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容簡介
一個曾窮到每天隻能吃菠蘿麵包的小子,為何能成為永康商圈住戶與店傢最信任服氣的人?
凡事站在對方的角度思考,甚至願意犧牲個人私利,讓事情圓滿,這就是李慶隆的「讓利」哲學。
因讓利而帶來的眾人最大利益,自然能換來信任、閤作與友誼。
懂得讓利,你也能像他一樣扭轉命運、脫離睏境,從此無往不利!
曾經,他隻是個工廠貼皮工、養豬員、賣金絲雀的小販、建設公司的工友;後來,他的房仲公司穩占颱北市永康街、麗水街、青田街七成以上的房屋交易量,更驚人的是,他還在有「天下第一裏」之稱的永康社區,擔任瞭14年的理事長,是令颱北人引以為傲的永康國際商圈幕後推手。
李慶隆的人生中有無數次關鍵性的轉摺,但他不認為那是奇蹟,而是方嚮正確的努力與貴人相助的結果。
他第一年做業務的時候,每天早餐吃一個菠籮麵包配一瓶紙盒牛奶,足足吃瞭365天,所以現在看到菠籮麵包就興趣缺缺。而沒錢租房子的他每天睡在公司上漆的會議桌上,導緻夏天時背部長滿汗疹、抓得血肉模糊,也絲毫不以為苦。當時流下的汗水和淚水,一直是他挑戰再挑戰的動力。
他認為,人能否創造自己想要的人生,除瞭要對自己有信心、肯努力,更重要的是,能否讓身邊的人都成為你的貴人。縱橫房產業多年,加上長年擔任住滿政務官、閣員、明星、總裁、CEO、高知識分子的永康商圈文化協進會理事長,他深深明白,待人處世若總把自身利益放第一位,絕對難以達到人我雙贏的目的,更懂得財富隻是讓他更有能力幫助別人的手段,而非最終目標。
因此,眼看近年來颱灣的大環境不佳,讓很多年輕人覺得失望沮喪,一嚮低調的李慶隆,決定不藏私的分享他奮鬥求生的故事,以及他的「讓利」成功哲學。他鼓勵年輕人應該將惡劣的環境當作試煉,找齣突破重圍的訣竅。誰說先天不良,後天一定失調?李慶隆的故事告訴我們:你可以不用踩著別人的頭往上爬,生命中遇到的每一個人,都能幫助你愈攀愈高!
《讓利,讓你無往不利:永康國際商圈推手李慶隆的故事》版稅將全數捐贈以下單位:布農部落文教基金會、佳音文教基金會、傳神居傢照顧協會、勵馨基金會。
關於人際:
·一句話可以讓顧客不再上門,一句話也可以化解一場危機。
·好事總多磨,多給對方時間思考,更有成功的可能。
·幫助他人不僅是為自己築防護牆,同時也是在開拓各種後路,因為你無法預料何時會需要嚮他人要求幫助。
關於創業:
·要成功,得先有時間停下來想一想、看一看,而不是一味嚮前衝。
·當客戶對你提齣質疑時,你要高興,因為你的機會來瞭。當客戶對你設防線時,你要對自己更有信心,隻要說對話、做對反應,這些防線都會一一瓦解的。
·現在的世界,埋頭苦幹不見得會成功,年輕人反而要多多體驗人生與生活,纔會發現生活的需求是什麼,進而從這些需求裡找到緻富的關鍵。
關於人生:
·受製於人的命纔是「歹命」,而隻要自己能掌控的命,就是好命瞭。
·不管他人如何比高下、如何看你,最重要的是你如何看待自己,這將會決定你做事的成就高度。
·人在消沉的時候,隻要有一個正麵的聲音,就有力量把自己拉齣來,韆萬不要一個人百轉韆迴在自己可憐自己,這對事情是沒有任何幫助的。
·一再的退卻,很容易就像金絲雀那樣,習慣瞭被豢養,最終喪失瞭求生能力。外麵的世界也許危險,但同時也精采萬分。年輕人要相信自己可以做自己的主人,可以選擇自己想要的人生。
作者簡介
李慶隆,1950年10月22日齣生於南投草屯鎮,從小傢境睏窘,曾經從事工廠貼皮工、養豬場獸醫助理、鳥販、建設開發公司工友……等工作。第一年在建設公司當工友時,他365天每天早上吃菠蘿麵包配牛奶,因此後來再也不想碰菠蘿麵包。
17歲時成立「雷鳴養鳥協會」,擔任會長,23歲即成立房地產仲介公司,投身房地產業超過40年,他總能透過細心觀察,從小處發現大道理,讓看似平凡的工作變成不凡。
20年來,李慶隆深耕永康街,10年前創設大永康商圈文化協進會,並擔任理事長。他由於多年來關心600位獨居老人的飲食及生活照護,2013年獲新加坡政府頒發金獅獎特別貢獻獎。除此之外,也積極參與勵馨基金會、颱東布農文教基金會等多傢社福機構的愛心活動。
著有《讓利,讓你無往不利:永康國際商圈推手李慶隆的故事》(圓神齣版)。
經歷:
美商ERA不動產首席顧問
颱北市南區房仲聯誼會會長
颱北市永福生活圈社區發展協會創會會長
現任颱北市永康國際商圈協進會理事長
內頁插圖
目錄
各界推薦文
前言 沒有誰輸誰贏,隻有先讓後讓
第一章 不管好運歹運,抓住機會就能轉運
異中求同,從共同利益著手──從永康「夜市」談起
做大自己的格局──永康商圈走嚮國際化的道路
建立自信,受用一生
自己決定人生的可能性,纔是真「自由」──十七歲的賣鳥小販
命運不是天說瞭算──此生拒絕再吃菠蘿麵包!
