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書名: 設計與印刷標準色譜(亮光銅版紙)
定價:78.00元
作者:劉浩學設計
齣版社:劉浩學設計
齣版日期:2009-02-01
ISBN:9787800008085
字數:
頁碼:
版次:
裝幀:
開本:
商品標識:20500737
編輯推薦
內容提要
大自然是絢麗多彩的,人類生活在五彩繽紛的世界中,通過視覺器官感受自然界豐富多彩的信息,通過感知物體的色彩來獲得外界的信息。各種不同的顔色傳達給人們不同的信息,帶來不同的情感。人類在長期的進化過程中學會瞭運用色彩錶達和傳遞信息的方法,學會瞭用色彩來錶達情趣。色彩既是傳遞信息的載體,又是信息的一種形式,人們從色彩中獲取信息,同時又通過色彩傳遞信息和錶達情緒。因此,顔色已經融入我們生活中的方方麵麵,正確地運用顔色可以為我們帶來意想不到的效果。
在顔色信息數字化的,無論是在彩色電視、彩色攝影還是彩色印刷等信息復製與傳播領域,各種彩色復製方法歸根結底都是要實現顔色信息的復製和傳遞。所以,正確地理解顔色的規律和特點,對於正確地運用顔色、準確地復製顔色都是至關重要的。在設計一件印刷作品時,不僅要考慮圖像、文字、綫條等元素的搭配,更要考慮各元素的顔色配閤,還必須考慮所設計顔色是否能夠被印刷所實現,印刷齣來的顔色是否準確,是否與設計的意圖一緻,能否達到滿意的效果。不同印刷材料、不同印刷方法和條件,所得到的印刷品顔色也會有所差彆,因此,在設計印刷品時,就需要知道印刷齣來的顔色效果。本書就是為實現這些目的而編寫的,作為彩色印刷顔色的參考。
本書的內容分為兩個部分。部分是對顔色基本知識的介紹,講解瞭顔色的主要特性和規律,介紹瞭顔色設計遵循的基本規則,在總結顔色混閤規律的基礎上,按色彩設計的規律將顔色分為幾類,對每類顔色的印刷特點和規律進行說明,每類顔色列齣一些樣品,並給每個樣品標齣印刷的油墨比例,便於設計人員從中挑選。第二部分是標準色譜,按照印刷油墨比例來編排,分為雙色、三色和四色印刷顔色,每頁上的色樣按兩個顔色變化、其他顔色固定的方式排列,每個顔色按5%、l0%、20%、30%、40%、50%、60%、70%、80%、90%、l00%fl9點比例變化,四色印刷的黑色墨量*限製為80%。標準色譜覆蓋瞭所有常用印刷顔色的範圍,可以根據色樣挑選和設置顔色數值,滿足顔色設計的使用需要。
本書適閤從事廣告設計、美術設計、書籍裝幀設計、印刷製版人員參考使用,也適閤印刷學生學習和瞭解印刷顔色規律使用。
目錄
前言
本色譜使用說明
本色譜印刷參數
PART1:顔色基礎知識
顔色的由來
顔色的視覺屬性
顔色的混閤規律
顔色的和諧理論
顔色環
淡純色係列
濃純色係列
明亮色係列
淺淡色係列
深濃色係列
深暗色係列
暖色係
冷色係
PART2:標準色譜
C 0~100+M 0~100
C 0~100+Y 0~100
M 0~100+Y 0~100
C 0~100+K 0~100
M 0~100+K 0~100
Y 0~100+K 0~l00
C 0~100+M 0~100+YIO
C 0~100+rvl 0~100+Y20
c 0~100+M 0~l00+Y30
C 0~100+M 0~100+Y40
C 0~100+M 0~l00+Y50
C 0~100+M 0~100+Y60
C 0~100+Y70
C 0~100+M 0~100+Y80
C 0~100+M 0~l00+Y90
C 0~100+M 0~100+Y100
C 0~lOO+K10
C 0~l00+M 0~100+K20
C 0~l00+M 0~100+K30
C 0~100+M 0~100+K40
C 0~100+M 0~100+K50
C 0~100+M 0~100+K60
C 0~100+M 0~100+KTO
C 0~100+M 0~100+K80
C 0~100+M 0~100+K90
C 0~lOo+Y 0~l00+K10
C 0~100+Y 0~100+K20
C 0~100+Y 0~l00+K30
C 0~lOO+Y 0~100+K40
C 0~100+Y 0~100+K50
C 0~l00+Y 0~100+K60
C 0~100+Y 0~100+K70
C 0~l00+Y 0~l00+K80
C 0~100+Y 0~100+K90
M 0~i00+Y 0~I00+KIO
M 0~100+Y 0~100+K20
M 0~100+Y 0~100+K30
M 0~100+K40
M 0~100+Y 0~l00+K50
M 0~100+Y 0~l00+K60
M 0~100+Y 0~100+K70
M 0~100+Y 0~100+K80
M 0~l00+Y 0~l00+K90
C 0~100+M 0~100+YIO+K10
C 0~100十M 0~I00+YIO+K20
C 0~100+M 0~100+YIO+K30
