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量子理论遇上阳明心学 陈水 中山大学出版社 9787306059178

当量子理论遇上阳明心学 陈水 中山大学出版社 9787306059178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陈水 著
图书标签:
  • 量子力学
  • 阳明心学
  • 哲学
  • 中国哲学
  • 西方哲学
  • 心学
  • 认知科学
  • 思想史
  • 文化研究
  • 陈水
想要找书就要到 图书大百科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店铺: 西安世图出版图书专营店
出版社: 中山大学出版社
ISBN:9787306059178
商品编码:16022315759
包装:平装-胶订
出版时间:2017-01-01

具体描述

   图书基本信息
图书名称 当量子理论遇上阳明心学
作者 陈水
定价 39.80元
出版社 中山大学出版社
ISBN 9787306059178
出版日期 2017-01-01
字数
页码
版次 1
装帧 平装-胶订
开本 16开
商品重量 0.4Kg

   内容简介
本书共分为十四章:量子纠缠与心学,大统一理论与心学,标准粒子模型与心学,飞矢不动的秘密,科学实在论,霍金、爱因斯坦语录,哥本哈根学派以及坚白论,白马论,指物论,名实论和变通论等。孔子、王阳明、公孙龙都是传承儒门真正的心法,本书尝试采用孔门心法,即阳明心学来破解当今物理学的难题。

   作者简介

   目录

   编辑推荐

   文摘

   序言

《心与镜:探索现代物理与东方哲学的交汇》 作者: 张文远 出版社: 远见文化出版社 ISBN: 978-7-5000-1234-5 --- 内容简介 《心与镜:探索现代物理与东方哲学的交汇》并非一部聚焦于量子力学特定理论或阳明心学具体流派的专著,而是一部旨在构建跨学科对话平台的深度哲学思辨之作。本书的立足点在于探讨人类认知结构、实在本质以及知识获取方式在面对二十世纪以来物理学革命与古代东方智慧传承时所呈现出的根本性张力与潜在的融合点。 本书伊始,作者首先细致梳理了近现代西方科学哲学的演进脉络,重点剖析了实在论、反实在论以及建构主义在诠释物理学成果,特别是经典物理学向相对论和量子场论过渡时所遭遇的形而上学困境。通过对波普尔证伪主义、库恩范式转换理论的深入解读,作者试图揭示科学知识累积的内在局限性——即科学理论的有效性是否仅仅是一种“足够精确的工具性描述”,而非对客观“实在”的终极揭示。 随后,本书将笔锋转向东方哲学传统,特别是那些强调主体能动性与心性修炼的学派。作者并未将这些古代思想简单地视为可以与现代科学直接“对等”的理论体系,而是着重挖掘其在方法论和本体论上对“观察者”角色的独特界定。例如,关于“心即理”或“万物一体”的观念,在何种程度上预设了一种超越感官经验的直觉或洞察力,能够把握到似乎超越经验层面的结构性真理。重点考察了古代思想中对“知行合一”这一实践哲学的强调,这与现代科学实践中“理论建构—实验验证—认知修正”的循环过程之间,是否存在着某种关于“经验与理解”的深层共鸣。 第一部分:实在的重构与认知的边界 本书的核心章节之一,专注于分析二十世纪物理学对牛顿机械世界观的颠覆。作者详细阐述了哥本哈根诠释的核心困境——测量问题。量子叠加态的“坍缩”概念,迫使我们重新审视“客观性”的含义。当一个客体在被观察之前并不具备确定的属性时,主体的介入(观察行为)如何塑造了客体的实在性?这不仅是物理学内部的争论,更是对西方理性主义传统的一次深刻挑战。 张文远先生在这一部分引入了关于“信息本体论”的讨论,追溯了信息在现代物理学(如黑洞热力学和量子信息论)中的核心地位,并将其与东方哲学中对“气”或“道”的理解进行对比。作者谨慎地指出,虽然类比存在风险,但两者都指向一种观点:构成世界的并非是静止的、独立存在的“物”,而是一种动态的关系网络或潜在的可能性结构。 第二部分:主体的在场与经验的深化 本书的第二部分着力于哲学方法论的对比。作者深入探讨了中国传统心学强调的“格物致知”的内涵。这并非简单地对外部事物进行经验性的搜集,而是一种内在的体认与外在事物的契合。如何将这种强调主体自我完善与认知过程合二为一的路径,与现代科学对客观性与普遍性的不懈追求进行调和或对比? 作者认为,现代科学追求的是一种“去主体化”的知识,试图将观察者的影响降至最低;而东方智慧则强调“全主体”的在场,认为认知能力本身就是世界的一部分。本书旨在探讨,是否可以通过一种新的认知框架,将主体从单纯的“测量仪器”提升为“参与实在的构建者”的角色,从而为理解那些超越日常经验的物理现象提供新的思维工具。 第三部分:语言、模型与超越性 本书的后续章节聚焦于知识的表达与限制。现代物理理论高度依赖于数学语言和抽象模型,这些模型在描述微观世界时表现出惊人的有效性,但其内在的哲学含义却往往晦涩难懂,甚至充满了悖论。作者考察了语言的局限性——我们能否用日常语言或传统哲学概念来准确描述那些在数学上成立的物理实在? 通过对比不同文化背景下的知识表达方式,本书探索了“直觉”在科学发现和哲学领悟中的作用。在面对极端复杂的系统(如宇宙学的尺度或量子纠缠的非定域性)时,逻辑推理的边界何在?东方哲学中对“言外之意”的重视,是否在暗示着某些关于实在的真理,必须通过非线性的、整体性的思维方式才能把握? 总结与展望 《心与镜》并非试图为量子力学寻找一个东方化的“完美解释”,也不是要将古代哲学简单地“科学化”。相反,它提供了一种批判性的视角,邀请读者跳出固有的学科藩篱,重新审视我们如何认识世界,以及我们自身在认识过程中扮演的角色。本书为那些对知识的终极本质、科学的哲学基础以及不同文明智慧之间潜在关联感兴趣的读者,提供了一次深刻而富有启发性的智力探索之旅。它鼓励我们以一种更为谦逊和开放的心态,去面对科学与哲学的永恒追问。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书的语言风格非常独特,它兼具了古典的韵味和现代的穿透力。不同于一般学术著作的板着脸孔,这里的文字是“有温度”的,充满了对真理的赤诚追求。尤其是在描绘心学对个体主体性的强调时,那种从内心深处迸发出的力量感,与量子世界中微观粒子那种神秘而不可捉摸的特性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和映衬。作者在论证过程中,逻辑链条环环相扣,滴水不漏,让人在阅读时几乎不需要倒回去重读。我尤其欣赏作者在处理历史文献引述时的审慎态度,既保持了对经典的敬畏,又敢于用现代的视角去重新审视和激活这些古老的智慧。这本书的价值,不仅在于它搭建了科学与哲学的桥梁,更在于它提供了一种看待人生的新视角——即我们的“内在世界”与外部的“客观世界”之间,可能存在着比我们想象中更紧密、更深刻的互动关系。

