景德鎮陶瓷詞典(精裝)一部匯集景德鎮韆年陶瓷文化,記載景德鎮製瓷工藝、技術和成就

景德鎮陶瓷詞典(精裝)一部匯集景德鎮韆年陶瓷文化,記載景德鎮製瓷工藝、技術和成就 下載 mobi epub pdf 電子書 2025

石奎濟,石瑋 編著 著,王醴頡 編
圖書標籤:
  • 景德鎮陶瓷
  • 陶瓷文化
  • 製瓷工藝
  • 陶瓷技術
  • 景德鎮曆史
  • 精裝書籍
  • 藝術類
  • 文化遺産
  • 收藏
  • 工藝美術
想要找書就要到 圖書大百科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頁
你會得到大驚喜!!
店鋪: 江西人民齣版社官方旗艦店
齣版社: 江西人民齣版社
ISBN:9787210062165
商品編碼:1703451179
開本:16
齣版時間:2014-03-01
頁數:720
字數:1200000

具體描述

編輯推薦

  《景德鎮陶瓷詞典》(精裝)

  1.編輯齣版景德鎮陶瓷類辭書,是弘揚中華民族傳統文化,書中既有豐富的科學知識和工藝技術介紹,也有厚實的人文知識和審美傳統介紹。 

  2.目前市場尚未有景德鎮陶瓷的專門辭書,本書齣版適應瞭當前陶瓷工作、研究與收藏者的需要。在收藏熱的今天,有齣版意義。 

  3.詞目5572條,插圖1500幅。前有總目錄、分類目錄,後配“音序目錄”,是一部功能完備的工具書。

內容簡介

  《景德鎮陶瓷詞典》(精裝)為一部中型辭書,是一部匯集景德鎮韆年陶瓷文化,記載景德鎮製瓷工藝、技術和成就,反映薪火相傳享譽世界的景德鎮陶瓷發展史的辭書。全書內容包括陶器,瓷器,各地瓷窯,景德鎮民窯,官窯,陶瓷原料,陶瓷成型,陶瓷燒成,陶瓷裝飾,陶瓷缺陷,陶瓷銷售,陶瓷輔助業,陶瓷業習俗,陶瓷企業,機關、團體、學校,以及陶瓷書刊,陶瓷名傢等。全書共收詞目5572條,插圖1500幅,填補瞭景德鎮陶瓷沒有專門辭書的空白。

作者介紹

   石奎濟,男。1938年生,江西樂平人。江西師範學院中文係(函授)畢業。1983年後從事文史工作,任市政協文史辦公室主任,文史委員會副主任、主任(正縣級)。任內徵集景德鎮文史資料近600萬字,主編齣版《景德鎮文史資料》14輯,266萬字。 齣版的著作:(1)1992年主編《景德鎮市政協誌》,25萬餘字,中國文史齣版社齣版;(2)2009年創作文學傳記《周國楨傳奇》,28萬餘字,上海學林齣版社齣版。

  石瑋,男。1968年生,江西樂平人。1991年畢業於景德鎮教育學院中文係,2006年畢業於華中師範大學外國語學院,碩士學位。先後在景德鎮市第十一中學、景德鎮高等專科學校任教,並研究景德鎮陶瓷文化,從事陶瓷文獻翻譯。







目錄

序一3

序二4
凡例5
陶器3
瓷器5
瓷器種類5
碗盤杯盞5
碗盤5
杯盞6
壺瓶尊罐缸壇6
壺瓶6
尊罐7
缸壇7
其他瓷器8
瓷雕8
傢什8
文具8
飾物8
樂器8
明器9
仿品9
館藏鎮瓷珍品9
碗9
盤9
鉢10
杯盞10
餐具10
傢什11
文具11
壺11
瓶11
尊12
罐12
缸13
花觚13
瓷雕13
瓷闆畫13
各地瓷窯13
浙江13
福建13
江西13
安徽14
江蘇14
山東14
河南14
河北14
山西14
陝西14
甘肅14
內濛古14
遼寜14
湖南14
四川14
廣東14
廣西15
雲南15
國外15
窯係15
景德鎮民窯15
官窯16
陶瓷原料16
礦物原料16
原料開采加工17
原料製品18
陶瓷成型19
成型19
圓器業21
琢器業23
陶瓷燒成24
燒窯業24
窯爐26
窯具27
陶瓷裝飾28
釉下彩28
釉上彩29
紋樣30
顔色釉33
款識35
陶瓷顔料37
陶瓷缺陷39
陶瓷銷售40
陶瓷輔助業41
陶瓷業習俗42
陶瓷企業45
機關·團體·學校46
陶瓷書刊46
陶瓷名傢47
參考文獻50
附錄:景德鎮當代陶瓷名傢作品50
音序目錄50
後記50


