愚溪詩選

愚溪詩選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愚溪 著
图书标签:
  • 诗歌
  • 唐诗
  • 宋诗
  • 选集
  • 古典文学
  • 中国古典诗词
  • 愚溪
  • 诗选
  • 文学
  • 传统文化
想要找书就要到 图书大百科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晨星
ISBN:9789861773674
版次:1
商品编码:16041461
包装:平裝
开本:32開
出版时间:2010-05-06
用纸:膠版紙
页数:236
正文语种:繁體中文

具体描述

编辑推荐

  《愚溪詩選:彰化學叢書026》作者性情純真浪漫、喜愛創想的愚溪先生,總能悠遊運用自然外放與內蘊含藏的力量,將豐實的生命哲思,化作一道道美麗的文字光譜,呈現在世人的眼前。
  為你我傳唱感悟有情的生命之歌。豐沛的創作底蘊,用純心與真情抒繪著宇宙智理與美善的新詩集,似一首無有休止的航行奏鴨曲,為新世紀的人心帶來喜悅純淨的美麗音聲。

内容简介

  《愚溪詩選:彰化學叢書026》是從“別類物格”四部曲中的《妙鎖鋒利》與《夢藏e戀》中精選重要單元所組成。四部曲十二冊是作者歷經九年構思、創作的套書,在一百二十八章回的大結構裡,作者重複人類万古以來不斷探索的母題——從何而來?為何而來?例如:“……我/你、我/你、我、他/從哪裡來……”(《夢藏e戀第七回》),顯然是他內心的終極關懷。在這兩大主題的精選章回中,作者安排巧妙似禪的故事,運用多次元、虛擬情境,透過夢幻/真實,精神/物質的二元對話,直指宇宙的清淨本體,為人生逆旅解碼,覓尋生命的原鄉。正如“夢中的戲都得認真演出”(<歌Dhvaja——淚之刃泣入菩薩心>),他的語言負荷多重哲學思維,往往藉著戲劇方式表出,完成“哲學思維的戲劇化”,這使他的創作文本跳脫呆板說教的模式,毋寧是他詩小說的一大特色。

作者简介

  愚溪(洪慶祐,1951~),彰化縣芳苑鄉人。長期以來從事文學著迆,透過清新寓雷式的詩,小說·樂與劇的創新體裁,悠遊於豐沛的文思意象空間,敷陳著熱情的生命情懷,希冀帶給現代人心向上向善的美戚。愚溪擷取了東方湛深的哲理內涵,用優雅凝練的語書技巧,融匯現代藝術變幻的自由風格,體現一種高度智慧的生活藝術美學。近年來,其豐富的著作深獲多國藝文界的肯定與讀者的喜愛,作品已被譯為英文、法文、西班牙文、蒙古文、泰米爾文、捷克文和斯洛伐克文。愚溪,亦是最具赤子之心的天際行者。

