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名:画坛名师大讲堂——张伟平讲山水画 责编:毛春林 定价:138 开本:16 装帧:平装 页数:184 印数:3000 出版日期:2015.7(年月)
画坛名师大讲堂力作!山水画名师张伟平十年磨一剑之悟道集大成之作。
《画坛名师大讲堂——张伟平讲山水画》为画坛名师大讲堂丛书中的一册。书中主要内容为张伟平老师将多年来研习、领悟的有关于山水画学习、创作的秘辛娓娓道来,尤以其对画理条分缕析的深入解读令人激赏,本书在山水画的本质上着墨颇多,让读者可以准确的抓住山水画赏读、研习的关键,是不可多得的学习资料。
张伟平,1955年生,广西桂林永福人。1984年毕业于浙江美术学院国画系山水,获学士学位。1997年毕业于中国美术学院国画系山水研究生,获硕士学位,并留校任教。现为中国美术学院国画系教授、山水教研室主任,硕士研究生导师。
我们尽己之识撰写了本书,其目的是想对中国画的本质及学习上的核心问题进行概括论述。本书有别于创作感言,并非出自我们的随心臆造,而是力图依托中国的传统文化和思想辨明中国画家应有的基本立场,回应中国画家应该学什么与怎么学的基本的问题。
近些年来,我发现市面上很多艺术书籍的装帧和排版都流于表面,华丽的印刷并不能掩盖内容的空洞。但拿到这本书时,立刻感受到一种扑面而来的“朴实”与“专业”。首先,其版式设计就非常考究,留白恰到好处,文字与图例的排布互相呼应,阅读体验极佳,完全不会因为图文切换而产生阅读疲劳。其次,内容上,作者对于中国画史中一些关键流派(比如南宋院体与元四家)的风格差异阐述得非常精炼,没有冗长的历史回顾,而是直击核心技法差异如何塑造了不同时代的审美取向。他用非常直观的笔触对比,清晰地展示了院体画的工整细腻与文人画的洒脱率性之间的分野。这本书的价值在于,它不仅教你“如何使用工具”,更教你“如何选择你的立场”——即在学习传统时,你的精神内核应该倾向于哪一种表达方式。这种对学习者自我定位的引导,是任何一本纯粹的技法书所无法给予的深度体验。
评分说实话,市面上讲山水画的书汗牛充栋,大多是名家作品的简单复刻加上一些程式化的讲解,读完后总觉得缺了点什么——那种能让人立刻上手尝试的冲动和对自身不足的清晰认知。这本书最吸引我的地方在于其高度的“可操作性”和“反思性”。它没有回避传统学习中的难点,反而直面并提供了解构方案。例如,在谈到如何表现云雾缭绕的层次感时,作者没有简单地说“用淡墨晕染”,而是详细区分了“湿皴法”与“渲染法”在处理不同密度云气时的细微差别,并且配有非常清晰的对比图例。这种对细节的极致关注,对于追求精进的实践者来说,简直是福音。更值得称道的是,书中鼓励读者保持个性和创新,作者反复强调,传统技法是根基,但最终的落脚点必须是创作者自身的审美取向。这种既尊重传统又不盲从传统的态度,让我这位正在摸索个人风格的学习者倍感鼓舞。它教会我如何批判性地吸收前人的经验,从而走出一条属于自己的创作道路。
评分我是一名建筑学背景的爱好者,习惯于从结构和空间的角度理解事物。最初担心传统山水画过于写意,与我的理性思维方式格格不入。然而,这本书的讲述逻辑极其严谨,它像是在解剖一栋精妙的古典园林,用一种近乎工程学的视角去分析山水画的结构美学。作者对于“点景”在整体构图中的作用分析得尤为透彻,他将山、水、石的体量关系,比作建筑中的主要承重结构,而人物、树木、房屋等点景元素,则被视为平衡视觉重量、确定空间尺度和增强叙事性的关键“装饰与功能组件”。这种分析方式对我理解中国画中的空间透视(散点透视与高远、平远、深远)提供了坚实的逻辑支撑。通过这本书,我明白了中国山水画并非天马行空的想象,而是建立在一套成熟的空间构建体系之上的。它成功地架起了我理性思维与传统水墨审美之间的桥梁,让我看到了严谨的结构背后,依然蕴藏着无限的诗意与哲思。
评分我对传统艺术的热爱由来已久,但真正深入学习时,往往被那些过于艰深的理论术语所劝退,总觉得高山仰止,难以企及。然而,这本书的文字带有一种奇特的“亲和力”和“节奏感”,读起来完全没有压力,反而像是在享受一场艺术的漫谈。我特别欣赏作者在阐述复杂概念时所采用的类比手法。比如,他将墨色的浓淡干湿变化,比作音乐中的和弦与旋律,浓墨如重音,淡墨如泛音,一下子就将抽象的视觉感受具象化了。这种将绘画语言转化为其他艺术门类体验的转译能力,极大地拓宽了我的理解维度。此外,书中对于“气韵生动”这一难以言说的核心概念,也给出了非常实用的练习路径,不再是空泛的说教,而是提出了具体的练习方案,比如如何通过对线条速度和墨量控制的微调,来模拟不同天气或时间下山体的生命状态。我尝试着按照书中的建议去练习几日,竟真切地感受到笔下的线条不再是僵硬的刻画,而开始有了“呼吸感”。这本书不仅是本教材,更像是一本艺术思维的培养手册,它引导我去思考“为什么这么画”,而不是仅仅停留在“怎么画”的层面。
评分这本关于山水画的书简直是为我这种半路出家的爱好者量身定做的!我过去总是被那些气势磅礴的山水画作震撼,却苦于找不到一个能将“意境”与“技法”拆解得如此清晰的向导。作者的叙述方式非常平易近人,完全没有那种高高在上的学院派架子。他仿佛坐在你身边,手里拿着笔,一步一步地示范如何从最基础的皴法入手,比如披麻皴、斧劈皴,他会细致地讲解每一种皴法背后的哲学含义——这皴法是用来表现岩石的坚硬,还是山体的浑厚?更妙的是,他并没有将技法视为孤立的存在,而是巧妙地融入到对传统山水画核心精神的探讨中去。比如,讲到留白的处理时,他会引用古人的诗句,阐释“计白当黑”不仅是构图的技巧,更是东方美学中“虚实相生”的体现。整本书读下来,我感觉自己不仅学到了一套操作流程,更重要的是,我的“看画”的眼光被彻底提升了。现在再看那些经典作品,我能更快地捕捉到画家运笔时的情绪波动和气韵流动,这才是真正的醍醐灌顶。这本书的结构设计也很有层次感,从基础笔墨到整体布局,再到意境的营造,每一步都走得扎实而稳健,让人感到学习的每一步都是在向着“入画”靠近。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teaonline.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图书大百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