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藝術史:1940年至**》是一部全麵認識當代藝術狀況的個人敘述。美國藝術史學傢喬納森·費恩伯格以史傢的如椽之筆-再現瞭藝術曆史的畫麵,展現瞭一種多樣的曆史視角和近距離的藝術生存環境。它涵蓋瞭1940年以來世界上發生的重要的藝術運動、藝術活動及藝術事件,其視野不僅僅局限於歐美;隨著**一體化以及文化交流的頻繁,也將觀照的視野中,很好地顯示瞭中國當代藝術在世界藝術中的重要位置,也是曆史給予中國藝術全麵發展的一個錶徵。
喬納森·費恩伯格,是美國當代**藝術史學傢、藝術批評傢、策展人;哈佛大學藝術史博士,現為伊利諾斯大學藝術史教授。主要著述有《康定斯基在巴黎(1906—1907)》(1984年)、《一九四零年以來的藝術—藝術生存的策略》(1995年)、《純真之眼——兒童藝術與現代藝術傢》(1997年)、《剋裏斯托·剋勞德》(2004年)、《20世紀美國的圖像想象》(與人閤著,2005年);策劃有“伊門多夫的愉悅”(2005年)、“復雜的視像”(1990年)、“重新思考前衛”(1985年)等數十個展覽。
第三版前言
緻謝**版
前言
1 導論
作為一種思維方式來瞭解藝術
現代主義
前衛的概念
現代主義的激進個性和自我批判
後現代主義
美國視角/本書視角
2 1940年代的紐約
紐約成為藝術中心
超現實主義
林飛龍(威弗雷多·藍姆)
羅伯特·馬塔
約瑟夫·康奈爾
美國實用主義及其社會意義
經濟大蕭條和公共事業振興署(W.P.A.)
在紐約隨處可見的歐洲現代主義
紐約的歐洲人
紐約新運動的意義
紐約畫派藝術傢的共性與差異性
紐約畫派藝術中的自動與行動
行動和存在主義
剋萊福特·斯蒂爾
阿道夫·戈特利布
弗朗茲·剋蘭
紐約畫派的圈內朋友及圈外朋友
1940年代另一種敘事
雅各布·勞倫斯
海達·斯特恩
路易絲·布爾茹瓦
與紐約畫派同時期的攝影
維加和莉賽特·莫德爾
亞倫·西斯金德以及芝加哥學派
3 與歐洲的對話
亞曆山大·考爾德
考爾德在巴黎
宇宙意象和活動雕塑
漢斯·霍夫曼
對歐洲風格的藉鑒
霍夫曼的藝術理論
霍夫曼的繪畫
阿希爾·戈爾基
戈爾基的生活(真實的和杜撰的)
戈爾基風格的發展
戈爾基的晚期作品
羅伯特·馬瑟韋爾
與歐洲現代派的知識關聯
馬瑟韋爾作品中反復齣現的主題
馬瑟韋爾早期事業生涯中的教學、寫作和編輯工作
馬瑟韋爾的作品
威廉·德·庫寜
德·庫寜的受訓經曆和早期藝術生涯
解剖分解為抽象
解剖形式分解為筆觸
德·庫寜在1950年代的抽象作品
1960年代的《女人》係列以及晚期作品
4 存在主義脫穎而齣95
5 1940年代末期歐洲新齣現的藝術大師
6 1950年代的一些**藝術趨勢
7 垮掉的一代
8 亞洲和歐洲1950年代後期的先鋒藝術
9 符號景象:波普藝術
10 材料的本質:1960年代後期的藝術
11 後現代主義與政治運動
12 整體文化及其對峙
13 1970年代的繪畫
14 1980年代
15 不確定的定義
16 **文化和地域意義
17 模糊瞭的邊界
結語 言為心聲——我們時代的傾訴
參考書目
注釋
對於長期關注當代藝術動態的人來說,這本書的價值在於其宏大的全景視野和嚴謹的學術態度。我印象最深的是,它並沒有將藝術史視為一條筆直嚮前的直綫,而是充滿瞭岔路、迴響和故意的“遺忘”。比如,在討論後殖民藝術的興起時,它有力地糾正瞭過去西方中心史觀中對非西方藝術實踐的邊緣化處理,強調瞭身份政治、全球化和文化挪用等議題如何成為新一代藝術傢的核心驅動力。作者的語言風格成熟老練,結構上時常采用對比和並置的手法,將看似毫不相關的兩個藝術現象放在一起探討,從而揭示齣深層的時代共性。我曾認為,進入21世紀後的藝術發展太過碎片化,難以把握,但這本書通過“全球化語境下的媒介實驗”這一核心綫索,成功地將零散的現象編織成一個有機的整體。這對於想要構建當代藝術知識體係的人來說,無疑是一份紮實可靠的導航圖。
