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輯推薦
《景德鎮陶瓷詞典》(精裝)
1.編輯齣版景德鎮陶瓷類辭書,是弘揚中華民族傳統文化,書中既有豐富的科學知識和工藝技術介紹,也有厚實的人文知識和審美傳統介紹。
2.目前市場尚未有景德鎮陶瓷的專門辭書,本書齣版適應瞭當前陶瓷工作、研究與收藏者的需要。在收藏熱的今天,有齣版意義。
3.詞目5572條,插圖1500幅。前有總目錄、分類目錄,後配“音序目錄”,是一部功能完備的工具書。
內容簡介
《景德鎮陶瓷詞典》(精裝)為一部中型辭書,是一部匯集景德鎮韆年陶瓷文化,記載景德鎮製瓷工藝、技術和成就,反映薪火相傳享譽世界的景德鎮陶瓷發展史的辭書。全書內容包括陶器,瓷器,各地瓷窯,景德鎮民窯,官窯,陶瓷原料,陶瓷成型,陶瓷燒成,陶瓷裝飾,陶瓷缺陷,陶瓷銷售,陶瓷輔助業,陶瓷業習俗,陶瓷企業,機關、團體、學校,以及陶瓷書刊,陶瓷名傢等。全書共收詞目5572條,插圖1500幅,填補瞭景德鎮陶瓷沒有專門辭書的空白。
作者介紹
石奎濟,男。1938年生,江西樂平人。江西師範學院中文係(函授)畢業。1983年後從事文史工作,任市政協文史辦公室主任,文史委員會副主任、主任(正縣級)。任內徵集景德鎮文史資料近600萬字,主編齣版《景德鎮文史資料》14輯,266萬字。 齣版的著作:(1)1992年主編《景德鎮市政協誌》,25萬餘字,中國文史齣版社齣版;(2)2009年創作文學傳記《周國楨傳奇》,28萬餘字,上海學林齣版社齣版。石瑋,男。1968年生,江西樂平人。1991年畢業於景德鎮教育學院中文係,2006年畢業於華中師範大學外國語學院,碩士學位。先後在景德鎮市第十一中學、景德鎮高等專科學校任教,並研究景德鎮陶瓷文化,從事陶瓷文獻翻譯。
目錄
序一3
序二4
凡例5
陶器3
瓷器5
瓷器種類5
碗盤杯盞5
碗盤5
杯盞6
壺瓶尊罐缸壇6
壺瓶6
尊罐7
缸壇7
其他瓷器8
瓷雕8
傢什8
文具8
飾物8
樂器8
明器9
仿品9
館藏鎮瓷珍品9
碗9
盤9
鉢10
杯盞10
餐具10
傢什11
文具11
壺11
瓶11
尊12
罐12
缸13
花觚13
瓷雕13
瓷闆畫13
各地瓷窯13
浙江13
福建13
江西13
安徽14
江蘇14
山東14
河南14
河北14
山西14
陝西14
甘肅14
內濛古14
遼寜14
湖南14
四川14
廣東14
廣西15
雲南15
國外15
窯係15
景德鎮民窯15
官窯16
陶瓷原料16
礦物原料16
原料開采加工17
原料製品18
陶瓷成型19
成型19
圓器業21
琢器業23
陶瓷燒成24
燒窯業24
窯爐26
窯具27
陶瓷裝飾28
釉下彩28
釉上彩29
紋樣30
顔色釉33
款識35
陶瓷顔料37
陶瓷缺陷39
陶瓷銷售40
陶瓷輔助業41
陶瓷業習俗42
陶瓷企業45
機關·團體·學校46
陶瓷書刊46
陶瓷名傢47
參考文獻50
附錄:景德鎮當代陶瓷名傢作品50
音序目錄50
後記50
這本書的裝幀設計,一上手就給人一種沉甸甸的、莊重典雅的感覺。精裝的質感果然非同凡響,那封麵材質摸上去細膩而有韌性,仿佛能感受到時光在上麵留下的印記,與景德鎮那韆年積澱的厚重曆史感完美契閤。我尤其欣賞它在細節處理上的用心,比如書脊的燙金字體,既醒目又不失古樸,每一次從書架上取下,都像是在進行一次儀式。內頁的紙張選擇也十分考究,光潔度和韌性都恰到好處,這對於一本需要反復翻閱、細細品味的工具書來說至關重要。我本來還擔心如此厚的篇幅拿在手裏會很吃力,但實際上,它的整體配重處理得非常均衡,即便是長時間閱讀,手腕的疲勞感也相對較輕。這絕不僅僅是一本書,更像是一件可以被珍藏的工藝品,從外在的視覺和觸覺體驗上,已經為即將展開的文化之旅做好瞭充分的鋪墊。它讓人明白,編纂者對“景德鎮”這個名字所代錶的文化重量,有著發自內心的敬畏。
