起來像是白痴造句法,但這也正是「不受常識限制的彈性思考」。
但是孩子進入學校體系之後,受到對與不對的二分法學習洗禮,漸漸沒有自己解釋世界的空間了。
孩子的環境適應力相當驚人,學校卻利用這種能力,讓孩子學習如何以最快速度拿高分。只要記住事先準備好的答案就能得分,大腦自然會全力強化模式辨認能力。
越是優秀的孩子越有這種傾向,他們的成績雖然好,卻缺乏想像力。反之,無法跟上老師教導模式的「非資優生」,卻能保留自己解釋、理解世界的思考方式,所以總是能用脫序的發言逗大人發笑。
當我們看到這些非資優生的考試答案卷,可能不時要沉思一下:這種答案可以打○嗎?
打分數的不乏第一線教育者。有位物理老師在孩子的空白答案卷上打了圈。因為問題內容是「如果沒有摩擦力會如何?」沒錯,如果沒有摩擦力,鉛筆芯就無法在紙張上留下黑色痕跡,自然也無法寫字。
學生可能只是單純不知道答案,所以繳白卷。但是老師這樣做,就能讓他永遠記得「摩擦」的知識。你也會發現,有些考題其實繳白卷也算正確答案。
其實教育人類如此重大的工程,本來就不該靠機械式的○╳決定,而應該注重找出答案的過程,以及過程所包含的意義。所以分數不一定要是○╳,也可以是☆、?等各種評價才對。

前言/序言

前言:人生就像擲骰子
翻開本書第一頁,請問骰子的點數是幾點?
沒錯,絕大多數人都會回答「1」。
但這真的是正確答案嗎?
你問我為什麼?請看下一頁的照片。
一點在上面對吧。
可是看的方向不同,「1」就不是唯一的正確答案了。
讓我說得更簡單些。
請拿骰子的一點給朋友看,問他「這個點數是多少?」
想必會得到「1」的答案。
但是當朋友看著1點的時候,你看的那一面卻是背後的6點。
更進一步來說,2的背後是5,3的背後是4。
世間萬物亦是如此,都有對稱的「背面」。
雖然1朝上,但反面必定有個6。
因此可以說,1和6都是正確答案。
每件事情的背後都一定有不同看法,也都一定能有不同觀點。
我把這個原理叫做「一天地六法則」。
每個人每天都要擲上數十次、甚至數百次的骰子。所有為了生活而做的事情,都跟擲骰子是一樣的。
我們為了自己擲出的點數而喜憂參半。因為幾乎所有人都只看到一個點數。
我們常常嘆氣說:「失敗了!」但真的是失敗嗎?畢竟骰子的點數一定都有「背面」啊。
即使眼前像是失敗,也只是一個表面的點數。
從你的角度看來是失敗,或許其他人從反方向來看卻是大成功呢。
因此許多你認為是缺點的地方,從反方向看,就可能變成優點。
本書即是如此,傳授各位「一天地六法則」,讓各位一百八十度改變對事物的看法,將失敗轉變為成功,缺點變成優點,煩惱變成歡笑。
真是失禮了,還沒自我介紹。我名叫Cacatokori。
很奇怪的名字吧?
這當然不是本名,而是暱稱(Handle name,網路上所使用的小名)。而且在網路上,這個名字似乎比我的本名還要響亮。
我在岡山縣經營公司,同時發行電子報,與許多客戶與讀者一同追求幸福大同的方法。
原本我發行電子報的目的,是因為公司員工在全國各地四處奔波,於是發行電子報代替朝會,結果口碑越傳越廣。受歡迎之盛況,甚至讓郵件伺服器塞爆六次之多。
來自各地的電子報同好之中,有人成功招攬大量顧客,創業發達;也有許多人成為暢銷作家。而這些成功的夥伴,又會分享許多成功的秘訣。
這份電子報給了我靈感,讓我寫下本書。
希望我能分享成功,讓大家都幸福。
我抱持這分想法,完成本書。
若是本書能指引你,讓你發現自己的神秘潛能,稍微改變你的觀點,於公於私都能掌握幸福,將是我這個作者無上的喜悅。
──Cacatokori 二○○九年七月