《絲綢之路上的文明交響:古代中亞的商業網絡與文化融閤》 一部關於古代中亞地區,特彆是粟特民族在連接東西方貿易網絡中所扮演的關鍵角色,以及由此帶來的文化交流與社會變遷的深度研究。 本書聚焦於公元四世紀至十世紀這一關鍵的曆史時期,深入剖析瞭古代中亞——這片橫跨歐亞大陸的“十字路口”——是如何通過其獨特的地理位置和商業智慧,構築起一條條連接地中海世界與中華帝國的復雜貿易通道。我們將重點探討粟特人的商業活動,他們不僅是單純的商人,更是文化、宗教和技術的傳播者。 第一部分:地理的必然與商業的勃興 古代中亞的地理環境,如同一個巨大的天然熔爐,將不同的文明闆塊推嚮彼此。本書首先描繪瞭這一區域的地理特徵,從塔裏木盆地的沙漠綠洲到天山南北的草原地帶,闡述瞭這些環境因素如何塑造瞭貿易路綫的走嚮和商業活動的形態。 隨後,我們詳細考察瞭支撐這一商業網絡的基礎設施。這不僅僅是沿途驛站和商隊的記載,更是對古代水利工程、防禦體係(如長城體係的延伸段)以及綠洲城市(如撒馬爾罕、布哈拉、高昌)在商業運作中的中心作用的深入分析。我們探討瞭不同交通工具(駱駝、馬匹、水路)的效率比較,以及它們如何適應不同的貿易季節和地域挑戰。 第二部分:粟特:流動的民族與他們的商業帝國 粟特人(Sogdians)是本書的核心研究對象。他們並非一個統一的王國,而是一個以商業驅動的民族共同體,其影響力遠超其政治疆域。 一、商業組織與傢族網絡: 本書揭示瞭粟特人如何利用高度發達的血緣和地域聯係建立起跨區域的商業網絡。通過對碑文、佛教文獻以及後世阿拉伯地理學著作的交叉比對,我們重構瞭粟特商隊在絲綢之路上的運作模式,包括閤夥集資、風險共擔機製、以及在異地建立“行會”式的互助組織。我們將分析他們如何在中原王朝的邊境和波斯薩珊王朝的腹地同時建立起穩固的商業據點。 二、貿易商品與經濟影響: 粟特人扮演瞭多重中間商的角色。他們不隻運輸絲綢、茶葉等東方特産,也引進瞭西方的香料、玻璃器皿、貴金屬乃至奴隸。本書將量化分析不同時期主要貿易商品的流嚮和價格波動,探討粟特商業活動對沿綫國傢的經濟結構,特彆是對唐朝邊境州郡財政的實質性影響。 第三部分:文化熔爐的形成:宗教與語言的傳播 商業活動的深入必然帶來文化和信仰的交流。本書超越瞭單純的商品交換,著重探討瞭粟特人在宗教傳播中的核心地位。 一、多元信仰的匯集地: 粟特人本身信仰瑣羅亞斯德教(拜火教),但他們的商業足跡卻伴隨著祆教、摩尼教、景教(聶斯脫裏派基督教)以及佛教的東傳與西漸。我們將細緻考察這些宗教如何在粟特人的社區中紮根、適應,並最終影響瞭他們貿易夥伴的文化景觀。例如,對吐魯番、敦煌等地齣土的粟特文、粟特語宗教文獻的解讀,揭示瞭他們如何將自身信仰體係融入到絲路沿綫的宗教生態中。 二、語言與文字的橋梁: 粟特語作為當時中亞的通用商業語言(Lingua Franca),其在貿易閤同、信件往來中的應用至關重要。本書分析瞭粟特文字如何被用於記錄和管理跨文化交易,並探討瞭粟特語對後世突厥語、迴鶻語乃至濛古語詞匯的影響,展示瞭它在歐亞大陸語言版圖上的獨特地位。 第四部分:從鼎盛到轉型:粟特商業格局的變遷 公元八世紀,特彆是怛羅斯之戰和安史之亂後,中亞的政治格局和貿易路綫遭受瞭劇烈衝擊,粟特人的商業活動也進入瞭轉型期。 本書詳細分析瞭這些曆史事件對粟特商業網絡的影響。一方麵,突厥化和伊斯蘭化的浪潮逐漸改變瞭中亞的社會結構,迫使粟特商人在新的政治實體下調整策略。另一方麵,本書也考察瞭粟特人在中國境內的影響力的衰退與轉化,他們中的一部分融入瞭當地社會,或通過新的宗教身份(如景教徒)繼續保持其文化特徵。 結語:遺産與迴響 本書最後總結瞭古代中亞商業網絡留給後世的深遠遺産。這種跨文化、跨地域的商業組織模式,以及在貿易中展現齣的語言適應性和文化包容性,為後世的絲綢之路貿易活動提供瞭不可磨滅的範本。我們思考粟特商業精神如何在後來的阿拉伯、波斯乃至帖木兒帝國的商業體係中留下迴響,展示瞭古代中亞在世界貿易史上的獨特貢獻。 本書通過紮實的考古發現、文獻考據和區域史研究的整閤,旨在提供一個立體、動態的古代中亞商業文明圖景,而非僅僅局限於某一種商品或某一條路綫的描述。它是一部關於“流動性”如何塑造文明的史詩。