評分在閱讀過程中,我一直在思索這部作品的“時代價值”。我們生活在一個信息更新極快的時代,許多傳統技藝的傳承麵臨斷層的危機。這本書的齣現,恰恰像是為這些行將消逝的記憶和技術築起瞭一道堅實的堤壩。它不僅僅是對過去的總結,更像是一種麵嚮未來的承諾——承諾將這些寶貴的經驗和智慧,以最清晰、最可靠的方式固化下來。它給人的感覺是,編纂者傾注瞭遠超一般工具書的激情和使命感,他們不是在做一份清單,而是在搶救一段流動的曆史。因此,這本書帶給我的震撼,已經超越瞭知識的獲取層麵,更是一種對文化傳承者的深深敬意,它讓我更加堅信,對傳統的深入瞭解,是激發未來創新的不竭源泉。
評分這本書的編排邏輯,體現齣一種對知識體係的深刻理解和高度的組織能力。它似乎不是簡單地按時間順序或筆畫順序堆砌詞條,而是構建瞭一個多維度的檢索網絡。我試著從不同的角度去尋找信息,比如先從“胎土”的演變入手,然後自然而然地被引導至與之關聯的“拉坯技術”和“素燒溫度”的討論,這種內在的關聯性極強。更值得稱贊的是,對於那些概念交叉、曆史傳承復雜的條目,作者采用瞭清晰的交叉引用和對比分析,避免瞭信息孤島的産生。每一次查找,都像是在迷宮中找到瞭主綫,能迅速建立起不同知識點之間的聯係。這種係統化的梳理,極大地提升瞭工具書的實用價值,它迫使讀者不再滿足於對單一概念的瞭解,而是鼓勵你去構建一個完整的景德鎮製瓷技術生態圖景。
評分我特彆關注瞭書中對於特定曆史時期工藝風格變化的論述部分。許多關於陶瓷史的著作,往往會把重點放在官窯的興衰上,對於民窯和地方性的技術創新往往一筆帶過。但這本書似乎有著更廣闊的視野。它用相當的篇幅去探討那些在民間廣為流傳、卻鮮少被正式記錄的“土法”和“偏方”,這些內容對於理解景德鎮陶瓷的“群眾基礎”至關重要。例如,對於某一種地方性的釉灰采集方法,書中不僅記載瞭操作細節,還深入分析瞭其背後的地理環境和資源稟賦的製約。這種對“非主流”技術和地方經驗的尊重與收錄,使得這部“詞典”的厚度、廣度和深度都得到瞭極大的提升,它真正做到瞭全景式地覆蓋瞭景德鎮陶瓷文化的麵貌,而非僅僅是主流藝術史的一個腳注。
評分作為一個對傳統工藝懷有濃厚興趣的業餘愛好者,我通常在閱讀這類專業書籍時,最怕遇到那種晦澀難懂、術語堆砌的文字。然而,這本書的行文風格卻展現齣一種令人驚喜的平衡感。它在保證學術嚴謹性的前提下,大量采用瞭敘事性的筆觸來描繪那些復雜的製瓷流程。舉個例子,當它描述到某一種釉料配方的調製過程時,不是簡單地羅列化學成分,而是通過想象工匠們在特定季節、特定光綫下,如何憑經驗和感覺來調整配比,讀起來簡直就像在聽一位經驗老道的老師傅娓娓道來當年的秘訣。這種“可讀性”極高,讓那些原本高高在上的技術細節變得鮮活而富有生命力。我發現自己不再是被動地接受信息,而是在跟隨作者的引導,仿佛穿越時空,親身站在那古老的窯火邊,感受那份專注與執著。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teaonline.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圖書大百科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