内页插图

目录

[叢書序] 啟動彰化學-一共同完成大夢想
[推薦序] 哲學戲劇化的作家愚溪
[自序] 兒時的土埆厝與牛棚
[輯一] 新詩選輯
1. 雲缽
2. 山居
3. 月光
4. 貝殼沙——花嚴之歌
5. 願與你心相投
6. 沉思者
7. SAO PA星球紀事
8. 先春——記蘇花公路遊
9. 故事
10. 歌Dhvaja-淚之刃泣入菩薩心
11. 燈斗笠
12. 溪流故事
13. 貝葉傳說
14. 复古
15. 湫之赤子
16. 銀河吹笙
17. 夢土
18. 霜降之歌——記<孕荷>音樂會終曲
19. 海螺的傳呼
20. 弧形的海
21. 夢的飛行船——月光的童年紀事
22. 天城寶蝶
23. 古牆新色
24. 如海的劇院
25. 冬遊慈悲旅遊書店
26. 新世紀的首日封——旅人封箴外一章
27. 千華的春日飛航
28. 禪林寶剎筆說褐布裰
29. 生命本初——三千年夜宴圖
30. 致吾友錫津先生
31. 紫貝殼——海螺威醬
32. 紅色的童話宮殿——落日密語
33. 春雨和泥——天地夢境晨梳
34. 雨季的火焰花
35. 一枝遺落的青鳥羽夢
36. 愛是一只裸空的竹籃
37. 鳳凰花的祕密——高感度現象遊戲
38. 飛行玫瑰森林——青石彩蝶
39. 21th宇宙萬物春日運動會——行腳古村
40. 老樵翁的紅葉風車
41. 肯耕田園中不思議世界景象
42. 蝴蝶與古船帆——夕夢溪山
43. 夜夢雪地的白色迴雷——星塔108×7次的呼喚
44. 黎明 諸神就座——海印森羅與圓明自在
45. 寂寞蟲兒的夏季綠色星球——沙漠寶瓶傳說
46. 百花亭主的老婆心切——囉囉哩哩囉囉
47. 創世紀——遇見古農村
48. 六趣森林翠竹譜——綠林外紫芳苑
49. 微物漂流古澗說書人——靈知的布穀鳥
50. 念伊是誰
……

[輯二] 組詩選輯
[輯三] 長卷軸詩選輯

精彩书摘

  10.歌Dhvaja——淚之刃泣入菩薩心
  煙籠池竹人悄悄
  星樓接翼銀河築橋
  晚歸正繫舟
  明月忽從海上生
  夕陽黃昏後
  水月乘夜天麗景來相約
  愛的全方位 真理如水
  戀的無微不至 美哉似月
  江海溪河池塘湖泊任何角落
  林間的清露 懷珠
  地上的雨窪 照影
  一一巡禮浸撫
  但見明月有心赴感 流水無情相應
  我喜歡海的味道
  挑一擔海水返回
  伊捨不得離
  化成兩片緊緊追隨
  幾次顛簸伊差點跌落 猶不放走
  蒼穹星兒淚迷濛感動也跳進來安慰
  樹上小蟲從清露見伊含情脈脈來投懷
  一陣風吹落 伊心也碎了
  只要有水的地方伊必比翼雙飛
  有時柔情似水 相印好真情
  有時報以激流相輕
  相輕 月舞個不停
  夜將歇息 伊亦歸極西地棲宿……
  
  人有一點靈明可千思萬想
  念念投射 伊的一舉一動一顰一笑
  舉手投足揚眉展顏
  三千心顧盼 萬縷念依他
  情牽心累永不悔
  月光推移動潮汐
  水欲玩月月自飛來
  潮滾浪花趕月走月不離
  遞剎香海 人天眼目窺沙界
  普現一切水鄉
  隨緣赴感印無不周
  指月恆處於星海
  
  月將離去 水化成冰裹不住月光
  化成精凝成氣
  昇華上天際
  片片雲彩隨月央
  月以月相臨波獻吻
  水以冰晶擁抱月亮
  千江有水深情繫你千江明
  有伊的天邊就有彩雲
  亙古相戀依存至今
  令人的愛戀不如水月
  缺了精神的皈依與真誠
  水氣升雲追隨新月弦月圓月殘月不論月相如何
  月光落影感應小溪河谷川流瀑布不論深淺幾許
  
  風常攪亂一池春水
  花常為伊倆落淚
  水的愛是永恆的慈悲
  月的情是不變的智慧
  釣竿擊不走捕撈不得 月追隨水
  風吹不散繁星趕不走 彩雲抱月
  上天的考驗
  下場雨處處是水
  成就月的三千心萬縷情
  相臨映照一一
  探指入水戲弄月
  影亂而不失
  用手阻隔 不見的是你自己
  合掌捧住月光
  得先護持滿水
  眼睛繫不住月色
  月是形上的旅者
  青苔與濕相應
  碧岩與落花共鳴
  風 在背後輕吹
  真愛 永恆無盡不如閃電一撇
  牛叫聲 什……麼
  羊叫聲 沒……了
  沒了還要 什麼就是不懂
  古老的遊戲在挪移
  兒童祕密誰願分享
  