評分這本厚厚的《藝術史——1940年至今天》簡直就是一本時間膠囊,一下子把我拉進瞭那個風雲變幻的年代。我一直對戰後的藝術思潮很感興趣,但總覺得資料零散,難以形成係統認知。這本書的編排非常巧妙,它沒有僅僅羅列作品和流派,而是將藝術的發展緊密地嵌入到社會、政治和科技的背景之中。比如,它深入剖析瞭抽象錶現主義如何在冷戰的陰影下,成為美國文化自信的一種宣言,那種對個體精神自由的極端錶達,讀起來讓人熱血沸騰。接著,敘事自然地過渡到波普藝術對大眾文化的解構和挪用,那種對日常符號的戲謔與緻敬,在當時的文化語境下是多麼具有顛覆性。作者的筆觸精準而富有洞察力,對於那些常常被我們簡化標簽的運動,比如極簡主義或觀念藝術,都有非常細緻的論述,揭示瞭它們背後復雜的哲學根基和對“藝術品”本體的質疑。我特彆喜歡它在討論不同地區藝術實踐時的平衡性,不讓歐美中心主義完全主導敘事,也讓其他地域的先鋒探索得以展現,這讓我的視野真正拓寬瞭,感覺到這是一個全球性的藝術對話。
評分坦率地說,我最初拿到這本書時,對“1940年至今天”這個跨度感到一絲擔憂,生怕內容會過於龐雜而流於錶麵。然而,這本書的結構邏輯徹底打消瞭我的顧慮。它不是簡單的年代流水賬,更像是一張精心繪製的藝術權力地圖。我驚訝地發現,作者對媒介變革的關注度極高,特彆是攝影、裝置藝術以及後來的數字藝術是如何一步步挑戰和重塑瞭傳統繪畫和雕塑的主導地位。閱讀關於大地藝術和行為藝術的部分時,我仿佛能身臨其境地感受到藝術傢們走齣畫廊,試圖與環境、與觀眾身體建立直接聯係的迫切感。書中引用的藝術傢的訪談片段,語氣非常鮮活,那種探索未知領域的掙紮與興奮感躍然紙上。尤其值得稱贊的是,它對後現代主義的復雜性進行瞭梳理,避免瞭將之簡單地描繪成對現代主義的徹底背叛,而是將其看作一場深刻的反思和重構。對於我這個非專業人士來說,它提供瞭一種理解藝術如何反映並批判我們所處時代的有力工具。
評分這本書的裝幀和排版也體現瞭其內容的嚴肅性與前瞻性。我尤其欣賞它在視覺呈現上的剋製與精準。那些關鍵的藝術作品插圖,雖然數量上或許比一些純粹的畫冊要少,但每一張的選擇都極具論證目的性,常常配以大篇幅的導讀文字,引導讀者進行結構化的視覺分析。它教會我的不是“什麼作品是好的”,而是“如何用批判性的眼光去看待藝術的生産過程”。比如,書中對後媒體時代,即網絡和互動藝術的探討,著重分析瞭觀眾從被動接受到主動參與的角色轉變,這與我們今天的數字生活方式形成瞭驚人的呼應。我常常被作者提齣的問題所震撼,比如:當藝術品可以無限復製和傳播時,其“原創性”的價值還剩下多少?這種對媒介本體論的追問,貫穿瞭全書,使得閱讀過程充滿瞭智力上的挑戰和樂趣。總而言之,這是一部既有深度又能引發思考的傑齣藝術史著作,遠超齣瞭我的預期。
評分這本書的閱讀體驗,更像是一場與時代精神的深度對話,而非枯燥的教科書學習。我發現自己經常停下來,反復琢磨那些關於“美學終結”和“藝術的終結”的討論。作者處理當代藝術的挑戰在於,如何在一個圖像爆炸、信息過載的時代去評估一件作品的價值和意義。書中對觀念藝術的闡述尤其引人入勝,它清晰地展示瞭藝術焦點如何從物質客體轉嚮瞭思想和過程,這對於習慣於欣賞精美畫麵的讀者來說,是一個不小的認知挑戰,但作者通過大量細緻的案例分析,成功地架起瞭理解的橋梁。我特彆欣賞書中對藝術市場與藝術機構權力運作的批判性分析,它沒有迴避藝術世界內部的商業邏輯和意識形態鬥爭,而是將其視為藝術生態不可分割的一部分來審視。這種誠實的敘述方式,使得這本書不僅是藝術史,更是一部關於文化權力如何運作的社會學文本。讀完後,我對博物館裏那些看似沉默的作品,都有瞭更深層次的解讀和懷疑。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teaonline.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圖書大百科 版權所有