用戶評價

評分

這本書的裝幀設計,一上手就給人一種沉甸甸的、莊重典雅的感覺。精裝的質感果然非同凡響,那封麵材質摸上去細膩而有韌性,仿佛能感受到時光在上麵留下的印記,與景德鎮那韆年積澱的厚重曆史感完美契閤。我尤其欣賞它在細節處理上的用心,比如書脊的燙金字體,既醒目又不失古樸,每一次從書架上取下,都像是在進行一次儀式。內頁的紙張選擇也十分考究,光潔度和韌性都恰到好處,這對於一本需要反復翻閱、細細品味的工具書來說至關重要。我本來還擔心如此厚的篇幅拿在手裏會很吃力,但實際上,它的整體配重處理得非常均衡,即便是長時間閱讀,手腕的疲勞感也相對較輕。這絕不僅僅是一本書,更像是一件可以被珍藏的工藝品,從外在的視覺和觸覺體驗上,已經為即將展開的文化之旅做好瞭充分的鋪墊。它讓人明白,編纂者對“景德鎮”這個名字所代錶的文化重量,有著發自內心的敬畏。

評分

在閱讀過程中,我一直在思索這部作品的“時代價值”。我們生活在一個信息更新極快的時代,許多傳統技藝的傳承麵臨斷層的危機。這本書的齣現,恰恰像是為這些行將消逝的記憶和技術築起瞭一道堅實的堤壩。它不僅僅是對過去的總結,更像是一種麵嚮未來的承諾——承諾將這些寶貴的經驗和智慧,以最清晰、最可靠的方式固化下來。它給人的感覺是,編纂者傾注瞭遠超一般工具書的激情和使命感,他們不是在做一份清單,而是在搶救一段流動的曆史。因此,這本書帶給我的震撼,已經超越瞭知識的獲取層麵,更是一種對文化傳承者的深深敬意,它讓我更加堅信,對傳統的深入瞭解,是激發未來創新的不竭源泉。

評分

這本書的編排邏輯,體現齣一種對知識體係的深刻理解和高度的組織能力。它似乎不是簡單地按時間順序或筆畫順序堆砌詞條,而是構建瞭一個多維度的檢索網絡。我試著從不同的角度去尋找信息,比如先從“胎土”的演變入手,然後自然而然地被引導至與之關聯的“拉坯技術”和“素燒溫度”的討論,這種內在的關聯性極強。更值得稱贊的是,對於那些概念交叉、曆史傳承復雜的條目,作者采用瞭清晰的交叉引用和對比分析,避免瞭信息孤島的産生。每一次查找,都像是在迷宮中找到瞭主綫,能迅速建立起不同知識點之間的聯係。這種係統化的梳理,極大地提升瞭工具書的實用價值,它迫使讀者不再滿足於對單一概念的瞭解,而是鼓勵你去構建一個完整的景德鎮製瓷技術生態圖景。

評分

我特彆關注瞭書中對於特定曆史時期工藝風格變化的論述部分。許多關於陶瓷史的著作,往往會把重點放在官窯的興衰上,對於民窯和地方性的技術創新往往一筆帶過。但這本書似乎有著更廣闊的視野。它用相當的篇幅去探討那些在民間廣為流傳、卻鮮少被正式記錄的“土法”和“偏方”,這些內容對於理解景德鎮陶瓷的“群眾基礎”至關重要。例如,對於某一種地方性的釉灰采集方法,書中不僅記載瞭操作細節,還深入分析瞭其背後的地理環境和資源稟賦的製約。這種對“非主流”技術和地方經驗的尊重與收錄,使得這部“詞典”的厚度、廣度和深度都得到瞭極大的提升,它真正做到瞭全景式地覆蓋瞭景德鎮陶瓷文化的麵貌,而非僅僅是主流藝術史的一個腳注。

評分

作為一個對傳統工藝懷有濃厚興趣的業餘愛好者,我通常在閱讀這類專業書籍時,最怕遇到那種晦澀難懂、術語堆砌的文字。然而,這本書的行文風格卻展現齣一種令人驚喜的平衡感。它在保證學術嚴謹性的前提下,大量采用瞭敘事性的筆觸來描繪那些復雜的製瓷流程。舉個例子,當它描述到某一種釉料配方的調製過程時,不是簡單地羅列化學成分,而是通過想象工匠們在特定季節、特定光綫下,如何憑經驗和感覺來調整配比,讀起來簡直就像在聽一位經驗老道的老師傅娓娓道來當年的秘訣。這種“可讀性”極高,讓那些原本高高在上的技術細節變得鮮活而富有生命力。我發現自己不再是被動地接受信息,而是在跟隨作者的引導,仿佛穿越時空,親身站在那古老的窯火邊,感受那份專注與執著。

相關圖書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teaonline.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圖書大百科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