突破思维定势,重塑人生轨迹:一份不容错过的自我革新指南 你是否感觉被困在日复一日的重复之中,渴望找到一条不同的出路,却不知从何开始?你是否在面对选择时,总是习惯性地退回到最安全、最熟悉的那条老路上,即使内心深处知道,那条路已经无法带你到达理想的远方?我们都曾在人生的岔路口徘徊,被那些看似牢不可破的“规则”和“常识”所束缚。我们相信成功必须遵循既定的蓝图,相信优秀意味着不能犯错,相信人生的剧本早已写好,我们只是演员。 然而,真正的自由与丰盛,往往潜藏在那些我们惯性忽略的角落,那些被我们视为“非主流”或“不可能”的领域。 《破茧之光:激活潜能,重塑认知的83个非线性思维实验》 并非一本空泛的励志宣言,而是一本关于认知解构与实战重建的深度手册。它直指现代人精神困境的核心——思维的刚性。我们通过精妙的设计和富有挑战性的视角,引导读者对日常生活中那些被奉为圭臬的信念体系进行彻底的审视和拆解。 本书的核心哲学建立在一个颠覆性的洞察之上:限制我们发展的,往往不是外部环境的残酷,而是我们内心深处对“标准答案”的依赖。 如果我们能学会像艺术家、科学家甚至哲学家那样去思考,运用非线性的、发散性的、甚至看似荒谬的方法去处理问题,我们将能解锁前所未有的创造力和行动力。 全书共分为八个关键模块,每一个模块都聚焦于一种特定的思维桎梏,并提供一系列可操作的“思维实验”来打破它。 --- 第一部:解构“正确”的迷思(The Deconstruction of Orthodoxy) 本章深入探讨了社会建构的“成功范式”如何潜移默化地扼杀了个体的独特性。我们审视“完美主义”的陷阱——它并非追求卓越,而是逃避启动的借口。 实验 1.1:逆向叙事法。 尝试用你最讨厌或最不赞同的观点,为自己进行一次辩护。目的不在于改变立场,而在于理解对立面的逻辑结构。 实验 1.4:设定“优雅的失败”目标。 在接下来的任务中,不是争取成功,而是争取以一种最富创意、最令人难忘的方式搞砸它。这能极大地降低行动的心理门槛。 关键洞察: 当你不再执着于“正确”的路径时,你才能看到所有路径的潜力。 --- 第二部:重塑时间与效率的感知(Re-calibrating Time and Momentum) 我们被效率工具和时间管理软件包围,却从未真正理解“慢”和“停顿”的价值。本部分挑战了线性进度的神话,引入了关于节奏、韵律和“无为”的哲学实践。 实验 2.1:一小时的“有意空白”。 安排一小时完全没有生产力、没有计划、没有预设目标的活动时间。去观察你在这种“无用”中产生的思维游离。 实验 2.5:任务的“随机排序”。 故意将你的待办事项列表完全打乱,按最不符合逻辑的顺序去执行。观察你的大脑如何适应这种突发的语境切换,以及它如何重组优先级。 关键洞察: 真正的效率不是做更多事,而是把精力投入到当下最能激发你能量的事情上。 --- 第三部:从限制中提取自由(Extracting Freedom from Constraints) 大多数人视限制为障碍,本书教导你如何利用限制作为创造力的燃料。著名的“限制理论”在这里被深化,从工具的限制到信息的限制,再到物理空间的限制。 实验 3.1:最小资源挑战。 尝试用你手中仅有的三样工具(例如:一支笔、一个回形针、一张纸)来解决一个复杂的问题。 实验 3.6:信息过滤器的逆转。 连续三天,只允许自己接触与你当前认知完全相反的媒体来源。目的是理解信息匮乏或信息过载对决策的影响。 关键洞察: 自由不在于选择的无限性,而在于对现有元素的无限重组能力。 --- 第四部:社交角色的动态扮演(The Dynamics of Social Archetypes) 我们扮演的角色往往限制了我们的表达范围。