  虛空現相鳥飛過無蹤
  聲音穿耳不留罣礙
  眼睛劃過色相赤裸裸一片正色
  心跳入夢想之域數寶
  漫山奇珍任你玩
  晚紅落日園林欲關
  終究得夢醒出來,
  故空中無色無受想行識
  意入夢境 觸目皆真實相應
  入耳鐘磬不得不聽
  是誰投了一方石
  攪動情海波心
  在夢裡猶認真
  無眼耳鼻舌身意
  無色聲香味觸法
  
  目戀花 花更嬌美
  耳戀海潮 海潮舞得更起勁
  心存感應天地有情
  意應有夢美夢成員
  過去的日子如流水
  一波又一波將記憶送走
  未來日子不動如山
  如愚公移山一步一擔慢慢
  現在事當下似金蟬脫殼
  天天與自己捉迷藏
  
  最初發心往昔情懷隨風寄存在記憶寶庫
  妙思未來從記憶寶庫中將往昔所藏搬出
  這片刻春夢 我前腳還藏在門內
  後腳已露伸門外 夢裡有歌
  我想 我在想 我還在想……
  ……

前言/序言


好的,这是一本不包含《愚溪詩選》内容的图书简介,旨在详尽描述其内容,字数约1500字。 --- 《江山万里行:一位博物学家的中国自然史考察录》 图书简介 导言:在未被丈量的土地上发现世界 《江山万里行:一位博物学家的中国自然史考察录》并非一部传统的地理志或博物图鉴,它是一部跨越了半个多世纪、由一位执着于田野的博物学家,用其敏锐的观察力、严谨的科学态度和对自然生命深沉的热爱所撰写的个人史诗。本书记录了作者自二十世纪初叶,穿行于中国广袤大地——从东部沿海的潮湿湿地到西部高原的凛冽山脉,从南方的亚热带雨林到北方的寒漠边缘——进行系统性自然历史考察的全部历程。 这部浩瀚的记录,旨在重构一个在工业化浪潮尚未完全席卷之前,那个充满生命活力、物种多样性惊人的“旧中国”自然生态图景。它不仅是科学的发现之旅,更是一场对人与环境之间复杂关系的深刻反思。 第一部分:探寻生物地理学的边界——从“千山之省”到“水乡泽国” 全书的第一部分聚焦于作者在不同地理气候带的初期考察。重点描绘了中国西南地区,特别是云贵高原独特的喀斯特地貌对物种演化的影响。作者详尽描述了他如何花了数年时间,绘制了当地特有兰科植物的分布图谱,记录了那些在石灰岩缝隙中顽强生长的微小生命。他不仅观察了物种的外形特征,更深入研究了其生境的微气候和土壤化学成分,揭示了“多山之地,多奇花异草”的深层生态学原理。 随后,考察转向长江中下游的湿地生态系统。作者以近乎诗意的笔触,描绘了鄱阳湖和洞庭湖在枯水期和丰水期截然不同的生命景观。他记录了迁徙候鸟的壮观景象,特别是那些当时尚属常见的珍稀水禽。书中详细记录了对当地渔民的访谈,将人类的生存智慧和传统生态知识融入科学观察之中,形成了独特的“人地关系”叙事视角。他对水文条件的精细测量和对水生昆虫种群动态的长期追踪,为后世研究长江流域生态变迁提供了宝贵的基线数据。 第二部分:高寒之境的生命韧性——青藏高原的生命档案 本书的中坚部分,是作者对青藏高原地区进行的数次艰苦卓绝的科考行动。这部分内容充满了对极端环境挑战的真实记录,以及对高寒生命适应机制的惊叹。 作者详细叙述了他在海拔四千米以上的地区,如何克服缺氧、低温和物资匮乏的困难,系统性地采集和描述了高原特有植被。