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图书基本信息 | |
| 图书名称 | 当量子理论遇上阳明心学 |
| 作者 | 陈水 |
| 定价 | 39.80元 |
| 出版社 | 中山大学出版社 |
| ISBN | 9787306059178 |
| 出版日期 | 2017-01-01 |
| 字数 | |
| 页码 | |
| 版次 | 1 |
| 装帧 | 平装-胶订 |
| 开本 | 16开 |
| 商品重量 | 0.4Kg |
| 内容简介 | |
| 本书共分为十四章:量子纠缠与心学,大统一理论与心学,标准粒子模型与心学,飞矢不动的秘密,科学实在论,霍金、爱因斯坦语录,哥本哈根学派以及坚白论,白马论,指物论,名实论和变通论等。孔子、王阳明、公孙龙都是传承儒门真正的心法,本书尝试采用孔门心法,即阳明心学来破解当今物理学的难题。 |
| 作者简介 | |
| 目录 | |
| 编辑推荐 | |
| 文摘 | |
| 序言 | |
这本书的语言风格非常独特,它兼具了古典的韵味和现代的穿透力。不同于一般学术著作的板着脸孔,这里的文字是“有温度”的,充满了对真理的赤诚追求。尤其是在描绘心学对个体主体性的强调时,那种从内心深处迸发出的力量感,与量子世界中微观粒子那种神秘而不可捉摸的特性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和映衬。作者在论证过程中,逻辑链条环环相扣,滴水不漏,让人在阅读时几乎不需要倒回去重读。我尤其欣赏作者在处理历史文献引述时的审慎态度,既保持了对经典的敬畏,又敢于用现代的视角去重新审视和激活这些古老的智慧。这本书的价值,不仅在于它搭建了科学与哲学的桥梁,更在于它提供了一种看待人生的新视角——即我们的“内在世界”与外部的“客观世界”之间,可能存在着比我们想象中更紧密、更深刻的互动关系。
评分这本著作的结构简直是思想的迷宫,作者巧妙地将看似风马牛不相及的两个知识领域——物理学的最前沿和中国传统哲学的核心——编织在一起,展现出一种令人惊叹的洞察力。阅读过程中,我时常有种“拨开云雾见青天”的豁然开朗之感。它并非那种生硬地将A的概念强行套用到B上的学术堆砌,而是深挖了两者在“认识论”和“本体论”上的底层逻辑共鸣。比如,书中对“心即理”与“波函数坍缩”的并行探讨,那种细致入微的类比推理,让我对自身的认知边界产生了强烈的反思。作者的文字功底极其深厚,行文间既有理工科的严谨逻辑支撑,又饱含了文人特有的对宇宙终极奥秘的浪漫遐想。特别是在阐述主体观察对客体世界影响的章节,那种哲学思辨的张力,足以让任何一个对知识探索抱有热忱的读者为之屏息凝神。这是一本挑战传统思维定势、拓宽认知视野的杰作,需要静下心来,与作者一同在思想的深处漫步,才能真正领会其精髓。
评分坦白说,一开始我对这种跨界结合抱有极大的怀疑,总觉得要么会沦为故弄玄虚的“伪科学”,要么会为了迎合某一方而牺牲另一方的严谨性。然而,这本书彻底打消了我的顾虑。它展现了一种罕见的平衡感和深厚的跨学科功底。作者的论述清晰、层次分明,每一个论点都有坚实的思想基础作为支撑。它没有给我们一个简单化的“量子心学”公式,而是展示了如何用更开放、更具包容性的心智去接纳世界的复杂性与多面性。书中对“观察者”在认知过程中的角色探讨,既让人联想到物理学中的测量问题,又自然而然地引向了阳明先生对“格物致知”中“致知”过程的精妙阐述。读完后,我不再仅仅将世界视为一个被动接收的实体,而更倾向于将其视为一个由观察者与被观察者共同参与建构的动态场域。
评分读完此书,我感觉自己的思维模式被彻底“重塑”了一遍。这本书的叙事节奏把握得极好,不是那种平铺直叙的科普读物,而更像是一场精心编排的哲学辩论赛。作者在梳理阳明心学时,那种对知行合一的内在辩证关系的深刻理解,与量子力学中观察者效应的悖论性描述形成了奇妙的张力。最让我拍案叫绝的是,它没有停留在概念的并列,而是深入到了“瞬间性”与“不确定性”的动态关联之中。书中对某些晦涩概念的处理,采用了大量的类比和现代案例,使得原本高不可攀的理论变得鲜活起来,极大地降低了跨学科阅读的门槛。这种处理方式体现了作者极高的教学智慧和对读者的尊重,它引导读者自己去构建桥梁,而不是简单地提供答案。与其说是在阅读一本学术专著,不如说是在参与一场与智者的、关于世界本源的深度对话,每一次翻页都是一次心智的跳跃。
评分这本书给我最大的启发在于它如何有效地将“心性论”提升到了一个全新的、具有普适性的理论高度。它不仅仅是关于心学的阐释或量子物理的普及,而是一次关于“如何认识你自己与世界”的深刻探索。作者的笔触细腻而有力,对于如何从宏大的宇宙图景中抽离出个体生命的意义,有着独到的见解。书中对“不确定性”的哲学解读,远超出了科学的范畴,触及了人类存在的根本焦虑与出路。它引导读者去思考,当我们试图定义世界时,我们自身的“心”和“意”究竟扮演了怎样的角色。这种思辨的深度和广度,使得这本书成为了一本需要反复品读、常读常新的佳作。它不是提供答案,而是提供了一套更有效的问题框架,供我们在各自的人生课题中去实践和验证。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teaonline.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图书大百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