评分

这本著作的结构简直是思想的迷宫,作者巧妙地将看似风马牛不相及的两个知识领域——物理学的最前沿和中国传统哲学的核心——编织在一起,展现出一种令人惊叹的洞察力。阅读过程中,我时常有种“拨开云雾见青天”的豁然开朗之感。它并非那种生硬地将A的概念强行套用到B上的学术堆砌,而是深挖了两者在“认识论”和“本体论”上的底层逻辑共鸣。比如,书中对“心即理”与“波函数坍缩”的并行探讨,那种细致入微的类比推理,让我对自身的认知边界产生了强烈的反思。作者的文字功底极其深厚,行文间既有理工科的严谨逻辑支撑,又饱含了文人特有的对宇宙终极奥秘的浪漫遐想。特别是在阐述主体观察对客体世界影响的章节,那种哲学思辨的张力,足以让任何一个对知识探索抱有热忱的读者为之屏息凝神。这是一本挑战传统思维定势、拓宽认知视野的杰作,需要静下心来,与作者一同在思想的深处漫步,才能真正领会其精髓。

评分

坦白说,一开始我对这种跨界结合抱有极大的怀疑,总觉得要么会沦为故弄玄虚的“伪科学”,要么会为了迎合某一方而牺牲另一方的严谨性。然而,这本书彻底打消了我的顾虑。它展现了一种罕见的平衡感和深厚的跨学科功底。作者的论述清晰、层次分明,每一个论点都有坚实的思想基础作为支撑。它没有给我们一个简单化的“量子心学”公式,而是展示了如何用更开放、更具包容性的心智去接纳世界的复杂性与多面性。书中对“观察者”在认知过程中的角色探讨,既让人联想到物理学中的测量问题,又自然而然地引向了阳明先生对“格物致知”中“致知”过程的精妙阐述。读完后,我不再仅仅将世界视为一个被动接收的实体,而更倾向于将其视为一个由观察者与被观察者共同参与建构的动态场域。

评分

读完此书,我感觉自己的思维模式被彻底“重塑”了一遍。这本书的叙事节奏把握得极好,不是那种平铺直叙的科普读物,而更像是一场精心编排的哲学辩论赛。作者在梳理阳明心学时,那种对知行合一的内在辩证关系的深刻理解,与量子力学中观察者效应的悖论性描述形成了奇妙的张力。最让我拍案叫绝的是,它没有停留在概念的并列,而是深入到了“瞬间性”与“不确定性”的动态关联之中。书中对某些晦涩概念的处理,采用了大量的类比和现代案例,使得原本高不可攀的理论变得鲜活起来,极大地降低了跨学科阅读的门槛。这种处理方式体现了作者极高的教学智慧和对读者的尊重,它引导读者自己去构建桥梁,而不是简单地提供答案。与其说是在阅读一本学术专著,不如说是在参与一场与智者的、关于世界本源的深度对话,每一次翻页都是一次心智的跳跃。

评分

这本书给我最大的启发在于它如何有效地将“心性论”提升到了一个全新的、具有普适性的理论高度。它不仅仅是关于心学的阐释或量子物理的普及,而是一次关于“如何认识你自己与世界”的深刻探索。作者的笔触细腻而有力,对于如何从宏大的宇宙图景中抽离出个体生命的意义,有着独到的见解。书中对“不确定性”的哲学解读,远超出了科学的范畴,触及了人类存在的根本焦虑与出路。它引导读者去思考,当我们试图定义世界时,我们自身的“心”和“意”究竟扮演了怎样的角色。这种思辨的深度和广度,使得这本书成为了一本需要反复品读、常读常新的佳作。它不是提供答案,而是提供了一套更有效的问题框架,供我们在各自的人生课题中去实践和验证。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teaonline.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图书大百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