第二章 讓利換來助力──享受生命中的峰迴路轉
找到支撐自己前進的主要動力
處境再難,也要每天對自己信心喊話
觀察生活細節,瞭解顧客需求
在對的時機,說對的話
用專業、誠心去交朋友
每個相遇的人都珍貴
法律解決不瞭的情與義
第三章 那些學校不會告訴我們的事
如何無中生有,善用資源
保護自己的各種方法
小小的夢想,實際的行動
成功店傢的寶貴經驗──體驗生活,找齣需求
用有限的金錢,改善最多人的生活
生活中的問題,要從生活裡找答案
購屋與理財的重要觀念
無形的安定力量
不求迴報的行為,最快樂
前言/序言
沒有誰輸誰贏,隻有先讓後讓
我住在永康街附近已經幾十年瞭,朋友來訪時,我常習慣招待他們到永康商圈吃飯,讓他們見見永康街這些年來的變化,每次接待的朋友對餐廳的菜色讚嘆不已,或是走在街上露齣滿意的微笑,這些細微的錶現都讓我很開心。這就好像自己的小孩得到外人肯定一樣,充滿成就感。
現在在颱北市,能在舒適的小巷弄裡吃飯愈來愈不容易瞭。颱北市的巷弄都不寬,大多屬於住商混閤,有一些地區禁止六米巷內做餐廳營業,以免影響到附近居住品質。我多次跟颱北市長、都市發展局的局長開會,建議他們:如果一傢餐廳營業超過十年以上,一直可以控管油煙、噪音的話,就應該準許繼續營業。我希望颱北的永康街可以參考大直模式,大直老街本身並沒有變動,也有很多特色商店在小巷內營業,而在大直老街之外再設重畫區,裡麵有寬廣的街道,等於是把住宅有計畫的往周邊移動。
大直這二十五年來發展完善,有好幾棟建案價格比大安區還貴。住傢與商傢之間的爭議根源,其實是雙方利益擺不平,一方為瞭賺錢,一方為瞭維護居住品質,沒有誰對誰錯。人生大抵也是如此,很多衝突時刻,導火線都隻是一個沒有對錯的利益問題而已。經過我多次跟颱北市政府開會,我們得到一個摺衷的方案:由我們永康商圈直接跟颱北市商業處訂立十條自律公約,約束店傢不能營業超過十點半,也承諾不會造成噪音和油煙問題。我們商圈裡八成的店傢都簽署瞭這項協議,因而能夠繼續營業。於是居民的生活品質得到保障,而店傢藉由提升產品品質,走中高價位而有較高的利潤,可以說是雙贏的局麵。
我習慣招待朋友到這裡的一傢素食餐廳,老闆娘非常用心,從食材到烹煮的技巧無一可挑剔,讓即便吃慣大魚大肉的食客,也能完全沉浸於享受這些菜色,而忘記食材沒有絲毫「肉味」。這一天,我請瞭朋友到這傢餐廳吃飯,結帳時是一韆零一元,我掏瞭一韆元大鈔齣來之後,老闆娘的手還懸在空中,她在等那個「一元」。
逐光而行:一座城市邊緣的崛起與蝶變 本書追溯瞭上世紀八十年代,一個位於城市邊緣、資源相對匱乏的區域,如何憑藉獨特的遠見與不懈的努力,最終蛻變為一個充滿活力的商業中心的故事。這不是一個關於奇跡的傳說,而是一部記錄瞭無數次深入調研、艱難決策以及社區協作的現實編年史。 故事的開端,聚焦於“南星規劃區”的初期麵貌。彼時的南星,基礎設施薄弱,業態單一,多數人對它的未來持觀望甚至悲觀態度。然而,正是在這種看似荒蕪的土地上,一批富有遠見的先行者開始萌芽。他們深信,區位優勢並非決定性因素,關鍵在於如何激活內在潛力,構建起一個能持續吸引人流、物流和信息流的生態係統。 全書分為五個主要篇章,層層遞進地揭示瞭這一轉型過程中的關鍵節點和策略。 第一章:覺醒之土——從邊緣到視角的轉變 (1985-1992) 本章詳細描繪瞭南星地區在轉型前夕的社會經濟圖景。我們探訪瞭早期定居於此的居民,他們的生活圍繞著傳統的小作坊和季節性的農業收入展開。通過大量的口述曆史資料,展現瞭那個時代,人們對“發展”概念的樸素理解與渴望。 關鍵轉摺點齣現在一則關於城市交通網絡優化的內部報告被意外泄露之後。一批年輕的城市規劃師和本地工商人士開始意識到,雖然南星目前被主流商業圈排斥,但其毗鄰高速公路的地理位置,預示著未來物流和人流的巨大潛力。本章的核心衝突在於,如何說服保守的本地資源擁有者,放棄短期的穩定收益,投入到長期的基礎設施建設中去。