他以极大的耐心,记录了垫状植物的生长模式、高山草甸的季节性更替,以及它们如何通过生物碱积累来抵御紫外线辐射。其中,关于“雪莲”属植物的生态学观察尤为精妙,作者不仅记录了其形态,更对不同海拔的居群遗传差异进行了初步的比较分析,预测了其对气候波动的潜在敏感性。 在动物学方面,作者深入描述了藏羚羊、野牦牛等标志性物种的迁徙路径和社群结构。他使用自制的简易陷阱和望远镜,记录了这些动物在严酷冬季的觅食策略。尤其值得一提的是,书中对高原微生物群落的研究,尽管受限于当时的设备条件,但作者对土壤和岩石表面微生物群落多样性的关注,展现了其超越时代的生态视野。 第三部分:从南岭到北疆——气候带过渡区与物种的“杂交”地带 第三部分将视野转向了中国南北方的过渡地带,探索了气候和地质的交汇如何催生出丰富的中间生态类型。 在南岭地区,考察的重点集中在喀斯特山脉与亚热带常绿阔叶林交界处。这里是动植物“特有性”与“过渡性”并存的区域。作者细致描绘了藤本植物的攀援竞争策略,并记录了多种半穴居性两栖动物的独特适应。书中插图部分展现了大量手绘的昆虫形态学细节,这些图谱的精确度令人叹服。 随后,考察线索北移至内蒙古高原与西北荒漠的交界地带。在记录干旱生态系统的同时,作者并未忽视这些区域的人类活动痕迹。他记录了游牧民族的传统放牧方式,并尝试量化分析了不同放牧强度对当地沙生植被(如沙蒿、柠条)恢复力的影响。这部分内容展现了作者在研究生态学问题的同时,对可持续利用和人类世影响的早期关切。他记录的关于防沙固沙的民间技术,在当时具有极高的实用价值。 结语:时间留下的琥珀 《江山万里行》的价值,不仅在于其科学数据的积累,更在于它为我们提供了一个近乎“零干扰”时期的自然状态样本。作者在全书中秉持着一种强烈的“记录者”意识:他深知自己所见证的许多物种、许多景观,可能在下一代人的手中便会面目全非。因此,他不仅描绘“是什么”,更尝试解释“为什么是这样”。 本书的文字风格典雅而质朴,夹杂着早年学者特有的拉丁学名标注和严谨的实验设计描述,但同时又充满了对生命美的由衷赞叹。它是一部献给所有热爱自然、关注中国生态遗产的读者和研究者的重要文献,是理解中国大地过去生态肌理的一把不可或缺的钥匙。它以其详实的田野笔记、深邃的科学洞察和对生命个体的尊重,构建了一部立体而鲜活的中国自然生命编年史。 ---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书的节奏感是一种缓慢的、近乎停滞的流动,它不像流水,更像是在岩石缝隙中极其缓慢地渗出的矿物质溶液,粘稠而有重量。我发现自己读完一首诗后,必须将其放置一旁,让那些词句在脑海中“发酵”一段时间,否则强行进入下一首,会造成极大的精神疲劳。作者对于“时间”这个概念的处理尤其令人玩味,他似乎总是在拉伸和扭曲时间的感知,让过去、现在和未来在同一行文字中并置,产生一种奇异的永恒感。这种手法非常高超,但同时也是一把双刃剑,它要求读者的精神状态必须与之匹配,稍有分心,便会立刻被那股拉扯的力量甩出去。我对其中几处关于“遗忘与记忆的重量”的探讨印象深刻,那种对消逝事物的执着描绘,带着一种近乎宗教般的虔诚,让人感到敬畏。它不是在讲述故事,而是在描绘一种状态,一种存在于意识边缘的、难以名状的体验。