C 0~lOO+M 0~100+Y10+K40
C 0~100+M 0~100+Y10+K50
C 0~100+M 0~100+YIO+K60
C 0~100+YlO+K70
C 0~100+M 0~100+YIO+K80
C 0~100+M 0~100+Y20+Klo
……
坦白說,我對這本書的購買動機,很大程度上是衝著劉浩學老師和黃敏老師在行業內的聲譽去的。這兩位在印刷技術領域是響當當的人物,所以這本書在技術規範和工藝細節上的權威性毋庸置疑。我主要想尋找的是關於“特殊油墨”和“跨媒介色彩管理”方麵的進階內容。這本書在這方麵確實沒有讓我失望,它詳細解析瞭不同塗層、不同紙基對最終色相和光澤度的微妙影響,這對於追求極緻印刷效果的客戶來說至關重要。書中對於色彩管理流程的描述,從數碼文件到打樣,再到大版印刷的全過程,展現瞭一個極度細緻和標準化的操作流程。特彆是關於ICC Profile的創建與應用那一部分,講解得深入淺齣,即使是復雜的色彩空間轉換問題,也能通過清晰的圖示和步驟說明變得易於理解。對於任何一個需要對印刷廠的輸齣質量進行把控的藝術指導或項目經理而言,這本書簡直就是一本隨身的“質量控製手冊”。
評分這本書的價值,我認為遠超齣瞭它作為一本工具書的範疇,它更像是一部關於“視覺溝通的哲學”的探討。武兵老師在廣告設計方麵的洞察力,使得這本書在理論和應用之間架起瞭一座堅固的橋梁。我發現書中的許多章節都在引導讀者思考:我們選擇這個顔色,究竟是為瞭美觀,還是為瞭達成某種商業目的?這種深度思考的訓練,對於提升設計師的戰略思維至關重要。例如,書中對“品牌色調的長期一緻性維護”所提齣的方法論,非常具有前瞻性,它不僅僅關注單次印刷的成功,更關注品牌形象在時間維度上的積纍與強化。我嘗試運用書中的一些建議,重新梳理瞭幾個長期閤作客戶的VI手冊色彩規範,效果立竿見影,客戶反饋他們對品牌形象的認知更加清晰和統一瞭。這本書的閱讀過程,與其說是學習知識,不如說是一次對自己設計價值觀的重新審視與打磨。
評分我個人對設計史和色彩心理學方麵的內容更感興趣,所以初次接觸這本書時,主要關注的是它在理論深度上的挖掘。這本書並沒有停留在羅列潘通色號的層麵,而是深入探討瞭不同文化背景下色彩的象徵意義以及它們在現代廣告設計中的應用策略。作者們似乎非常注重將理論與實踐進行有機結閤,這一點從案例分析的豐富程度上就能體現齣來。那些針對特定行業,比如時尚、食品包裝或電子産品界麵所設計的色彩方案,提供瞭非常寶貴的參考視角。我特彆喜歡其中關於“人眼對色彩的適應性與疲勞度”的章節,那部分內容非常嚴謹,引用瞭大量的實驗數據支持,這讓書中的觀點具有極強的說服力。對於資深設計師來說,這本書可能不是革命性的新知,但它絕對是一種極好的“校準器”,能夠幫助我們重新審視那些被日常工作所忽略的基本原則,確保我們的設計決策是建立在科學而非僅僅是個人偏好的基礎之上。
評分作為一名長期與廣告設計打交道的從業者,我經常麵臨客戶對“屏幕色”與“印刷色”之間巨大差異的質疑。這本書簡直是解決這類衝突的“終極武器”。它非常詳盡地解釋瞭RGB到CMYK轉換的內在機製和損耗原理,並且提供瞭大量的實用技巧來“預見”和“彌補”這種差異。我特彆贊賞作者們對於“感知差異”的討論,而不是僅僅停留在物理顔色的層麵。他們教會我們如何用更具說服力的語言,嚮非專業人士解釋色彩的物理局限性。此外,書中對各種“特殊工藝”——比如燙金、UV光油、局部磨砂等與標準色彩的疊加效果的分析,信息量極大,且配圖清晰,極大地拓寬瞭我對印刷錶現形式的想象空間。總而言之,這本書成功地將枯燥的技術標準,轉化成瞭一套富有洞察力的、能夠直接轉化為商業價值的實戰技能。
評分這本書的裝幀和印刷質量簡直是教科書級彆的典範,拿在手裏就能感受到那種沉甸甸的專業感。封麵設計簡潔大氣,直奔主題,一看就知道這不是那種嘩眾取寵的流行讀物,而是真正沉下心來做學術研究的成果。我尤其欣賞它在紙張選擇上的用心,那種亮光銅版紙的處理,使得色彩的呈現極其飽滿和精準,這對於一個關注視覺傳達的人來說,簡直是福音。翻開內頁,你會發現排版布局也經過瞭精心考量,信息層級分明,閱讀起來毫不費力。那些色彩樣本的展示,不僅僅是簡單的色塊堆砌,而是融入瞭大量的技術細節和應用場景的描述,讓人在學習理論的同時,也能立刻聯想到實際操作中的各種可能性。特彆是對於那些初入印刷設計領域的年輕人,這本書無疑提供瞭一個堅實而可靠的知識基石,能夠幫助他們少走很多彎路,建立起正確的色彩認知體係。這本書的厚度也恰到好處,內容既不至於過於單薄敷衍,也不會因為篇幅過大而顯得冗雜拖遝,完美地平衡瞭深度與廣度。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teaonline.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圖書大百科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