我們著重描寫瞭早期幾次關鍵性的社區聽證會,那些充滿質疑與不信任的詰問,以及少數幾位關鍵人物如何運用詳實的數據和近乎偏執的熱情,描繪齣一幅清晰的藍圖。 第二章:基礎設施的拓荒者——無形價值的構建 (1993-2000) 成功的商業中心絕非空中樓閣,而是建立在堅實的基礎之上。本章聚焦於“硬聯通”與“軟聯通”的並舉。 “硬聯通”部分,詳細闡述瞭地方力量如何爭取到關鍵的市政項目——一條新的快速乾道和一座區域性的貨物集散中心。這不僅僅是資金的爭取,更是與更高層級規劃部門進行博弈的過程。書中披露瞭當時地方團體如何通過聯閤周邊鄉鎮形成區域發展聯盟,以增強談判籌碼的策略。 “軟聯通”則更為微妙。這包括建立區域性的商業信用擔保體係,以及針對性地引進第一批“錨定企業”。這些錨定企業並非奢侈品店,而是能夠提供穩定就業和基礎服務的機構,如區域物流分撥中心、專業技術培訓學校等。作者深入剖析瞭當時如何通過“零租金”或“低息貸款”的組閤拳,吸引瞭三傢具有行業影響力的中型製造和服務企業落戶,從而為後續的商業聚集奠定瞭基調。 第三章:業態的雕刻師——從同質化到差異化 (2001-2008) 當基礎設施到位後,如何避免淪為“過境區”而非“目的地”,成為新的挑戰。本章探討瞭南星地區如何通過精準的市場定位,避免與市中心進行直接的“價格戰”或“品牌戰”。 作者將此階段定位為“業態的精細雕刻”。通過對消費者行為的大數據分析(彼時雖無大數據之名,但理念已現),他們發現主流市場對“一站式綜閤體驗”的需求正在上升,尤其是在專業服務和特色零售領域。書中細緻描述瞭如何鼓勵小型、獨特的餐飲品牌進駐,如何規劃齣“主題性消費街區”,例如“文化創意工坊區”和“進口食品體驗中心”。 本章尤其深入探討瞭“空間管理”的哲學。在一個快速發展的區域,如何既能保持開放性,又能有效控製過度開發?書中介紹瞭一種前所未有的“彈性容積率”製度,允許土地使用者根據其對社區的貢獻(如引入公共藝術、建設小型綠地)來換取額外的開發空間,從而將開發行為與公共利益緊密綁定。 第四章:危機的韌性——應對外部衝擊與自我修復 (2009-2015) 任何快速發展的區域都無法幸免於外部經濟的波動。本章著重分析瞭南星地區在兩次區域性經濟放緩期間所展現齣的韌性。 核心觀點在於“多元化與社群粘性”。由於南星的商業結構並非完全依賴單一的高端消費群體,而是融閤瞭區域居民消費、專業服務和中小型批發零售,當高端市場萎縮時,基礎消費仍能提供穩定的現金流。 書中詳細記錄瞭一次重大的金融風波如何波及到區域內的小微企業。麵對大量企業麵臨短期資金鏈斷裂的睏境,地方商業協會發起瞭一項“內部互助基金”,這是一種基於社群信任的非傳統金融支持模式。這種互助精神,幫助許多有潛力的企業渡過瞭難關,也極大地加深瞭區域內的企業主與管理者之間的聯係,構建瞭強大的“軟性防火牆”。 第五章:傳承與展望——永續發展的基因密碼 (2016至今) 最後,本書迴顧瞭南星地區的成功經驗,並將其提煉為一套可復製的“區域發展方法論”。這套方法論強調:遠見必須紮根於社區的實際需求;發展速度必須服從於空間質量的提升;以及,每一次的商業迭代,都必須為下一代的創新者預留空間。 本章分析瞭當前南星地區麵臨的新挑戰:人纔的代際更替、數字經濟的衝擊,以及如何平衡商業擴張與環境保護的矛盾。作者沒有提供簡單的答案,而是通過對新一代創業者和社區領袖的訪談,展示瞭他們如何運用新的技術手段和更具社會責任感的商業模式,來延續和發展這片土地的活力。 全書以一種冷靜、剋製的筆調,描繪瞭一部地方自救與崛起的史詩。它不僅是關於商業地理的變遷史,更是關於一群人如何通過共同的信念和實際行動,將一片被邊緣化的土地,鍛造成一個充滿生命力的經濟體的深度報告。書中沒有神化任何個體,而是將焦點放在瞭製度的創新、策略的迭代,以及人與人之間構建的信任網絡之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