本章鼓励读者进行“角色扮演实验”,跳出固有的社交人设,去体验不同的社会能量场。 实验 4.1:一日“非典型”交流。 在一次重要的会议或社交场合中,尝试扮演一个与你日常性格完全相反的角色(例如,如果你通常是内敛的,就尝试在特定环节担任焦点人物)。 实验 4.4:权力位置的转换游戏。 与同事或伴侣进行一次“角色互换”,去处理对方一天的工作或生活事务,深入体验其决策背后的压力与视角。 关键洞察: 你的身份不是一个固定的雕塑,而是一组可以灵活调配的社会“服装”。 --- 第五部:情感数据的解读与再利用(Interpreting and Repurposing Emotional Data) 负面情绪常被视为需要被压制或消除的“噪音”。本书将其视为至关重要的、未被完全解码的“数据信号”。 实验 5.1:恐惧地图绘制。 详细记录你最近一次感到恐惧或焦虑的场景,并将其分解为“触发点”、“核心担忧”和“身体反应”。然后,尝试为这个“恐惧”设计一个物理模型或图表。 实验 5.5:嫉妒的拆解。 当你对某人产生嫉妒时,不要自我批判,而是将其视为一份“未被满足的需求清单”。分析这份清单,看它揭示了你内心深处最渴望却未曾承认的目标。 关键洞察: 情绪的强度与信息量成正比。学会阅读痛苦,就是学会读取自己最真实的渴望。 --- 第六部:超越逻辑的决策模型(Decision Models Beyond Pure Rationality) 在复杂的现代决策中,纯粹的逻辑分析往往因信息不对称或计算负荷过重而失效。本章引入直觉、象征思维和“模糊逻辑”的应用。 实验 6.2:梦境决策法。 针对一个困扰你的重大选择,在睡前将其清晰地写在纸上,然后让潜意识在梦中工作。醒来后,记录任何与此问题相关的意象或场景。 实验 6.4:比喻测试。 当所有数据分析都指向同一结论时,请用一个自然界或艺术领域的比喻来描述你的决策。如果比喻成立且令人满意,则大胆前行。 关键洞察: 有时候,最有力的逻辑,是以一种非逻辑的形式呈现出来的。 --- 第七部:物质世界的重新编码(Re-coding the Physical Realm) 我们的环境塑造了我们的思维。本章关注如何通过改变与物理环境的互动方式,来间接影响内在心智结构。 实验 7.1:空间叙事重构。 选择你室内一个最不起眼的角落,赋予它一个宏大而复杂的历史背景或未来愿景,并用你收集的物品来“布景”。 实验 7.5:感官替代。 尝试用嗅觉或听觉来替代视觉输入。例如,在阅读一本小说时,不看文字,而是听与之匹配的特定音乐,看你的理解深度有何变化。 关键洞察: 外部世界的混乱或有序,是你内部世界的投影。 --- 第八部:通往持续革新的系统(The System for Perpetual Renewal) 本书的最终目标不是提供一套固定的技巧,而是建立一个自我迭代的引擎。这个系统确保你不会满足于一次性的突破,而是将“跳脱框架”内化为一种生活习惯。 实验 8.1:周度“认知断裂日”。 每周留出半天时间,专门用于回顾并故意否定上周你认为最成功的一个行动或观点。 实验 8.3:跨界导师的虚拟构建。 想象一位你认为在任何领域都极富远见的人物(可以是历史上的、虚构的,或不同领域的结合体),设计一个问题,并以TA的视角给出答案。 关键洞察: 最重要的规则,是定期质疑你现在正在遵循的所有规则。 《破茧之光》 是写给那些厌倦了平庸的优秀者,写给那些渴望在清晰世界中创造模糊可能性的探索者。它不会告诉你“如何成功”,而是教你“如何重新定义成功本身”。翻开这本书,准备好迎接一次彻底的思维探险——你的人生轨迹,将从你开始质疑的那个瞬间开始,发生不可逆转的偏转。

