誠如李魁賢先生在《詩人的作業》的〈序〉裡頭所說,詩人永遠有做不完的作業。
詩人的主要任務是寫詩,但詩人在本業之外往往會有副產品,寫評論、寫小說、寫散文等,都是信手拈來之事;詩人而從事政治活動、社會運動、環保運動者,也比比皆是。在日本,我們更看過大詩人參與日常料理或性愛問題的公開討論,這些都是不算稀奇的事。
靠俗一點的說,詩人管的事太多了。
這本《詩人的作業》裡面,蒐集了我自早期以來的評論作品,除了排除已收集在我第一本詩的論評集《從抒情趣味到反藝術思想》,和許許多多佔最大宗的政治評論以外,大部分是以詩評詩論為主,也有一部分是文學性、社會性或人際關係與小品性質的文章,這些林林總總的文字集結起來,主要是想在臨老之際,給過去自己辛勤的筆耕留個紀念罷了。
郭成義,一九五〇年生,基隆人,遷居台北、宜蘭。曾任首都早報言論版主編、自由時報撰述委員,主編《笠詩刊》、《詩人坊》,著有詩集《薔薇的血跡》、《台灣民謠的苦悶》、《國土》、《我們茉莉花》,小說集《薔薇的剪裁》,評論集《從抒情趣味到反藝術思想》,主編《當代台灣詩人選1983卷》、《中國民間童話》、《兒童小說坊》等。曾獲青年詩人獎、吳濁流新詩佳作獎。
我必须承认,这本书并非易读之物,它的晦涩感是其核心魅力的一部分。它就像一幅极其精细的巴洛克式油画,细节繁复到令人眼花缭乱,但当你退后一步,宏大的主题结构便会显现出来。作者似乎沉迷于对“边界”的探讨——物理边界、道德边界、甚至语言本身的边界。他不断地试探,将词语推向其意义的边缘,直到它们开始破碎,展现出新的、未被命名的情感光谱。这种对语言极限的探索,是这本书最具实验性的部分。它迫使你重新审视那些你习以为常的表达方式,并质疑它们是否足够承载你内心深处的复杂性。虽然叙事线索时隐时现,让人经常感到迷失方向,但正是这种在迷失中寻找方向的过程,构成了阅读体验本身的高潮。这是一部需要反复阅读,并且每次都能提供全新视角的文本。
评分读完后,我脑海中留下的是一片广袤的、近乎荒芜的景象,而不是一个清晰的故事轮廓。这位作者的笔触,粗粝得像带着海盐的砂纸,打磨着读者的感官。他似乎对人类情感的微妙之处不感兴趣,反而热衷于描摹存在本身的重量——那种无可名状的、根植于肉体和空间中的压抑感。全书的节奏感极其缓慢,仿佛一艘搁浅在时间之河中的巨轮,每一个转折都需要巨大的、近乎痛苦的努力才能完成。我特别留意到他对“沉默”的处理,那不是简单的没有说话,而是被拉伸、被塑造成实体的一种负空间,比任何喧嚣的对话都更具压迫感。虽然有些篇章显得过于冗长,充满了似乎与主题无关的细节堆砌,但细想之下,或许这些“无关”正是构建他那独特世界观的砖石。这本书不是用来“享受”的,而是用来“承受”的,它挑战了我们对叙事效率的期待,强迫我们停下来,关注那些通常被忽略的、沉重的“在场”。
评分这部作品,初读便如误入迷宫,字里行间弥漫着一种疏离又熟悉的质感。作者似乎刻意摒弃了传统叙事的流畅性,转而采用碎片化的、近乎梦呓般的语言构建了一个世界的骨架。我尤其欣赏他对意象的驾驭能力,那些描绘日常景象的词句,经过他独特的过滤和重塑,立刻蒙上了一层奇异的光晕。比如,对“黄昏时分,城市边缘的鸽群”的描绘,它不再是简单的自然景象,而更像是一种对时间流逝的无声抗议,带着一种古典悲剧的美学底色。然而,这种高度的个人化表达也带来阅读上的挑战,某些段落的跳跃性极大,让人感觉像是在听一首结构复杂、和弦晦涩的现代乐曲,初听只觉刺耳或混乱,需要反复咀嚼才能捕捉到隐藏在噪音之下的旋律线。整体来看,它更像是一本面向精神探索而非情节追踪的读物,适合那些不满足于既定答案,愿意在文字迷雾中自行开辟道路的读者。它不提供安慰,只提供了一种审视世界的全新棱镜。
评分坦白说,这本书的阅读体验,更接近于一次漫长而艰苦的朝圣,而非一次轻松的旅行。它充满了哲学思辨的重量,但又不落入学院派的枯燥窠臼。作者的语言有着一种近乎宗教般的虔诚,仿佛每一个词汇都被赋予了神圣的使命,不容许有丝毫的轻慢。我惊叹于他对“异化”和“疏离感”的描绘,那些人物,即使身处人群之中,也像是被一层看不见的玻璃罩住,他们的痛苦是内爆性的,无法外泄。尤其是在描述都市生活中的个体状态时,作者的笔触冷峻而精准,像外科手术刀一样剖开了现代人的焦虑核心。这本书的缺点也同样明显:它太“满”了,信息密度过高,有时让人喘不过气来,仿佛作者将毕生所思都倾泻在了这几十万字中,没有留出足够的呼吸空间。它需要读者带着一份严肃的敬畏心去对待。
评分这本书最引人注目之处,在于它对“记忆”这一主题的颠覆性解构。作者似乎拒绝使用任何线性的时间轴来组织他的材料,而是像一个患有选择性失忆症的考古学家,不断挖掘和重组那些残缺的、被时间腐蚀的片段。每一次的“重述”都伴随着细微的扭曲和新的光照,让人不禁怀疑,我们所认知的“过去”,是否仅仅是我们当下情绪投射的幻影?这种手法极具颠覆性,它让读者从被动的接收者,变成了主动的参与者——我们需要不断地在文本中构建自己的逻辑锚点,否则很容易被那些重复出现、却意义不断变化的符号和场景所吞没。我感觉自己像是在阅读一份加密的文件,每当以为破译了一行,下一行又会用更晦涩的密码来回应。这需要读者极大的耐心和专注力,但一旦沉浸其中,那种自我建构的乐趣是无可替代的。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teaonline.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图书大百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