评分

这部作品最突出的特点,在于它对“缺席”的描绘达到了极致。它没有直接描绘某个人物或事件的消失,而是通过对周围环境、对光线、对空气中残留的微小痕迹的极度精细的捕捉,来反衬出核心对象的空无。这种“不在场证明”式的写作技巧,非常考验读者的观察力和对细节的敏感度。我感觉自己仿佛在阅读一份关于“空隙”的编年史,那些被诗歌放大的沉默和空白,比任何具象的描述都更具杀伤力。书中的抒情部分,也总是带着一种强烈的、无法言说的克制,情感的洪流被严格地控制在诗行的边缘,仿佛一旦溢出,便会彻底瓦解整个精致的结构。这使得全书弥漫着一种既饱满又疏离的张力。我推荐给那些对后现代主义文学手法有所涉猎的读者,他们或许能更深层次地欣赏这种对传统意义和情感表达的解构与重塑。这是一部需要慢品、需要反刍的作品,它要求你不仅仅用眼睛阅读,更要用整个感知系统去“吸收”。

评分

我必须承认,这本书的装帧和纸张手感一流,拿在手上有一种沉甸甸的仪式感,这无疑提升了阅读的体验。然而,内容上的风格实在太过晦涩,仿佛作者是故意设置了层层叠叠的门槛,将普通读者拒之门外。那些描写的景物和人物,总带着一股浓重的、几乎是病态的美感,画面感极强,但情感内核却像是一块被冰封了的石头,冷峻而难以融化。我尝试了好几次,想找到一个情感的锚点,一个可以让我产生共鸣的瞬间,但总是徒劳无功。诗句中大量使用的生僻词汇和典故,也让我的工具书不离手,但这似乎也加深了隔阂,每一次查阅都打断了诗歌流动的美感。这感觉就像是拿到了一把精美的钥匙,却发现它对应着一扇根本不存在的锁孔。整体而言,我更倾向于将其视为一种高度个人化的艺术表达,而非面向大众的文学作品。对于那些对形式主义和语言实验有偏好的鉴赏家来说,或许能从中发现独特的价值,但对于追求心灵慰藉的普通读者,可能收获甚微。

评分

翻阅此书,我强烈地感觉到一种来自远古的、几乎是萨满式的低语。它的语言结构中充满了重复和变奏,仿佛是一种咒语的循环咏唱,其目的不在于清晰传达信息,而在于营造一种催眠般的氛围。这种重复并非简单的复沓,而是在细微之处层层递进,每一次回归原点,都带着前一次积累的微小变化,积少成多,最终形成一股强大的、不可抗拒的心理压力。我特别喜欢它在描绘自然场景时所展现出的那种非人类视角的疏离感,山川河流不再是供人观赏的背景,而是具有独立意志和古老智慧的实体。这种笔法使得全书的基调显得异常庄严,少有轻松和明亮之处,更多的是对亘古不变的自然法则的敬畏与臣服。对于那些习惯于现代叙事逻辑的读者,初读时可能会感到困惑和不适,但只要坚持住那种被裹挟着向前的感觉,最终会体会到一种近乎原始的震撼力。

评分

这本诗集简直是文字的迷宫,每一次翻阅都像是一场未知的探险。作者似乎并不在意读者是否能轻易理解,他用一种近乎古老而又深邃的笔法,构建了一个个难以捉摸的意象群。读起来,我常常需要停下来,盯着某一句话反复琢磨,试图从中捕捉到一丝作者试图传达的情绪或哲思。有时候,我觉得自己抓住了什么,但下一秒,那种感觉又像烟雾一样消散了。诗歌的结构也常常出人意料,跳跃性很大,仿佛在不同时空之间瞬间切换,让人既感到迷失,又有一种奇异的吸引力。这需要读者投入极大的耐心和想象力,去填补那些留白的巨大鸿沟。这不是一本轻松愉快的读物,更像是一次对自我心智边界的挑战。它迫使你走出舒适区,去面对那些平时被我们忽略或压抑的、关于存在和虚无的疑问。我甚至觉得,与其说是在阅读诗歌,不如说是在参与一次缓慢而艰涩的解读仪式。对于那些寻求快速满足和清晰叙事的读者来说,这本书可能会带来挫败感,但对于愿意沉浸其中的人,它提供的回味和思考的深度是极其可观的。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teaonline.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图书大百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