用户评价

评分

读完这本书,我最大的感受就是一种久违的轻松感,仿佛卸下了身上背负已久的重担。作者的文笔极其流畅自然,没有那种故作高深的术语和晦涩难懂的理论,完全是用最贴近生活的方式,将那些深奥的道理娓娓道来。我常常在想,为什么我们总是在追求“别人眼中的成功”,却很少停下来问问自己真正想要什么?这本书似乎就在反复叩问这个问题。它没有直接给出答案,而是通过一个个生动的案例和富有启发性的思考路径,引导你去自我探索。那种感觉就像是爬山,你以为需要攀登一座陡峭的山峰才能看到美景,但书里却告诉你,也许换条小路,甚至在山脚下静静地观察,也能领略到别样的风光。这种对既定路径的颠覆,对我个人生活和工作方式都产生了微妙但重要的影响,让我开始学会在不确定性中寻找确定,在被限制的环境中创造空间。

评分

坦白说,刚拿到书的时候,我对这个标题还有点将信将疑,总觉得“跳脱框架”听起来像是口号,但在阅读过程中,我逐渐体会到它背后的深刻含义。作者的高明之处在于,他不是在教你一套新的规则,而是在瓦解你心中那些无形的枷锁。我发现自己很多犹豫和拖延,都来源于对“失败”的恐惧和对“标准答案”的执着。这本书用一种近乎温柔的坚持,告诉我,犯错并不可怕,没有尝试过才是最大的遗憾。它鼓励的那种“非线性成长”,对我这种习惯了循规蹈矩的人来说,简直是醍醐灌顶。我开始尝试一些以前觉得“太冒险”的决定,结果出乎意料地好,这完全要归功于这本书带来的内在力量的觉醒。它真的做到了,用最朴素的文字,传递了最强大的信念。

评分

这本书的封面设计真的很有趣,那种带着点叛逆和挑衅的色彩,一下子就抓住了我的眼球。我是在一个书店的角落里偶然发现它的,当时只是随便翻了翻,没想到里面的文字居然有种奇特的魔力,能让人在纷繁复杂的日常中瞬间安静下来。它不像那些严肃的说教类书籍,读起来让人感到压力,反而更像是一个老朋友在耳边低语,分享着一些看似简单却蕴含深意的生活哲学。我尤其喜欢它那种不按常理出牌的论调,让人不禁要去审视自己那些根深蒂固的观念。比如,它提到的一些关于“完美”的定义,就让我陷入了长久的沉思,也许我们一直以来都在追求一个并不存在的标准,徒增烦恼。这本书给我的感觉是,它提供了一种看待世界的全新视角,就像戴上了一副特殊的滤镜,让原本平淡无奇的风景都变得生动起来。那种豁然开朗的感觉,真的很难用言语完全表达出来,只能说,它成功地触动了我内心深处对于自由和真实的渴望。

评分

这本书带给我的震撼,在于它提供了一种罕见的“反向思维”的工具箱。它不像市面上那些教你如何“更努力工作”的书籍,它更关注的是如何“更智慧地生活”。我注意到,作者在阐述观点时,总是能找到日常生活中最微小的切入点,然后层层递进,最终导向一个宏大的哲学思考。例如,关于如何处理“无聊”的章节,真是写得太妙了,它没有教你如何“打发时间”,而是教你如何“拥抱空隙”,从中提炼出新的灵感。这种对生活细微之处的洞察力,让我对作者产生了由衷的敬佩。读完后,我发现自己看待周围人和事的态度都变得更加宽容和理解了,因为每个人都在用自己的方式,努力地在不完美的世界里寻找属于自己的那个“满分”。这是一本值得反复品味,并且会随着人生阶段变化而带来不同感悟的佳作。

评分

这本书的结构安排非常巧妙,每一页都像是一个小小的“思维跳板”,让你在不知不觉中就跨越了思维的障碍。我习惯在睡前读上几页,这已经成了我放松身心的一种仪式。它的语言充满了画面感和节奏感,即便是描述一些抽象的概念,也能让人清晰地捕捉到其精髓。我特别欣赏作者那种敢于挑战权威和传统认知的勇气,这在当下这个信息爆炸、观点趋同的时代显得尤为珍贵。很多时候,我们被各种“成功学”或者“效率指南”裹挟着向前冲,却忘记了停下来问问,这些规则是否真的适合自己。这本书就像是一剂清醒剂,提醒我们保持独立思考的能力,不要轻易被外界的声音所定义。它不是那种读完一次就束之高阁的书,而是那种会让你时不时想翻开,重新汲取力量和勇气的“精神宝藏”。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teaonline.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图书大百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